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引导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发展

①据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二次元用户整体规模已经达到3.1亿人。“二次元”群体数量之大,使得“二次元”文化产品得以不断生产传播,“二次元”网络文化社区不断构建,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年“二次元”文化。

②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动漫、网络小说、电影、COSPLAY、游戏等创作方式不断扩大,但同时,其中的一些不良思想也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挑战。“二次元”所具有的虚拟性使青年群体感受刭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开放”,其周围充斥的“不良信息”很容易对青年群体的精神世界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部分青年甚至迷失自我,做出一些不道德或是违法行为,以至于成为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份子。

③此外,一些青年长期在“二次元”世界中自我放避,一旦他们返回现实世界,可能会因价值观偏离、扭曲而遭受挫折和打击,甚至难以与现实世界相融合,导致青年群体人际关系的僵化与不和谐,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也给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④面对青年“二次元”文化存在的局限与弊端,我们应通过主动引导,助其确定正确的思想方向,从而达到良好的引导效果。

⑤首先,我们应注重对青年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充分认识、理解以及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中,逐步使青年“二次元”群体对主流价值观形成高度认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其次,不断丰富“二次元”文化的内涵。我们应鼓励青年群体在“二次元”文化作品的创作中,尝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之相结合。通过“二次元”文化作品的创作,引导青年“二次元”群体找到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方向。最后,加强网络环境建设,营造积极正向的“二次元”网络文化环境,在网络中弘扬和传递正能量。

⑥尽管“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社会发展中都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进一步丰富了当代文化的内涵。我们一方面要寻找“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共通之处,以此为连接点,加强对“二次元”文化中积极因素的传播。例如青年“二次元”群体所追求的“成长”“梦想”以及对真、善、美的坚持,与主流文化积极倡导的内容一致,我们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加深青年“二次元”群体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还要回应青年“二次元”群体的实际需求,增强沟通交流,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对其不良倾向及时进行纠偏,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

⑦当然,对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引导,需要全社会的持续关注和互动参与,只有建立协同合作的模式,才能提升对青年“二次元”群体的引导效果。每个家庭都应为青年“二次元”群体营造和谐的环境,在帮助这一群体积极排解压力与焦虑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科学引导,避免出现青年一味沉沦“二次元”世界的现象。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也应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和宣传方式,不断向青年群体传播先进的价值理念与正能量。同时,政府也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治理和管控,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青年“二次元”文化向理性、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形成表现在“二次元”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二次元”网络文化社区的构建这两方面。
B.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影响体现为一些不良思想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给青年群体带来精神污染。
C.青年“二次元”文化粘合了主流文化,需要找到两者的连接点来加强“二次元”文化中积极因素的传播。
D.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积极正向的网络环境,应着力加强网络环境的治理与管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主要论证“二次元”文化的虚拟性所带来的“自由”“开放”会给青年带来不良影响。
B.文章第六段通过举例阐述了寻找“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共通性来加强其积极因素的传播的举措。
C.文章重点论述科学引导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必要性,具体立论指向了庞大的“二次元”群体。
D.文章论证了引导青年“二次元”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并就参与的角色和做法进行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长期沉浸在动漫、游戏中,自由假想且无拘无束,会迷失自我或影响身心健康,严重的会导致人际交往的障碍。
B.在“二次元”作品中一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丰富“二次元”文化内涵,就与主流文化倡导的内容保持了一致。
C.在对青年“二次元”文化进行引导时,家庭都应该在协同合作模式中扮演重要角色,承担自身应有的责任。
D.青年“二次元”文化应被正确引导,学校可以对青年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6 01:05: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家”学

传统中国文化中家的形象,蕴含了中国人关于人生和宇宙意义的基本解释。中国古代丰厚的“家”学为寻找安身立命之所,探寻终极幸福之源的人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资源。

在古人看来,家是自我栖身的场所,没有家的庇护,身、心、灵将会漂泊无依。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代际关系,以及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是支持自我成长、成人的必然前提。

