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银那

迟子建

冰排消逝的第二天便来了渔汛。人们彻夜守在江岸上,不停地围剿打捞。渔汛中的白银那的夜晚比除夕还要热闹。江面上灯火斑斓,像撒了一层细碎的金箔纸。

按照惯例来说,这种百年不遇的渔汛一般不超过一周,所以人们仿佛要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它身上。大家也不觉得饿,只要看到鱼连续不断地上网就力量倍增。

渔汛的第四天发生了一桩怪事:马占军夫妇结束捕捞活动,进城办货去了。马家开了家个体食杂店,进的都是俏货,把国营店都挤黄了,他家卖的货比别的村镇的同等商品价钱高出许多。人们一直以为即使渔汛过去了,他们也会守着江再过一夜。

鱼汛持续了一周后,连绵的春雨天气来临了。鲜鱼不及时腌上就会腐烂,人们盼望着鱼贩子早日到来,不然这些鱼就会成为他们沉重的负担。

几乎每年都有鱼贩子乘车而来,可是不管他们出多么高的买价,人们也无法献上一条鱼,而今年来了这么隆重的渔汛,鱼贩子却似乎是还没有闻到一丝腥味。

乡长当夜吃完饭就守着一台老式电话机往外拨电话,想联络鱼贩子快来,可是话筒里没有丝毫蜂音。也许是电话线路出了故障,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止一次出现了,狂风、暴雨和雷电常常使线路受阻,有时他们十天半个月也同外界联系不上,成为一座孤岛。

马家夫妇回来了,拉着满车白花花的盐。马家将原来八毛一袋的精盐涨到了三元五一袋,将原来一元二角一袋的大粒盐涨到了五元钱一袋。每家每户都需要买上十几袋盐,鱼没卖出去一条,却要掏出几十元钱来买盐,谁能咽下这口气呢?可是公家的商店一粒盐也没有,去外地买盐最快也要两天才能回来。人能等得起,鱼却等不起。人们这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在渔汛的高潮中马家人就出去办货。

乡长一觉醒来后发现妻子卡佳不见了。

“你们谁看见卡佳了?”

“你都看不见,我们上哪儿看见她?”

“这娘们儿爱鱼都爱疯了,她肯定为盐去找马占军了。”乡长说。

乡长走到马家时灰蒙蒙的天色已经转换成银白色,马家的屋子亮着灯,马家夫妇眼眶乌黑,面上的疲惫之色格外明显。

“卡佳来过吗?”马家夫妇摇摇头。

“卡佳不见了。”乡长觉得心凉了半截。

“你知道她从来不上这里来的。”马占军说,“她能去哪里?”

“她爱鱼爱得要疯了,白银那的人爱鱼都爱得要疯了。”乡长激动地说,“卡佳要去哪里肯定是为了鱼。”

马家媳妇忽然哭了:“这盐价还是落下来吧。”

“女人见识!”马占军喝斥一声,“你忘了当年求爷爷告奶奶借钱治病的那滋味了?我忘不掉!”

“那你就记着,带到棺材里去吧。”乡长回敬了一句,走出门来。

乡长走在白银那被鱼腥气笼罩的小巷里,每见到一个人都要问一声:“见到卡佳了吗?”而别人的回答总是:“还没来鱼贩子?马家的盐价落没落呀?”

人们最后在山里发现了卡佳,她四仰八叉地倒在地上,脖颈处鲜血淋淋。在她身边,一只桶倒了,另一只桶却仍然端坐着,扁担折断在脚畔,看得出她曾用它当做武器来抵御黑瞎子的袭击。一桶冰块在熠熠闪光。

“卡佳原来是去背阴山坡的岩洞里取冰块去了。”乡长痴痴地说,“她怕鱼烂了,她想用冰块来保护鱼,鱼,”乡长哆嗦着双腿嘶哑地说,“我要把马家食杂店给砸烂了,我要把这林子里的黑瞎子统统杀光!”短暂的寂静后,随着一声撕心裂肺的“卡佳——”的呼喊,山林中回荡起一个男人沉痛的呜咽。

