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莲蓬

韩开春

①汉乐府诗里有首著名的民歌叫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可见莲是江南一道独特的风景,采莲是江南夏日一种常见的劳动或者游戏。但采的莲花还是莲蓬,似乎颇费思量,我更倾向于后者,理由是莲花虽然好看,可惹人占有之思,但这种超尘脱俗的花毕竟更适合远观而却不适合近亵,不像莲篷,直接就与人的口腹之欲联系起来——采了可以吃,当然应该是首选。

②实际上,说到底莲花与莲蓬只是一种事物的两个不同时期,和大多数的植物先开花后结果不同,莲蓬是和莲花一起出现的,《群芳谱·荷花》中说得明白:“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莲的“实”即莲子,藏于莲蓬之中。起初,莲蓬只是莲花的花心,娇小嫩黄,隐藏于美丽的花瓣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花心逐渐长大,花瓣逐渐脱落,莲蓬也就开始显山露水,正式跳脱出来,从莲花的配角升为主。农历七八月间,满湖满荡的莲蓬成熟了,姑娘们划着小船,穿行于万顷碧水之上的田田荷叶间边唱歌,一边来莲,场面壮观且热烈。上面说到的那首汉乐府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劳动场面,有人便据此认为《江南》就是当时采莲姑娘劳动时唱的歌,我信。这也从倒面证明,汉乐府和《诗》三百一样,大多来自于民间,劳动是诗歌亦或是文学不竭的创作源泉。

③莲花的颜色分红、白、粉等色,这是有道理的。莲能食用的部分无非是水上的果实莲蓬和水下的地下茎莲藕两种,从花的颜色上就能知道这株莲是莲蓬好还是莲藕好。开白花的莲藕丰硕肥满,入口甘甜,开红花的则莲蓬硕大,籽粒饱满。从这个意义上说,莲花的颜色好像就是个标志,所谓“红花莲子 也,汪曾祺先生在《鉴赏家》一文中写了一对伯牙子期式的知已,有一天,果贩叶三给画家送去一大把莲蓬画家一高兴,就画了一幅墨荷,好多莲蓬,画好后,画家征求叶三的意见,叶三说:““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画家因此感慨题诗 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这一细节说明先生十个懂生活爱生活的人,不然他也不会把文章写得这样活色生香。我之所以特别喜欢先生的文章,除了他文字本身的原因外,还有他的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这一点让人觉得他在可敬之外,更多了一层亲切。

④莲蓬的样活像老家屋檐下倒挂着的马蜂窝,连里面包舍的内容都像,每个小格子里都藏着一个小东西。只不过莲篷里藏着的是一枚枚包裹着青绿外皮的莲子,老熟了也不会自己走出巢穴,不像马蜂窝,一间一间设计精巧的小屋子里藏着的是白白的蜂蛹,时间一到,这些肥白的蜂蛹便会变成一只只黄黑相的“细腰美人”,施施然从小房子里探出身子,抖抖翅膀飞将起来。

⑤在乡下孩子的眼里,莲蓬是和马蜂窝有着同样诱惑力的,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因是蜂窝中白白的蜂蛹用油了是极其可口的小吃,有着浓郁的肉香,香且脆;而莲蓬里包藏着的莲子也非常好吃,剥去外皮,一枚白白的莲子入口,也是满嘴的清香。只是要想吃到香脆的蜂蛹,必得冒很大的风险,弄不好就要被蜂群蜇个青头紫脸,火烧火燎地疼痛,所以,在采取行动之前,你必得考虑一下是否可以吃得了那样的苦头而采莲蓬却不须那样的冒险,只会游水就行,游到莲蓬跟前用镰刀轻轻一割就能把它带上岸来。不会游泳也没关系,还可划一小船或者大些的洗澡盆或者杀猪桶,同样可以接近莲蓬。顶不济还可在镰刀的长柄上再绑上更长的竹,站在岸边也能达到目的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比较的结果,当然是莲蓬占了上风,更受欢迎,除了极个别极富冒险精神的调皮猴子外,大多数的乡下孩子还是更乐于去享受没有风险的莲子的清香。辛弃疾在一首词里写“最喜小儿无赖,村头卧剥莲蓬”,确实是夏天水乡孩于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⑥莲子除了生吃,更多的还是熟食,而且,除了小孩子,也确实很少看到大人经愛剥新鲜的莲子吃。是缺少闲情逸致,还是觉得那样不够雅观?个中由我不太清楚。不过,生吃新鲜的莲子实在是别有一番风味,满口的清香,能让人感觉到清水的味道老熟的莲子,可以就在稀饭里和大来一同煮。可去烦、清心火、安神养心,若是酷热的夏日中午能有一碗冰镇的冰糖莲子羹吃,怕是连神仙都不想做了。

