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审美是人的一种特定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人的审美具有共通性也具有民族的相异性。西方人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中国人则称“生生为美”。“生生美学”产生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明显的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

“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是“生生美学”的文化背景。“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具有根本性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观察问题的特有立场和视角,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形态的产生发展与基本面貌,构成“生生美学”之文化背景。“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对一种宏阔的东方式“中和之美”的诉求,相异于西方古代希腊对微观的物质的“和谐之美”的诉求。

阴阳相生的古典生命美学是“生生美学”的基本内涵。“天人合一”构成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天人合一”之“一”就是“生”,即生命。“生”有一个中间环节是“气”,阴阳之气为生命化生之本,二气交感诞育万物,成为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周易》言“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道成为万事万物社会人生包括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阴阳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善的统一体,也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艺术体现。这种阴阳之道,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无所不在,书法的黑白对比、绘画的线条曲伸、音乐戏曲的起承转合等无不是阴阳相生的体现。

“太极图示”的文化模式是“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文化传统中的阴阳关系呈现一种极为复杂的“太极图示”。宋初周敦颐所谓“太极而无极”,即指太极无边无极,无所不在。“太极”是一种阴阳相依、交互施受、互为本根的状态。这是对于生命的产生与终止、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形态的现象描述,是中国的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之所在,中国传统艺术均表现为一种圆柔的饱含生命张力的形态。有学者将之视为艺术的圆形思维模式,这种圆形艺术思维使得艺术极富张力,如汉画像中两只拱背相向、蓄势待发的虎豹。

线型的艺术特征是“生生美学”的艺术特性。根据宗白华的论述,中国传统艺术是线型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而西方古代艺术总体上说是块的艺术,空间的艺术。线型艺术呈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时间之美,一切艺术内容都在时间与线型中呈现,化空间为时间。《清明上河图》在动态的多点透视中呈现了清明时节汴河两岸完整的风情画面;书法是时间之流中笔的生命之舞,最能反映线性艺术的特点。

以“天人合一”为文化传统的“生生美学”及其艺术呈现,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存与审美方式,是一种活着的有生命力的艺术与美学。它已经成为当代美学特别是当代生态美学建设的重要资源,对发展当代美学,对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曾繁仁《解读中国传统“生生美学”》,2018年1月7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有着对东方式“中和之美”的诉求,与西方对“和谐之美”的诉求相反。
B.阴阳之道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必然规律,这一规律最终发展为中国古代生命哲学。
C.“太极图式”既描述了生命的形态,也呈现了“天人合一”文化传统中的阴阳关系。
D.中国古代传统书画,通过线型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时间与空间相互转化的生命之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审美的民族差异性,从四个方面深入阐述了“生生美学”的基本特点。
B.文章通过西方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具体事例,论证了美学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C.为了论述“生生美学”的艺术特性,文章先引述再阐释,最后举例,条理清晰。
D.末段强调了“生生美学”对当代美学和中国建设的重要作用,凸显了写作目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生美学”与西方美学迥然不同,是因为中西方观察问题的立场和视角不同。
B.不能理解“生生美学”的内涵,就难以感受中国传统书画和戏曲等艺术的魅力。
C.运用“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就能够创造出圆柔而饱含生命张力的艺术形象。
D.“生生美学”因为植根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故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8 05:43: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袭旧衣
简嫃
①母亲从衣柜提出两件同色衣服,搁在床上,我闻到樟脑九的呛味,像一群关了很久 的小鬼,纷纷出笼呵我的痒。
②不准这个,不准那个,梳辫子好呢还是扎马尾?外婆家左边的,是二堂舅,瘦瘦 的,你看到就要叫二舅;右边是大堂舅,比较胖;后边有三户,水井旁是大伯公,靠路 边是……竹篱旁是……进阿祖的房内不可以乱拿东西吃;要是忘了人,你就说我是某某 的女儿,借问怎么称呼你?
