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子认为,“百战百胜”并非用兵打仗的上乘境界,表面风光无限,其实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高明的战略家应该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通过高明的谋略算计敌人,摧毁敌人的抵抗意志,不经过直接的战场交锋而使对手屈膝投降,从而实现战略上的“全胜”。在孙子看来,推行全胜战略势所必然,因为这样做对己方来说代价最小;对敌方来说,反抗最小;对普通百姓来说遭受的灾难最小;对天下来说所获利益最大,后患最少。这无疑是最佳选择。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影响深远,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如《六韬》就一再宣扬“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其他像《淮南子·兵略训》《神机制敌太白阴经》《百战奇法》等典籍在这方面也有大同小异的说法。

从战史上看,那种“上战无与战”的现象也是存在过的。墨子与鲁班先生一番沙盘攻守推演,逼得楚国国君不得不打消攻打宋国的念头;郑国烛之武夜见秦穆公,劝退秦师,一举挫败秦晋联军灭亡郑国的企图;韩信采纳李左车的建议,派遣使者传威慑,不动干戈而顺利平定燕地等事例脍炙人口。由此可见,在一定条件之下,开展正确有力的政治、外交斗争,仍有可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不过,因此把“不战而屈人之兵”尊奉为孙子整个学说的精髓,又完全是郢书燕说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难免是荆棘丛生,困难重重。“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是一种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实属偶然,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孙子更注重从实际出发,立足于高明的作战指导,通过战场上一刀一枪去争取胜利。当然,出发点是完全建立在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略利益认识的基础上,即所谓“以破求全”。这显然是孙子“全胜”战略思想的第二个层次,与前一个层次相比,它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孙子站在“全胜”立场上,特别强调战略方案选择上的多样性。必须有上、中、下三策,必须有各种预案,立足最坏的情况,争取最佳的结果。最好的选择,无疑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其主要手段为“上兵伐谋”,用谋略摆平对手。然而,这毕竟是小概率情况,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要退而求其次,“其次伐交”,耀武扬威,用强大的军容震慑住对手,使对手知难而退。如果用威慑的方法无法让对手屈服,那么只好再退而求其次:“其次伐兵”,通过野战克敌制胜。这成本当然更大。但孙子眼中,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在野战中未能全歼敌人,部分敌人成了漏网之鱼,逃入城中,负隅顽抗,而城池必须攻克,这时候,就只好做出最后也是最差的选择:“其下攻城。”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是一种伤亡最大、最不经济的打法,按孙子的观点,虽然“攻城”是最差的选择,但毕竟还是一种选择,比没有选择要好。

孙子使他的“全胜”战略思想系统化和具体化了,一方面确立了崇高的、理想的追求与目标,即“不战而屈人之兵”;另一方面又规范了付诸军事斗争实践的可操作性,两者互为弥补,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必以全争于天下”这个基本宗旨。孙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到了最好的平衡点与结合点:既志存高远,不甘于庸碌无为,又平心静气,不存异想天开之念。

