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首次对部分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税,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优化调整了税率结构等,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个专项附加扣除。此次个税制度改革走出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征收向综合征收转换的关键一步,有助于解决分类征税方式下不同所得项目之间税负不平衡的问题;将大幅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更好地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实现从普惠制改革到定点减负的转变。财政部部长刘昆说,个税起征标准综合考虑了人民群众消费支出水平增长等各方面因素,并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

同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办法》是在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和充分凝聚各方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公开征求意见到《办法》公布后各方面的反映看,社会各界对《办法》的评价是积极的、正面的,普遍认为专项附加扣除力度之大,超出预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减负政策。”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说,财政部将会同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全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要做好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交换,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使纳税人能够充分、便捷地享受到扣除政策。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经济日报》)

材料二:

表一: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不同收入水平的减税情况(单位:元)
月收入
年收入
调整前
年纳税额
调整后
年纳税额
减税额
降幅
5000
60000
140
0
140
100%
10000
120000
3876
1001
2875
74%
15000
180000
12948
5484
7464
58%
20000
240000
24120
10151
13968
58%
50000
600000
114036
88780
25256
22%
80000
960000
231552
205396
26156
11%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表二: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扣除情况测算
 
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纳税人在人群中的比例(%)
兄弟姐妹数量(个)
赡养老人平均扣除款(元/年)
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纳税人在人群中的比例(%)
子女教育平均扣除款(元/年)
低收入人群
33
1.88
2783
38
4500
中低收入人群
62
2.29
4486
43
5172
中高等收入人群
67
1.96
5463
22
2595
高收入人群
72
1.69
6426
18
2143
平均值
67
1.98
5397
37
4402
 

(摘自田志伟、田展《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注]扣除款:指按照《办法》.规定从享有该专项扣除政策的纳税人的应税收入中减除的款项。如王某扣除五险一金每月实发工资8000元,减除5000元免税额,其应税收入为3000元,现在其享有子女教育专项扣除每月再扣除2000元,那么这2000元即扣除款。

材料三:

目前一个典型的城市家庭抚养一个小孩的成本每年大约是3万元,考虑到边际成本递减,抚养两个小孩的成本大概为5万元。如果夫妻两人年总收入为25万元,按目前的抵扣方案,养育两孩每年抵扣额为2.4万元,在20%的税率下,这意味着家庭一年只能节省4800元,与年均5万元的养育成本相比微不足道。

(摘自梁建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应该按小孩人头抵税》)

材料四:

依据《办法》,夫妻双方只能在负责自己的父母养老时获得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若夫妻双方仅有一方具有工作收入,实际上承担着夫妻双方父母共同的养老,但法律却只允许其在缴纳个税时抵扣自己父母的养老费用支出,不允许抵扣对方父母的养老費用支出,这不仅不合理,而且可能引发家庭内部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自田志伟、田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纳税人的收入与纳税额、减税额成正比,但与降税幅度成反比,月薪2万元以下的收人群体税负下降明显。
B.收入高的群体纳税额高而降税輻度小,收入低的群体纳税额低而降税幅度大,体现税收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低收入者是最大收益者。
C.高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比例最小且其平均扣除费用最少,因此较赡养老人费用扣除,子女教育扣除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
D.高收入人群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中低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体现了专项附加扣除定点减负作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个人所得税法具有创新性与前瞻性,实行部分劳动性所得综合征税、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专项附加扣除、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是其突出亮点。
B.我国个人所得税以前是分类征收,新个人所得税法向综合征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对解决税负不平衡有帮助作用。
C.要使纳税人能充分、便捷地享受到专项附加扣除政策需要多部门协同工作,其中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成为重要的一环。
D.《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在制定时虽然广泛听取了民意,但在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等方面并未充分凝聚各方共识。
【小题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内容,给《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提一条修订建议并至少给出两点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30 11:1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媒体的发展深受产业革命影响,呈现出技术迭代引领媒体格局演变的发展轨迹。回望历史,正是纸张的普及、印刷技术的大发展,推动传媒领域进入了“铅与火”的平面媒体时代。随着电讯技术的发展,传媒领域又进入了“光与电”的立体媒体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信息的生成方式、传播方式、接收方式带来从未有过的革命性影响,正在迅速重塑传媒格局,推动当今世界进入“数与网”的全媒体时代。

