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的题(
白发与脐带
林文月
害怕整理梳妆台的抽屉,大概是出于一种逃避心理。  
在那些瓶瓶罐罐琐物杂陈的后段隐蔽处,有两样心爱的东西,每回见了,都令我十分心痛。  
这些年以来,我已经深切体会,悲伤不是抽象的心理感受,并且更是极具体实在的生理痛苦。那种感受会从惜懂不明的意识变为十分明显的疼痛,直袭胸口。  
我害怕面对那样的身心痛苦感受,所以不敢轻易清理这个抽屉。早晚打开抽屉的时候,总是让它停留在半开状态,最多也不超过三分之二,因为在那隐蔽的三分之一后段,藏着母亲遗留的白发,与曾经联系着母亲和她胎内的我的脐带。  
白发用一张淡色的信纸包着,脐带安放在素色小纸盒内。每回重见这两样东西,都不得不教我回忆那个悲伤的黄昏。  
办完丧事后的黄昏,我们都回到母亲的卧室,凄楚地清理她的遗物。“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洒”。那个黄昏,夕阳冉冉,犹有些许懊热,但失去母亲的子女,心中只有一片冰寒。我们衔悲默默,分头清理,没有费多少时间就做完了工作。  
唉,人的一生中所拥有的身外物看似不少,其实真是有限。  
白发与脐带,便是在那个黄昏觅得的。  
那一团白发,与一些梳具同放在杭妆台右上方的小抽屉里。母亲终身未曾剪发。记得她从前丰饶的黑发几乎与身高等长,随着岁月流逝,逐渐转白,也逐渐脱落变稀。她总是把梳栉之际脱落的发丝缠盘成团,兴致高的时候,偶尔也会用布缝制成实用而美观的插针包。  
是我在那个小抽屉内发现母亲遗下的落发。那上面还残留着属于母亲的独特香泽。摩攀着,嗅闻着,想到母亲的躯体已遵嘱火化,而那团白发乃是她躯体仅留的部分,便有心碎的怀念与哀痛,眼泪遂纷纷落下。即将于次日返归异国居地的大妹看见,悲苦地央求分与她一些发丝。我便将那一团白发分成五份,让弟妹们带回去珍藏。心想:这样子,母亲就可以跟着她所疼爱的五个子女分散各地而无处不在了。  
属于我的一络白发与装着脐带的小盒,三年多来一直深藏在我自己的卧室内梳妆台的抽屉里。  
纸盒内垫着一些棉花。原先应该是纯白的棉花,如今已年久发黄。那一条枯干如草的脐带便弯弯地搁在棉花上面,较粗的一头还打了两个小小的结。  
初时,我有点害怕,不敢正视它,也不敢去碰触它,但想到那是曾经将自己和母亲牢牢联系的东西,便有一种温暖亲热的感觉漾荡心上。我轻轻将它拾起,放在右手食指上端详。  
多么奇妙啊,这一段萎缩成寸许长的细带,竟是生命的随道,虽然经历了这么多年,甚至另一端已经烬灭了,它仍然完整地叙说着薪火传递的故事。我想象自己浑沌无知时安全地隐藏在母亲的胎内,与她的脉博共同起伏,通过这条细带,一点一滴吮吸滋养与爱情。最温馨甜美,莫过于此。  
自从产婆把脐带剪断打结之后,我便在形体上与母亲分离,开始独立生长。双亲赋与我们生命和躯体,而生活与命运却必须由我们自己去经营维护:虽则如此,这一条有形的脐带所启示的正是她无限的爱情。  
其实,脐带的剪断,甚至干落,并没有使我与母亲完全分离,因为随着年岁增加,我越长越像母亲。造化的美妙运作之一,是把父母亲的形貌气质移植在子女身上,使得生命的泉脉永不流渴。  
二十岁那年夏天,我把披散于肩头的发丝拢合到后,去参加亲戚的宴会。.几乎所有的长辈都异口同声惊叹,说我简直是母亲年少时的再现。我记得那时在羞报的氛围中瞥见母亲满足的眼色。大概通过脐带,母亲所给予我的,不仅是滋养与爱情,另有她身上各种有形无形像貌与脾性吧。  
经过这样漫长的岁月,这许多痛苦的经验,我终于体悟《孝经》上所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道理;于今,我方始明了十余年前不慎灼伤自己肌肤时,母亲何以举声悲泣的原因。她一定是在我的身上看到自己,我的疼痛乃遂直接移袭到她的身上。我们的躯体原来是二而一的,然则母亲虽已离去,她的生命却仍然借着我的躯体延续下去,因此我若是珍惜自己,便是珍惜母亲,我若能发扬光大生命的力量,便是发扬光大母亲生命的力量。  
母亲那略泛金黄色的白发,不盈一握在我掌心。我用指尖细腻梳通,一如母亲晚年病中我为她沐浴时那样温柔,那样亲密,然后,重新用另一张素色的信纸包妥。  
我彻底清理过梳妆台的抽屉,仍然将白发与脐带放回原处。现在,我不再逃避、害怕,也不再激越、伤悲了,我的心似有一种通过苦痛经验的澄明平静。
(有删节)
【小题1】文章首段中“逃避心理”是指
【小题2】请体会文中第一处划线句“唉……其实真是有限”的丰富含义。
【小题3】文中引用《孝经》上的话的作用是__
【小题4】“白发”和“脐带”两个物象在文中各有怎样深刻的寓意?
【小题5】以下有关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描写上具有抒情性与记叙性交融、今昔交错、时空互换的特色。
B.作者以平淡而又细腻淡雅的语言娓娓地诉说母爱的至真至纯。
C.本文是怀念文却悲而不伤,凄而不惨,害怕中有温馨,泪水里有喜悦。
D.作者“摩掌”、“嗅闻”母亲遗落的白发,意在突出母亲的白发香泽独特。
【小题6】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赏析最后一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1: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大连光源:能给原子拍视频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光源”,发出了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单个皮秒(1皮秒等于一万亿分之一秒)激光脉冲产生140万亿个光子,这套总长100米的装置成为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
“大连光源”由加速器、波荡器和光束线站三部分构成。先由时间宽度为几个皮秒的脉冲激光(驱动激光)在光阴极上打出一簇高密度的脉冲电子,再利用直线加速器将这个脉冲电子束加速到3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电子的速度与光速非常接近。另一束皮秒或者相近时间宽度的强激光(种子激光)照射在这个高能电子束上,电子束中的电子在种子激光的作用下,就会按照激光的波长在空间重新分布(调制),然后让被调制的电子束继续穿越一系列周期性变化的磁场。电子在周期性磁场中就会一边以光速向前飞行,一边左右摆动,向前辐射出光线。途中各处发射的光会叠加增强,同时电子自身辐射的光也在调制电子自己的空间分布,从而使得电子更加强烈地辐射光线,适当地选择周期性磁场的强度,就会使得种子激光中的某个谐波成分按照前述方式急剧地自激放大并达到饱和,从而输出极紫外激光。