③我不断复诵这一页口述地理与人物志,把族人的特征、称谓摆到正确位置,动也 不动。多少年后,我想起五岁脑海中的这一页,才了解它像一本童话故事书般不切实际, 妈妈忘了交代时间与空间的立体变化,譬如说,胖的大舅可能变瘦了,而瘦的二舅出海 打鱼了。他们根本不会守规矩乖乖待在家里让我指认,他们围在大稻埕,而我只能看到 衣服上倒数第二颗钮扣,或是他们手上抱着的幼儿的小屁股。
④善缝纫的母亲有一件毛料大衣,长度过膝,黑底红花,好像半夜从地底冒出的新鲜小西红柿。现在,我穿着同色的小背心跟妈妈走路。她的大衣短至臀位,下半截变成 我身上的背心。
⑤妈妈与我沉默地走着, 有时我会落后几步,捡几粒白色小石子;我蹲下来,抬头看穿毛料大衣的妈妈朝远处走 去的背影,愈来愈远,好似忘了我,重新回到未婚时的儿女姿态。那一瞬间是惊惧的,她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她。终于快到了,已经听 到海浪声了。母亲也许被 海涛声吸引,重新忆起少女时代在海边嬉游的情景。待我长大后,偶然从邻人口 中得知母亲的娘家算是当地望族,人丁兴旺,田产广袤,而她却断然拒绝祖辈安排的婚事,用绝食的手法逼得家族同意,嫁到远村一户常常淹水的茅屋。
⑥我知道后才扬弃少女时期的叛逆敌意,开始完完整整地尊敬她;下田耕种,烧灶 煮饭的妈妈懂得爱情的,她沉默且平安,信仰着自己的爱情。我始终不明白,昔时纤弱 的年轻女子从何处取得能量,胆敢与顽固的家族权威挑战?后来忆起那条小路,穿毛料 短大衣的母亲痴情的朝远方走去的背影,我似乎知道答案,她不是朝娘家聚落,我臆测 那座海洋的能量,晓日与夕辉,雷雨与飓风,种种神秘不可解的自然力早已凝聚在母亲 身上,随呼吸起伏,与血液同流。我渐渐理解在我手中这份创作本能来自母亲,她被大 洋与平原孕育,然后孕育我。据说当阿祖把一颗金柑仔塞进我的嘴巴后,我开始很亲切地与她聊天,并且慷慨地邀请她有空、不嫌弃的话到我家来坐坐。她故意考问这个初次见面的小曾孙,那么你家是哪一户啊?我告诉她,河流如何如何弯曲,小路如何如何分岔,田野如何如何棋布, 最重要的是门口上方有一条鱼。
⑦鱼?母亲想了很久,忽然领悟,那是水泥做的香插,早晚两炷香谢天。
⑧鱼的家徽, 属于祖父与父亲的故事,他们的猝亡也跟鱼有关。感谢天,在完成诞生任务之后,才收 回两条汉子的生命。
⑨我终于心甘情愿地在自己的信仰里安顿下来。我明白土地的圣诗与悲歌必须遗传 下去,用口或文字,耕种或撒网,以尊敬与感恩的情愫。幸福,来自给予,悲痛亦然。
⑩母亲又从衣柜提出一件短大衣。大年初一,客厅里飘着一股浓郁的沉香味。台北 公寓某一层楼,住着从乡下播迁而来的我们,神案上红烛跳逗,福橘与贡品摆得像太平 盛世。年老的母亲拿着那件大衣,穿不下了,好的毛料,你在家穿也保暖的。黑色毛面闪着血泪斑斑的红点,三十年了,穿在身上很沉,却依旧暖。
⑪我因此忆起古老的事,在海边某一条小路上发生的。
(选自《女儿红》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意在说明母亲自从嫁到远村,好久没回家了,母亲对家里的记忆还停留在从前。
B.笫⑤段划线的句了写出了“我"感觉到母亲回乡时复杂的心理,这或许和地当年毅然冲破家庭对自己婚姻的束缚有密切关联。
C.第⑧段既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家族背设,又表达自己的伤痛之情。
D.文章第⑨段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也暗示了作者决心走文学道路的原动力。
【小题2】身处叛逆年龄的“我"为何对母亲心生敬意?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文中多次提到“一袭旧衣”,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2014年在人们逐渐习惯了用手机叫车的时候,移动支付也悄然走入大众视野——用手机结算车费比现金方便许多。而从用户体验角度来看,我国移动支付软件的优势远不止“便捷”这一点。社交性强是许多人对我国移动支付软件的直观感受。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的中国留学生程文杰感慨于微信红包的“贴心。微信支付将技术和传统习俗结合起来,让用户在和钱打交道时,不忘人情温暖。中国人民大学的韩国学生李在城最欣赏移动支付的安全性。“信用卡在你手里,也存在被盗刷的风险;相比而言,只要管住手机,移动支付就比较安全。”移动支付的安全性离不开中国自主研发技术的保驾护航。在智能实时风控系统的保护下,目前支付宝的交易资损率为百万分之一,远低于国际领先支付机构万分之十七的风险水平。
(摘编自刘少华、顾桥孜《移动支付是信息时代中国的“弯道超车”》)
材料二:2017年第2季度,在余额宝交易规模继续高速增长的带动下,支付宝金融类业务交易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受益于对线下扫码业务的持续投入,支付宝消费类业务和个人转账类业务的交易规模均呈现爆发式增长。加之阿里自有电商业务移动端业务做出的规模贡献,支付宝电商类业务交易规模也保持平稳增幅。最终,支付宝以53.70%仍然占据头名位置。
