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历史上看,世界上的建筑——这里指的主要是大型的、有纪念价值的建筑——大致有两类:一类主要是用石头建造的,叫石构建筑;一类主要是用木头建造的,叫木构建筑。石构建筑由于材质的原因,不易腐朽或毁坏;即使因客观原因如雷击或战争等毁坏了,也能留下残垣断壁或曰废墟。木构建筑则不同,即使没有天灾人祸,也容易朽蚀,故千年以上的木构建筑遗存极少。

由于这样的原因,石构建筑毁坏后留下的废墟,多少年后仍历历在目,好像真的成了“凝固的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残垣断壁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仅不是垃圾,而且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受到普遍的尊重和珍惜。这就形成一种文化,即“废墟文化”。废墟因受到尊重并受到保护,从而成为审美对象,继而产生“废墟美学”的概念。欧洲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建筑毁坏后,极少有原地重建的现象,而都将它们作为一个珍贵的时代标志予以尊重和保护,乃至一块妨碍走路的“乱石”都不许随意挪动。

与此相反,我们中国的宫殿或庙宇毁掉了,就得赶紧在原址修复或重建,否则即使留下残垣断壁,也会很快被民间搬抢一空(这里指的是需要宫殿的时代)。无怪乎,在明代以前的几千年间,我们有那么多辉煌的宫殿建筑都没有留下一处像样的废墟遗址!因此我们的建筑文化中缺乏“废墟文化”,从而也缺乏对废墟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然而,说我们中国不见废墟文化,并不意味着我国没有废墟或缺乏废墟资源。我们是个有着悠久的“墙文化”的国家。不仅有万里长城,我们古代的几乎每个城池都有城墙,它们可都是石构建筑,有500到3000年的历史,大部分已沦为废墟。作为建筑单体,长城的原始工程量不仅超过国外任何古代的大型单体建筑,甚至超过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型建筑的总和!再说,我国历代的皇家建筑和贵胄府邸并不全是木构建筑,像天坛祈年殿、故宫太和殿的须弥座以及天安门前的金水桥等是多么壮观的石构建筑。

废墟的文物价值就在于其残破过程的历史真实性。正是这种真实性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因为它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讯息,是活的历史化石或活的历史教科书。残缺美是废墟美的哲学前提。而废墟美是废墟文化的核心。就以对待长城废墟为例:如果说以“修旧如旧”的名义修复的司马台长城对于“修旧如新”的八达岭长城或慕田峪长城来说是一个进步,那么目前正在以“修旧如旧,随旧随残”的理念修缮的京郊箭扣长城则又超越司马台长城而向前迈了一步。

(节选自叶廷芳《再谈废墟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建筑材质原因,石构建筑毁坏后留下的废墟受到人们珍视,成为了“凝固的音乐”。
B.木构建筑本身易朽,遭遇雷击天灾或战争人祸后更难留存,故世界上木构建筑遗存极少。
C.“废墟文化”是在人们改变了废墟是垃圾的观念而把废墟视为精神遗产尊重珍惜后产生的。
D.出于对“废墟文化”的认知不同,欧洲建筑毁坏后鲜少原地重建,而中国宫殿常修复重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比了石构建筑和木构建筑留存情况的不同,引出废墟文化,从废墟的价值表达了对保护我国石构建筑废墟和木构建筑废墟的期待。
B.文章以历史上欧洲和我国对待废墟的不同做法为对比,辅以史实证明我国缺乏废墟文化,缺乏对废墟美的认识,叙议结合,极有说服力。
C.文章分类例举城池防御建筑和皇家贵冑建筑,证明了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废墟文化”,但我国并不缺乏废墟资源。
D.末段以对待长城废墟为例,论证国人废墟审美意识日益觉醒的同时间接批评了“修旧如新”的八达岭长城和慕田峪长城修缮理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虽有丰富的废墟资源,却未形成废墟文化,国人对废墟美普遍缺乏认知和欣赏能力。
B.废墟是活的历史化石或活的历史教科书,废墟的文物价值在于其震撼人心的真实性力量。
C.废墟具有残缺美,面对长城遗址,保留它残破的历史真实性遗址的原生状态也许更有价值。
D.认识废墟美要从认识残缺美开始,废墟受到尊重保护,成为审美对象,形成“废墟文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0 09:43: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永远的蝴蝶
文/(台湾)陈启佑
那时侯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滑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走向马路。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象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象已是深秋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叫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了,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
(有删改)
【小题1】“我”为什么把樱子比做“蝴蝶”?
【小题2】小说两次写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直到作品的结尾处才告诉读者信的内容,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
【小题4】小说多次写到“雨”,这“雨”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开始思念雪花

