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35年的羊

徐建宏

找到学校,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冬天的阳光把曹老师的脸照得暖洋洋的。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三差五地到山上打些柴,然后到镇上卖了弄点钱。老旺看到自己的孩子狗娃一狗娃二也在中间。

等学生散了,老旺急忙把曹老师拉到一边,哆哆嗦嗦地从破棉袄里掏出一个布包。大概是午后的阳光显出了力量,曹老师注意到老旺的额上微微出了点汗。老旺说:“曹老师你看看这里面写的啥?”

曹老师疑惑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由于年深月久,纸条已经清黄不堪,上面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细洞。曹老师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

借条

兹借到瓦村邢元富家羊20只,俟革命成功后以两倍奉还。此据。

红军指挥员叶××

1935年10月25日

曹老师抬头看看老旺,此刻老旺的眼睛像两把钳子钳住了他,曹老师说:“老旺,这东西你从哪儿找到的?”

“俺家的一个破墙洞里。”老旺急切地说,“上面写了些啥?”

曹老师莞尔一笑说:“邢元富是你家什么人?”

“俺爷爷哪。”老旺说,额上的细汗已经变成了颗粒。

“老旺,恭喜你啊,”曹老师一巴掌拍在老旺的肩上说,“你家发财了。”

消息从这天午后开始像花朵一样开遍了整个瓦村,到黄昏时老旺家的院子里已挤满了人,没有谁对老旺怀里的40只羊持怀疑态度。整个瓦村似乎隐隐听到了从1935年传来的羊叫声。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方。离村不到一里,马蜂窝似的弹坑足以印证瓦村昔日的荣光,应该说,这张借条对老旺的确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甚至超出了我们想象的范围,老旺一家六口人,妻子长年捧着一只酱黑的药罐,加上自己腿脚不灵便,儿子狗娃一狗娃二还是因为曹老师才读上书的,靠着几只咩咩叫的羊养家糊口,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这天夜里,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1935年的羊叫声弥漫了整个瓦村。

根据曹老师的指点,老旺第二天一大早就翻山越岭到镇上去了。曹老师关于纸条的一些看法,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得到了证实。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打着手势对老旺说,这张借条非同一般,我们一定要认真核查。尤其是首长的签字,需经专家鉴定。老旺听了这番话,心里像冬天的风紧一阵松一阵的。这时候恰巧镇长进来,镇长把老旺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还给老旺泡了杯茉莉花茶,这使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

冬去春来,日子的流云在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中随风而逝。老旺日复一日地把羊群赶到山坡上,看远处山梁上腾起的黄尘,也看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老旺的心里酸了又湿,涩了又酸。据村里人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老旺记得,几十年间曹老师才回过五次家。

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卖,归路上顺便去了趟镇长办公室。镇长答复说,经多方鉴定,现在已经确认了那张借条,首长的签字也真实无讹,再过几天县里就会派人把折合的1万块钱送到瓦村去。镇长的叙述让曹老师喜出望外,以致在走出办公室时曹老师一脚踩空把脚崴了。

县里派人在镇长的陪同下来到瓦村是在几天以后。那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整个瓦村到处尘土飞扬。人们看到腿残又老实巴交的老旺从县里同志的手里接过一个大红包,那鲜艳的色彩在灿烂的阳光下让人热血沸腾。这个中午,我们的农民兄弟老旺像一颗挂在秋天树上的红柿子引人注目。1935年的羊叫声又一次回荡在瓦村的天空。

第二天,老旺找到学校时天刚蒙蒙亮,曹老师扶着墙壁出来开门。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曹老师开玩笑说:“老旺,你的脸是不是被钱烧了?”

