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年2月6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编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4:26: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者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叙事规范,把动态的立体世界转化为以语言文字凝固化了的人事行为序列,这就有一个讲述角度的问题。在影视作品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拍摄的角度。在小说作品中,也存在叙述者讲述与观察事物的角度。叙事学界往往将这种角度笼统地称为叙述视角。随着越来越多的作家在这方面的创新性实戏以及叙事学、文体学等二十世纪形式主义文论的兴起,叙事视角引起了人们极为广泛的兴趣。在叙述者的叙述视角中,应该把叙述者讲述与观察事物的角度进行有效的区分,因为在小说叙事文本中,叙述者观察故事与讲述故事并不是一回事。

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时叙事视角的论述都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叙事眼光与声音的区分,直到1972年,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在其《叙事话语》一文中才明确提出这种区分。小说理论家斯坦泽尔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叙事情景:传统的全知叙事,叙述者就是人物的第一人称叙述,以人物的眼光为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热奈特认为斯坦泽尔所区分的第二和第三种方式在叙事眼光上并无差异,因为两者采用的均为故事中人物的眼光,它们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叙事声音:第二种类型中的叙事声音来自聚焦人物本人,而第三种类型中的叙事声音则来自故事之外的叙述人.这样一来,叙事声音与叙事眼光就不再统一于叙述者,而是分别存在于故事之外的叙述者与故事内的聚焦人物两个不同的实体之中.我们认为,所谓“叙事声音”是指叙述者讲述的声音,“叙述眼光”是指充当叙述视角的眼光,它既可以是叙述者的眼光,也可以是人物的眼光.在叙事视角中,眼光和声音有时是基本一致的.如我国古代的话本小说,故事由说话人讲述,也往往是从他们的角度去观察;在有些第一人称小说作品中,眼光和声音又往往都是人物的.但在许多作品中,眼光与声音并非完全一致,有些作品叙事声音是叙事者的,而眼光则是人物的.叙述者只是转述和解释人物所经历的或看到的、想到的东西,双方呈分离状态。

在小说文本中,叙事的眼光与声音差异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有时间差异、智力差异、文化差异和道德差异等等.时间差异是眼光与声音差异中较为明显地存在的形态.如鲁迅的《孔乙己》,作品的观察者是当年的那个小伙计,眼光是小伙计的,而声音则是成年的人对往事的追忆,只是岁月并未改变他对孔乙己的态度。

在叙述眼光中,叙事者在叙途中还没有把它落在某一人物的身上时,声音就无法表现人物的这一感觉.叙事声音在传达不同人物的眼光的感觉时,文字的词汇色彩和文体风格会融入不同人物的美学感觉和人生情趣。

