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犁的情结
高维生
①农具中,我最喜欢的是犁。辽阔的土地,一头牛,一只犁杖,一个人,耕过的田地,像海中翻腾的浪花,有了鲜活的气息。犁像笔一样,写下对土地的情感,对丰收的渴望。农人的吆喝声,单调、朴实、透明,风儿似的掠过,牛儿循着熟悉的声音,牵动犁杖。
②农具当中犁是让人尊重,敬畏的,如果把农具排行的话,犁应为老大。这并不是因体积而论,是它的耐苦、执著和坚毅。犁像动物界中的老虎,平时安静,隐卧一旁,动起来有摧枯拉朽之势。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闲置被人遗忘,只有播种的季节,回到土地上,积攒的力量才爆发出来。
③今年春天,我回到故乡,在延吉喧闹的街头,寻找童年的足迹。童年的大杂院,变作前尘往事,一条宽大的马路,掩盖了我在异乡的不尽思念。站在马路边,注视穿梭般的车流,耳边的聒噪,有了不尽的感伤。
④第二天,在友人的陪伴下,来到了五凤屯,这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⑤乡村人少车少,没外人打扰这儿的平静生活,一个人走在洪分河的堤坝上,两旁是桦树林,它摆脱了冬天的冷酷折磨。新生的叶子滑爽,富有弹性,清晰的纹络,流动着土地的汁液。蔓延的野草中有打碗花和飞舞的蝴蝶,草的清香像水一般地涌动,一潮潮地扑鼻。鸟儿像歌手,唤醒了深深的记忆,消除了心中郁积的烦躁。欢快的河水,像大地的女儿抛下的缎带,丰富的情感,润养岸边的村庄、田野。慢悠悠走动的牛车,铃铎的叮咚声,让我想起童年的欢乐。
⑥不远处的土地上,一头牛拉动犁杖。农人的吆喝声,听后特别舒坦,不像汽车的噪音,撕裂耳膜。农人神情专注,无一丝杂念,那一刻,他在倾听土地和犁的情语,翻耕的泥土,像一朵朵开放的花儿,舒展的叶子,浸润清晨的露珠,漫着花的清新。
⑦我扶过犁,上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铺天盖地,风起云涌。上农业课的老师是个男老师,课堂上除了讲课本的知识,他还说了很多的趣事。在他下乡的邻屯,有一个上海知青集体户,刚到东北的时候,闹了好多的笑话。上海弄堂长大的年轻人,细皮嫩肉,穿着统一发的黄大棉衣,戴着黄棉帽子,操一口南方口音,惹得乡下人好喜欢。看村头往地里拉粪的牛车,觉得很有意思,就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在战场上,对着前方大声地喊道:“前进!”牛车一动不动,急得不停地拍打牛身子,牛慢慢地倒刍,听不懂知青小伙子在说什么,更听不懂江水滋润的南方话。
⑧我们喜欢男老师的实习课,在田间地头的劳动,搀杂玩耍的因素。有一次,我们到学校的学农基地上课,一张犁摆在地头,他牵来牛,教同学们如何上套,讲耕地对一年的重要性。他做一系列的示范,告诉我们在扶犁中注意哪些环节,牛在他的吆喝声中,拉着犁听话地向前走。犁翻开土地,男老师扶犁的神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个同学都要上去,亲手扶犁,试一试,犁在我们的手中变得不听使唤,牛也不听话了,走走停停,像在田地散步休闲。轮到我上场,更惹得同学们大笑,我扶犁时东摇西晃,像喝醉了酒,牛儿不时地“哞哞”叫两声,提出抗议。
⑨犁在我的眼中是浪漫的,像一首长诗,歌颂人、土地、未来。它是那么地热爱土地,从不背叛。它不像镰刀,如同一只不安稳的松鼠,做些琐碎的事情,然后被人随便地丢弃。
⑩一个人在春天,在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犁的情结”为题,主要抒发了对土地的热爱、对丰收的渴望、以及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B.文章第二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赞扬了“犁”的独特品性,同时也对“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都闲置着被人遗忘”略感遗憾。
C.第五段“鸟儿像歌手,唤醒了深深的记忆,消除了心中郁积的烦躁”与作者对童年的回忆以及文章的主题相呼应。
D.本文是作者身处“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之后,从心底里唱出的乡情、“我”、土地与未来相依相恋的一曲动人的赞歌。
【小题2】文章以“犁”为线索,多次具体描写了人们使唤牛或用犁的活动,请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说:“犁在我的眼中是浪漫的”。请结合材料,探究“浪漫”的表现与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2 12:02: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那山 那人 那狗
彭建明
父亲对儿子说:“上路吧,到时候了。”
