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①最近几年来,我在许多文章中和发言中,都宣扬一个观点: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我是根据历史事实和现实情况有感而发的,没有丝毫主观成分。
②在这里,关键是一个“交”字,一边倒,向一边流,不能称之为“交流”。古往今来,地球上不知道有多少国家,多少民族。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文化不论大小,一旦出现就必然向外流布。我认为,这可以算是文化的一个特点,全体人类都蒙受了这个特点之利。如果没有文化交流,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世界,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人民生活水平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③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的成分。中国古书上说:“有容乃大”。中国人民是最“有容”的,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的好东西,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只要对我有利,我们就吸取。海容百川,所以能成其为大。我们能吸收各种文化,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正表示了这种精神。
④但是,中国不但能“拿来”,我们也能“送去”。历史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来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
⑤可惜的是,西方国家自从产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上其余的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向西方学习。即以中国而论,我们今天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甚至衣着打扮,从头到脚,哪一件不是从西方来的?中国素以美食名扬全球;然而,就是在这方面,我们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其余的更不必说了。于是乎西化之声洋洋乎盈耳,响彻全球矣。西方人大都自我感觉极为良好,以“天之骄子”自命。他们在下意识中大概认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今后也将永远是这个样子。
⑥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指战争而言。其实在其它方面也是这样。今天,中国人民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在西方,不但有一些平民老百姓对中国毫无所知;有的人甚至认为今天中国人还在裹小脚,吸鸦片。连一些知识分子也对中国懵懂无知。一旦世界有事,我们中国是处在“百战不殆”的位置上的。有识之士,必须承认这一点的。
⑦我曾在上面说过,中国人不但能“拿来”,也能“送去”。在历史上的“送去”,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是,在今天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既然西方人不肯来拿,我们只好送去了。想要上纲上线的话,我们可以说,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们必须认真完成的。我们必须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分送给世界各国人民,使全世界共此凉热。
⑧还有一个问题,我必须在这里指出,这就是,把中国文化介绍出去,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我们过去都把它看得过分简单了。我最近读了几篇关于李约瑟的文章,才清晰地意识到,中国思想史或哲学史上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仁、义、礼、智、信等,都是很难译为外文的。一个最重要的“道”字,就简直无法翻译。在历史上长期的环境影响下,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内容,都与西方迥异。想介绍中国文化让外国人能懂,实在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头脑清醒。
——季羡林《<东学西渐丛书>总序》
【小题1】根据文章的观点,文化交流既需要□□,也需要□□。
【小题2】文章第③段中的“这种精神”具体是指     
【小题3】文章第⑤段中作者为    感到可惜。
【小题4】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东学西渐丛书》的编纂目的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B.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文化中从来就不缺少外来优秀文化的元素。
C.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辉煌的文明,而如今我们的文化创造力已经落后。
