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各题。

围绕人民性进行的理论建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化过程中最具标志性的理论成果。从延安时期开始,***领导下的文艺事业就把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基本方向,而且不断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对人民文艺观的内涵加以丰富与发展。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艺受到人民文艺观的深刻影响。

中华民族自身文化中深厚的民本思想是人民文艺现在中国落地生根的一个重要基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倡导的人民文艺观,不仅吸收了国外民主主义文艺思潮、社会主义文艺思潮的理论成果,而且也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遥相呼应。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在先秦儒家学派那里已经基本构建起来,其主要内容包括强调天意与民意相通的“天命靡常”说、“民为神主”说;强调民众在国家政治中基础地位的“民惟邦本”说、“立君为民”说、“民贵君轻”说;强调以德治国,反对“不教而杀”;强调统治者应当克制欲望,加强内在修养的“五美”说;强调让利于民的“养民”“利民”说等等。这种思想不仅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共早期的领导人陈独秀、***等人也有十分直接的影响,并通过他们渗透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

对于儒家学者而言,其政治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想是一体的,文艺命题往往就是其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的延伸。作为儒家文艺理论命题的“观诗”“观乐”说与听政于民的诉求之间,“怨刺说”与强调民意的表达与疏导之间,“诗乐教化”思想与教民、养民、乐民思想之间,都有着十分内在的联系。因此,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实际上通过两条路径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论的人民性立场产生了影响:一条是从古代民本思想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再到人民文艺观;另一条是从古代民本思想到中国古代文艺观,再到人民文艺观。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执政理念的重要思想之一,同时也是人民文艺现形成的重要思想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民文艺观又有了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文艺的人民性体现在让文艺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要想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就应该使文艺的内容既要表达出人民群众真实的愿望与诉求,又要能使人民群众从文艺作品中感受到生活的希望,接受真善美的熏陶,获得思想上的教益,找到精神的家园。同时,文艺作品还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为民族起到塑魂铸魂的重要作用,这也构成新时代人民文艺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普通的人民群众而言,在优秀的文艺作品中可以找到民族文化的根脉;将现实与历史贯通,可以找到对国家的认同感;将自己个体的生命融入祖国的强大身躯之中,并因此获得一种文化身份认同,超越自然生命的有限性。能够满足人民群众这种精神需要的文艺作品,必须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博大的家国情怀,彰显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总之,文艺只有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为中华民族建设精神家园,才能担当起新时代文艺崇高的历史使命。

(摘编自泓峻《人民文艺观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内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倡导的人民文艺观,根源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
B.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过十分直接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论。
C.文艺作品如果具有历史感、家国情怀和核心价值观,就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就体现了新时代文艺的人民性。
D.新时代人民文艺观新内涵的体现是强调从多个角度多个层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有对历史挖掘又有对现实关注,先论述人民文艺观的历史思想基础,再进一步论述其当代内涵,层次清晰,内容丰厚。
B.作者用“观诗”“观乐”说与听政于民的诉求之间关系等事例论证了儒家学者主张的政治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想之间的亲密关系。
C.文章在论证了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对人民文艺观的影响时采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充分有力。
D.文章末段分为两部分,先从两方面论述了新时代人民观的内涵,再提出文艺应担负起历史使命,在冷静的论述中透出殷切希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对人民文艺观内涵的丰富与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而且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进程。
B.古代民本思想对共产党执政理念和人民文艺观形成的都起到过一定的作用,告诉我们要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
C.当今评价一部文艺作品是否优秀就应看其是否最大限度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是否体现了新时代人民文艺观的内涵。
D.文艺作品只要能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为中华民族建设精神家园,就能担当起新时代文艺崇高的历史使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04:43: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目前总体稳定向好,但仍要努力让监管工作始终“跑”在风险前面。
“我每天第一件事是检测鸡蛋质量。”江西省某养殖公司总经理说,“鸡吃的是东北运来的精选饲料,喝的是山泉水,为的就是从源头上保证鸡蛋的质量。”
某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其公司生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包装上印有二维码,消费者只需扫一扫,产品信息、配料信息就一目了然。企业也可通过产品二维码追踪至成品生产厂、基料粉生产厂,甚至追踪到牧场,掌握生产过程每个环节的信息。
食药监总局要求,除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风险严控:
严控潜在风险。目前,新技术、新原料、新品种层出不穷,未知风险增多,一些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仍然游离于监管之外。比如,近年来网络销售、网上订餐等新业态的普及给监管带来了新挑战。
严控社会风险。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公众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今年,食药监总局要继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每周公布食品抽检信息。对总局发布的不合格产品抽检信息,企业所在地省局要在一周内向社会公开风险控制措施并报告总局,三个月内公开案件处罚结果并报告总局。
严控管理风险。基层专业技术力量、检验检测手段和经费短缺,个别地方还存在不担当、不作为的问题,也存在乱作为的问题。监管部门首先要对自己从严要求,严守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不断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摘编自《跑在风险前面 确保舌尖安全》,原载《人民日报》2017年1月17日
材料二:
2015年中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样场所分布情况图