⑦不过,无论是生吃还是熟食,多数人都是要把莲子中间的 “心”去掉的,因为莲很苦,心很苦,但去掉并不代表就是扔掉,用莲心泡茶喝,是夏日许多人的嗜好,它可爍湿泻火,但去掉并不代表就是扔掉,用莲心泡茶喝,是夏日许多人的嗜好,它可爍湿泻火,有利尿调肾之功效 。

(选白《散文》2011年第10期)

【小题1】文章加点的字,读音、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主(jiǎo) B.样(mó)  竹
C.相(jiān) D.油(zhá) 烦
【小题2】第③段画线句子说“这一细节说明先生是个懂生活爱生活的人”,这里的“懂生活爱生活”指的是什么?
【小题3】赏析文章第④段在写法上的特点。
【小题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作者认为采莲时采的是莲蓬而非莲花的理由是莲花超凡脱俗的品质令人敬畏。
B.《群芳谱·荷花》说莲花和莲子是一起生长的,这一点在作者的解说中也可以看出。
C.莲花的颜色可以辦识莲藕、莲蓬的品质,汪曾祺的文章《鉴赏家》中的内容就是实证。
D.作者在外形上将莲蓬比作老家屋檐下倒挂着的马蜂窝,流露出淡淡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E.作者认为生吃新鲜莲子别有一番风味,但少有大人吃,大概是缺少闲情逸致又觉得不雅观之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5 10:44: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中华礼乐的建构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到西周中叶,形成了覆盖政治、宗教、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的礼乐文明。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产生儒家学说的母体。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周制是孔子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数千年的中华历史表明,儒家思想只有根植于礼乐文明的地基之上才能根深叶茂,焕发出勃勃生机。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之情。至于仁和礼的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指出礼乐是以人的真诚情感为基础的。没有此种真情,礼乐就会走向形式主义。他同时又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以礼为仁的前提。在孔子那里,仁与礼互为前提。从心性角度而言,仁是礼的精神前提;从实践工夫而言,礼是仁的实践途径。这从逻辑学上看是悖论,但儒学是知行合一的工夫之学,因此仁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非仅仅满足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爱好,而是为了通过揭示礼乐文明的精神,重振礼乐文明的生机。

