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饮,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闻而自责曰:“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李景伯等以士谦道著丘园,修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
(1)魏广平王赞开府参军事 (____________)   (2)值年谷不(____________)
(3)赵郡农民之  (____________)    (4)我不死   (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B.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C.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D.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
【小题3】以下六句话,全都表现李士谦以振施为务的一组是
①古人所尚,容可违乎   ②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③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 ④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⑤士谦慰谕之曰……遽令放之 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
A.①②⑤B.①③⑥C.③④⑥D.②④⑤
【小题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1)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
(2)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小题5】联系全文,简析李士谦人物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1 10:58: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宇文庆,字神庆,河南洛阳人也。祖金殿,魏征南大将军,仕历五州刺史、安吉侯。父显和,夏州刺史。庆沉深,有器局,少以聪敏见知。周初,受业东观,颇涉经史。既而谓人曰:“书足记姓名而已,安能久事笔砚,为腐儒之业!”于时文州民夷相聚为乱,庆应募从征。贼据保岩谷,径路悬绝,庆束马而进,袭破之,以功授都督。卫王直之镇山南也,引为左右。庆善射,有胆气,好格猛兽,直甚壮之。稍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柱国府掾。及诛宇文护,庆有谋焉,进授骠骑大将军,加开府。

后从武帝攻河阴,先登攀堞,与贼短兵接战,良久,中石乃坠,绝而后苏。帝劳之曰:“卿之余勇,可以贾人也。”复从武帝拔晋州。其后齐师大至,庆与宇文宪轻骑而觇,卒与贼相遇,为贼所窘。宪挺身而遁,庆退据汾桥,众贼争进,庆引弓射之,所中人马必倒,贼乃稍却。及破高纬,拔高壁,克并州,下信都,禽高湝,功并居最。周武帝诏曰:“庆勋庸早著,英望华远,出内之绩,简在朕心。戎车自西,俱总行阵,东夏荡定,实有茂功。高位缛礼,宜崇荣册。”于是进位大将军,封汝南郡公,邑千六百户。

寻以行军总管击延安反胡,平之,拜延州总管。俄转宁州总管。高祖为丞相,复以行军总管南征江表。师次白帝,征还,以劳进位上大将军。高祖与庆有旧,甚见亲待,令督丞相军事,委以心腹。寻加柱国。开皇初,拜左武卫将军,进位上柱国。数年,出除凉州总管。岁余,征还,不任以职。

初,上潜龙时,尝 从 容 与 庆 言 及 天 下 事 未 几 上 言 皆 验 及 此 庆 恐 上 遗 忘 不 复 收 用 欲 见 旧 蒙 恩 顾 具 录 前 言 为 表 而 奏 之 上 省 表 大 悦自是上每加优礼。卒于家。

(选自《隋书·卷五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B.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C.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D.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史”泛指我国古代典籍。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
B.“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C.“出”与“除”在这里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D.“潜龙”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或贤才失时未遇。文中指高祖还没有登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宇文庆广涉经史,弃文从武。他认为读书用来记个姓名就行了,自己不愿意长久从事文字工作,后来便应召入伍,随军打仗。
B.宇文庆有勇有谋,很受器重。攻打文州民夷时,他束马而进,大破敌兵;在卫王宇文直处时,宇文直认为他很有勇力。
C.宇文庆勇气过人,受到武帝称赞。跟从武帝攻打河阴时,他率先登城,和敌人短兵相接,被城上石头击中坠落,昏死后又苏醒过来。
D.宇文庆屡立战功,因功升迁。他平定了延安反叛的胡人,被授予延州总管的官职,后转任宁州总管,历任丞相、上大将军等职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贼争进,庆引弓射之,所中人马必倒,贼乃稍却。
(2)高祖与庆有旧,甚见亲待,令督丞相军事,委以心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炀皇帝,讳广,高祖第二子也。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上好学,善属文,沉深严重,朝野属望。既而高祖幸上所居第,见乐器弦多断绝,又有尘埃,若不用者,以为不好声妓,善之。上尤自矫饰,当时称为仁孝。尝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上曰:“士卒皆沾湿,我独衣此乎!”乃令持去。八年冬,大举伐陈,以上为行军元帅。及陈平,执尚书都令史暨慧,以其邪佞,有害于民,斩之右阙下,以谢三吴。于是封府库,资财无所取,天下称贤。及太子勇废,立上为皇太子。
初,上自以藩王,次不当立,每矫情饰行,以钓虚名,阴有夺宗之计。时高祖雅信文献皇后,而性忌妾媵。皇太子勇内多嬖幸,以此失爱。帝后庭有子,皆不育之,示无私宠,取媚于后。大臣用事者,倾心与交。中使至第,无贵贱,皆曲承颜色,申以厚礼。婢仆往来者,无不称其仁孝。又常私入宫掖,密谋于献后,杨素等因机构扇,遂成废立。
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于仁寿宫。
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乃盛治宫室,穷极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绝域。诸蕃至者,厚加礼赐,有不恭命,以兵击之。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帝性多诡谲,所幸之处,不欲人知。每之一所,郡县官人,竞为献食,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奸吏侵渔,人不聊生,人饥相食,邑落为墟,上不之恤也。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或有言贼多者,辄大被诘责。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师徒,败亡相继。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
史臣曰: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于是矫情饰貌,遂践峻极之崇基。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内怀险躁,外示凝简,盛冠服以饰其奸,除谏官以掩其过。《书》日:“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观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征矣!
