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为基础的。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西周的分封制。天子封诸侯为立国,诸侯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卿大夫为立家,进而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所谓家国天下,就是由这种宗法分封制联为一体的卿大夫、诸侯与天子。天子代表天下(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诸侯代表列国(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卿大夫代表采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家乡);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文化——政治共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族。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

家国与天下,是肉身与灵魂的关系。天下代表了至真、至美、至善的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通过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肉身,这些制度是由将伦理与政治合为一体的名教、半导典章制度和风俗组成的。因此,天下价值不远人,就在人间的礼法秩序与日常生活之中。离开了家国的肉身,天道将沦为无所依傍的天下意识,从更高的天命、天道、天理中获取。家国对于中国人来说之所以神圣,之所以具有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乃是因为它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

在以自我为出发点的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家国不过是中介物,最重要的乃是自我和天下这两极。天下在古代中国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含义:一个普遍的宇宙价值秩序,与天命、天道、天理等同是宇宙与自然最高之价值,也是人类社会和自我的至善所在,另一个含义是从小康到大同的礼治是人类社会符合天道的普遍秩序。前一个天下,因为作为价值体等同于天命、天道、天理,所以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自我便可以与其沟通。孟子有“天民”之说,此说以后为宋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心学发扬光大。一个人的内心因为先天拥有良知,可以直接与天理打通,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不必经过家国的转手。后一个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天下”,因而家国成为从自我到天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儒家的个人良知之实现,必须通过在家族与王朝的公共事务之中从事道德实践。所谓致良知中的“致”,不仅是对天理的领悟,更是对天理的践行。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天下推崇自我至上,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B.自西周的分封制而来的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形成了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
C.天下代表的最高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依托于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
D.个人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与天理打通,与天下打通,达致“平天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揭示了家国天下的内涵,接着阐明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之间的关系。
B.第二段借助一些历史事实,论述了家国一体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
C.通过辨析“天下”的两种含义,论述了家国天下连续体中天下和自我的重要。
D.文章首尾均提到了孟子的言论,突出了“孟子推重家国天下”这一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关系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为基础,可见一旦礼崩乐坏家国将分崩离析。
B.董仲舒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表明政治伦理化更为明显。
C.中国人认为家国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因而觉得它具有神圣而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
D.儒家”致良知”是指在从事家国公共事务的道德实践中实现良知,要领悟更要践行天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1 10:45: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宋代历史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段特别的记忆。随着不同时期研究方法和观察视角的不同,人们对宋代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

②元朝对宋的盖棺之论主要有两点,一是对程朱理学高度肯定,这与元统治者将朱熹学说定为“国是”一脉相承。其二,元朝史臣在论宋代“其有弊”时指出,“大概声容盛而武备衰,论建多而成效少”。这两个方面大致也影响了明清的认识。

③明朝统治者特别强调对宋朝历史文化的认同和继承。重修《宋史》和重视研究宋史成为明代史学的一大特色。有明一代先后产生了123种宋史著述,现存62种。明人对宋文、宋诗、宋词、宋画的褒扬和批评,更是奠定了宋代文学艺术与汉唐并峙的地位。

④19和20世纪之交,中西学者均将宋代历史指向中国近世的开端。1922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系统阐述了宋朝是中国近世开端的假说。内藤的假说是建立在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历史分期方法基础之上的。而中国学者提出中国近世的文化主流源头起自宋,与日本学界有本质的不同,主要是从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来看。王国维说:“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最有代表性的是陈寅恪对赵宋文化的高度褒扬:“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⑤那么宋朝“积贫积弱”的帽子从何而来?其实,早在南宋后期,有识之士就说“民穷”“财匮”“兵弱”是当时的三大弊政,元明清人一致认为宋朝“武备不振”和“积弱”。20世纪50年代末漆侠先生在《王安石变法》一书中将“积贫积弱”连用来概括宋神宗实施变法的主要社会原因,1962年邓广铭先生将这一概括引入《中国史纲要》宋代历史部分的书写,遂使“积贫积弱”成为20世纪后半叶评价宋代历史的代名词。

