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1月28日,随着第31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闭幕式的举行,2017年度五大学科竞赛全部落幕!

大家都知道,竞赛已经与高考招生紧密相关。那么,不同竞赛的级别,会对应着怎样的优惠?以五大学科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为例,2017年情况如下:

(1)国家集训队(约260人)可获清华北大保送。

(2)国家金牌(约450人)可获清华北大一本线录取。

(3)国家银、铜牌(约1100人)可获清华北大自主招生降30—60分、一本线上录取。

(4)省级一等奖(约7500人)可获清华北大自主招生降10—60分、一本线上录取。

(5)省级二三等奖(约3—4万人)可获部分985、绝大多数211自主招生降10—60分、一本线上录取。

(摘编自新浪教育《2017奥赛落幕 五大学科竞赛对应怎样录取优惠》2017年12月2日)

材料二: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这就意味着,按照2014年底,教育部等多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的要求,经过3年的(过渡)实践,2018年高考考生将成为全面取消全国性高考鼓励性加分项目的首批考生,全国性高考鼓励性加分项目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近些年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纠正少数人片面追求高考加分的倾向,引导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从而促进高考公平公正,已经在全社会达成广泛共识。除了保留部分扶持性加分项目,通过取消鼓励性加分保证高考的起点公平也成为教育界内外的一致认可。

(摘编自人民日报《全面取消奥赛等加分项目 让高考回归起点公平》2018年3月22日)

材料三:

近日,记者走访了广州市各大教育培训机构及一些私人开的奥数辅导班发现,虽然高中奥数班门庭冷落,但初中、小学奥数培训依然火热,临近寒假,许多奥数班报名爆满。不少受访家长表示,他们仍愿意送孩子参加奥数培训,认为这对于小升初及初中升高中皆有利。只有极少数孩子是因为喜欢数学而去参加培训。

采访中,正在广州某知名小学读四年级的郭同学告诉记者,她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的奥数,“之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几次大型考试,听学过奥数的同学说,卷子上很多题在奥数班都学过,但我们没学过的却觉得难。但我自己并不是真心喜欢奥数。”于是郭同学也加入了学习奥数的队伍中。“我们班40个人,大概有30多个都在学奥数。”郭同学如是说。

(摘编自广州信息日报《加分取消了,奥数还热着?》2018年3月30日)

材料四:

记者了解到,也有很多私人开办一对一模式的中小学奥数培训班,也颇受家长欢迎。据广州某知名中学的陈老师透露,现在也有“名校名师”在奥数辅导机构兼职,不过他们更倾向于在自家开奥数小辅导班或是到学校的奥数辅导基地开班,按小时收费。目前,收费行情为300元/小时,刚出校门的新老师收费较低,但均价也有100元/小时。随着网络的普及,甚至有人在网络办起中小学奥赛辅导班。