天还很暗,山、屋宇、河、田野都还蒙在雾里。鸟儿没醒,鸡儿没叫。早啊,还很早呢。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父亲审视着儿子阔大的脸庞,心里说:“你不后悔吧?这不是三天两日,而是长年累月的早起哩!”
桌上摆着两只整整齐齐的邮包。邮包已经半旧。父亲在浆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庄严地移交给儿子,并教他怎样分门别类装好邮件,教他如何包好油布。山里雾大,邮件容易沾水。
父亲小心地拿过一条不长的、弯弯的扁担,熟练地系好邮包。于是,在父亲肩上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的扁担,带着父亲的体温,移到了一个厚实的、富有弹性的肩膀上。这肩膀上很有些力量,像当年的父亲。父亲满意这样的肩膀。
父亲觉得自己的手有些发抖,特别是手脱离儿子肩膀的那一刻。眼睛有些模糊,屋里的摆设忽然间都模糊了,把儿子高大的身影也融到了墙的那边。啊啊,心里梗得厉害。他赶紧催促儿子:“上路吧,到时候了。”
父亲和儿子的手背,同时拂过一抹毛茸茸的东西——是狗,大黄狗。
它早起来了。老人倒给它的饭已舔光。狗紧挨着老人,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不管怎样,是要出发了,像往常一样。远处,有等待,有期望。在脚下,有无尽伸延的路。那枯燥、遥远、铺满劳累、艰辛而又充满情谊的路啊……
吹熄灯,轻轻地带拢邮电所的绿色小门——轻轻的,莫要惊醒了大地的沉睡,莫要吵乱了乡邻们的好梦。黄狗在前面引路,父亲和儿子相跟着,上路了。出门就是登山路。古老的石级,一级一级朝雾里铺去,朝高处铺去,朝远处铺去……
在很漫长的日子里,只有他和狗,悄悄地划破清晨的宁静。现在,是两人——他和儿子。扁担和邮包已经换到另外一副肩膀上,这是现实,想不到“现实”的步子这么快——支局长有一回上山来,对他说:“你老了。”
老了吗?什么意思?他不理解。他和狗辞别支局长以后便进山了。
不久前,支局长通知他出山。在喝过支局长的香片茶以后,支局长按着他的肩膀,把他带到大立柜上的穿衣镜跟前,说:“你看看你的头发。”
他看见一脑壳半“霉”的头发,心里略顿,想:年岁不饶人哪,是老些了。
支局长捋起老人的裤管,抚着膝盖上那发热红肿的地方,说:“你看你这腿。”
不假,腿有点毛病。这算什么呢?人到老年,谁也不保谁没个三病两痛哩。
支局长看定老人,说:“你退休吧!”
老人急了:“我还能……”
“莫废话了。你有病,组织上已经做了决定。”在找老人谈话之前,支局长就暗地里让他儿子检查身体,填过表,学习训练了半月余。
他没有让过多的伤感和执拗缠住自己,他清楚,他的“热”和“能”不太多了,像山尖上悬挂的落日,纵有无尽的眷恋,但是,那又能维持多久呢?他恨自己的脚,这该死的脚,那么沉重、麻木,还钻心般痛。唉,脚的事业,怎么可以没有硬朗的步伐呢?郎中说,搞蜈蚣配药吃或许有效——他吃了一百条,不见效。有人说,吃叫鸡公、吃狗肉或许好。都吃了,也不见好。那顽皮的膝盖骨哎。什么地方不可以痛,偏偏要痛在这里。一片茅草阻河水,永世的遗憾哟。
让儿子顶替,能顶替吗?仅仅是往各家各户递信送报吗?没那么简单。仅仅是凭着年轻血旺爬山过岭吗?没那么容易。
于是,要带班,要领他走路,要教他尽职,还要告诉他许多许多。
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
还有狗。
(节选自《那山 那人 那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了父子两人出发时的环境,突出了安静的特点,反衬人物内心的不平静;山里雾大,显得山路湿滑,暗示了父亲邮递员工作的艰辛。
B.父亲将邮包“浆洗得干干净净”,并“庄严地移交给儿子”,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对“递信送报”这份工作的敬重,也表现了父亲对这份工作的不舍。
C.小说对陪伴父亲多年的大黄狗用了拟人化的描写,以这个独特的视角表现了父亲在儿子即将接班时内心的不安与焦虑,这是非常巧妙的笔法。
D.小说情节简单,重在通过气氛的营造,以及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耐人寻味的主题。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的语句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真实是传记文学的基石,可以说这是传记文学研究者们的共识。但是,在对真实的具体理解上人们还是存在着很大分歧的。也就是说,传记文学的写作必须以历史史实作为叙述和描写的依据,既不能杜撰任何人名、地名,也不能随意改变人物关系、传主的人生经历,离开了历史真实就谈不上传记文学。任何对历史史实的篡改和无中生有的虛构,都可能使传记文学失去真实而改变其写作的性质。对于这一点人们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对于细节描写是否可以容许适当的虚构,人们是有争论的。
