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反抗者的精神文本。

林贤治

①鲁迅自己说过,他的文字有两类,一类是为别人乃至为敌人的,一类是为自己的。依照这种说法,小说当介于两者之间,既有__________的方面,也有__________的方面。说到小说创作,他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是要改良这人生。”正是人生,把别人和自己统一到他的小说里来了。

②因为志在启蒙,作为小说家,鲁迅一开始就教他的读者把世界当作问题来理解,也就是说他必须把一个充满疑问的现实世界揭示出来。这是一个吃人的世界:吃与被吃,各种各样的吃。鲁迅把世界截然分为上下两大层面,在小说中,虽然也着意暴露上流社会的堕落,却更多地倾注了内心的悲悯,描述底层的不幸、那许许多多人们的被吃的情形。有学者统计说,《呐喊》《______》计二十五个短篇中,便有十三篇描写了二十四个人的“狂”与“死”。死亡家庭成员有四种人:革命者或先觉者,知识分子,普通人,还有儿童。统括起来,都是社会的无权者和弱势者。夏济安对鲁迅小说里的黑暗面有特别深的认识,他指出:“鲁迅是一个善于描写死的丑恶的能手。不仅散文诗,小说也如此。他的小说中很多生动的形象都有着那样一种苍白的色调、呆滞的目光、缓慢而静悄悄的动作,以致在死亡完全抓攫他们以前,他们就已经有点像死尸了。丧仪、坟墓、死刑,特别是杀头,还有病痛,这些题目都吸引着他的创造性的想象,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多种形式的死亡的阴影爬满了他的著作。”一个恐怖的、悲惨的、荒谬的世界何以能够长存?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国民来说,这是一个问题。对此,鲁迅的小说并没有给出答案,其实当时作者本人未必便有答案,惟是留下艰难摸索的印迹,作为暗示读者的记号而已。

③我们看到,鲁迅的每一篇小说都有若干个线头,可以由读者把它们同其余各篇的线头任意接续到一起。于是,诸如生存权利、权力资源、权威关系、集体行为、规范与行动、个人选择与社会选择、同一性与异化等等,都落入到一张无限展开的闪烁不定的罗网里。无论从哪一个端点出发,都会找到最深远的根据;也无论沿着哪一条线路追索,同样会发现为周围的异已力量所牵掣的个体。鲁迅的小说,可以说是异形而同构的。所谓同构,并非是故事结构的雷同,而是通过苦难的叠加、主题的重复,强调存在的本质所在。这种相似性,使得同一个社会事件或个人行为,同时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里进行,并且经受同样的震荡。作为启蒙思想家,鲁迅不能不重视一个病态社会的精神状况。在他那里,有两个中心意象:一个是关于“铁屋子”的,一个是属于“荒原”的。不同于封闭和压迫,荒原感是敞开的、弥漫的、延绵的,人坠入其中而无可措手,其实这也是一种深渊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者的笔触,并没有停留在对普遍的痛苦、恐怖和焦虑的一般的表现上面;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往往把这些异常强烈的尖锐的悲剧情感,化为一种寂寞感呈现出来。寂寞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先觉者的寂寞、勇士的寂寞、知识者的寂寞,但也有劳苦者的寂寞。像鲁迅这般细微地描画小人物的寂寞,在中国作家中几乎是没有的,在世界作家中也非常少见。

④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的伟大之处,还不只在于抚慰寂寞的灵魂,当众多的个体组成“孤独的人群”时,鲁迅又把寂寞的消级的方面放大了给我们看——它是如何易于导致主体感的丧失,自由意志、热情和力量的消解。这就是看客形象系列的创造。看客的形象是混沌的形象。在庄子寓言里,凿窍而混沌死。但是,中国社会往往缺乏手持斧凿的精神战士。这是可怕的。

⑤文学是经验的产物。作家无论如何夸大想象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他的文字都带着自传的性质。鲁迅的小说,所写大抵是个人经历和见闻,即便如《______》,均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和史籍,而许多人物,也都是他所熟悉的,是穿戴了古衣冠的现代人。他无须编造离奇的情节,只须在记忆中选择日常性的材料,深入发掘其中的意义,然后把这些富含意义的材料加以改造,或由此生发开去。他喜欢使用“拼凑”的方法。理论家叫作“典型化”,而且把它划归到写实主义的名下,未免过于狭窄。他使用这一方法,其实是出于主题的需要。他要求集中。个人的生活印象因集中而变得尖锐、鲜明和特异起来,思想与美,就在这惊异中产生。