(摘编自广州信息日报《加分取消了,奥数还热着?》2018年3月3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2017年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可以保送清华北大,2018年则不可以。
B.根据材料二,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纠正少数人片面追求高考加分的倾向,引导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已经在全社会达成广泛共识。
C.根据材料三,全面取消奥赛等加分项目后,奥数学习热潮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从中学战场转移到小学乃至幼儿园。
D.根据材料四,奥数辅导班“高烧不退”的原因是家长们的“推波助澜”,而学生并非真心想要学习奥数。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面取消奥赛等加分项目之前,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考生从这些政策中得到实惠。
B.全面取消奥赛等加分项目这一举措,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好评,高校也将能录取到真正的人才。
C.全面取消奥赛等加分项目这一规定是通过3年的缓冲时间而最终确定的,这一举措并非疾风骤雨式改革。
D.小学生参加奥数辅导培训现象早已存在,只是在高考与奥数脱离后这一现象更为凸显。他们参加辅导都是为了升学,已经没有因为喜欢数学而去的了。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现实生活,请你谈谈如何才能真正让“奥赛”辅导降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2 09:45: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多地近日遭遇严重雾霾天气,影响百姓的出行与健康,引发媒体、网友密切关注。最新消息显示,中央气象台 1月12日18时发布大雾黄色预警,近日京津地区、河北东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东部、苏皖北部、四川盆地、重庆西部、湖北东部、湖南东北部和南部、贵州西部和南部、云南东南部、广西北部等地有能见度不足1000米的雾,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200米。
据报道,部分地区城市空气重度污染, PM2.5监测指数接近或达到顶峰数值。12日北京PM2.5 指数濒临“爆表”,空气质量持续六级严重污染。上午9时的北京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几乎所有区域仍被意味着最严重污染的“深褐色”覆盖, PM2.5指数最高站点为456。
除北京外,河北、天津、山东、湖北、河南等地高速公路、机场处于封闭状态,旅客出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专家建议市民朋友尽量选择室内活动,尤其是老人、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尽量缩短外出时间,室外停留时做好自身防护,不要做呼吸量较大的剧烈运动。
(节选自“中兴网”)
材料二:
自1月4日以来,河北省几乎天天都是雾霾天气,成为不折不扣的“雾霾之月”。为此,记者采访了省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
据专家介绍,从几次明显的大范围雾霾天气分析,都和大气环流的调整有关。大气环流由前期的经向型转为纬向型环流,冷空气势力明显减弱。本来在“三九”、“四九”受冷气团控制的我国中东部地区(包括河北省),被变性的大陆高压控制,加上气温缓慢回升,近地面湿度增大,导致隆冬季节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
对于河北省包括石家庄在内的中南部地区居民来说,冬季雾霾频发几乎已经习已为常。在 1月份河北省发生的几次能见度小于50米的强浓雾,几乎都出现在石家庄、邯郸等中南部县市。究其原因,这与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等县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平原地区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有着重要的关系。受西部的太行山脉影响,风速在到达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后减小,容易出现静稳和逆温天气,使大气垂直层结构稳定,不利于污染物水平和垂直扩散。
河北省 1月份雾霾天气频发除了与冷空气弱,风速小有关外,前期降雪多引发近地层空气湿度大也成为原因之一。受降雪影响,连日来,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空气相对湿度都在80%以上,受夜间辐射降温影响,导致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趋于饱和,最终使水汽凝结而形成雾霾。
(节选自《燕赵晚报》)
材料三: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 1月份我国中东部多次严重的空气污染?中国气象局组织召开雾霾天气成因分析与预报技术研讨会,邀请大气和环境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认为,静稳天气和污染排放是雾霾形成和持续的重要因素。由于在一段时期内大范围的气溶胶(污染物)的排放变化不会很大,雾霾天气的形成和变化主要受到气象条件的控制。今年 1月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有利于形成雾霾的气象条件,与前期最大的不同是中纬度地区环流经向度小,这使得此期间北方冷空气强度变弱,南方暖湿气流相对较强,大气静稳且相对湿度较高。
专家指出,我国气溶胶浓度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是较高的,仅次于南亚城市,远高于欧洲、美洲的城市。气溶胶粒子不仅对形成霾有贡献,还作为凝结核参与到了雾的形成过程中,因此,人类活动产生的气溶胶粒子对雾和霾的形成都有极大影响。
大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秀骥强调,不能把 1月份的雾霾事件简单归结于全球气候变暖。雾霾形成,气象是一个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大气污染总体在加剧.1月份的雾霾天气过程警示我们,大气污染已经到了危险的极值,加强节能减排的研究、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节选自“人民网”)
相关链接: 
气溶胶是悬浮在空气中的液态或固态微粒,含有各种微量金属、无机氧化物、硫酸盐、硝酸盐和含氧有机化合物等。它们可以来自被风扬起的灰尘、海水蒸发而成的盐粒、火山爆发的散落物以及森林燃烧的烟尘等天然源,也可以来自化石和非化石燃料的燃烧、交通运输以及各种工业排放的烟尘等人为源。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以北京为例,说明部分地区城市空气重度污染, PM2.5 监测指数接近或达到顶峰数值。
B.材料一着重报道了我国多地雾霾天气的严重状况,连百姓的出行和健康都受到影响,甚至正常的户外活动都不能开展。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着重分析了雾霾的成因,但两则材料关注的地区范围不同,专家的观点也大相径庭。
D.三则材料虽然不一,报道的角度内容也各不相同,但都关注了“雾霾”问题,都能引起民众对防霾治霾的重视。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二项是
A.由于太行山脉阻滞了西北风,因而风速减小,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这导致河北省1月份能见度小于50米的强浓雾都出现在南部县市。
B.雾霾会导致能见度降低,交通受限,影响出行;还会危害身体健康,特别是对老人、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
C.导致1月4日以来河北省几乎天天都是雾霾天气的原因是冷空气势力减弱和气温回升造成的近地面湿度增大。
D.大气污染既有天然源,也有人为源,其中,人类活动产生的大气气溶胶粒子对雾和霾的形成都有极大影响。因此,雾霾治理,当务之急是加强人为污染物排放的研究和治理。
E. 雾霾天气的形成和变化主要受到气象条件的控制,一旦出现有利于形成雾霾的气象条件,雾霾就会形成和持续。
【小题3】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概括雾霾形成的原因。请根据材料三,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分别提一条防霾治霾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议论是人的理性思维,其基础是对具体的感性事物的抽象概括。这种能力,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有了一定的抽象能力后,还要从概念、判断、推理 、论证等方面进化为语言文字 ,还得从口头即兴交流升华为文体,这个过程是相当复杂、漫长,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跨越。

