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冬夜的歌
谢静
太阳像一只橙黄的圆橘,渐渐被灰蒙蒙的暮云遮去。呜呜鸣响的西北风摇撼着树木,摇撼着电线杆。狂舞的雪片碰撞在窗玻璃上,开始了它化为冰凌的再生……
坐在温暖如春的屋里,靠近银白色热烘烘的暖气片,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后一片叶子》。
写字台上的两盆腊梅和玉兰,给房间增添了淡淡的幽香。那圆的、扁的、方的、长的,从海滩捡回来的五彩石,点缀于花盆之间,望去完全没有冬日的景象。
妻悠然斜倚于沙发上,正在织一件米黄色的毛线衣。纤细的手指,轻盈地抖动。
不知从何处,传进耳鼓一阵时断时续的悠远的喊声:“各家各户……注意啰……小心煤气……中毒……防火……防盗……”
这声音由远而近,在寒风凛冽的冬夜回响着,使我油然产生一种苍凉之感。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搅乱了。我刚看到“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些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便就此打住,折页合书,忍不住问:
“这是谁?神经病?深更半夜在街里大呼小叫的,不怕惹人烦?”
“你才出差回来,不知道咱们街里出现的新鲜事儿。”妻继续织着毛线衣,没抬头,“这是一个部队离休的老干部,回来跟女儿、女婿养老的,半个月前开始,天天这么喊呐!”
“嘿,干嘛不住干休所?”我诧异了。
“大约是怕寂寞。”妻按自己的理解说。
“他女儿、女婿也够呛,父亲辛劳了一辈子,晚年应该让他在家享享清福,怎么会让老人到街上干这呢?难道是缺钱花吗?”我不满地嘟哝。
“哪里话,他的钱多的花不完,给区幼儿园送了三百,国库券买了一千。”妻抬起头来辩解说,“人家夜间值班,完全是尽义务。”
我呆了,有些不可思议。听那喊声越来越大,已接近我居住的楼下。
“各家各户注意啦,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止煤气中毒——!”
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
“……喂,这是谁家的自行车?谁的车?快搬进去,天不早啦!”
那绝不是民警们手中拿的那种半导体喇叭。是纸喇叭筒,还是铁皮的?我猜测,并直起身来,想看清楚这吆喝的老人的模样。窗玻璃上蒙着一层薄冰。室外是浓深的夜色和飞扬的雪花。
“呀,真该死,是我的自行车忘搬了!”妻的脸上含着些微的惊慌。
“我去搬!”
穿上外套我飞步下楼。刚走到二楼楼梯口,见妻的那辆“凤凰”车已搁在梯口的空档上。
我的心热了。
此后,每天傍晚至深夜,我的耳边都回响着这老人的吆喝声。渐渐习惯了。像听风声、车声、雨声、树声一般习惯。这吆喝声,穿越深深的夜空,把人安然地带入了温暖甜美的梦乡。
因为工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文,《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有读完,真有点对不住欧·亨利先生。也对不住妻,她读了多遍,向我介绍。不过,那吆喝声却必不可少。每当此刻,耳神经似乎变得特别敏锐灵巧。
“咦,是时候了,怎么那老人没出来?”我在写字台边不安地问妻子。
“哦,他作为区街系统的先进代表,到市里出席劳模会去了!”妻在读《英语九百句》,乐呵呵地告诉我。“我说呢!”心,释然了。
“……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边,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段大约是小说的文“眼”吧?我大声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门的献身精神。
我看看表,该是老人吆喝的时间了。
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不安起来。贝尔门的死和妻子的泪给我带来了不祥的预感。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
“别等了,”妻在身后喊,声音有些哽咽,“他……在结冰的街上……滑了一跤。从夜校回来时……我……看到了……他,难站起来了……”妻变得泣不成声。这难道是真的吗?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各家各户……注意啰……防火防盗……小心煤气……中毒……”
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
(本文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描写了屋外寒风凛冽、雪花飞舞的景象,与室内温暖如春,梅兰幽香、花盆间的五彩石对比,为主人公的出厂作铺垫。
B.小说塑造一位巡夜老人,对老人每晚巡夜的吆喝声运用了侧面描写,对老人的部队离休干部身份运用了正面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C.小说通过“我”的妻子之口叙述了主人公的社会关系、生活与工作现状等情况,表达了她对老人不可思议的行为的不解。
D.小说用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的“贝尔门”与本文的巡夜老人作对比,反衬出巡夜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小题2】小说中的“我”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全文,试从小说内容及艺术手法两大方面探究标题“冬夜的歌”的妙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2 05:49: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偶像总会给人一些神圣感、威仪感,靠近它们会有一种灵魂被触及的感觉,可是如果把偶像过分的世俗化、庸俗化,就成了“呕像”了。比如河北某地的奶奶庙就出现了手把方向盘的“车神”,对普通人吃喝拉撒声色犬马的欲望都进行了精细化管理,有“钱”必“应”;北京某地的财神庙里的塑像,则直接让裸体的美女坐在了财神爷的大腿上,那“教化”意义,直白显豁,唯恐别人不明白、不掏钱……或许有人会说:那是民俗,是文化,是发展旅游的需要。