从史学意义上讲,传记文学的叙述要求符合历史真实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传记文学与一般的史学不同,它在把握宏观历史的基础上更重视对微观历史的挖掘,它所叙述的重点不在于传主人生的一般成就,而在于最能反映传主性格特点的细节的挖掘和描写。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即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他那漫长的人生过程中许多重要的细节总是非常模糊或者鲜为人知,虽然有关回忆录、书信和日记等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充,但这种补充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微观的历史史实的阙如与模糊,这就应该由想象来填充和弥补。
“想象”既可以从现实出发,以事实为依据,展开翅膀飞翔,又可以超越现实,不受事实的拘束,在无限的时空中任意翱翔。就传记文学来说,由于其史学的基本属性,作家既不能为传主添加事实上传主没有经历过的任何事情,也不能对传主的经历作任何的改动,他所能做的就是将传主参与的事件过程具体化、详细化,其艺术想象也只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比如作家根据传主的日记记载某一天是晴天,他可以结合传主当时的心情和季节,可以发挥想象将那一天描写成“晴空万里,一碧如洗,阳光灿烂”,或者“蔚蓝的天空飘着几朵洁白而姿态各异的云”。
在传记文学中,作家不仅要在具体事件中细致地描写传主的动作、表情、谈话、场景氛围,而且还要充分揭示传主此时此刻的情感波动、内心感受、沉思默想乃至潜意识、回忆、联想、憧憬、错觉、幻觉、梦境等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然而,传记文学作家虽然可以搜集到一些史实材料,但是他所能得到的这方面的材料实在是少而又少,非常有限,许多时候就是空白,永远不可能满足写作的需要。这时,这些空白就应由想象来填朴。
传记文学的想象之所以没有走向那种天马行空的相当自由的境界——虚构,是因为其想象必须建立在相关的史料基础之上,并且应该与那个特定情境中传主的性格、情感等心理特征相吻合。也就是说,在不违背基本史实的前提下,传记文学可以展开想象对所描写和叙述的对象作补充性的想象和推测。所以,传记文学的想象空间是十分有限的,借用闻一多的一句话,传记文学作家的想象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摘编自孙德喜《传记文学真实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记文学要尊重历史事实,不能随意社撰和篡改,否则就会消解传记文学的特征,在这点上,人们并没有多大分歧。
B.虽然人们对细节描写是否可以容许适当的虚构,尚存争议,但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是容许适当虚构的。
C.传记文学和史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相比较而言,前者关注微观历史的挖掘,而后者则在于遵循历史真实,把握宏观历史。
D.对于一个历史人物,无论回忆录、书信和日记等文献资料多么丰富,也难以囊括其人生的重要细节,这就需要想象来弥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记文学中的“想象”,既可以以事实为依据,又可以超越现实,不受事实的拘束,这取决于事件具体化和详细化的需要。
B.如果传主的日记记载某一天是阴天,那么作家不能发挥想象将那一天描写成:“晴空万里,一碧如洗,阳光灿烂”。
C.无论是语言动作描写,还是神态心理描写,要做到细致和充分,作家需要借助想象来完成,因为可用的史实材料非常有限。
D.传记文学虽然可以在不违背基本史实的前提下展开想象,但又不能像虚构那样天马行空,可见,其想象空间并不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哈金森工厂》一文中,作者多次使用档案材料和他人的回忆内容,这是为了使传记文学的叙述尽可能符合历史真实。
B.在《从文自传》中,沈从文描写了在逃学过程中遇到的有趣人事,这是为了提高传记的文学色彩而添加的一些传主经历。
C.弗·梅林在《马克思传序言》中说要“把马克思的伟大形象不加修饰地重新塑造出来”,体现了传记“戴着僚铐跳舞”的想象特点。
D.在《项羽本纪》中,在叙述兵败垓下这一史实时,司马迁描写的“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属于传记中的想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赤贫魅力测验