注: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相关抽检数据统计
(选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项目《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6》)
材料三: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大体可以分为单一部门管理和多部门管理两种类型,这其中又可分为分类管理和分段管理两种形式。在被称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的修订过程中,中国食品安全管理模式调整为两段式的食品安全监管,主要是两大主体:农业部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则承担食品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监管责任。过去分管部门多、职责不清,分段、分类两种管理形式交叉混杂的情况,在新法中得到了改善。
新法增添了很多新的监管内容,尤其是对有重要民生影响的产品进行了专门规定。从处罚力度来看,新法规定:出现问题后,罚款的金额最高达到30倍货值;累计三次以上被罚款、警告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就会面临停业停产乃至吊销许可证。“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名不虚传。
(摘编自《新食品安全法史上最严 固定两段式食品安全监管》,原载《北京青年报》2015年5月27日)
材料四:
德国将食品安全工作交由联邦食品与农业部统一监管,下设风险评估研究所和食品安全局两个机构。风险评估研究所主要负责食品安全有关风险的评估,并提交评估报告和政策建议。食品安全局负责风险管理,应对突发事件,协调国内各州食品安全事务以及与欧盟有关机构的联系。
法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主要由农业部、财经工业部和卫生部三个部门承担。农业部负责从生产到销售等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包括制定有关技术规范。财经工业部负责市场交易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诚信监管。卫生部负责调查食品安全事件,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摘编自罗云波等著《国外食品安全监管和启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样工作涉及生产、流通、餐饮三大环节的各种场所,其中尤以对餐饮环节的抽检力度最大。
B.网购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样不合格率最高,这说明食品流通新业态的普及给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C.根据材料二可知,在生产环节的各个场所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抽检次数越多的场所,抽检样品不合格率越高。
D.新闻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促使新的《食品安全法》增添了监管内容、加大了处罚力度。
【小题3】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如何?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与德国、法国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

陆邵明

乡愁记忆既能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也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点。相比大城市,小城镇拥有尺度紧凑、生活节奏慢及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及小城镇产业、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歌曲“小城故事”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乡愁不能仅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那么,“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不妨借用赫伯特·西蒙的观点,通过适宜的策略维持活化独特资源与现有环境:尽量保存稀有的乡愁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乡愁资源并在允许范围内寻求创新发展。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两方面着力:

一是坚持守住底线,保护保育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保留好特色老街、具有特色风貌的道路,构建好小城镇的记忆坐标系,让游子回家有熟悉的方向感与曾经拥有的年代感。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不同时代典型的建筑物(学校、茶馆等)、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保育好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相关政策法规是守住底线的中坚力量,主要是通过技术导则来管控。

二是打造创新引擎,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乡愁资源,要做好科学规划与引导。在宏观层面的总体布局中,应正确协调好新区与老区、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对乡愁特色资源有干扰影响的建筑、产业或项目,应明确处理措施。

