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年2月6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编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0 08:51: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环境外交是指作为国际关系主要行为体的国家,以双边的、多边的、区域性谈判、交涉和对话协商为主要外交手段,处理环境领域中国际关系的一切活动、制定有关行为规则以及采取环境治理阶段性达标的措施。环境外交的主体是环境外交活动的参与者和实施者。狭义上的环境外交是国家通过外交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代表国家运用谈判、协商的方式以调整国际环境关系的各种对外活动,广义上的环境外交的主体是以国家为主,但却不仅限于国家,也可是地区性的或全球性的。作为学术研究中的环境外交概念,从一般意义上讲它是由环境外交主体、环境外交治理对象、环境外交运作方式三要素构成。。
环境外交可划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环境外交的萌芽自发阶段。1966年,联合国大会以“人类环境问题”为议题展开了讨论,以此为标志的环境会议在外交关系层次上得到推进和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环境外交面比较窄,更多的是发达国家的重视与积极参与;重点对象主要是应急性的区域环境问题,也没有形成环境外交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基本上是处于不成熟的自发阶段。
第二阶段是环境外交的蓬勃兴盛时期。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全球环境外交的盛大集会,110多个国家的代表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参加了会议,真正意义的环境外交由此发端。这次会议第一次将环境问题列入全球政治议程。环境问题逐渐涉及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在政治上相当敏感。标志着环境问题的性质由传统的国内专业技术问题向国际关系的重大领域转型。这一阶段的环境外交开始初具规模,其不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的讨论和制定原则性条文的范畴,重要的是开始进入具有实质性、定量化和目标化的制定与政策实施阶段。因此,这一时期的环境外交基本形成,展现了当代环境外交的特征和风貌。
第三阶段环境外交进入了成熟稳定发展时期。冷战结束后,战争的危险系数大为降低,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超越了传统安全议题走到了国际政治的前台,由边缘地带逐渐居于国际关系的核心地位。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被公认为环境外交史上的里程碑,由此启动了“环境外交”的历史进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得到各国的普遍认同。作为国际关系主要行为体的国家,纷纷将环境外交明确列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方面,并将全球环境问题列入各自重要的活动议程,置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07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议题又成为大国外交博弈的关注焦点,它直接触及各国重大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和环境利益问题。随着工业活动全面恢复,空气质量将很快再次恶化。清洁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必须取得平衡。气候变化问题持续升温,迅速成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关系的核心议题。因此,气候变化问题归根结底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更是国际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全球大国间和国家集团围绕环境问题进行的政治博弈,实质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之争。
(摘编自杨鲁慧《环境外交的起源发展及特征》
【小题1】下列关于“环境外交”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外交是指作为国际关系主要行为体的国家,处理环境领域中国际关系的一切活动。
B.环境外交主要通过双边、多边、国际性的谈判、交涉和对话协商等手段,制定有关规则,采取相应措施等。
C.狭义的环境外交是指外交、环保等部门代表国家调整国际环境关系的各种对外活动,采用谈判、协商的方式进行。
D.广义的环境外交虽然其主体以国家为主,但也可以是若干国家组成的地区,甚至是全球。它们是环境外交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小题2】下列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一般意义上讲,作为学术研究中的环境外交,其三要素是环境外交主体、环境外交治理对象和环境外交的运作方式。
B.环境外交在萌芽自发阶段,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对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应急性的区域性环境问题的重视和参与。
C.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之前,环境外交还没被列入政治议程,大会之后,环境问题逐渐涉及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D.冷战结束后,战争的危险系数大为降低,所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外交进入成熟稳定发展时期。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外交的萌芽自发阶段,世界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问题开始受到重视,但尚未形成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
B.真正意义的环境外交是从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始,它标志着环境问题的性质由传统的国内的专业技术问题向国际关系的重大领域转型。
C.环境外交基本形成时,其内容已不限于一般性的讨论和制定原则性条文,而开始进入具有实质性、定量化和目标化的制定与政策实施阶段。
D.当今时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识,各国都将环境外交明确地列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方面,成为国际外交的核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用物资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垃圾分类有利于改善垃圾品质,使得焚烧(或填埋)得以更好地无害化处理。以垃圾焚烧为例,垃圾分类能助力焚烧处理做得更好,可起到减量、减排、提质(改善燃烧状况)、提效(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

