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塔上的树

易云武

①乘船而行,每每靠近城镇,常常能发现一座塔。眼下泛舟武水到沈从文故乡凤凰去,果然看见有座古塔突兀于小镇高坡之上。那塔顶上长着一棵壮硕的树,正面看像一团绿色的云,侧面看像老人的头。

②船泊码头,便要去细看这幅山水泼墨。它是一座七层古塔,显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孤寂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的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灰烬,才表明也还有人来此祭祀。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在湘西山区,这样的故事也还多着呢。

③然而我执意要弄清楚那塔上的树为什么如此蓊郁如盖,它如何得以生存。于是,便匍匐着攀援石梯而上。塔内盘道狭窄,因为空气潮湿石壁布满青苔的缘故,为防止滑倒,爬至瞭第四层即不敢再贸然上去了。好在这一层有四个拱门可供旅人望,且石板清凉,所以趁着休息之机欲和古塔作无声的沟通。

④这时有阵阵凉风吹来。冥冥之中,但听见塔内塔外响动众多鸟雀的鸣叫。那生灵的叫唤涌动着,如潮汐此起彼伏。塔外吼吼喳喳的叫声显得分外急促,充满焦虑之情。我起初只是诧异,后来才理解到,原来那些飞鸟似乎发现我骚扰了它们的地盘,急欲驱逐我这个不速之客。我甚至感觉盘旋于塔外的鸟雀全部都死劲地扇动翅膀向我扑将而来,呼呼生风。其中竟然有几只勇猛者穿越空荡的拱门,俯冲于我的头顶之上。

⑤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充满灵性的飞鸟。就在我急欲逃遁而下时,忽然又听得塔的上面三层鸟类的聒噪一片慌乱,但音量比较微弱,仔细辨析,我想,那也许是栖息于塔内的幼鸟和昏老之雀盼求食物或乞望爱怜之鸣,其嘤嘤之声令人不胜恻然。想象它们渴求布施张大尖嘴或鼓动羽翼的艰难情状,我后悔不该爬上塔来寻幽探奇,侵犯了它们的家园,扰乱了鸟类家族的和平与宁静。鸟亦有情,他们的互相关心和对挑衅者的警觉,已从那个塔外愤怒的拍翅和塔内的哀鸣体现出来。我本无心,无意,鸟类却感觉我有心,有意。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罪过罪过。

⑥我立马产生一种负疚感,在彻悟中摸索盘道退下塔去,这时,我才发现所有的磴石都积有多少不一的鸟粪,有些还粘连着羽毛。就在我缩着腿弓身下退时,无意中发现塔壁的缝隙里鼓冒一束树根,死死地①在青苔之中。再环顾四周,依然见着攀附于石壁上的根蔓,或粗壮或瘦削,宛若蛇虬,相互②在一起。有些树根还伸展绿莹莹的卷须,成为根上之根,亮晶晶的水珠③在上面,塔内如闪着点点星光。我越是向下摸索,那须蔓越见庞杂。登塔时为一览顶端风景之快,不曾留意身边之奇,现在才觉得忽略的风景身边也有,可见人在进退时都万万马虎不得。果然,待我最后钻出塔门,那一丛丛裸露的根须全都展示于塔基周围。

⑦这是一幅多么不屈不挠、元气飞动的自然景象啊。围绕古塔转了一圈,终于觉察古塔是被树根簇拥着、裹缠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石垒的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倘若没有众多的树根以其顽强之力护卫这座僵物,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瓦解坍塌于荒野了。

⑧我为这一发现而感动。但是,当我在琢磨中复又抬起头时,仰望高耸于塔上的一团绿荫以及翱翔在它周围的鸟儿,我的心头更为之一亮。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的施与者。回首我在塔内的整个过程,正是因为塔内堆积的鸟粪给盘根错节的根蔓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使细小的根茎不断延伸。而且推而远之,这存活于塔顶的绿色华盖,也不知道是仰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就是那只玄冥之鸟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这棵树的最初生命。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华,于是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秾鸟、树和塔是如此的相互厮守,依存,难割难舍,最终在天地之间顶托了一道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这是天意?这是缘分?我几乎要双手合十向这座古塔顶礼膜拜了。

⑨依依不舍告别这座不知名的古塔,我登船飘向凤凰。问船员,这塔上的树留下什么传说,他们也说不明白。或说树鸟连理,相依相偎,像恩爱执著的夫妻,或说那塔是守护凤凰城的忠诚卫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为鸟的布施、树的精诚、塔的圆融而心怀崇敬。船员的说法虽极为简单,但给我的思索却很多,因为眼前之景道出了自然万物的亲切默契,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物我通融,宁静致远的生命画面。于是,我忽然觉得这塔,这树,这鸟,这山,这水,这舟,都留着沈从文笔下的万种风情。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略有删节)