其实并非如此。民俗是文化的一部分,毋庸置疑。但什么叫文化?一般认为,“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此语出于《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民俗是自然规律和文明道理在生活中的“形象化”,饮食男女、生老病死,无不被“文而化之”。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总有一些超乎肉体的精神性的东西,它们以某种偶像、节日、仪规、禁忌、图形等等形式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散发出某种精神的力量,对人们的道德、言行、审美、价值观等进行潜移默“化”,甚至可以渲染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一定程度上塑造出一个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性格。所谓东北人的豪放、山东人的热情、湖南妹子的泼辣、苏杭女子的曼妙,主要是地方文化濡养的结果。

民俗文化有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域传播,总会有大大小小的不同,这是个非常复杂的发生学、传播学过程。但是就影响力而言,层级越高,就越带有超越性和高尚性。一村一落的民俗,只要满足普通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老少平安的基本愿望就可以了。一省一市一个国家的民俗,就必然要承担起更为普适的包容的美好的社会责任。层级越高的民俗,越是摆脱了具体的实用价值的,具有了某种道德和信念的力量。是一种普通人难以企及,但是值得所有人仰望和追寻的“星空”。也就是说,民俗出自于俗,却最终指向雅,包含着从平庸生活中超拔出来的向上的渴望。

从这个意义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投机取巧思想在作祟。那些为了旅游开发编造出来的故事,为了满足违章开车免受处罚的侥幸心理而生造“车神”,为了贪污腐败不被发现而求菩萨保佑,为了迎合财色双收的低俗愿望而“创造”出一个裸女坐怀的财神像……都属于上不得台面的伪民俗、恶民俗、丑民俗,是走向了“文化”反面的精神霉菌。

真正的民俗是在民间自发生成的,永远处在不断传播,不断升华、丰富、美化的动态过程中。它符合绝大多数人向真、向善、向美的共同的心理诉求,它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对所有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存发展都无害,它是所有人共同营造又总能反哺于所有人的“文化共同体”。伪民俗是负面的文化,有害的文化,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不会给这种糟粕留下存在的空间。一时的兴盛,迟早会招致灭顶的结果。这一方面是文化自新的内在力量,也是先进的文化思潮、正确的社会力量,以及党和政府恰如其分的干预。民俗的意识形态属性表明,放任自流的民俗经常会跑偏、变质,最终伤害到每一个人。

《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说明主流价值观对民俗的教育、引导是必要的。而对民俗发生影响的理想状态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适应了文化传承规律的循序渐进,是充分尊重了人民群众基本的认知、审美、心理和既有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之后的“移异”。

