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分别是中西方世界所特有的文化产物,二者在极其相似的外貌下却蕴涵着分别代表中西方世界不同文化形态和民族心理的精神实质。

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从产生之初便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骑士文学可以说是欧洲基督君主专制社会的主流文学形态和文化形态,历来便被上层统治者所倡导。相反,武侠文学以其自身的精神内涵构成了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冲击,因而历来被视为洪水猛兽。因此,可以看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武侠文学拥有较高的民间地位,植根于民间文化传统之中,但是站在强大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对立面,却显得苍白无力,无法拥有主流话语权,无法进入主流文化传统。

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缘自各自的历史文化语境。从某种意义上讲,英雄的最高荣誉就是被授予骑士的头衔,而骑士也就象征着英勇与忠诚。骑士的荣誉来自封建领主的授予,骑士(英雄)已经被国家意识形态化,所以,国家意识形态化是骑士文学最大的审美特征。骑士对爱情的向往与追逐如同对骑士头衔的向往与追逐一样,无不带有心理上的虚荣感和精神上的征服意识。这一点表现在东方的侠客美人上则完全不同。侠客象征着个体生命的活力与个性的自主意识,与“集体主义”“国家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可谓大相径庭。侠客就代表着自我解放,代表着个性展示,代表着任侠使气。“孤独感”可谓是武侠文学有别于骑士文学国家意识形态化之最大的审美特征。

侠客的孤独性注定了需要心理安慰。因此我们在武侠文学里面看到的美人不但外貌美而且心地善良、善解人意,可以说,武侠文学对美人的刻画达到了浪漫主义者浪漫想象的极点。而更有特色的是,骑士文学中几乎全是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慕与追求,而武侠文学中却恰恰相反,往往是美人对侠客的思慕与追求。这种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想象充分满足了侠客孤独心理的慰藉。对比骑士对贵妇人的虚荣心理和征服意识,只有侠客才是真正有可能尊重妇女、爱护妇女的人,因为,美人带给侠客的是心理的慰藉,美人在武侠文学中的角色更多的是扮演侠客的知己挚友。同样是爱情,刻骨铭心之感在侠客身上则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因为侠客本身追求的就是个性解放,就是一种打破权威,反叛传统的角色,所以侠客的爱情往往荡气回肠,刻骨铭心,感天动地。因此爱情浓郁的悲喜情绪是武侠文学的另一审美特征。

千古文人侠客梦,相比于骑士文学的消遣与愉悦,武侠文学有着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果说骑士文学是欧洲骑士制度和基督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上层统治者意识的体现,那么武侠文学则是中国因民心态在文学审美上的体现,代表着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理想和民间意志,其间包含了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

