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

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任光禄竹溪记》节选)

【小题1】对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人去乡益贱:人到了他乡就更不被人看重了
B.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京城人竟以我们当柴草的东西为珍宝
C.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可是京城中人假如能够得到一窝竹子,就会不惜拿出数千钱来
D.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京城里的人竟把我们用来当柴(烧)的竹当作宝贝
【小题2】请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京师人对待竹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 
江南人对待竹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绝徼海外之人对待竹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分析对比,作者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同为竹,京师人视之为宝,江南人却视之为薪,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写游京师显贵人家之园的见闻感受,那里奇花异石屡见不鲜,惟竹不可得。
B.文章第3段引用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
C.这篇小品文着重对京城之人不知竹而盲目贵竹的现象作出了针砭。
D.文章在比较中写出了三种人对待竹的不同态度,其中,江南人与京师人对竹的态度截然不同,却在对待奇花石上,存在着一致。
【小题4】文中说“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意思是说“世上的美丑(好恶),也哪里有固定不变的(标准)呢”。请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句子的领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9 05:46: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碑,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擢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攘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十一年冬,尚书金濂荐擢处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辄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  动:动辄、常常。
B.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 浮征:超额赋税。
C.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 歉岁:收成不好的年头。
D.饥民攘食人一牛   攘:侵夺。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朔是指每月的初一,望一般是指每月十五。类似还有“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是指每月三十号。
B.“宣德”“正统”都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刘彻。后世也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C.侍郎,中国古代官名。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每部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尚书是正职,侍郎是副职,地位次于尚书。
D.诣阙,即“赴朝堂”或“赴京都”。阙是指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按其所属建筑性质,可分为城阙、宫阙、墓阙、祠庙阙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圭注重对百姓的教化。他在任清河知县时,曾经采用设立十三条教导和训诫,命令村民写在碑上并定期告诫的方式,来改变当地好盗墓和纵火的风俗。
B.李信圭能为民请命。他于宣德三年上书朝廷,陈述清河县人口稀少,因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以致丁壮已用尽,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农业发展的困难。
C.李信圭能体恤百姓疾苦。他曾因为宣德八年春天遇上歉收之年,出现老百姓只能老幼相扶,沿途讨饭的灾情,而请求朝廷免去沐阳县百姓相助役夫的差役。
D.李信圭深受清河县百姓爱戴。当他被提拔担任蕲州知州时,应当地百姓请求,朝廷命令他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在他死后,清河县百姓还为他立祠祭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2)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南直上海人也。先世从宋南渡。祖母尹,以节闻。光启幼矫挚,饶天分,尝雪中蹑城雉,疾驰,纵远跳。读书龙华寺,飞陟塔顶,与鹳争处,俯而嘻。其为文层折于理、于情,进凡思五六指,乃属笔。故读之者不辞凡思五六指,猝未易识,而实可试诸行。往往顾盼物表,神运千仞之上。甲辰,成进士,选庶常。好论兵事,以为先能守而后战。光启甫释褐,与同官魏南乐不协,移病归,田于津门。盖欲身试屯田法,因就间疆理数万亩。后草《农政全书》十二卷以闻,本此。时方东顾,四路进兵。光启疏上:“此法大谬!”策杨经略镐必败,且曰:“杜将军当之,不复返矣!”及全覆,叹曰:“吾姑言之,而不意其或验也。”改训兵通州,以詹事府兼河南道御史。会神庙崩,予告回籍。天启改元,辽警。起光启知兵。一再投书辽抚熊廷弼, 有曰:“人皆天之劳子其所厚予者劳之更甚愿深体此意于烦恼中得大安慰今日之计独有厚储守器精讲守法而善用火炮为最良。”且曰:“足下欲空沈阳之城,并兵合势,亦无不可。第断不宜以不练之卒,浪营城外,致丧锐气,寒城守。”盖自廷弼受命而东,其指在守,与光启颇合。只以庙无成画,议论绉沓,群以党事相左,挠廷弼者众。未几,沈、辽相继失守。光启曰:“吾言之,而又不意其或验也。”光启宽仁果毅,淡泊自好,生平务有用之学,尽绝诸嗜好。博访、坐论,无问寝食。尝曰:“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大指率以退为进,曰:“此先子‘勇退’遗教。”因权之诸大政,无不以此。

