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中国武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舞蹈艺术的神韵,中国武侠电影在汲取武术的外在形态和神韵的过程中,形成了武打动作的舞蹈化风格,生龙活虎的武术技击在银幕上便演变为一种优美动人的武术之舞。由于武术打斗在电影中是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动作奇观,所以,我们把它称为银幕上的“武舞”,即武术之舞。

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动作表演。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打斗、单纯的视觉奇观,而是武打与剧情、与情景、与人物性格的相互交融。中国武术进入电影之后,演变为一种以艺术表演为主、击打对方为辅的武术之舞。观众在欣赏一场技艺精湛的动作搏击时,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场在“影像舞台”上展开的武舞表演。

中国武侠电影在它极具表演性的武术对打和曲折委婉的故事情节中,隐含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式的文化伦理,这是支撑整个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包括武侠电影中的人物所归附的不同武术门派,所采用的各种剑术、拳法,其实都带有特定的伦理色彩,都会与武侠道义和社会道德相联系。作为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刀剑的选择与使用同样具有艺术的表述功能与文化意义。

中国武侠电影在人物性格的创作上,严格依循着善恶分明、忠奸立判的美学原则,并通过善与恶的尖锐对立,美与丑的鲜明映照来建立影片的叙事体系和价值体系。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以英雄义士为主体的善的形象和以奸臣贼子为主体的恶的形象。同时武侠电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报主”与“尽孝”的叙事母题、“家族为本”的武林道义、“义非侠不立”的精神取向和“善恶有报”的世俗伦理等,建立了武侠电影特定的伦理构架。

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注重武德的电影作品,特别是对暴力的表现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其中包括暴力的喜剧化、舞蹈化、诗意化等消解暴力的有效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武侠动作片的“国际化”正在改变世界电影中暴力影像的存在方式。

