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荷花

董嗣杲

天机雪锦织鲛绡,艳朵亭亭倚画桥。

无垢自全君子洁,有姿谁想六郎娇。

翠房分菂莲须褪,玉藕抽丝暑叶摇。

花里不妨呼净友,采香须棒月明桡。

[注]①鲛绡,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②六郎,诗中指唐张昌宗以姿貌被宠幸。③菂(dì),指莲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靠在雕饰华丽的桥栏杆上欣赏着水中荷花,不禁浮想联翩。
B.诗中对荷花的描写运用了比喻、比拟等多种手法,生动形象。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其中,特别是“玉”对“翠”,是巧妙的颜色对。
D.这是一首咏物诗,形象鲜明,具有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的特点。
【小题2】诗中荷花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10 10:47: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竹下
宋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 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作者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次年被派到徽州(在今安徽省境内),当了六七年州府下属的小官吏。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这首诗是这年或之后二三年内,离开竹下时写的。②结束:穿着。③穗:用丝线或布条等扎成的挂起来往下垂的装饰品。④吹:通“炊”。
【小题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解说和评价,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首联扣“早发”,先点明出发时的情景:穿好晨装,跨马出发。“散疲顽”,暗示此行是在繁忙的公务之后。可见诗人是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品赏竹下之景的。
B.诗的颔联扣住诗题中的“竹下”,描绘了山区清晨特有的清新明丽的景象。
C.颈联上句写炊烟,下句写溪水,画意甚浓。炊烟,树丛,溪水,小桥,上下映衬,一碧一绿,一直一弯,在色彩、线条和态势上构成了错综变化之美。
D.炊烟当树“直”,暗示无风,同时还会使人联想到那炊烟下庄户人家生活的安宁与平静。“弯”则勾画了绕山穿桥的小溪的身影。这两字显然脱胎于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且与原句意境相似。
E. 这首诗,诗人不仅准确描绘了沿途景物的特征,而且把自己的主观体验和感受融于景物之中,表达了观景时的愉悦心情。
【小题2】这首诗的颔联写得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赏析其妙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永遇乐

刘辰翁①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②,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睛,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③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④今夜,此若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⑤无寐,满村社鼓。

注 ①创作此词时,临安被元军占领已两年,南宋残余政权濒临灭亡,词人蛰居在临安附近乡村。②李易安《永遇乐》:李清照南渡后,常怀京洛旧事而赋上元《永遇乐》词。③缃帙:书籍、书卷。④鄜州:州名。“安史之乱”中杜甫被叛军困在长安,写下“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诗句。⑤釭(gāng):油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月明云淡,景色可嘉,却引发词人突兀一问,这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忧伤。
B.元宵节全城因风雨而冷落不堪,无处游玩,词人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C.词人写李清照的经历、心绪,实则是抒发自己与李清照相同的郁闷之情。
D.词人无路可走,无家可归,申诉了流离之苦,更突出了深沉的家国之痛。
【小题2】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