“‘大连光源’有最亮的‘闪光灯’,峰值功率的亮度比太阳光高100亿倍,有最快的‘快门’,出光长度能达到飞秒(1飞秒等于一千亿分之一秒)、皮秒,不但能让分子、原子‘无处遁形’,还能给它们‘拍电影’,将物理化学反应的全过程动态记录下来。”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说明了“大连光源”的大用场。
(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自由电子激光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也是当今世界科技强国竞相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研究、先进技术、国防科技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自由电子激光的发展在前沿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十年来,自由电子激光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为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工具。
“‘大连光源’的建成出光成为我国大科学工程的又一成功范例,也必将大大促进我国在能源、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大气雾霾、光刻等多个重要领域研究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表示,这一光源的成功研制为我国未来发展更新一代的高重复频率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经济网)
材料三
大连光源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基建工程以及主体光源装置的研制,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调试成功,产生了世界上单脉冲最亮的极紫外激光,创造了我国同类大型科学装置建设的新记录。
这一项目也开创了我国科学研究专家与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的先例,对于未来加快推动大科学装置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科学目标为驱动,让大连光源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赵振堂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看看哪些科学家能用。“但是大连光源把这个过程反了过来,是科学家先对科研有了需求,再找到工程团队来合作。这要求我们在建装置之前就充分调研,开工之前就要掌握装置的科学目标是什么。”
大连化物所的长处是科学研究,而上海应物所团队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积累了20年的经验,两个团队为了相同的梦想走到了长兴岛,合作顺利得出人意料。
(《中国科学报》)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连光源”是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光源,全套装置总长100米,能给分子、原子拍摄视频,记录下物理化学反应的动态全过程。
B.自由电子激光是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大连光源”大大促进了我国在能源、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大气雾霾、光刻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水平的提升。
C.“大连光源”由上海应物所和大连化物所联合研制,前者的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与后者的科学研究专家成功合作,成为了我国大科学工程的成功范例。
D.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在建设之前缺乏充分调研,科学目标不够明确,一般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而“大连光源”的研制则改变了这一状况。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上述材料引用了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对“大连光源”的相关介绍和评价,这些引用增加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B.三则材料因为报道的重点不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力求准确生动,材料二、三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观点鲜明。
C.材料一第二自然段先介绍了“大连光源”的结构,然后按先后顺序详细介绍了“大连光源”输出极紫外激光的过程,这让读者对“大连光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D.材料二第一段介绍了自由电子激光技术在世界领域的应用前景和作用,其目的之一是为了突出我国的“大连光源”在自由电子激光技术领域已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
E. 材料三前两段介绍了大连光源项目的建设过程,这个过程不仅用时短,而且技术领先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该项目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
【小题3】三则材料对“大连光源”的报道,其共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针对“争”,先秦各主要学派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不争”的思想,在个人层面上,把“不争”看作是一种美德和值得推崇的处世哲学;从社会制度设计角度,如何息“争”或消除“争”的负面影响也成为当时学者及统治者考虑的问题。