(节选自《午夜的幽光——关于知识分子的札记》,有删节)

【小题1】通观全文,请在第①段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
“依照这种说法,小说当介于两者之间,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面,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面。”
【小题2】指出第②段引用夏济安相关论述的作用。
【小题3】在第②⑤段横线上填入作品名。
【小题4】结合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任举一例阐述你对第③段画线句的认识。
【小题5】根据第⑤段内容,解释“典型化”的含义。
【小题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鲁迅的小说创作抱着启蒙主义的理想,以改良人生为目的,并因此把别人与自己统一于他的小说中。
B.一个恐怖的、悲惨的、荒谬的世界之所以能够长存,这个问题无论对于鲁迅还是对于中国国民来说都是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C.鲁迅的小说之所以体现出异形同构的现象,原因就在于作为启蒙思想家,他不得不重视病态社会的精神状况。
D.看客形象系列的塑造,其实是鲁迅把寂寞的深层含义放大了给读者看的结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0 06:46: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夏普公司根据周有光提出的“从拼音到汉字自动变换不用编码”的设想,研制出中西文电子打字机,并送给周有光试用。那个时候,85岁的周有光刚刚离休,他回到家中,开始“弃笔”写作,写文章、写信、编辑书稿都用这种打字机完成,他说“工作效率提高了5倍”。
周有光很早就接触了打字机,对语言文字也早有研究兴趣。他回忆说,上世纪20年代初,“那时在圣约翰大学,都是用英文,用打字机,太方便了,这给我印象太深刻了。我也学了一点语言课程,后来在外国,特别到英国,我买到许多字母学的书。字母学在中国没有人研究的,我看了觉得很有趣味。那时候我们的银行在美国经常跟英国联络,因为业务的关系,我要到英国去,那时候是业余的爱好,想不到后来会用上。”
金融危机爆发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再次风行,不少人认为,随着美国经济衰退,西方文明已开始走下坡路,中国崛起象征着东方文化将成为世界发展的主导。在周有光看来,这也是一种中国人惯有的自欺罢了,“文化的流动哪里是忽东忽西,轮流坐庄呢?
文化的发展是高处流向低处,落后追赶先进。”他再次向记者强调了自己的“双层文化”论,“现在已经形成一种国际现代文化,这个文化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大家共同的现代文化,一个是各国的传统文化。现代人是同时在这双层文化中生活的,每个国家的透明性都更强了。”在他的朋友陈章太眼中,周有光是真正的现代学者,“从不与世界为敌”。
材料二:
眼前的小书桌,黄色的漆掉了大半,露出木头纹理,但磨得久了,也不觉得粗糙。眉毛已经全然没有,两道眉骨泛着红润的光,105岁的周有光老人端端正正坐在椅子上讲笑话,他说:“很有趣味。”一笑就用手挡在嘴前,好像不该笑得这么开心似的。“人老了,牙不大好。”他调皮地说,“我不讲究吃,可是有好东西我要吃。”
“资本主义是腐朽的,我这种从外国回来的人腐朽思想是很多的,你们听我讲话要小心了。”待在桌前坐定,他摘下哏镜,合上书,将台灯推开些,戴上助听器,手不抖,气不喘。”我们要讲老实话,你们记录的时候,有些话少记录一点好了。
“我计算过,用电脑写文章之后,我的收入增加5倍。”他举着一只手,手指揸开,很认真。
105岁的周有光,完全跟得上时代脚步。他知道“谷歌”的纠纷,还差点去看了《阿凡达》;我们用惯电脑,“提笔忘字”,他也会忘;当年他推行简体字,现在却经常忘记简体字怎么写,记得英文怎么说,却记不得中文怎么说。他完全有资格跟记者讲古:“我看着私塾变成了洋学堂,从留辫子到剪发;看着家里面从原来点洋灯变成点电灯,用上了电脑;还有手机,万里之外的人跑到耳朵旁边了。不是过上神仙生活了吗?”