D.由于语言的差异和障碍,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出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小题5】作者倡导文化交流有哪些理由?
【小题6】结合文章⑤—⑦段,对作者关于“东学西渐”的认识作简要评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08 03:35: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和而不同”辨析
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要是从表达个人见解方面讲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朱熹注曰:“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通观流行较广的杨伯峻《论语译注》等几种注释本,在文义的理解上基本相近或相同,大体上可以表述为:“君子尽管不苟同他人的观点,但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小人尽管附和、盲从他人的观点,但不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然而,一些人在谈及某些具体问题而加以引述时,却出现了某种过度阐释或者明显曲解的情况。
曲解之一,对“不同”的性质不加区分,似乎无论什么样的“不同”都不影响保持“和”的关系。《左传》栽有晏子“和如羹焉”“声亦如味”的话,的确,像五音中的宫、商、角、徵、羽,都属于同质内的差异,是“同中之异”,因而是容易调和的。但许多人都忽略了另一种“不同”,即异质的、对抗性的不同,而这类“不同”往往是不可调和的。如果无视异质“不同”的存在,一味幻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在实践上肯定是有害的。从社会实践的角度说,如何由异质的“不同”而致“和”,才是需要认真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曲解之二,似乎“和”是不需要原则的。孔子所说的“和”,是在遵循礼制基础上的协调,是有原则的。做人须有原则,须明辨是非,是孔子的一贯主张,也适用于对“和”的把握,他曾指责乡愿为“德之贼也”。当然,就人伦关系而言,封建社会基于礼制之“和”与现代社会基于人人平等之“和”是有质的区别的。但无论如何,“和而不同”的“和”,其涵义中是应当包含着符合公理、道义的原则的。正因为如此,孔子当上鲁司寇后才坚决地杀了少正卯,其思想观点和做法在孔子看来是违背礼的原则的。
曲解之三,有意无意地把“同”与“和”对立起来。孔子是将“和”专属于“君子”,而将“同”专属于“小人”,加之后世儒者引入“义利之辨”的发挥,很容易使人产生某种误解,认为“和”与“同”是相对立的。事实上,“同”也不是与“和”毫无关系的。如果说“和”需要某种“不同”因素的话,同时也需要“同”的因素,而况且许多事物都是“异中有同”的。“同”并不可怕,孔子本人就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话。可以说,“同”是“和”的必要条件之一。就人际关系而言,如果毫无共同之处可言,要达到“和”是很难的。孔子所反对的“同”,仅仅是指那种无原则的、不辨是非曲直的“苟同”。
孔子所讲的“和而不同”本有其使用范围与特定涵义,但许多人不把同质的“差异”与异质“不同”加以区别,使人不能正视矛盾,影响问题的解决。
(原栽《人民B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朱熹、杨伯峻,尽管所处时代不同,但他们关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
B.《中庸》无视异质“不同”的存在,一味幻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实践上肯定是有害的。
C.人们有意无意地把“同”与“和”对立起来,原因之一是孔子曾将“和"专属于“君子”,而将“同”专属于“小人”。
D.因为异质的、对抗性的不同往往是不可调和的,所以如何由异质的“不同”而致“和”,才是需要认真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开头一段提出一些人引述孔子语句时存在过度阐释或曲解的问题。
B.文章中间部分属于递进式结构,内容层层铺垫,逐层深人而具体地阐述人们对“和而不同”的三种曲解。
C.文章列举孔子杀少正卯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孔子所说的“和",是在遵循礼制基础上的协调,是有原则的。
D.文章善于引经据典,所涉典籍不一,引用目的各异,紧扣观点,论证恰切,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要是从表达个人见解方面讲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导致今天人们引用时出现过度阐释或曲解的情况。
B.封建社会基于礼制之“和”与现代社会基于人人平等之“和”是有质的区别的。可见,“和而不同”的“和”也会因时代不同而被賦予不同的内涵。
C.在任何时候,“和而不同”的“和”,其涵义都应当包含着符合公理、道义的原则。当今时代也应如此。
D.探讨及实践“和而不同”的时候,只有把同质的“差异”与异质“不同”加以区别,才能使人正视矛盾,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以传统空间重塑乡村文化自信
洪艳