胡容尔

⑴春天已至,春花妩媚,我却开始思念雪花。

雪花是洁白的信笺,上面写着天书。天气一冷,掌管信笺的上天便蓄势待发,准备将雪花配 发给人间。小雪节气动静不够,只配一点零星的雪屑,沉住气。大雪节气声势浩荡,是时候让铺天盖地的大雪出场了。

⑶天幕低垂,天地间的距离缩短。光线由明转暗,有些暧昧的混沌气氛浮动。新物登场,总是 需要旧物的铺垫和过渡,需要一种严密奇怪的衔接。大雪穿着白裙子,适时地现身,飘落而下。它 酝酿已久,就等着这样庄重的氛围衬托。缠绕着它的风有时大,有时小。风大的时候,雪被吹得摇 摇晃晃,东倒西歪。风小的时候,它就清楚地看到自己开放的六角花朵,撑着一顶降落伞。

⑷人只有等一朵雪花落下,才看得清它的面貌,标致,蓬松,像白梨花。小时候,我喜欢站在 雪地里,仰面等待雪花滑落唇间,品尝它的滋味。舌尖有点凉,有点麻,萦绕淡淡的清香。那种清 香,与人间所有的草木花香都不同。怎么会相同呢?地上的草木都沾了尘世气息,而它没有。它是 天外之花,那么新颖,那么清冽,不染凡尘。

⑸雪花开呀开,北风吹呀吹。挤在一起的雪花,队伍壮大,花片肥大,更像飞落的仙鹤和天鹅, 或者是一群从天空迁徙而来的绵羊,毛茸茸的。它有着自己认定的方向,与水类似,从上而下。这 种不思攀登的行动方式,与人多么不同。人的一生,总在算计着怎样从低处往高处走,总在谋划着 征服一个又一个高度。雪花不,它的眼里只有低处的事物,与低眉俯瞰众生的佛菩萨相似。就算被 风吹疼,保持倾斜的姿势,但它仍然是下沉的,换个角度落下而已。但凡大地上的一山一水、一房 一舍、一草一木、一路一径,所有低处的事物,哪怕微小的尘埃,都是它亲近的目标,离哪里近就 落在哪里。一片一片的信笺,渐渐连接成一整块一整块的宣纸,很大,很白。没结冰的深邃的大海, 是流动的墨水,飞奔着变化莫测、多姿多彩的线条。人也是墨水,很小的一滴墨。在无垠的披着洁 白盛装的大雪面前,人只是一滴淡墨,微不足道。

⑹一场大雪的到来,掩埋了大地上辽阔的枯萎和绝望,一切回到了清白的原点,回到了同一起 跑线上。在原野上,白色的火焰,不动声色地点燃新的希望。

⑺在我们当地,有时也会下暴雪,雪流湍急,瀑布一样倾泄而下,大地被迅速淹没。到处弥漫 着燃放鞭炮一样迸裂开来的白色烟雾,迷人眼。人们敬畏地躲进温室,劳作,或者喝茶,闲聊,把 舞台留给雪。这天地间唯一的舞者,穿着古老的舞鞋,载歌载舞,衣袂飘飘。

⑻江河湖泊结冰了,手脚冻得紧缩在一起,伸不开,但它们体内的血管潜伏在冰层下面,并没 有停止流淌。那些涌动的暗流,明显感到冰层肌肤在惊喜地颤动,一层温暖的厚厚的白雪,覆盖了 它们的身体。高处与低处的草木,长青的枯败的,挺拔的匍匐的,在雪中变换着琼枝的姿态。雪有 些重,压得枝条下垂,甚至断裂。但这是甜蜜的负担,它们更喜欢被雪滋养的感觉。它们借此在白 色的信笺上画下自己的形状,写上一些深情的话语。