老旺站在门口,从门外进来的光线照出曹老师房间里的摆设简陋又寒酸,灶上的白烟袅袅散开。老旺迟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塞到曹老师手上说:“俺想了整整一宿,这2000块钱就送给学校吧,往后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了。”

曹老师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

老旺粲然一笑说:“狗娃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恩情俺们忘不了,留下的那几千块钱,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老旺慈厚的笑脸在逆光中灿烂而令人心动。

曹老师凝视着老旺一瘸一拐地走入晚春的早上,眼前一片模糊——他仿佛看到了有许多可爱的羊簇拥在老旺身后,老旺就像站在洁白的云彩上,在他耳边,1935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提到1935年的羊叫声在瓦村回荡,渲染了悠远的氛围,使小说更具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起着串连故事情节的作用。
B.老旺“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这一细节表现了老旺对政府的信任,同时也表现了老旺急切摆脱贫困的心理。
C.小说用第三人称来叙事,从全知全能的视角出发,客观地描写,从而使老旺和曹老师两个人物形象更真实丰满。
D.作者以敏锐的感悟,细腻的笔触,既真实地表现了历史生活,又充满着时代的气息,蕴含深刻的主题,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小题2】小说以那张缺角的“借条”为中心展开叙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曹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1 10:47: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报纸经常刊载中小学生突遇一点挫折、打击,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解决方式的报道。(A)校园暴力、残害动物之类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都折射出当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淡漠,以及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这一问题应当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也应当引起每一个青少年的深入思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健康存在,需要每一个个体不断去改善自己的生命,不断为生命所处的社会环境尽一份责任。因此,当代青少年应理解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
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只有生命存在才会有人的其它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的生命的不可替代性。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指出:“生命是有尊严的,就是说,它没有任何等价物,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它。”第二,人的生命的不可逆性。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可复得。(B)第三,人的生命的基础性。没有了生命的存在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所有的活动。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爱护和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与我们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灾难和挫折就伴随着人类生命的历程。(C)现代社会的进步使人类在享受自身发明创造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生态环境遭破坏,资源日益枯竭,恐怖活动猖獗,局部战争不断,贫困、犯罪、饥荒、瘟疫等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同时,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困惑。在压力和困惑面前,人们往往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处于成长阶段,心理发育相对稚嫩、脆弱的青少年,也大多生活在追求成功的沉重压力下。不成功者固然不快乐,成功者也不一定有幸福感。因此,青少年尤其有必要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首先,要有保存生命的意识。即要认识生命,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第二,要有发展生命的意识。即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谋求发展,在于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第三,要正确认识死亡,理解死亡和生命的关系。(D)此外,还要了解死亡对亲人朋友的伤害,从而对与死亡相关的种种打击、挫折、损失有所准备,更加珍惜生命。
2003年4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病使北京的春天失去了往日的喧嚣与欢乐。这场劫难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也使我们每个人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广大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抢救患者生命的壮举,更使我们每个人的灵魂经受了一次庄严的洗礼。愿青少年朋友们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关注生命,珍爱生命,进而建构一个更健康、更完美的生命。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
A.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健康存在。
B.当代青少年应理解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
C.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只有生命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D.“非典”疫病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使每个人的灵魂经受了一次庄严的洗礼。
【小题2】下面这句话作为论据,应该放在文中A、B、C、D的哪一处?将所选字母填涂在答题卷上。
俄国哲学家、思想家别尔嘉耶夫说:“这个世界上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只是因为有死亡。假如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
【小题3】对选文内容理解不准确的是哪一项
A.人的生命的不可替代性是说每个人与每个人都是不相同的,互相不能替代。
B.人的生命的不可逆性是说人死了以后就不可能复生。
C.人的生命的基础性是说没有了生命的存在,就不会有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
D.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谋求发展,在于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祢灵的沟通。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楮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規律性。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从20世紀20年代开始,就有人过渡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革,即推行简化字、推广汉语拼音方案。人们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这两项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况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来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种吸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融入中国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如我们的许多日常用语,如世界、平等、相对、清规戒律等都来自佛教用语。正是基于上述道理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是谁优谁劣、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和共同发展的问题。正如《礼记·中庸》讲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论语·子路》讲的“君子和而不同”。