(摘编自张田《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之比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骑士文学源于西方世界的文化,虽和我国武侠文学表现形式相似,但内蕴民族心理的精神实质是不同的。
B.武侠文学中的侠客代表着个性的展示和自我的解放,展现出个体生命的活力,显现出他们的任侠使气。
C.骑士文学中的绝大多数骑士都是在爱慕和追求贵妇人,其对女性的征服的背后实际上是对妇女的尊重和爱护。
D.武侠文学中的侠客的爱情往往荡气回肠,刻骨铭心,感天动地,爱情浓郁的悲喜情绪是武侠文学的审美特征之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阐述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的异同。
B.第二段从武侠文学,骑士文学和上层统治者的利益关系的角度论证其不同的地位。
C.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阐述武侠文学的审美情趣高于骑士文学的审美情趣的观点。
D.文章最后一段通过阐述武侠文学相对骑士文学更深层次的内涵,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骑士文学被西方上层统治者倡导,而被民间排斥;武侠文学被主流文化排斥,但在民间享有较高的地位。
B.骑士头衔是西方国家授予英雄的最高荣誉,所以他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逐也就自然地带上了强烈的虚荣意识。
C.武侠文学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刻画侠客身边的美人,让她们不仅外貌美丽,而且都扮演着侠客的知己挚友。
D.从骑士文学中可以读出西方上层统治者意识;从武侠文学中可以读出中国国民心态以及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0 10:47: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曹禺与中国话剧
田本相
曹禺,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学名万家宝。他自幼天资聪慧,博览群书,文笔卓异。受继母的影响,爱上了戏剧,认为戏剧是“一个美妙迷人的东西”。
1922年,考入南开中学的曹禺,开始在南开的舞台上崭露戏剧表演的天赋。1928年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凭借出色的写作和表演才能,他继钱钟书“清华之龙”后被誉为“清华之虎”。也就在这时,年仅19岁的曹禺开始创作日后震惊世界的《雷雨》,23岁时,他完成了这部处女座。
曹禺之前,中国话剧的先驱者们,大都是把话剧当作宣传鼓吹民主革命的工具,很少顾及话剧的艺术问题。曹禺则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艺术手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雷雨》被看作是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雷雨》是一位善感青年的激情之作。《雷雨》中,情绪是很重要的,郁闷的情绪和冲动的情绪在曹禺苦闷压抑的灵魂里奔涌,就像他自己在《雷雨·序》里说的那样,这是一个作家从心底说出来的话,好像有种力量推着他写出了雷雨。
《雷雨》是一个深思的青年对人类命运的探索之作。曹禺在《雷雨·序》中写道:“我觉得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但常常是自己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期望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光俯视这人群。”
曹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对人性有着最充分的研究、最深刻的理解和最细微的体验。他一生都在探索人的心理、人的感情、人的灵魂,把人们最隐秘的情感、最复杂的人性展现在舞台上,从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演员的表演欲望,打动着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灵。
曹禺对创作从不敷衍。1935年,为了创作《日出》,他冒着名誉受损的危险,经常到妓院去了解被侮辱妇女的生活情况。还差一点被打瞎了眼睛。创作中他给剧中人写小传、札记,每个人物出场都有一段非常精彩的人物介绍,在这之前还从没有人这样做过。
一戏一格是曹禺的艺术追求,在创作《原野》时,他用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手法,表现了这个传奇故事。他借鉴了有戏大力渲染、无戏一笔带过的传统戏曲手法,集中刻画了仇虎复仇前后的心理活动,把历史与现实、幻觉与真实结合在一起,在戏剧创作上做了一次新的开拓。
1937年,随着《日出》如潮的好评,曹禺成了国立剧专的一块金字招牌,大批学生慕其名报考该校,曹禺授课成为该校的一大景观。在国立剧专,曹禺为中国话剧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
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曹禺被任命为首任院长。他以自己的眼光和见识、地位和名望,邀请郭沫若、老舍、夏衍、田汉等知名剧作家为人艺写戏,使北京人艺演出的剧本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标准和品位。正是在演出这些大师的剧作中,北京人艺形成了一种艺术氛围,一种艺术传统,最终积淀为一种艺术基因。北京人艺之所以成为一个蜚声世界的剧院,成为一个独具风格、自成一派的剧院,与曹禺是分不开的。他当过文联的执行主席,当过剧协主席,当过各种各样的委员,但他最看重的还是这个院长。现在戏剧界有一个公论,说曹禺在解放后有一个更好的作品,那就是北京人艺。
(选自《曹禺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禺之前,中国话剧的先驱者们,注重话剧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和鼓动方面的作用,大都没有在艺术上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B.曹禺的创作注重借鉴传统手法,在刻画仇虎复仇前后的心理时,就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有详有略、幻觉与真实相结合等手法。
C.曹禺是北京人艺的首任院长,他以自己的地位和名望邀请知名剧作家为人艺写戏,使北京人艺上演的作品长期保持高标准、高品位。
D.北京人艺能形成一种自己独特的艺术氛围和艺术传统,并积淀为一种艺术基因,成为蜚声世界的剧院,与曹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小题2】下列对曹禺戏剧取得杰出艺术成就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曹禺幼年时,受继母的影响爱上了戏剧;学生时代,在南开和清华的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获得了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
B.曹禺善于洞察青年内心的情绪,郁闷、冲动等各种情绪在曹禺苦闷压抑的灵魂里奔涌,像一种无形的力量推着他写出了《雷雨》。
C.曹禺是一个不断探索人性的作家,他把人们最隐秘的情感,最复杂的人性赤裸裸地展现在舞台上,无情地揭露了人性的阴暗。
D.《雷雨》是一部对人类命运的探索之作,作者以悲悯的心情展现了人们希望主宰自己的命运,却常常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现实。
E. 曹禺的创作十分严谨,他注重从生活中获取第一手资料,有时为了创作的真实,不惜冒着名誉受损的危险去了解生活。
【小题3】有人评价曹禺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同时又是一座高峰,曹禺倾其一生为中国话剧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真正的经典,我想是指那些进入了文化史、文学史,具有原创性和划时代意义以及永恒艺术魅力,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作品。它们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完美的体现,按先哲的说法,它们是“不可企及的高峰”。