①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传统村落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那些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并引以为豪的古村老宅,常常被视为贫穷落后的象征,很多农村居民对传统地域文化失去自信。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需要以传统空间重构村落,以重塑乡村文化自信。
②传统村落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已物化成传统空间及其传统建筑元素,是人与人、人与地域环境之间长期良性互动的结果。前者如费孝通提出的乡土社会或熟人社会,还有众多学者提出的宗族礼制、宗教信仰、风水观念、防御意识、传统美学和诗画境界等;后者如地理环境、结构演变、形态特征、布局方式等。
③传统村落空间受自然环境、村落选址、山水格局、路网骨架、经济状况、历史文化等长期影响而形成,反映着时代和地域的多维特性,即除了在文化性、乡土性之外,还具有对空间嬗变起着关键作用的经济性、表征性等动态特性。
④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不少传统村落正逐渐走向衰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政府设立了专项保护资金,社会工商资本也有进驻,但目前能做的多为物质空间外观上的保护,未能对传统空间及其元素的文化精髓进行深入挖掘和活态传承,
⑤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富起来的村民相继搬离老宅,或沿公路建房,或成片建设兵营式新农村。这些建筑,体块方整或瘦高,与传统建筑朝水平方向舒展的风格相去甚远;形式,色彩则往往过于单一,缺乏整体感和协调性,更无地域建筑的风格和意境,受乡村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加上宅基地面积的限制,村民在建筑物外部随意搭建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地存在,而且,建筑之间过于封闭和独立,缺少相互关联性;公共空间边界不定,缺少围合感和场所精神,无法形成内聚的交往空间;围墙过于严实、界面过于单调,阻断了邻里之间的交流,也阻碍了建筑与田园之间的渗透。
⑥这些快速形成的时代产物,不符合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和精神需求,缺少传统空间的内涵和凝聚力,被一些学者称为“没有灵魂的空壳”。
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需要重视乡村空间建设,需要在传统村落和现当代村庄中进行传统空间的新策略重构。
⑧要根据传统村落三个层次空间的不同特性,修复残破空间、利用废弃空间、整合存量空间,并分别进行空间属性(结构、形态、尺度等)和空间要素(道路、边界、节点、标志、区域等)的保护、恢复和整治。同时,还要注重挖掘并保护民风民俗,地方技艺、传统美食、元素符号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传统村落的各种空间中进行物化展示和活态传承,使传统空间恢复场所精神,吸引城市人的互动体验,同时激发原住民的自豪感。当然因地制宜地在不同的传统空间进行高匹配度的业态培育和引导,这一点也很重要,这样可以使已近颓败的传统空间重获新生,成为激活传统村落的气穴。
(中国新闻网2018.12.25,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需要以传统空间重构村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传统村落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了。
B.以传统空间重构村落,便能使一些古村老宅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以重塑乡村文化自信。
C.传统村落的空间及其建筑元素是历史文化信息的物化形式,其中就包含了宗族礼制、宗教信仰、风水观念、防御意识以及传统美学和诗画境界等传统文化。
D.从文本中可以看出,乡村传统空间新策略重构包括了梳理传统空间、弘扬地域文化以及因地制宜地进行高匹配度的业态培育和引导等。
【小题2】下面是某部门在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方面的部分观念或举措,其中与本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自2012年以来,通过艰苦的努力,全国范围共普查登记了约2万个传统村落,目前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村落共有4153个。
B.保障非遗、民俗活动等的传统活动线路和场所,对传承人有专门的保护措施;挖掘整理好各类生产生活方式和用品,如:马鞍、石槽、农具、传统家具等。
C.为顺应乡村振兴战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古村落的村民对部分老宅进行翻新或移除,使旧貌变新颜。
D.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村民能力培养等方式,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守业,来复活“空心村”。
【小题3】专家把上世纪80年代以来,部分村民在老宅之外建的房屋称作“没有灵魂的空壳”,其中的“灵魂”指什么?具体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