其中,《老子》中关于“不争”的论述最具有代表性。《道德经》提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为遇到冲突时主动退让,不争先,不争强。老子认为,“不争”并不是一味地消极退让,而是不妄为,不强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不争而善胜”的目标,也就是说,“不争”实际上是一种高级形式的“争”立于不败之地乃至于获胜仍是最终的目标。

与老子相仿,孔子把“争”视为人们对私利的无度追求,认为它是导致一切冲突、仇恨和社会动乱的祸根。他说“放于利而行,多怨”’为此,他提出以“义”制“利”,要求人们不要见“利忘“义”,儒家认为,为了平息或消除对私利的争夺,必须要建立完备而合理的等级制度,以此作为分配社会利益和荣誉的标准。对此,荀子有着更为系统和完备的思考,他把社会动乱的根源直指无度和无序的私利之“争”,并开出了以“礼”息“争”的药方,认为“礼”的起源正是为了节制欲望,防止争斗。他所谓的“争则乱,乱则穷”可以说是先秦各派思想家的共识,也对中国后来的治国理念和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家韩非子则敏锐地看到了人类社会中无所不在的“争”,还认识到不同时代“争”的特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他还指出,人口的增长和耕地与财货的紧张及不足是当今“民争”的主要原因。为此,法家提出了“耕战”的治国理念。

与儒家提倡有等差的仁爱和礼制不同的是,墨家则主张用没有等差的“兼爱”来息“争”。

由此,我们看到,先秦各家学派均把“争”视为对私利的争夺,并认为这样的“争”正是社会冲突与动乱的祸根,只不过在用以消除或缓解“争”的手段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如果说老子的“不争”思想指出了一条相对消极的进取之路,那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主张用“仁“义”礼”等较为积极的伦理和道徳手段去制约、消除恶性的“争”所带来的危害,明确提出用积极的美徳——“让”来消解“争”。