(选自刘加民《警惕“伪民俗”》,《光明日报》2019年10月20日12版,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偶像会给人神圣感、威仪感,但不过分地世俗化、庸俗化,就会成为民俗。
B.民俗是自然规律和文明道理在生活中的形象化,塑造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性格。
C.层级高是民俗超越性、高尚性和道德信念力量的标志,因为普通人难以企及。
D.真正的民俗是在民间自发生成的,不断传播、升华、丰富、美化,无须干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环环相扣、逐层推进。
B.文章论证将民俗与伪民俗对比,分析了民俗特点及作用,警惕伪民俗负面影响。
C.文章引用《易经》《礼记》中的句子,既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作者观点。
D.文章第四段主要论证了伪民俗的危害,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呼应了第一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人的豪放、山东人的热情、湖南妹子的泼辣、苏杭女子的曼妙等文化性格主要由地方文化濡养,所以地方文化应值得重视。
B.民俗文化层级越高,就越能摆脱具体的实用价值,具有某种道德和信念的力量,可见民俗出自于俗,最终指向雅,有向上的渴望。
C.因为文化有自新内在力量,有党和政府恰如其分的干预,所以有害的伪民俗没有存在的空间,一时兴盛,迟早会招致灭顶结果。
D.民俗常受主流价值观影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基本的认知、审美、心理和既有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之后的“移异”,不会跑偏变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孔子创立的等级森严的儒家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制与布局。在儒家看来,建筑除其实用性的功能之外,更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的重要手段。北京故宫在遵守儒学规范的礼制方面体现得最为充分。其建筑按一条眀昰的中轴线布局,太和殿之宝座正好处在这条中轴线上。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其他建筑对称排布,组合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这种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的建筑排列,正是等级森严的反映。

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的方式展开,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这种“大”,主要体现在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上。中囯建筑对群体组合可谓情有独钟,在设计上特别重视端方正直和群体的有机构成,着意于构筑群体组织有序的建筑之美。从群体到单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注重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构岀一种和谐圆融之美,使组群既能在远观时给人以整体性的恢宏气势和庄严感,又能在近观时给人以局部的审美情趣与亲和感。西方古典建筑如希腊的帕提农神庙、罗马的凯旋门等,则更注重于单体的外部造型和体量上的巨硕突兀。它们往往以超人的尺度,极力渲染那种对宗教的迷狂和敬畏之感。

中国传统建筑这种平面布局和群体组合方式,讲究建筑个体和群体组合与风水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地面上热衷于建筑群体的全面铺排,象征严肃而有序的人间伦理。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华古民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是中囯建筑不同于西方的重要特色。这种特色历经千年而不衰,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它既是高度重视现实人生、具有实用理性取向的文化精神的表现,也融渗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审美理想,充满了既理性又浪漫的艺术精神,展现出中华传统建筑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

明堂、辟雍、坛庙、宗祠等礼制性建筑,则是中囯建筑高深豪迈的文化哲理的集中体现,这些建筑极具浓厚的政治色彩,反映了宗法礼仪和伦理规范,成为名副其实的哲学建筑。每一种形制都具有特殊的含义,在阴阳观念、风水意识等指导下,充分运用数理象征手法(注),在设计营构上追求群体空间有机统一的整体和谐的境界。从总体到细部,从建筑形制到构图作法,这些礼制性建筑莫不表现出一种寓意深刻的数理关系,从而成为一种极具特色的古典模数理论,在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大放异彩

(摘编自刘月《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

(注)数理象征手法,在中国古文化中,数字及数字间的相互搭配组合都是有其特定象征意义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伦理规范体现在建筑上,弱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强化了伦理教化的功能。
B.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特点,注重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追求一种和谐圆融美。
C.中国传统建筑热衷建筑群体的全面铺排,体现了中华古民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
D.中国传统建筑体现了中国建筑高深豪迈的文化晢理,反映了宗法礼仪和伦理规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孔子创立的儒家伦理规范入手,分析了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B.文章以明清北京故宫为例,印证了传统建筑的排列次序是礼制等级分明的产物。
C.对比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突出了中国建筑注重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的特征。
D.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章先说儒家伦理规范的具体内容,再从文化角度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主次分明、井然有序的建筑排列,故宫就很难反映礼制的等级森严。
B.讲究合理搭配和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才使中国传统建筑有了庄严感和亲和感。
C.因渗入中国人的宇宙观、审美理想,中华传统建筑获得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
D.礼制性建筑充分运用数理象征手法,使得其极具理性和浪漫交织的美学神韵。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章太炎先生二三事

刘诚龙

章太炎先因其个性特立独行,被人目为章疯子。诚如其自道:“大凡非常的议论,不是神经病的人不能想,就是能想亦不敢说。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有神经病……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神经病。”

太炎先生是神经病,首先是因为其敢想敢说。比如说,社会爱的是尧舜,恨的是桀纣,而太炎先生却放言高论:“但愿满人多桀纣,不愿见尧舜。”他希望清政府从皇帝到保长个个暴戾无比,比夏桀商纣过之;都因太炎先生反满之故,盼望清政府“多行不义必自毙”、“满洲果有圣人,革命难矣”。