(摘编自易观《2017年第2季度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交易规模23万亿》)
材料三:混血版的支付宝钱包、微信钱包正在竞速。2016年10月,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和记与蚂蚁金服宣布共同运营电子钱包“支付宝HK”。几乎是同时,腾讯公司旗下“微信支付HK”团队也在港宣布推出了3项升级支付功能,让消费者可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线上线下、不同消费场景的支付,从而给市民生活带来便利。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支付机构提前几个月,就联合支付宝升级自己的在线支付网络。2016年11月,蚂蚁金服与泰国支付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蚂蚁的普惠金融模式复制到泰国。2017年10月,蚂蚁金服投资的韩国移动支付公司Kakao Pay用户数突破2000万,72%的韩国就业人口在用。在芬兰,支付宝与当地最大的电子钱包ePassi开展合作。ePassi服务本地个人用户约70万,占该国总人口的近14%。
(摘编自陈莹莹《移动支付出海:混血版钱包成抢滩先锋》)
材料四:目前,支付宝已遍布海外,北上芬兰,南下澳大利亚,通过技术出海的方式,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同打通本地移动支付市场。来自中国的移动支付技术,带给海外的不只是支付方式的改变,更是对当地社会方方面面的深远影响。印度维杰创立Paytm的初衷,是想让每个打工者有个可以安放自己财产的账户,并随时安全地转给家人。而中国突飞猛进的移动支付技术,正帮助他实现初衷。如今Paytm的用户数超过两亿人。据蚂蚁金服国际事业部资深总监介绍,许多发展中国家出于反腐、反洗钱的需要,都希望减少现金流动,让更多的钱进入可被追踪的电子支付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传统金融机构往往并不发达的国家,希望直接进入移动支付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很多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得益于近7亿的手机民,中国跃升为国际领先的移动金融大国,中国样板正在被复制、推广。
(摘编自王萌《中国移动支付盛行海外:外国人说要向中国同行学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4年人们用手机叫车时,移动支付悄然走入大众视野,因为手机付费很方便。
B.2017年2季度支付宝金融类业务交易规模继续增长,占市场交易份额头名位置。
C.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和记与蚂蚁金服共同运营的电子钱包,是混血版支付宝钱包。
D.目前支付宝已经遍布海外,而且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同打通了本地移动支付市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移动支付软件虽然暂无很好的安全性,但使用时便捷、贴心,这得益于中国自主研发的智能实时风控系统的保驾护航。
B.腾讯公司旗下的“微信支付HK”团队在香港宣布推出了3项升级支付功能,说明混血版的微信钱包正在与支付宝钱包竞速。
C.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支付机构联合支付宝,升级了自己的在线支付网络,其中蚂蚁金服就与韩国的支付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D.中国移动支付技术正帮助印度维杰实现创立Paytm的初衷,有力证明了中国移动支付对海外当地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深远。
E. 许多发展中国家出于反腐、反洗钱的需要,注目于国际领先的移动金融大国中国,正在中国复制推广自己的移动支付技术。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支付宝在国内外移动支付市场取得成功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篆刻之美
孙莉莉