对儒家而言,崇“让”就是为了隆“礼”,或者说,“让”德实际上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批评子路说话不谦虚:“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也就是说,治国要讲求“礼让”。孟子进一步阐发了“礼让”的重要性,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可见,在儒家看来,如果没有“让”德,“礼”也就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了,将会徒有其表。由此,在儒家的伦理道德中,除了“仁、义、礼、智、信”之“五常”之外,又加上了“温、良、恭、俭、让”五种君子的美德。

“让”的美德不仅被运用普通人对私利的争夺上,成为缓解乃至于化解这些“小人之争”的工具,还被提升到了治国理政的层面,在作为统治者为政之重要借鉴的史书《左传》中蕴含着丰富的为国以“让”的思想。如《左传》中,作者记述晋国将领举荐贤能而自身“让位”之后,评论说:“让,礼之主也”,并且进一步指出,“谦让”和“不争”之美德是否盛行,是国家治乱的重要标志和条件。

(摘编自王大庆《古代中国的“不争”与“崇让”思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普遍认为“不争”其实是一种高级形式的“争”,其最终目标是立于不败之地乃至于获胜。
B.孔子对“不争”的认识与老子相似,他指出了“争”的危害,提出了以“义”制“利”的解决方法。
C.荀子对“争”与“息争”的思考更为系统和完备,“争则乱,乱则穷”的思想认识对后世影响深远。
D.韩非子指出“争”在不同时代必然存在,还揭示了“民争”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治国理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争”入笔,接着对“不争”与“崇让”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让”的作用。
B.文章主要采用对比论证手法,强调先秦诸子对“不争”的理解存在着较大差异。
C.文章大量引用名人语句加以论证,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不争”与“崇让”的重视。
D.文章在论证“不争”与“崇让”的重要性时,主要是从个人与社会两个层面展开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从“等差”的角度看,墨家在息“争手段上主张“兼爱”,这与儒家提倡的仁爱和礼制有所不同。
B.“争”的性质就是对私利的争夺,“争”会给社会带来冲突与动乱,先秦各家学派在这两点的认识上一致。
C.在消除或缓解“争”的手段方法上,老子的“不争”思想相对消极,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相对积极。
D.只有具备了“让”德,儒家提倡的“礼”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会名副其实,从而成就君子美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以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为突破口,以改革发展为手段,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到2020年“大城市病”得到缓解,到2035年“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到2050年全面形成具有首都特点、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现代化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摘编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材料二: 
表1:
国家
城市
排名
综合指数(100=理想)
社会稳定
医疗保健
文化与环境
教育
基础设施
澳大利亚
墨尔本
1
97.5
95
100
95.1
100
100
奥地利
维也纳
2
97.4
95
100
94.4
100
100
加拿大
温哥华
3
97.3
95
100
100
100
92.9
加拿大
多伦多
4
97.2
100
100
97.2
100
89.3
澳大利亚
阿德莱德
5
96.6
95
100
94.2
100
96.4
 
数据经济学人智库《2017全球宜居城市报告》
表2:
评价类型
评价对象
排名最高十大城市
综合评价
城市宜居指数
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





城市安全性
深圳、北京、成都、南京、上海、贵阳、青岛、济南、厦门、苏州
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
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青岛、北京、成都、济南、昆明、沈阳
自然环境宜人性
深圳、上海、苏州、青岛、南京、成都、杭州、福州、威海、厦门
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
深圳、上海、广州、成都、威海、济南、北京、南京、武汉、苏州
交通便捷性
厦门、苏州、济南、海口、银川、威海、石家庄、昆明、南京、长春
环境健康性
厦门、西宁、银川、青岛、威海、长春、南宁、乌鲁木齐、昆明、深圳
 