太炎先生因为革命意志曾经十分坚定,与其老师也断绝了师生关系。他从师俞曲园先生7 年有余,师生情谊甚是深厚,此后太炎先生出乡梓,流日本,与其师不见者十又余年,一日归省恩师,被俞老师臭骂了一顿,话语难堪死了:“不忠不孝,非人类也。”且十分绝情,要永断师生关系,说“曲园无是弟子”。惹得太炎先生生了点毛毛火,做了一篇《谢本师》。谢者,非谢谢也,乃谢绝也,意思是,你不认我这个弟子,那我也不认你这个老师。在太炎先生那里,师情,我所欲也;革命,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师情而取革命也。

非常吊诡的是,太炎先生的弟子周作人也写过一篇《谢本师》,因为太炎先生后来思想渐趋保守,将“汉奸”曾国藩尊为“人伦模范”,引起了其时革命性很高的周作人的强烈不满:“先生现在似乎已将四十余年来所主张的光复大义抛诸脑后了。我相信我的师不当这样,这样的也就不是我的师。先生昔日曾作《谢本师》一文,对于俞曲园先生表示脱离,不意我现今亦不得不谢先生……”

敢自嘲者真名士。太炎先生因反满,而国家国家,国已非家。国这个家,已不容他了,所以,他出走日本。到了日本,生活曾经极度困窘,常常是一连好几天都冷火冷灶,举不了火,每天买一块小麦饼过日子,穿在身上的衣服,盖在肚皮上的被子,也有三年而未洗的,“困厄如此”而“德操弥厉”,依然不思悔改,性情也不曾稍改,他与日本人山根虎次郎一起办报,文斗解决不了问题,就斥诸武斗,互挥老拳。又常常上街,高呼“反革命”口号,多次差点进局子。一日,日本警察来查户口,叫填写调查表,太炎先生一挥而就,填的是:职业,圣人;出身,私生子;年龄,万寿无疆。太炎先生并非私生子,本来是私生子者都极力遮掩,非私生子而敢以私生子给自己头上扣粪,太炎先生可能是千古一人吧。

鲁迅先生曾经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里说:“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其实,在革命家与学问家的中间,太炎先生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宦家。他与袁世凯恩怨两难忘却。袁欲复辟帝制,太炎先生曾于1 91 4 年元月七日,手持羽扇,扇柄上挂着袁世凯授予的二级大勋章,大摇大摆地来到总统府,口口声声大骂袁贼,掀翻传达室的桌椅,打碎门窗的玻璃,这就是当时京城家喻户晓的章太炎大闹总统府。此后袁下令对章太炎监禁,两人因大义而交恶。

其实,在此之前,太炎先生与袁世凯曾有过一段蜜月,他曾致书袁世凯,力陈人才之重要,袁世凯看了很高兴,于1912 年委任他为东北筹边使。太炎先生获得了这一任命,高兴地往长春走马上任了。太炎先生本色是书生,哪知道这所谓筹边使其实是个光杆司令,装相罢了,可是,他不太懂,上任之时,想象场面一定隆重欢迎、热烈欢迎的,结果呢,什么都没有,惹得太炎先生大发雷霆:“本使为民国政府所任命,吉林地区官员竟敢目无本使,就是目无国民政府。”太炎先生还真把这帽子当回事了,可是呢,吉林都督陈昭常,也不抗辩,只是微微一哂。这不是自找难堪?

(有删节)

【小题1】章太炎是“神经病”“疯子”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小题2】文章第四段写周作人和章太炎断绝师生关系,最后一段记叙章太炎在担任“东北筹边使”时的一件尴尬事。作者写这两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3】二十世纪初叶,中华文化孕育出了一大批诸如章太炎这样的大师,新中国成立后科技界也有过一大批大师,而今堪称大师级的人物却少之又少,“伪大师”却满天飞。从文中所记叙的章太炎先生的几件事情,你看出成为“大师”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莎士比亚戏剧开始时因其过于“通俗”并没有得到戏剧界的认可,并因其过于“通俗”而被当时的专业戏剧创作者排挤、轻视。不过,大众剧场为其带来了无尚荣耀,之后的岁月,莎士比亚戏剧不仅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经久不衰地演绎,同时也成为戏剧艺术家的必修课,被高高供于戏剧史乃至文学史的神坛之上。这个过程,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群众文化也能诞生经典;贴近群众的“俗”的艺术,更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群众文化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契机。