家以沟通协调差异之间的关系为起始,以实现“和而不同”“亲密差异”为旨归。家以保全生命、延续族类生存的方式汇合了一切可能的差异性,生成有机的生命共同体。诸如性别差异、性际差异、年龄差异、身份差异等,这些差异支持并维护着家的存在。在对待“身份差异”的“正名”中,规定与“名”相符的责任和义务之“实”;在对待性别差异中,视两性之“和”乃人伦之始,所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在对待姓际差异上,视两姓之和乃“附远厚别”,乃“万世之始”;在对待年龄差异上,其“尚齿”的文化,主张代际之间的“父慈子孝”、同代人之间的“孝悌”精神,显示出特有的智慧。这些共同构成现实家庭中的亲缘情理。

古人以身家一体为本,类推于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构造出艺术化境域的亲缘情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身体,是基于血缘亲情的一体化的身体,所谓“父子一体也,夫妻一体也,昆弟一体也。故父子首足也,夫妻牉合也,昆弟四体也”。

故有敬其身就是敬其亲,伤其亲即为伤身体的亲缘情理,这种以身为根本生发的亲缘情理,由亲爱之情类比类推于人类社会与天地万物之间,同时将个人的使命感与历史担当推及人类社会和自然。所谓“爱其亲,不敢恶人;敬其亲,不敢慢人。爱敬尽于事亲,光耀加于百姓,究于四海”,由此不难理解孟子的“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这种以身家为本的情感和义理,不仅“亲亲而仁民”,而且“仁民而爱物”,以一种艺术化的境域,充塞天地之间。

从原本意义上讲,人是栖身于亲缘共同体,并从中获得安定感和幸福感,唤起神圣使命感的居家之人。中国古代以身家一体为核心,将家的亲缘情理推及他人、社会和宇宙,符合生命本身的轨迹,以及人类历史的逻辑。