礼乐文明不仅是儒学产生的母体,而且是接纳和融汇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中华礼乐文明以天为最高神明,其他各种自然与社会要素均被整合到天命和天道信仰之下,这种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内涵的天命和天道,是任何文化与信仰都不能否定且必然包括的。同时,儒家崇尚和而不同,反对单方面的强制,这打开了与各种外来文化沟通融合的大门。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但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方面,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被长期激进的反传统摧毁;另一方面,儒学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目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也使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功能越来越远。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儒家义理的哲学化其实是儒学在社会层面被否定和解构之詹的必然选择。而一旦脱离了与生活的联系,丧失了儒学思想借以栖身的礼乐制度,儒家也就从一种以天下体系为特征的文明形态,异变为一种只能满足少数人形而上学思辨兴趣的哲学理论,儒学本身也就丧失了其平治天下的恢宏精神追求,此种追求本来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神魂所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建礼乐文明注定是一个漫长艰难的历程。当然,儒家礼乐本身也需要因时通变,向现代转型。在此前提下,儒学能否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的人伦规范,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复兴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成于西周中叶的礼乐文明孕育了儒家学派,为儒学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
B.礼是仁的实践途径,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学知行合一的特点,但从逻辑学上看是悖论。
C.孔子创立的儒学,与近代哲学化后的儒学,虽有相似之处,但功能与价值大不相同。
D.儒家的核心思想赋予了中华礼乐文明巨大的包容空间,使它能够涵融各种外来文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指出礼乐文明的形成过程,然后论述它对儒学和外来文化的“母体”意义。
B.文章三处引用孔子的言论,简洁精当地揭示了仁和礼之间互为前提、相互成就的关系。
C.文章剖析了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为揭示孔子创立儒学的目的奠定了基础。
D.文章指出近代传统儒学向哲学转化的利弊,并揭示了产生这种转向的社会根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春秋时期没有出现礼崩乐坏的状况,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学就不会建立起来。
B.孔子认为礼乐应根植于人的真情,这表明他对周礼中的形式主义弊病持反对态度。
C.如果礼乐制度在近代没有被摧毁,那么儒学平治天下的精神追求就不会丧失。
D.让儒学重新融入社会基层,成为百姓日用人伦规范,是礼乐文明得以复兴的关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筑造故宫学学科体系
王国维1925年著文指出: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上世纪初的新发现,主要有甲骨文、敦煌文献、西北简牍和内阁大库之明清档案。故宫博物院的学术研究可以追溯至明清档案的再发现,这使得故宫学在时间节点上有了更为清晰的起始。
  郑欣淼的《故宫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紫禁城出版社)是一部为故宫学提供理论依据、勾勒学术框架的重要著作,是故宫学由新创学科走向常规学科的标识。作者明确倡导“故宫在中国,故宫学在世界”的理念,从而为故宫博物院的保护和发展事业提供理论指导。
  2002年,郑欣淼就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随后综合故宫博物院发展的历史与实际状况,倡导故宫学。狭义的故宫学是人文科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广义的故宫学则是一门知识和学问的集合。2004年至2010年的7年间,在他主持下,故宫博物院举全院之力完成了第五次、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最为彻底的一次收藏家底整理盘点,并在整理结束后对社会发布了1807558件(套)的藏品总数量,公布了《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这次盘点实际上就是在故宫学所提倡的“大文物”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故宫博物院现有文物藏品中85%以上为清宫旧藏,以前并不受重视的帝后书画、13万件清代钱币、20余万件武英殿书版、“样式雷”烫样以及大量建筑构件等也纳入文物进行管理。
  故宫学的排他性是指在特定的知识体制下,研究对象或研究主体的潜在相关性能够被有效排除的性质。故宫学的知识结构始终围绕着紫禁城宫殿建筑群体系、故宫文物典藏与典籍的收藏体系、宫廷历史文化与遗存、明清档案的结构与利用、故宫博物院建院史等。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权、皇宫为核心的皇家文化。离开了宫阙往事,没有了附着其中的历史内涵,那些宫廷旧藏的意义和价值势必受到影响。
  郑欣淼提到,“故宫学的性质,应该属于综合性学科,涉及历史、政治、建筑、器物、文献、艺术、宗教、民俗、科技等许多学科。”同时《概论》强调:“故宫在历史上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它既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威权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重要象征。”因此社会与学界对于清代历史文化的重视也是故宫学的发展机遇。宫廷历史文化是一个王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故宫学理所当然地包括紫禁城学、明清宫廷史学以及中国古代书画、工艺、金石等多种研究学科。