莎士比亚从一开始就以大众剧场的所有观众为对象,主题包含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台词对白更是取材于群众,大量运用民谚俚语,插科打诨。这与华丽的字句一起,构成奇妙的审美效果,并进入现代英语的血液,成为英语文化的一部分。

莎士此亚起于“草根”阶层,却广泛受到各个层次观众的热烈追捧,并经历了历史和国界的检验。由“草根”而入“庙堂”的,古今中外,不独莎翁一例。宋代词人柳永,曾因“倚红偎翠”“浅斟低唱”入不得店堂,但谁也否认不了“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事实,“杨柳岸,晓风残月”成为流传千年的经典,他无可厚非地重回并永居庙堂之上。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就分出了贵族派和平民派两种力量。责族派只为少数贵族服务,虽然在诗歌和法语的发展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却远没有平民派作家拉伯雷的名气。后者因为用民间语言写出了现实主义关注人性的通俗作品并广泛传播,而在文艺复兴的史册上声名赫赫。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俗”的文化都战胜了以“雅”为出发点的艺术。平民派的“俗”,本质是以人为本,文艺复兴的起源就是挑战教会思想文化的统治,回归最普通大众的人性,因此莎士比亚才能成为英国文艺复兴的伟大代表。

乔伊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尤利画斯》,被誉为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之首,但其情节的复杂性,意识流手法的晦涩性,致使能够阅读这本小说的人寥寥无几。西方现代主义兴起以来,大量文艺家刻意制造陌生化的效果,为作品打上了所谓的“精英”烙印。这种风潮在中国的表现也非常突出,这不应是大多数文艺家长期的艺术追求。专业文学艺术创作往往会在巅峰处走向低谷,失去创作的激情和创新的灵感,而群众文化却更可能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专业文艺创作者必须正视群众文化的发展,这是应有的正确态度。近年来,不少作家做出了很多尝试,将视角放在普通大众身上,叙写小人物,细描日常生活状态与个体微妙的心理情绪。不过如果是居高临下用专业和高雅的身份去恣意想象和构建群众,不会有群众真正想要的表达。现在群众创造、欣赏、提升文学的水平不断增长,如何正确面对群众文化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在群众文化的土壤上更好地孕育和繁荣专业文学艺术,已是专业文学艺术家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廖文《莎士比亚戏剧:由“俗”到雅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戏剧虽然因过于“通俗”未被当时专业戏剧创作者认可,却最终走到了艺术的巅峰。
B.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吸收民间语言精华,求俚俗,也不排除华丽,有着奇妙的审美效果。
C.如果艺术以“雅”为出发点,忽视最普通大众的人性,就难以和“俗”的文化较量。
D.作家关注普通大众,叙写小人物悲欢,探究他们的心理世界,但这并不是平民化写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莎士比亚戏剧取得杰出艺术成就的过程谈起,引出观点,为下文论证奠定基础。
B.文章除用莎士比亚的例子外,还用柳永、乔伊斯等例子,论证了群众文化也能产生“大家”。
C.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鲜明地表明了贴近群众的“俗”的艺术更经得起历史检验。
D.文章逻辑性较强,层次分明地论述了正确面对群众文化、促进文学艺术发展这一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戏剧经过历史发展最终能成为经典,群众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B.草根作者往往经得住历史和国界的检验而居于庙堂之上,莎土比亚、柳永即如此。
C.专业文学艺术创作往往会在巅峰处走向低谷,而群众文化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D.专业文学艺术家如能正视群众文化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就能繁荣专业文学艺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汤显祖:帝国逢衰世,大才写残梦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农历八月十四,汤显祖诞生在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城东文昌里。其时他的祖父母、父母俱全,祖父汤懋昭精通《尚书》,贡生出身,父亲汤尚贤精通老庄之学,家境殷实且藏书甚多。