⑥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积贫积弱”说呢?根据目前的研究,“积贫”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正。从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角度而言,宋仁宗朝形成的“财匮”延续到南宋,地方财政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窘境,“财匮”之说是有充分根据的。而从“民穷”的角度来说,宋代社会最底层的人民,与魏晋隋唐相比,不论是法律身份地位、迁徙自由以及谋生手段,都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加之宋朝的社会救济制度不仅汉唐难以企及,元明清也没有超过,而宋代大中城市里五万贯家财的富户人数众多,所以要辩证地看待宋朝的“积贫”。

⑦过去对宋朝积弱的认识有两层含义:一是国势弱,二是军事能力弱。对于后者虽有争论,但对于前者,大多数研究者都不能认同,因为宋朝的经济、科技整体发展水平远不是辽、西夏、金、元所能比拟。

⑧进入21世纪,国际上开始重新认识明清以来中国在世界历史的地位,这也使得国内学者把宋代置于当时的世界历史背景下给予新的评价。目前,宋代经济革命说、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端、宋代是中国古代的文艺复兴时期等观点散见于各类宋史论著。可预见的是,宋代历史的形象仍将处于不断变化中,这也是宋代历史的魅力。

(李华瑞《对宋朝历史为何有多样解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对宋代的认知有变化,是因为不同时期的研究方法和观察视角有差异。
B.明朝统治者对宋代文化的认同和继承奠定了宋代文学艺术与汉唐并峙的地位。
C.中国学者和日本学者内藤湖南都认为宋史中国近世的开端,但研究方法有本质区别。
D.元人对宋代“武备衰弱”“空言多实效少”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了明清两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逐层深入从多层面探究了宋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力求客观公正。
B.文章第四段通过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证了宋代是中国近代文化主流的源头。
C.文章从“积贫”“积弱”两个层面来评价宋朝“积贫积弱”这一说法。
D.《中国史纲要》引入漆侠先生“积贫积弱”一词概括评价宋代历史,影响深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结合宋代当时的世界历史背景给予宋代新的评价。
B.研究认为,宋朝富户众多,最底层人们的生活也更有保障,“积贫”说没有依据。
C.随着各种宋史论著的问世,宋代历史的形象还将持续不断地发生变化。
D.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宋朝的经济、科技整体发展水平远超辽、金、元,国势并不衰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按照中央要求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房地产市场出现大起大落。应围绕住房供应体系,实施满足居住、抑制投机、防止供需错配、引导社会预期的组合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以区域统筹发展为重点,落实好人地挂钩的土地供应机制。一二线城市高房价和三四线城市高库存,土地出让规模和实现节奏脱离实际住房需求,造成了住房的供需错配,从而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结构性问题的突显。住房的需求绝不是孤立的,解决好住房问题,应充分尊重城镇化发展不同阶段的客观规律,统筹规划区域内大中小城市的空间、服务设施布局和土地供给,引导人口和住房需求合理分布。首先,应根据人口流动情况安排建设用地指标,而不仅是财政需要。对住宅用地要依据不同地域人口增长快慢、需求量大小等来确定土地供给的数量、结构和方式。对商办用地,要科学确定商办地产和住宅比例、人均商业配套等指标。目前,在住房供求关系紧张的城市,落实人地挂钩政策的关键在于增加住房用地供给,并积极盘活城市闲置和低效用地,提高住房用地占比和供给的有效性;还要深化供地制度改革,控制土地价格的非理性上涨。

以守住房贷安全底线为重点,强化金融风险管控。充分发挥金融对房地产市场的调节作用,分类管理、扶抑结合,完善住房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严格限制资金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当前我国居民购房杠杆快速上升,要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建议坚守购房首付的底线,坚持差别化购房信贷政策,如购买首套、二套房的贷款首付分别不低于30%、50%,购买第三套房不贷款的政策要长期不变,稳定市场预期。通过严格审查贷款人的贷款资格,避免支付能力不足的家庭过早进入市场而承受房价波动的风险。

以优化住房税收结构为重点,发挥税收调节分配关系和促进公平的作用。突出住房的居住属性,更好地运用税收工具,满足合理的住房需求,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如,为抑制炒房行为,就应增大反复交易的成本,设立按持有时间、住房套数实行差别化的交易环节税负。以促进市场完善为重点,建立疏堵结合的管控体系。一方面,采取法律的、经济的甚至必要的行政措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管理,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有管理的直接融资渠道,疏通投资渠道。

