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庄的脊梁

李光彪

依我看,每一个村庄都有骨有肉,有自己的脊梁。

我从小出生在云南楚雄千里彝山的脊背上,村庄的脊梁如母亲温暖的背,用彝家刺绣的花裹被背着我长大。

故乡的村庄以一条三四百米长、近千级的石梯为轴,如一只巨人的手,把古老的村庄举在半山腰。凸凹不平的石阶如祖先的脊梁,背负着山村厚重的历史,岁月的沧桑。

村庄躺在山坡上,说大不算大,说小也不小,几百年的繁衍生息至今,也只有稀稀疏疏五十多户人家。分布在石梯左右的房屋和院落,就像村庄发达的肌肉。从早到晚,春夏秋冬,石梯静静地承载着村庄的早晨与黄昏,承载着村庄的快乐与忧伤。

在我枯萎的记忆里,那架从村脚延伸向村头的石梯,是村庄的主轴,是村里人茶余饭后的乡村文化演展舞台。每天晚饭后,村里的人不论男女老少,都会不约而同陆陆续续来到石梯上,找块合适的石板坐下,三五成群凑在一起,吹牛聊天,谈古论今。天南海北,家长里短,家事村事,好事坏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很多花边新闻,都会在石梯上联播,在石梯上群发。谁买了一套新衣服、一双新胶鞋,谁家娶了新媳妇,谁家添人增口,都会在石梯上一一登台亮相。人闲手不闲的村里人,有缝针线纳鞋帮的;有吸水烟筒抽烟、砸烟锅吃草烟的;有吹竹箫、弹三弦、唱调子对山歌的。不论是谁,不分才艺高低,那些无师自通的民歌手,都会在石梯上层出不穷,比拼展演。父亲是个二胡手,经常在石梯上边拉二胡边唱放羊调、爬山调、过门调……悠扬的二胡声响彻石梯,萦绕在山村的上空。

石梯是验证乡村人品德的试金石。谁家丢了一只鸡,几个鸡蛋,瓜菜水果被人偷摘了,就会有人在石梯上拉开嗓门,高音喇叭似的指桑骂槐,骂那些手脚不干净的人。这一招还真管用,骂过之后,知情的人就会悄悄提供线索,做了亏心事的人,也会逐渐猛然醒悟,转过弯悄悄物归原主,慢慢变得干净起来,和和睦睦相处。也有些人家,有时会端着腌菜、葵花瓜子等零食,一一散发给来石梯上玩耍凑热闹的人吃。见者有份,哪怕是一块粑把,一根甘蔗,只要能进嘴的东西,寄生在石梯上的人,都可以尝到人情味。

石梯是透明开放的。有些哺乳期的妇女,拉起衣服,就敬胸露乳当众给自己的婴儿喂奶。有些婴儿,从小生下地娘就缺奶水,经常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儿,向奶水充足的妇女讨几口奶吃。那架石梯如村庄硕大的乳房,大公无私地喂养着村庄的每一个人。

石梯是村庄的主动脉。从早到晚都有人从它的脊梁上走过,听到脚步声、咳嗽声、说话声,远远的石梯也就能猜出是谁来了。出工收工、上山砍柴、下田干活,牛羊出圈、放牧归村,谁早谁迟,谁勤劳、谁懒惰,一切的一切,夜以继日守候着村庄的石梯,都历历在目,铭记在心。

石梯从不嫌贫爱富。在石梯的眼里,没有贫富之分,不管你是穿皮鞋、布鞋、胶鞋、凉鞋,还是赤脚从石梯上走过,石梯总是那样默默无语。来的都是客,不管是谁,你看上石梯的哪一块石头,屁股一坐,就是最好的板凳。石梯从不喜新厌旧,不管你离家多少年,不管你多长时间没来,天长日久迎接着一茬茬降临人间的孩子,娶进门的媳妇,送走一茬茬命归黄泉的老人。岁月沉浮,一代又一代,村庄的人去的去,来的来,石梯总是依旧躺在那里,毫无怨言地在风雨中、在朝朝暮暮中静静地等着你。