在孔子时代,人们交流主要是对话,连标题都没有。孔子的言论之精彩,在于大部分都是深刻的格言式警句。当然,光是形成独特而全面的观点,也还只是属于逻辑中最初步的概念、判断层次,要言之有理,必须进入更高层次:推理和论证。

到了孟子那里,他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辩证格言,另一方面进一步用类比推理来说明观点,不但增强了论点的可信度,而且把抽象的逻辑感性化。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弈秋诲人”这样的寓言在逻辑上属于类比推理,多少具有论证的功能,这比孔子进了一步。用寓言与、做类比推理是当时的风气,也是汉人思维经过多年的积累,突破孔子时代局限于判断的表现,体现了国人推理能力、抽象能力、论证能力的发展。但类比推理和比喻一样,只是在某一点上相通,难以全面。而事物是复杂的、多面的,故类比推理鲜能全面。

孟子晚孔子一百多年,中国人在交流中最明显的进步,是表达观点时正反结合转化的模式普及了。孟子对于与自己论点不符合的例子不但不回避,而且加以分析,用“他说圆己说”,这就是把正例和反例、论证和驳论结合起来,达到了雄辩的境界。这与20世纪西方科学学者波普尔的“证伪比证明更有理论”的突破性学说不谋而合。

光有这样的自觉,还只限于思维方式,并不等于文。从思维方式到形成文章,除了语言、逻辑以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文体。

与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一样,传播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文体的发展。有了做文章的意识,文体就随之而丰富起来。“说”在最开始有现场即兴、口头交际的性质,“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虽不像“论”那样强调全面和严密,但是具有言说的智慧、机敏,特别是比喻的巧妙。其一:不直接正面说理,而是从侧面以比喻引出论点。其二:不是单层次宣告,而是多层次的逐步深入。而“论”作为一种文体,论证上显然比“说”要复杂的多。“论”是直接推理,从肯定、否定两方面进行分析,把握全面资源,深思熟虑,把所有的可能加以权衡,严密到没有任何漏洞,让论敌反驳无门。总的来说,“论”的要求就是全面、反思、系统,《过秦论》《六国论》就是这样的典范。

(选自孙绍振《古代散文的解读观念和方法》,有删改)