以信息引导和预警为重点,建立市场协同监管机制。在信息化时代,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完全有条件更加科学有效。在完善和细化房地产市场统计指标的基础上,依托信息化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房地产市场预警体系,并及时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建立科学的市场评价体系,依据预警标准和房地产市场运行实际情况,判断风险等级,及时启动与预警等级相对应的调控政策,平抑市场波动;建立政府协同监管机制,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实施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防止市场恐慌等。不断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

(摘编自秦虹《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健全各项配套政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造成住房供需错配的原因是房地产市场结构性问题突出,区域间土地出让规模和实现节奏脱离实际住房需求。
B.面对当前我国居民购房杠杆快速上升的态势,就必须坚守购房首付的底线,坚持落实好差别化购房信贷政策。
C.政府要以优化住房税收结构为重点,运用税收工具,增大反复交易成本,抑制投机性投资,满足合理住房需求。
D.为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政府需要建立协同监管机制,持续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适时开征房地产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健全配套政策,文章围绕住房供应体系中的相关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B.文章在阐释落实好人地挂钩的土地供应机制时,先指出问题,后提出解决的办法。
C.文章指出建立疏堵结合的管控体系,可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完善,并举例予以证明。
D.文章从预警、评价、共享和引导等方面,指出了信息时代要建立市场协同监管机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落实组合政策调控房地产,才能抑制房地产泡沫,防止该市场出现大起大落。
B.只要盘活城市闲置和低效用地,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就能控制土地价格非理性上涨。
C.坚持差别化信贷政策,严审信贷资格,可以避免支付能力不足的家庭过早进入市场。
D.房地产市场科学有效预警体系建立,信息化是依托,统计指标的完善和细化是基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说闻一多是新月派诗歌的元帅型人物,新月派的副帅就是徐志摩。他们的主张虽然差不多,但写起诗来,他和闻一多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风格上的差异。徐志摩跟闻一多相同的是他也喜欢讲点道理,讲点理论,向人炫耀他的学历。但他那些文章看来看去,你总觉得他不一定是一个好学生,道理讲得比较差。在新月派里,论理论修养他不如闻一多,不如梁实秋,这也未必就是缺点,他的性格就是不喜欢枯燥、繁琐的理论。
喜欢徐志摩诗歌的人一般以青少年为主,在中文系待着,二年级以上的人恐怕就没有喜欢徐志摩的了。徐志摩的诗给人的感觉是更加依靠灵感,所以在当时被看成是天才诗人。徐志摩的确是天才,他自己也说,他写诗是靠灵魂深处来的一股暖意,这没法用道理来解释。胡适有自己的诗歌理论,郭沫若有自己的诗歌理论,闻一多也有,但徐志摩所依靠的就是灵魂深处来的一股暖意。