(摘编自黄朴民《<孙子兵法·谋攻篇>发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孙子主张全胜战略,即不通过战场上的厮杀而达到使敌人主动投降的结果。
B.高明的军事家,仅利用政治、外交斗争,就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C.无论“伐谋”还是“伐兵”,孙子都是站在“全胜”立场,争取战争的最佳效果。
D.依据“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可以判定孙子并不主张战争,而是主张和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先分后总的方式进行论证,对论证对象的主体分析由两个层次构成。
B.文章第二段引《六韬》为例,是为了证明推行全胜战略是用兵的最佳选择。
C.文章引用孙子著作中的许多原文进行论证,有力佐证了作者观点,真实可信。
D.文章末段对孙子的“全胜”战略思想加以提炼概括,指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味炫耀武力,追求战场上的厮杀,在铁血交锋中取得胜利,让敌人屈服,即使百战百胜,也不能算是伟大的军事家。
B.“不战而屈人之兵”虽然实属偶然,但出于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它仍然是后世许多伟大的战略家努力追求的目标。
C.孙子战略方案的优劣主次的顺序,实际对应了战争成本的大小,攻城是伤亡最大、最不经济的打法,是最差的选择。
D.双方对抗,一方处于绝对优势,一方处于绝对劣势时,不用刀兵相见就能决胜负的情况就有可能发生,例如渑池之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0 09:55: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瓷   瓶
薛长登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吗?”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B.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C.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D.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E. 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小题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心理。
【小题3】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
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研究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不难发现,主流经济增长模型中并没有考虑碳排放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传统分析普遍认为,在全球碳减排的背景下,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短期内碳排放约束将对潜在经济增速产生不利影响。然而,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开始从不同方面考虑在较长时期内碳排放约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传导机制。。
碳排放约朿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直接效应,主要是在控制了碳排放水平和降低碳排放总量的条件下,经济增长路径会随之发生变化,挖掘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将转向大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碳排放带来的经济增长水平。由此,碳排放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建立两种不同的路径机制。
机制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碳的“结构性减排”。也就是说,通过将有限资源优化配置到单位产值碳排放更低的领域,从而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碳减排的双重目标。
机制二:通过产业内部技术升级带动生产效率提升,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碳的“效率性减排”。在这一作用机制下,资源结构并没有得到优化配置,而是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技术效率,实现在既定资源配置条件下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和内涵式经济增长。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将碳排放约束条件加入主流经济增长分析范式,即将产业、生产要素的结构性调整和生产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升的效率性调整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中,进而通过控制关键影响因素,模拟分析碳排放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最优理论增长路径的演化特征。其中,机制一通过将碳约束施加于资本、劳动项,体现碳约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带来的生产水平提高;机制二通过将碳约束施加于全要素生产率项,体现通过碳约東推进技术创新从而带动产效率提高。
虽然碳排放约束的作用机制一和作用机制二均对稳态下产出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机制一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有终点的,而机制二中的技术进步却是无止境的。因此,碳排放约束的第一种作用机制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小,而碳排放约束的第二种作用机制的影响力力将会越来越大,充分发挥机制二中技术进步的作用,将更有利于实现经济系统稳态下产出水平达到更高的稳态值。
(摘编自靳祥锋、任栋《碳排放约束下的经济増长机制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分析普遍认为,碳排放约束将给潜在的经济增长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B.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将定位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加大单位碳排放两个方面。
C.推动资源优化配置,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使生产水平得以提高。
D.两个机制分别侧重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但影响力的发展趋势不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两个机制,重点强调了机制一碳排放约束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B.文章开篇在全球碳减排的背景下引出有关碳排放约束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
C.文章重点剖析了碳排放约束的影响途径以及如何借此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
D.对于碳排放约束的影响,文章首先阐释概念,再分层论述,最后得出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够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就有希望实现碳的“结构性减排”。
B.如果在生产中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效率,就有希望实现碳的“效率性减排”目标。
C.技术进步无止境特点使碳排放约束的效力越来越大,直至达到碳排放为零。
D.基于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经济领域须考虑碳排放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沙枣

梁衡

沙枣是农田与沙漠交错地带特有的树种,研究黄河沙地和周边的生态不能不研究沙枣。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感受:

千枝有刺,

叶小花开迟。

沙埋根,风打枝,

却将暗香袭人急。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级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倒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

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束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束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早,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二是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裁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三是它能抗盐碱。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皱纹,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

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

第二年的端午节,我到离沙地稍远一点的一个村子里采访。这个地方几乎家家房前屋后都是沙枣,就像成都平原上一丛竹林一户人家。过去我以为沙枣总是临沙傍碱而居,其叶总是小而灰,色调总是暗而旧。但在这里,沙束依水而长,一片葱绿,最大的一片叶子居然有一指之长,是我过去看到的三倍之大。清风摇曳,碧光闪烁,居然也不亚于婀娜的杨柳,加上它特有的香味,使人心旷神怡。沙枣,原来也是很秀气的。它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上能下,能文能式,能防沙,能抗暴,也能依水梳妆,绕檐护荫,接天蔽日,迎风送香。多美的沙枣!