【小题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概念和判断是逻辑思维中的低层次思维,而推理和论证属于更高层次,可以让人做到言之有理。
B.孟子运用寓言来说明观点,把抽象的逻辑感性化,强调了论证的功能,这是当时的风气使然。
C.用寓言做类比推理虽然突破了判断思维层次,但它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很难全面地说明观点。
D.“说”具有侧面引题和多层次逐步深入推理的特点,但全面性和严密性不足,论证还是较为简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总分结构,总起部分提出观点,即人的议论能力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复杂的、多阶段跨越的过程。
B.在论述孔子和孟子的议论能力时,作者既阐明了两者的不同,也剖析了两者之间的所具有的内在联系。
C.文中列举孟子三则寓言的事例是为了阐明:类比和比喻一样,只是在某一点上相通,难以做到全面。
D.文章论述孟子能用“他说圆几说”论证的特色,是想强调孟子的论证有了新高度,已经达到了雄辩的境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话是孔子时代人们的主要交流方式,所有孔子的言论非常精彩,出现了大量的格言式警句。
B.相较于孔子,孟子既有所继承,同时又在类比推理上有所突破,这体现了国人思维能力的进步。
C.从判断、推理论证等思维方式到形成文章,需要具备多个要素,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论说性文体。
D.“论”这种文体着眼于全面,严密没有任何漏洞,让论敌反驳无门,是一种典范的议论性文体。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迷惘的分工
岑嵘
中世纪的分工是这样的,神父专事祷告,骑士专事杀人,农民专事供养所有人。不过这种分工并不太明确,作为公关顾问的神父和神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他们就会把责任推给了农民。当欧洲黑死病肆虐时,灾祸的责任并非神父祈祷不济,而是农民信仰不忠。那些神的公务员吃饱后站在布道坛上诅咒农民:“肉体为奴的人啊,你们该受神的惩罚。”
在1945年8月之前,裕仁天皇的分工是神,他每天坐在宫殿里扮演着天神。而在那个庞大战争机器的金字塔分工体系中,有的家伙则比较倒霉,分到了人体鱼雷或是自杀飞机。1945年的8月,当一个叫做麦克阿瑟的美国佬把锃亮的皮靴踏到日本本岛以后,这个分工体系就彻底变了,神和炮灰都成了一样的普通人。
1944年,德国人为挽回颓势,发明了V2飞弹,这玩意可以从法国打到伦敦。当然,这条长长的V2产业链要靠上万人分工来完成。对于那个点火发射的家伙来说,则是茫然地望着升空的飞弹,直到看不见,然后拍拍身上的灰收工回家去喝啤酒,一切都不关他的事了。而在英国伦敦的某个地方,一帮倒霉蛋走在街上,忽然轰地一声,莫名其妙被炸得粉碎。
18世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分工论,指出分工提高了效率。到上世纪初亨利•福特就把生产一辆车分成了8772个工时。分工论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也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能。然而随着产业链的越来越长,分工越来越细,世界也彼此割裂,另一种迷惘从人们心底生出。
在经济学研究上,专业分工也让学术发展陷入迷惘。经济学在1800年前后就达到顶峰。此后,经济学变得更专业化了。不断深化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了大批对复杂的经济模型和统计方法了如指掌的经济学家,但他们对金融危机的到来一无所知。
美国经济学家格里高利•克拉克说:“自工业革命以来,我们陷入了一个陌生的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华丽的经济学理论无法解答普通人提出的简单的经济学问题——为什么有些国家富有而另一些国家贫穷。”这些问题常常让经济学家彻底傻眼。
