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元)卢挚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周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注释)
①潇湘画里:宋代画家宋迪曾画过“潇湘八景”,这里言潇湘两岸的风景如画。写作该曲时卢挚正在湖南宪使任上。
【小题1】“沉醉东风”是这首散曲的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句是倒装句式,更突出“绝壁”这一主体景色。
B.次句化用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
C.以“西风”、“秋意”借景抒情,表现诗人内心愁绪。
D.通篇写景远近结合、动静交织,使景物富有画面美。
【小题3】从时空转换的角度赏析该散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14 03:45: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正宫]小梁州 九日渡江

汤 式

秋风江上棹孤舟,烟水悠悠。伤心无句赋登楼,山容瘦,老树替人愁。

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乐可酬,人非旧,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

(注)①汉末王粲南投刘表,未受重用,寓居襄阳十余年。建安九年秋,王粲偶登襄阳城楼,纵目四望,百感交集,作《登楼赋》以抒心志。
【小题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题目“九日渡江”,交代了时令、地点和创作背景:时逢重阳节,作者却漂泊在江上,为世事而奔忙,不免触景伤怀,挥毫作此小令。
B.前两句写秋风瑟瑟、烟水苍茫,作者乘一叶孤舟漂流于浩渺无边的江上。秋风萧瑟、江水浩茫反衬出作者的形单影只和其悲凉孤寂的心情。
C.第三句用典衬情,古今处境相似,不过王粲还能登高纵目,作赋抒怀;而自己连登高楼赏美景都不可能,抚今追昔,伤心之情难以言表。
D.四、五句移情入景,补写“伤心无句赋登楼”的原因:秋山显得那么形容枯瘦,萧萧老树也似乎在替人发愁,山、树况且如此,人何以堪!
E.六、七句紧扣题中的“九日”,抒写羁旅漂泊、人生无常的感慨,重阳日在他乡与相知好友共把茱萸,花前醉倒,感叹彼此头发已花白。
【小题2】本曲的下片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句子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越调柳营曲·范蠡
元朝 无名氏
一叶舟,五湖游,闹垓垓不如归去休。红蓼滩头,白鹭沙鸥,正值着明月洞庭秋。进西施一捻风流,起吴越两处冤仇。趁西风闲袖手,重整理钓鱼钩。看,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助越王灭吴后,归隐江湖。②一捻:一把,形容西施的体态非常纤秀。
【小题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这首曲子是小令,属于诗歌,而课文中《般涉调·哨遄·高祖还乡》是套曲,属于戏曲。
B.曲子从范蠡辞官归隐、泛舟五湖写起,点明了“归去这一主旨,“闹垓垓”的纷争时局正是他归去的原因。
C.“红蓼滩头,白鹭沙鸥,正值着明月洞庭秋”写游中所见洞庭之秋景,描绘出一幅萧瑟凄清的景象。
D.“进西施一捻风流,起吴越两处冤仇”表现范蠡为政朝廷、辅助君王时的情景,恰好是“闹垓垓”的具体写照。
E. 全曲有历史的追述,现实的反映,也有自然的描绘,从各个方面表现了范蠡的心情,传达了作者的羡慕向往之情。
【小题2】此曲的最末一句与李煜《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在手法和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水上题。
挽文丞相
虞集
徒把金戈挽落珲,南冠无奈北风吹。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安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何须更上新亭饮,大不如前洒泪时。
【注】①南冠:南方人戴的帽子。②鼎湖:传说中皇帝乘龙升天之处,借指帝王之死。③新亭:地名,故址在南京市南。东晋偏安江南,王导等人在新亭宴饮,席问,周鼓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在座者相视流泪。