【小题1】文中提及的沈从文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高中课本节选了他的小说《边城》,小说中的主人公是
【小题2】联系上下文,填入第六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长  ②缠  ③沾   B  ①嵌  ②缠  ③挂 
C  ①扎  ②缠  ③挂   D  ①嵌  ②拧  ③滴
【小题3】本文第②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4】作者原本打算登到塔顶,为什么中途而返?
【小题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叙写了作者探访塔上的树的所见所感,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蕴含了一定的哲理。
B.作者在第②自然段中用“这幅山水泼墨”比喻塔和树构成的风景。
C.第⑤自然段中“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表明人类屡屡冒犯自然,揭示了要保护生态平衡的文章主旨。
D.本文从视觉、听觉角度,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富于灵性的鸟雀,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理解和尊重。
E.本文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描绘了“世外桃源”般的湘西生活和自然风光,语言平实简明。
【小题6】请细读第⑨自然段,写一段80字以内的赏析性文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9 03:12: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捞月亮的母亲

石兵

捞月亮的人,是一位母亲。

在那个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里,我遇到了她和她时年六岁的儿子。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座贫瘠的大山是我在天黑之后来到的地方。我支起随身携带的帐篷,准备在野外过上一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我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只是短短几分钟,便在我视野中只留下了模糊的背影。

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

这时,我已经确定,这只是一对普通的山村母子。于是,我大着胆子走上几步,终于听到了女人说出的话语。

“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了期待。

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她抚摸着小男孩的头,再看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我来到她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的不安与恐惧。

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你们城里人叫白内障,我正在攒钱给他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

或许是看到了我眼中的疑问,女人接着说:“狗儿爹去了城里打工,那里挣钱多一些,家里就只有我和狗儿了。”

我没有再说话,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一路来到了女人位于半山腰处的家里。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地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

我躺在外间屋原属于男人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儿子说:“娘,我想爹了,今天山上遇到的那个人好像爹啊,个子一样的高,手一样的有劲,可我就是看不清他的模样。”

母亲说:“狗儿,快睡吧,睡着了,就能见到你爹的样子了。再过上半年,咱们就去城里找他,治好你的眼睛。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它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