篆刻艺术在狭小的天地中,依靠笔画的技巧,表现出刚柔相济的笔情刀趣,生动优美的造型图形,古朴隽永的金石气韵,给人以情感意蕴的震动和审美艺术的享受。篆刻的起源,笼罩着某些神秘的气氛,除货赂用玺节说、殷墟铜玺起源说等,最有趣味的应该是龙凤授玺说。从甲骨文的卜辞和陶器上的印纹、刻文来探讨其背后的真相,从中能感受到篆刻印章的社会历史地位及文化艺术气息。唯其如此,我们才能让一个长期悬而不决的问题得到破解。篆刻艺术的成熟期为何来得那么早,正是在皇权至上这种社会效用及信物凭证这种实际价值的双重作用下,促成了篆刻艺术在春秋战国及秦汉之际就十分辉煌绚丽的早熟局面。篆刻从发展开始,就是以“文字”的形式存在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经过若干时代的成长,成熟为以文字为主要内容存在的艺术形式,也就是成熟的篆刻艺术。尽管篆刻从唐至宋元曾一度中落,但从明至清,像文彭、何震、黄士陵、吴昌硕等一批有艺术觉悟和创造精神的篆刻家则追踪秦汉,在先民博大的印学宝库中吸纳了丰富的养料,再度汇融于书学画理,从而使篆刻艺术再度振兴,开创了绮丽多姿的流派印。
篆刻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其形式与内涵、价值与效应是积淀在整个文化系统内,活跃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的,因而对篆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综合影响,为篆刻艺术的更新和突破提供能量和契机。如春秋战国玺印的瑰丽奇妙,千姿百态,正是“百家争鸣”时代精神在印面上的折射。又如汉相官印的浑朴持重、沉雄老健,将军印的刚劲豪壮、气势酣畅,体现了雍容大度的相官之风和豪放英武的将军之气。从这个意义上讲,篆刻是一种综合艺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美学系统。篆刻不是技术操作,工匠制作,而是艺术创作,才情的显现。
(选自《论中国传统浮雕与篆刻艺术的关系》)
【小题1】文中画线的“长期悬而不决的问题”应该是篆刻研究中的(  )
A.篆刻艺术的历史地位
B.篆刻艺术的文化品位
C.篆刻艺术的成熟期
D.篆刻艺术的起源
【小题2】根据文章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上下文意思,“货赂用玺节”应该是古代准许通商的凭证。上有印章且具备实际信用价值。
B.篆刻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社会需要的推动而早熟;在明清时期,因为众多篆刻家的努力而繁荣。
C.明清后期,篆刻家的艺术吸纳明显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吸收书学画理;二是开创了绮丽多姿的流派印。
D.篆刻成为综合艺术、文化现象和美学传统,是因为它能唤起欣赏者与之相应的情绪体验及情感共鸣。
【小题3】根据文意概括篆刻之美的具体内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北京的“大”与“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幕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

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声浏亮(1)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ロ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

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释:(1)浏亮:明朗清晰。

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王元化①二三事
姚芳藻
王元化先生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夕拾”的主编。谈起他从事新闻工作的这一段生活,他却说,他当年是被迫进《联合晚报》的。
王先生以前从来没同我们谈起过那一段不太愉快的往事。原来抗战胜利后,他在上海地下文委宣传组负责文艺工作时,因为在杂志上用“函雨”这个笔名发表了一篇题目叫《舅爷爷》的短篇小说,就遭到老文委书记的指责:“为什么写童年时代的东西?为什么不为政治服务?”他与胡风的联系更被上纲上线为“政治问题”。个别谈话不够,还发动党员群众整他。可是《舅爷爷》把一个质朴的老人和天真的孩子之间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是一篇优秀小说,文章一发表,就受到几位作家的注意,魏金枝撰文介绍,以群在《文哨》上加以推荐,师陀主持的苏联电台文艺节目中也全文播送了。一直到八十年代,冯亦代还在文章里对《舅爷爷》推崇备至。其实,这些作家当时他都认识的,但他们从来也不知道函雨原来就是王元化。至于与胡风联系问题,更是没来由的罪名。年少气盛的王先生当然大不以为然,他据理力争,而结果是靠边站。既然在文艺圈落荒,不如去新闻界栖身,他是不得已才提出进《联合晚报》工作的。“这是我的一段不光彩的历史。”他讲得很风趣。一开始我以为这只不过是一句反话,但细细玩味,觉得其中奥妙无穷,因为显然讲自己光彩,就意味着别人不光彩,而王先生是决不愿意去触他那位老上级的心境的。