依据《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中国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见下表。

类别

类 型

比重

可回收垃圾

这些垃圾通过综合处理可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

约10%-25%

不可回收垃圾

厨余垃圾

如剩菜剩饭、骨头、果皮等食品类废物及花草等生物类废弃物。

约40%-60%

其他垃圾

主要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及果壳、尘土、食品袋(盒)。

约20%

有毒有害垃圾

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的物质或者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包括电池、荧光管、灯泡、过期药品等。这些垃圾一般使用单独回收或填埋处理。

约25%

 

垃圾分类,国外发达国家施行得较早,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德国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他们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且不断细化完善,像《废物避免产生和废物管理法》《废物管理法案》《包装条例》《电子电器设备法案》《电池条例》等。

自20世纪初,德国就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德国民众接受了近百年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从幼儿园阶段起,德国小朋友就要培养垃圾分类丢弃的习惯。到了小学,垃圾分类是课本内容。

在垃圾后期处理阶段,对于有机垃圾、纸类、玻璃类等生活垃圾,以及特种的有害垃圾,企业会通过不同车队进行分类收集、专项运输送往不同种类的处理厂处理。企业专业处理垃圾后,可以将有生产价值的原材料提取出来,向各产业针对性销售。据统计,德国垃圾回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5万,每年的营业额达500亿欧元,约占全国经济产出的1.5%。

另外,日本也是垃圾处理较好的国家。日本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实施垃圾分类的,最初只简单地分类,之后才逐步细分与完善起来的。到如今,垃圾分类的意识与方法早已完全融入了日本人的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摘编自《垃圾分类,引领绿色生活》等)

材料二:


图一:2011-2017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图二:2011-2017城市垃圾处理量及占比走势

(摘编自《中国生活垃圾处理行业年度发展报告》)

材料三

做好垃圾分类是解决好垃圾问题的重要前提,但并不是垃圾处理的全部,垃圾处理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各环节同时发力。

目前各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正加大对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榆、分类处理4个环节中后3个环节的投入,包括垃圾分类收集车的购买等,实现从投放到运输再到处理的整体链条分类,避免“先分后混”等问题。

事实上,实施垃圾分类不仅仅是垃圾处理方式,这一举措也将改变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比如,餐饮外卖要不要配送许多餐具、网购商品包装能否尽量减少胶带和泡沫塑料、礼品包装能否更加环保……显然,从前端的人人分类投放到后续各个环节,垃圾分类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创新城市垃圾管理不能只是一阵风,而需要各界同时发力,扎实推进。

(摘编自亢舒《垃圾处理,不只“分类”这点事儿》,《经济日报》2019年7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可变废为宝,如把纸张、布料、塑料、橡胶、玻璃、瓶罐、金属及废旧家用电器等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投放,重新回收、利用。
B.垃圾分类可使垃圾处理更科学有效,如分类后可改善垃圾品质,减少污染排放量,减少或避免有毒有害垃圾对人类健康造成伤害。
C.厨余垃圾是不可回收垃圾,约占垃圾总量的40% -60% ,也是易腐垃圾,污染周围环境,因此,相比其他垃圾的处理,应更重视对厨余垃圾的处理。
D.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等是垃圾分类后续程序,和垃圾分类一样考量着垃圾处理的水平,可以说,做好垃圾分类只是做好垃圾处理的第一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国垃圾分类工作做得好,主要在于技术髙超和经济化运营,他们对垃圾进行了专业处理再利用,产生了可观的经济价值。
B.截至2017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量在不断增加,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不过仍然做不到对全部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C.据材料二可知,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以焚烧、填埋为主,这两种方式中,填埋是主要方式,占比一直在50%以上,不过呈下降趋势。
D.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方式,也涉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垃圾分类意识与方法融入人们的生活,有助于社会风貌得到更大改观。
【小题3】请结合材料,就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提出合理性意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常散步