村庄在老去,我也在长大。如今的村庄,很多人家都建盖了单家独院的新房子,那一条条如石梯血管和肠道的村间道路,也不断变宽,打成了光滑的水泥地板,连接到各家各户。村中那架曾经热闹非凡的石梯,也逐渐门可罗雀。偶尔有人走过,几声稀疏的脚步,几乎再也看不见昔日全村人坐在石梯上聊天吹牛,谈笑风生的情景。我一屁股坐在当年那块下棋的石板上,牛角棋、豆腐棋盘的线纹还清晰可见。我等了很久,想等一个村里人下棋,一直没有人来,只有一条狗伸长脖子向我汪汪狂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以石梯为线索,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描写故乡事,抒发故乡情,语言朴实而贴切,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B.文章以“每一个村庄都有骨有肉,有自己的脊梁”开头,既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作品的主旨,奠定了沉郁的基调,又自然引出下文对作者故乡的深情追忆。
C.文章第5段写到村里人在石梯上吹牛聊天、谈古论今、纳鞋抽烟、吹拉弹唱等生活情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富足和民风的淳朴。
D.做了亏心事的人,面对石阶会猛然醒悟;家有零食的人,会在石梯上散发给玩耍的人吃。乡下人人性的丑陋与崇高由此彰显无遗。
【小题2】“村庄的脊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村庄的脊梁?
【小题3】文章结尾一段有何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具体阐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16 10:02: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这满山的山花啊

乔 叶

明天就是农历三月初三,是“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的那个三月三,也是踏青游玩正当时的那个三月三。

恰逢上泌阳举办盘古文化节,午饭过后,便被主办单位安排登泌阳的铜山。 导游是个面色黎黑纯真朴实的山里的女孩子,穿着崭新的鲜红运动套装,很庄重的样子。 由于紧张的缘故,除了必要的景点介绍,她一直沉默。

“这山里还有什么特别的?”有人问。

“有。”她说,“花。”

花。确实,这山里除了叶的绿和石的青,其他的颜色就都是花的了。这些花我大半都认得。沿着山谷攀援而上的,有一丛丛金黄色和纯白色的唇型花朵,那是金银花。缓坡上娇弱安卧的,穿着深红、浅红和乳白色衣衫的纤细花朵,那是瞿麦。和金银花的金,油菜花的金以及迎春花的金比起来,连翘花的金又有所不同:也许是因为在深山里面,见得人少的缘故,它显得格外热烈,格外烂漫,格外没心没肺,无拘无束。

我知道,这些花都是药。我问小导游:有没有人上山采药?她说:没有。我默然。想来也是,这些花现在已经被圈在了景区之内,应当是景区的资产,怎么能允许随便采呢?

不经意间,一回头,就可以看见一两株桃花红和梨花白。和那些琐琐碎碎的花比起来,这些花树绽放得肆意大气,气势磅礴。不过,我也知道,因为无人修剪,这些树的结果功能会越来越退化,到季时多半只能挂些小果,而那些青涩的小果,只能留给鸟儿吃。

这些花儿,都是寂寞的。这满山的花,都是寂寞的。

我蓦然想起一个女人。

那是多年前看过的一个记录片:一个陕西女子,于山中生活多年,从没有出来过。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和村里几个女人来到了西安,走在西安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大街上,同伴们都兴高采烈地看稀罕,她却突然蹲在马路边,痛哭失声。人们问她是不是钱包丢了?她说:“怎么还会有这样的地方?人们怎么还可以这样生活?为什么以前我不知道?”