  故宫学的出现,改变了原有常规学科的既有理论图景的地平线,标示出故宫相关认识里程上的新阶段,也为与之相关的学科思想观念的变革提供重要契机。可以看出,故宫学与传统常规学科之间有清晰的边界,同时也有密切联系。
  如果有学者到清史学会去发表清宫所藏某一件瓷器的研究成果,可能会被视为一个例外;同样,若有学者要到紫禁城学会发表18世纪西方传教士在皇宫中的馈赠活动研究,也会被认为不大合适;我们如果在考古学会发表《西清三编》《石渠宝笈》的研究,也会引起一些争议。如此多的在原有学科中的“例外”,在新的故宫学的框架中将不再是例外。这也许就是故宫学的学术意义。故宫学强调整合原有的、单个的有关故宫的学术研究,由此形成一个有共同信念与学术目的的崭新理论体系和崭新科学共同体。这样故宫学的理论要素将不再被还原到另一种理论中去,而是形成一种新的有着清晰边界的理论要素。
在关于故宫的研究上,无论国内外,都需要有课题意识、规划重点,加强交流,整合资源,而当务之急就是加强故宫学学科建设,构建故宫学学科体系。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具有文化建设意义。
─ 选自2017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小题1】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认为自古以来凡有新学问产生,大都因为有新发现。故宫学的产生就是因为明清档案的再发现。
B.故宫学强调整合原有的、单个的有关故宫的学术研究,为此故宫学的理论要素将不再被还原到另一种理论中去,而是形成一种新的有着清晰边界的理论要素。
C.故宫学具有排他性,离开了宫阙往事,没有了其附着的历史内涵,故宫学的意义价值必受影响。
D.宫廷历史文化是一个王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故宫学自然要研究王朝的皇家文化。
【小题2】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权、皇宫为核心的皇家文化。离开了宫阙往事,没有了附着其中的历史内涵,那些宫廷旧藏的意义和价值势必受到影响。
B.《故宫学概论》是一部为故宫学提供理论依据、勾勒学术框架的重要著作,这使得故宫学由新创学科走向了常规学科。
C.故宫学在时间节点上有了更为清晰的起始,是因为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的再发现。
D.故宫学提倡“大文物”理念,以前不受重视的帝后书画和大量的清代钱币、武英殿书版、建筑构件等也纳入文物进行管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宫学的性质属于综合性学科,同时在历史上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它既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重要象征。
B.许多原有学科中视为的“例外”,在新的故宫学的框架中将不再是例外。如在考古学会发表《西清三编》《石渠宝笈》的研究。
C.故宫学属于综合性学科,理所当然地包括紫禁城学、明清宫廷史学以及中国古代书画、工艺、金石等多种研究学科。
D.“故宫学”是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综合故宫博物院发展的历史与实际状况提出来的以“大文物”为理念的一门学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豪迈洒脱蒙文通
经学大师蒙文通,在执教成都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期间,有不少故事流传。现代成都的几位文史巨匠各具风采,蒙文通则是其中豪迈洒脱的一员。
关于蒙文通的豪迈洒脱,留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他上课。蒙文通在讲课时,因为学富五车,每每刹不住车;讲到尽兴处,便不管什么下课铃声,照讲不误。往往等到下一节课的老师已经站到教室门口,蒙先生才不得不打住,收拾好几页讲稿。在一阵爽朗的大笑声中,学生们终于可以下课了。
一把仙风道骨的长髯,可以说是蒙先生的标志之一。他的学生隗瀛涛曾这样描述:“先生身材不高,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三位一体之风。”这一根长烟杆,和长蒙文通一辈的林山腴的水烟袋,是老成都高校的一方风景,为学界所熟知。
蒙文通喜欢听川剧,“杀馆子”,他的酒量也不算小,喝黄酒有两斤的量。他的朋友也并不局限在学术圈,社会上的三教九流他皆有所交往,且对不同的人都一视同仁。在他眼中,商贾小贩,工人农民,和尚道士,只要人对了的,他都会与之海阔天空地摆龙门阵。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1933年,蒙文通经汤用彤推荐,到北京大学讲授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史。未料,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对蒙文通不感兴趣,蒙文通被解聘。这是他执教生涯中第一次被解聘,他还有一次被解聘是在川大,时间是抗战后期。当时某军阀执掌校印,行龌龊之事,将一干学者拒之大学门外,蒙文通却照常为学生上课,他对自己行为的解释霸道得很,他说:“聘不聘我是你学校的事,上不上课是我的事,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
耿介率直、我行我素是蒙文通性格的又一特征。他常言:“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学生有不同见解,他总是不回避矛盾,即使朋友之交亦如此。
汤用彤、钱穆、熊十力还有蒙文通,间或还有林宰平和梁漱溟,在1933年的北京,几人有过一段谈学论道的美好交往。熊十力好辩,蒙文通亦口若悬河。其实,熊十力正用新唯识论驳斥其老师欧阳竞无的小说,蒙文通不以为然。二人唇枪舌剑,上下古今,旁征博引,每每由一个问题的争锋转入另一个问题的考辩,彷佛两位旗鼓相当的斗士,你来我往,不遑多让,让钱穆在几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钱穆说:“余时为十力、文通缓冲”,未几,二人“又自佛学转入宋明理学,文通、十力又必争。又惟余为之缓冲”。
然而争论归争论,二人却是相互推崇的。有一次,熊十力有事不能上课,学生们问谁来代替,熊十力答四个字:“蒙文通好。”
(摘自《华西都市报》)
相关链接:
①就其论著的科学性质说,中国思想学术史占的比重最大,包括了先秦两汉的经学及诸子学,晚周、六朝、两宋史学,佛学中的禅学史和新罗学,道家和道教学等。他多年寝馈于宋明理学,历时既久,用力亦深。另外,还在中国古民族史、古地理学、巴蜀地方史、历代社会经济史各个方面,也发表了大批高质量的论文。