【小题1】下列对这首元诗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徒把金戈挽落晖”一句写文天祥不顿形势凶险,一意孤行,想要挽救行将覆灭的宋王朝。诗人把文天祥比作神话中的英雄鲁阳公,手持金戈,力挽残阳,显得十分悲壮。
B.南冠象征宋末南部抵抗力量,北风暗指来自北方的蒙古族的军事力量;“南冠”与 “北风”句内成对,“吹”字使整个画面平添无限悲凉气息,突出命运的无奈。
C.“子房本为韩仇出”写张良雇勇士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的故事,行动最终未能取得成功,诗人拿张良的鲁莽行动暗喻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D.颈联中,鼎湖指传说中黄帝乘龙升天之处,在此暗指宋君蒙难;“鹤归”写的是丁令威化鹤的故事,在诗人看来,文天样的忠魂亦已化鹤成仙,无须回来。
E. 本诗笔力雄健,画面悲凉壮阔,寓意深刻,语窗沉郁,多用典故,几乎无一句无来历,但又自然贴切,无堆砌之感。
【小题2】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人在诗中寄予了哪些感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胡舜陟,字汝明,徽州绩溪人。登大观三年进士第,历州县官,为监察御史。以内艰去。服阕,再为监察御史,奏:“河北金兵已遁,备御尤不可不讲。”钦宗即位,又言:“今结成边患,几倾国家,自归明官赵良嗣始,请戮之以快天下。”遂诛良嗣。
迁侍御中。奏:“夫孔子之后深知圣人之道者,孟子而已。愿诏东宫官遵旧制,先读《论语》,次读《孟子》。”
高宗即位,舜陟论宰相李纲之罪,帝不听。言者论其尝事伪廷除集英殿修撰知庐州时淮西盗贼充斥庐人震恐日具舟楫为南渡计舜陟至修城治战具人心始安。
张遇自濠州奄至梁县,舜陟使毁竹里桥,伏兵河西,伺其半渡击败之。又请以身守江北,以护行宫。帝壮其言,擢徽猷阁待制,充淮西制置使。范琼自寿春渡淮,贻书责赡军钱帛,舜陟谕以逆顺,琼乃去。
自军兴后,淮西八郡,群盗攻蹂无全城,舜陟守庐二年,按堵如故,以徽猷阁待制知建康府,充沿江都制置使。寻罢,迁庐、寿镇抚使,改淮西安抚使。至庐州,溃兵王全与其徒来降,舜陟散财发粟,流民渐归。改知静江府,诏措置市战马。御史中丞常同奏舜陟凶暴倾险,罢之。
后十八年,复为广西经略。以知邕州俞儋贪赃,为运副吕源所按,事连舜陟,提举太平观先是,舜陟与源有隙,舜陟因讨郴贼,劾源沮军事,源以书抵秦桧,讼舜陟受金盗马,非讪朝政。桧素恶舜陟,入其说,奏遣大理寺官袁柟、燕仰之往推劾,居两旬,辞不服,死狱中。
舜陟有惠爱,邦人闻其死,为之哭。妻江氏诉于朝,诏通判德庆府洪元英究实。元英言:“舜陟受金盗马,事涉暧昧,其得人心,虽古循吏无以过。“帝谓桧曰:“舜陟从官,又罪不至死,勘官不可不惩。”遂送柟、仰之吏部。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三十七》)
【注】①古代称遭母丧为内艰。②归明是谓归服圣明之主。③按堵:安定,安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侍御中 迁:晋升B.贻书责赡军钱帛   责:责备
C.诏措置市战马 市:购买D.源以书抵秦桧 书:书信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言者论其尝事伪廷/除集英殿/修撰知庐州时/淮西盗贼充斥庐人/震恐日具/舟楫为南渡/计舜陟至/修城治战具/人心始安
B.言者论其尝事伪廷/除集英殿修撰/知庐州时/淮西盗贼充斥/庐人震恐日具/舟楫为南渡/计舜陟至修城/治战/具人心始安。
C.言者论其尝事伪廷/除集英殿/修撰知庐州时/淮西盗贼充斥/庐人震恐日具/舟楫为南渡计/舜陟至/修城治战/具人心始安。
D.言者论其尝事伪廷/除集英殿修撰/知庐州/时淮西盗贼充斥/庐人震恐/日具舟楫为南渡计/舜陟至/修城治战具/人心始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舜陟敢于谏言,见解独到。他在担任监察御史时,对边患和防御两次谏言献策,指出边患的危害,请求诛杀赵良嗣。
B.胡舜陟重视读书,维护纲常。他升迁为侍御史后,上书皇帝言明读圣贤之书的顺序,希望皇帝诏令东宫职官遵循纲常制度。
C.胡舜陟精于战术,善于指挥。他任庐州知州时,修城置办作战的器具,打败了淮西众多盗贼,人心才安定下来。
D.胡舜陟忠于皇帝,深受百姓爱戴。他请求镇守江北以保护皇帝,皇帝被感动;他死后,乡里百姓也为他痛哭以谢他的恩德。
【小题4】把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舜陟与源有隙,舜陟因讨郴贼,劾源沮军事。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