成熟住在城边上,离他家不远,有一条僻静的乡间小路。茶余饭后,他常去那儿散散步,品味着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按他的体会,每每去溜上一趟,就仿佛做了次心理按摩,那平日里因事务繁忙、竞争激烈而导致的神疲心累的感觉便可得到些排解。

然而,事情往往会有例外。

某日,他溜达了一阵后从另一条小路踅回,当穿过一片松林来到湖畔时,猛地看到三个十多岁的小孩在一艘小船上玩耍,其中俩小家伙各执一根竹杆在随意划动,船儿像个醉汉似的歪歪扭扭地向前。而当时岸边和周围又没有一个人。顿时,成熟不由自主地顺路一溜小跑起来——咋搞的?他有点莫名其妙。很快,他刹住了步履。哦,原来是我在担心那些小孩掉水里呐,想尽快回避……这也太多虑了,咋可能恰好这会儿出事喏?他摇了摇头,为自己刚才的举动感到好笑。继而,他想劝小孩不要在水里嬉闹,可刚刚将口张开,心里忽地说不行不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要一喊,万一有小孩吃了一惊而掉水里了或恰好这会儿他自己掉下去了,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于是,他抬腿便走,走得比先前快了许多,全然没了散步的韵味,倒像是匆匆忙忙赶路。他并不想走得这么快,然而似乎后面有人在不停地推他一般。少顷,湖面骤然传来叭啦啦的水声,成熟扭头一瞅,见划船的俩小孩没再划动,而是用身子在故意地摇晃着小船,船儿像个摇篮似的不停地晃荡,吓得另一小孩哎哎直叫。成熟不禁又跑了起来。心想这里一个行人也没有,船要弄翻了咋办?救吧,自己水性又不好,有危险;不救吧,良心又过不去,弄不好还有道德责任……唉——今日是咋回事噢?弄得这么狼狈,像鬼追来一样,这也太过分了!你不制止制止小孩也就算了,可也用不着这么紧张呀!就算这时船万一翻了,你不下去,也可以帮忙呼救啊。成熟想再次刹住步子,改为平常散步一样从从容容地离开,然而却没能做到,两腿像被人遥控了似的,又如同装了弹簧一般,近乎本能地迈着。陡然,后面传来扑咚一声,一个小孩跳进了水里游泳,成熟回头一望,以为出事呐,耳畔随即响起了压根儿不存在的虚幻的呼救声,当即他下意识地使出浑身劲头,如同百米赛跑一般朝前冲去,他要尽快冲出这个是非之地,那样子简直像是逃命。当他一口气跑到一座石拱桥时,因速度太快,一个趔趄,只觉嗡地一下,就啥也不清楚了。

当成熟苏醒过来,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医生告诉他,你这次可摔得不轻,幸亏被湖边几个小孩看到,赶紧叫人把你送来……

(选自《12篇好看的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非常散步”中的“非常”,一方面是说成熟此次散步遇到了非同寻常的情况,三个小孩在小船上玩耍,险象环生;另一方面也凸显了非同寻常的情节,本怕孩子们带给自己麻烦的成熟却被孩子们救了。
B.成熟平日事务繁忙,竞争激烈。神疲心累的他具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性格。看到孩子们在湖面上玩耍后,他立刻逃命似的奔跑,想尽快冲出这个是非之地。
C.小说情节简单,语言质朴,但是作者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传神的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D.“耳畔随即响起了压根儿不存在的虚幻的呼救声”以虚写实,形象地写出了成熟内心的惶恐,为下文写他摔得不省人事做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小题2】小说主人公名为“成熟”,你认为他成熟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3】最后一段,成熟从医生口中得知自己被湖边几个孩子所救。请结合全文谈谈设置这一情节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读书的艺术

读书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

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一个古代的作家使读者随一个久远的死者交通;当他读下去的时候,他开始想象那个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一类的人。一个人在十二小时之中,能够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生活二小时,完全忘怀眼前的现实环境。这么一种环境的改变,由心理上的影响说来,是和旅行一样的。