汤显祖一生经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借用龚自珍的话,明帝国已步入了“衰世”。整个帝国表面光鲜,而四处潜流涌动,隐患多多。庙堂之上政治腐败,政斗残酷;地方官场则是贪官污吏横行,道德沦丧。
汤显祖很早就显露才华,被乡人称颂为“神童”。他十四岁进县学,二十一岁参加乡试,考得全省第八名举人。阳明学的重要流派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汝芳与汤显祖的父亲交好,汤显祖十三岁起,师从罗汝芳研习心学。罗师倡导“赤子之心”,提出“制欲非体仁”的主张,这对程朱之学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也影响了汤显祖倡导人性解放、遵从内心良知的人生观的形成。
汤显祖在中举的第二年进京参加会试,落第。三年后,再次参加会试,仍然落第。第二次落第后,汤显祖被好友姜士奇举荐作当朝首辅张居正二儿子张嗣修的陪考举子,但汤显祖拒绝了这一安排。那一年会试,得罪了张居正的汤显祖毫无意外地落第,直到张居正去世,汤显祖才通过会试、殿试,取得了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的功名。
万历十九年,南京礼部主事汤显祖因上《论辅臣科臣疏》抨击“辅臣欺弊如故,科臣贿媒方新”而被贬谪到岭南。途中他遇到张居正的二儿子张嗣修。此时张居正被夺谥,张府被抄家,张居正的大儿子张敬修自杀,张嗣修被剥夺官籍,流放到雷州半岛。目睹高层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联想到自己半生蹉跎,汤显祖难免心生“人生如梦,官场如梦”之感,但他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并没有破灭。毕竟,心学推崇“知行合一”,以济世安民为己任。
万历二十一年,四十四岁的汤显祖升任为浙江遂昌县知县。遂昌虽然只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山区穷县,但汤显祖尽职尽责。他在这个“斗大县”劝农兴学,惩罚鱼肉乡民的豪强,得罪了巨室。尽管遂昌的百姓感其恩德,对其热情挽留,汤显祖还是决定辞官回到故乡。万历二十六年三月,他回到故乡临川,开始了其长达十八年的归隐生涯。
回到故乡的汤显祖,修建了玉茗堂,开始专心写作戏曲,并教导故乡戏班演习。“临川四梦”除《紫钗记》(南京时创作)外,其余三部《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都在故乡完稿,很快风行全国。《紫钗记》《牡丹亭》以男女之情梦入戏,肯定了人的情感追求的正当性,倡导人性要得到释放,因理而违情的人生不可取。《南柯记》《邯郸记》则是用梦来演绎官场之荒诞,人生之无常。已经享国两百余载的大明帝国何尝不是《南柯记》中的一个“大槐安国”?
汤显祖在“四梦”中显然体现了其对程朱理学“性即理也”的反抗,而“四梦”的另一个思想资源则是禅学,他一生礼佛,年长他七岁的达观法师与他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佛教讲求“无情”,但他在给达观的一封信中却说到“忘情”之难,“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真是一刀两断语。使我奉教以来,神气顿旺。谛视久之,并理亦无,世界身器,且奈之何……迩来情事,达师应怜我。白太傅苏长公终是为情使耳。”汤显祖毕竟是儒门书生,终不能在佛法中得到解脱而忘却世情。
万历四十四年(1616),汤显祖在临川的玉茗堂与世长辞。也就在这一年,努尔哈赤在辽东称帝,建立了后金,明王朝由衰世转入到乱世。再过二十八年,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大明帝国也消失在风中,终成一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显祖很早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因其父与阳明学的重要流派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汝芳交好,被罗汝芳收为弟子,正式开始研习心学。
B.汤显祖深受“赤子之心”“制欲非体仁”等心学理论的影响,形成了追求人性解放的思想,从“临川四梦”中能看到其对道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反抗。
C.禅学是汤显祖创作 “临川四梦”的思想资源之一,但他毕竟是儒门书生,在给达观法师的一封信中曾说到“忘情”之难,表明自己无法像白居易、苏轼那样在佛法中得到彻底的解脱。
D.文本基本以“梦”来贯穿汤显祖的生平与创作,不仅写出了汤显祖人生中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且也隐约勾勒出明后期的帝国残梦。
(2)文章第五段写汤显祖被贬岭南途中遇到张嗣修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第二段写到“汤显祖一生经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借用龚自珍的话,明帝国已步入了衰世”。请谈谈汤显祖的人生成就与时代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