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的题(
白发与脐带
林文月
害怕整理梳妆台的抽屉,大概是出于一种逃避心理。  
在那些瓶瓶罐罐琐物杂陈的后段隐蔽处,有两样心爱的东西,每回见了,都令我十分心痛。  
这些年以来,我已经深切体会,悲伤不是抽象的心理感受,并且更是极具体实在的生理痛苦。那种感受会从惜懂不明的意识变为十分明显的疼痛,直袭胸口。  
我害怕面对那样的身心痛苦感受,所以不敢轻易清理这个抽屉。早晚打开抽屉的时候,总是让它停留在半开状态,最多也不超过三分之二,因为在那隐蔽的三分之一后段,藏着母亲遗留的白发,与曾经联系着母亲和她胎内的我的脐带。  
白发用一张淡色的信纸包着,脐带安放在素色小纸盒内。每回重见这两样东西,都不得不教我回忆那个悲伤的黄昏。  
办完丧事后的黄昏,我们都回到母亲的卧室,凄楚地清理她的遗物。“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洒”。那个黄昏,夕阳冉冉,犹有些许懊热,但失去母亲的子女,心中只有一片冰寒。我们衔悲默默,分头清理,没有费多少时间就做完了工作。  
唉,人的一生中所拥有的身外物看似不少,其实真是有限。  
白发与脐带,便是在那个黄昏觅得的。  
那一团白发,与一些梳具同放在杭妆台右上方的小抽屉里。母亲终身未曾剪发。记得她从前丰饶的黑发几乎与身高等长,随着岁月流逝,逐渐转白,也逐渐脱落变稀。她总是把梳栉之际脱落的发丝缠盘成团,兴致高的时候,偶尔也会用布缝制成实用而美观的插针包。  
是我在那个小抽屉内发现母亲遗下的落发。那上面还残留着属于母亲的独特香泽。摩攀着,嗅闻着,想到母亲的躯体已遵嘱火化,而那团白发乃是她躯体仅留的部分,便有心碎的怀念与哀痛,眼泪遂纷纷落下。即将于次日返归异国居地的大妹看见,悲苦地央求分与她一些发丝。我便将那一团白发分成五份,让弟妹们带回去珍藏。心想:这样子,母亲就可以跟着她所疼爱的五个子女分散各地而无处不在了。  
属于我的一络白发与装着脐带的小盒,三年多来一直深藏在我自己的卧室内梳妆台的抽屉里。  
纸盒内垫着一些棉花。原先应该是纯白的棉花,如今已年久发黄。那一条枯干如草的脐带便弯弯地搁在棉花上面,较粗的一头还打了两个小小的结。  
初时,我有点害怕,不敢正视它,也不敢去碰触它,但想到那是曾经将自己和母亲牢牢联系的东西,便有一种温暖亲热的感觉漾荡心上。我轻轻将它拾起,放在右手食指上端详。  
多么奇妙啊,这一段萎缩成寸许长的细带,竟是生命的随道,虽然经历了这么多年,甚至另一端已经烬灭了,它仍然完整地叙说着薪火传递的故事。我想象自己浑沌无知时安全地隐藏在母亲的胎内,与她的脉博共同起伏,通过这条细带,一点一滴吮吸滋养与爱情。最温馨甜美,莫过于此。  
自从产婆把脐带剪断打结之后,我便在形体上与母亲分离,开始独立生长。双亲赋与我们生命和躯体,而生活与命运却必须由我们自己去经营维护:虽则如此,这一条有形的脐带所启示的正是她无限的爱情。  
其实,脐带的剪断,甚至干落,并没有使我与母亲完全分离,因为随着年岁增加,我越长越像母亲。造化的美妙运作之一,是把父母亲的形貌气质移植在子女身上,使得生命的泉脉永不流渴。  
二十岁那年夏天,我把披散于肩头的发丝拢合到后,去参加亲戚的宴会。.几乎所有的长辈都异口同声惊叹,说我简直是母亲年少时的再现。我记得那时在羞报的氛围中瞥见母亲满足的眼色。大概通过脐带,母亲所给予我的,不仅是滋养与爱情,另有她身上各种有形无形像貌与脾性吧。  
经过这样漫长的岁月,这许多痛苦的经验,我终于体悟《孝经》上所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道理;于今,我方始明了十余年前不慎灼伤自己肌肤时,母亲何以举声悲泣的原因。她一定是在我的身上看到自己,我的疼痛乃遂直接移袭到她的身上。我们的躯体原来是二而一的,然则母亲虽已离去,她的生命却仍然借着我的躯体延续下去,因此我若是珍惜自己,便是珍惜母亲,我若能发扬光大生命的力量,便是发扬光大母亲生命的力量。  
母亲那略泛金黄色的白发,不盈一握在我掌心。我用指尖细腻梳通,一如母亲晚年病中我为她沐浴时那样温柔,那样亲密,然后,重新用另一张素色的信纸包妥。  
