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
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任光禄竹溪记》节选)
【小题1】对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人去乡益贱:人到了他乡就更不被人看重了 |
B.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京城人竟以我们当柴草的东西为珍宝 |
C.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可是京城中人假如能够得到一窝竹子,就会不惜拿出数千钱来 |
D.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京城里的人竟把我们用来当柴(烧)的竹当作宝贝 |
A.文章开篇写游京师显贵人家之园的见闻感受,那里奇花异石屡见不鲜,惟竹不可得。 |
B.文章第3段引用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 |
C.这篇小品文着重对京城之人不知竹而盲目贵竹的现象作出了针砭。 |
D.文章在比较中写出了三种人对待竹的不同态度,其中,江南人与京师人对竹的态度截然不同,却在对待奇花石上,存在着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