那年冬季,我移居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束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文章有删减)

【小题1】联系全文,请简要概括沙枣的特征。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句。
【小题3】文中加点的两处文字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由。
【小题4】请探究文章结尾句的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喷薄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同频。由最初的网友自娱自乐,到如今由网络小说转化出版图书,改编为影视作品、游戏、动漫及相关产品,进而带火大众娱乐市场,打造出“互联网+”的庞大产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不久前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3.53亿,其中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3.27亿。经过20年培育,中国网络文学市场实现了内容和用户层面的双爆发。与此同时,随着网文IP对影视、游戏等行业的影响力不断加强,网络文学已经进入融合发展时代。
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根植于文学的多元空间。作为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网络文学表达比较自由、题材更加丰富,从其出现之日就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很多人是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感受到网络文学的魅力,此后又出现了诸如仙侠、盗墓、探险、玄幻、穿越等多种类型题材,诞生了《悟空传》《鬼吹灯》《甄嬛传》《诛仙》《步步惊心》等一批网络爆款小说。目前,网络文学已经实现了多点输出,比如今年的超级剧集《春风十里不如你》《军师联盟》等,已经实现了影 视作品和网络文学的内容联动,观众在追剧的同时也能阅读原著小说,实现了以网文IP为核心的全链路生态。
在大众化、商业化的背景下,读者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创作者已经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塑造人物和故事走向;读者的阅读趣味能影响到文站整体的创作风格,甚至网络文学整体的创作趋向和类型革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与阅读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出现了新倾向,文学领域的拓展、文学观念的改变、创作方式的转换等,呈现出某种两难处境:一方面,文学创作变得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容易,越来越轻松;另一方面,文学创作变得越来越随意,越来越粗俗,越来越浅薄。文学创作向文学生产转换,文学接受向文学消费转换,网络文学将文学推向一个狂欢的时代,文学的经典性被日益弱化、淡化了。
在新媒体时代文学阅读的自由化、自主化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否定文学阅读的浅泛化、图像化、游戏化,但是应该强调文学阅读的深阅读、精阅读,倡导阅读中外文学经典名著,倡导对于某些文学作品进行细致、有深度的阅读,让文学名著中的人文内涵、艺术光辉得到光大和传承。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材料三:
激发“网络文学”的创新活力
实现“网络文学”良性发展,需要建立起更为完善的评价体系,提升整个行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同时营造更为健康向上的互联网环境、夯实自身的文化基因。
网络文学出现在中国互联网世界已有20个年头。日前,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吸引人们思考网络文学的使命与未来。而本届大会“网络正能量、文学新高峰”的主题,也意图引导网络文学正向发展,构建网络文学发展生态圈。
作为一种商业模式,“网络文学”的成功有赖于中国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水涨船高,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拆除了横亘在写作者与读者之间无形的墙,扩大了供需两端的需求与空间。2003年,起点中文网率先创建了读者按章付费的商业模式,此后,打赏、月票等付费模式逐渐完善,并为各大文站所借鉴,从而使网络文学的读者也参与到作品创作过程中。如今,网络文学已经探索出成熟的商业模式,写手变现获利的途径愈发丰富,部分“大神”的年收入已远超传统文学作者;各个环节被重塑,分工明确,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条。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开拓“网络文学”更为广阔的前景,依然任重道远。目前很多网络文学作品套路化严重,创作数量虽多但精品太少,抄袭、借鉴现象泛滥,侵权成本过低。部分写手为了流量而打擦边球,低俗、色情等现象,亦有损网络文学的形象。而且,如今网络文学整体热衷于架空、玄幻、穿越等幻想类型,缺乏对现实的观照,脱离现实社会基础,显得根基不稳,读起来虽然很过瘾,社会价值却很有限。因此,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认识到,实现“网络文学”良性发展,当务之急要建立起更为完善的评价体系,提升整个行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同时营造更为健康向上的互联网环境、夯实自身的文化基因。
近年来,一大批中国网络小说走出国门,贏得了世界各地的拥趸,仅英文翻译网站Wuxia world就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读者跟读,点击量超过5亿。这一巨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是当代中国文化创造力的一个侧影,同时也启示我们,面对“网络文学”的无限可能,我们更应树立文化自信,释放出更多文化创造力,让网络文学拥有我们时代的使命感,多出精品,为文化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因表达比较自由,题材更加丰富,从其出现之日就吸引了为数众多的 读者。