1956年,周有光刚从上海来到北京,住在沙滩,外面大雨里面小雨,他自己写了个《新陋室铭》,“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更怪我伏案太勤。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
材料三:
2013年4月28日下午,我们走进了周老的书房。眼前这位著名的长者,正坐在蒙上蓝布的沙发上,后背有点佝偻,看上去行动不便,但眼睛依然很有神采。当我们说话时,他会专注地倾听,等到他开口说话,却屡屡使人吃惊,缓过神来却觉得大有深意。
谈到这个国家,周先生很认真地说,“我对中国是抱有希望的,只是不能急,要慢慢来”。他说别人不懂,以为美国只有二百年历史,这是不对的,美国继承了欧洲的思想传统——尤其是在英国的政治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样说来,中国有五千年历史,美国是五千二百年历史。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未来要有耐心,中国的进步也是明显的。只是别的国家可能三十年就能达到的目标,我们或许需要五十年、一百年或更久才能达到。
《周有光文集》责任编辑曾拜访周老,周老说自己年老了,记忆力衰退了,但思维还没有衰退。如果思维衰退就会得老年痴呆,那生活质量就很差了。“不过老年痴呆者大概最后都不会承认自己是痴呆症患者,我也认为自己不是,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也痴呆了?”一席话说的大家都笑了——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啊!这就是周有光式自嘲。自嘲,乃最高之幽默,往往代表着智慧、勇气和深刻的内视。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有光对语言文字很感兴趣,并提出了“从拼音到汉字自动变换不用编码”设想,使得中西文电子打字机得以研发成功。
B.不少人认为,随着美国经济衰退,西方文明已开始走下坡路,中国崛起象征着东方文化将成为世界发展的主导。周有光对此看法持反对的态度。
C.文中引用了周有光写的《新陋室铭》,表明周有光是一个热情好客、简朴大方、放浪不羁的学者。
D.周有光认为应该用长远的目光看待世界各国的历史,应放眼看到其他国家的发展基础,并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中周有光先生使用打字机工作效率提高了5倍与材料二中写周有光先生“用电脑写文章之后,我的收入增加5倍”这两个内容都说明了周有光做事讲究效率,接受新事物,走在时代的前沿。
B.材料二开篇两段对周有光描写细致入微,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突出周有光老态龙钟、幽默风趣又谨慎。
C.材料一与材料三中关于周有光对中国与美国发展的看法的叙述,表明周有光看问题客观公正,同时也体现他的爱国情怀。
D.周有光式的自嘲,恰恰是他智慧的象征,思想的呈现,是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所在。
E. 三则材料虽然取材不一.详略处理各有所特点,但表达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
【小题3】我国近代哲学家李石岑在周有光的大学毕业证书上写着一句话:“为人格而战,为真理而战。”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阐述这句话的内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带钩,即挂钩,又称“犀比”,是古代人们用于服饰中挂钩的器物,类似今天我们的皮带卡,材质种类繁多,有铜、金、银、玉、石等。它由钩首、钩身和钩钮三部分组成。钩首用于钩连,钩钮则起固定作用,形制也是多种多样:钩首有龙首、螭首、马首、禽首等;钩身有长条形、S形、方扁形、椭圆形等。
带钩的发展历史悠久,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秦汉以后广为流行,先秦《诗经·曹风》中有“淑人君子,其带伊丝”的记载,西汉《淮南子·说林训》中提到“满堂之坐,视钩各异”。