曹玲娟

执拗地穿着绣花衣、麻布裤和布鞋,身形特别瘦小,说话时语调低沉轻缓。

近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杨丽萍带着倾心打磨的歌舞乐《藏谜》,再度惊艳了上海滩。

谈起舞蹈,她冷静又痴迷:“舞蹈是什么?是语言,是信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我是山里人,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沉寂一段时间后,杨丽萍再度亮相舞台,这次,她表演的是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

一朵红荷中,荷花度母被老阿妈的虔诚唤醒,翩然轻舞,恍若踏水而行……另一次亮相,她身着黑衣长靴,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舞姿自在快活,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来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两棵树》等作品,满足于“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角色。但之后,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杨丽萍从不认为自己要借这种方式来延长艺术生命,她甚至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她说:“我是山里人,我的家人对着山林田野都在起舞,汲水能歌、取火能跳。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对吧?”

这些年,她拒绝了不少制作人的演出邀请,直到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找到她,希望能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藏族人打造一部原生态歌舞。在她看来,舞蹈不再只是创作,而是学习、采集、呈现。“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是心焦。民间好多好东西都在逐渐消失,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

“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

《藏谜》几乎涵盖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五省区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比如音色悠扬的六弦琴、祭祀超度的大法号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这部作品是我们对藏族文化的虔诚之心”,为此,她走遍了藏区。

《藏谜》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他们并不知道舞台是什么,他们只是在舞台上自由奔放地舞蹈,纯粹展示着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正是这种扑面而来的最原始的生命力,使得观众在台下感动得落泪。每次谢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她说:“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是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这是个地道的民间艺术团,杨丽萍是这支团队里唯一的非藏族人。排练整整一年,艺术团没有任何收入,制作人容中尔甲背上大笔贷款,总编导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她是一个很单纯的艺术家,对艺术严谨到有些苛刻,对人却特别宽容。”容中尔甲说,从剧本的策划、编舞、主创班子搭建、服装道具设计到找衣服布料,事无巨细,杨丽萍都全力而为。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韦芝曾在西藏生活、工作多年,她评价说:“这部作品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从《云南映象》到《藏谜》,杨丽萍从未特意从商业角度考虑舞蹈。“不用担心这个,认真的态度,再加上自我审美的品位,人们都需要好的精神食粮嘛。”

这份坚持,让很多同行钦佩。“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就曾公开赞扬:“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不跳舞,完全可以有很多选择,可她还是一直在舞台上跳,这让我很佩服。”

“有生命的舞蹈,离人很近,它会像树一样生长,像河流一样流淌。”杨丽萍说,“我们跳的是命。”

杨丽萍常说,如果不跳了,她会回归自然,找个地方安安静静住下来。“外面有山,有水,有农田和民居,岛上有人捕鱼,有人织布,还有人在大榕树下晒太阳……”

(有改动)

“舞蹈是种信仰”,文章在哪些方面表现了杨丽萍的这一观念?请简要叙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错位之思

凸凹

(1)记忆里,母亲有一双美丽的手,纤长、白皙,但却不善女红。纳鞋底时,常把针尖扎到自己的手上,布面上便血迹斑斑。但她依然要勤勉地纳,因为有三个顽皮小儿等鞋穿,她要怜惜他们的脚。待手艺渐渐娴熟起来,她的手也渐渐地变了形,手指短粗、弯曲,即便是抚在平展的几案上,也放不平。

(2)然而,现在的她,都到了七老八十的年纪,一双丑陋的手却异常灵巧,不仅把鞋垫纳得精美得让人不忍心穿,还能剪出线条繁复、构图精细的窗花,让人不忍心往窗上贴。

(3)母亲也曾有袅娜的身姿,即便是在硬冷的石头村路上,也走得柔软温暖。但这个柔美浪漫的身姿,却要负重——上山背粪肥,下山背苞米和谷黍。渐渐地把腰背驼了,把腿背撇了,到了现在,即便是走在平阔的街道上,也蹒跚而瘸,步态老丑,令人惋惜。

(4)她自己打趣道:“怜惜步子,就怜惜不了肚子,身子重了,日子才过得轻松,老天对人是公平的。”

(5)她从不自哀、自怜,内心洒满阳光。

(6)现在的她,虽身姿老丑,却不管不顾地在街上行走,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光。她到建筑工地捡砖头瓦块、破铜烂铁,到商店酒肆门前捡包装盒和啤酒瓶子,且常跟收破烂的小贩计较斤两,眼睛发亮,乐在其中。

(7)儿女们碍于虚荣,纷纷劝阻,说,您腿脚已不灵便了,应该养在家里,却满世界捡,外人见了,会对我们产生质疑。母亲说,正因为腿脚不灵便了,才需要动,这跟年轻时不同,年轻时是为了填乎日子,不得不动,现在是为了心里盈满,乐意动。动一动就满心欢喜,觉得活出了自己。

(8)从母亲身上,我想到了什么是岁月。所谓岁月,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过的日子,这其中的行止,都是被迫的动作,人不能左右,只能顺应,生活的状态就常出现错位。