这个记录片当时是在央视放的,很轰动,曾引起广泛讨论。有人说对一个没有文化的山妇来说,如果她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那她还不如当初就不出来,一辈子待在山里或许才是最幸福的。也有人说她出来看看也可以,只要不想太多就行了,就像她那些同伴。对某些人而言,懵懵懂懂才会少有烦恼。对这些,我都不能认同。事实上,从她失声痛哭的那一刻起,她的命运就已经被改变了。没错,她可能还得回到深山里继续以前的日子,但那继续只是表面的。她知道了西安,她知道了通往西安的路。她可以不止一次地走进西安,她可以在内心一点点地靠近西安。她靠近西安的痕迹会镌刻在她的汗水里,脚步里,笑容里,皱纹里。也会镌刻在她对孩子的引领里。在她的意识里,西安这座繁华的城市,已经成为一种珍贵的精神生活和纯粹理想,成为一个象征性的生活——成为一个梦。

这多么重要。一个有梦的女人,她的名字注定将会与那些山妇有所区别。或许做了一圈梦之后,她还是会在山里做山妇。但此山妇与彼山妇已经在本质上截然不同。

又想起了陶渊明。陶渊明“晨星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田园生活潇洒得千古芬芳。而有史料记载,一日,朋友去看他时他却正为儿子叹息。他说他有意让儿子出仕,朋友不解,陶渊明说了一番话,大意是:我能够淡然是因为我已经看过了繁华,从繁华到淡然固然是一种境界,可我儿子还不知道繁华是什么样呢,就让他这么过一辈子,对他是残忍的。

我相信这是他的肺腑之言。正如只有饮遍了世间美酒的酒徒才最有资格说清水至味一样,所谓平淡是真,背景必须得是无数的斑斓锦缎。如此,风吹烟云散尽才果然能让人看到万里苍穹。这是阅历的力量,这是底蕴的力量,这是紫陌红尘的力量。经过这些力量清洗之后,才是境界。因此,即使是佛祖青睐有加的唐三藏,也得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取回真经。

所以,那个陕西女子的哭,让我久久难忘。她应该哭。她的哭,比那些懵懵懂懂逛城里的同行者的笑,更美。

这是一朵醒了的山花。

“这小姑娘是该到外面见见世面的。”

“其实她这样也挺有风味的。鲍鱼有鲍鱼的美,野菜有野菜的香。”

……

眼看就下山了,我隐约听到后面的人在议论那个小导游。我沉默。一朵朵,一簇簇,一丛丛的山花从我面前闪过。我只有沉默。我知道会有无数的人说:这些花与大自然多么和谐,多么一体,它们就该长在这里。但我也知道,这是城里人的话。感叹的生活是诗歌,抒情的生活是散文,除此之外的一切严酷真相,都是小说。

这满山的山花啊。

【小题1】文章开篇引用歌词“又是一年的三月三,风筝飞满天”有何作用?
【小题2】作者在文章末尾说“感叹的生活是诗歌,抒情的生活是散文,除此之外的一切严酷真相,都是小说。”这里的“严酷真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主要写了山花的什么特点?这样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4】结合文章,理解“即使是佛祖青睐有加的唐三藏,也得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取回真经。”的含义。
【小题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前面写导游的“纯真朴实”“紧张”“沉默”,是为后面写“这些花儿,都是寂寞的”作铺垫。
B.作者回忆“多年前看过的一个纪录片”,意在表现城乡之间的极大反差,以及作者对这种反差的无限感慨。
C.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多个对比,表现出作者对山中女子的生活有一种异于他人的独到认识,角度独特,引人思考。
D.本文引用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为了表现作者对恬淡自然生活的向往。
E.结尾和散文题目照应,并且意味深远,结尾“这满山的山花啊”给读者以咀嚼、回味、思考的空间,体现出散文语言的含蓄美。
F.那个看到西安的女子号啕大哭,是因为她曾经闭塞的心灵被西安这座繁华的城市唤醒,她也许会为此努力靠近西安,努力引领她的孩子实现她的梦想,而不会像以前一样懵懵懂懂地生活。
【小题6】本文对“山花”、“小导游”和“陕西女子”进行大量描写和议论,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联系文章主旨加以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6年7月《摇滚藏獒》上映,业界内部也都予以不亚于《大鱼海棠》的期待,但其票房仅3900多万元,远低于预期。虽然票房并不能说明一切,却总归不是偶然的,国产动画电影在跨越了“低龄化”和“粗制滥造”阶段以后,又面临着质优而价劣、高投入而低产出的困扰。