此外,以“乡愁”为着眼点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要盲目求快、求大、求高,而要远近结合、量力而行。在模式机制上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在推动小城镇特色发展方面,政府、市场、民间力量要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守住乡愁文化底线;市场不能为所欲为,要遵守规矩、担起责任;民间力量不能盲目跟风,需要引导与培育。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定居者的生活习惯的前提下,重新组合既有资源、要素,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就业岗位、住房保障等因素,摸清乡愁记忆的来龙去脉,充分发挥体制内外的合力,才能让小城镇保持特色、健康发展。

总之,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乡愁是一面镜子,一方面审视“旧”故乡过去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照亮“新”故乡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政府来讲,职责是守住底线,科学引导乡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于众多游子而言,将乡愁记忆化为建设故乡的行动才是祛除乡痛的最好良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记忆是一种无声无形的力量,它能让栖息寄居之人及返乡者找到精神的源头。
B.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歌曲“小城故事”将不断深入人心,挑战着人们的乡愁记忆。
C.小城镇中的特色老街、有时代印记的建筑和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都是应该得到保护的。
D.建设有特色的小城镇,需要多方协作,合力发展,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生活习惯的背景下,多考虑、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健康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当前乡愁记忆面临困境出发,讨论了乡愁记忆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
B.文章首段提出问题,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了解答,最后一段总说,重申乡愁的作用。
C.文章从保护原有文化和创新开发文化资源两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论证了怎样利用乡愁资源的问题。
D.文章论述严密,除了方法外,先对政府、市场、民间力量提出警示,又给出了注意事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使小城镇健康发展,就要保育好城镇地方文化资源,不改变城镇地方文化形式。
B.如果能有效开发利用乡愁资源,就可以很好引导我国小城镇的建设特色、健康发展。
C.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当地政府不能贪大求快。
D.乡愁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有较大作用,所以政府可在乡愁记忆上着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久经磨难,如今100多年过去,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兼容并包,其中重要的文化精神是儒释道合一,这三家共同特点是顺应自然。天地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形威,天地人三才中,人类因为有分辨能力具有特殊性,所谓“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人有能力也应该全面认识自己,通过认识自己在万物中的地位规范自己。中华文化根本特点是自觉和自律。自觉就是认识到人类跟万物不同,成己成物;自律就是要求人类管理好自己,不能做不该做的事情。我们把这种自觉和自律总结为人本精神。这种人本精神早在西周就已经确立,而西方到了近代オ破除中世纪神本主义,有了理性智慧的发生和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西方政治家、哲学家都在反思西方文化的片面性,提出要建立新的人文精神,而且几乎一致认为,要到东方、到中国去找。上世纪末,肯·威尔伯对西方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思维模式做了全面反思,认为西方二元思维造成人类的灾难痛苦。“愈来愈多的科学家开始同意物理学家卡普拉的看法:‘现代物理的两个基本论点,反映出东方人的世界观’。”这两个基本论点就是钱学森先生经常提到的系统论和整体论。当代著名化学家,197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戈金在其著作《从混沌到有序》中译本序言中写道:“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源泉。”
进入现代社会,西方重举新新人本主义大旗,为的是将人从财富牢笼中解脱出来,成为遵循人道、关爱人类、懂得自觉自律的人。伴随科技高速发展,人们更容易被“物”蒙蔽,现代化带来的一些问题如生态破坏、沉湎于虚拟世界等等,都在剥夺人们对幸福的感觉。
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强调人既不能做神的奴隶,也不能做物的奴隶,而要做人自己,即保持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也不能狂妄自大,去做天地万物主宰,而是要虚心地向天地万物学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伟大思想。“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结合,确证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不可能异化为“人类中心主义”。