(摘自《蒙文通先生的治学与为人》)
②蒙先生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任教,从不登文学院长胡适之门,后来他被解聘。据钱穆先生说:“文通在北大历史系任教有年,而始终未去适之家一次,此亦稀有之事也。”
(摘自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记》)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蒙文通讲课时常常刹不住车,尽兴处,便不管下课铃声,照讲不误,一方面因为其学问渊博,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其不拘小节的性格。
B.蒙文通喜欢听川剧,“杀馆子”,所以他的朋友圈子包括三教九流的人,他对他们也都一视同仁,只要人对了就行。
C.蒙文通在被川大解聘时,照常为学生上课,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霸道解释,表现了他的傲慢,说明他做事不按规矩,不顾他人感受。
D.蒙文通做学问不回避矛盾,他和熊十力之间唇枪舌剑的论辩,是他耿介率直的性格使然,同时表现了他坚持学术求真的精神品质。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一把仙风道骨的长髯,一根长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是蒙文通的形象写照,说明一个有学问的人,必定有不同常人的形象气质。
B.在北大时,蒙文通被胡适解聘与他孤高的性格不无关系,因为他在北大任教多年,却从未登门拜访胡适,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C.蒙文通与熊十力的学术论争,是因为二人在学术上有不同的观点,而在生活中,二人确实互相推崇的。
D.作为一代经学大师,除了为人行事独具风貌,蒙文通在中国思想学术史、中国古民族史、古地理学、巴蜀地方史等诸多领域都有重大贡献。
E. 蒙文通为人做事我行我素,无论做学问还是结交朋友,他都坚持心术要正,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学术研究方面有重大贡献。
【小题3】请结合原文材料,简要概括学者蒙文通的“豪迈洒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反正老天爷不会一边倒。这世道就像一杆秤,不会总摆不平;无论身内身外的事,都好比撂在这秤上。一头压下去,另一头就该翘起来。月光照完东窗,渐渐去照西窗;日头太毒,便逼来浓云疾雨;雨下得过狂,又招来一阵大风,直把云彩吹得一丝不见。
就说眼下玻璃花把会硬截在估衣街口,人们干瞪眼、愣没辙的当口,忽然,一个三十来岁的汉子走进人圈,朝玻璃花作了长揖,说道:“这位大爷,你老开心顺气。抬抬胳膊放他们几位过去就算了。”
敢出头管事,胆子就算好家伙,但他的话茬并不硬,不像个打算使横的人。玻璃花打量这汉子:中等个子,方面大耳,秤锤鼻子,眯缝着小眼,脸颊上粗粗拉拉净是疙瘩,还带点傻气。再瞧他身上那件崭新的蓝布大褂,甭猜,一准是个缺心眼的穷汉子,换上新衣专意来看会,碰到这场面,不知轻重地想当个和事佬。因此玻璃花更上了劲,撇嘴一笑,站起身,晃晃悠悠走到这人跟前:“嘿,傻巴,哪位没提裤子,把你露出来了?你也不找块不渗水的地,撒泡尿照照自己。这是什么地界,你敢扎一头!”
傻巴瞅玻璃花这架势,非但没有赶紧缩回去,偏偏腆着脸笑嘻嘻地说:“今儿,大伙都图个吉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老也少生气。”
“看来,你小子倒挺孝顺。告诉你,三爷向来肚子里没气,专会气人!咱爷俩头次见面,你拿什么孝敬我?哎,要说你这辫子真不赖,就揪下它来送你三爷吧!”
傻巴头上盘着一条少见的粗黑油亮的大辫子,好像码头绞盘上的大缆绳,若非精足血壮,一定没有这样好的头发。不等他说话,玻璃花上手抓住,打着哈哈说:“给你三爷还舍不得?”
说话间一扯,竟没扯动。这傻巴就像一根铁柱子,辫子就像拴在铁柱上的粗绳子一般。玻璃花本想吓唬他一下,叫他疼得嚷两声,开开心,只用了四成力,可这一下没扯动,立即把他的肝火逗起来。他大叫一嗓子:“我揪下你这狗尾巴!”这回使足了十成力,猛一扯。只听“啪”一响,四周的人不禁抬手捂脸,不忍看这把辫子生扯下来的惨状。谁知道,这一下根本没扯动,由于用劲过大,反倒把玻璃花带过来了,踉踉跄跄几乎和这傻巴撞个满怀,傻巴忙用双手搀住他说:“你老站好了!”那样子,就像晚辈给老辈叩头行礼那样。
人们止不住“哄”地一声笑了。玻璃花大怒,待他把傻巴的辫子挽上一道,要加劲狠扯时,忽觉得攥在手心的辫子哧溜一下没了,跟着眼前黑影一闪,“哧--啪!”好像一条皮鞭抽在自己脸上。由左眼角到右嘴角,斜着一道,火辣辣地疼,他瞪眼一瞧,那傻巴倒背手站在他对面。大黑辫子已经松松绕肩一圈,辫梢搭在胸前。玻璃花蒙了,不知这一下怎么挨的。
“好,今天三爷算碰上对手啦!来,三爷非把你卸了不可!”玻璃花一边脱去袍褂,一边吼,“三爷叫你爹从今天就绝后!”面对傻巴拉开动武的架势。
傻巴双手直摇,不愿意动打。玻璃花见傻巴站在那里不肯出招,先下手为强,上去劈胸就是一拳。这拳将要碰到傻巴,忽然一条黑蛇似的东西已到眼前。他脑子一闪,又是那条辫子!他赶忙收拳闪躲,辫梢闪电般在他眼珠上一扫,眼睛顿时睁不开了;紧接着“哧--啪!”前身重重挨了一下,好像钢条抽的,劲力奇猛,他胸口发闷,眼前一黑,脚底朝天摔在地上。四下登时一片喊叫,有的惊叫,有的呼好。
玻璃花的脑袋像拨浪鼓那样摇了两下,稍稍清醒就赶紧一个滚儿跳起来,却见傻巴照旧那样背手站着,长辫子仍然搭在胸前,好像根本没动劲,但一双小眼放出烁烁的光彩。
玻璃花狂叫一声:“三爷活腻啦!”回身揪住那傻巴拼命,但傻巴早已不见了。
【注①】会:民间表演的艺人班子。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玻璃花硬拦住民间艺人班子不让他们通行的情节,刻画了一个蛮横无理的流氓形象。
B.小说中傻巴在与玻璃花对话时,多次称玻璃花为“你老”,说明傻巴原本不想得罪玻璃花,不想惹事。
C.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如对傻巴和玻璃花的描写,都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手法。
D.小说人物语言富有特色,是典型的北方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口语化的语言使小说内容更显真实。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技巧以及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的“傻巴”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台学者:“台独”正在式微 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海外网 04-26 09:19