所有白银那的人在早晨起床后都在自家门口发现了盐。

就在大家对盐议论纷纷的时候,乡长的儿子赶回来奔丧了。他说在半路上遇见了马占军,他正吊在半空的树上接电话线。

乡长的儿子噙着泪水进屋了。人们以为他会跪在母亲的灵前痛哭一场,但乡长的儿子让人们失望了,他进屋后坐在炕沿前一言不发。

 葬礼很隆重,白银那能走得动的人都来送卡佳。当乡长的儿子摔过丧盆,扛起灵幡在棺材前面准备送他母亲上路的时候,马占军夫妇突然出现了。

“你们来干什么?”乡长的儿子走到他们面前。

“我们来送送卡佳。”马占军说这话时哆哆嗉嗦的,他手中提着的纸鱼也随之哆嗦不已。

已经明显消瘦了许多的乡长这时忽然走到人群中央,他清了清嗓子,突然大声说:“我要在卡佳上路前说上几句话,大家都知道她是怎么死的,开始时我也想给她报仇。”他面向儿子说:“你的举动我也看出来了,你裹了汽油弹,可是你妈妈最不喜欢在别人认错后还怪罪人家,我也是一样。昨天早晨我们已经没花一分钱就得到了盐,掐断的电话线也被接了起来,所以我把话说在头里,任何人也不能再对马家人采取报复行动。”他再一次针对儿子说:“尤其是你,你妈妈向来是与人为善的。”

马占军夫妇不由得号啕大哭。大家也随之哭起来。山上绿树蔽天,小鸟因为受了惊扰而盘桓着在树梢呜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白银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与小说中“渔汛”“黑瞎子”等一起凸显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气息,构成了小说的文化特色。
B.开头描写渔汛夜晚江面之景,以“细碎的金箔纸”作喻,用语独特而意味丰富,形象写出渔汛给人们带来了财富,也表现了人们的欣喜若狂。
C.乡长每见一个人都要询问妻子的消息,而别人的回答总是关心鱼贩子和盐价,这一情节表现了白银那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并因此而冷漠。
D.小说巧于叙述,逻辑严密。电话不通照应了前面的春雨天气,暗示了鱼贩子不来的原因,掐断的电话线被接上,写出情节的曲折严密。
【小题2】卡佳是小说不可或缺的角色,请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题3】小说以马家夫妇吊唁卡佳被乡长原谅为结局,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0 09:55: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 ——“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细腻丰富的内心感受。以眉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D.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宋词中大多数都是通过眉黛来表现女子委婉细腻的情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木兰辞》中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贴装饰物已逐渐成为风尚,开始从宫中走向民间。
C.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D.“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而得名“梅花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B.“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C.“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D.“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都是以眉写愁,写出了她们内心的孤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大众化、商业化的背景下,读者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创作者已经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塑 造人物和故事走向;读者的阅读趣味能影响到文站整体的创作风格,甚至网络文学整体的创作 趋向和类型革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8.14)
材料二:
2011-2018E 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亿元)
 