(摘编自《中国古代“家”学丰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是自我栖身的场所,中国古人于其中不断地学习协调自我与外部的关系。
B.中国古代丰厚的“家”学是寻找安身立命之所,探寻终极幸福之源的中国人的精神源泉。
C.“尚齿”文化和“孝悌”精神是古人用于处理同代关系与代际关系的智慧。
D.在孟子看来,因为人在孩童时代懂得爱父母,所以长大后就懂得敬兄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于传统中国文化中家的形象,阐述了古代“家”学的内涵及价值。
B.文章从现实家庭和艺术化境域两个维度论述家的亲缘情理,两个维度是并列关系。
C.文章由居家之人的安定感论起,推导出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生发缘起。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强调了家对人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中国“家”学的内在逻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家庭的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孩子的安定感和幸福感必将大打折扣。
B.因为古人重视血缘亲情,尊重亲缘情理,所以懂得敬重长辈,关爱呵护家人。
C.如果没有古代丰厚的家学,中国人对于人生和宇宙意义的理解可能受到影响。
D.对“家”学认识深刻,家族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一定容易协调,达成一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掌上开花
黄咏梅
喂这只流浪猫已经一年多。小区里有不少流浪猫,它是第一只朝我叫的。它的左边嘴角缺了一块,从脸颊处凹陷下去。乍一看,让人觉得丑。除了这个缺陷外,它还是属于那类好看的猫,尤其是眼睛,圆溜溜水汪汪,眼神里流露着与人相认相识的含义。
每天黄昏,我会到那块石头上去找它。它的牙齿吃不下硬食,我持续地买一种湿软的猫粮给它,它对我熟悉了起来。只要我一接近那块石头,就能看到它喵喵地迎向我。第一次相遇,它就用脑袋蹭我的裤脚,一路跟着我绕过小花园、游泳池。对于猫这种敏感多疑的动物来说,这种缘分实在太少见。即使它是一只又老又残缺的猫,我都会对它很牵挂。
一个大雨的冬夜,我撑着伞去找它,学着它喵喵叫,想着它躲在一个干爽安全的地方,心里既欣慰又有一点失望。正要回去,听到几声嘶哑的喵喵声,看到它冲进雨里,小跑过来。我把它抱了起来。这是我第一次抱它。流浪猫很脏的观念让我从不用手碰它,但在那一刻,我所有隔离防范的想法都消失了。我在凉亭长椅上喂它吃了一包湿粮,跟它坐了很久。它喉咙里发出了均匀的咕噜声,这是一种放松、愉悦的信号。它慢慢挨近我,试探性地用“手”搭上我的膝盖。我用手去抚摸它的脑袋、下巴、残缺的半边脸颊。它的咕噜声越来越大了。最终,整个身体爬上了我的膝盖,蜷缩在我的怀里。逐渐,我的怀里也暖和起来了。从那以后,我每次都在椅子上喂它,抚摸它。这些,成了我和它的默契。
一天中午,我又去找它。看到几个女人在聊天,那只老猫也在。一个阿姨一点点地将手中鱼骨架上的肉掰下来扔到地上给它捡。“这只老猫最会讨吃了,没得吃,还懂得跑到楼上,蹲在人家门口叫个不停。” “哦,这老家伙还很有一套咧。”一个女人用脚推了推它。好像她们在讲的不是一只猫而是一个流浪汉。
我忽然想起了那个流浪汉的脸。那一天我走到街角处,只听到哐啷一响,回头一看,那个匍匐在地的男人,正睁大眼睛惊悚地看着我,一只铁碗滚动着,几枚钢镚儿四处逃窜。我一下蒙了,本能地跑了起来,他在背后发出一阵哇呜哇呜的哭声,像一个孩子……二十年来很多次,我会想起这件事,除了自责,我更多地想,如果是现在,我会弯下腰,将那几枚钢镚儿捡起来放回去,并且将碗不偏不倚地摆回到他的面前。
得知那流浪猫吃百家饭,我内心的牵挂少了许多,刮风下雨等这些原因,都会让我心安理得地不去找它。
一个黄昏,不觉又走到了那块石头附近,听到草丛一阵窸窸窣窣,它钻了出来。我两手空空,竟然对它生出了愧意。对于一只讨吃的流浪猫,除了吃,我还能为它提供些什么?它一定认出了我,一边叫着,一边将我朝凉亭方向引,直到我在椅子上坐下来,它才停止叫唤,不断地用脑袋蹭我的胳膊,我的手指刚一抬起来,它的鼻子就凑了上来,将那歪斜的脸颊从我指尖划过去,并且很快发出了愉悦的咕噜声。我们找回了那种久违了的默契,我用手一遍一遍地抚摸它的下巴、额头和脸颊,它高兴地在椅子上翻滚,亮出了米色的肚皮。它把两只“手掌”张得开开的,放心地摁在我的膝盖上。我记得一篇文章将这个姿势称为“掌上开花”,猫咪做这个动作,表示它很放心也很开心。
我想,我大概忘记了,除了提供一些生存的必需,我还可以给予一些抚慰,或者说情感,而这些东西,无论是对人还是动物,同样也是需求的一种。如同这个世界永远需要鲜花,我们总是喜欢那一幕幕掌上开花的时刻。
(选自2018年1月2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浪猫因为受过伤样子丑陋,牙齿不好吃不下硬东西,这一切使“我”对它非常牵挂,表明“我”是一个善良且有同情心的人。
B.“它慢慢挨近我,试探性地用‘手’搭上我的膝盖”“咕噜声越来越大”,运用一系列细节描写,表现出流浪猫想与“我”亲近时的胆怯和被“我”接受后的愉悦。
C.文章写“我”和一只又老又残的流浪猫之间的故事,全文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D.文章篇末点题,“掌上开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与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应拒绝冷漠、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主题。