(节选自查继佐《徐光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皆天之劳子/其所厚予者/劳之更甚/愿深体此意/于烦恼中得大安慰/今日之计/独有厚储守器/精讲守法/而善用火炮为最良/
B.人皆天之劳子/其所厚/予者劳之更甚/愿深体此/意于烦恼中得大安慰/今日之计独有/厚储守器/精讲守法/而善用火炮为最良/
C.人皆天之劳子/其所厚/予者劳之更甚/愿深体此意/于烦恼中得大安慰/今日之计/独有厚储/守器精讲/守法而善/用火炮为最良/
D.人皆天之劳子/其所厚/予者劳之/更甚愿深体此/意于烦恼中/得大安慰/今日之计独有/厚储守器/精讲守法而善用/火炮为最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辰”是以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把天干和地支按一定的顺序搭配以纪年的方式。
B.“释褐”指脱下粗毛或粗麻织的短衣,即换下平民的衣服,一般用来指始任官职。
C.“神庙”原指帝王的宗庙,可以用来代指朝廷,文中“神庙崩”就是指朝廷灭亡。
D.“足下”是旧时交际中称呼对方的敬辞,可以用来以下称上,也可以用于同辈之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光启为人果毅,奉行先人“勇退”的遗教。他曾因与同僚不协而告病辞官,屯垦津门,在边地打理数万亩田地。
B.徐光启好论兵事,曾写信给辽抚熊廷弼,提出自己对辽地战事的建议。熊廷弼拒用其策,以致沈辽相继失守。
C.徐光启为人恬淡寡欲,断绝一切不良嗜好,一生都在追求有用之学,注重实用,他认为农业对于富国非常重要。
D.徐光启对战争形势常常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对战事发展的前景往往能审时度势作出预判,后来多次得到验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为文层折于理、于情,进凡思五六指,乃属笔。
(2)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攻伐,何以得主约!(《史记·高祖本纪》)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香山雪游记

王衡

余以前岁游真觉寺,订雪盟,比连日雪,乃鼓舞周季良,同客尤伯固等游焉。

甫出门,雪又弥甚,遂遣童子归,将幞被来,而止饭真觉寺。饭已,循堤行,则黄日已云影中。远近诸山黛白错,而东一山受晡1日,色独烂如丹霞,惊睨者良久。比到香山,且昏夜矣,赖夹道积雪奕奕余行。

俄而,星见天井,山僧报晓霁。急起,则千峰一雪,冻云颓倚山头,如醉玉人。乃将诸子涉环翠亭,雪径深二尺许,从者几以双趺2印之。觞数行,转而憩于碧云,余公墓平台,坐林峦中,眺雪颇胜。已,乃从旧道归,则昨日之丝者茧,环者化为玦矣。

因相与错叙其今雪氆毸3款舞,且倦且骄;旧雪晶明,灏溔4积矣。试从卑望高,仰面不见山;若登高临远,则如身在净界,视大千沙砾,皆净土也。其封谷完,其揣树密,其印沙如鸟篆,其附城郭若鱼丽5。其幕红寺,衬落叶,俄浅绛,俄又淡黄,种种作态可喜。至于寒雁空横,素凫旅坐,暗泉界响,老松低枝,枯芦有声,村火斜岀,于是间更有深致。吾曹戴高檐帽,披貂衫,奔车鞭蹇,争相指盼,以为山林入吾画图,而亦知吾曹山林画图中人耶?

季良叫曰:“此致佳,顾安得不消之雪而弄之?”余曰:“噫嘻!子欲得雪之不消,则为玉,为盐,为絮,为练,种有几似矣,实非。”傍一客应曰:¨然。雪则何必不消,顾吾辈雅善消雪,彼热肺肠子封帘守户者,吾犹得以顷刻之观傲之。”余曰:“毋!人各有适。子以徽之舟为矣乎?则风不出、雨不出之叟亦能笑人。”顾谓伯固子弟图之,余姑为之记。时万历庚寅阳月六日也。

(取材于《明文海》)

注释:(1)晡(bū):申时。(2)趺(fū):脚。(3)氆氇(péi sāi):形容鸟羽张开的样子。(4)灏溔( hào yǎo):形容水无边际的样子。(5)鱼丽:古代战阵名。
【小题1】文中“徽之舟”是指“王徽之(字子猷)雪夜访戴”的典故。请阅读下面的材料,用“/”给画线部分断句。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囚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小题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黄日已云影中 逗:停留
B.赖夹道积雪奕奕余行   道:引导
C.因相与错叙其胜:美景
D.子以徽之舟为矣乎    至:到达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公墓平台    二虫又何知
B.而亦知吾曹山林画图中人耶 今其智反不能及
C.子欲得雪之不消 异乎三子之撰
D.种有几似矣,实非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小题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雪氆毸款舞,且倦且骄
今日大雪翩翩飘落,我们在雪中走得疲倦又感到满足
B.其封谷完,其揣树密
那雪把整个山谷完全覆盖了,把树包裹得严严实实
C.顾安得不消之雪而弄之
不过哪里能得到永不消融的雪来赏玩呢
D.吾犹得以顷刻之观傲之
我们还能凭借这片刻观赏所得来傲视那些在雪中闭门不出的人
【小题5】文中“于是间更有深致”,意思是种种景象在雪中更富情趣。请结合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具体景象,谈谈对此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