材料三:
2003年,起点中文网率先创建了以读者按章付费为核心的网络文学商业模式。此后,包含打赏、 月票等付费机制的商业模式逐渐完善,并为各大文站所借鉴。这种付费阅读机制的建立,使孤 独地写作、孤独地阅读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网络文学的读者不再是单方面地阅读和接受作 品,而是作品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在作者的写作过程中,读者可以通过评论,从情节设计到遣词造句,对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读者对每一章的评价还可以即时通过订阅量、打赏金额等数据反馈到作者手中。这些数据不仅体现 着作者的人气,也决定了作者的收入。按照起点中文网现行的付费规则,普通会员、初级 VIP 会员、高级 VIP 会员订阅付费章节的价格分别为每千字 5 分钱、4 分钱、3 分钱。价格看似不高,但网络文学作品动辄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付费阅读全本的价格着实不菲。读者还可以对作者提供除了订阅收入之外的“打赏”。通过打赏,读者不仅希望小说的情节构造能跟进他想象的场景,同时还对作者的一些情节强烈要求整改,这也成为他们“要挟”作者改变情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摘编自《光明日报·网络文学:孤独写作与阅读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材料四:
从表面上看,发表网络文学作品是“零门槛”的,但想要从成千上万的作家和作品中脱颖而出,需要经历层层关卡,首先就是“签约”关。当编辑从工作后台无数有待审核的新书中将一部作品选出,联系作者完成签约合同,这位作者才能从“非签约作者”进入“签约作者”的行列。签约后,编辑会安排针对作品的推荐和宣传活动,如果读者的反馈较好,作品就会“上架”,开始收费订阅。
即使成为“上架作者”,要获得较高的稿酬,也并非易事。一般说来,VIP 订阅所得的收入,由网站与作者平分,如果一个作者每日更新 5000 字,当他得到 1000 份 VIP 订阅,扣除网站 50%的分成,作者当月的收入为 1500 元,“签约作者”本就已经是网络作者中的一小部分,而“上架作者”在“签约作者”中占到的比例大概是 15%-20%。由此可见,网络作家将写作转换成稿酬收入,进而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写作的难度之大。
(摘编自王丹《商业化带给网络文学的机与危》)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小说 图书、影视、游戏、动漫 娱乐市场、互联网+产业
B.编辑选出作品 作品上架 读者付费阅读
C.起点中文网 按章付费、月票、打赏等 作者收入
D.起点中文网 普通会员、初级、高级 VIP 会员 付费阅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是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它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并受到社会文化消费需 求的影响。
B.根据材料二,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一直呈较快增长趋势,而增长率从 2016 年前的较大波动 到趋向稳定。
C.2013年到2015年,网络文学增长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这说明网络文学发展在这一时期处 于低谷。
D.网络文学的发表是“零门槛”的,只要网络作者进入“签约作者”的行列,他就可以转向职业 或半职业化写作。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湿湿的①雨,静静的。案头刚泡好的茶,氤氲着淡淡的雾气,丝丝缕缕地蜿蜒而上,在漫漫溢开的清香里,我的思绪开始翻飞。我的故乡在川北广元(女皇武则天故里)②,山青水秀,民风(淳朴/纯正),仿若清新的世外桃园,但又(融会/融汇)着浓浓淡淡的现代生活气息。走在城区的巷子里,一声熟稔的乡音,伴着亲切的微笑,总会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黄昏的余晖一点点散去,卖卤菜的开始出摊了。下班回来的人,劳累了一天,此时独坐门前,摆好小桌,备好酒菜,自斟一杯酒,伴着夕阳,对着老街,慢慢啜饮。酒足饭饱之后,邀上老友一起在门前下上几盘棋,享受着“晚酒一两杯,夜棋三数局”③的乐趣。秋日登上天曌山山顶,俯视脚下,四周的环形山峦,云雾缭绕④秋色层染,翠绿映衬着金黄,金黄烘托着丹艳,如一幅巨大的秋天写意山水画。西风点过那暗绿粼动的湖水,令人不禁心旷神怡。故乡天曌山的山水,涤荡了我的身心,滋养了我的灵魂,让我一直用美的眼睛和隽永的笔触,不断地去发现和传播那永恒的本真和(传播/传承)它的声明。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字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稔(rěn) 氤氲
B.斟(zhēn) 山青水秀
C.蜿(wǎn) 隽秀
D.啜(chuò) 世外桃园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纯正 融会 传播B.淳朴 融汇 传播
C.淳朴 融会 传承D.纯正 融汇 传承
【小题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小题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鹿春发以自己的爱心和真诚在教育战线奋斗了40年。如今,他人处心积虑地为农村教育事业续写辉煌的篇章。
B.济南大明湖南岸遐园一处树洞内,数十个手绘而成,打太极拳的人物,绘声绘色,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观赏。
C.36年来,消防中队对焦旭昆的承诺始终未变,一言九鼎,爱心接力棒依然在消防中队的消防官兵们的手中传递。
D.发展中国家要进一步的提升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就不能对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亦步亦趋,需要努力寻求自身发展。
【小题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今春开始,四川甘孜州自筹资金,在学前教育免费基础上,启动高中教育免费计划,进而实现十五年免费教育构架,上万学生将因此受益。
B.包括光纤光缆行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自主创新,这是中国从创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一定要走的必由之路。
C.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的资金不限制用途,这大大增强了科研机构和智库团队负责人在资金管理使用上的自主权得以扩大。
D.江西丰城发电厂冷却塔施工平台坍塌,事故发生后,该省的主要领导紧急赶赴事故现场,指导救援和善后工作,召开现场会议和具体部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橘子