带钩本质就是现今的纽扣,它是我国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服装上不可缺少的配件。带钩随着服饰的演变而发展,对推动我国服饰的改革、发展都发挥过重大作用。我国纽扣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还表现出它的材质美、造型美、装饰美,在服装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体现了服饰文化的独特风格与魅力。
如何来鉴别玉带钩,那就得从我国历代玉带钩的发展特征说起,因为从早期开始,玉带钩的形制和纹饰大都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素面到纹饰、从粗糙到精致的发展过程。如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带钩,短而宽,正面呈长方形,两端下卷,一端两侧对钻而成的圆孔,另一端卷成弯钩形,素面。这是我国玉带钩的初始状态。
至春秋战国,玉带钩形制有所发展,这时的玉带钩已具备钩首、钩身、钩钮三个部分,而且因为这时衣着形制发生重大变化,开始出现上衣下裳连为一体的服装。这种服装制度的改革,给带钩的使用与流行带来了契机。秦汉时期的玉带钩,制作开始讲究,刀法简朴大气,琢磨精而细腻,纹饰开始多变,钩首颈部渐细长,钩身宽而略薄,钮端多呈扁平状的椭圆形,钩首着力突出禽鸟或兽的动态美感,同时出现浅浮雕卷云纹,钩身出现琵琶形。
唐宋时期玉带钩,早期仍带有汉代遗风,钩首开始出现禽鸟形、兽面形,但纹饰简练,多浅浮雕,钮多矮圆饼形。
至元代玉带钩,钩首多为浅浮雕龙纹、花卉纹,而且龙纹钩首多瘦长、扁薄,龙面额平整,钩体多雕有螭纹、荷莲纹及花卉纹等,钩体略大,钩钮多贴体背,钮端多扁圆形。
明代玉带钩较元代复杂,流行龙纹钩首,龙头短宽而激昂,嘴张开,大眼凸现,给人以凶悍威猛之感。直到清代,玉带钩开始由实用器向玩赏品转变。这时注重选料精良,玉质皆上乘,数量繁多,采用浮雕、透雕等技法,精益求精,钩身纹饰多样,构图精美,这成为清代玉带钩总体特征。这时除龙首外,还有兽首、禽首等等,其纹饰更是丰富多姿,大量融入了反映人们渴望的纹饰。
(摘编自宋康年《从玉带钩谈古代服饰的演变发展与鉴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玉带钩的形制和纹饰完全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素面到纹饰、从粗糙到精致的发展规律。
B.秦汉时期的玉带钩,开始出现浅浮雕的技法,唐宋元延续,直到明清时代,玉带钩才采用浮雕、透雕等技法。
C.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带钩已具备钩首、钩身、钩钮三个部分的结构,开始出现上衣下裳连为一体的服装。
D.清代以前,玉带钩在不断发展完善中注重其实用价值,到了清代,玉带钩已经失去其实用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定义、材质、结构、作用及形制等方面总体论述带钩,使读者对带钩有全面的了解。
B.文章第四段先提出如何来鉴别玉带钩的问题,然后阐述我国历代玉带钩的发展特征,并举例进行佐证。
C.文章最后一段将明清两代玉带钩与元代玉带钩进行比较,着重论述明清钩首上的变化较元代复杂。
D.文章整体采用由总到分的结构形式,简明扼要地论述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代的玉带钩的发展变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淑人君子,其带伊丝”,说明带钩在秦汉以后广为流行;“满堂之坐,视钩各异”,说明带钩的发展历史悠久。
B.带钩的本质即为现在的纽扣,它既有钩连固定作用,也起到装饰的美观作用,体现了服饰文化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C.清代的玉带钩材质上乘,技法精益求精,构图精美,纹饰中融入了人们的意图,这反映出玉带钩由实用品向玩赏品的转变。
D.服装制度的改革,给带钩的使用与流行带来了契机,同时带钩对推动我国服饰的改革发展也起到过重大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文