严歌苓

有一天出门没带钱包,我决定混吃混喝一天,测验一下自己的魅力。

我身无分文地出了门。那是一月的芝加哥,北风刮得紧,回去取钱便要顶风跋涉半小时,无疑要误课了。这时我已在地铁入口,心想,不如就做个赤贫魅力的测验,看看我空口无凭能打动谁,让我蹭得上车坐,赊得着饭吃。我惟一的担心是将使芝加哥身怀绝技的扒手们失望。

“蹭”上地铁相当顺利。守门的黑女士听说我忘了带钱,五个一寸长的红指甲在下巴前面一摆,就放我进去了,还对着我的后脑勺说:“要是我说‘不’,你不就惨了?你该感谢上帝,我一天要说九十九个‘不’,才说一个‘是’是呢!……”她笑得很狰狞,像个刀下留人的刽子手。

12:59分下课,很想跟同学借点午餐钱,又怕他们从此跟我断绝来往。开学那天,一个大龄男生借了一位女同学九块钱,下面就出现议论,说他一共只有两件衬衫,写作业用的一台老爷电脑是夜里从马路上捡的,常常闭伤风,得用棉被捂上才有点功能。我打消了借钱的念头,饿死也得为我们大龄同学争气。所有同学都进了校内那个廉价餐厅,我只好去校外昂贵的一家意大利餐馆,一个意大利小伙子过来在我膝盖上铺开又硬又白的餐巾。我点了鲜贝通心粉,吃最后几根时,我开始在心里排演了。吃不准笑容尺度,但不笑是不可以的,人家小伙子忙半天,至少该赚你一个笑吧。我眼睛盯着账单,手漫不经心地在书包里摸那个丢在我卧室枕边的皮夹。然后我站起来,浑身上下逐个掏口袋:“实难啊!”我说:“我的钱包没了!”

小伙子瞪着我,意大利人认为撒谎是人的次要弱点。他看着我自我搜身,一遍又一遍,然后摇摇头:“冬天穿得厚,扒手就方便了。”

我表示非常难过,如此白吃,还吃得那么饱。他连说可以谅解,都是扒手的错。他拿了张纸,又递给我笔,请我留下地址和电话。我说这就不必了,明天保证把饭钱补上,连同小费。他还是坚持要我的电话号码。写完后我抬头笑笑,这一笑,魅力就发射过分了,因为他眼神一下变得楚楚动人,问:“平时可以给你打电话吗?”我打着哈哈,说可以可以。芝加哥寂寞的异乡人,多情可以抗寒。

我打算徒步回家,走在芝加哥下午3点的黄昏。风吹硬了街面上的残雪,每一步都耗掉一根通心粉的热量。很快我放弃了,跳上一辆巴士。一上车我就对司机说我没有钱,一个子儿也没有。司机点点头,将车停在一个路口,客客气气请我下车。我红着鼻头对他笑着,说明天补票不成吗?他说:“天天都碰上你这样的!来美国就为了到处揩美国的油!”我正要指出他的种族歧视苗头,一只皱巴巴的手伸到我面前。是个老头,怀抱一把破竖琴。他把手翻过来,打开拳头,掌心上有四枚硬币。我立刻拿出我那支值十块美金的圆珠笔,搁在他手里。他说:“你开玩笑,我要笔干嘛?”他摘下眼镜,给我看他的瞎眼。我问他在哪里卖艺,他说在公立图书馆门口,或在芝加哥河桥头。