其实徐志摩最好的诗不是《再别康桥》,比如他的《沙扬娜拉》写得更好。这首诗非常短,不整齐,不押韵,好像不符合新月派的三美主张,但是你读起来有一种内在的整齐,内在的韵律,它的表达形式和它的表达对象完美地统一了。另外有一首既整齐又自然的诗叫《雪花的快乐》,可以说既能代表徐志摩,也能代表新月派。这诗一共是四节,每一节的形式都一样,整齐和不整齐是搭配的。这首诗每一节选的韵也是很见匠心的,潇洒的时候用的花韵,飞扬用的是比较明亮的韵,最后落到姑娘身上的时候变成消融,变成鼻音结尾。这首诗几乎无可挑剔,能够代表徐志摩的艺术成就。如果说新诗要格律化,徐志摩的这种格律化是受人欢迎的,但是这种格律化需要诗人本身的天才。格律没有束缚人,相反刺激人们去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在闻一多、徐志摩之外,新月派还有朱湘。朱湘和闻一多、徐志摩都不一样,他是刻苦作诗的人。闻一多用心但不刻苦,徐志摩是天才更不用刻苦,而朱湘是认认真真的,像做学问一样的,把作诗看成一种工作,看成一种科学实验。比如他曾琢磨过一个问题,新诗一行一句到底写几个字为好?他就进行这样的实验:写过五个字、六个字、七个字,一直写到九个字。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新诗每行不宜超过十一个字,但不知道其中有什么道理。
朱湘写了很多叙事诗。诗歌以抒情见长,但是专门有一类为叙事诗。闻一多等人也探索过叙事诗,只是朱湘相对写得好,他写过一些长篇的叙事诗。朱湘这个人不像闻一多、徐志摩交友广泛,他脾气不好,与他人的关系不好,不善于交往,所以他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人们只能从他发表的作品中了解他。他和徐志摩、闻一多相同的地方是也很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如《采莲曲》在形式上一句长、一句短,读起来很像小船在摆动,有采莲的运动感。
新月派是为中国新诗的格律化作出最重要贡献的一个诗派,但是朱湘的个人命运比较悲惨,后来由于生活的种种压迫,他自杀了,投水而亡。新月派诗歌的三员大将皆无善终,令人惋惜不已,不得不感叹新诗的格律化道路怎么这么艰难!
(摘自《国文国史三十年》孔庆东著)
【小题1】下列对闻一多和徐志摩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徐志摩和闻一多的诗歌主张差不多,平时喜欢讲点道理,讲点理论,但徐志摩的道理讲得比较差,在理论修养上逊于闻一多。
B.徐志摩和闻一多的写作风格差异不大,二人都很注重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C.徐志摩和闻一多都不是刻苦作诗的人,徐志摩是天才,不用刻苦;闻一多很用心,但还没有到刻苦的程度。
D.徐志摩、闻一多交友广泛,他们的诗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二人均未善终,令人惋惜。
【小题2】下列对徐志摩诗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般来说,诗人创作应该以深厚的理论修养作为功底,反之就成了他的缺憾。但在徐志摩那里却未必如此。
B.徐志摩从性格上不喜欢枯燥繁琐的理论,他写诗更加依靠灵感,依靠灵魂深处来的一股暖意,青少年一般很喜欢他的诗。
C.《雪花的快乐》既能体现新月派的主张又能体现徐志摩的创作成就,它因为在押韵上无可挑剔而至善至美。
D.在徐志摩创作的诗歌中,作者认为《沙扬娜拉》比《再别康桥》更好,《沙扬娜拉》有着内在的整齐和韵律,实现了表达形式和表达对象的完美统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月派主张新诗格律化,这种格律不但没有束缚徐志摩这样的天才诗人,反而刺激了他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B.新诗格律化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完全是因为其三位代表诗人没得到善终,但新月派对中国诗歌格律化所做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
C.朱湘以做学问、做科学实验的态度作诗,他曾琢磨过新诗一行一句的字数,最后得出每行不宜超过十一个字的结论。
D.朱湘写了很多叙事诗,相对闻一多等人,成就较高,但由于他性格古怪,与人交往较少,因此影响较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讨人嫌”的大叔
陈文明
刚进公司,我就听说了食堂大叔不仅菜炒得喷香,饭做得味美,而且鲁菜、川菜、粤菜等各种菜系都会做。
第一天中午去食堂吃饭,大叔一见到我就热情的说:“小伙子,新来的吧?”
“嗯”我客气的点了点头。
“哪儿人呀,在哪个部门啊?家里几个兄弟姐妹……”