我彻底清理过梳妆台的抽屉,仍然将白发与脐带放回原处。现在,我不再逃避、害怕,也不再激越、伤悲了,我的心似有一种通过苦痛经验的澄明平静。
(有删节)
【小题1】文章首段中“逃避心理”是指
【小题2】请体会文中第一处划线句“唉……其实真是有限”的丰富含义。
【小题3】文中引用《孝经》上的话的作用是__
【小题4】“白发”和“脐带”两个物象在文中各有怎样深刻的寓意?
【小题5】以下有关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描写上具有抒情性与记叙性交融、今昔交错、时空互换的特色。
B.作者以平淡而又细腻淡雅的语言娓娓地诉说母爱的至真至纯。
C.本文是怀念文却悲而不伤,凄而不惨,害怕中有温馨,泪水里有喜悦。
D.作者“摩掌”、“嗅闻”母亲遗落的白发,意在突出母亲的白发香泽独特。
【小题6】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赏析最后一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1: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常人交朋友,都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不一定是小人那种急功近利的目的,也许只是觉得人生在世,不能没有三五友人。“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朋友,就无法自立于人世,也无法做人。所以,就大多数人而言,都会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寻找和结交朋友。大体上说来,这些目的又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为了事业,或是寻找事业上的参谋者,或是寻找事业上的合作者,如古代大政治家的广纳天下之士”,或学者诗人的“四方寻师访友”,都属于此类。一类是为了生活,比如工作上有个方便、生活上有个照顾、在遇到紧急情况和特殊困难时有个帮衬,这些都需要朋友,否则便寸步难行,投靠无门。还有一类是为了心灵的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这些情感都需要与他人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遭遇,这些遭遇都需要向他人倾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这些隐私有时也需要向一两个人透露,否则憋在心里会生病的。但是,自己的家人、亲人并非都能充当交流、倾诉和透露的对象。比如夫妻感情不和,就不能向丈夫或妻子倾诉。又比如初恋的秘密,有时就不能向父母透露。这就需要朋友,以便把一些不能对父母、亲人讲的话讲出来。中国传统文化把“朋友”和“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一起列为最重要的五种伦理关系,称为“五伦”,不能不说有其独到精辟之处。
(节选自易中天《交友之态》)
【小题1】根据文中画线句,举出“大政治家”或“学者诗人”中的一例,略作阐述。
【小题2】中国传统文化将“朋友”列为“五伦”之一,为什么作者认为这是有其精辟之处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网络信息井喷式爆发,同质化、泡沫化内容泛滥成灾,而这些内容,难以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人们更愿意去寻求营养化、高质量的内容,即使付费,也心甘情愿。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数据显示,有63.6%的受访者支持为知识付费,73.9%的受访者会为了获得某一问题的答案而付费。从消费者的付费内容偏好来看,《知识付费经济报告》指出,“能提高工作效率或收入的知识和经验”最被认可,而“职业与学业的发展建议”紧随其后。换言之,由更具权威的机构或者精英人士提供的“功利性”或“投资性”知识往往更受大多数人的青睐