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她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温暖与悲凉、伤痛与希望。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10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我”遇到了一对母子,他们虽然贫穷,但具有的精神品质却让“我”感到汗额,是他们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B.“我”联系了医院,让朋友开车接母子二人去治眼疾,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羞愧,原因就是“我”知道得太晚,没能及时给小男孩治疗眼睛。
C.文中人物虽然简单,但是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借助了很多的手法,如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小男孩。
D.“我”听到远处窸窸窣窣的声音,看到是母子二人;在午夜,这样的母子让“我”恐惧,最后确认,他们只是普通的母子。文章情节曲折,引人人胜。
【小题2】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3】针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结合文本和自身对其含意进行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硬打三分
许福元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要征集一件抗日战争时期的物件——马凳,就是给马匹钉掌时用的矮木凳。
征期三个月已过,马凳尚无音讯。馆长马增直摇头,认为没戏了。本来嘛,汽车轮子早已代替了马的奔跑。
这一日,一个白胡子干巴瘦老头,肩背梢马子找上门来说,做马凳是我的熟套子活儿。
马馆长打量眼前这位老爷子,青鞋白袜灯笼裤,腰背挺直,双眼有神。说是年龄八十有九,但也就像七十出头摸边小八十的样子。
老人开出条件:一个独门独院,只和你单线联系:要什么材料你们得供应什么材料;一个马凳要做七七四十九天。
马馆长给进了一批枣木,老人用眼一瞥,说:不对。我要的是酸枣木。这是牛犄角枣木。
马馆长一摸后脖梗子,犯了难,我上哪儿淘换酸枣木?
老人指点,山里辛庄北山阴坡,顺义、平谷、密云三不管的地方,有三棵碗口粗的酸枣树。其中有一棵树过了火,那是被日本鬼子放火烧的。
酸枣木终于给弄来了。老人用手掂掂,说:不对。你们这是从枣树上半截锯下,下半截还留在山上。我要的是:坐地棵。
马馆长很纳闷,您怎么知道为图省劲,他们锯的是树的上半截?
老人随手将那些木棒棒往水池里一丢。一根根木棒一头沉下,一头翘起,露出水面。老人用枯手指着说,酸枣木长成这样,得千年以上。坐地棵下半截扔进水里,会全被浸住,不会上半截露头。
七七满四十九天,在焦庄户村东的歪驼山半山坡,纪念会如期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当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各处的代表,平西代表、威县代表、盘山代表等,还有国家博物馆的研究员。
一块红绸布被揭开,哇!原来只是一只马凳,马凳高一尺六寸六分六,厚墩墩的凳面分出三条粗腿,立柱却分别往八个方向伸展着。横拉竖扯冰裂纹结构,上承下托如重檐歇山,全身结合无一钉一铁,左观右瞅看不见榫眼。颜色如老榆木擦漆却免漆,气味似松香又掺进五月槐花香和紫荆条花香。
马馆长从与会者的眼神中读出,有人看出门道,有人不明就里。他指着马凳讲解,这小小的马凳,钉马掌师傅把马腿弯起,马蹄垫在上面,翻蹄亮掌。钉马掌师傅用肩膀之力,顶住刀铲,切下一层烂马蹄,剔掉旧马蹄铁,换上新马掌,战马才能奔跑如飞。想当年,冀东几百匹战马在东八县的抗日战场上纵横驰骋,就是多亏了这样一只小小的马凳。
马凳不怕风吹日嗮,霜冻雨淋。它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你无论将马凳或远或近,或高或低地扔出去,无论是平山还是山坡,不管马凳几经翻滚腾挪,它落在地上时,有如灵猫空中打旋儿,最后总是三条腿着地,不翻不滚不倒。
马馆长当场演示,将马凳几次远远往不同方向、不同地势抛出去,马凳还真是如附了魂,着了魔,注入定力一般,无论如何飞翔,最后总是稳稳“栽”在地上。
有人问,现在,可以宣布马凳收藏了吧?
话音刚落,老人提着十八磅大锤闪亮登场。说了声:慢!还有最后一道活儿没完呢。
老人左手持二分半凿子,右手持斧,往那本无缝隙紧致的榫眼正中生生开出一道黑缝,然后从口中衔着的三枚木楔取出一枚,插立于黑缝之中。抡起十八磅大锤轰然“嗨”的一声带一股雄风,往那楔子上砸去。如此三声三锤三楔,说来也神了,那三枚木楔,已分辨不出你我,竟然和整个马凳浑然一体了。
众皆称奇。有人问,您这一手活儿可有名称?
老人吐出四个字:硬打三分。
这时,坐在前排胸前挂满军功章的老者,被人搀扶着颤巍地走上前来,拉住老人的双手,连说道:你就是当年给骑兵营钉马掌的小马哥!多烈性的马,到你手里跟猫似的。我就是骑兵一连的老连长,当年就是你飞出的马凳,挡了日本鬼子一军刀,我的马刀才劈了下去。硬打三分,是你的外号。你还记得是哪位首长给你起的这外号吗?
我宁可忘了我姓甚名谁,也不会忘了给我起外号的那个人。
谁?
聂帅,聂荣臻!
(《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部分对老人出场时的外貌描写,不仅反映了老人内在的精神面貌,也为下文写老人做出令人称绝的小马凳作铺垫。
B.通过老人指点他人找酸枣这一细节,可以看出老人对当地环境极为熟悉,与后文交代他的抗日经历相照应。
C.“多烈性的马,到你的手里跟猫似的”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老连长对小马哥钉马掌技艺的钦佩之情。
D.小说情节曲折多姿,扣人心弦:老人出现制作马凳,马凳选材用心良苦,马凳亮相激起人们对抗日英雄的尊敬与怀念。
【小题2】“硬打三分”这一标题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简短的问答式对话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一般认为,中国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这两部分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文化。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者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事实正是这个样子。对中国思想史进行仔细分析,衡之以我上面所说的中国文化二分说,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以及十二因缘等等,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不少学者是感觉到了的。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主要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国外一些眼光敏锐的思想家也早已看到了这一点,比如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曾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我们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