事实证明:武侠电影所蕴藏的商业潜力,已经成为电影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中国的武侠电影因其无可比拟的武艺和神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世界电影界的青睐,从而使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国际化进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摘编自贾磊磊《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及其文化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打斗是高度艺术化、程式化的动作表演,人们称其为“武舞”。
B.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将武打与剧情、情景和人物性格相互交融,以艺术表演为主。
C.中国武侠电影中隐含的文化伦理是支撑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武侠道义和社会道德色彩浓厚。
D.中国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从而也影响了武侠电影的叙事和价值体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国武侠电影的“武舞”和文化精神两个角度展开论述,侧重阐释文化精神一面。
B.前两段在阐释武舞表演时,先介绍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概念,以此引出了对于“武舞”的分析。
C.文章后四段从四个方面对中国武侠电影中蕴含的文化精神进行了论述,说理清晰。
D.文章指出中国武侠电影塑造人物遵循一定原则。并注重武德,是为了证明武侠电影有文化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打斗和现实中的武术打斗是不同的,因为它融入了舞蹈元素,是优美动人的。
B.中国武侠电影的很多元素都具有文化性,电影中的武术门派设定、剑术、拳法,甚至“主题道具”都有特定含义。
C.中国武侠电影对暴力的表现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中国武侠动作片的“国际化”改变了世界电影的存在方式。
D.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术对打及故事情节等渗透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其中特别注重对世俗伦理观念的阐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7 05:46: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三年级往事
路明
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妈生病了,先是躺在镇卫生院的病房挂盐水,后来转院去了上海。上海的医生说,发现得早,没什么大问题,但要开刀。
我懵懵懂懂,并不担忧或是哀伤。我妈不管我了,这是一件好事情。以前都是我妈爬起来给我做早餐,她去上海后,我爸每天早上给我一块钱,让我自己去买早点。九十年代初的一块钱可以买很多东西,肉包子三毛钱一个,菜包子和烧麦两毛钱一个,豆浆一毛五分一碗,小笼包八毛一笼,要是加一点,一块五毛钱,就可以买一碗加了雪菜的咖喱牛肉面,牛肉切得很薄,铺满整个碗口,只有十字路口的“北方饺子馆”卖这种据传是上海风味的面。
剩下两顿饭去爷爷家吃。放学后,我不用写作业了,牵了爷爷家的草狗到处瞎逛。爷爷有个邻居是自来水厂的职工,每次看见我都会说,啊呦,今朝又过来骗饭吃。我咯咯乱笑,觉得“骗”这个字用得很高级。晚饭后,我爸来接我回家,我坐在他自行车后面,上桥时跳下来一路小跑,到了桥顶再跳上车。我爸是高中部老师,他上夜自修的时候,我就自己回家,脖子上挂着钥匙,一路晃荡晃荡。回到家,溜到爸妈房间偷看一会电视。至少要在我爸回来前十分钟关电视,不然我爸一摸,电视机壳是热的,那么我就要挨打了。
周末,我爸去上海陪我妈,我彻底自由了。爬树打鸟,下河摸虾,跟一帮野孩子玩打仗,折根竹子当青龙偃月刀。我爸给我的早点钱通常能省下一半,到游戏机厅打三毛钱一个的铜板,打完了站着看别人打。直到我爷爷找到游戏机厅,揪着我的耳朵回去吃饭。
一天中午,我吃了饭早早到学校。教室里没几个人,我有点百无聊赖。咸菜瓶问我,你怎么来这么早?
咸菜瓶大名严彩萍,吴语“咸”“严”不分,到后来,连老师都叫她咸菜瓶。咸菜瓶拖两根鼻涕,坐在最后一排,长得比我还高一头,成绩长期在倒数几名徘徊。
我懒洋洋地回答,我妈去上海了,家里没人呀。
你妈干嘛去上海?
她生病了……
你妈死了。
我清清楚楚地听见她说出这几个字,我明明白白地看见她的嘴巴一张一合。咸菜瓶歪着头,挑衅地看着我。
我脑子“嗡”的一声,血涌上来。我走到咸菜瓶面前,朝她脸上用力一拳。
她低头擦了一把鼻子,手上沾了鼻血。咸菜瓶的脸上闪过疼痛,愤怒,还有不可思议的表情。
拳头雨点般地落在我身上。我也发了狂,扑过去拳打脚踢。
几个同学跑过来,连拉带拽分开了我们。
我抓起她的铅笔盒,扔到楼下。她冲过来想抢我的书包,我死死地拽着书包带。课桌掀翻了,两个人滚到地上。在场的同学惊呆了,在此之前,没见我打过架。
办公室里,班主任坐在一杯茶后面。有目击者汇报,是我先打的人,这一点毫无疑问。
班主任问,为什么打人?
她骂我。
骂你什么?
我低下头,不说话。
说呀,班主任不耐烦了,他用圆珠笔敲敲桌子,赶紧说。
她骂我妈。
骂你妈什么?
我死死地咬住嘴唇,一言不发。哪怕是小孩子,也会有这种说不清的忌讳吧。
班主任显然对我的强头倔脑很不满意,骂你你就骂回去啊,干嘛动手打人,还把人家打出血了……罚你做一个礼拜的值日,从今天开始。
放学后,同学们都回家了,留下我一个人翻凳子,扫地,倒垃圾。泪水滴到地上,溅起一小团尘埃。
咸菜瓶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她一把抢过我的扫帚,要扫地。
我抢回来,她又要来抢。我擦擦眼睛,对她说,滚。
她愣了一下。我又说了一遍,滚。她的脸涨得通红,想说什么,但终究没说出来。她一跺脚,转身走了。
晚饭后,我爸来接我,他已经听说了我打架的事情。
你干嘛跟她打,我爸叹气,严彩萍是个没妈的孩子。
啊,我惊异地抬起头。
你不知道啊,我爸说,她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生病死掉了,她爸后来又讨了个女人,听说经常打她。对了,她骂你什么?
【小题1】作品开头用很多文字(二-四段)叙写妈妈不管“我”是一件好事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简要分析作品中严彩萍的生活状态。
【小题3】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严彩萍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探究作品结尾部分“啊,我惊异地抬起头”的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各题。

李锐

①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②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③“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④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⑤“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⑥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⑦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⑧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⑨可是,不知不㿿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⑩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 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⑪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㿿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扶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 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⑫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 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⑬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 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小题1】请赏析第⑧段画线句中词语的妙处。
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
【小题2】第⑨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3】第 11 段、12 段中关于六安爷锄地的写很有特色,请赏析。
【小题4】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5】文章以“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一句话结尾,请谈谈这样写有何妙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经典的建构

说宋词是经典,今天已经不会有人怀疑。可在宋代,词体刚刚流行的时候,压根儿就算不上是文学。宋词最终能与唐诗媲美争胜,被奉为一代之文学,是经过了千年的淘汰和选择的。所以说,经典,不是生来就是经典,会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认同过程。诗词经典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清以前鲜有评说,直到晚清才引人关注,当时著名学者王闿运评其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到了现代更是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之诗,顶峰中的顶峰”。而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直到现当代才被确认为经典。

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在清代以前知名度不高,到了现当代,由于词中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与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主流价值观念非常合拍,因而受到关注成为经典。

经典是变化的,在这个时代奉为经典的,另一个时代不一定被视为经典,这说明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又具有变异性。比如南宋人编有一部词选,叫《草堂诗馀》,在当时说不上有多大的影响,可到了明代,就成为十分流行的经典文本,写词的奉为典范,读词的爱不释手,各种注释本、评点本是层出不穷。可由于词学观念的变化,《草堂诗馀》又大受冷落,康熙年间浙西词派的领袖朱彝尊等人不遗余力的贬抑排斥《草堂诗馀》,从此热门的经典《草堂诗馀》就再也无人问津了。朱彝尊的《词综》和张惠言的《词选》代之而为当时流行的经典词选读本。到了二十世纪,《词综》《词选》又风光不再,而被朱祖谋的《宋词三百首》等选本所替代。