数据中科院《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材料三:
城市化是人口集聚、特别是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的过程。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工业化思维指导下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营的诸多弊病暴露无遗,人们对“宜居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在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城市宜居方案发生了新变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城市宜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提到德国弗莱堡,这个城市在法规体系、交流学习机制和市民参与等方面表现卓越,超越了传统模式,让居住者的幸福感可持续,最后达到城市居民寿命的延长。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标准,仇保兴说,要由城市居民“用脚投票”决定。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则表示,外来人口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通过市场方式补足了城市的服务业短板。
李铁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增加包容,要欢迎与新经济模式相关的市场化主体和外来人口参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其次,要转变执政理念,要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不能以精英思维排斥任何城市需要的人口和产业;最后,要适应城市的物质生态和社会生态,体现出真正的生态宜居城市理念。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17未来城市峰会:聚焦生态宜居与城市生命力》)
材料四:
宜居城市,通俗地讲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从学术上讲宜居城市更加强调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等。
“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目标。“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最基本要求,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等;较高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更高要求,如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个人的发展机会等。因此,城市建设要关注城市安全、健康、舒适、便捷等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并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持城市和街区的风格。同时要高效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摘编自张文忠等著《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居城市指的是适宜人居住的城市,是衡量城市的重要标尺,应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
B.材料二中两个表格不同,但评价宜居城市的指标基本相同,且都将城市环境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C.材料三侧重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应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需要,材料四则侧重满足居民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
D.人口过多、交通堵塞、房价高涨等“大城市病”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因此将大城市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首要之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青岛能排在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首,是因为它在各项评价指标中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北京则因为综合指数不高而未能入选。
B.材料三中提到的德国弗莱堡,在城市建设中,能突破传统,创新城市治理理念,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C.“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满足居民最基本的要求,相较而言,更高层次的建设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重要。
D.材料三中仇保兴说的“由城市居民‘用脚投票’决定”,意思是一个城市是否宜居,要看居民是否愿意定居该城市。
E. 大城市的城市建设和运营存在诸多弊病,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成为未来的趋势。
【小题3】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请就如何建设宜居城市提出几点建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十里红妆

赵淑萍

闹铃响了,他醒来,听到了窗外的雨声。这一刻,他感到无端的疲倦,就想着在温暖的被窝里再躺一会儿。但他终究还是起床了。“生意没有也没关系,就去店里看书吧。”他对自己说。

他准时赶到书店,开了门。店门上“十里红妆”四个字很醒目,也很落寞。记得,开这家实体书店已经被批了一通,取这个店名,更是遭数落。“既不是婚嫁喜铺,也不是家具店,书店叫什么‘十里红妆’?”可不管亲友怎么说,他毅然开了这店,取了这名。

他烧了点水,抹了抹枭椅,然后埋头看起书来。突然,他听到门口有声音,心里一喜:“今天这么早有光顾了?”

一位丈夫,扶着妻子进来。那是个准妈妈,看隆起的肚子,估摸着有五个月身孕了。“你就安心在这里,我中午来接你。”丈夫说。“哈,原来是把妻子‘寄存’在我这里了。”他窃笑了一声。

整个上午,他埋头看书,那孕妇也埋头看书。中午时分,丈夫来接妻子了。妻子好像对这优雅、静谧的环境恋恋不舍。生意一如既往的冷清,寥寥几人,看书的多,买书的少。

过了一段时间,那位准妈妈又来了。这次,她带够了钱,一下子买了好几本。丈夫来接她了,一手拎着书,一手扶着她,喜滋滋的。八成是准妈妈带来了喜气,书店渐渐地热闹起来。双休日,还有爸爸妈妈带着孩子来。有了人,他就开心。虽然,书卖得还是不多。有时,他也和读者攀谈。“浩哥,是你吗?原来电台的节目主持人?”一天,一位和他年龄相仿的人,看到他惊呼起来。“浩哥,当年你朗诵食指的诗《相信未来》,那声音,我至今还记得。”确认后,那人又说。后来,就有人撺说朗诵一首吧,他不好推却,就朗诵起来。大家痴痴地听,外面经过的人也进来了。