现在我们进入21世纪已近20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状态还在继续调整,但我们已经看到世界文化正主动转向中国传文化。比如当前西医在治疗病患中,借鉴中医方法,在标准化、流水化之外,因人因地不同对待。所以,我们要深入发掘,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并从基础教育做起,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选自楼宇烈《重新认识东方智慧》,2018年2月2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用10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伟大复兴的目标。
B.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天地万物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人类因有分辨能力面在天地人三才中具有特殊性。。
C.两次世界大战促使西方各界反思西方文化片面性,一致认为要到东方、到中国去寻找新的人文精神
D.中国传统文化既强调人要保持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又主张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主宰自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及发展历程,提出“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的观点。
B.文章列举了不少实例说明西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借鉴,强调深人发掘、宣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C.文章运用较多篇幅阐述西方社会对西方文化的反思,以此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照应开头“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D.文章第二段运用文化比较的视角,通过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说明释道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文化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肯·威尔伯认为,西方二元思维是人类灾难痛苦的根源,要学习东方人的系统论和整体论世界观。
B.自觉和自律是一种人本精神,也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点,它要求人类能够认识自己并管理好自己。
C.当前,不少人沉溺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的现象反映了科技高速发展使人们更容易被“物”蒙蔽。
D.西医在治疗病患中借鉴中医因人因地不同对待的方法,说明了世界文化正主动转向中国传统文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当今诗坛,诗学家和诗人们普遍认为诗意主要来自于语言的陌生化。诗评家陈仲义认为:“就语言层面来说,陌生化担负着对老去语词的埋葬任务,追求语词‘前景化’,时刻对司空见惯的功利语言、实用语言实施狙击、拦截,增加感觉长度、制造新鲜刺激,因其特别符合诗语的求新天性,陌生化的合唱一浪高过一浪,陌生化终成为现代诗学追求的美学标的之一。”但我要说的是,由于诗人们过于偏好陌生化的语言,导致诗歌偏离了读者的审美趣味,诗歌的面孔变得十分陌生,越来越多的读者在远离诗歌和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觉得当前的诗坛需要有一种让读者觉得亲切和亲近的诗歌出现,就显得特别有意义。从学术层面看,任何把某种诗学理论极端拔高的结果,都会导致诗歌创作生态发生不必要的偏离。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出不同的诗学观点和理论,显得比较艰难。尽管这样我还是欣喜地看到中国内地的青年学者、批评家苍耳等,首先质疑了陌生化给诗歌带来的危害。苍耳认为:高度变形的语言恰恰对深入本体世界构成了一次障碍、一种抵消;它只是揭示了诗歌语言的一极,而忽略了潜在的另一极——亲近化;亲近化意味着归本、归源、归朴、归真。诗评家陈仲义也认为在某些语境下的熟悉语言,处理得好,一点也不会比陌生化语言差。诗人王立世是这种亲近化诗学理论的创作实践者,他这方面的代表诗作,我认为当推他的《夹缝》。
《夹缝》这首诗就这么短短几行,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感受和体味却是无限的丰富的。就是这样丰富的人生体验,诗人王立世,没有像有的诗人那样将满腔的情绪完全倾倒而出,而是很节制地选取了“夹缝”这一中心意象,同时撷取人们常见的花草、空气、鸟鸣、风雨等意象进行了丰富而又亲切的描写。他不像有的诗人板着面孔,更不像有的诗人故作高深,在那里写着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读懂的诗篇。应该说,当今诗坛不缺少法官般刻板的诗人面孔,也不缺少哲学家般缥缈的诗意述说,更不缺少那些让人感到陌生和新鲜的现代或者后现代诗篇,缺的恰恰就是像《夹缝》这种让人感到亲切而又诗味十足、让人读之觉得亲近而又诗意深邃的诗篇。
现在很多诗评家和诗人认为陌生化的语言是最好的诗歌语言,甚至把它当成唯一的诗歌语言评判标准,这样的认识是偏激而又片面的,也是对诗歌创作有害的。要知道真正好的诗歌语言其实是在朴实中蕴含丰富的内涵,在亲近中交融着饱满的情绪。
为此,我认为诗人们有必要清洗自己的诗歌创作观念,清洗自己的诗歌语言。只有当诗人彻底地清洗掉附着在头脑中那些空洞无用的思想,清洗掉诗人创作时游荡在心中的杂乱无章的情绪,清洗掉诗人笔尖下多余的不必要的语言修饰和枝蔓,诗歌才会变得越来越让读者感到亲近。只有让读者感到诗人可近,诗篇可亲,读者才会将他们阅读诗篇时的智慧发挥到极致。
(选自《在亲近朴实的诗写中揭示人的生存状态》,有删减)