经典的时代性和变异性表明,经典是需要不断发现、建构的。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经过名家的阐释或称扬,有可能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而逐渐成为经典名篇。比如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在宋明清三代是不入流的作品,而自从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把其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句拈出来阐释为一种做事业、做学问的境界后,这两句词就成了名句,整首词也跟着成了名篇。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更是因为伟大领袖***“反其意”而追和之后,才受到人们的热捧,成为名篇。这些都说明了经典形成中的“名人效应”。选择经典本是纯粹的个体行为、个人爱好,但个体总会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而群体中权威和领袖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的、主导性的意见,被群体成员认同和接受。因而“名人效应”就成为经典形成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此外,“故事效应”也能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促进它的经典化。所谓“故事效应”,即一篇诗词作品,如果有创作传播方面的逸闻趣事,往往更会引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推动它的广泛传播和接受。宋词在经典化过程中,“故事效应”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的《醉花阴》,姜夔的《暗香》《疏影》等都有吸引人的故事。

当然,“名人效应”“故事效应”都是作品经典化过程中外在的助推力。一篇作品能否成为经典,还是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内容含量和艺术质量。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改动)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典不是与生俱来的,像唐代许多诗歌,有的直到现当代才被确认为经典,可见经典的最终确立会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认同过程。
B.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成为历代经典,是因为词中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暗合了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和主流价值观念。
C.明人喜欢《草堂诗馀》,清人推崇《词综》《词选》,二十世纪又盛行《宋词三百首》,体现了经典形成中的变异性。
D.“名人效应”“故事效应”都能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促进作品的经典化。
【小题2】下列关于“名人效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界泰斗王国维、政坛领袖***偶然的发现和阐释,使不很知名的两首词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经典。这说明一篇作品要成为经典,“名人效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B.名人的意见常常成为主流的、主导性的意见,被群体成员认同和接受,从而使个体对经典的选择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
C.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最终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而成为经典名篇,一方面取决于“名人效应”,更重要的还要取决于作品本身的质量。
D.一篇优秀的作品经过名家的阐释或称扬,更容易成为经典。所以“名人效应”是作品经典化过程中外在的助推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最终能与唐诗媲美争胜,被奉为一代之文学,是经过了千年的淘汰和选择的。所以当代的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要想成为经典,还需要经过历史的考量。
B.经典的时代性和变异性表明,经典是需要不断发现、建构的。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有可能成为经典,但经典要想永恒也非易事。
C.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不仅依靠名人的热捧,更在于其作品内涵的丰富性。所以,仅仅依靠名人的炒作,一篇普通的作品不可能成为经典。
D.普通读者常常会对故事感兴趣,因而,作品的经典化过程中,如果有创作传播的逸闻趣事,会更加促进作品的经典化。许多宋词成为经典,“故事效应”功不可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甚是好看。其中,“舟中人两三粒”,文有不通而可爱。它有点像大街上以广招徕的霓虹灯。霓虹灯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明灭交互。因了那“灭”,使灭后的“明”更明,而反复不停地明明灭灭,色彩不仅愈显斑斓,其忽隐忽显、忽进忽退,且似活了起来。

“舟中人两三粒”不妨试改为“舟中人两三个”,在字面上可谓通矣。或者省去一字,为“舟中人两三”。可通则通了、 简则简了,却成了明而不灭的霓虹灯,虽有光有色,已是平板呆滞、生气全无。“粒”字就字面讲,作为量词用以指“人”,显然不伦不类。然而,在这特定的句式中,这不伦不类反使它飘忽不定,似量词;又似状语,恍兮惚兮,闪闪烁烁,给“两三人”罩上“粒”的影子:瑟缩蜷曲如豆如谷之状,而“渺沧海之一粟”了。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幼孩的话。他母亲抱着他看电视,看了一会儿之后,突然挣扎着要走,母亲问他为什么。他一字一顿地大声说:“看——饱——了!”家人齐声哄笑。这“看饱了”与“舟中人两三粒”,何其相似乃尔!

似通非通,实则是在“比喻”上做文章。“非通”是比喻的荒谬的一面;“似通”是比喻的合理的一面,两者相反相成,出乎意料,在于情理之中。

(节选自韩羽《文有不通而可爱》,《文学报》2017年3月16日,有删改)

【小题1】请分别解释文中“以广招徕的霓虹灯”与“明而不灭的霓虹灯”的含意。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看饱了”与“舟中人两三粒”“何其相似乃尔”?
【小题3】《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惹得众人笑翻。根据材料,刘姥姥的话是“文有不通而可爱”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