李培俊

他上衣破了,裤子也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脸上还有几条浅色的灰道子,其中一条越过眉梢,在腮帮上拐了个S形的小弯,一直延伸到嘴角那里。他显得异常狼狈。天快黑时,他出现在卖橘子的小摊前。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里!但他没有。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一只。摊主笑笑说:“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吃吧,吃吧,自家树上结的。”

他说了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橘子塞给他,不是一只,而是四只。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晚上摊主收摊,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一看,摊主惊呆了:上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悬赏通缉令,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两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之后,摊主还是拨通了报警电话。

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三天后的中午,逃犯果然出现了。他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望一阵之后,做出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动作: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到地上。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警察一拥而上,给他戴上手铐,推向远处的警车。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卖橘子的老板说句话吗?”带队的警长犹豫片刻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来到卖橘子的摊主面前。他对摊主说:“那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这里的。”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长气,跟着警察上了警车。

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一只被猎人追赶的兔子,东躲西藏,白天钻进不见天日的密林,晚上睡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我都快疯了……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还对我微笑。老实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对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两万元的赏金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

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第三天便把两万元赏金送给了摊主。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8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8桶汽油,避免了一次灾难性事故的发生。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他及时推开狱友,却永远失去了左腿。

他获准减刑4年。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小镇,去找送他橘子的摊主。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说着,她递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纸包,对他说:“他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交给你,说你用得着。他让你也摆个水果摊,挣钱虽然不多,可那是自己挣的,花着踏实。”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两万元钱的赏金,分文未动。包钱的报纸,也是他当年留给摊主的那张。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选自《短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到的“他”的衣着、肖像、动作、心理等,都暗示出“他”是个逃亡在外的罪犯,并为下文“他”接受橘子、报恩等情节做了铺垫。
B.摊主两次送给“他”橘子,一方面显示出摊主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的畏惧;因为同样的心理,摊主拨打报警电话前,也有一番心理博弈。
C.“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其中“颤抖”一词含义丰富,既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也有对“他”报恩的感动。
D.小说叙事紧凑而不散乱,语言细腻而生动,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对摊主这样的普通人善良品质的歌颂,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
【小题2】文中的“他”三次来到水果摊前,试简要分析“他”的目的。
【小题3】小说结尾出乎意料,试结合全文,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周海亮

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为女儿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喜欢躺在树荫下,枕着锄头,眯着眼,喝女人为他沏好的茶。日子从叶隙间溜走,从禾尖上溜走,从茶香里溜走,从花开花落中溜走,他迷恋这种感觉。可是战争来了,安静的生活突然被打断,他不得不离开。

他离开,因为他怕死,怕女儿和妻子遭遇意外。他亲眼看见弹片将一个男人瞬间撕开,那个男人,不过是如他一样的农人。还有远处的枪炮声,俯冲下来的飞机,映红天边的火光,撤进村子的伤兵,蠕动的肠子和流淌的鲜血……他必须离开,暂别祖辈留下的土炕、土屋、土狗、土地。他曾以为战争与他无关,但现在,他必须逃离。