B.网络文学已进入融合发展时代,实现了以网文PP为核心的全链路生态。
C.网络文学的作者为了提高流量,创作粗俗、浅薄,套路化严重,大大损害了网 络文学的形象。
D.近年来,一大批中国网络小说走出国门,我们应树立文化自信,让网络文学拥 有我们时代的使命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网络文学是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它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并受到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
B.我国网络文学由于写作门槛低、无制约、速度快,许多作品文学价值不高,文学的经典性被日益弱化、淡化了。
C.随着网络文学的大众化和商业化,创作者已经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人物和故事走向。
D.新媒体文学创作应表现得更认真、高雅、深刻,有助于产生经典的文学作品。
E. 网络文学的发表是“零门槛”的,任何网络作者都可以成为职业或半职业化写作者。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对于我国网络文学的未来发展,你有何建议?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闯关东”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闯关东”的历史,是悲怆而有力量的。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牟岱介绍说,“闯关东”是向东北移民阶段性的代名词,并不是移民史的全部。历史上,东北大地曾出现过五次较大的移民潮:清初移民、清末御俄、关内逃荒迁徙、日本侵略者殖民移民、建国后支援东北建设。
鞍山师范学院政史系张士尊教授介绍说,1644年,清朝统治者迁都北京,东北大部分人口迁往京畿地区,这次大移民史称“从龙入关”。东北大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为此,清廷要求各地官署劝农开垦。1653年(顺治十年),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例》。1688年(康熙七年),清廷以东北为“龙兴之地”,担心关内人口大量迁入会损害旗人利益,于是废止了招垦令,推行封禁政策。尽管如此,却不能完全禁阻关内民众进入东北。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以及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越来越多的山东、河北、河南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涌向仍在沉睡的东北沃野。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实行封禁政策的条件下进行的,故称之为“闯关东”,以后一直被世人所沿用。
由于俄国殖民主义者入侵,清朝所辖东北地区陷入边疆危机。迫使清廷改变封禁政策,鼓励移民实边放垦,以充实、巩固边疆。由是,移民规模越来越大。
清朝末年,经过近300年的移民活动,东北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历史上的东北大体可以分为南部的农业经济区、西北游牧经济区、东北渔猎经济区,随着移民的迁入,各个经济区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且逐渐向北延伸,直至扩展到延边地区。东北由历史上的农产品输入区变为农产品输出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交通运输的发达,促进了东北经济的繁荣以及城市的兴起。
“闯关东”的历史乃至东北移民史不仅具有社会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文化意义。牟岱谈到东北移民文化时这样说,移民潮的涌入不仅带来了中原文化,而且创造了东北文化的灵魂——东北特有的“创业文化”。辽宁文化作为东北文化的一部分,就具有“创业文化”的优良特征。比如:创造性、流动性、平等原则以及由此形成的秩序。牟岱还把“闯关东精神”概括为敢于同艰苦磨难进行抗争的拼搏精神,敢于同人生命运进行抗争的进取精神,扶贫济困、宽厚待人、和睦共处的人文精神。
1.下列说法中对“闯关东”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闯关东”是对向东北移民的全部历史过程的概括,历史上曾出现过五次:清初移民、清末御俄、关内逃荒迁徙、日本侵略者殖民移民、建国后支援东北建设。
B.之所以称作“闯关东”,是因为山东、河南、河北三省的农民向东北移民的活动是迫于生计、不顾旗人利益,不顾清廷的封禁政策而私自进行的。
C.“闯关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这段历史悲怆有力,也促进了东北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D.“闯关东”的人中有一部分是清初“从龙入关”的人,他们到东北后巩固、充实了边疆。
2.对“‘闯关东’的历史乃至东北移民史不仅具有社会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文化意义”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移民的迁入不仅促进了东北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也铸就了具有东北特色的“创业文化”,形成了一种“闯关东精神”。
B.“闯关东”使东北由历史上的农产品输入区变为输出区,扩大了农业经济区范围。
C.“闯关东”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北的社会结构与功能。
D.东北移民将中原文化与东北地区特有的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东北文化的灵魂——创业文化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清朝在1653年,即康熙年间曾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例》,鼓励民众到东北开垦荒地,发展生产。
B.由于东北是清朝的兴起地,故被称为“龙兴之地”而受保护,直到俄国入侵时,清廷才为巩固边疆而实行开放政策。
C.辽宁文化具有创造性、流动性、平等原则等优良特征,而这也是东北“创业文化”的一部分。
D.在历史上,东北地区被严格地划分为三个经济区:南部的农业经济区、西北游牧经济区、东北渔猎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