知识付费,用交换的方式把人们的认知盈余和认知渴求联系在一起。这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解决实际需求。但作为消费的对象,知识并不仅仅是文化和价值传承的载体。当内容从介质升级为一种服务就变身为一件可以定制化和个性化的知识商品,这种定制化需求背后的知识看起来是知识,但其实隐藏的是种服务。

虽为服务,但知识付费不同于出行或外卖行业“高频+刚需”的应用场景,知识交易的频率相对较低,但是个性化程度非常高,人们在满足高阶需求的同时,也有部分娱乐化需求。以“分答”为例,人们对万达董事长王健林之子王思聪就百般好奇:“请问作为亚洲首富的儿子,你的择偶标准是什么?”“你选择投资的标准是什么?”“出国留学对你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此外,还有一些涉及隐私的问题。王思聪总计回答了32个问题,累计语音长度20分钟,总收入23.8万元。

从认知盈余分享的供给到人们对专业化和垂直化等优质内容的认知渴求,能够为拥有一技之长的个体提供知识分享的平台已更加完善,知识付费的潜在用户市场也将得到无限拓展。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有付费意愿的用户暴涨了3倍,达到近5000万人。截至2017年3月,知识付费(不包括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为100亿至150亿元。2017年,随着用户需求提升、市场下沉及产业链拓展,这一数字将有望达到300亿至500亿元。

传统教育自有弊端也迫使人们主动去发现获取新知识的路径。传统教育获取知识的时间漫长、路径单一,知识更新缓慢。取得硕士学历要读7年的时间,这7年中,很多知识可能已经被新的东西选代了。传统课堂上讲授的大部分都是结构化的、确凿的具有经典性的知识,新生的知识和信息基本不讲,需要人们自己去研究和探索。这些经典知识在人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时并不具备指导作用。比如,如何选择一个稳赚的基金、毕业后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些都是应用层面的知识。而“知乎”“分答”等知识付费平台的出现,正好填补了学校教学的不足,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人们的现实需求。

(取材于嘉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知识付费其实是人们想要满足自我发展需要而去购买信息和服务的一种经济行为。当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或知识消费需求的满足感。而知识付费就是这种需求的一种体现,付费更是对知识价值的尊重和认可。

随着喜马拉雅FM、得到、知乎、分答、淘淘课等知识付费平台相继出现,知识付费的用户群也相继扩大,随之付费产品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知识付费市场的形成迅速地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知识付费走红有两个成热的基本条件:其一是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中,移动手机端阅读不断增长,“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不断地侵蚀着我们的时间。其二,微信、支付宝平台普及的同时,移动支付也迅速被人们所接受,更成为年轻人的支付习慣。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的转变,知识付费成为了一种趋势。于是乎,大量的知识付费平台在PC端、移动端、AP、微信等上线了。平台背后的老板们也举杯欢庆:网络付费时代来临了。

知识付费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但就目前而言,知识付费行业的发展仍然处于一个幼苗期,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尽管有了成熟的互联网环境和80后、90后的网络消费习惯的支持,但是知识付费仍有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出现。

目前一些知识平台大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平台之间的内容同质化日益严重;2.内容浅显,大而化之,营养价值低,人们学不到深层次的知识;3.缺少互动机制,平台与用户的粘合性比较差;4.内容琐碎,没有系统和结构,用户花费的时间成本太高。

移动互联时代,知识付费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知识内容的专业化和与信息时代的匹配性。而用户会越来越倾向于在移动当中学习,移动式的、碎片化的学习将会成为一种趋势。80后、90后是知识付费的主流人群,他们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也因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结构与社会有较大的时代落差,所以对社会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的需求度很高。但是这部分的人文化和受教育程度很高,对于一些信息内容会有意识的甄别选择。

在未来的知识付费行业中,如何付费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为什么付费。首先,你的平台基站建设一定要完善:对知识生产者有一套筛选和评价的标准;对平台上的知识产品进行专栏细分与优质推荐;保持用户即时、高烦的互动;还要完善对知识产品的定价标准等。其次,要求知识生产者进行定制化、精英化、专业化的内容创作,对现有的明星P、知识网红、区域性教育机构和咨询服务业等资源进行整合。

知识付费是一种“网红”经济体,我们需要用户对此建立信任感,并且我们所提供的知识产品也需要更具有价值和内涵,人们只有认可这些满足自我发展需要的知识,知识付费才能可持续的发展;当人们对优质的知识内容感到满足和认可时,付费是必然性的趋势和观念。