他怕死,更怕别离。

他随着人群,逃出村子,逃上公路。飞机追赶着他们,炸弹不断在人群里爆炸,残肢断臂随处可见。人们躲进深山,燃烧弹倾泻下来,人被烧成炭,炭继续燃烧,世界变成地狱,地狱灼热滚烫。他不明白农人有什么错,他只知道他们无处可藏。又有士兵追赶上来,大山被层层围困,等待他们的,只剩死去和被俘。很多人期待被俘,被俘还有机会,还有解释或者求饶的机会,但是他不想。他什么也没有做错,他不想解释或者求饶。

他逃了出去。几百农人,他是唯一一个逃出去的。他追上撤退的部队,成了一名士兵。有老兵劝他不要当兵,老兵说:“以我们的装备,这不是打仗,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他说:“我当兵。”老兵说:“当兵,肯定活不过三个月;被俘,运气好的话,可以熬到战争结束。”他说:“我当兵。”老兵说:“真不怕死?”他说:“怕死,但我当兵。”

他怕死,更怕奴役。

他没有枪。没有枪的新兵很多。冲锋时,他扛着大刀,紧跟住前面的老兵。老兵倒下了,他捡起枪,继续往前。战斗打响以前,他曾担心过枪,老兵告诉他,这个最不用担心。他说今天是他当兵三个月的最后一天,正常的话,就该阵亡了。他猜得很准。他还说,现在当兵两个月,就是老兵了。他这才知道,老兵不过二十一岁,三个月以前,还是西式医院里的一名牙医学徒。

老兵说得没错,他们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一波儿人填进去,一波儿人又填进去,一波儿人再填进去,似乎死的不是人,而是牲畜。长官说,这叫“添油”,这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战术。他懂。在乡下,冬夜长,想油灯燃烧不息,就得不停地添油。他想,之所以让士兵们前赴后继,是因为,那火焰可以奄奄一息,但绝不能灭。

他怕死,更怕熄灭。

可是战争竞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听到这个消息,他不相信,仍然攥着烧火棍般的枪,缩在战壕里不敢出来。他已当兵三年,他是整个师部唯一活过三年的士兵。三年里他杀死十多名敌兵,他清晰地记得每一个士兵的模样和临死前的表情。在他随后的生命里,那些士兵毫发毕现,面目狰狩,夜夜与他纠缠。不管如何,他成为英雄,他应该受到赞美和礼遇。

可是他回到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说:“我打仗,不就是为了回来吗?这么多人送死,不就是为了这样的生活吗?这样,挺好,挺知足。”

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记起他曾经是一名士兵。又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知道这里曾经被轰炸、被占领、被蹂躏,这里的人们曾经被驱赶、被奴役、被屠杀。每一天,他哆哆嗦嗦地走过村路,努力抬起挤满老年斑的脸。他仰望天空,他怕有一天,天空里再次出现密密匝匝的飞机,然后,炸弹呼啸而下。临终前几天,他想告诉每一个人,曾经的村子,炸弹,大火,老兵,战壕,履带,尘烟,炸成两段的尸体,黏稠的鲜血,鲜血,鲜血……可是他太老了,已经发不出声音。他知道他不会忘记,但他怕活着的人们会忘记。

现在,他不怕死,更怕遗忘。

(选自《小说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描绘了主人公树下休憩饮茶的生活场景,体现出“他”对平静美好生活的迷恋,为下文“怕别离”作铺垫。
B.通过老兵与“他”的对话以及对老兵阵亡的叙述,说明战争的危险残酷,反衬出“他”投身革命的果敢。
C.“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此句中的“竟然”“真的”说明战争进程出乎意料,“他”对此难以置信,同时也暗示了抗战的惨烈漫长。
D.文章弱化战争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未提及,借此突出故事的普遍性及其主题的共识性。
【小题2】小说第一段和倒数第三段有几乎相同的环境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四个句子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从意蕴和作用入手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