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看见的看不见的镣铐

①普希金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呼吸,都是在圣彼得堡止息的。

②在清幽的莫伊卡河畔,有一栋三层的老房子,它就是普希金最后的居所。普希金的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之父。他短暂的一生,曲折而壮丽。他反对农奴制,反对沙皇,支持十二月党人的起义,曾经被幽禁。一八三七年,他为了捍卫家族和妻子的名誉,与法国人丹特士决斗,饮弹身亡。在他的故居的一个小盒子中,陈列着普希金的一缕头发,它软软的,茸茸的,色如成熟的玉米璎珞,状如春光中飞扬的柳絮。普希金活了三十八岁,这样的一生,也就是春天的一生。

③我们游涅瓦河的时候,船上的导游指着岸上的一座老房子说,当年普希金在决斗的路上,曾在这里歇脚,喝过咖啡。我想如果换作别人,那杯温热的咖啡,可能会绊住他的脚,但普希金没有,他走出咖啡馆,毅然去了决斗场。毫无疑问,他是个勇士。他倒下了,他的诗歌却像俄罗斯白桦林上空的云雀一样,动人地歌唱着。

④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一生,是与疾病、贫穷和苦难抗争的一生。他活了六十岁岁。他人生的天空,乌云笼罩,可他用那支苍凉的笔,化作闪电,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界——《白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哪一部不是灿烂的呢!由于负债累累,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圣彼得堡居无定所,搬迁频繁,他最后的故居,离一个菜市场很近。在他故居的门口,我遇见了三个卖浆果的老年妇女,她们穿着长裙,包着头巾,袖着手站着,很像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那些为着生计而奔忙的小人物。在陈列室,我看到了一副锈迹斑斑的脚镣,它是陀斯妥耶夫斯基4年苦役生活的见证。他戴着它,写就了《死屋手记》。任何描写苦难的文字,在这副脚镣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这副脚镣,如岁月的风铃。带给人无限的伤感。脚镣囚禁了他的脚,却没有缚住那颗自由的心。

⑤陀斯妥耶夫斯基直到去世前,才偿还完所有的债务,而他为人类留下的,却是无价的、不朽的艺术。他因为死亡,终止了搬迁:也因为死亡,这最后的居所,为他所拥有了。陀斯妥耶夫斯基所生活的时代,圣彼得堡只有八十万人口,而为他送葬的,足足有八万人!

⑥托尔斯泰不像陀斯妥耶夫斯基,他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享有至高的荣誉。他出身贵族,不过他为着这个出身而羞愧,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一想到自己的生活是由他人侍候时,就感到卑污,感到难过。那些人为着使自己和家人免于冻死、饿死而在卖命。”他最终离开莫斯科,来到乡村,与想过自食其力的生活不无关系。去庄园前,我们参观了俄罗斯社会科学院的艺术博物馆,在那里,我看见了托尔斯泰自制的一双靴子。那双靴子式样简单,实用。不过,它们不是一般大小,可见托尔斯泰做靴子,并不如拿笔那么自如。这双靴子,踏过多少朝露和霜雪?

⑦从莫斯科到托尔斯泰的庄园,大约4个小时的车程。沿途是广袤的俄罗斯原野,这条路,是托尔斯泰的叛逆之路回归之路,那是一座白色的小楼,托尔斯泰在这里,接待过屠格涅夫、高尔基、契诃夫等作家,《战争与和平》和《复活》,也诞生在这里。也许是户外蓊郁的森林烘托的,这故居无比地温暖,无比地安详,毫无阴郁气,给人以亲切感。我真想坐在一把硬木椅子上,握着一杯茶,听听风声。故居中陈列着托尔斯泰穿过的道袍似的粗布衣服。看过列宾那幅《托尔斯泰在写作中》的画的人都知道,他习惯在拱顶室写作。那里原来是个仓库,托尔斯泰看上了它安静。拱顶室就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微微驮着背,带着谦和的笑容,迎接着参观者。列宾画中描绘的墙壁上挂着的农具,已不见了,不知那农具去了哪里?