台湾竞争力论坛学会日前公布了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清楚显示,台湾的“独派”势力正在式微当中。这项台湾地区民众“国族认同”的调查,从2013年2月到2018年4月总共进行了16次,追踪这16次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台湾民众在过去5年多来“统独”倾向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首先,尽管从1990年代中期李登辉时代开始,台湾就走上了“去中国化”的歪路,影响到台湾年轻世代的倾向,不过,中华民族的血脉未被割断,中华文化的根底未被刨除,“两岸一家亲”的认知仍然活跃在大多数台湾人的心头。调查发现,如果先提示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血缘、语言和历史文化,再问受访者是否认同本身是中华民族成员之时,台湾地区一直稳定地有8成5上下的人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否定的人只有1成不到。

其次,在肯定了是中华民族一份子的身份之后,再去问受访者是不是“中国人”的时候,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就大幅提高,且高过于否定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再将“中国人”和“台湾人”的定义细化为“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是台湾人也可以是中国人”、“是台湾人,不必否认是中国人”和“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时候,前三者相加的“泛中国人认同”,就更明显地高出“纯台湾人认同”的第四选项。最近这次调查的结果是65.8%的“泛中国人认同”和30.1%的“纯台湾人认同”。

第三,台湾“独派”气焰最高涨的时候,是2014年3月台湾发生“太阳花学运”,到2016年5月蔡英文就职台湾领导人期间。从此之后,“泛中国人认同”领先“纯台湾人认同”的差距就不断扩大,从领先2成2扩大到最近的3成6。主要的原因是蔡英文不肯接受“九二共识”,没有能力改善两岸关系,让台湾困在“闷经济”里无法脱身。她所谓的“维持现状”,只是蹉跎时间,眼睁睁地看着台湾的机遇流失,使两岸消长更加明显。看破台独手脚的台湾民众愈来愈多,认同中国人的比例自然增加。