精细的分工让人陷入迷惘,而混乱的分工则让人绝望。比如老舍先生,我们知道他应该搞创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他们不晓得我有用,我是有用的,我会写单弦、快板,当天晚上就能排——你看我多有用啊……”不幸的是他分到的是当革命小将的批斗用具,于是他跳了湖。
沈从文先生是个天才,不但小说写得好,做学问也是一流。他说:“除服装外,绸缎史是拿下来了;家具发展史拿下来了; 漆工艺发展史拿下来了;前期山水画史拿下来了;陶瓷加工艺术史拿下来了;扇子和灯的应用史拿下来了;金石加工艺术史拿下来了……”可惜他分到的是清扫厕所的工作,于是只能呆呆地看着天安门广场人来人往的景象,然后回过头对同伴说:“我去擦厕所上面的玻璃。”当我们的分工链条越来越长时,也是走向自我异化的时候,我们无法明白自己到底是谁,无法体会别人的感受。于是在遥遥不能相望的两端,有人当神,有人当蝼蚁,有人当圣人,有人当刍狗。
(摘自《北京青年报》)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迷惘的分工”的一项是( )
A.中世纪的分工,神父专事祷告,农民专事供养所有人。欧洲黑死病肆虐时,神父将责任推在了农民身上,认为他们该受神的惩罚。
B.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太少,进入分工极细的大型公司,常会为缺少能力和没有拿得出手的技能而陷入迷惘之中,痛悔自责。
C.在民营企业中,常存在会计从业人员内部分工不清,职责不明的现象,比如会计、出纳一肩挑,或会计人员身兼数职,这是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之一。
D.文学理论研究者和文学创作者的分工使得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作为文学的两翼共同发展,但理论研究者大多写不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作家大多也无法讲述出精细的文学理论。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分工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身份也会因外力的作用而改变。裕仁天皇在日本投降前的分工是神,他的民众是替他杀人当炮灰,1945年的8月,神和炮灰都成了一样的普通人。
B.在更加专业化的经济学研究中,世界上有一大批对复杂的经济模型和统计方法了如指掌的经济学家,可就是对金融危机的到来一无所知。这是专业分工让学术发展陷入迷惘。
C.亨利•福特把生产一辆车分成了8772个工时,这种细化分工为他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能。然而随着产业链的越来越长,分工越来越细,出现了彼此割裂的现象,这让福特从心底生出迷惘。
D.格里高利•克拉克的一段话说明,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产业化分工的越来越细,经济急速发展,社会陷入贫富悬殊的状态,面对此种情况,经济学家为无法回答普通人提出的经济学的简单问题“为什么有些国家富有而另一些国家贫穷”而陷入学术迷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产业要靠上万人分工来完成,产业的分工链条越来越长时,许多人会走向自我异化,他们无法明白自己到底是谁,无法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像点火发射V2飞弹的那个家伙。
B.作者认为,精细的分工让人陷入迷惘,比如老舍先生,他本是应该搞创作的,不幸的是他分到的是当革命小将的批斗用具。
C.作者认为,混乱的分工让人绝望。比如沈从文先生,不但小说写得好,做学问也是一流,可惜他分到的是清扫厕所的工作。
D.作者认为,过于细化的分工,便会造成彼此间的割裂现象,同时也会产生自我异化现象,有人当神,有人当蝼蚁,有人当圣人,有人当刍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渔鼓
刘绍英
芦苇砍倒后,长哥把丝网一条条收进了船舱,又从舱底翻出用布兜裹着的渔鼓,就上了岸。
渔鼓自是好材料做成,鼓筒溜溜的光滑,竹纹清晰,看得出来,夏天的时候已经喂过桐油了。上端系了 一块红绸布,好似姑娘辫子上的红绸结。下端绷上了蟒皮,用手拍上几下,那梆梆的声音浑厚經锵,便会直往心里钻去。