⑧出了故居,我们拜谒托尔斯泰的墓地。他的墓离他生前的居所并不远。那座墓没有墓碑。周围是高大的冷杉,墓地旁边有一条浅浅的沟谷,好像沉陷在大地的一支笔。托尔斯泰躺在那里,看着他耕过的农田,看着他骑马经过的树林,也看着后世的风雨。我想在万物生长的声音中,他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也会生长吧。

⑨有些镣铐,可以看见,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而有些镣铐,是看不见的。托尔斯泰的一生,都在试图挣脱一副无形的镣铐的束缚,那就是他一出生就加在身上的贵族的镣铐。他在不断地谴责自己的过程中,使作品走向了博大辉煌!普希金呢,他挣脱的是生命的镣铐,当名誉和尊严受到损害时,他宁可用鲜血,祭洒他的青春,这怎不叫人为他生命的纯洁和豪情而赞叹呢!

⑩这些伟大的作家,因为有了温暖的、济世的心,有了高贵的、不屈的灵魂,不管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镣铐,都无法桎梏他们,因为他们的心没有牢狱。海天一般地广阔,长风一样地自由!

【小题1】第②段“这样的一生,也就是春天的一生”中“春天”意即__________。
【小题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中“叛逆之路”和“回归之路”分别指什么。
(1)“叛逆之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归之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选出下列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A.第②段通过对普希金头发的描写,表现出他柔弱的一面,塑造了一个立体的普希金。
B.第④段以“乌云笼罩”来形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始终伴随着疾病、贫穷和苦难。
C.第⑥段对靴子的描写,体现托尔斯泰虽想融入平民生活,却无法摆脱贵族镣铐的痛苦。
D.第⑦段插入作者品茶听风的想象,从侧面烘托了托尔斯泰故居温暖而安详的平民气象。
E.第⑨段划线部分表明在普希金看来,当名誉和尊严受到损害时,荀活是为生命戴上镣铐。
F.本文将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娓娓道来,舒缓流畅,感情真挚,耐人寻味。
【小题4】联系全文,谈谈标题“看见的看不见的镣铐”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3:04: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讲到哭,也正和笑一样,可以分成多少种类: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那是寡妇凄怨的哭;贾宝玉偶然一句两句话不对头触恼了妹妹,林黛玉便遮面哼哼唧唧,那是打情骂俏的哭;曾子死了,曾皙竟因哭子而失明,那是发自天性的真挚的哭;楚霸王在乌江别虞姬高唱“虞姬虞姬奈若何”而声泪俱下,那是英雄末路悲壮的哭;还有那风流皇帝陈后主向人诉苦说“此间日以泪洗面”,那是追怀往事抑郁的哭;至于像阿斗太子在晋武帝前背完了“先人坟墓远在岷蜀……”,因为没有眼泪便紧紧地闭上两眼以代哭,那便是傻孩子的假哭,卑卑不足道了。
然而我们不要轻看了哭呵!哭之为用,正大已哉!大到有意想不到之效力!你看那楚国的申包胥,只消一哭三天,便打动了秦国的“义愤”——但也许是发慈悲,义军一出,已经亡了的楚国便得因而复国,这种哭便不同凡响!吓,你只想,一哭三天,该多么难!这种哭。莫说是秦国,就是天地也该为之动容,而鬼神有知,也该陪着他哭,才算是合乎天理与人情!
不过,申包胥究竟已经是“古之人”了,而现在的世界又似乎和“七雄时代”也有点两样。所以当去年日本兵一声不响地夺取了我们东北半边天下的时候,虽说某公曾因之而“悲愤痛哭”,而某帅也曾因之“泣不成声”,但究竟不能一哭三天;因为不能一哭三天,所以虽说两公的哭是发乎中而凝乎泪,精忠诚挚,有天在上可以作证,但国际联盟究竟似乎比秦国差得太远,始终不肯发慈悲,把日本那张贪婪的口掰开,要回我们金瓯无缺的东北来!
(节选自黎烈文《哭》,有删改)
【小题1】作者为什么列举申包胥“哭”的例子?
【小题2】联系全文,概括“哭”的主要原因。
【小题3】结合全文,简述我们应如何看待“哭”。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非常注重焦点透视。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美学和艺术更追求美和善的统一,西方的美学和艺术更追求美和真的统一,表现在戏剧中,西方悲剧往往一悲到底,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
B.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
C.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西方文学重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
D.西方文化强调“二元对立”,主张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使得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导致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一直落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便提出中西美学的显著不同:中国美学更多地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美学更多地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
B.作者在第二段论证了中国美学强调抒情与西方美学注重写实的差异,接着又分析了差异的原因在于中西文学的源头不同。