经典的阅读同样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经典有初读与重读,有浅读又有深读。不仅是因为这些经典名著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需要反复阅读;还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升,而需要重读、深读、精读,以获得新的生命感悟和情感体验。经典阅读,要从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着眼,摒弃种种错误阅读思想的影响,不断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本质。

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经典对一些读者也只是被知晓,或只限于了解书名和主人公的名字,对作品本身却知之甚少。即使读过,有时也只是浅尝辄止。而重读或深阅读却绝非“再看一遍”,那可能是无用的重复。重读的境界应当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所言: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他用这种体会来解释何谓经典,同样道出了阅读经典的感受。它启示我们,初读也好,重读也好,都意味着把经典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经典进行主动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需要营造一种精神氛围,张扬一种人文情怀,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一种期望之外的心灵激动。

一部经典名著,当然不是给一个人看的,无数人都会读它,这就会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心灵体验。在阅读这个领域倒不妨借用这句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以,应当跳出传统阅读的思维模式,开辟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建设性的文化性格,面对经典时必须要有的一种健康的阅读心态。

作为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的经典,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对它的核心价值应深怀敬畏之心。经典资源除具有愉悦心灵、培养审美力之功能以外,还葆有借鉴、参照乃至资治的社会文化功能。对于每个公民来说,经典名著在以科学的现代意识观照下,有启迪当代公民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功能,并使我们从中汲取力量,有所追求,有所摒弃。我国一位当代作家谈到阅读名著的感受,认为阅读进入了敬畏,便有了一种沉重和无法言说的尊重,一种超越纯粹意义上的阅读的体味和凝思,进而有了自卑,深感自己知识的贫乏,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文明竟那么缺乏了解。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3日《为什么经典值得反复品读?》)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对“真正经典”做出了界定与阐释,为下文论述经典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B.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述了“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读?”三个关键问题。
C.文章以意大利作家和我国一位当代作家的阅读感受为例,论述了阅读经典的意义。
D.文章立足于倡导对经典的重读、深读,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车辆的平均载人数量为1.5人,车辆座位资源利用率低下。而拼车是提升车辆座位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在不增加城市基础运力负荷的前提下,拼车能通过提高车辆的使用率极大地增加汽车运力供给,提高出行效率。
来自滴滴平台的数据还显示,滴滴快车拼车可帮助司机平均提升24%的车辆利用率。在车辆利用率大幅提升、司机收入增加的同时,城市环境也得到了改善。近年来,我国汽车共享出行快速发展,尤其是其中网约车这一创新业态有效缓解了中国目前迫切的出行供需矛盾,显露出巨大的经济及社会价值。汽车共享出行催生的移动互联技术革新,亦可以为中国带来关联行业升级更新、整体移动出行市场腾飞等多重附加值。
(摘编自2016年10月全景网)
材料二:


材料三:
早晨打开手机查看天气,出门开车打开手机地图进行导航,中午用手机订外卖享用美食,晚上回到家通过健身软件跟着健身教练进行锻炼。滴滴出行和摩拜单车等通过手机应用软件颠覆了用户的出行方式和理念;丁香园、春雨医生等医疗应用软件提供了在线医疗方式……这些都是“互联网+”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也是新型的“指尖”文化。
“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就是电子商务,此外,交通、金融支付,甚至在受教育、娱乐、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便利性、互动性、分享性是“互联网+”最明显的特点。
对于这样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和潮流,张鸿认为,“实体和网络不可互相替代,它们只是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或者是生活方式在某些方面的变化。我们应该两者兼顾,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摘编自2017年1月光明网《“互联网+”渗入生活细分领域 国人乐享“指尖”生活》)
材料四:
人类有了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之后——情况就变得完全不一样。我们想一想,互联网对生产力有直接的提升作用吗?间接的作用可以有,比如可以把制造出来的商品卖到世界不同角落,这对产量和价格都有所推动。
互联网更重要的还是对人本身的改变。尤其是我们熟悉的QQ和微信。在不同的地点,我们总可以保持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互联网并不一定直接提升生产力,但是对于人的生活内容和体验来说,互联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看,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带来的转型是根本性的,让我们从原来只关注生产,到不仅可以关注物质生产,更可以关注那些非物质的体验和享受。这其中也包括了知识的分享和传播:原来可能只有耶鲁、北大、清华的学生才可以学到的知识,有了互联网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互联网使得金融不再是贵族俱乐部,而是为千千万的普通人、老百姓,特别是千千万的小微企业,通过互联网金融提供直接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原来金融体系主要是为国企,为大的已经成功的民企服务的,但是互联网金融与其说是对大企业——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还不如说是为广大的老百姓、千千万的小微企业提供直接的金融服务。
不管是屌丝出身,还是富有的家庭出身,我们都能够享受到现在的技术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和机会。
(摘编自金融界资讯《互联网到底改变了什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滴滴快车可以有效提升车辆利用率,增加司机的收入,缓解城市出行难的问题。
B.材料二中,无论是农村网民数量,还是农村网民数所占比例,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C.随着移动互联网进一步深入用户生活,传统生活方式诸多方面呈现出“互联网+”的趋势。
D.借助互联网,我们都有机会分享原来可能只有名牌大学的学生才可以学到的知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网约车彻底解决了中国目前亟待解决的出行供需矛盾,汽车共享出行又催生了移动互联网技术革新。
B.由材料二可知,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规模到2016年产生了飞跃,而增长率在2015年出现了暴涨。
C.通过互联网可以把制造出来的商品卖到世界不同的角落,这是互联网对生产力的直接提升作用。
D.互联网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和潮流,网络经济以其独特的优势必将取代实体经济。
E. 互联网使得金融不再是贵族俱乐部,而是为广大百姓、众多小微企业提供直接的金融服务。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互联网在出行和交流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相连的血脉

⑴刚看见秦皇陵,便有压迫感迎面而来,密集而凝重。延伸开阔的骊山,说不上崇峻,只有单调的平坦,线条由地面向上伸展直至交汇形成一个平稳的三角形,色彩似乎只是造物主随意地一挥画笔,苍翠的绿,简明而无须多加着色,粗线条的勾勒给了我最沉重的压迫。

⑵我第一次那么真实地感觉到他的存在,千古一帝。一直以来,他只在人们口中,只在字里行间,只在历史中,只在想象里。这一刻他那么真实的出现,仿佛迎面而来,原来这大地上真的有过他!

⑶雄才大略,残暴不仁,有形的词已无法形容无形的他。两千多年前,他屹立西面,遥望东方。十年后,东方西方只有一个名字——秦。

⑷那天,走进幽暗而深邃的秦地陵宫,压迫感沉沉地笼罩着我。穿过地宫门,在大殿上我看到了他,冷冷的龙袍内那平常的身躯。一张陌生而淡漠的脸,微张的双唇,似乎在用熟悉的语言向我诉说……

⑸在赵国为质时,他会哭;看着母亲受辱时,他会哭;看着西方,想念那没有呆过一天的国度时,他会哭。后来他回到秦国,看着宫廷里的斗争,看着吕不韦的笑,赵姬的妖媚,嬴异人的无助,一切都在告诉他,决不能哭,哭只会让他比活在赵国时更惨。