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在发生令人难以想象的变化,过去传统媒体曾经掌控的“舆论主场”成为众多跨界者涌入的“舆论广场”,传统媒体引领、主导舆论作用受到挑战。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互联网这个新的主阵地,不容回避,无可回避。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媒体融合:用得好是真本事》,2019年3月18日)

材料二:


(数据来自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中央和各地方主流媒体以新技术为引领,充分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创新媒体融合传播手段,实时权威传递党的政策主张和两会代表委员声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新媒体精心打造的“独家V观”、特稿、VR全景等时政类融媒体产品,展现大国领袖魅力风采、传递两会声音,点击和阅读收看量屡创新高。融媒体行动“AI机器人上两会”、徽视频《我是代表》等特别设计,体现了新媒体时代信息智能化和快速传播的特点,实现了总台内容优势和传播方式多样化的高度结合。

各省级广播电视台以云平台为依托,调动省、市、县三级融媒体中心资源,通过人民视频和央视新闻+等平台进行矩阵传播,让两会报道更加鲜活、更加接地气、更有新和力。

(摘编自央视网《守正创新 融合传播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格局》,2019年3月9日)

材料三: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2015年,新华社推出自主研发的“快笔小新”机器人写稿系统。2018年11月,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亮相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人民日报社推出“时光博物馆”主题活动、《中国很赞》手指舞接力挑战等,引爆人们的参与热情。中国日报社以《解码中国》等短视频栏目为依托,打造了“英国小妹”夏洛特等“网红”记者,透过“外眼”看中国、通过“外嘴”讲中国,扩大主题报道的国际影响力。

这些年,通过主流媒体的多样化传播,“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平实有力的话语真抵人心,时代强音让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洋溢满满正能量。实践证明,媒体深度融合必须牢牢抓住内容创新这个根本,从拼海量向拼质量转变,从聚流量向聚人心跨越,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也一定有新的挑战。但改革永无止境,创新永不停息。走好必由之路,牢记使命任务,坚持守正创新,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大有可为,气象万千。

(摘编自新华社《守正创新 有“融”乃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媒体融合发展成就综述》,2019年1月26日)

材料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裂变式成长,人们对于未来世界有了更为迫切的期许。媒体融合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下一个风口又会中哪里?

在专家李忠看来,“媒体人要实现突破和创新,就要勇于打破思想藩篱,从观念上进行自我革新”。新媒体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要大胆起用年轻人,打造一支真正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技术应用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的发展要与业务完全融合到一起,不能是彼此割裂的状态。

媒体要有自己的精神价值追求,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德底线不可逾越,这就是融合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摘编自新华社《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2019年2月2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图表显示,自2008年起,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8年12月,已超过8亿。
B.图中互联网普及率和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均持续提高,在2008年到2009年间,后者较前者增幅更加明显。
C.在2008年,手机网民数还不到互联网民数的一半,而到了2018年,手机网民数已大致等同于互联网网民数。
D.从2015年起,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超过90%,可见手机上网已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重塑了传媒格局,并推动当今世界进入“数与网”的全媒体时代。
B.传统媒体在过去掌控着舆论话语权,但随着传播方式等的变化,众多跨界者拥有了这一权力并占领了互联网这个新的主阵地。
C.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主流媒体积极创新,进行多样化传播,创新媒体融合方式报道新闻,取得明显效果。
D.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容我们回避,足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若无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强音就难以直抵人心。
【小题3】媒体应如何进行融合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是艺术,表情达意是它的重要属性也是它的重要功能。从这个功能出发来进行书法欣赏活动,会给我们一种新的启发。