江湖苏轼

在历史长长的小巷里,有一个人总会让我们为之倾倒。他总是站在千年外的月光下,峨冠博带,长须飘飘,脸上挂着一副顽皮的笑,看着我们,让我们自惭形秽,自觉污浊不堪;让我们在岁月的驿路上奔波得精疲力竭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对照着他想想:人,应该怎样生活,应该怎样才能称之为人。 

这个人,就是苏轼,中国的文人苏轼。 

翻开《苏东坡文集》,你的眼中就会出现这个人的影子。这个古代的读书人,他正手执锄头,躬耕于东坡,生活很苦,却回过头告诉你“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在世俗的人们赏菊时,他竟吃菊,吃了还夸能长寿,这可真让当时朝廷的某些人大失所望。 

在宋朝的文人中,只有他永远属于江湖,一如他文中的鹤,潇洒地展展翅,从宫廷里飞出,飞望“西山之阙”,与白云相逐,与江湖为伴,率性而行,自由自在,永远活在青山绿水之间,活在诗词歌赋之中,活在民间传说里,千余年了,苦则苦矣,却风流,潇洒。 

他少年得志,名士风流,很有一些同年和诗酒唱和的朋友,再加上他的名头,只要他愿意,只要他稍作暗示,就会重新回到那个金碧辉煌的地方,避免漂泊之苦。可他不,他爱看云起云涌,爱看沧海落日,爱风餐露宿。至于那个汴梁,让给那些争名夺利客,让他们去争好了。而他,属于江湖。 

其实,应该说,是江湖属于他。他可能不知道,历史早已安排好了苏州、杭州、赤壁,在等着他,等着他的到来,大笔一挥,江海生色。 

于是,他耸耸肩,抖落了身上所有的光环,包括身份、地位和自己的翰林锦袍,一身轻松,走向江湖。从此,朝廷上少了一个歌功颂德的词臣,历史上多了一个空前绝后的文学大师。 

他是一位文人,他更是一位智者,一位哲人,他把自己淡定之后的心情告诉我们,同时,也点化着我们。 

面对世俗的成功失败,他竹杖芒鞋,轻轻一笑,道“也无风雨也无晴”。 

面对瘴疠之地,他吟诗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让我们在艰难的环境中想起这话,总会粲然一笑,烦恼顿失。 

  亲人相别,骨肉分离,是人生最悲戚的事,江淹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但在那个遥远的夜里,最重感情的诗人却说出了那句极具哲理的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啊,既然这是常识,我们就应该看开些,互相保重才是啊。 
  至于功名,诗人看得更淡,“是身如虚空,谁受毁与誉”,面对荣辱名利的苏东坡,此时一如一轮皓月,冰清玉洁,通体透明:潇洒如春风花雨,青天白云;自然如雪映梅花,水流石上。 
  这就是苏东坡,中国人的苏东坡。
【小题1】结合苏轼的思想情怀来看,你认为“人”应该怎样生活,怎样才能称为“人”?

【小题2】(1)怎样理解文中“江湖”一词的含义?  
(2)作者说“他属于江湖”,又说“江湖属于他”。对此,你如何理解?(6分   
   
【小题3】文中说“这个人,就是苏轼,中国的文人苏轼。”“这就是苏东坡,中国人的苏东坡。”结合文意,“文人苏轼”和“中国人的苏东坡”各强调什么?