现在,他的书店经常有读书分享活动和朗读活动。老人、孩子很多,偶尔还有孕妇光顾。

这不,又一位孕妇挺着个硕大的肚子来了,搀扶她的,应该是她母亲吧。母亲的嗓门很大:“还好,还好,终于到了。再不来就来不及了。”他一听,不解,继而,恍然大悟,“我怎么这么笨,准妈妈是来讨彩头了。”

想起多年前,他做一档节目,去采访一家名叫“十里红妆”的博物馆。十里红妆,那是宁绍台一带的婚俗,女儿出嫁,娘家陪嫁的妆奁,大到千工床,小到各式生活用具,一应僎全。出嫁的队伍,浩浩荡荡,绵延十里,目的是让女儿风风光光进入夫家,自然也希望她衣食无忧。谁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父母的爱,深沉而绵远。当时,还是准爸爸的他,望着博物馆里大大小小的物件,被深深打动了。后来,他涉足商海,赚了不少钱,生意正兴隆时,他却退出商海开起了书店。个中原因,亲友们有过种种猜测。也许,赚够了钱,从此想过自己喜欢的生活。②也许,他本质上就是一个读书人,转了一圈最终还是想着“回归”。开这家实体书店时,他正为店名犯愁呢。突然,花朵一样的女儿从他面前飘过,他想起了那次采访。“十里红妆,花开富贵,书香传家。”于是,他定下了名字。

没准儿,孕妇肚子里的那个孩子是女孩。他有预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对雨声和主人公状态、心理的描写情景结合,写出了当时主人公内心真实的感受,并暗示了书店不景气的生意。
B.小说中准妈妈被丈夫“寄存”到书店后,喜欢上了那里优雅静谧的环境找到了喜爱的书籍,后来购买了好几本,随后书店渐渐热闹起来。
C.“他”电台主持人的身份被发现,且在众人撺掇下朗诵的诗让听众痴迷,这样写不仅揭示了他不同寻常的身份和才华,也暗示了人物形象的特征。
D.“还好,还好,终于到了。再不来就来不及了”写出了孕妇和母亲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她们热衷于参加“十里红妆”书店所举办的读书分享、朗读活动。
【小题2】小说中的“他”若改为“我”,这两种人称有怎样不同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分别进行具体分析。
【小题3】主人公因将书店取名为“十里红妆”而被数落你认同这个书店名称吗?请结合作品分析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重 逢

张承志

举目眺望那茫茫的四野呵

那长满艾可的山梁上有她的影子

——民歌

①我们见面时,并没有出现什么戏剧性的情景。索米娅用力拽着牛鼻绳,大步迎面走来。她笑着向我问好:“呵,白音宝力格!我听达瓦仓说你来啦。怎么样,路上累么?工作好么?你还是老样子!嗬——嘿!”她使劲拉着缰绳。

②她牵着首车的一头红花牛,和我并排走着。她并没有哇地哭出来,更没有一下子扑进我的怀里,甚至也没有喊我“巴帕”(蒙语,可译为“哥哥”),她丝毫没有流露对往事的伤感和这劳苦生涯的委屈,甚至在我挡开她,用力挥着三齿耙和平底锨,替她把那四车煤炭卸在学校伙房后面时,也是一样。她随口说着什么,若无其事。

③她变了,若是没有那熟悉的脸庞,那斜削的肩膀和那黑黑的眼睛,或许我会真的认不出她来,毕竟我们已阔别九年。她身上消逝了一种我永远记得的气味,一种从小时、从她骑在牛背上扶着我的肩头时就留在我记忆里的温馨。她比以前粗壮多了,棱角分明,声音喑哑,说话带着一点大嫂子和老太婆那样的、急匆匆的口气和随和的尾音。她穿着一件磨烂了肘部的破蓝布袍子,袍襟上沾满黑污的煤迹和油腻。她毫不在意地抱起沉重的大煤块,贴着胸口把它们搬开,我注意到她的手指又红又粗糙。当我推开她,用三齿耙去对付那些煤块时,她似乎并没有觉察到我的心情,马上又从牛车另一侧再抱下一块。她絮叨叨地和我以及前来帮忙的炊事员聊着天气和一路见闻,又自然又平静。但是,我相信这只是她的一层薄薄的外壳。因为,此刻的我在她眼里也一定同样是既平静又有分寸。生活教给了我们同样的本领,使我们能在那层外壳后面隐藏内心的真实。我们一块儿干着活儿,轰轰地卸着煤块;我们也一定正想着同样的往事,让它在心中激起轰轰的震响。