不少国产动画影片票房遭遇滑铁卢,有商业运作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创作问题。大凡成功的动画片,都是在看似天马行空、神奇乃至荒诞的叙事中隐含着极为现实的情感或情绪。从观众对《功夫熊猫》《花木兰》等这种影片的认可可以看出,大众对于具有独特中国文化风格的作品很认可。美国好莱坞借助中国的文化资源来发展自己的电影,而我们还没有找到出路,如何将我们的东方情怀和表达方式变成世界语言,这是一个基础性、方向性的问题。

材料二:

2016年度中国电影市场上映的动画电影国产片41部,产出24亿元票房;进口片22部,产出41亿元票房;2015年度国产片41部,产出21亿元票房;进口片13部,产出24亿元票房;市场呈现出严重的分布不均状态。

从消费端来看,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对原创优质内容十分渴望,《大鱼海棠》5.65亿元的票房及其两极分化的口碑热议就是证明。观众愿意为这部影片的情怀买单,其实可以视为对原创内容需求的一次集中爆发。对创作者来说,他们追求原创的努力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回应。可以说,经过多年的模仿和磨合,全社会对动画创作中原创意识的必要性已经达成共识。

从近年票房过千万的国产动画作品来看,普遍存在创作理念格局不大、不利于在更广泛的市场内传播交流的弊病。这些作品大都有着明显排他的民族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以《熊出没》系列为例,虽然也遵循好莱坞类型故事的讲述规范,但故事气质有明显排他的区域文化特征,决定了它只能在相对固定的受众群体内被接收。反观迪士尼制作的《疯狂动物城》,同样以拟人化的动物角色为主角,却能轻易跨越文化区隔的限制,不得不说是受益于国际化的创作理念,其角色设计、行为动机、叙事逻辑等既具备合理的假定性,又具备强烈的现实观照,甚至可以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对号入座。在市场回归理性的趋势下,动画电影市场上的赢家从来都是大小通吃的合家欢类型,一味屈从低幼,就低不就高的创作理念应该及时修正。

(选自张斌宁《国产动画电影正在崛起》)

材料三:

日本动漫产业采取产销分离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动漫由独立的工作室制作,媒体择优营销推广。我国的动画制作目前大多自产自销,独资的动画公司发行渠道还不够通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独资动画公司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此外,作品细分度高是日本动漫营销成功的重要因素,将动漫作品按照读者的年龄、性别、兴趣方式等不同进行细分,每一个受众群体都有丰富的动漫作品作为选择,从而带动了全民消费。我国的动漫作品则更偏向少儿化,也过多的承担了教育感化的职责,受众面偏窄让国产动漫损失了不少观众。美国并没有组建特别的机构来专管动漫产业。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经济的市场化、法制化程度较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美国的电教结合了动漫作品,极大地普及了动漫产业。

(选自易良义《国外的动漫电影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市场上映的中国动画电影的票房不少不尽如人意,这并不是偶然的,能够反映出中国动画电影存在的一些问题。
B.大众对于具有独特中国文化风格的作品很认可,中国动画电影还未很好地将我们的东方情怀和表达方式变成世界语言。
C.原创意识在动画电影制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动画电影制作者以及观众对原创意识的必要性已经达成共识。
D.美国没有组建特别的机构来专管动漫产业,但他们的动画电影受到欢迎,原因就是其经济的市场化、法制化程度较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动画电影一直存在“低龄化”和“粗制滥造”的问题,这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又产生了质优价劣等新的问题。
B.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呈现出严重的分布不均的状态,国产动画电影比进口动画影片的上映数量要多,但票房却要低。
C.《疯狂动物城》动画影片因为用拟人化的动物角色担任主角,使得它轻易地跨越了文化区隔的限制,大受欢迎。
D.日本动漫产业实行产销分离模式,动漫由独立的工作室制作,媒体择优营销推广,这种模式是当前最好的一种模式。
【小题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国产动画电影与国外动漫电影存在的差距。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介绍,今年4月,国家海洋局曾发布《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内容涵盖海洋环境状况、海洋生态状况、主要入海污染源状况、部分海洋功能区环境等内容。此次环保部发布的公报聚焦近岸海域,则是跟百姓的生产生活更为贴近。