夹 缝
王立世
夹缝里的草弯着腰
夹缝里的花低着头
夹缝里的空气异常稀薄
夹缝里的鸟鸣已变调
夹缝里的阳光都被折射过
夹缝里的风如箭
夹缝里的雨像子弹
夹缝,夹缝
你是我今生唯一的安身之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陌生化因为担负着对老去语词的埋葬任务,能够增加感觉长度、制造新鲜刺激感,且符合诗语的求新天性,所以得到了诗学家和诗人们普遍认可。
B.诗评家陈仲义认为:语言的陌生化追求语词“前景化”,时刻对司空见惯的功利语言、实用语言实施狙击、拦截,陌生化是现代诗学追求的美学标准之一。
C.诗人们在诗歌中大量运用过于陌生化的语言,会导致诗歌偏离读者的审美趣味,使越来越多的读者远离诗歌和诗人,因此作者呼吁出现亲近朴实的诗歌。
D.内地的青年学者、批评家苍耳等,在诗歌创作生态已经发生了不必要的偏离的状态下,首先质疑了陌生化给诗歌带来的危害,这一点令作者感到十分欣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人王立世是亲近化诗学理论的创作实践者,其作品《夹缝》语言亲切,诗意深邃,以极其寻常的意象带给读者无限丰富的感受和体会。
B.苍耳认为高度变形的语言忽略了语言的亲近化,亲近化意味着归本、归源、归真。提倡语言陌生化的陈仲义也同样认可语言的亲近化。
C.当今诗坛充斥着板着面孔或是故作高深的诗人,他们写着只有自己才能读懂的诗篇,诗坛极其缺乏让人感到亲切而又诗味十足的诗篇。
D.把陌生化语言当成唯一的诗歌语言评判标准,这种偏激、片面的认识对诗歌创作是有害的,事实证明,通俗易懂、语言亲近化的诗歌更受大众欢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们有必要清洗自己的诗歌创作观念,清洗自己的诗歌语言,不应把追求新鲜刺激作为自己的创作观念,也不应该一味追求陌生化的诗歌语言。
B.一定语境下的熟悉语言,处理得好,也不会比陌生化语言差,王立世的《夹缝》是这方面的典型,在朴实中蕴含丰富的内涵,在亲近中交融着饱满的情绪。
C.只要诗人头脑中没有空洞无用的思想,创作时无杂乱无章的情绪,笔尖下没有多余的不必要的语言修饰和枝蔓,就会写出内涵丰富,给读者亲近感的诗歌。
D.诗歌的艺术价值不仅仅是诗人创造的,有时也来自读者的创造,只有让读者感到诗人可近,诗篇可亲,读者才会将他们阅读诗篇时的智慧发挥到极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木 雏

林斤澜

50年代后期,我在圆湖村里“蹲点”,树立“一天等于20年”“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典型,很招人参观。春天,来了十来个大学生,由一个老师带着。这老师是刚毕业的留校学生,顶多是个助教吧。但农民分不清大学里的职称,反正助教也是老师,便戳着他的脊梁嘀咕道:怎么有这么个老师?还是大学老师?

他比他带的学生大个三两岁吧。可是按农民说,要“木”十岁。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又说要“雏”十岁。雏是幼稚。

一天早上,我那房东在院子里浇水,巴掌大一块地上,正有新绿钻出来,不到两寸高,几个学生有的说是葱,有的说是蒜,有的要打赌。房东觉着好玩,说:

“想必大学里也修行,忌吃五辣,不知道葱叶儿是圆的,蒜叶儿是扁的。”

没想到那位老师正经摸出小本子,往上写字,嘴里念叨着:

“葱,圆的。蒜,扁的。”

房东撑不住笑起来,那几个学生为老师不好意思,转头跑了。老师只管写着,全不知觉。我探过头去瞅瞅,不懂,看样子是英文。

我可怜这个知识分子,小声跟房东说,人家会英语。可是房东不清楚英语是什么,更加笑开了,说:

“还划洋码呀?”