【小题2】文章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表达思想情感,请找出三处,并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在写猫的文章中插入一段对流浪汉的回忆?请谈一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草根画家
张虎生
①初见虹先生作画,是在南艺后山坡的香樟树下。午后的春阳,温煦可人。香樟树高大丰茂,嫩绿的新叶,层层叠叠伸展开来,翡翠般灿烂。周围围着不少人,几个石墩,一块大石板,权作画案,中央端坐着的,便是久闻大名的虹先生。看客总是抑制不住兴奋,又正值各种植物传递春信的当口,尤其头顶这棵香樟,招摇的香气,靡靡洒洒,迷人到醉。虹先生却入了禅定,唯见一支画笔,游走在一柄阔不盈尺的宫扇上,细细沙沙,旁若无人。虹先生的笔端,蘸上了一点点的红,非灯笼的艳,也非辣椒的火,而是红里晕着些微藤黄,似有似无,有点日出时那份辉煌。朱砂啊!有人低声道。话音刚落,老干虬枝,嫩蕊点点,一枝雪里红梅,亭亭玉立,于空渺的洁白处,盎然地妙曼地生长出来。自然又是一阵惊呼。有数人同时请教:此画可卖?虹先生没搭话,持着扇柄,反反复复地揣摩,这才落款、钤印,印不大,仅一个字:虹。
舒服了!”画家自言自语道
③自此,看虹先生作画,就成了我期待的享受。虹先生五十开外,素朴少言,随身一只极普通的塑料袋,盛着他心爱的文房四宝。衣香鬓影的大街上,薄裳轻履,提着塑料袋的虹先生,是如此不合时尚,一副三四十年前小厂会计的模样。的确,不但衣着,连内心,虹先生都秉持着逝去甚远的老旧格调,譬如远离烟酒,甚至连茶都不碰,再隆重的场合,也永远是清水一杯。无疑,幼时父辈们遭遇的冲击,成年后供职单位的散落,铸成了一道坎。然而,正是诸种不幸,将少年的朦胧憧憬,孕育成长达三十多年的水墨浸染。虹先生一路拜得诸派名师,积下满腹画稿,才有了今日出手便得的古雅和磅礴。
④前几日,我随众人去东郊虹先生的一间大房子,那里,桌子大,纸笔大,自然气势也大。上午,旭日东升,满室堂皇,铺纸濡墨后,虹先生案前立定,手握毫管,目视远方,那凝思运筹的架势,如同一位出征将军,即将跃马万重关山。众人屏息,只见虹先生指尖一抖,再一沉,三下两下,画面右下处,一块巨石悄然出世。下面将发生什么,还是个大大的悬念,但以石垫底,这画,就有了足够的底气,有了坚实的依傍。果然,说有河,就有了流觞曲水,说有山,就有了叠翠峰峦,然后,光也来了。光明,一个古今向往的词,在虹先生的笔下,在远山的峰巅,隐隐绰绰的,露出一个不大的半圆。毫尖墨本就不多,虹先生再伸进笔洗里轻濯一番,澹淡的水墨,化作云漪,渐次晕散开来,连绵不绝如缕,而先前留着的辐条状三两束空白,陡然的,就直射下来,分明是佛光乍现。众人掌声响起,都眼巴巴地望着虹先生,盼着他继续演绎眼前的天地塑造。虹先生沉默不语,双眉微锁,几乎一寸寸地在画上扫描,检验作品的姿态,真如古板顶真的会计,熟悉他的人都在等待那一句“舒服了”。
⑤千百年来,山水写意,云闲人淡,貌似玩物怡情,实则是心神运化:点染勾勒间,现实的种种块垒顷刻消融,若化作林中月石上泉,便更成就了无眠梦中的壮阔波澜。
⑥虹先生签着几家画廊,还是几家画院的艺术总监,但于他,唯有画画,才实实在在得要紧。画廊的画卖了,虹先生得随时提供作品,他戏称四处赶活为“补墙”。有人为他抱屈:人家画廊老板几年工夫,就有房有车了。他答道:人家老板也难的。朋友约请,社区相邀,他一律慷慨应允,非但分文不取,而且及时周到……这样干净的人,我生怕带给他哪怕一丝的烦扰。每次看虹先生作画,我都默不作声;每次同行,我都故意落后几步。望着人流中他清朗的背影,不知怎的,想起罗大佑的一句歌词: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
【小题1】下面两个句子分别表现了虹先生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1)“舒服了!”画家自言自语道。
(2)虹先生沉默不语,双眉微锁,几乎一寸寸地在画上扫描。
【小题2】文中第④段画线部分描写虹先生作画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小题3】请简析文中“我”对虹先生这一形象刻画的映衬作用。
【小题4】请探究虹先生这一形象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畋,据称有田数百亩。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见,受到赏赐,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为官府修建。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他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
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士身份的。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莱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
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钱。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庄子·渔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渔父便是这样的世外高人。渔父、樵夫来自隐士的世界,却对人世有着独特的见解,只言片语,拨醒梦中人。渐渐地,渔樵问答亦成为世外人看世内事的一种象征。除此之外,隐士还依托山林资源,从事其他职业,如安期生卖药,姜歧蓄养蜜蜂,范元琰种菜,傅山行医等,凡此种种,行于世间。