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孔子和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都表现过同样的观念。据我看来,关于读书的目的,宋代诗人、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因为我们智能上的趣味像一棵树那样地生长着,或像河水那样地流着。只要有适当的树液,树便会生长起来,只要泉中有新鲜的泉水涌出来,水便会流着。当水流碰到一个花岗岩石时,它便由岩石的旁边绕过去;当水流涌到一片低洼的溪谷时,它便在那边曲曲折折地流着一会儿;当水流涌到一个深山的池塘时,它便恬然停驻在那边;当水流冲下急流时,它便赶快向前涌去。这么一来,虽则它没有费什么气力,也没有一定的目标,可是它终究有一天会到达大海。

这么一种读书艺术的观念,把那种视读书为责任或义务的见解完全打破了。在中国,常常有人鼓励学生“苦学”。有一个实行苦学的著名学者,有一次在夜间读书的时候打盹,便拿锥子在股上一刺。又有一个学者在夜间读书的时候,叫一个丫头站在他的旁边,看见他打盹便唤醒他。这真是荒谬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把书本排在面前,而在古代智慧的作家向他说话的时候打盹,那么,他应该干脆地上床去睡觉。把大针刺进小腿或叫丫头推醒他,对他都没有一点好处。这么一种人已经失掉一切读书的趣味了。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做“磨练”,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学”。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读书的时间和地点的问题也可以找到答案。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谈到他的四弟拟入京读较好的学校时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有些人在要读书的时候,在书台前装腔作势,埋怨说他们读不下去,因为房间太冷,板凳太硬,或光线太强。也有些作家埋怨说他们写不出东西来,因为蚊子太多,稿纸发光,或马路上的声响太嘈杂。宋代大学者欧阳修说他的好文章都在“三上”得之,即枕上,马上和厕上。有一个清代的著名学者顾千里据说在夏天有“裸体读经”的习惯。在另一方面,一个人不好读书,那么,一年四季都有不读书的正当理由: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

【小题1】第二自然段中加点词“交通”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把“不读书者”和“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作比较,其用意是为了说明:(   )
A.读书是一件生活上的雅事
B.读书是令人尊重和嫉妒的事
C.读书能够改变现实环境
D.读书能起到旅行的作用
【小题3】第三自然段中说孔子也有同样的观念。请列举孔子表达同样观念的这句话,并说明其内涵。
【小题4】作者在阐明“世界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这个观点时,表达上很有特色。请指出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并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5】请整合信息,分条概述,为这篇“读书的艺术”做一个内容摘要。
(1)
(2)
(3)
(4)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生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光明网)
材料二
日前,太原钢铁集团宣布由其研发生产的圆珠笔笔头用不锈钢新型材料实现了批量生产,并于近日成功应用于国内制笔厂家。这意味着未来“中国造”笔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产品。对于研发笔尖钢技术的意义,有网友提出疑问,花费巨资研发一项高度成熟、利润有限的大众商品,其投入与产出之比是否合理?在基于精细化的产业分工和广泛的全球贸易背景下,我们是不是确有必要执着于造出圆珠笔头?对于国内的制笔企业来说,笔尖钢技术的突破无疑也是个好消息。作为核心部件之一的圆珠笔尖所需的特殊用钢,长期完全依赖进口,每年企业需要用每吨12万元左右的价格,从日本等******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新浪网)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加工精度高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
B.材料二报道太原钢铁集团的圆珠笔笔头用不锈钢新型材料实现批量生产,并于近日成功应用于国内制笔厂家,标志着笔尖钢已完全实现国产化。
C.材料三中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认为,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是多方位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D.材料四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与我们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等问题密不可分。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错误的的两项是
A.材料一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B.材料二侧重阐释研发笔尖钢技术的意义,拥有了核心技术不仅可以大幅降低国内相关企业的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主动权。
C.来自一线制笔企业的负责人陆宪明谈及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意在表明与日本女工相比,中国企业员工还缺乏她那种不断雕琢、精益求精的精神。
D.材料四中专家指出中国制造业存在深层次的结构性的问题,重要原因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大多数只能生产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
E. 综合四则材料表明我国制造业要完成由大到强,转型升级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努力掌握核心技术。
【小题3】请根据材料阐释“工匠精神”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