渔鼓是长哥父亲留下的。每到芦苇欲倒后,父亲就会与长哥背着布兜,抱着渔鼓,沿澧水河挨家挨户地送吉祥。父亲的声音浑然低沉,有了些苍凉,长哥的声音清脆高亢,透着年轻,鼓声打出的节奏则沉闷敦厚,似八月隐雷。这时,农闲下来的乡亲,渔鼓打到哪,他们就 会跟到哪。走过整个村子,送给各家的唱词都各不相同。回来的时候,糯米糍粑、绿豆皮、米 泡芝麻糖之类的,就会装满布兜。更有些小把戏,好奇地偶尔伸出手去摸一把渔鼓,便一路 跟着父子俩,直到父子俩上了船,他们才怏怏地转去。每到这个季节,乡亲们似乎伸长脖子 等着父子来,一年上头,家家图个吉利热闹。父亲死后,长哥就没再一个人上岸打渔鼓。
长哥翻过了堤坡,就走进了堤坡下的村子。 
村子里很安静。有几只鸡在路边悠闲地抓着草堆。长哥走到第一户人家的门前愣住了,门上了销。长哥记得这家有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姑娘红唇白齿,长得好看。每次父亲与长哥 来,她都会给父子俩泡上一杯茶,茶递到长哥手里,姑娘就会说:“喝茶润嗓哩! ”长哥看她, 她就红了脸,头一低,进到里屋去了。等到长哥渔鼓的声音响起,她又会从房里出来站到旁 边很认真地听。记得那年回到船上,长哥晚上就做了个梦,梦里自己娶了这个姑娘。
长哥有些沮丧,拿渔鼓的手很自然地垂了下来。
长哥走到第二家去,刚到院门口,一条黑狗冲了出来,对着长哥狂吠,吓得长哥手里的 渔鼓差点掉到地上。
“谁来了? ”院里一个气力不足的声音。
“我,打渔鼓的。”长哥忙回答,还是抬起腿进了院门。狗伸着红舌头,望着长哥已不再吠。
长哥看见了一个老人衷着床被子躺在藤椅上,在屋檐下晒太阳。太阳正照在老人的脸 上,那脸便有些生动。长哥走到老人的跟前,老人眯着眼,看着长哥的渔鼓咧嘴就笑了 :“哦,打渔鼓的呀。我耳朵背,听不见。儿子到乡政府去了。”
长哥点了点头,心里明白,家里没有其他人,老人耳朵又听不见,这渔鼓要打给谁听呢? 长哥还记起,这是村主任家。平常这个日子,村主任家是最热闹的了。
长哥向老人告辞,抬头看一眼明晃晃,却有些寒冷的日头,就走出了院门。
长哥想:自己还要不要继续往前走呢?这样想着,脚步却没有停止,又走到了第三家。这家很热闹,堂屋里有十来个人在看电视。电视的声音特别响亮。长哥把渔鼓拍了两 下,声音沉闷低回。没有一个人回头。长哥把渔鼓又拍了两下,这次的声音有了些激越。两声渔鼓响过,长哥自顾自地唱了起来。屋里的人这才齐刷刷地转头。一大嫂从椅子上站了起 来,走到长哥跟前说打渔鼓的,等我们把这集电视剧看完。 ”
长哥看见,那些转过来的头,马上又转向了电视机。
长哥说:“我到其他人家去了再来吧。”
大嫂说你不要去了,村里的人基本上都在这里。”看着长哥满脸的疑问,大嫂继续说:“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老弱病残留着看家。”说着,给长哥拉了把椅子,便不再理长哥,眼睛又盯向了电视。
长哥依照大嫂的招呼坐下了。坐下的长哥没有看电视,手摩挲着渔鼓有些粗糙的蟒皮。渔鼓上端的红绸布已经很旧了,那还是爹在的时候,在镇上用两斤鱼换的。
坐了一会儿,电视插播广告,那些头扭了过来。有几个半大的孩子起身围住了长哥打 渔鼓的,给我们唱流行歌曲吧。”
“唱两只蝴蝶。”
“唱老鼠爱大米。”
长哥起身。这些前几年还流鼻涕的小把戏,像野地里的蒿草,窜高了。
长哥歉意地说:“我不会唱流行歌,我打渔鼓就送吉祥,说水浒,说好汉故事。”说完,长哥就把渔鼓敲了两下,和着节奏,用他逐渐低沉浑然的声音唱了起来:“ 一送恭喜二送财,三送……”
这时,广告已插播完毕,那些头又都扭向了电视机,不知谁把音量开大了一些,渔鼓的敦厚的梆梆声和长哥逐渐有了些苍凉的声音就一点也听不见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颇有诗意地写长哥那年做了一个梦,梦里自己娶了那个长得好看的姑娘,表明长哥是个想入非非的民间艺人。
B.作者善于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以形写神,如“手摩挲着渔鼓有些粗糙的蟒皮”就写出了长哥当时的紧张、感动。
C.“村子里很安静。有几只鸡在路边悠闲地扒着草堆”的环境描写,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冷清、自在,与下文“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老弱病残留着看家”相呼应。
D.“小把戏”喜欢听的是流行歌曲,对渔鼓不感兴趣了。说明渔鼓是一种髙雅艺术,曲高和寡,不是普通人能够欣赏的。
【小题2】小说两次写到长哥说唱时的声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垕注