下了巴士,离我住处还有五站地,我叫了辆计程车。司机是个锡克人,白色包头下是善良智慧的面孔。我老实交待,说钱包忘在家了,他静静地一笑点点头。我问:“在芝加哥身无分文,你会怎样?”他又静静一笑,摇摇头。到了我公寓楼下,我请锡克司机稍等,我上楼取车钱。更大的灾难来了:我竟把钥匙也忘在屋里。我敲开邻居的门。我和这女邻居见过几面,在电梯里谈过天气。女邻居隔着门上的安全链条打量我。我说就借十块钱,就借半小时,等找到公寓管理员拿到备用钥匙。立刻如数归还。

“汤姆!”女邻居朝屋内叫一声,出来一个六岁男孩。女邻居指着我说:“汤姆,这位女士说她住在我们楼上。你记得咱们有这个邻居吗?”我空手下楼,带哭腔地笑着,告诉锡克司机我的绝境,请他明天顺路来取车钱,反正我跑不了,他知道我的住处。他又是一笑,轻轻点头,古老的黑眼睛与我古老的黑眼睛最后对视一下,开车走了。

我想起田纳西·威廉姆名剧《欲望号街车》中的一句话:“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

这句话在美国红了至少30年。

注:严歌苓,旅美作家。其创作主要反映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和人生命运。
【小题1】下面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北风刮得紧”和中间“风吹硬了街面上的残雪”的环境描写,既表明天气严寒,也暗示生活赤贫。
B.黑人女士“笑得很狰狞”,照应了她的言行,表明她是一个口恶心善的人。
C.“钥匙也忘在屋里”的情节把小说推向高潮、有波澜、耐人寻味,丰富了内涵,深化了主题。
D.小说中的“我”是作家的自身写照,通过一系列赤贫魅力测试,真切感受到并深刻理解了“赤贫”的内涵。
【小题2】简析小说中划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1)女邻居隔着门上的安全链条打量我。
(2)“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
【小题3】从人性优劣的角度,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一个形象,谈谈给你的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围墙上的小岛

夏花

我家后面的高楼刚完工,对面又出现了一块工地。父亲就是这时候变了,他常对着围着工地的那堵墙发呆。一天他要我帮他把颜料全部搬到那堵墙边。他开始在墙上作画。父亲画得很投入,后来吃饭也让我送过去。父亲是个画家,一直都与众不同,母亲也没说什么。

父亲画了一座岛,小岛被树林环绕,野花遍地,画中的海蓝,天也蓝,天上飘了几朵白云。

没过多久,父亲弄来一只小船放在院子里。母亲这次唠叨不停,满腹牢骚,难道他这是去航海旅行吗?无奈父亲什么也不说。

我永远忘不了那夜,父亲叫醒我,我好奇又兴奋地帮他把船拖出去,很奇怪,我们一到那堵墙跟前,画上的海水便哗哗地荡漾着蔓延开来,很快漫过我和父亲的双脚,父亲把船推到海里示意我上去,我害怕极了,后退着拼命地摇头,挥动手臂叫他回来。

父亲最后看我一眼上了船,毫不犹豫地划远了。海水不知不觉地减退,收回。浆声渐微,父亲变成一个黑点沿着小岛转了弯,船尾的航迹消失在空旷的海面上。一切恢复了原样,我的裤腿也干了。唯有地面上的低洼处还有几滩水在灯下闪着光。

父亲消失了,母亲几乎疯了。我不敢说出真相,害怕她以为我也疯了而受到更大的刺激。有好多次我站在那幅画前悄悄呼喊父亲,但他始终没有出现。

对面的高楼竣工了。拆墙的那一天,我哭闹着阻拦,有人把我拉开了,小岛轰然倒塌的一瞬间,一群鸟冲了出去,它们扑棱翅膀的声音甚至盖过了机器的轰鸣声。我想它们里面一定有我的父亲。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6月15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围墙上的小岛”为题,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与串联情节的线索,又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B.围墙给了身为画家的父亲作画的机会,所以“他常对着围着工地的那堵墙发呆”,构思画一个小岛,装点美丽家院。
C.小说两次写到“我”的“害怕”,表现了“我”对变故的恐惧,对母亲健康的担忧,体现了“我”对至亲的深沉之爱。
D.小说以“小岛”、“小船”与“我”的小家庭作为写作素材,实际上是以小见大,反映的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大环境、大现实与大问题。
【小题2】小说对“母亲”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又不可或缺,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对“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小题3】小说情节发展过程中,奇幻与现实交替出现,这种奇幻的艺术构思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