(9)岁月不居,心灵的深处便多了生命的沧桑之感,即面对生活的种种错位,不再诧异、惊恐,更不再抱怨,而是以豁然的心境泰然处之,随遇而安,一如水里加盐会变咸,刺破了伤口会流血,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样一来,人就自在了,从被动的顺应,到主动的顺生,最后进入乐生之地,俗生活也有了佛门禅意。

(10)儿时的我,即便是瘦小无力,也莫名其妙地觉得强。母亲到山顶的堰田去点种,我也执意地跟去。

(11)堰田离家颇有段路,便装了干粮和水。堰田很窄,正容我与母亲并排点种。起初还与母亲保持相同的节奏,愈到后来愈跟不上母亲的步调了,便被母亲远远地甩在身后。母亲回过头来,看着她气喘吁吁的儿子,怜爱地微笑着。但在我眼里,她的笑疑似嘲弄,我便愤怒地追赶。到中午,我感到极端的疲乏,筋骨似被抽去。母亲将干粮摊在地头,我却无一点胃口。这时我总想笑,看到一只蚂蚁爬进地隙里,呵呵地笑;看到一只小虫在树梢上蠕动,也呵呵地笑。

(12)“你是累脱了神经了。”她说。

(13)待我把下巴笑酸了,我极想睡上一觉。

(14)“你就在干草上仰一会儿吧,但千万别睡着了,四月的风还硬哩。”母亲说。

(15)母亲独自点种去了,我依旧在干草上仰着。不让睡,我就仰面望天空。山顶上的天空没有山树的遮蔽,就显得特别空阔。空阔之上,也无一丝云,就蓝得无边无际。一只苍鹰在上边翱翔,虽然不断振翅,却看不出在飞,好像一直就停在那里。

(16)再回看母亲——不老的山谷,一片空茫;荷镐而立的一介农妇,相映之下,渺小如蚁,几近虚无。

(17)现在的我,不仅身形伟岸,气壮如牛,而且还得到了许多额外的拥有,譬如官位,譬如文名,在外人看来,是有力量、有分量的人了,足可以傲然挺立,纵横左右。但那空阔的天空、苍茫的大地上的生命暗示却从未离我远去。苍鹰之小、人力之微,是无声的天启,让人懂得敬畏,从而师从自然、内敛守成。