(节选自《隋书》》)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 令闻:美好的名声
B.斩之右阙下,以谢三吴 谢:谢罪
C.课天下富室。 课:征收赋税
D.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 坐:犯罪、判罪
【小题2】下列对文种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
A.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
B.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
C.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
D.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隋炀帝年少时聪慧且外表英俊,擅长写文章,为人深沉稳重,是朝廷和民间都信服期待的人。
B.隋炀帝善于伪装,在隋文帝到他府第时,见到他的乐器大多断了弦且蒙上尘埃,就好像没有使用一样,隋文帝认为他不喜好歌舞乐妓,对此很欣赏。
C.史学家引用《尚书》中的话,认为隋炀帝后来遭遇黎民愤怒怨恨,国家败亡土崩瓦解,自己被擒,都是因为他自己欲望没有节制,掩饰奸邪过错导致的结果。
D.隋炀帝生性狡诈诡谲,凡他宠爱的人,都不让人知道他的欲望。每到一处,当地的郡县管理,都争着给他进献美食,进献得多的就得到提拔升官,进献得少的简陋的就被判罪。
【小题4】把三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长孙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初未知名,人弗之识也,唯高祖一见,深嗟异焉,乃携其手而谓人曰:“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
宣帝时,突厥摄图请婚于周,以赵王招女妻之。然周与摄图各相夸竞,妙选骁勇以充使者,因遣晟副汝南公宇文神庆送千金公主至其牙。前后使人数十辈,摄图多不礼,见晟而独爱焉,每共游猎,留之竞岁。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两箭与晟曰:“请射取之。”晟乃弯弓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而双贯焉。摄图喜,命诸子弟贵人皆相亲友,冀昵近之,以学弹射。其弟处罗侯号突利设,尤得众心。而为摄图所忌,密托心腹,阴与晟盟。晟与之游猎,因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皆尽知之。时高祖作相,晟以状白高祖。高祖大喜,迁奉车都尉。
大业三年炀帝幸榆林欲出塞外陈兵耀武经突厥中指于涿郡仍恐染干惊惧,先遣晟往喻旨,称述帝意。染干听之,因召所部诸国,奚、室韦等种落数十酋长成萃。晟以牙中草秽,欲令染干亲自除之,示诸部落,以明威重,乃指帐前草曰:“此根大香。”染干遽嗅之曰:“殊不香也。”晟曰:“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亲洒扫,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今牙中芜秽,谓是留香草耳。”染干乃悟曰:“奴罪过。奴之骨肉,皆天子赐也,得效筋力,岂敢有辞?特以边人不知法耳,赖将军恩泽而教导之。将军之惠,奴之幸也。”遂拔所佩刀,亲自芟草,其贵人及诸部争放效之。乃发榆林北境,至于其牙,又东达于蓟,长三千里,广百步,举国就役而开御道。帝闻晟策,乃益嘉焉。
五年,卒。帝深悼惜之,赂赠甚厚。后突厥围雁门,帝叹曰:“向使长孙晟在,不令匈奴至此!”晟好奇计,务功名。性至孝,居忧毁瘠,为朝士所称。贞观中,追赠司空、上柱国、齐国公,谥曰献。
(节选自《隋书·长孙晟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业三年/炀帝幸榆林,欲出塞/外陈兵耀武/经突厥中,指于涿郡/
B.大业三年/炀帝幸榆林/欲出塞外/陈兵耀武/经突厥/中指于涿郡/
C.大业三年/炀帝幸榆林做出塞外/陈兵耀武/经突厥中/指于涿郡/
D.大业三年/炀帝幸榆林/欲出塞,外陈兵耀武/经突厥/中指于涿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指将军之旗,也指军队主将所在位置或官署,在这里指的是突厥王庭。
B.“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情况下指升职,而“左迁”、“迁谪”则指的是贬官。
C.“娼赠”指在别人办丧事时赠送的财物,表示对逝者的哀悼,对家属的安慰。
D.“司空”于西周始置,为虚衔,无实职,一般只用于加授给年高望重的大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孙晟通达聪慧,能文善武。高祖一接触长孙晟即赞叹他武艺超群,多有韬略,预言他定会成为名将。
B.长孙晟把握时机,侦查地形。他先主动与处罗侯结盟,后借游猎之机查看突厥地形,搜集到不少情报。
C.长孙晟足智多谋,宣示国威。他借染干召集部落聚会,用除草之计来震慑他人,使御道开辟十分顺利。
D.长孙晟屡建功勋,甚得圣眷。由于在与突厥打交道时表现突出,他获得皇帝赞赏,死后仍被皇帝惦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晟乃弯弓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而双贯焉。
(2)奴之骨肉,皆天子赐也,得效筋力,岂敢有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乃止。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其见重如此。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威惶惧,免冠顿首。上曰:“谢已晚矣。”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选自《隋书·列传第六·苏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