⑼飞鸟呢,大部分藏到安全的巢里去了,从缝隙间露出个小脑袋,赏雪。偶尔低头啄一下羽毛, 再啄一下。只有喜鹊依然欢呼雀跃,我常在大雪时看到两只或三只喜鹊穿着黑白相间的衣服,喳喳 叫着,掠过我十七楼高的窗口。它们经过时,快如一道闪电,我只来得及看清它们白净的肚腹,像 雪那么白。我不知道,喜鹊为什么要费力地穿越风雪,觅食,还是只为展示一种力量?生命的力量。

⑽我外婆是这样形容大雪的:雪直堆直堆地下。没有“燕山雪花大如席”之类的比喻,很朴素, 却很形象。想一想,雪大了自然就成堆了,成堆的径直落下的雪,当然就是大雪。

⑾外婆说这话时,我年纪还小。记忆中那时的大雪,似乎都是在晚上蹑手蹑脚潜来的,选个月 黑风高夜。但我能敏锐捕捉到它们行走时细小微弱的声响,沙沙,簌簌。过一阵子,树枝、房顶和 院落就都白了头,发出强烈的银白的光,反射入屋,使熄灭灯火的屋内亮如白昼。我和小弟,通常 会坐在热炕头上,借着白雪赐予的比月光更亮堂的光线,玩手影游戏。白墙成了幕布,我们的十指 弯曲和直立、合拢和拆分,变化出狗、兔、鹰、象、狼、羊等多种动物影像。我们为我们丰富的创 造力,兴奋不已。

⑿一夜大雪过后,乡村被深深地埋藏,静寂而深沉。打破这种静寂和深沉、唤醒一座村庄的, 先是鸡叫,接着是狗吠。醒来的狗,在雪地上团团转,拓下五瓣梅花蹄印。它饿了。可主人的家门 已被积雪封堵,狗用爪子东一下西一下胡乱地刨着,连滚带爬地蹭过去,索性直起身子将冰凉柔软 的蹄子搭上门板,上上下下地抓挠着。然后人的声音响起,好像一张充满生气的大网,荡来荡去, 罩在村子的上空。柴火烧旺,炊烟升起,烟火让村庄在皑皑白雪中抬起头,重新热气腾腾起来。甜 得流油的地瓜、金黄的玉米饼子和大白菜、萝卜条被端上了炕桌,这是冬日养人的农家饭。

⒀雪霁天晴,明亮的阳光在田野上奔流。雪消融成润物无声的雨水,为丰收埋下伏笔。贴近地 面,你会听到葱绿的麦苗根部强健的奔跑声,但人们忘了表达对雪的感激。

⒁雪,是固态的雨,与雾、雹、露、霜等,同属雨族成员。《说文解字》曰:“雪,凝雨说物者。 从雨,彗声。”意思是说:雪,乃凝结雨水,带给天下万物喜悦的美丽冰晶。

⒂带给天下万物喜悦,我喜爱这种对雪的赞美。冬若失雪,犹如花无蝶、山无泉、石无苔、水 无藻、人无癖,未免单调无趣,少了活泼的兴味。

⒃从雪的字源可辨出,先人造字充满智慧。甲骨文的雪,字形是“羽”的中间和两边有四滴水 环绕,这水滴应是雨点的象征。羽和水的组合,代表雨变成的飘落而下的纷纷扬扬的羽状物。金文 的雪,是上雨和下彗的组合,表示雪是可以清扫的凝固的冰晶。篆文继承了金文字形,笔画摇曳, 具有雪花飘逸的美感。

⒄我想,雪来自一个奇妙的世界。那个世界,我们虽无法涉足,但可以凭借想象,假设它就是 高高在上的天界,远远高出我们头顶的上天。雪是上天派来送鸡毛信鹅毛信羊毛信的信使,上天那些高尚的神们,他们通过这种形式来表明善意和悲悯,来接济冬日贫瘠灰暗的人间,指派雪代替雨行使职权,恩赐大地——纯洁,润泽,收获,安详。