(节选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因为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
B.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因而具有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C.在作者看来,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倡导两项文字改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
D.结尾提及《礼记》《论语》中的名言,意在说明汉字不必走西方拼音化道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祈,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总述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汉字文化”为例,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B.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人们迷失文化方向的一些错误认识,矛头直指外来文化
C.文章具体阐述汉字的渊源和特点,为下文同西方拼音文字进行对比做好铺垫。
D.文章结尾与开篇紧密呼应,并具体阐述了汉字走白己文化道路的原因和策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可见汉字具有对称、平衡等特点。
B.汉字可被称为世界最简明、形象、丰富的文字体系,其主要压素是形声字占绝大部分。
C.如果认清了本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就能在文化全球化过中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D.中国文化可以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但是要以保持本国文化个性和特点为前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传统的观点一般认为,读书就是要潜心安坐,用心感受纸质书带来的墨香与触感。不过对于年轻人来说,电子书的便携、大容量和多场景适应力在当今社会更具吸引力。报告显示,近几年,电子阅读的普及率持续攀升。2016年,64%的受访者认为电子书能够让碎片时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有助于提升整体阅读量。不过,纸质书因为收藏感更强,不会被读者轻易抛弃。85%的受访者表示会同时使用纸质书和电子书两种介质进行阅读。而随着人们的业余生活越来越碎片化,篇幅短小、内容优质的电子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其中,知乎周刊、豆瓣作品全集等互联网UGC内容逐渐成为人们在碎片时间内的读书新欢。
(摘编自爱范儿《从亚马逊的<2017全民阅读报告>,来看看中国人都是怎么读书的》)
材料二:

(资料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
材料三:
2017年度“中国最美的书”出炉。“最美的书”内容多是适合浅阅读的小众题材。有些内容如果仅依托传统的白纸黑字出版,可能很难形成阅读乐趣。好在这些内容天然带有文创属性,只要包装得法,立显“纸质”优势。其次,在设计上强调“悦读”酌趋势越来越明显。纸质书被设计者以绝佳的表现力“视觉呈现”,更像是文创产品。其设计理念更多地观照阅读的附加值。文字被趣味性装帧出立体感,“阅读”被全方位诠释成“悦读”。电子阅读器在多变的纸、墨、色彩、结构面前完败。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电子阅读时代“悦读”还得靠纸质书》)
材料四:
2004年,Blog(博客)出现在中国,社交类网络从此风靡中国。各个行业都开始向自己的产品中植入社交基因,以期通过更多的用户群带来高额利益回报。《2017全民阅读报告》的数据显示,78%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社交平台分享阅读的有关内容,而17%的阅读者会在电商平台留下读者评论,虽然通过分享社交平台的信息的门槛相较于“阅读”而言略显宽泛,但通过评论、分享,却能增加读者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电子阅读器与各类App相比,功能捉襟见肘并且囿于体积的时候,阅读类App自然成了阅读时代的新宠儿,它更加关注社交,依托手机使用更方便。各大阅读平台都在对阅读类App的社交性进行升级改造。阅读类App覆盖率排行第一的掌阅iReader通过“圈子”来经营粉丝;排行第二的QQ阅读通过“大神说”来维系作者与粉丝的互动。而以专注社交阅读而闻名遐迩的信读书可以说是在社交阅读上做得最好的;界面设计简洁友好;在书的段落中可以观看别人或自己写下批注,还可以加好友进行互动;赠书扉页上有人性化签名,记录你与好友赠书之情,赋予电子阅读一点儿仪式感;好友阅读对比更是赋予读书一点儿趣味,甚至你打开淘宝还有阅读时长代刷。微信读书的努力并没有白费,相比于2016年1月,微信读书的覆盖率增长215%,活跃度提升412%。这正是抓住用户对于“社交”二字的深刻需求而得到收获。
(摘编自北京商报《电子阅读迟早会替代纸质书,社交阅读是第二个掘墓者》)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近几年,电子阅读的普及率持续攀升,短篇、优质的电子书越来越受欢迎,一些互联网UGC内容逐渐成为人们在碎片时间的读书新欢。
B.根据材料二可知,除电子阅读器阅读外,2014年和2015年我国国民每天使用的数字媒介的阅读时长均高于纸质媒介阅读时长。
C.根据材料二可知,我国国民2015年使用数字媒介阅读的时长均高于2014年,其中使用手机的时长明显高出2014年。
D.传统的书籍之所以不受读者欢迎,是因为其内容不适合浅阅读,而且用传统的白纸黑字出版,在包装、设计方面缺乏趣味性。
E. 《2017全民阅读报告》的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社交平台分享阅读的有关内容,同时会在电商平台留下读者评论。
【小题3】根据材料,请概括说明不同的阅读方式各有怎样的优势。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
徐可
启功先生生前有一方特别喜爱的古砚,上有砚铭:“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先生多次书写这则铭文,并把自己的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自号“坚净翁”。
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和国学大师,启功出身皇族,是清雍正帝的第九世孙,可是由于降袭制,到他曾祖父这一辈,受封爵位的俸禄已经连养家都不够。到他这一辈,为了养家糊口,启功初中未毕业便辍学了。苦难的生活,磨炼了启功的意志。他一边教家馆挣钱贴补家用,一边寻找工作,同时跟随几位老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习作诗词文章,练习书画创作。他不拘一格,师从百家,如饥似渴地学习传统文化,奠定了以后做学问的基础。
启功最可贵的是不盲从前人,更不迷信权威。他向溥心畬学画,溥心畬总说“要空灵”。至于怎样“空灵”,他也说不上来。启功就一边临摹学习一边用心琢磨,终于有一天明白了“空灵”的道理。关于书法的结字、用笔,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这一观点流传了几百年,从来没有人怀疑。可是启功通过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得出的结论却不同。他认为:“从书法艺术上讲,用笔与结字是辩证的关系。但从学习书法的深浅阶段讲,则应是以结字为上。”他经过多年的探索,发现了学书的奥妙:“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启功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他天天临帖,几乎从未间断。当浮躁之气充斥书画界,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美学原则,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笔一画地写着自己的字。2000年4月,88岁的他在《光明日报》发表长文《读〈论语〉献疑》,就《论语》中的一些众说纷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2003年10月,91岁高龄他抱病到国家图书馆作讲座《沈约四声及其与印度文化的关系》,对中国诗歌韵律来自印度的说法予反驳。2004年7月,他出版了《启功讲学录》等三本书,留下了许多珍贵史料和重要观点。
改革开放之后,启功先生迎来了“迟到的春天”,他的书法声名日隆,一字千金。先生并没有以此自矜,对一些修理工、服务员,他反倒是主动赠字感谢他们的劳动。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社会上对他的字太“滥”的非议。而先生毫不介意,因为他本来就没像有的人那样拿字卖钱。
可是对一些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权贵就不假以辞色了。一位商人向他求字,说要制成匾额挂在酒楼上,但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甚是无礼。启功先生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还批评了他毫无诚意。还有一次,一位自称是空军首长秘书的人来替首长索字,态度蛮横。启功缓缓问道:“我要不写,你们首长会不会派飞机来炸我?”那人没想到他会这么问,赶紧回答:“那当然不会。”启功说:“那我就放心了你走吧。”
对于原则问题,先生从不苟且。1993年,他发现有人假冒他的名义,对古书画作品进行鉴定,造成书画市场的混乱。对此,老先生非常愤怒,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鉴定真伪,凡有以‘启功’名义在个人收藏的古字画上题签的均为假冒,概与本人无关。凡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的,属于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
先生对自己无情解剖、严格要求。1938年,启功失业后,为生活所迫,曾短暂地在日伪政府里做过一个比科员还低的小职工,总共不过三个多月为此他一直深深自责,视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污点。新中国成立后,启功主动向陈垣校长坦白了这件事,陈校长听了,只说了一个字:“脏!”这一个字,启功记了一辈子,并且郑重地写进了《口述历史》中:“就这一个字,有如当头一棒,万雷轰顶,我要把它当作一字箴言,警戒终身——再不能染上任何污点了。”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启功不惜自曝其丑,没有掩饰自己,更没有美化自己,这不但是“不为尊者讳”,而且是“不为自己讳”了。
(《启功先生的文化品格》,有删改)
相关链接:
某日有一个专门假冒启功书法的人去书画店销售赝品,恰巧被启功先生堵住。作伪者尴尬恐慌无地自容,哀求老先生高抬贵手。不料启功只是宽厚地笑道:“你要真是为生计所迫,仿就仿吧,可千万别写反动标语啊!”
(李兴濂《启功的豁达与幽默》)
启功先生是新中国最早一批“博导”,货真价实。他的学生总爱称他为“博导”,他总是说:“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1999年,他被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长,人家告诉他这是“部级”,先生就故意打岔说:“不急,我真不急!”实际上当时启功先生还真的不是“部级”;直到2000年之后,享受了“副部级待遇”。听到这一消息,我感到震惊!可启功先生对什么级别、什么待遇从来都毫不介意、毫不在乎,他是真的一点都“不急”。
(徐可《启功先生的文化品格》)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由于降袭制,启功这一辈已经没有优越的家境,这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奠定了他以后做学问的基础。
B.某个自称是空军首长秘书的人来替首长索字,启功拒绝他时,语言温和中透着坚决,表现出一个学者的幽默与智慧。
C.启功先生88岁时发表长文《读<论语>献疑》,91岁高龄抱病到国家图书馆作讲座《沈约四声及其与印度文化的关系》,反映了先生博闻广识,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D.溥心畬认为书法“要空灵”他也说不出怎样“空灵”,而启功通过琢磨发现“空灵”的关键在于如何“结字”。
E. 启功自爆其丑,不掩饰自己,不美化自己,表现了启功严格自律、勇于解剖自己的一面,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进一步突出其“净”,照应标题。
【小题2】启功把自己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且自号“坚净翁”,有何寓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任继愈:一部大书与一座图书馆(节选)