B.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
C.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人卧内/与语大悦/
D.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人/卧内与语大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表又称上奏,是古代社会臣子向皇上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的一种形式。
B.京兆尹是汉代始设的官名,为三辅之一,主管京畿地区的治安。
C.朋党,是指多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的集团或派别。
D.坐即“连坐”,指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威才华出众,勇挑重担。他因身兼数职,曾经上书陈辞谦让,但高祖下诏肯定他的才能,他仍继续担任多项职务,不再推辞。
B.苏威谨记父言,轻徭薄赋。他奏请皇上减轻赋税和劳役,改变了以往国家资财不足而制定重税的做法,以实现父亲的未竟之志。
C.苏威明辨事理,深得倚重。高祖认为杨素才辩天下无双,但是在斟酌古今得失,帮助君主宣扬教化方面,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
D.苏威自恃权势,结党营私。他私结朋党的事被揭发查实后,虽然认了错,但没得到皇上的宽恕,还因此冒犯了许多有名望的士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2)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达奚长儒,字富仁,代人也。长儒少怀节操,胆烈人。魏大统中,起家奉车都尉。周太祖引为亲信,以质直恭勤,授大都督。平蜀之役,恒为先锋,攻城野战,所当必破之。宣政元年,除左前军勇猛中大夫。后与乌丸轨围陈将吴明彻于吕梁,陈遣骁将刘景率劲勇七千来为声援,轨令长儒逆拒之。长儒于是取车轮数百,系以大石,沉之清水,连毂相次,以待景军。景至,船舰碍轮不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寻授行军总管,北巡沙塞,卒与虏遇,接战,大破之。高祖作相,王谦举兵于蜀,沙氐上柱国杨永安扇动利、兴、武、文、沙、龙等六州以应谦,诏长儒击破之。谦二子自京师归其父,长儒并捕斩之。
开皇二年,突厥众十馀万寇掠而南,诏以长儒为行军总管,率众二千击之。遇于周,众寡不敌,军中大惧,长儒慷慨,神色愈烈。为虏所冲突,散而复聚,且战且行,转斗三日。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杀伤万计虏气稍夺于是解去长儒身被五创通中者二其战士死伤者十八九突厥本欲大掠秦、陇,既逢长儒,兵皆力战,虏意大沮,明日,于战处焚尸恸哭而。高祖下诏曰:“突厥猖狂,辄犯边塞,犬羊之众,弥亘山原。而长儒受任北鄙,式遏寇贼,所部之内,少将百倍,以昼通宵,四面抗敌,凡十有四战,所向必摧。凶徒就戮,过半不反,锋刃之馀,亡魂窜迹。自非英威奋发,奉国情深,抚御有方,士卒用命,岂能以少破众,若斯之伟?言念勋庸,宜隆名器,可上柱国,馀勋回授一子。其战亡将士,皆赠官三转,子孙袭之。”岁馀,卒官。谥曰威。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十八》,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儒少怀节操,胆烈过人 过:超过。
B.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 得:能够。
C.谦二子自京师亡归其父 亡:灭亡。
D.于战处焚尸恸哭而去 去:离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杀伤万计/虏气稍夺于是/解去/长儒身被五创/通中者二其战士/死伤者十八九
B.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杀伤万计/虏气稍夺/于是解去/长儒身被五创/通中者二其战士/死伤者十八九。
C.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杀伤万计/虏气稍夺/于是解去长儒/身被五创/通中者二/其战士死伤者十八九。
D.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杀伤万计/虏气稍夺/于是解去/长儒身被五创/通中者二/其战士死伤者十八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儒小时就持有高尚的节操,胆量韬略超过一般人,因为朴实耿直谦恭勤奋,受到周太祖赏识,并被作为亲信,任命为奉车都尉。
B.长儒与乌丸轨在吕梁包围陈将吴明彻,陈国派骁将刘景率大批劲旅前来增援,长儒巧使沉石计,阻挡了刘景的战船,打败了刘景。
C.皇上任命长儒担任行军总管,率领两千兵马迎击突厥的南侵,长儒带领部下奋勇抗敌,靠英勇顽强的拼搏精神打退了突厥的进攻。
D.高祖对长儒的行为大加赞赏,说到长儒的功勋时,高祖认为应该授予他高官厚禄,令他担任上柱国,另外再授给他一个孩子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授行军总管,北巡沙塞,卒与虏遇,接战,大破之。
(2)为虏所冲突,散而复聚,且战且行,转斗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