C.作者在第三段更进一层地论证了中西美学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尤其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显著差异。
D.文章层次非常清晰,在论证过程中多次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将原本抽象的美学原理阐述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到最后不是安排大多数主要人物都死亡的结局,这出悲剧的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都大打折扣。
B.《诗经》和《楚辞》虽然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注重表现作者的情感。
C.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和写实,《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它们的表现形式完全相同,但迥异于我们的抒情文学。
D.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他们发现中国文化确实比西方文化有优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对于文化遗产,如何既保护好,又利用好,从而更好地传承,引发很多人的思考。尤其是那些从民间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一直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产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加以适当改造,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当代人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也要看到其内在的光华。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现在,很多非遗技艺的用途范围大大缩小了,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物件有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形”,我们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深处。任何文化都是有根的,这些根脉里深藏着人类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进程,这些精神印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不久前,在杭州的一场传统竹制技艺沙龙活动中,有位来自四川的竹簧艺术非遗传承人,在一双筷子上雕出一对华表,让人印象深刻。做这样的作品,是对传承人技艺的一次极大的考验,因为竹子质地没有玉石坚硬,很容易雕烂,没有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本领难以完成。这是一次技艺的展示,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演绎。非遗之所以能够传到今天,是因为后一代匠人都不甘让前人的技艺在自己手中耗损掉,他们守住了一门手艺的初心,他们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但每件作品背后都映照着一个专注、心无旁骛的身影。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化遗产蕴含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永不会褪色的价值。以雕版印刷技艺为例,虽然有些出版机构还用它出版线装书,但数量已经不多了,传统的雕版印刷术早已让位给铅印技术和激光照排。然而,如果我们了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历史,会从中得到丰厚的精神资源,它值得现代人学习。比如福建建阳,当初这里是穷乡僻壤,没有任何优势,然而,建阳人因地制宜利用嫩竹做纸,除了印制大开本书外,还开发了大量口袋书,印制通俗小说、蒙学读本、医方等,打开了市场。当地多山,交通是一个难题,当地人就在水路上做文章,开辟了新的运输渠道。当年建阳雕版印刷业的辉煌之道,让人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因地制宜、与时俱化,不断求新求变的内在追求,这在今天同样值得借鉴。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积淀着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也是体现人类创造力的象征体。把文化遗产传承下来,更要把蕴含在其中的工匠精神和文脉赓续下去,使之真正成为当代文化和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文化遗产应予以保护、利用、传承,因为它来自民间,与人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B.非遗的“形”会从生产劳动中退出,其“魂”却不会消亡,因其深藏于文化根脉之中。
C.有些非遗技艺不适应此时代却没有消亡,重要原因是后代匠人守住了手艺的初心。
D.古代建阳人为了传播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因地制宜,不断求新,做强了印刷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提出论点,尾段与之相呼应,都强调了文化遗产的性质,突出了传承它的意义。
B.第二段强调文化遗产中的“魂”不能丢,照应了第二段首句,引出了第三段的例子。
C.四川竹簧艺术传承人的例子,论证了许多非遗技术传承至今的原因是“工匠精神”。