过了两天,房东家里发鸡瘟,十来只鸡死了一多半,房东心疼得吃不下饭,那位老师走来问病鸡和好鸡怎么认?

房东蹲在那里没好气,说:

“认屎呗。”

老师不懂眼色,追问好鸡的屎什么样?房东没奈何,又说:“溏屎。”

“溏屎?”

老师傻着眼,可又摸出小本子来了。房东扭过脸去,六岁的小儿子咧着嘴,唱儿歌一般说道:

“一堆儿,一堆儿。带尖儿,带尖儿。下边黑黄黑黄,是红溏,尖儿白花白花,是白溏。”

老师往本上写,房东站起来往屋里走,嘀咕道:“一个鸡屎,也划洋码。”

他觉着晦气。老师却一边写,一边往地上张望,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

“这就是,尝尝不?”

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说道:

“不尝,不尝。”

小儿子大笑。屋里他娘叫了声“哎哟”,一会儿,打发小儿子到红医站给拿膏药,说是岔了气。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有个养鸡户收入论千,从不死鸡,鸡瘟进不了他家的门儿。我顺便去看看,就是那房东家,不过老房东两口子都去世了。当年的小儿子现是当家人,当年种葱、蒜的那块地,现在拉上篱笆,养着上百的来亨鸡,血红的冠子,雪白的羽毛,一个个神气活现。正想说几句什么,听见脚步响,那青年当家人扔下我,奔向院门口,迎着一位中年胖子。细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师吗?他见老了,眼泡鼓鼓的,腮帮耷拉耷拉的。他不往院里走,定定地望着院外的杏树。正是早春,杏花灰白灰白好像烟雾,青年当家人说:

“怕是大年哩,杏花要‘旧’,桃花要‘喧’。”

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流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来。我心里一动,走过去提起50年代,他望望我,想不起来。我又说起他带的学生,好像想起来了。为什么说是“好像”,因为没有这种时候常有的欢叫,只是嘴里说道:“哦,哦……”

不光是“木”了,还透着“僵”来。我还要叙旧,但当家人打断我的话,直跟老师解释,什么“旧”呀“喧”呀,都是方言土语,不知道科学不科学。琢磨着怕跟风啦雨啦有联系,杏花开得早,是起风的时候,桃花在清明前后,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只怕解释不细、不全、不当,不留点空子让我说话。我只好探过头去,看看老师写什么,写的汉字不像汉字。这回,我断定是日文。

老师写着写着,挪步往杏树那边走了。当家人回过头来,只管去轰他的鸡。我只好跟过去,想想问道:

“这老师,现在是个干什么的?”

青年当家人头也不回,说:

“一个老专家,不是说空话的人。”

我噎了一下。不过这些年也添了些涵养了,不动声色地还问道:

“什么专家呢?”

“化学。”

“化学……”

我知道化学里边还分好些专业呢,可又一时使不上嘴。那当家人说:

“我这儿没死过鸡,仗着‘长效避瘟散’,就是他配的方。”

“我当他……他……他老了呢,都张着嘴流口水的……”

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说着:

“有病。叫造反学生扇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回忆往事入手,通过叙述一个大学老师在农村生活的片段,生动再现了特殊背景下的社会图景,富有时代性。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如老师认真记录葱和蒜的区别,细致求问如何分辨病鸡和好鸡,这些内容突显了人物品质。
C.文中的老师从二十多年前被圆湖村那对房东父子取笑到二十多年后获得房东儿子的敬重与爱戴,是因为他研究出“长效避瘟散”,提高了农民收入。
D.“我”从青年当家人口中得知,老师“张着嘴流口水”是当年被造反学生扇后留下的毛病,在这些叙述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文章中蕴含的淡淡的痛楚和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认识。
【小题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小说标题“木雏”二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