书法不是日常实用的写字,它所写的字是利用汉字进行造型,在造型当中提供一个表情达意的平台。书法创作和日常实用写字是有本质区别的。特别是今天,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写字,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信息的交流,它没有技法、形式等方面的要求,你只要能准确表达、对方能够看懂就行;然而,书法不行,书法是通过汉字的造型、组合,把汉字变成一个美学对象,是以美的形式反映社会、反映时代,所以书法有技法方面的规范、笔墨的规律、构成关系等诸多要求。

古人对此有这样的界定。李斯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就是说书法创作的时候,其结体要“像其一物”,要像什么呢?他后面接着说:“若鸟之行,若虫食禾,若山若树,若云若雾…… 方可谓书。”只有这样的才叫书法,它不是简单的写字,而是将喜和愁融于心中,有了内心的把握, 才是书法。对此,王羲之则从另一方面进行了论述,他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法,但得其点画耳。”就是说那些方方正正、横平竖直的并不是好的书法。书法有自己的造型规律,通过造型反映内心世界。

从先贤们的论断可以看出,书法除了形似、神似外,通过造型注入情感,是使神采产生的内在动力。孙过庭的《书谱》中说:“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包世臣在《艺舟双辑》中也提到:“ 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然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当于目而有据。” 这些情性的东西难以表达清楚,但却实在有妙处。因而,书法的创作需要技法、需要形神统一,更需要情感。

书法的表情达意是通过书法的内容来展现的,对书法内容的欣赏更是书法欣赏中的关键。书法作品的文本内容,例如汉赋、唐诗、宋词、佛经、佛语等,其知识产权各有其主,除非写自己的诗文,否则并非书法家所有。所以我们要把书法作品的文本内容与书法作品的内容分开来对待,只有这样,在欣赏书法的时候才不至于出现以欣赏诗词内容代替书法内容那样的尴尬。

书法家可以利用汉字的造型来表达情感内容,这首先取决于汉字的自身美。汉字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文字学、训诂学的学问直接影响到书法的创作质量,还有文学修养,以及文学表情达意方式的借鉴等,都和书法家的表情达意息息相关。从书法内部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章草、行书、草书还有楷书等,不同书体的造型,都为书法家传达情感提供了不同的方式。和唐诗欣赏一样,书体之间也可以互相欣赏,互为对比。应该指出的是,书法与文字、文学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书法的情感表达与字面含义关系不大。如韩愈欣赏张旭的草书,并没有提到张旭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而是欣赏“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些都是书法欣赏的要义。