⒅下雪时,喜欢煮杯热茶捧在手心。茶是经年发酵过的熟普洱,汤色深红,味道醇厚,有岁月 沉积的芳香。我的心中,也会悄然盛开清悠悠的雪花,一朵,两朵,三朵……它们让我在世俗的热 情里,保持着必要的洁净、清醒和冷静。

(选自 2019 年 03 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11版,有改动)

【小题1】结合原文,从方式、目的和结果三个方面,概括第⑸段中对雪和人的比较,并说说作者的用意。
【小题2】根据第⑿段内容,赏析作者是怎样描写雪后乡村被“白色的火焰,不动声色地点燃新的希望”的。
【小题3】第⒃段有关“雪”的字源分析,在文中插入这内容有哪些作用?
【小题4】说说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作用有何异同之处。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仁者乐山

刘锡诚

山岳本属于自然物质世界,然在传统文化中,山岳却被赋予自然物质意义以外的诸多含义,于是,山岳在人们的观念中便常常显示为人文的符号。清代张英、王士祯、王掞、张榕端纂修的《渊鉴类函·地部·山》汇集了许多论及山岳的文献:“《春秋说题辞》曰:山之为言,宣也,合泽布气,调五神也。《礼记》曰:夫山,一拳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论语》曰:仁者乐山。”《韩诗外传》解释说:“仁者何以乐山?山者,万人之所瞻仰,草木生焉,万物殖焉,飞鸟禁焉,走兽伏焉。生万物而不私,育群物而不倦。出云导风,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有似夫仁人志士,此仁者所以乐山也。”这“仁者乐山”一语,确乎概括了中国人对山岳的基本态度。

只要掰着指头数一数,在神话传说中,有哪一座稍微有一点儿名气的山,没有与仁者联系起来呢?我们不妨列举几个例子。

如衡山。《吴越春秋》曰:“禹伤父功不成,登衡山血白马而祭之,梦赤绣文衣男子,称玄夷苍水使者,谓禹曰:‘欲得我山神书者,斋于黄帝之岳。’禹乃退,斋三日,登宛委,发石得金简玉字之书,言治水之要。”

如太行、王屋。就是愚公移山的那两座山。

如灵山。《晏子春秋》曰:“齐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有饥色,吾卜祟在高山广泽,寡人欲祠灵山可乎?晏子曰:夫灵山,因以石为身,以草木为毛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独不欲雨,祠之何益!”又,《郡国志》曰:“灵山,昔有神女于此捣衣,因号捣衣山。山南绝岩有方石明莹,谓之玉女捣练碪。”

如君山。《植物志》(《四部备要》本)曰:“君山,洞庭之山是也。帝之二女居之,曰湘夫人。帝女遣精卫至王母取西山之玉印,印东海北山。”又,《湘州记》曰:“始皇欲入湘观衡山而遇风浪,溺败至此山而免,因戏曰君山。”

这些文献记载所说的,都是在老百姓中流传的有关山岳的神话和故事,都是把山岳视为与“仁者乐山”有关联的人文象征符号。

当然,只说“仁者乐山”似乎还有欠全面。崇山观念一直就是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基因。我们的祖先——原始先民最初就是从山林中走出来的。他们面对的是巍峨壮观的山岳和发源于峻山险谷里的河流,当他们对其高入云霄的磅礴气势、兴云布雨和孕育万物的神秘力量感到困惑莫解时便产生了对山岳的崇拜。正是这种崇山的心理和对自然的崇拜,导致了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的出现,而神话与宗教又反过来赋予山岳以神圣性。不仅中国文化中原始性的昆仑神话与后起的蓬莱仙话这两大精神文化体系,无不与山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崇山观念和山岳信仰,又一直伴随着自“帝尧命舜摄位望于山川”、西周敕封“五岳”、“五镇”起,到清末、甚至到民国止的漫长的中国农耕社会,给中华文化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有理由把山岳文化看作是原始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产物。