他接替姚溱,担任了“夕拾”的主编。初进报界,对编辑程序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姚溱不仅坐在他的身边,帮着他编了一个星期,而且在知道他经济困难后,把整个月的工资全都给了他。谈起姚溱这位新来的文委书记对他的帮助,他充满了感激之情。当时的报纸,副刊版面天天有,编辑是唱独脚戏。缺稿是常有的事。一个时期里,姚溱天天问他版面情况,缺多少,姚溱就补多少,王先生说他真佩服姚溱有这样的本领。
其实,他后来也有了这套本领了。我记得在《联合晚报》不大的编辑室里,总编辑、总主笔、各版编辑、采访主任、资料员、校对、会计……近二十来人济济一堂。长途电话叫喊声、记者说话声、报纸撕裂声、算盘滴嗒声……乱哄哄好不热闹。而王先生总是弓着背坐在那里,默默地写着什么。“夕拾”上一篇篇锋利的杂文,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我后来也能缺多少补多少了。”他说,“《丑》就是我听记者讲了美国兵杀害三轮车夫案件中,检查官怎样威胁证人的事而马上写出来的。新闻工作使我能够了解时代,直接对现实发言。我很喜欢新闻工作。”
孰知过不了几天,“夕拾”主编一下又变成了冯亦代。原来是《丑》惹下了祸事,这位检察官恼羞成怒,对《联合晚报》提出起诉。
王先生从事新闻工作是被迫的,研究《文心雕龙》当然更是被迫的了:被胡风问题牵连上了以后,他还有什么好日子过?在这种情况下,只好让自己沉到故纸堆里去。
他在大学里念的是经济系,却一直热衷于文学,当大学教授的父亲便专门请了清华大学汪鸾翔先生在家里教他《文心雕龙》,这使他对《文新雕龙》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王先生在研究刘勰的创作论时,不仅贯穿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采取了中西文学比较的方法,大大开拓了研究视野,也为《文心雕龙》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1962年,我在文艺刊物上看到他关于《文心雕龙》的论文,真是又惊又喜。在那极左思潮当道的日子里,一个被打入黑籍的作家,竟能以他自己的名字在刊物上发表文章,简直是一个奇迹。如果他的研究没有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决不会被刊出的,而同样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一个赏识他的权威人物的支持,任何一个刊物的编辑也是不敢刊用的。果然,权威人物是有的,他就是周扬。当时支持他的,不仅周扬一人,还有郭绍虞、夏衍、张光年等。而1962年,正是许多人见着他退避三舍的年代,这就是他对那些默默的支持,为什么始终感念不忘的原因了。
但《<文心雕龙>创作论》的书稿还是随着作家的命运而历尽坎坷。“文革”中被抄;粉碎了“四人帮”后拿去一家理论刊物上发表时,却又连遭批判,有些责难更是上纲上线,穿靴戴帽,以势压人。
“你们不是好朋友吗?”我很诧异,王先生提到的那些文艺理论家我都是认识的,而且在编纂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的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他和他们的亲密无间的合作。
“是的,那是以后的事,胡风问题平反了,而他们的观点也在变,这样,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他平静地说。
真是一点也没想到,在他们这些好朋友之间,还曾有过那么一些不愉快的回忆。认识王先生65年,却有着那么多不知道的事。
(选自2008年11月3日《文汇报》,有改动)
(注释)①王元化(1920年11月30日-2008年5月9日):我国著名思想家、学者、文艺理论家。与钱钟书齐名,这两位学界泰斗素有“北钱南王”的称号。
【小题1】关于对选文“那一段不太愉快的往事”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A.《舅爷爷》这篇小说尽管描写细致人微,受到几位作家的关注,一些作家给予介绍和推荐,但王元化却仍为此遭到不公正对待。 B王元化开始任《联合晚报?夕拾》主编时,得到了姚溱的帮助,使他在这一段“不太愉快的”经历中,感受到了人情的温暖。B.当时的领导认为王元化擅自发表作品,没有做好政治工作,严厉批评了他,他最终不得不离开文艺圈,进入新闻界。
C.王元化认为新闻工作使他能够了解时代,直接对现实发言。正因为他很喜欢新闻工作,所以主动要求到《联合晚报》工作。D.因为发表《丑》这篇反映现实、揭露丑恶的作品,触怒了当时的检察官,王元化又不得不离开了刚来不久的《联合晚报》。
【小题2】文中说:“1962年,我在文艺刊物上看到他关于《文心雕龙》的论文,真是又惊又喜。”那么作者“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小题3】读完全文,你认为王元化先生具有怎样的人格特点?请概括。
【小题4】王元化在晚年常说的一句话是:“为学不作媚时语”,其实这一点在本文中也有表述,请探究本文是如何体现王元化“为学不作媚时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