(摘编自胡抗美《书法艺术的情感表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作品不仅要做到形神兼备,更要注入创作者的情感,方能神采飞扬。
B.书法作品可以通过可见的外在审美形式,表现创作者不可见的内在情感。
C.书法家自身的文字学功底及文学修养高低决定了其书法作品的质量高低。
D.汉字本身所具有的造型美,为书法家表达情感内容提供了有利条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表情达意是书法的重要功能为论证基础,对书法欣赏做了多角度的阐述。
B.王羲之的观点从正面论证书法有自己的造型规律, 是通过造型反映内心世界的观点。
C.文章引用孙过庭与包世臣的言论,论证了创作者的情感对书法的重要性。
D.文章列举韩愈欣赏张旭草书之例,证明书法的情感表达与字面含义关系不大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作品既需要创作者情感的注入, 更需要创作者的创作技法、技巧。
B.书法创作和我们日常实用写字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以信息的交流为目的。
C.欣赏书法时,我们要将造型的艺术美和文本的艺术美结合起来看才更好。
D.隶书和楷书,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书体,但都能起到为书法家传达情感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金石学的“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石”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为求将文字资料保存永久而刻于石上,特别是铸于青铜器上,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在汉代时,存于简帛上的先秦文献已相当残缺,故商周青铜器铭文与东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资料已尤为珍贵。但是这一类文献在北宋以前并未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
这种情况,直到北宋年间金石学的出现才得到较大改观。研究古代青铜器与石刻能受到学者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金石之学不仅可以证经补史,而且有助于复原古礼,适应了北宋王朝鼓励经学、巩固统治秩序之需要。另一方面,金石之学有实证研究色彩,为当时代表进步的史学与文字学发展趋势的学者所推重。北宋时造纸、印刷与墨拓技术得到空前提高,也为金石学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清代在康熙朝后,开始极力提倡儒家经典之学,推崇“朴学”以巩固其统治秩序。而清初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通经致用”,重视考据学及小学,遂将与小学密切相关的金石学推到当时学术高端的地位。清代学者在青铜器与金文研究上有不少建树,而石刻方面则着力更多,研究成果亦趋于系统。但此时期被作为研究对象的青铜器等古器物及部分石刻,仍是零散出土的,且多属未知共存的器物。同时,对古器物形制变化的脉络及其与铭文的关系始终未理清,对铭文虽有考证,亦由于未有科学的古文字学理论且囿于传统史观,故进展不大,且研究的路径与结论始终未能摆脱“证经”之套路。
金石学作为一门属于特定历史阶段、有特定内涵的学问,基本止步于二十世纪初,但对其研究的主要门类,即中国古代青铜器(及各种古器物)、金文与古代石刻的研究,则继金石学之后获得新生。辛亥革命前后,伴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学术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被引进,特别是“五四运动”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方法,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1925年王国维发表《古史新证》,倡导“二重证据法”,对中国古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进步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央研究院”发掘殷墟开始,中国青铜器研究即从旧金石学范畴进入了现代考古学的研究领域,考古类型学被应用于青铜器研究。郭沫若在其名著《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与《考释》中,借鉴考古学的类型学,提出了“标准器法”。1941年出版的容庚《商周彝器通考》,更在青铜器及纹饰的分类、定名诸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1935年唐兰出版了《古文字学导论》,提出了古文字考释的偏旁分析法与历史考证法,促使古文字学脱离开传统金石学与小学的束缚。史学观念的进步也使金文更好地与传世历史文献相联系,使之成为研究古史的重要资料。与此同时,石刻研究亦渐纳入现代考古学与史学的研究范畴。二十世纪以来照相技术与印刷水平的提高成为传统金石学研究门类获得新发展的重要条件。
从金、石学的兴衰与金、石研究的新生之历程,可深切地感到,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术研究,其水平的高低是与时代所给予的政治环境、科学世界观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时代的历史需求密切相关的。
(朱凤瀚《金石学的兴衰与传承创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有一种文化传统,为将文字资料永久保存而将其刻于石上或铸于青铜器上。“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而“石”则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
B.清朝时期,始终未能厘清古器物形制变化的脉络及其与铭文的关系,也没有科学的古文字学理论,又受到传统史观的局限,金石学研究进程受到影响。
C.金石之学可以证经补史,有助于复原古礼,适应了北宋王朝鼓励经学、巩固传统秩序之需要,而且金石之学的实证研究色彩,也很受当时的学者们推重。
D.王国维倡导“二重证据法”,对中国古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进步起了积极推动作用。郭沫若借鉴考古学的类型学,提出了青铜器研究的“标准器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较之简帛,青铜器铭文和石刻保存的时间更为长久。在汉代时,保存于简帛上的先秦文献已相当残缺,所以商周青铜器铭文与东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资料显得特别珍贵。
B.清代学者在青铜器及金文研究上建树不少,对石刻研究投入精力更多,研究成果亦更加系统;而此时青铜器等古器物仍是零散出土的,且多属未知共存的器物,研究进展不大。
C.在北宋以前,青铜器及其铭文以及石刻文字等文献资料还并不是很受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直到北宋年间金石学出现后,这种状况才得到较大改观。
D.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被引入中国,尤其是“五四运动”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方法,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初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通经致用”,重视考据学及小学,金石学因与小学密切相关,被推到当时学术高端的地位。
B.北宋时造纸、印刷与墨拓技术为金石学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20世纪以来照相技术与印刷水平的提高使传统金石学研究门类获得了新的发展。
C.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殷墟的发掘,标志着中国青铜器研究从旧金石学范畴进入现代考古学的研究领域,石刻研究也逐渐被纳入现代考古学和史学的研究范畴。
D.金石学作为一门学问,属于特定历史阶段,具有特定内涵,在20世纪初已停滞不前,但对其研究的主要门类,则继金石学之后获得新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思维就是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往往是错误的,以至是荒谬的。正因为如此,学音乐的,应该懂得些声学;学美术的,应该懂得些光学;学艺术体操的,应该懂得些力学;学人文的,应该懂得些科学技术。