(取材于郑昌浩等人的文章)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付费知识”的特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营养化、高质量、服务性。B.符合人们生活的实际需求
C.具有专业化、垂直化内容。D.结构化的、确凿的经典性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质化、泡沫化知识对人们的生活缺少指导性。
B.人们多偏向为“功利性”或“投资性”知识付费。
C.个性化的知识付费,都具有高频和刚需的性质。
D.选择稳赚基金、规划职业生涯都带有“功利性”
【小题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认知盈余和认知渴求是知识付费的重要条件。
B.对王思聪的百般好奇反映了人们的高阶需求。
C.知识付费的实现,有赖于更完善的分享平台。
D.传统教育的弊端促生了“知识付费”的出现。
【小题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心甘情愿:完全出于自感,一点也不勉强,表示心里很乐意。
B.青睐:用正眼相看,表示对人喜爱或尊重。睐,读lài,看。
C.雨后春笋:雨后的春笋生长快,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涌现。
D.甄别:鉴别、区别事物的真伪。甄,读zhēn,意与“真”同。
【小题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体现着对知识价值的尊重与认可。
B.知识付费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新築道新方式。
C.生活“碎片化”是知识付费的最重要条件。
D.知识物有所值是知识付费行业的核心问题。
【小题6】根据材料二,与知识付费经济未来发展无关的一项是
A.解决平台内容的同质化倾向B.涌现出大量的知识付费平台。
C.原次、系化的知识D.强化平台用户之间的互动
【小题7】对知识付费平台,你最关注的是什么?请结合上面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写出你的关注点并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球疾病大流行的下一个主角

一百年前,也就是1918年的那场流感曾经感染了5亿人,杀死了近亿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健康的青壮年。

在2017~2018年这个冬天,流感肆虐全球。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报告,今冬爆发的流感是过去15年来最为严重的疫情,在美国除了夏威夷以外,每个州都在广泛传播。在中国,报告的流感病例是过去几年流感季节的两倍,仅仅少于2009年甲型H1N1大流行时的数量。除了中美之外,我们还不时能看到“日本流感大爆发”“德国流感肆虐”“英国流感危机持续”等报道。

今年的流感病毒非常复杂,包括2009年流行的甲型H1N1,还有甲型H3N2,以及乙型山形(Yamagata)系和乙型维多利亚(Victoria)系,散布于不同地区。其中,H3N2在英国和美国占据主要地位,中国流行的毒株混合了H1N1、H3N2和乙型山形,另有小部分是乙型维多利亚系,以乙型山形为最多。多年未见的乙型山形导致大部分人对其没有免疫力。而且今年我国采用的三价流感疫苗虽然可以保护感染了H1N1、H3N2和维多利亚型的人群,但并未包含乙型山形这一型别的成分,对感染了乙型山形的患者并不具有保护力,也就是大家热议的“疫苗押错了题”。

在国人传统观念里,流感不过是一种小病,过几天就好了。事实上,除了致命的大流感之外,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全球每年平均有1/3的儿童和1/10的成人会感染流感,全球每年流感的季节性流行可导致约29万至65万人死亡。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依然无法防止流感出现?这样一种温和的病毒,为何还能置人于死地?对于流感,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

我们采访了正在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除了公共卫生之外,他一直在从事病毒研究,尤其关注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他说,关于流感,人们问他最多的两个问题,一是能不能想办法管住流感病毒或者把它消灭掉;二是每年流感疫苗都在押题,有时还押错,流感疫苗到底是怎么回事,打了究竟有没有用。

高福谈到,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人和微生物的关系。近十年的研究发现,微生物和人类谁也离不开谁,人体是和微生物共生的一个生物体。微生物有好有坏,病毒也是微生物的一部分。当初,科学家在消灭天花之时,曾经欢欣鼓舞,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消灭所有有害病毒。但是直到如今,人类依然无法研制出预防艾滋病的疫苗,流感疫苗的保护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目前,我国的流感疫苗接种率不足2%。高福向公众表示:“我们的疫苗保护力不够,我们对流感病毒的认识远远不够,希望大家理解。在现有的措施里,疫苗依然是最有效的保护办法。”

业内已经达成共识,下一次席卷全球的流感,很可能不是近年来出现的Sars、Mers、埃博拉等等,而是我们见怪不怪的流感。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科学家纷纷在研究通用流感疫苗,希望能对各种流感病毒都产生抗体,从而在下一次流感大流行的时候保护人类。