D.第四段以建阳雕版印刷业走向辉煌的事例论证了文化遗产中也应有“创新”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遗产只有与时俱进,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才能融入当代生活并得到传承。
B.很多非遗技艺传承受阻,是因为它们属于农耕时代,不适应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
C.当今时代,传统的雕版印刷术,除了用于出版一些线装书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D.如果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传承,我们就多了一些赓续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方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手机文学
手机文学还只是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自身也有一个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手机文学首先是手机短信,它必然要受到信息容量的限制。一般来说,一条短信的内容被限定在70个字(包括标点)以内,这就要求手机文学具备内容精短、富于艺术张力的特点。
手机文学的创作要精心选择艺术视角,不能有“云山雾水”之感,而要有“寸铁杀人”之功。手机文学的艺术视角最忌寻常化、模式化,循规蹈矩的创作思路是难以适应这种文学机制的。手机文学的语言必须精彩,具有视觉爆发力。这就如同演话剧一般,要求每句话都有挠到痒处或刺到痛处的艺术效果。语言的精彩体现在形式上,往往是讲究音韵协调、句式齐整之美,凸现优美凝练的视觉表层效果,此外,戏谑、悖论、反讽、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艺术表达的内在张力,使得精短的语言如同利刃一般瞬时间穿透读者的心灵空间,刺激读者的心理空白。其实,手机文学的艺术张力,既体现在“变化的文本”自身体制与功能之间的矛盾解决的平衡之中,也体现在受众的原初心理与阅读期待心理之间冲突达成的平衡之中。这二者的张力结构之间又形成了互为引发、互为促进的互动效果。也正是在这种双重的艺术张力的影响下,才满足了市场经济语境之下渐趋浮躁的阅读需求。
手机文学不是文学的大餐,而是文学的点心。点心虽小,却别有风味。手机文学不可能也不必要承载多厚的社会内容,获得多大的艺术感染力,只要取得“开心一笑”、“快意一笑”、“会心一笑”的艺术效果,或者说就是要达到幽默、讽刺、灵动的审美效果,就“心满意足”了。
手机文学,说到底是技术消费时代对文学产生冲撞的结果,也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走产业化之路,追求商业利益,是手机文学的初衷。“无边信息萧萧下,不尽财源滚滚来”。下载、发送成为事关手机文学命运的两件大事。就传统文学来说,手机文学在技术时代、市场经济的双重语境下,难以避免要犯下“两宗罪”,也就是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
在产业化境遇之中的手机文学,体现了鲜明的商品性。显然,手机文学作为传统文学视界的话语空间,还处在边缘化的地位,它游离于商品与文学之间。更确切地说,手机文学有着“双重身份”,商品性是其隐性的因素,也是本质的东西,而文学性则是其显性的因素,是表象的东西。手机文学要获得较大的受众群,必须掀起一定的从众消费浪潮,而媚俗求利则自然而然地充当了这股潮流的“始作俑者”。而过分的媚俗求利的做法,会使手机文学的艺术个性、审美品格也会随之丧失殆尽。
手机文学在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双重影响下,必然产生大量的“快餐文化”甚至“文化垃圾”。“变了质”的手机文学无疑也会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毒害”。因而,不能不说,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后也隐含着文化的缺失与忧虑。
(节选自《文汇报》)
【小题1】下列对“手机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手机文学是以手机为传播媒介的一种新兴文化现象。
B.手机文学尚不成熟,在传统文学中还处在边缘化的地位。
C.手机文学的特点是内容短小精悍、富于艺术张力。
D.手机文学就是手机短信,它常常要受到信息容量的限制。
【小题2】下列各项的表述,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一条短信的内容被限定在70个字(包括标点)以内,这就要求手机文学内容精短、富于艺术张力。
B.手机文学是技术消费时代对文学产生冲撞的结果,也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追求商业利益不是手机文学的初衷。
C.手机文学以其幽默风趣,能够给人以轻松释放、付诸一笑之感,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生活中起到一种调节心情的作用。
D.手机文学具有双重属性,文学性和商品性。文学性是其显性的因素,是表象的东西;商品性是其隐性的因素,也是本质的东西。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短信文学的讽刺如果离开了幽默,就会丧失内在的艺术韵味,成为一种变相的挖苦与谩骂,将不会拥有绝妙的反讽意味。
B.作为技术消费的手机文学,文学话语已经被符号化,成为被操纵的系统行为,文学的主体意识渐渐消解,文化意识会日趋衰落。
C.在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的“文化垃圾”。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后也隐含着必然消亡的趋势。
D.正视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和文化缺失,对于引导手机文学朝着健康、优质的方向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