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近岸海域一、二、三、四类及劣四类水质点位比例分别为32.4%、41.0%、10.3%、3.1%和13.2%,水质级别一般,同比保持稳定。水质超标站点主要集中在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辽东湾以及江苏、浙江、广东省部分近岸海域。
环保部监测司司长刘志全说,“十二五”以来,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类别均为一般,但值得注意的是,海水水质优良(一、二类)点位比例从2011年的62.8%升至2016年的73.4%,优良海水比例呈波动上升趋势;2012年至2015年间,劣四类点位比例一直在18.6%左右,2016年降为13.2%,劣四类海水比例呈波动下降趋势。由此可以判断,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呈改善趋势。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马德毅表示,这几年的研究性监测也表明,我国近岸海域水质污染情况总体有所缓解,但不排除个别海域水质变差的情况,“这可能得益于我国近年来大江大河的流域治理成效”。
(摘编自2017年6月30日《人民日报》“美丽中国·热点”)
材料二:
日前,国家环保部发布《2016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出台,全国11个沿海省区市中、上海和浙江水质被列为极差级别,浙江优良点位的比例为28.6%。
据调查,我国海洋污染8O%以上为陆源污染,其中入海河流的污染又占陆源污染的八成以上。河海相连,水水相通,这场海洋保卫战先从陆上打响。2014年以来,我省全面推进“五水共治”、“一打三整治”、特色重点行业专项整治等综合治理措,陆海统筹实施洽污减排,創新科技手段,陆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天罗地网”的环保压力成了海洋修复的动力。省环保厅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内7条入海河流水质均达到相应功能区要求;6个入海溪闸段面水质均较2013年明显改善,且均已消除劣五类;95个日排放100吨以上的重点入海排污口总体达标率为92.2%。“自从20003年起,我省近海总体水质持续在改善,只是尚未发生水质类别飞跃。”唐静亮说。
记者从省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2016年,我省近岸海城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有所好转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廣标准的海城面积比2015年上升13.9个百分点;符合或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比2015年下降20.4个百分点。
到今年底,浙江将更全而清理非法设置、设置不合理、经整治后仍无法达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蓝色家园将展露新顧。
(摘编自2017年7月26日“淅江在线”)
材料三:
在国家海洋局和辽宁省委、省政府、省海洋与渔业厅的关心和指导下,我市积极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有序、集约利用海洋资源,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近年来,我市渤海近岸海城海水质量持续稳中趋好,2013-2016年监测结果显示:渤海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水质面积比例由2013年的593%上升到2016年的80%,提升20.7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水质面积比例由2013年的25%下降至2016年的10.4%,降低14.6个百分点;四类海水水质面积比例由2013年的10.8%下降到2016年的4.4%,降低6.4个百分点;劣于四类海水水质面积2016年最低占比为42%,全市渤海近岸海水质量持续向好。
(摘编自2017年7月25日《大连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1-2016年间,我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点位比例最低的年份是201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6年。
B.除2013年海水水质优良点位比例较前一年有所降低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上升趋势。
C.我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上呈改善趋势,优良海水比例呈直线上升趋势,劣四类海水比例呈波动下降趋势。
D.2016年,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点位比例最高的是二类,其次是一类,但劣四类几近三类与四类的总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环保部发布的《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关注近岸海域,既有战略意义,更与百姓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B.我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点位六年来均在六成以上,2016年升至73.4%,这得益于江河流域治理成效。
C.根据材料二可知,浙江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有类别飞跃,2016年水质优良点位的比例比上,年提高了13.9%。
D.据材料二、三可知,渤海湾的治理颇见成效,2016年渤海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点位比例比浙江提升多。