尽管隐士也在谋生,却无贪欲,所谋乃是最本源的生存需要,而在谋生过程中,他们也绝不放弃隐士的自尊。因此,隐士一般是贫穷的,甚至是赤贫的。而这种赤贫成就了一种高尚,所谓“士不穷无以见义,不奇穷无以明操”。正因为隐士们安于贫穷,不困于功名利禄的樊笼,他们才绝少欲望,无需对繁华世界阿谀取媚,才可昂起高傲的头,立于山林之间。
(摘编自《住在云山深处: 隐士的衣食住行及其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林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使得他们都过着悠闲的超然物外的生活。
B.隐士的躬耕,与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因而被认为是符合隐士身份的。
C.渔樵隐士因要出售其剩余产品而必须与人世发生联系,因而他们较农耕隐士境界更低。
D.来自隐士世界的渔父、樵夫对人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能用只言片语点醒“梦中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隐士也要“讨生活”,但先从不讨生活的隐士说起,并分析了不用讨的原因。
B.农夫、渔樵是隐士所从事的普遍且重要的职业,作者在论证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章在论述隐士们躬耕与修身之间的联系时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及引用论证。
D.文章引用“士不穷无以见义,不奇穷无以明操”意在证明隐士安于贫穷而获得精神的高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B.虽然有的隐士因生存所需而被迫谋生计,但他们的自尊却仍然被人们所认同,如朱百年。
C.隐士并不需要完全与外界隔绝,即便是不得已而有时与外界接触,也并不影响隐士的身份。
D.从某种意义上讲,隐士的贫穷生活成就了其高尚情操,因为安于贫穷也就无需迎合他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是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纲领。规划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系统解决乡村振兴“人、地、钱”难题。经济研究员马晓河说,解决“人”的问题,关键要推动两类人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一类是农业转移人口。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另一类是乡村人才。既在“育”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也在“引”上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规划的重中之重是壮大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部长韩长赋强调,要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真正让农业就地增值、农民就近增收。
(摘自新华社《乡村振兴战略首个五年规划出台:系统解决“人、地、钱”难题》2018年9月27日)
材料二
农业部长韩长赋6月21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韩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就“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我国目前已有很多节日,为什么还要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
韩长赋:“中国农民丰收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二有利于提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通过举办特色活动,丰富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展示新时代新农民的精神风貌。三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文化传统,让人们以节为媒,释放情感、传承文化、寻找归属。
记者:这个节日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哪些重要意义?
韩长赋:“中国农民丰收节”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设立,首先,可以激发农民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第二,可以营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氛围,有助于把各方面的力量、资源动员和聚集起来,有助于促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第三,可以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生活富裕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层面。办这个节也是农民美好生活的体现。
记者:有没有计划组织一些庆祝活动?
韩长赋:农业部会牵头组成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进行顶层设计,但更多的是要发挥地方的创造性。
(摘自中国政府网《新闻办就“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2018年6月21日)