余 玮

1964年,任继愈受命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他没想到,在这里一呆便是20余年,直到1987年调至北京国家图书馆任馆长,且一辈子的研究主要与哲学挂勾。这位中国尚存不多的“国宝”级哲学大师还出任了社科院宗教所的名誉所长。

建国不久,任继愈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积极地献身到工作当中,在自己的领域中大展身手。1956年,他加入了***并成为了北大教授,他对此非常满意。没想到,在1957年一个有关哲学史定义的会议上,他的发言被一些专门打棍子的“学霸”批判为修正主义。当时,他并没有真正将此事放在心上,也没有想到无论对他还是对于整个民族来说,这只是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前兆或序幕。

接受采访时,任继愈说:“***对宗教问题始终是注意的,这一点我原来没有领会,和他交往几次,体会比较深。比如,我过去写过的一些有关佛教史研究的文章,***都看过。”1959年10月13日深夜,***忽然把任继愈找去,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的书我都看过,接着说:“我们过去都是搞无神论,搞革命的,没有顾得上宗教这个问题,宗教问题很重要,要开展研究。”随即又问他,北大有没有人研究宗教?任继愈说除他搞佛教研究外,还没有人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毛又问,道教有没有人研究,福音书(指基督教)有没有人研究?任答,基督教也没有人专门研究。毛又问,你们哲学系有多少人?任答,师生加起来有500人。于是毛说,500人一个系怎么能没有人研究宗教呢?于是,***评价任继愈是“凤毛麟角”。

1963年冬天,周恩来访问非洲14国前,给中央写了一个报告,建议加强研究外国的工作,筹备建立一些研究所,还成立了以廖承志为组长的“国际研究指导小组”。在这个报告上,***于1963年12月31日作了批示,说这个报告很好,但唯独没有宗教研究,对世界三大宗教,我们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刊物,不批判神学,就不能写好哲学史,也不能写好文学史和世界史。因为有了这个批示,任继愈于1964年受命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但不久“文革”开始,任继愈经过几番波折后被送往河南信阳干校接受“教育”。