在原始宗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道教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也都纷纷占领名山大川,并吸收中华山岳文化的精髓为自己的血肉。历代王朝也接受原始的山岳文化及民间文化中的崇山理念建立起适合自己利益和为其服务的上层文化。历代王朝关于“五岳”、“五镇”(最初是四镇)的诏令,不绝于缕而又大张旗鼓地进行的立祠、封禅、祭祀(包括望祭、遥祭)等活动,把“五岳”、“五镇”看作是五方、九州的镇州之物,当作接天通地、国土完整、江山永固、国运绵长的象征,作为东西南北中五方和五行观念的体现,赋予这些圣山以深厚的人文意义,也因而建立了历代王朝都恪守不逾的国家常祀之礼。《博物志·山水总论》说得好:“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赏封内名山大川者,通灵助化,位相亚也。故地动臣叛,名山崩,王道讫,川竭神去,国随已亡。”这段话不正是“五岳”和“五镇”作为国家和政治象征符号的一个注脚吗?

以“五岳”、“五镇”为代表的山岳文化容纳着和整合着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排除了“左”的思潮的干扰,思想解放,处处生机盎然。作为文化遗产的“五岳”和“五镇”,在新的时代里焕发了生机,有的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或重点保护文物,有的成为文化旅游的资源,其所在地区经济有了不同程度的飞跃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观念的巨变,“五岳”、“五镇”的功能也发生了重大的嬗变。“五岳”、“五镇”文化的魅力没有减退,理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继承与发扬。如今,一方面,作为旅游文化资源,“五岳”、“五镇”已在不同程度上,甚至是急功近利地被开发着和利用着;而另一方面,作为中华文化组成之一的地域文化,特别是长期农耕社会养育形成的农耕文明的特色和内涵,却又研究得远远不够。这不能不使人徒增一份焦虑和隐忧。