E.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关乎国计民生,惠及子孙万代,需要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科学有序地综合治理。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浙江与大连在治理近岸海域水质污染方面的异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从众所周知的 p2p、众筹,到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支付宝、微信支付,再到目前比较流行的网络消费金融等,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相比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是“智能金融”,是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新业态金融”,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大数据为依据的一种新型的信贷模式,其不仅具有投资门槛低、 交易成本低、投融资便捷等优点,而且还可以利用大数据为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打破了传统金融的垄断,并成为传统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促进了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资金的有效流动,为小微企业、普通民众的投融资打开了一扇窗,有利于实现普惠金融。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互联网金融“数字化”“虚拟化”“线上运作”的特征使其在交易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网络系统不安全、信息不对称、违约成本低等问题,再加上金融逐利的特性,容易产生道德风险。比如,在支付、理财和融资三大领域发生的资金挪用、个人信息泄露等现象就是道德失范的表现。互联网金融的道德风险威胁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很难通过正规的法律途径来消除,金融伦理作为调整和规范互联网金融秩序的一种方式,其基础性作用理应得到重视。所以,要做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就需要构建公平、诚信、互惠的互联网金融伦理。
公平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进了金融资源的公平配置,但其自身的发展也要有公平的环境。只有在一个公平的金融市场中,人们才会遵守市场秩序;只有在一个众人遵守的市场秩序中, 那些伦理缺失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企业才会被市场淘汰。所以, 公平的互联网金融伦理不仅能够保障个人利益的实现, 也能有效防范损害他人利益等问题的发生, 从而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诚信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中, 所有的交易行为都依托于特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而平台和数据只掌握在互联网金融企业手中, 投资方与融资方之间信息不对称, 投资方很难了解自己投入资金的去向,投资决策完全基于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任。因此, 要获得投资方的信任, 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具备良好的信誉。融资方要想从平台融得资金, 除了经济实力之外, 也必须依靠诚信。依靠诚信, 互联网金融企业获得投资资金, 融资方取得融资资金, 资金不断流动, 创造利润。只有这样, 互联网金融企业才能够持续生存发展。
互惠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原则。金融的本质是资金的逐利,互联网金融亦如此。人人皆为“利”来, 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如果使用不正当或不合理的手段, 损害了投资方的利益, 不仅投资方会因不信任而收回投资,而且互联网金融企业还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遆责, 这种情况下的违约成本相当巨大。所以,必须建立互惠的互联网金融伦理, 促使企业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顾及他人利益, 做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 年11月28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智能金融”的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新业态金融”。
B.传统金融没有像互联网金融那样,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C.互联网金融“数字化”“虚拟化”等特征,加上金融逐利的特性,容易产生道德风险。
D.投资方与融资方之间信息不对称,是互联网金融业务强调诚信的一个原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互联网金融的具体形式出发,用对比论证比较了它与传统金融的利弊。
B.文章从辩证的角度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指出构建互联网金融伦理的重要性
C.文章从保障、基础和原则三方面指出, 要想使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应做到公平、诚信、互惠。