④下午的诺盖淖尔湖边小镇阳光明丽。已经放了学的孩子们像小鸟一样在索米娅周围又吵又嚷;休息的教师们,乳品厂的临时工,还有蹒跚着串门的老汉,都围着这堆刚卸下的煤评头品足地议论。我发觉索米娅在这里人缘很好,她总是被那些人喊住,谈笑上几句什么。

⑤直到活儿干完了,她领着我回家时,我们还是用这样的方式随意闲谈着。当我们转过学校前面的低缓土坡,顺着湖畔的小路朝那间半地穴式的小泥坯屋走去的时候,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嘶。钢嘎•哈拉拖着脚绊,一蹦一跳地奔来。直到马儿蹦跳着来到我们眼前,不管不顾地径自把脖颈伸向索米娅,把颤动着的嘴唇伸到她的怀里,我才明白了这黑马所具备的一切。

⑥我惊奇万分地望着钢嘎•哈拉。它一声不吭地用黑黑的大脑袋在索米娅怀里揉搓着,双耳一耸一耸,不安地睁大着那对琥珀色的眼睛,好像在无言地诉说着什么。

⑦索米娅用沾满煤末的手轻轻搂着黑骏马的头,久久地抚摸着它,我看见,她的眼睛里盈满着泪水,肩膀在微微地发抖。但是她始终背朝着我,一句话也没有说。

⑧她飞快地收拾着屋子,打开窗子,点燃炉火,涮洗所有的锅碗什物,挨个地给三个男孩洗掉脸蛋上的脏污,把其其格支使得团团转。

⑨泥屋里又充满了温暖,但不是昨夜那种热烘烘、乱糟糟。她烧了一大锅浓浓的酽茶,把大茶壶煨在炉灶旁的红灰上。她找出一罐黄油和一包黑砂糖,煎了很多黄澄澄的小面饼。她把炸饼摆在我面前,那散着诱人甜香的饼上,油花在滋滋地响着。

⑩山那边白音乌拉公社没有送过柴油机发的电来,天黑了,屋里一片昏暗。索米娅点燃了煤油灯。又一个傍晚,我一直盼望着又一直害怕的傍晚降临了。炉灶里的牛粪火闪着桔黄色的火焰。这活泼的暖色点缀了浓暮灰蓝的阴暗色彩,一闪一跳地,把那被严严压实的不安和激动引了出来,像一阵气浪,像一支无声的旋律,在这低矮的小泥屋里愈来愈浓郁地回旋着。

(节选自《黑骏马》)

(注)“我”与索米亚青梅竹马,曾共同喂养过黑骏马钢嘎•哈拉,后因故分离。本文描述的是他们九年后重逢的情景。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在阔别九年之后遇到了索米娅,见面时索米娅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这间接传达了“我”内心的伤感和惭愧。
B.索米娅有很好的人缘,她用一贯的开心善良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学校的孩子和其他人都很喜欢她。
C.本文始终在一种“随意闲谈”的氛围中展开,叙事不紧不缓,情感不喜不悲,这种安排符合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需要。
D.开篇引用的两句民歌,颇具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既暗示了本文人物之间的关系,又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E.本文很少有直接抒发人物内心情感的语句,结尾部分描绘的昏暗而又不失温暖的静谧场景,令人回味无穷。
【小题2】突然出现的黑骏马钢嘎•哈拉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主人公索米娅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本文①~⑤段详略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全文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安排有什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