大叔一连串的问题让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应答,看我半天没声音,大叔憨憨的一笑,“对哦,你是来吃饭的,瞧我这话多的,喜欢吃啥,大叔多打点给你。”果真,大叔给我打了满满的一盆饭菜,人家如此主动殷勤,我自然不好怠慢,想着等会吃完一定要去谢谢大叔。
拿着洗好的饭盒,我走到厨房对大叔说:“大叔,您的饭菜真的超赞!”
“当然了!”大叔得意的说,“要知道我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各地方的美食随便都能做出几样啦!”
“哦,大叔您还这么敬业,学个厨艺还值得您跑大半个中国啊?”
大叔明亮的眼神瞬间暗淡下来,低声道“……哎!……没啥!闲着也是闲着呗!”
我感觉到了大叔有难言之隐,于是匆匆告别后就离开了。
后来,每次我去吃饭,大叔总会和我拉拉家常,关心关心我的工作等等。
一天,我向同事小孙夸赞,食堂大叔真好。她不以为然,反而显得极不耐烦,似乎有些避讳有关大叔的话题。我大惑不解,后来,另一同事陈姐神神秘秘的告诉我:“这个大叔喜欢和女孩子搭讪,尤其是小孙。刚开始大家也都以为他是热情,所以没说什么,可是后来真受不了,很过分。”我仍旧不解,“怎么了?”她说:“逮着小孙就问,今天工作忙不忙,要不要我帮你倒杯水,如此等等。反正一有机会就和小孙搭讪,后来都有人说三道四了。”我说:“不就和女生拉拉家常嘛?再说他和男生也聊呢,这个我可以作证。”陈姐很无语,嘟囔两句就自顾自地去忙了。
尔后,我看到的情形证明了同事的说法,大叔确实对小孙颇感兴趣。但逢小孙去食堂吃饭,大叔便会主动与她攀谈,家长与里短,人生与感情,什么都问,什么都说。小孙的不满显而易见,但或许为了不驳他的面子,佯装听着,并不时频频点头。大叔也浑然不顾小孙的感受和别人的眼神。我终于明白,小孙为何对他如此不屑和不满。
一次,小孙和一名男同事老李因琐事在食堂发生口角,两人随即骂骂咧咧起来。旁人正欲上前劝解,怎知食堂大叔先动了身子,一个箭步,冲到小孙前面充当起了护花使者,并声色俱厉地指责老李不该和女孩吵架,痛斥其污了男人脸面。老李被大叔始料未及的言行怔住了,露出莫名其妙的神情。
待反应过来,顿时怒火中烧,指着大叔的鼻子骂道:“你什么东西,关你什么事?”
大叔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翕动嘴唇嗫嚅着:“我、我……”
其他一些同事如看喜剧一般呵呵直笑。
于是,小孙气呼呼地头一甩,愤然离去。
老李也转身离开,边走边回头余恨未消地骂:“老东西,神经病!”
唯留大叔双脚生根似的呆立原地,满脸窘态和茫然,宛若无辜受伤的孩子。食堂里的人则闪动各种目光打量着他:奚落,同情、费解……
此后,大叔再也不同女孩搭讪说话,只是默默地自个儿忙着。而小孙对他能避则避,能躲则躲,吃饭都坐得远远的。
那天吃饭,看大叔沉闷不语,就主动与他闲谈。没聊几句,我便随口一问:“大叔,您孩子几个?”大叔苦笑着说:“就一个女孩。”我笑道:“那一定很漂亮。女孩好啊,那可是您的贴身小棉袄啊。”大叔突然眉头紧锁,朝着坐在食堂一角吃饭的小孙瞅了一眼后,对我说:“长得跟她一样漂亮水灵……如果没有被人贩子拐走,算算也该大学毕业了……”
(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陈姐告诉我大叔的为人,是因为她觉得我刚到公司不久,对“我”表示关心,而“我”却觉得陈姐是一个多管闲事的人。
B.大叔不顾小孙的感受和他人的眼神,经常和她拉家常,说明大叔已经把小孙当成自己的女儿来看待,也体现了他对女儿的思念之情。
C.小说借对小孙、陈姐、老李这三个人的言行描写,反衬出我对大叔的尊重与热情,说明我是一个友好善良、品德高尚的人。
D.小说的结尾出入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交代了大叔喜欢与年轻人拉家常的原因,同时也体现出“我”强烈的好奇心。
【小题2】小说中“我”与大叔第一次见面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大叔”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举例并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蓝天吴访谈录:国画与“水墨”
董天昊,1982年生于湖州。其人物花鸟皆擅,山水书法亦能,尤长于陈淳、恽南田画格,而且能相互通融,自成情意,用笔清秀。董天昊系“名家”中唯一的80后职业画家。
问:你怎么看“当代水墨”?