材料三
9月17日,在阿里巴巴集团举办的“首届丰收购物节”上,农民裴耀军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宣传推介阳曲小米,制造了当日销售额最高、成交量最大的单子。“我们线上销售突破70万元,线下销售突破30万元。丰收节真的让农产品在价值上实现了‘丰收’!”裴耀军向记者感慨道。
事实上,无论是阿里巴巴的“首届丰收购物节”、京东的“庆丰收购物节”,还是网易严选的“丰收美食节”、苏宁超市的“丰收大吉”主题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农产品,在各大互联网电商平台上被全国消费者争相抢购,一次次刷新农产品销售纪录。
“电商是农村地区农产品实现价值的一个最好方式。”农业部司长唐珂说。
线上销售创意不断,线下销售形式多样。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组织北京、河南、青海等地的大型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流通主渠道优势,策划14场“庆丰收大促销”系列活动,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
阿里巴巴副总裁王建勋认为,今年的丰收购物节是一个很好的农产品销售的模式。不过,要彻底解决农产品销售的一些难题,物流是一个重点要解决的难题,需要电商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网上销售很热闹,但对于一些农产品来说,线下销售仍然是主要方式。”河南商丘农批市场总经理陈继亭说。“贫困地区不要坐等批发商对接采购,自己要主动联系推销展销活动,把优质农产品销售出去。”
(摘自《打造农产品销售的“丰收节”》2018年9月26日《农业日报》)
材料四
农业院校如何定位自身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6年来,华中农大在参与定点扶贫的过程中,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务+精准扶贫”模式。
“网络阡陌”支教团成员赵芸逸告诉记者:“学生志愿者通过支教接力,搭建‘学校+地方+企业’爱心桥,建立‘一对一’学生资助体系,专职培训全县校长和骨干教师,为彻底拔除‘穷根’夯实根基。”
除了实施基础教育领域的“甘露”工程,华中农大还实施“活泉”工程,打造“专家团队+学生志愿者+产业基地”的产业扶贫模式,为当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教师志愿服务队走进田间地头,开展集中培训、现场示范讲解,培训管理干部、技术人员近400人次,培训特色产业人才、专业合作社带头人11695人次。
学校以设计包装、LOGO、宣传页、淘宝网店等方式,为当地产业提升文化品牌形象。三里乡马坡茶有设计和包装后,单品价格增长20%,春季两个月完成了过去一年的销量。
“教育扶贫夯实乡村振兴根基,产业扶贫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而文化扶贫能够提升乡村品牌价值。”华中农大校长邓秀新说。
(摘自《华中农业大学:教育扶贫送“甘露”引“活泉”》2018年9月28日《中国教育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作为落实振兴目标的行动纲领,重点是壮大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解决“人”的难题。
B.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丰富农民生活,传承农耕文化有重要作用。
C.《农业日报》在报道首个农民丰收购物节的成功时,既有对电商销售方式的肯定,又有对传统销售方式被取代的反思。
D.华中农大的“甘露”工程,不仅解决了人才问题,还提升产业文化品牌形象,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实质性帮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四则材料都围绕农村振兴问题。材料一、二可以体现农村工作在中国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材料三、四都提供了促进农产品品牌价值提升的有效方式。
B.丰收节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电商销售才是实现农产品价值的最好方式。只要解决物流的基础建设问题,就能彻底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
C.乡村振兴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聚合各种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主导作用,推进广大农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就地增收,脱困致富。
D.对于解决“人”的难题,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和乡村人才之间的双向流动是关键。华中农大在培育乡村人才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尝试。
【小题3】9月26日的《经济日报》称“保持好农民丰收节的‘温度’,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如何保持农民丰收节的温度?请结合四则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