D.文章在论证“构建互联网金融伦理是必要的”这一观点时,采用总分结构,结构清晰条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信贷模式,互联网金融必将取代传统金融行业。
B.互联网金融虽然也隐藏着不少风险,但从发展来看,鼓励创新应该优先于防控风险。
C.在追求公平的金融市场中伦理缺失的企业被市场淘汰才不会出现“劣币逐良币”的现象。
D.现阶段的金融道德风险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将来应将法律约束与道德自律结合起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散文”何谓
郭英德
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作为一种文体,“散文”的内涵和外延一直相当模糊。
首先,以韵律作为分类标准,“散文”可以与“韵文”相对称。古人曾经在“韵”“散”区别的意义上,界说“诗”与“文”两种文体,有时称为“韵语”和“散语”;有时称为“诗律”与“散文”;有时则分辨押韵与不押韵,将不押韵的文本称为“散文”。但是,在中国古人的文体辨析中,是否有韵律,并不足以区分“诗”与“文”,我们既不能说散文是非韵文,也不能说非韵文即散文。
其次,以语体作为分类标准,“散文”可以与“骈文”相对称,排比俪偶为“骈文”,散行直言为“散文”。“散文”与“骈文”相对称的文体意义,到南宋时开始逐渐确立,并大量使用。如吕祖谦认为:“散文以深纯温厚为本,四六须下语浑全,不可尚新奇华巧而失大体。”他说的“四六”即指骈文。但是,奇偶相生、骈散相杂,原本就是汉语文章的特点。因此在历代写作实践中,骈散之分,从来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骈文容有散行之气,散文也不乏骈偶之语。周必大早就认识到:“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辞,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所以今人也常常以“散文”统称散体文与骈体文,甚至统称赋,并从学理上探求其相通相融,认为古典散文的研究应该包括骈文和赋在内。
第三,以典籍目录作为分类标准,“散文”隶属集部典籍,经籍、史籍、子籍之文不属于“散文”。南朝梁萧统编纂《文选》,基本上采取了这一选文标准。但是谁也无法否认,经籍、史籍、子籍之中包含着大量的散文(或称“古文”)。经籍如《尚书》《春秋左氏传》,后人称为“史传散文”;《论语》《孟子》,后人称为“诸子散文”;即便《礼记》中的诸多篇章,也进入后人的“散文”视野。所以刘熙载说:“《六经》,文之范围也。”在中国古代典籍文献中,早就形成一个以经部为源头与规范,史部、子部分流殊派,集部蔚为大观的“散文”世界。
因此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散文历时久远,歧义纷呈,旁枝杂出,的确难以“正名”。“散文何谓”,这恐怕已经是,并且永远是一个难以准确回答、也不必准确回答的问题。
当然,中国古代散文的体制、语体、体式无论多么纷繁,多么变动,就其内涵而言,应该有着一脉相承的审美对象和精神结构,借用萧统《文选序》的概括,就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我觉得,这一概括,虽然模糊,却也实用,不仅可以指称古代的散文,也可以指称现当代的散文。至于“散文”的外延,完全可以是流动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因时不同,因体不同,甚至因人不同。“定体则无,大体须有”,这是文体的特质,其实也是“文学”的特质。
因此,从汉语文章的实际出发,“中国古代散文”不能仅限于那些抒情写景的所谓“文学散文”,“而是要将政论、史论、传记、墓志以及各体论说杂文统统包罗在内,不仅如此,而且连那骈文辞赋也都包括在内”(郭预衡《中国散文史·序言》)。这种广义的“散文”观念,超越了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散文”的内涵与外延的纷繁歧异的辨析,更为符合中国古代文学的实际面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曾经将“散文”与“韵文”相对称,在“韵”和“散”的区别意义上界定“诗”与“文”两种不同文体。
B.“诗”与“文”在古人的文体辨析中清晰的,但现在我们既不能说散文是非韵文,也不能说非韵文是散文。
C.以语体作为分类标准,古人将“散文”与“骈文”相对称,散行直言的称为“散文”,排比俪偶的称为“骈文”。
D.奇偶相生、骈散相杂是汉语文章的特点。在历代写作实践中,骈散之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两者互相兼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今人常常将散体文和骈体文统称为“散文”,甚至将散体文和骈体文统称为赋,并探究他们相通相融之处,认为古典散文研究应包括骈赋。
B.萧统的“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观点概括出了散文的内涵,这不仅可以指古代散文,也可以指现当代散文。
C.“散文何谓”是一个难以准确回答的问题,因为中国古代散文历史久远,歧义纷繁,旁枝杂出,难以“正名”。
D.中国古代散文就其内涵来说有着一脉相承的审美对象和精神结构,无论体制、语体、体式如何纷繁变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籍《尚书》《春秋左氏传》以及《礼记》中的诸多篇章被后人纳入“散文”,说明古代典籍文献中经籍、史籍、子籍之中包含着大量的散文。
B.萧统编纂的《文选》基本以典籍目录作为文体分类的标准,将“散文”归属集部典籍,经史子籍不属于“散文”,这成为后人选文的重要依据。
C.“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是文体的特质,因而散文的外延完全可以是流动的、开放的、包容的,它因时、因体、因人而不同。
D.广义的“散文”不能仅限于抒情写景的散文,也应包括政论、史论、传记、墓志以及各体论说杂文,甚至连骈文辞赋都包括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