(选自2016年7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
A.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乐观向上的农村妇女,她对生活有着朴素而深刻的理解,教育孩子也有独到之处。
B.第(8)段从母亲联想到岁月,在岁月的艰难中,人们往往难以左右生活,而只能顺应生活,这就导致了错位的出现。
C.第(11)段中,母亲怜爱的微笑却被我怀疑为嘲弄,并因而奋力追赶,表现出儿童特有的好胜心,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理。
D.第(15)段中的景物描写,借天空的空阔,写出了“我”因疲劳不堪、百无聊赖而产生的寂寞、空虚之感。
【小题2】在母亲身上,“错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错位”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这一辈子
石钟山
①家是什么,每个人对家的理解或许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每个时期,对于家的概念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别。家是藏在心底里的一个小巢,秘密而又温暖,不管什么人,只要一想起家,心里是热的,眼睛是潮湿的。
②童年的家,是放在床头的一本小人书,是藏在床下角落里的一把弹弓,还有母亲的一声声呼唤。童年对家眷恋而又无知,有一串笑声,有一份梦想就足够了。它不需要有多大,只要能装载下那一点点玩梦便足够了。童年时对家没有更多的奢望,贫也好,富也好;大也罢,小也罢,它装载的都是童年天真的欢乐,真实的梦幻。父亲是座山,母亲是条河,父母的风景是流动的,是动人的。
③青年人的家是一张床,是客栈。因为是青年了,就有了许多在外面的世界闯荡的理由,疲了,累了,那一张床便成了休身养息的地方。这里有父亲探询的目光,母亲无休止的唠叨。青年人对这一切都习惯了,吃了,喝了,睡了,力气和勇气又重新回到了身上,一虎身站起来,青年已人高马大,个头早已超过了父母。父母小心仰视着眼前的青年,青年人无所顾忌地甩一下头,很响地带上房门,走了。留在家里的是父母双亲担心的叹息
④青年人闯荡出了一些眉目,便在家里大着声音讲话,指点江山;失意了,家就是一个港湾,是父亲伸过来的一条臂膀,是母亲盛满爱意的热面。青年人忍不住,流泪了。在家里流下的眼泪,是咸是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换来了同情和鼓励。这时的家,更像是一座加油站,避风港。
⑤青年人有时对家也会生出烦来,母亲的唠叨,父亲的阻止,让青年人觉得碍手碍脚,然后就一门心思地想,要是没有家里的管束多好,想干嘛就干嘛,于是就盼着自己有个家。日子复日子地过着,青年人长大了,大到了谈婚论嫁,成家立业了。
⑥终于,青年人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家。从父母的家里分离出来,正如当年从父母的身体里分裂出来一样。青年人有了妻子或丈夫,两个人构筑一个爱的小巢,每天清晨在门口分别,爱意缠在心口,一天都是温暖、踏实的。终于盼到适于重逢的时候,厨房里是两个人忙碌的身影,然后是饭桌前的恩爱,和着有一搭、无一搭的拌嘴,这时的家甜蜜又温馨。
⑦一晃,他们生子了。随着一声啼哭,小家便红火了,热闹了,接下来的日子里,苦苦辣辣酸酸甜甜。年轻的父母开始为家牵肠挂肚,孩子吃饱了吗,喝水了吗,睡觉了吗?出去玩儿得小心,要注意安全。提心吊胆了一整日,下班铃一响,抓起包往家赶。推开门,看见孩子仰着小脸正冲着自己笑,叫一声爸爸和妈妈,这一刻,就是家的全部。
⑧游子的家又是另一番模样了,在遥远的异地,不管成功与失败,不管成家立业多少年,他们的背后都仍然有另外一个家,那就是他们曾经出生、成长,后来又离开的家。身在异地他们总是感到不踏实,梦也总是出奇得多,这些梦大都和家有关。年迈的双亲,儿时的伙伴,还有门前流淌的河——无一不在梦中迭现。抹一把脸颊,才发现已被梦中的泪水打湿。忙也好,闲也罢,下了决心,挤出时间,焦渴地说一声:回家。
⑨此时游子已然忘了自己的小家,想的更多的是故乡那个家。坐火车,坐飞机,回来了,远远地望见了故乡上空飘着的炊烟,又看见了那条青石板路,还有那条已经干涸的小河,热热地唤一声:到家了。
⑩直到这时,游子的心才是踏实的,坐在父母面前,听父亲因操劳一辈子而发出的叹息,和母亲衰弱的唠叨,游子流泪了。泪热热的一直流到父母的心里。
游子心安神泰地住上几日,便又挂念起远在千里的小家了。孩子还好吗,家里还好吗?于是,又心神不定地踏上了回程。匆匆推开家门,看着熟悉的一切,心踏实了下来。这样的心情不会持续太久,遥远的那个家,又成了永远的想念。于是又一番的重复,时光荏苒,就有了日子,有了年头。
家,永远是人们心口的痛。
(摘编自《美文》2013年第12期)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②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把父亲比作“山”,写出父亲的伟岸、深沉,把母亲比作“河”,凸显母亲性情的灵动与温柔。
B.第⑥段画线句意在表明青年人成家,是生命成长的一种必然,这种分离对于父母来说,有欣喜也有疼痛。
C.第⑦段着意营造了家的温馨氛围,既表现年轻父母的幸福,也表现青年人随着身份的改变而自觉强化了的责任与牵挂。
D.第⑨段画线句,意在抒发游子对家乡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不满和忧伤之情,表明故乡是游子的心灵归宿和情感寄托。
E. 本文透视生活,领悟人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其强烈深沉的抒情性,获得了感人的力量。
【小题2】文章依次写了哪几个家,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第③段画线语句揭示了父母怎样的内心感受?请简析。
【小题4】有人建议把标题“人这一辈子”改为“家是人们心口的痛”,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