第四,当调查进一步问受访者“面对大陆的发展,请问您觉得台湾人与大陆人应该采取何种关系,既能确保台湾利益,又能有利两岸和平发展?”的时候,“泛中国人认同”的比例就更加升高,“纯台湾人认同”的比例再次降低。最近这一次调查差距达到4成7,是5年多以来最大的一次。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中国大陆能够继续成长发展,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力量进一步发挥,台湾的民心就会更往大陆靠拢。

第五,这次调查问受访者对两岸前景的看法时,有6成2的人认为“两岸统一的机会比较大”,只有2成2的人相信“台湾独立的机会比较大”。同时,有6成5的人认为两岸统一对台湾的未来比较好,只有2成5的人认为“台湾独立”会比较好。由此可以看出,台湾民众是相当理性务实的。再看看年龄层,20到29岁的受访者固然有4成1的人“偏独”(偏统的5成1),但是,进了社会,见识广了,马上就务实起来,30到39岁的受访者只有2成2“偏独”(偏统的7成1)。“去中国化”的教育环境固然能够蒙骗出“天然独”,大环境的推移却能把“天然独”转化成“理性统”。

最后,调查问到受访者对“31条惠及台胞措施”的看法时,认为这些措施能够聚拢台湾民心的占58.5%,认为无效的是16.3%;有6成9的人认为应该善加利用,排斥的人不到2成;同时,有6成9的人认为民进党当局挡不住大陆的磁吸作用,只有1成的人认为台湾可以自外于大陆的影响。

综观这份调查,可以清楚地看出,不管“台独”的气焰有多高,“去中国化”的力度有多大,大多数的台湾人还是保持着中华民族的认同,也能够理性务实地看待两岸关系。两岸地理距离邻近又是同文同种,经贸和社会的连结千丝万缕,这些都是割不掉,切不断的。只要大陆能够维持成长发展,在国际政经秩序中积累话语权,水到渠成的两岸统一只是时间问题。最少,这份调查告诉我们,“台独”正在式微中。

【小题1】下列说法与文中相关内容一致的一项是(  )
A.台独浊流由来已久,台湾从上世纪中期就走上了“去中国化”的邪路,这影响到了年轻世代的倾向,不过因为中华文化根基未去,大多数台湾人仍认为自己属于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B.因为终究两岸是一家人,所以无论你怎样去问受访台湾民众“是不是中国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都高于甚至远高于“纯台湾人认同”的比例。
C.“台独”气焰最盛的时候,是2014年3月台湾发生“太阳花学运”,到2016年5月蔡英文就职台湾领导人期间,原因是此前国民党当权的成就远逊于如今民进党当权的成就。
D.当问到台湾的现实利益和和平发展问题的时候,台湾民众“泛中国人认同”的比例就更加升高,“纯台湾人认同”的比例再次降低。
【小题2】下列说法与文中相关内容不一致的两项是(  )(  )
A.蔡英文所谓的“维持现状”只是蹉跎时间,眼睁睁地看着台湾的机遇流失。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看清了台独的手脚,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
B.台湾民众相当务实理性,6成5的人认为两岸统一对台湾的未来比较好;年龄对“偏统”和“偏独”的影响也非常大,越年轻,越多“偏独”,越年老,越多“偏统”。
C.调查问到受访者对“31条惠及台胞措施”的看法时,认为这些措施能够聚拢台湾民心的占58.5%,因此有6成9的人认为应该善加利用,排斥的人不到2成。
D.环境对“统”、“独”有着巨大的影响。“去中国化”的教育环境固然能够蒙骗出“天然独”,大环境的推移却能把“天然独”转化成“理性统”。
E.只要大陆能够维持成长发展,在国际政经秩序中积累话语权,两岸统一就会水到渠成,陆台重归一统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小题3】依据原文,台湾近年来“台独”日渐式微,人们赞成统一的比率渐高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