【小题4】将“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翻译成现代汉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剃头店
庞培
①古旧的剃头店,我们那里已经很少了。南门街角上还有一家,现在再去是否在,恐怕不好说。
②当街的店面,照例是旧木房子的结构,油漆颜色呈深暗的果绿,大多脱落的排门,玻璃上落满灰尘和不知何年何月写上去的粉笔字。
③店主是名白发矮矬的老头,店的里间临河,正中一排木头柱子,支撑高高的房梁。靠柱子排放两张长靠背椅子,上面成年累月扔些店里的老板娘结的绒线,还有隔日的报纸,供顾客闲坐时翻阅。店堂后面的一只大煤球炉“咕噜咕噜”烧着开水。冬天里头顾客进来,煤气味道很重,有时竟弥漫开半房间的水蒸气。一般剃头店里的洋油、生发油或洗发香波味道,此地是绝对闻不着的。人们进进出出,闻到更多的是一个气氛很好的家庭里厨房间的味道。有时炉子上在煨一砂锅排骨,又有炒菜的油烟味道“吱吱”地叫得正欢,直往顾客肚里钻。
④店主照例眯缝着一双老眼,从容抄把剃须刀,往老式剃头用的铁椅子上的顾客脸面上凑。那种老式剃头店用的椅子,像牙医的椅子一样考究,下面有个固定基座,椅脚深埋在圆形铁盘子下面,供顾客享用原地360度的灵活转圈,可往顾客感到舒适惬意的任何一个方位调节。这样的过去年代昂贵的铁扶手椅,南门剃头店里竟有足足两排靠墙的八九张位置,大多日子里闲置着,像陈年的古董,已少有顾客前往光顾。此间的店主在他长达四五十年的剃头生涯中顽固恪守旧的手艺,服务内容单调并且愿落后于新世纪的“新形势”。
⑤偌大一个店堂,有时老半天过去只见三两名顾客,常常是两个剃头的围住一名顾客,梳妆镜背面的水银脱落了;或者,镜面有了裂缝,靠墙—长排搁板上放着零拷的洗发水,也不知几个月才换次新的。若进店堂的顾客要求烫发,店主是不屑于受理的。他只给街坊十里左右的顾客定期修剪些性别不详的发型,也即一般女性年龄介于20—50岁之间最简便朴素的短发,我们那里喊做“游泳头”;同时,给男人们——从5岁男孩至85岁老头不等——理一种最常见的平头。他执着于自己的手艺,收费标准也十分廉价。他把顾客的头都变成了古董。他对发型的看法完全忠诚于他在过去年代生活的记忆,而且十分中意,不思变革。他认为那才叫健康、向上或文件里常用的“朝气蓬勃”。
⑥他自己常年穿一身貌似随随便便,却也严肃死板的中山装(照例仿佛第二天就要脱下来洗了)。他工作时的姿势、节奏、表情,全是标语式的——他剃的头,给街坊理出来的发式也酷似某条言简意赅的标语,他脸上的表情也是严肃深沉和自鸣得意相搀杂。他走到街上眼珠子根本不屑朝向任何一家时髦的“美容店”或那里面打扮妖娆花枝招展的小姐们瞄一瞄转一转。他走出自己那一幢老式古旧的店堂时昂首阔步,回到店里来时也同样踌躇满志!他年纪已经很大了,回想从前,却是自己那班底靠剃头吃饭的手艺人中年纪最小的,现在却成了最大最老的。他并没有为此而悲哀。他面部的轮廓有点像罗丹创作的那尊举世闻名的作家巴尔扎克头像,他用他的店面保留下来自己的风尚、习俗。他走进去,镜前掠过一阵冷清、倔犟、空空荡荡的风,吹得地上的断发、碎屑飘起来。店堂进深处是他的厨房,他的家庭,他的老婆。
⑦中午饭刚刚吃过,空气里尚有某人打过的一个饱嗝的余温。靠墙的地方是张旧八仙桌,墙上还贴着纸质泛黄的毛主席像。岁月似乎在此地凝固了,虽然推窗望去,外面的运河河道里的水几近干涸,而且污黑,过去通商的繁华景象,已经在时光的催迫下,缓流成了一条郊外无名的臭河水沟。而他过的是一种多么亘古不变的生活啊!——一边往顾客脸上抹热乎乎的剃须水,一边听收音机里嘈杂刺耳的评弹——同时自家煤炉上煨的那锅排骨在老式稳靠的砂锅里冒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到古旧的剃头店在当今社会已经很少了,仅存的一家恐怕也消失了,从而引出下文对老剃头店的回忆。
B.剃头店的椅子上长年累月地扔着些旧报纸,并且常年弥漫着厨房里的味道,说明店主从不顾忌顾客的感受。
C.文章以细节结尾,“抹热乎乎的剃须水”“听评弹”“砂锅排骨的声音”,写出了老剃头店温馨的生活气息。
D.本文记述了老剃头店里多年不变的生活,作者想借此引起人们对这引动传统手艺的关注。
【小题2】“老剃头店”中的“老”字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写到“此间的店主在他长达四五十年的剃头生涯中顽固恪守守旧的手艺,服务内容单调并且愿落后于新世纪的‘新形势’”,你对这种做法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一名大一女生抱怨自己上大学之后感受到的落差实在太大。以前,父母拿钱为她补课眼睛都不眨一下,现在上了大学之后父母却开始克扣她的“工资”,一个月只给两千,她想加到4500元却被拒绝。在求助中她还特意强调了同宿舍的朋友都很有钱的样子,用的都很好,可自己一到月底就只能吃食堂。

类似于这个求助的消费攀比行为在大学生之间屡见不鲜。离开禁锢自己的小环境进入到有大把空闲时间的大学生活,似乎唯一的困扰就是钱。室友的新包,同学的新球鞋,往往他人一个不经意的消费行为都会成为一场生活费索要大战的开局。该学生的抱怨是索要失败的一条宣泄路径,还有一些同学则为了钱误入歧途。近些年屡次曝光的校园贷,给大学生的消费观蒙上了一层阴影。靠来路不明的贷款去支撑自己一时的消费,这种消费观让很多的学生深受其害。