王剑冰

①大龙山,你在中原隆起,绵延无限远,我看不到你的尽头。也许,龙亭里眯起的眼睛朝南望,就能望到你龙一样的雄姿。而在你的脚下,那个叫神垕的地方,人们利用你的特有的土质,燃烧起一条条火龙,火龙里诞生的奇妙的钧瓷,源源不断地进入大宋皇室的深处。

②我来的时候正是深秋,山上依然蓬勃葱茏,各种巨石像鳞片闪露在阳光下。我想不明白这个叫做神垕的地方,躲藏着怎样的神秘;是怎样的一种土,千年不尽,支撑了炉灶里的辉煌。

③神垕,我与你不期而遇,真的,我在车上打了个盹,一睁眼竟然就扑到了你的怀里。我已经感觉出这次抵达的幸运。那些昨日的烟尘和现实的幻象搅得我有些心神不宁。我在心神不宁中小心翼翼地走进一个个院落,诚惶诚恐地观察每一个窑址,毕恭毕敬地抚摸那些浴火而生的神物。

④钧瓷上的一束束光直接打开了我的心室,那层层开片让我有一种疼痛。大宋,你离去了近千年的时光,但是你造就的辉煌却是一直光照着历史,以致于那不屈的泥土在这里从来没有停止续写出瓷的华章。

⑤走进一条古街,不宽的街巷两边都是明清时期的老房。当地人说,你没有看见过,当年这些老房子深处,都是钧瓷作坊。早晨叮当的阳光里,一队队马帮驮着泥土柴草或者精美的瓷器踏响青石的路面。路面上,有人扛着担着做好的半成品,穿街过巷,走入各个作坊。到了饭时,男孩女孩提着饭罐川流不息地给大人们送饭。那时的神垕,就是一个大的瓷场,所有的活动都围绕在瓷场的秩序中。

⑥整个神垕依山就势错落成美妙的图景。走过一棵棵老槐、野桑和皂角树,来看那些老窑。有些窑就在半山,人住的石头窑洞,烧瓷的石头窑体,放眼是山下无尽的苍茫。

⑦每年的正月十六,火神庙开始祭火神。烟雾缭绕,旗幡飘摇。火,对于神垕是那么的重要。有钧瓷的烧造,都是火的艺术,更是火的魔术。钧瓷的图形和色彩不是事先画出,全凭窑变而成。那样,一切就全在了想象中。那是幻想与火神共同的勾画,是一种匪夷所思的超越和飞翔,充满了翻空出奇的期待,异想天开的盼望。

⑧看见一个窑炉门上贴着对联:求仙翁窑中放宝,赖圣母炼石成金。当地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火的惊喜、幻想的惊喜、等待的惊喜的到来,一次次竟是那么的不容易。

⑨走进钧瓷艺术馆,就像进入了一个瓷海,我似听到叮当的开片啸闹成一片秋声。我看到形状各异的精魂在起伏腾跃,色彩的空间里彩潮汹涌。

⑩你的曲线为何这般柔润迷离?你的色彩为何这般大胆恣肆?还有你的花片为何这般勾心摄魄?经过长时间的静默与忍耐、摔打与烧灼,火给了你怎样的折磨与启发,给了你怎样的调教和灵感,使得你如此觉悟开化?历一千三百度浴火而出,每一个都成为仪态万方的精灵。

⑪神垕,你将我从喧嚣中摆渡过来,让我有了一时的安宁与沉静。尤其是看到那些聚精会神的做瓷者。

⑫竟然还有女工艺师,她们长发飘透,姿态端庄。无声的时间里,一腔热爱倾注于一抔泥土。又有人进来,流露出欣喜:看呀,她们在做瓷!

⑬声音里,你会把做瓷听成“作词”。宋瓷中闪现着多少艺术的精粹,怎么能不说她们在作词呢?是的,她们作着八声甘州,作着水调歌头,作着沁园春、临江仙、菩萨蛮,那从宋代遥遥传来的,就是一首首或婉约或豪放的美妙的宋词啊。

(有删改)

注神垕( hòu):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其地所出钧瓷凭借“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被称为国宝、瑰宝。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我”的游踪为线索来组织全文,层层铺展,娓娓道来,脉络清晰,文笔细腻,显示出一种诗意典雅的审美风格。
B.第④段表达简洁凝练,“一束束光”一句写出“我”被神垕钧瓷的光彩所震撼,“有一种疼痛”则是对千年瓷器文化凋零的痛惜。
C.⑨⑩两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描绘钧瓷经过摔打烧灼考验后所呈现出的绚烂色彩和生动形态,极写神垕钧瓷之美。
D.第⑧段中所引窑炉门上的对联,既表现了钧瓷烧造的艰辛不易和烧造者的期待与盼望,又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钧瓷的珍贵。
【小题2】“我”的心情从“心神不宁”变得“安宁与沉静”,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语言表达精彩,意蕴深厚,请具体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