《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光照古今,流传不朽,但也存有不掩瑜的瑕点,例如,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多处有矛盾,这也是曹雪芹这位伟人在创作《红楼梦》时在逻辑上失误之处。然而,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于前后一致的严密,因此,一般摆脱不了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难于飞跃,难于求异,难于作出超脱现有模式的重大的创新。

而文学艺术恰恰与科学相反,不是追求抽象,不是直接表达共性、普遍性,而是着手个体,着手特殊,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普遍性;因此,必须力求从不同侧面、从不同个体、从种种特殊,来创造新的形象,来深刻反映事物的共性、普遍性。正因为直接表达的是侧面、是个体、是特殊,从而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去思考、去领悟、去追索、去开拓;极为精炼的中华诗词,就更是如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登鹳雀楼,还是哲理之言呢?“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是写暮春的杨花榆荚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诗人无比喜悦之情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不管怎样,这些名句,都是合乎客观实际,合乎逻辑的。

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怎么美化或丑化,不管怎么夸大,寥寥几笔,确如此人。为什么?关键就是这几笔。这几笔不是其他,而是同现代数学一个分支即“拓扑学”有着紧密关系的。“拓扑学”是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始终不变的。这些不变的东西叫做“特征不变量”,这几笔就是“拓扑学”的“特征不变量”。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所谓的“神化”,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就连摄影,如果是艺术照,就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搬上照片,而应加以“艺术”处理,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这不是科学又是什么?“春秋笔法”下的用字用词,是“杀”?是“弑”?是“诛”?是“戮”?是“斩”?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诗眼、词眼、文眼,也正是用以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特征的。

正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阅历广泛,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由定性到定量,才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掌握了事物的特征。“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始第一句中的“环”字,滤去了词句水分,浓缩了语言容量,揭示了滁州为群山环绕特征,一字可敌万语。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个在小小空间的红杏枝头,一个在辽阔空间的锦绣江南,都生动深刻、内涵极为丰富地展开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画面。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10个字,10件事物,6点景色,描绘出了行人秋晨离开荒村野店匆匆上道的有声有色的凄凉景象。要强调指出的是,正因为中华诗词用词用字最为精炼,从而也最能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