节选自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一般的观点,我们家中的电视、冰箱等电器也可以算作是广义的文化。
B.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民族受到儒家影响最深的是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方面。
C.无常、无我、苦、八正道、四圣谛等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都属于知的方面。
D.佛教中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文化中的三纲六纪等等是完全对立的东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对中国文化进行分类,再运用举例、引用等论证手法对观点进行论证。
B.文章举早期佛典中强调“孝”为例,论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不可抗御。
C.文章认为中国文化包括知与行两方面,并就两方面的相互关系展开详细论证。
D.文章引用了中外学者的观点,论证中国深义文化是纲纪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立定脚跟,只是因为佛教适应了现实情况做出了某一些伪装。
B.歌德认为中国人在行为情感等方面和他们完全一样,只是中国人更合乎道德而已。
C.冯友兰认为基督教文化就是“天学”,佛教文化是“鬼学”,中国文化是“人学”。
D.中国文化注重伦理道德,在一切方面注意节制,这使得中国得以延续发展几千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孟三爷的徒弟
陈德鸿
孙兴的接骨手艺是和孟三爷学的。
孙兴说,他15岁那年上山采松塔,从树上摔下来,好几处骨头都断了,躺在地上动弹不得。哀嚎到快天黑,让在山里住的孟三爷发现了,当时就把骨头接上了。等他好利索了,就拜了孟三爷为师。
有人不信说:“孟三爷那个孤老头子有两把刷子不假,可他连亲侄子都不传,咋能传给你呢?鬼才信呢!”
孙兴涨红了脸说,“起初孟三爷确实不答应,后来被我缠得没法,就说,‘你这笨手笨脚的,摘个松塔都能从树上掉下来,教也没用。’”我当时就急了,说:“我掉下来是没舍得用刀砍树梢。把树梢砍掉了,松塔好拣了,可松树就不长了。孟三爷想了想,又问了我不少事,这才答应了。”
“孟三爷没了快俩月了,让我们找阎王爷问啊?”一个人说完,一群人都笑了起来。都知道孙兴心善,不会说谎。他从小没娘,爹娶了后娘又生了一个娃,对他更加不管不顾,挨打受气是常事。于是便都知道了孙兴是孟三爷的徒弟,也都想看看他的本事,却一直没有机会。
谁也没想到,第一个来找孙兴的是饲养员李老头。李老头说:“队里有头骡子断了一条前腿,听说你是孟三爷的徒弟,能给人接骨,不知能不能给牲口接?”
“能,咋不能呢!”孙兴满口答应,心里却有点发酸,没想到自己的第一个病人竟然是头骡子。
到了队里,孙兴让人把骡子的三条腿固定住,在那条断腿上捋了一会儿,喝了一大口葫芦里的酒,便往上喷,喷了几次,然后闭上眼,叽里咕噜说了几分钟谁也听不懂的话,猛地睁开眼说:“好了,牵着在院里遛遛,明天就能下地干活了。”
“这,能成?”李老头半信半疑。
孙兴没回话,拍拍屁股走了。李老头哆哆嗦嗦牵过骡子,在院子里慢慢地走了起来,眼睛不时扫向围观的人群,根本不敢回头看骡子。走着走着,便见围观的人们傻了似的僵在原地,眼睛越张越大。他不安地停下来,回头看了看骡子。就在这时,身后响起了欢叫声。
队长媳妇小秀抱柴时滑了一跤,摔断了三根肋骨,疼得直吸气。队长想用马车把她送到县医院。
小秀急了:“这离县城几十里,到了还不把我颠簸死?赶快去找孙兴呀!”
队长只好找来了孙兴。孙兴在小秀伤处左右捋了一阵儿,喷了几口酒,然后闭上眼睛,开始嘟囔起来。十几分钟后,孙兴睁开眼睛,见小秀不再喊疼,挎上葫芦往外走,边走边说:“好了,干啥也不耽误。”
队长愣了一会儿,急忙追了出去,问:“多少钱?”
孙兴说:“不要钱,给谁看都不要钱。”
队长说:“要不上秋多分你点粮食吧,谁都不能有意见。”
孙兴停住脚说:“我多,别人就分得少,这样的事我干不来,你最好也别干。”
“那你这是图啥呢?”队长问。
“啥也不图。”孙兴说,“我是孟三爷的徒弟,孟三爷就是这么教的。”
孙兴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甚至有不少外县人也来找他接骨。但不管是谁,什么身份,孙兴概不收钱,也不要物。有人不解,孙兴便说:“我是孟三爷的徒弟,孟三爷就是这么教的。”弄得问话的人一头雾水。
县医院院长亲自看了孙兴接骨,对他很是佩服,便寻了个机会把他要了过去。可没想到,孙兴干了一个多月就主动回来了。
队长百思不得其解,说:“多少人做梦都想进城吃商品粮,你有了这个机会,咋就不干了呢?”
孙兴说:“别人做不做梦我不管,在城里看病得先交钱,没钱就不给看,我越干越不得劲,没法干下去了。”
许多年后,一个记者不知从哪儿听说了孙兴的事,专程跑到村里来调查,找到了当年的队长家。队长说:“给人和牲口接骨那都不算啥,最神的是接高粱……”
“可惜了。”记者说,“凭他的神技,要是活到现在,早发大财了。”   
“你说啥?”记者话音刚落,老人的眼睛便瞪了起来。
“没,没说啥。”记者有些毛了,“我,我是说他技术那么好,为什么没有传下来?”
队长叹了口气说,“为什么没有传下来?别忘了,他可是孟三爷的徒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孙兴在县医院看不惯先交钱再看病的规定,干了一个多月就主动回来了,说明了现代社会医院的冷漠无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B.小说结尾队长的回答,说明了队长对孙兴精湛医术的钦佩。
C.孙兴救了队长的媳妇后,拒绝了队长的感谢,并说“这事我不来干,你最好也别干。”说明孙兴认为队长不是一个品质高尚的人。
D.孙兴的接骨技艺高超,文章用了多处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来表现。
【小题2】如何理解“我是孟三爷的徒弟,孟三爷就是这么教的。”这句话的作用。
【小题3】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孙兴的人物形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初步测算,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约为2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3700亿元,年均增速约20%,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约330亿元,年均增速将达到35%。其中,语音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60亿元,约占到全部市场的一半。