流感病毒在可预见的未来无法消除,人类只能与之共存,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它,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它。这场必定会来,但不知何时到来的流感大流行,就像一位病毒学家说的那样,我们看不见它,但是能听到钟表的“嘀嗒”声。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流感”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2018年这个冬天,流感肆虐全球,美国、日本、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也难以幸免,是过去15年来最严重的疫情。
B.今年的流感病毒型别多种,我国采用三价流感疫苗来应对,但并未包含乙型山形这一型别的成分,属“疫苗押错了题”。
C.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全球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人(包括青壮年)感染流感病毒,儿童感染病毒人数占患者总数的1/3。
D.科学家战胜天花时曾预言人类将战胜一切有害病毒,但现今仍无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流感疫苗的效果也不尽人意。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很多人对流感缺乏免疫力,是因为缺少能够预防被该种型别流感病毒感染的疫苗。
B.全球每年季节性流行的流感危害非常大,但在国人眼里流感不过是一种小病而已。
C.人体是和微生物共生的一个生物体,病毒是微生物的一部分,故人类无法预防它。
D.科学家正在研究能对各种流感病毒都产生抗体的通用流感疫苗,以防止流感流行。
【小题3】概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关于防控流感的办法。

同类题4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人与月亮

皓月高悬,光皎如水。古往今来,天上那时亏时盈的月亮,引发人们浮想联翩,在中国,也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例如唐代诗人李白自称“月奴”,写下了“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的名句。随着人类登上月球,明月已经不再“高不可攀”。但月亮与人依依不舍、左右常随的情景,依然令人感到无比亲切。

自然崇拜属于人类早期的宗教形式。在自然界中,日月星辰最为人们所看重。在古代由于科技水平的局限,人们更是把它们神秘化。太阳和月亮分别作为白昼和夜间发光的最明亮天体,便被赋予了神的力量,成为人们崇拜的日神和月神。月神在古希腊神话中为狄安娜、阿尔忒弥斯,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则为常羲、嫦娥和西王母。

远古的太阳崇拜和月亮崇拜都与农牧业的形成有关,19世纪西方太阳神话学派认为,太阳崇拜早于月亮崇拜,但对于许多原始民族来说,月亮才是丰收的赐予者。在原始人类看来,有一种比人所具有的任何力量都要强烈的威力存在,它就隐藏于月亮之中,没有月亮,植物就不会生长,动物和女人就不可能怀孕生子。月相的周期性变化,使人们认为它支配着所有生命的变化。

在中国,月亮崇拜的历史可追溯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一时期相关器物上遗存的月神徽铭表明,这片土地上曾存在过世界上最古老的月亮崇拜的仪轨。甲骨文中有“东母西母若”的句子,这“东母”与“西母”相对,分别指日神和月神。甲骨文中又有“帝于东方曰析”,“析”就是东方太阳神羲(伏羲),即东母,后来称东王公。“西母”则应是神话中闻名于世的西王母本名。据各种古书揭示,月神是天上的光明神之一,是原始信仰中母性生育的代表,同时又是掌握死亡的阴性天神。她与太阳神相配,太阳神主宰东方、白天、光明、春天、生长,她则主宰西方、夜晚、黑暗、秋天、生育和死亡,因此她是丰产、丰收的女神,又是凶神、刑神和死神。

我国古代文献《礼记·祭义》中记载了上古社会祭日配月的宗教仪式:“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闇。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这就是说,古人在春分时节的早晨于东方祭日,在秋分时节的傍晚于西方祭月。在高坛上祭日,而在坑穴中祭月。之所以在秋分时节“祭月”,是因为此时太阳的生命力开始弱化,“阴气”开始兴盛起来,气温由暖转寒,植物开始衰枯死亡,月亮作为“太阴之精”,正是“阴气”的象征。《周礼·春官》载有“中秋夜迎寒”的习俗,“寒”即“阴”,即被称为“广寒宫”“太阴之精”的月亮,“夜迎寒”就是在中秋之夜“阳衰阴盛”的转换之际举行祭月仪式。这也正是后世延续至今的中秋拜月赏月风俗的起源。

我国古代拜月的方式很多,人们把木雕月姑等月神像供在月出的方向,设起供案,摆上月饼等供品,焚烧月光纸;月亮升起后妇女们要燃起香火,对着月亮跪拜。晚上老年人还要给儿童们讲“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有关月亮的故事。吃月饼更是不可少的,是取其“团圆”之意。男人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子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天各一方的亲人则愿阖家团圆,共度良宵。

今天,天文学使人们普遍接受了“月亮是一个天体”的科学概念,然而正是这一有数十亿年演化史和丰富文化积淀的天体,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月亮,是许多人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灵魂的安栖之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有删改)

【小题1】远古人为什么会崇拜月亮?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小题2】简要分析文章倒数第3自然段的表达作用。
【小题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月亮,是许多人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灵魂的安栖之地”的认识与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