【小题1】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从文中看,“仁者乐山”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从文中看,作为山岳文化,有两大基本内涵:
【小题3】以下各项中,文意的理解与本文相符合的一项是( )
A.道教和佛教在我国的出现缘于中国人的崇山心理和对自然的崇拜。
B.“五岳”、“五镇”代表着山岳文化,“五岳”指的是黄山、泰山、华山、嵩山、衡山,“五镇”指的是沂山、吴山、霍山、会稽山、医巫闾山。
C.古代帝王之死称作“崩”,由此可以看出山岳成为了国家和政治象征的符号。
D.改革开放以来,排除了“左”的思潮的干扰,“五岳”、“五镇”文化已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令人感到欣慰。
【小题4】古代不少诗人,如陶渊明、李白、王维都有写到山,表达“乐山”情怀的诗歌请写出的其中一位诗人(高中阶段我们学过的作品)有关“乐山”的两句诗,并说明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
烟火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其所沉积的宗教、民俗、神话、社会乃至美学意义,令人叹为观止。《周礼·春官》所载“九祭”中,第三祭“炮祭”,这种烧柴祭天的仪式,被认为是爆竹的起源。爆竹的流行,始于唐而兴于宋。南宋时,开始用火药制作烟火。至于其功能,依然延续驱鬼避邪的旧俗,其后,烟火延伸为敬神拜祖之祭祀以及检阅军队等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至明清,烟火除祭祀功能外,更多用于节庆、典礼、娱乐、婚丧嫁娶等礼仪。及至我们这一代,烟火原初的驱邪、祭祀功能逐渐淡出,差不多蜕变为纯娱乐工具。
对烟火的质疑,来自于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相比起来,烟火与都市文明在实践层面上的冲撞、矛盾关系,远大于两者在文化上的依存关系。的确如此,烟火爆竹的四处散放,给都市留下自娱的快乐,也带来各种问题。都市为此付出巨大的、难以承受的代价。因此,有学者将此现象谑称为恶俗、恶习,虽刻薄了些,却也道出了由烟火燃放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在这种压力下,改变烟火的燃放方式,便成为都市文明发展的必然。
如何既存护烟火所固有的习俗与记忆,又使其在与都市空间的结合中,转型为当代艺术形态,日益成为时代课题。近年来,由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作的,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最佳方案。烟火作为公共艺术,不仅以全新的视觉景观呈现出都市的活力,也准确地表达了时代的精神诉求,更为重要的,它还将爆破有效地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有效避免了散放时可能带来的危害。烟火作为公共艺术的范例极多,在澳大利亚、英国、西班牙等国际性的音乐烟火大赛及各类庆典上,以某一主题为旨归的大型烟火燃放与爆破,已然成为常态。
就艺术创作而言,烟火是一个具有无限开拓空间的新领域。在艺术家手中,烟火被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突破原有局限,一跃成为大型的爆破艺术新形态。它带给观者的,是视觉、听觉复合为一的现场震撼与艺术感受。虽然烟火在天空转瞬即逝,却以其华丽盛大,给人们留下恒久的审美记忆。在这里,值得确信的是,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自我重生。
当然,仅仅在视觉审美层面理解烟火的公共艺术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艺术家的烟火艺术创作,往往是围绕某一时代主题而展开的。以时代精神、文明进步、科学理念等主题有效地置换炮祭中的旧习俗、旧观念,是烟火由炮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的关键一环。另一个事实在于,观者只有与时代主题心有所感,意有所通,将视听觉震撼转化为内心感应,方能带来心灵的快乐。比如,在2008年奥运会上,当燃放起烟火时,人们能够从绚烂的烟火中,感受到一个国家成长的节奏,内心充满骄傲和自豪。烟火公共艺术之教化,和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炮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准确地标志出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燃烧于夜空的璀璨景象,震荡于寰宇的爆裂之声,不仅唤醒我们古老的记忆,也让我们脚下的道路熠熠生辉。
(节选自张晓凌《烟火:从炮祭到大型公共艺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烟火”一词源于《周礼·春官》中的记载,其功能是通过烧柴祭天来驱鬼辟邪或者进行祭祀。
B.随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燃放烟花爆竹逐渐变成了一种恶俗、恶习,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
C.烟火转型为公共艺术后能够与都市空间很好地结含,由此解决了传统烟火与都市文明的矛盾。