“人工智能在与传统产业融合并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形成了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装备、智能制造等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壮大,拓宽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空间,正成为重要的经济新增长点。”吕海霞说。

2017年7月份,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经济”作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发展人工智能的一项重点任务,并提出要加快培育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产业,促进人工智能与各产业领城深度融合,形成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年12月11日)

材料二:

“应该鼓励科研人员瞄准人工智能学科前沿方向,开展引领性原创科学研究,通过人工智能与脑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重点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基础性科学问题,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原创理论体系,为构建我国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生态提供领先跨越的理论支撑。”中科院院士谭铁牛说。

专家指出,攻克人工智能的关键核心技术,除了寻求前沿基础理论的突破,还应重视基础硬件研发、支撑系统研发、生态构建以及研发心态调整。受访专家还指出,我国入门级人工智能人才比较丰富,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稀缺、高水平人才匮乏,必须建设完备的人工智能人才体系。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3日)

材料三:

伴随人工智能的高歌猛进,相关的“噪音”也越来越多,比如数据隐私、AI偏见、A1造反……相关话题引发了数次讨论甚至恐慌,人们开始疑问:AI是不是太强了?它会失控吗?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曾出品一个名叫诺曼的“暗黑版AI”,它会以负面想法来理解它看到的图片。团队希望通过诺曼的表现提醒世人:用来教导或训练机器学习算法的数据,会对AI的行为造成显著影响。但其实,这其中的罪魁祸首往往不是算法本身,而是带有偏差、偏见的数据。

还有一个重要的忧虑来自隐私,目前,国内从消费电子领域到安保、数字金融等领域都在逐步引入人脸识别,特别是随着“刷脸支付”的普及,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身份信息,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信息都被机器收集。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信息就处在“裸奔”状态。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8年12月24日)

材料四:

完善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法规,关键在于明确归责原则:一旦问题出现,哪些是人的责任,哪些是算法的责任?归责原则实际上就是对算法做出评价,而算法本身并不透明,如何对其进行评估?对此有三种解决方案:不用算法,使算法透明,审查算法输出。完全避免算法不现实,除了算法,几乎没有其他工具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而算法透明化则难以操作,这相当于要求普通人也能理解算法。因此审查算法输出是目前的最佳方案。这一方案的要义在于,不管算法的内在工作机制,只根据其结果的公正性对其进行评价。在此方案下,监管成本更低,可操作性更强,归责原则的确定也更明确,具有立法实践的意义。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预计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会快速增长。中国的增速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语音服务将大约占到一半。
B.科研人员要加强引领性科学研究,形成有国际影响的人工智能原创理论体系,为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C.我国人才体系建设不完备,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稀缺、高水平人才匮乏,而入门级的人工智能人才比较丰富。
D.完善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法规,关键在于对人和算法的归责,比较而言,审查算法输出是目前对算法归责的最佳方案。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融合形成的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B.要攻克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就必须重视前沿基础理论突破、硬件和支撑系统研发、生态建构等问题。
C.导致“暗黑版AI”以负面想法来理解它看到的图片的不是算法本身,而是带有偏差、偏见的数据。
D.“刷脸支付”时需要将年龄、职业等许多属于个人隐私的信息收集到机器中,不少人对此感到忧虑。
【小题3】你对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有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