大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家庭经济水平有一定的定位。不要把自己的超额消费观念强加在父母的身上,所谓的“面子工程”不是靠伸手向父母要钱来维护的。

(摘编自 搜狐网)

材料二

近日,00后复旦新生曾健宇向父母“借钱”上大学一事,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据曾健宇同学介绍,他在暑期通过做家教挣了3000元,其中一部分用来交了学杂费,剩下的是找父母“借”的。目前,他每月的生活费为1700元。此前,父亲跟他说过,“你18岁以后的钱都是向我借的,以后都要还的”。曾健宇赞同父亲的观点,表示以后会逐步将钱还给父母。

事实上,“借钱”上大学之类的事情,在有些国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有的学生通过课余到餐馆端盘子,有的学生向银行申请相关贷款,甚至有些出身于精英阶层的孩子,也要毕业多年后才能还清助学贷款。

由于国情的不同,我们不可能照搬国外家长的“狠心”做法,更没必要指责那些主动“供养”孩子的家长,但“借钱”读大学的精神无疑值得借鉴。换言之,肯定和鼓励“借钱”上大学,并不在于孩子以后真的能还多少,也不在于孩子能通过课余兼职赚多少钱,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主能力,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孩子总归是要迈入社会的,父母该放手时应该尽早放手。

(摘编自《钱江晚报》)

材料三

图1:大学生生活费主要比例图


图2:大学生生活费消费比例图


图3:大学生生活费无法满足开销时做法比例图


材料四

“孩子说没钱了,肯定得给他汇过去,怕他饿着,吃不好,”家住光明苑小区的杜先生说,“生活费给多给少,主要还是看家庭的富裕程度,有钱的家庭可以多给些,家庭不是很富裕的应该也不会让孩子饿着,具体给多少,其实主要在于孩子要多少。”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孙杰老师介绍,他们班也有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花钱经常“大手大脚”。“据班里的生活委员反映,有个男同学喜欢打游戏,经常往游戏里充钱,每个月最高可达3000元。我了解完情况后,我和心理辅导老师对该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并让周围的同学进行监督,并通知父母对其生活费进行逐渐地缩减,让孩子多参加课外活动等等。”

安徽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云飞建议各位家长,对于孩子的消费习惯要从小抓起,传递适度消费的理念。也可让孩子适度了解家庭的收支情况,让孩子逐渐参与家庭管理,体会生活的艰辛。同时,王云飞建议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可以通过讲座、研讨会、辩论赛等形式让正确的消费观念走到大学生公共视野中去,引起大学生思考,使其自觉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专家表示,大学新生需要学会独立生活,很多人第一次掌握支配千元以上的生活费,会不知所措。做好消费规划、确定必需消费品支出数额,养成记账习惯,然后自然会跟着计划开支,清晰知道每一笔钱的去向,是用在实处还是浪费了。

(摘编自人民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女大学生希望获得更多的生活费的根源在于大学生之间常见的消费攀比行为,若不加以节制便有可能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
B.材料二中,00后复旦新生向父母“借钱”上大学一事虽然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但事实上这类事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C.材料三中,大学生的生活费超九成于父母,并主要用于饮食、购物、通讯等方面,社交与娱乐也占有不小比例。
D.材料四中,大学生的生活费该给多少,家长主要是看孩子的需求,而学校方面则希望家长能对孩子花钱加以引导和约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一可知,有时大学生对生活费的超高需求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工程”,而将自己的超额消费观强加给父母。
B.由材料二可知,父母“借钱”给孩子读大学是帮助孩子尽早养成独立的精神和自主的能力的有效途径,不必过于苛责。
C.由材料三可知,大学生的消费应该量力而行,要懂得开源节流,尽量不给自己和父母增加过重的经济负担。
D.由材料四可知,只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监督管理,联合父母缩减生活费,就能有效地控制大学生“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
【小题3】请结合材料,为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消费观给出恰当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