在干校期间,任继愈显得十分“乖巧”,早上出去参加劳动,晚上回家睡觉,成天很少说话。任继愈为人十分和善,很少有人为难他,但由于在那里光线太暗与劳动过度,他的右眼患了严重的眼疾,左眼视力也受到损害。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程,经历得太多太多,他自己也懒得花时间去梳理那些点点滴滴的“不愉快”。医生嘱咐他为了保持目力,夜间不能看书和写字。

“文革”后,任继愈从河南回到了北京,世界宗教研究所逐渐恢复原有的建制。上世纪80年代,他重新提出了“儒教说”,并在他主持的世界宗教研究所专门成立了一个儒教室。

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思想界都公认“中国无宗教”时,任继愈挺身而出,试图打破这一观点。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不然不可能维系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和民族。”他认为,中国的儒教就是宗教,而教主就是孔子。任继愈从各个方面论证了他的这个观点。从1980年《从儒家到儒教》,1982年的《中国哲学与中国宗教》《儒教的特点及其发展阶段》《儒家个性与宗教共性》《儒教是人伦日用的神学》到1984年的《佛教向儒教靠拢》,1986年的《重视儒教的研究》再到1988年的《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宗教——儒教》,他在学术著作上,详细地阐述了“儒教是宗教”的观点。他从儒教的发展与演变、个性与共性、历史与现实等各个方面,透辟地分析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宗教性特质。他在文章《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宗教——儒教》中写道:“儒教作为完整形态的宗教,应当从北宋算起,朱熹把它完善化。多年来人们习惯地称为理学或道学的这种体系,我称之为儒教。”同时他认为,宗教之所以是宗教,有它的本质部分和外壳部分,本质是信仰与追求,外壳是信奉对象、诵读经典的组织形式。儒家作为中国的传统宗教,其本质部分就是提倡禁欲、重“忠孝”、尊“三纲”,这既是宗教思想,也是政治思想,它比较适应大一统国家的生存要求。而其外壳部分则是,它信奉“天地君亲师”,这符合宗教外壳的组织形式。对于一个宗教的认定,重要的是信仰的本质,而不在于形式。

任继愈的“儒教就是宗教”的学说,在学术界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并由此引发了近20年的哲学大讨论。这个论点已经慢慢被人认同,而这种认同感,直接又与华人的自我文化价值认同紧密相连。

目前,在学界,公认任继愈对中国哲学的最大贡献是:他认为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并深刻而又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社会各阶层。他力图把中国佛教思想纳入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并认为,道教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决不下于佛教。在他的思想意识当中,始终认为思想文化的研究也要从国情出发,而“多民族统一大国”则永远是中国的国情。当然,他仍然坚信人类走到某一天,有可能便会进入“大同社会”。国家组织消亡,而宗教与哲学依然存在。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学术研究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然而任继愈先生却始终保持了对学术研究的积极态度,并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作为。
B.建国后,我国的宗教学研究处于落后状态,***同志对这种情况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做了具体的指示,于是任继愈开始进行对佛教的研究工作。
C.任继愈先生提出的“儒教是中国的宗教”理论不同于当时理论界的主流观点,但经过几十年的论证,这一观点渐渐得到认同。
D.任继愈认为佛教和道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并深刻而又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社会各阶层,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不亚于儒教。
E.本文通过对任继愈先生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这位“国宝”级哲学大师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学术品格。
【小题2】文章三、四自然段两次写到***同志对中国宗教学研究的指示,这在文章内容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在大多数国家的思想界公认“中国无宗教”时,任继愈却认为,中国的儒教就是宗教,而教主就是孔子。任先生这样说的依据有哪些?请分条作答。
【小题4】文革期间,任继愈显得十分“乖巧”,成天很少说话。80年代,他却提出“儒教说”试图打破思想界公认的“中国无宗教”学说。对于这位哲学大师自己的人生哲学,你有何评价,请结合文章简要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