(选自阳叔子《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逻辑思维是基础,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会产生正确的思维,能避免那些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荒谬错误的结论出现。
B.要想摆脱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的禁锢,实现思维的飞跃和求异,进而作出重大的创新,就不能执着于逻辑思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
C.文学艺术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不一样,前者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和普遍性;后者则追求抽象,直接追求共性和普遍性的表达。
D.漫画家使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美化或丑化艺术形象,却让人并不感到“失真”,是因为寥寥几笔,抓住了那些始终不变的东西,突出了本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艺术能够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让人思考、领悟、追索和开拓的艺术魅力,因为它是从个别表现一般。
B.摄影中的艺术照,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地加以呈现,应该加以“艺术处理”,借以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
C.作者引用京剧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科学地论证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目的是强调京剧的独特性。
D.文学作品中用词用字的精练,往往达到“一字可敌万语”的艺术境地,其目的往往是为了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巨著《红楼梦》,在林黛玉进贾府的年龄方面存在逻辑上的失误,阐明了文学艺术创作不仅要追求思维的创造性,更要追求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名句既合乎逻辑又给人想象空间。
C.“杀”、“弑”、“诛”、“戮”等词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科学性特征。
D.“环滁皆山也”的“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字最为精练,形象生动,丰富而深刻地揭示了事物本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在文明初起的时代,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星光熠熠,照亮了各处的夜空。一边天生仲尼,万古长夜将尽;一边柏拉图走出洞穴,迎接明媚的阳光。虽然两个大陆中间的广漠横无际涯,峻岭层峦叠嶂,但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汇聚、世界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这条沟通中西、美丽而又沧桑的文明纽带就是丝绸之路。
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已经开始,其路线被称为“草原之路”。这就是丝路的前身。草原之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经蒙古草原,越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直达多瑙河流域。正是通过这条道路,当时为中国所独有的丝绸进入西方世界。到两汉时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域,正式宣告了陆上丝路主干道的形成。及至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来华贸易,陆上丝路弦歌不绝,海上丝路也逐渐建立起来。
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活的道路,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国与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不论是作为波斯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阿拉伯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事实上,古代中西之间的交流,不论是丝绸、玉器、香料、陶瓷、珍禽等物质层面的物品,还是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儒家思想、道教等思想层面的结晶,都是通过这条东西交往的道路双方交流的。
在丝绸之路汇聚的多种宗教文化既相互碰撞,又和平共处,和谐共存。汉唐时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思想观念以佛教的影响力最为巨大。中华王朝不论迎佛也好,辟佛也罢,都展现了佛教对代表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新塑造。西域的于阗王国是丝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是商人驻足之处,也是西行东来的僧侣歇脚所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的佛寺,宝殿主尊是佛像,佛像两边上方都是千佛,而下方则往往描绘地方神祇,其外部特征有似祆教神祇。由此可以看出,丝路上的诸神之间并没有战争,而是安然地保佑着各自的信徒。
按照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不同文化由于自我认知身份的差异而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但历史经验表明,在冲突之外,文明之间还有着更为广泛的交流和竞争。公元751年,唐王朝与大食爆发战争,史称“怛罗斯之役”。这件小小的战事插曲迅速被和平交流取代,唐朝大量被俘工匠随大食军队西归,直接导致了以中国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西传。随后,中亚撒马尔罕形成了一个造纸中心,并在以后的岁月中将造纸术从西亚传入欧洲,埃及人的纸草和羊皮纸开始退出舞台。可以说,怛罗斯之战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极具象征性。抛开军事上的胜败不论,中国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在怛罗斯之外的广阔空间里竞争并共生,对双方文化的发展都极具积极意义。文化多元、文明交往、和谐共存,这正是丝绸之路留给我们今天最可宝贵的财富。
(节选自《丝绸之路与中西文明交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西文明在初起时代,都诞生过开启文明的巨星,丝绸之路则突破地域隔阂使不同文化走向交融,成为穿越时空的文明长廊。
B.春秋战国时的“草原之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前身,两汉时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域,使其发展成为主干道,唐代时它变得更加繁忙。
C.一些西方的现存壁画、文献记录及考古发现,都印证了中国文化曾经有过西向传播的事实,而且对西方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
D.尽管中华王朝或佛或辟佛,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之后,依然对代表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方文明的重要纽带,千百年来是中充满着活力,至今仍然对沿路的国家和民族的交往有着积极的影响。
B.隋唐时期,中国与波斯的交流持久而友好,双方既有物众多物品的交易,更有精神层面上多种宗教文化的交流。
C.丝绸之路上往来于东西方的商人和僧侣以于阗王国为停驻地,其佛寺的佛像和神祗见证了多种宗教文化的共生共荣。
D.“怛罗斯之役”的影响,相较于以中国造纸术西传为代表的文化交流的意义,其军事层面的胜败显得微不足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方文明的重要纽带,千百年来始终充满着活力,至今仍对沿路国家、民族的交往产生积极影响。
B.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一样,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国,使海上丝路之路得以在唐代逐渐建立起来。
C.塞缪尔·亨廷顿认为,不同种族因文化的差异会产生一些激烈的冲突。不过即便是冲突,也无法阻止不同文明的交流。
D.中亚撒马尔罕造纸中心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历史原因,更离不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多元性、文明交往及和谐共存的大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