⑹我聆听,他平静地说着,没有暴戾,没有怒吼,没有命令,只是轻叙家常,细说往事。他说他恨,他恨他为什么一出生便为质赵国,童年的记忆只有冷眼和嘲辱;他恨他为什么有那么多父亲,母亲多爱他,他就有多恨母亲。所有暗中批评他的儒生他恨,一切想冒充他亲人的人他恨,于是,在“焚书坑儒”之后,在杀死两个异父弟之后他对自己说:我恨。

⑺随后他笑道:六国只是苟延残喘,天下人应是我的俘虏。天下人太容易被欺骗了,不过改名皇帝,不过自称为朕,不过下一道名为诏书的文件,不过建一座禁宫,不过封禅了泰山,我便可以废先王之道,除井田之制,赋敛无度……

⑻他又一笑,轻问:阿房宫安好?长城有没有继续修?我的儿孙们把国家经营得如何,已经几世了?我的朝臣和子民们都还好吗?

⑼我只能轻叹:阿房宫早已成为灰烬,长城如今只是象征,至于你的儿孙与朝臣随着大秦帝国已烟消云散,无影无踪了。两千年后我只有在这能见到秦,帝国只是陪葬

⑽中国人就这样鄙视他。

⑾他愕然。灭六国,统天下,战匈奴……他细数当年功业,却又一边摇头,都已经成空,不禁黯然神伤,原来天下人从我这里什么也没得到,我岂不辜负了天下人?

⑿但中国各民族的第一次紧密相连,却是因为你。秦帝国建立不久便灰飞烟灭,中国人却明白了自己的名字该怎么写。你的后代历尽劫波,匈奴走后,边患依然,但纵使五胡的铁蹄汹涌,也踏不乱唐诗的音韵;金人的弯刀残酷,也割不裂中华文字的笔画;蒙古的铁鞭虽长,也笞不伤文言的句式,满汉一家,汉字同源,都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文字,中华子孙相认的符号,从你开始。

⒀中国人就这样仰望你。

⒁他摇了摇头,喟然长叹。吐不出的认错,我明白是千古一帝的尊严。这时的他摘下了高贵的冠冕,神圣的龙袍再也藏不住的老态,就是一个寂寞了千年的老人。老人的目光不再尖锐,眉须不再冷峻,声音不再低沉,表情不再冷酷,而眉宇间的孤独却掩盖不了。

⒂可无论如何,对于中华民族,对于我,这已经够了,因今天的我还认识当年的你,还能够沟通无碍,细数当年。这在血与火中锤炼出来根植于血脉内的符号,多少年来都没有褪色,无论爱与恨,我们只认得方块字。一切本该多么完美,如果你不恨!

⒃此时,一股热流袭涌全身,暖暖的,我不再有压迫感。从他的雄心壮志到因恨而暴再到千年后的喟然长叹,一切都那么真实,甚至有几分熟悉和亲切。他是如此近距离的向我倾诉,我是如此近距离的感知了他。无论功过,他将中国人扭到了一起,虽然多用了点力。“秦始皇”的含义,这一刻,重新诠释。

⒄走出地宫,我回头仰望秦皇陵,道了一句:中华民族至今安好。

【小题1】第⑼段划线句“帝国只是陪葬”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文虚拟了秦皇与“我”的大量对话,其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作者反复写到“压迫感”,在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
【小题4】以下各种说法,对文中秦皇神态描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⑸⑹段中秦皇由哭到恨由软弱变坚强而“平静”下来。
B.第⑺段中秦皇的“笑”表现了他对自己一统天下的自负。
C.第⑾段中秦皇因中国人鄙视他而“愕然”。
D.第⒁段中秦皇的“喟然长叹”包含了意外失落寂寞等复杂情感。
E.第⒁段写秦皇因身处地宫被人遗忘而“孤独”。
F.全文对秦皇神态的描写刻画出一个让人可亲可敬的普通老人形象。
【小题5】本文具有“赋”的写法特点,请就此以第⑴和⑿段为例作评析。(至少写出两点)
【小题6】《过秦论》中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对比,本文将中国人对秦皇“鄙视”与“仰望”的态度作对比,其用意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