D.烟火转型后,不纯粹是娱乐的工具.也是可以让观者在视觉和心灵层面都可得到满足的艺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了烟火的起源、发展和当今烟火燃放存在的问题,这些是烟火需要转型的前提。
B.大型公共烟火艺术表演在国际上已成常态,进一步证明了烟火转型为公共艺术的正确性。
C.以奥运会开幕式燃放烟火为例,意在表明观烟火者要得到心灵快乐需理解其中的时代主题。
D.作者从烟火及其与都市文明的冲突谈到烟火转型,最后突出烟火转型后的意,条理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让烟火更适合时代的发展,就应该改变烟火的燃放方式,使之适合都市文明的发展。
B.将传统烟火转变为大型的公共艺术,这是保存与发展民俗文化道路上一个较成功的案例。
C.如果毫没有现代科技,烟火很难成为一种大型的爆破艺术。也很难在艺术与审美层面上重生。
D.烟火由“炮祭”转型为公共艺术并被大众普遍接受,成功的核心是用新主题代替旧风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皮根快跑
傅昌尧
村边有条河,弯弯曲曲通长江;今年,河里来了好多水。
浊浊的、浑身长满了尖牙利嘴的洪水把大堤啃得皮开肉绽,老堤不行了就筑新堤,可浑身是脚的洪水又一口气爬上了新堤,借着风浪,洪水看到了河堤下那一缕缕无精打采的炊烟。
洪水冷笑着要进村。
村子里的人是从早晨开始撤离的。上级要在这里分洪,村子将被没顶。
傍晚时分,始终心存不安的支书皮根第二次偷偷摸回村子。不知为什么,皮根总觉得村子里还有人,特别是老人,他们舍不得离开。皮根从早晨到中午一直在做老人的工作。最后撤离的是一个刚死了老伴的老人,他死活不肯离屋,一手抱着老伴的骨灰盒,一手拿着菜刀……皮根的火爆脾气被点燃了,他扑上去夺下菜刀,将老人绑在门板上抬出了村。
厚重的云层里竟筛下来几缕斜斜的夕阳。平日,这应该是村里最温馨的时刻了:放学的孩子驮着夕阳,骑在牛背上吹着竹叶;女人们把灶膛点燃,让炊烟给蓝天抹一层青黛;鸡鸭聒噪,鸟雀投林……可现在,偌大的村子死一般沉寂,皮根似乎听到了自己眨眼睛的声音。他抬眼看了看西天那一抹病蔫蔫的残阳,布满了血丝的双眼里流露出困兽般的悲壮。其实,大堤能守到这个地步,已经是太不容易了,可作为支书的皮根还是感到莫大的遗憾和懊丧。
满头白发的皮根飘飘忽忽地在村巷里孑然而行,走着走着就又转到了这条纵贯南北的村道上来。这条道是去年刚修成的,这是最让他得意的一件业绩,可没承想却遭到住在村东和村西的人的议论,他们说老支书有私心,因为他的女儿女婿就住在这条道旁。皮根闻听心里“咯噔”一下子,他真的没想到要照顾家人,可事情偏偏巧在这儿了,怎么办?皮根心说,再解释也不顶用,今年拼了这身老骨头也要把东西村道修起来……可这大水把他的一切想法都泡得没踪没影儿了,就连脚下这条曾让他沾沾自喜的水泥道也会被冲垮。皮根在村子里边走边痛苦地呻吟,可村子里却没有人回应他的呻吟,他感到无比的孤独和凄惶。
黑压压的乌云把最后一线残阳也吞噬了,皮根拖着铅砣般沉重的双腿来到了自家门前,门开着。撤离的时候一再叮嘱大家把门用铁丝铰紧,却忘了自家。
家里空荡荡的,孤独和疲惫在这时一下子攫住了皮根,他不愿挪动一步,就这样坐在自家的门槛上。直到这时他才突然觉得,其实最不想离村的就是他自己,跟洪水一样浊浊的泪顺着他的脸颊汩汩而下。
流了一会儿泪,皮根就觉得少有的轻松,是的,几十天来,唯有此时最轻松了,什么也不用做了,等着吧,等着水来,我就和我的村子一起舒服了……皮根竟迷迷糊糊地靠着门框睡着了,他是真的累了。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皮根忽然被一丝声音惊醒。这声音细小、柔弱得犹如早春刚出土的一线嫩芽,可就是这微弱的声音让他愕然而醒:难道村里还有人没撤?他顺着声音飘来的方向疾步寻去。那哀哀的声音似乎充满了村道,回荡着,敲击着皮根的心。皮根急红了眼,按照要求,大堤上应该马上要放炮了,洪水就会铺天盖地地下来了,可村子里怎么还有这样的声音?这声音分明是生命在呼救,是绝望的呼唤啊!
皮根跌跌撞撞,疯了一样寻找着,他突然大叫着:“莫慌炸堤!莫慌……”可他的叫喊声却被他早已嘶哑的喉咙给吞噬了,远处响起了最后一遍锣声,那炸药的引信已经点燃……
终于,皮根在村边的一个粪窖里,找到了那个柔弱的声音。粪窖里有积水,羊羔扑腾着,湿滑的窖壁已经把它累得几乎要沉下去。当看到站在高高粪窖上的皮根时,它突然安静了下来,像一个孩子般,羞怯地舔了舔嘴唇。
皮根不顾一切地跳了下去,一把搂住羊羔。这时,那令人心悸的爆破声轰然响起。
皮根搂着怀里的羊羔,拼命地爬啊爬,可粪窖太深了,窖壁太滑了,他太累了……能够听见洪水的咆哮声了,皮根突然奋力将羊羔抛上地面,像对他的村民一样吼着:“快跑!往东边的高岗上跑!”
可那羊羔趔趄着,无法站起,哀哀地看着下面的皮根,呜呜地叫着。
“你个窝囊废!”皮根像往常一样,又暴怒起来,一股力量陡然升起,他猛地爬上粪窖,搂起地上的羊羔便跑。
身后,洪水在追……
(选自2016年1月《百花园》,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洪水的肆虐情态,表现了洪水的凶残与无情,也渲染了洪水即将淹没村庄的紧张氛围。
B.第⑦段通过插叙回顾了皮根在村里修筑村道的往事,表现了他虽遭受误解、非议,仍初心不改、一心为民的胸襟情怀。
C.细小、微弱的羊叫声,使本已疲累至极的皮根迸发出惊人的能量,舍命救出羊羔,揭示了拯救他人即是拯救自己的深刻主题。
D.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支书皮根的形象更加贴近生活、真实可信,也更易于打动读者。
【小题2】第⑥段画线部分的场景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最后两段的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