董:到底该称“当代水墨”“新水墨”,还是“当代工笔”“新工笔”,一时间名字都很难定夺,而唯独被回避的恰恰是大家最熟悉的“国画”,中国画沦为一个仅仅以材料为载体的名称——水墨画,虽然国画也是很晚近的名词,但水墨画让人听了不舒服,有点把中国唤作“支那”的味道,名不正言不顺,此中有诸多原因。国画命运多厄,20世纪60年代,被认为是封建的糟粕,各大院校的国画系给纷纷被易名或与他系合并,如有的被改称为“彩墨画系”,谢稚柳先生著的美术史,名字也不得不叫《水墨画》。
问:在水墨圈,很多人对日本的艺术感兴趣,也吸取了很多东西。
董:日本在保存、研究传统艺术方面做得较细致,并通过品质较高的展览、画册来呈现;日本的几位当代艺术家,在东西方的通融方面做得较好,运作也很成熟。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明治时期,日本已开始做“文化输出”,梵高、莫奈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少浮世绘的身影,占得东方文化在西方世界中的先机。
在“当代水墨”中,不管是学日本,还是学西方,原因都很简单,就是回避掉中国传统的东西。一方面,真去学国画就难了,因为可以比较;另一方面学中国传统的图式会让人视觉疲劳,显“老气”,从日本或西方艺术中选一个图式,虽然舍近求远,但效果立竿见影,马上变得“新”“当代”起来。这些都无关于国画的传统,无关于当代的观念,只是一种“策略”。
问:你怎么看水墨画的方法论问题?高居翰谈中国画的论著怎么样?
董:我不太理解“方法论”指什么。古人说过:“画乃文之极。”并认为文学表达完了之后,还有意犹未尽处,通过画来补足。高居翰提供了作为一名西方人怎样来看中国画的视角。他当年写这些书,对象是欧美艺术爱好者,写了几册介绍中国历代艺术的普及读物,但我们的国民性中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在中国如此受欢迎,高居翰先生本人也始料未及。但不能理解笔墨,不能对笔墨作出判断,就不能说是看懂了中国画。有大量的历代画论传世,近现代的美术史家、鉴定家们也留下了不少论著,比如吴湖帆,谢稚柳、张葱玉、徐邦达、王季迁等,除了鉴评的精深,文辞也很优美。今天很多人受西方的影响,明明可以写“明代”,偏偏要写成“16世纪”,文风很“装”,行文似是而非、隔靴搔痒,像是被翻译过来的中文,很拗口。
除了国画界、美术史界,史学界也有相似的状况。史景迁的几册书同样一时洛阳纸贵。不是说史景迁、高居翰的论著不好,他们提供了作为西方学者看待中国历史及艺术史的视角与观点,是值得参看的,但是在中国历史和中国美术史的学习研究过程中,舍中逐西,只能说明大家内心比较虚弱,不够自信,同时也是追逐时风的心态使然。
问:你觉得自己的作品属于“当代水墨”范畴吗?你既画传统题材,又画现代人的主题,这矛盾吗?
董:是否属于“当代水墨”范畴于我是一个伪命题,我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国画实践者。传统题材和当今题材都是我感兴趣的,至于是否矛盾,我当局者迷,也无意作出自我评判。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沦为一个仅仅以材料为载体的名称——水墨画”一句中“沦为”一词包含了董天昊对国画命运多厄的惋惜。
B.国画在20世纪60年代被认为是封建糟粕,谢稚柳先生著的美术史,名字因此也不得不以《水墨画》命名。
C.文章围绕“当代水墨”这一话题,充分运用对比、联想等手法,从不同角度表现出董天昊对中国画的理解与认识。
D.大家最熟悉的“国画”被称为“当代水墨”“新水墨”等,体现出国人内心不够自信,是追逐时风的心态使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了董天昊“人物花鸟皆擅,山水书法亦能”的艺术水平及“唯一的80后职业画家”这一身份。
B.董天昊认为,“当代水墨”其实就是中国画,只是把“当代水墨”称为中国画,有一种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
C.日本从明治时期便开始做“文化输出”,占得东方文化在西方世界中的先机,梵高、莫奈的作品展示的便是浮世绘的风格。
D.不管是学日本,还是学西方,都会回避掉一些中国传统的东西,这只是一种策略,并不是真正的研究国画。
E. 本文记者在访谈过程中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这样安排的好处是既可将谈话不断引向深入,也增加了访谈的内涵。
【小题3】董天昊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国画实践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