(节选自佘向军《小说叙事理论与文本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叙述视角”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把立体世界转化为以语言文字凝固化的人事行为序列的一种叙事规范。
B.众多作家的创新性实践和叙事学、文体学的兴起是叙述视角被关注的原因。
C.它是叙事学界在研究小说叙事文本讲述与观察的角度时给予的一种笼统称呼。
D.有效区分叙述者讲述故事的声音与观察事物的眼光,推动了叙述视角的研究。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斯坦泽尔不认为以人物眼光为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中,叙事声音来自故事外的叙述人。
B.传统理念认为视角有三种:全知视角、叙述者即人物的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
C.有时叙事的声音和眼光在第一人称小说中是分离的,眼光是人物的,声音是叙述者的。
D.时间差异在叙事眼光与叙事声音差异的众多表现形态中,是最明显最常见的存在形态。
【小题3】简要概括叙事声音和叙事眼光的关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地气重凝
①每天,我们第一件事往往是关注天气,也经常问别人“今天天气怎么样”,很少有谁问“今天地气怎么样”。人立天地间,天气有阴有晴,看得见、触得着,地气却不然。不过,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跟伙伴们满地追逐、摔跤、捏泥人、弹琉璃球……小伙伴们个个壮得像小牛犊,很少生病,家长们说:“多亏吃了土、接了地气。”那个年代各家兄弟姊妹都不少,父母照顾不过来,才让孩子一个个疯跑疯玩。孩子们也不知因衣服脏了、破了,挨了多少骂。现在的孩子们就没那么幸运,想接触点泥土或玩玩我们玩过的游戏,几乎是一种奢望。衣服和手掌稍微有点脏,家长就会立马给冲洗干净,甚至还要专门消毒。
②“让孩子接触地气”,现在的年轻家长也很难认同。我的一位同事,孩子经常生病,只好把孩子的奶奶从乡下接进城里照看孙子。奶奶照看孙子自然会用心尽力,这一点不容置疑。可儿媳却对老太太有些“怨言”,原因就在于老太太经常带着孙子到楼下的空地上玩耍,因而儿媳与老太太产生分歧。老太太说:“让孩子晒晒阳光、吃吃地气,就不生病了。我的几个孩子都是这样带大的。”“孩子见土长得壮”“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些老话,虽然很多人耳熟能详,可老太太说不出科学依据,只得退让作罢。
③记得早些年下地劳作,长辈都要求必须先把鞋脱了,“地是通人性的,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庄稼就不爱长啦”。被耕种过的土地、有人住的地方,才会沉淀凝聚地气。地气旺人气,人与自然齐生共荣添灵气。地气伴随春天醒来,既让人耳目一新,还会渗入无色无形的空气,让你听到、嗅到、感觉到。她用这些方式告诉我们,她的脚步敏捷而轻盈,她的美丽无处不在。
④开春的大地仿佛有一种声音,隐隐约约,丝丝传到耳畔……听不清,道不明。侧耳谛听,隐约的,不是风滑过树梢,也不是管弦丝竹的余音……噢!那分明是地气在蠕动!她从遥远的土层深处传导而来。当布谷鸟的歌声在田野上空倏然滑过,冰凌刚刚消融的土地,被地气一熏,身子松软,山冈上立刻“草色遥看近却无”。盛夏时节,悠悠的地气被正午火辣的阳光照射,愈发炎热而强烈,灼烤的大地和路面上升腾起一阵阵、一波波的热浪,清晰可见,那正是我们平日看不到的地气!稔熟的秋天,地气被丰收的声音和味道浸润着,揉搓着,搀扶着,扩散着,丰厚而饱满;冬天,地气聚敛,谦卑地覆盖起季节的浮躁,偶尔会在避风的山沟、泉旁,飘逸为白色的雾气,时隐时现几分朦胧与神秘。
⑤眼下城市摊大饼般地成长,许多人反而感觉无处生存。从农村走进城市,天天奔走在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上,觉不到泥土的珍贵和芳香。在城里生活久了,整天脚踏水泥路,穿梭于高楼大厦,总觉得自己无根无落、越来越轻,好像要飘浮起来一般。城市日益增高的水泥森林、鸣笛穿梭的汽车、雾霾升腾的味道,渐渐掏空人们的心灵,感到上不着天、下不触地,没了降落、抵达和栖息的地方。许多人由向往城市的繁华,转向抗拒甚至恐惧城市的繁华,喜欢鸡鸣狗盗的乡村、雨后泥土的清香、遍地庄稼的田园风光。一句话,那是怀想和留恋大自然的天然地气的纯正。
⑥地气是大地母亲呼出的气息。大地厚重地载着万物,天空任我们思绪驰騁。俗话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今年清明节我回到故乡沂蒙山区那个小山村时,正赶上乡亲们赶着牛、扛着农具下地耕种。我陪老父亲来到自家菜园地,脱掉皮鞋,双脚插进故乡松软潮湿的土地时,一股凉爽的气息瞬间传遍全身,身心被地气抚浸润和包围,顿感缕缕慈爱与温暖,神清气爽。过去听说,长久躺在病床上的老人,需要下床走走,接接地气,才能逐渐康复。地气究竟是什么?记得我爷爷曾说过:“开春吸几口新鲜空气,炒盘第一刀韭菜,喝碗新剜野菜熬的粥,人就气血畅通,就接上地气了。”
说得深些,农具上没有手印,手掌上没有血泡和老茧,对粗苯的农具就没有感觉、没感情,对百姓也不会动情、不会有真情。吃着农家粗茶淡饭,熟知那一长串鲜活而简单的人和事,才理解土话里深藏的含义,才会打开内心的玄机。脚下粘过多少泥浆,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嘛。假若韭菜、麦苗都分不清,地瓜、土豆都不认识,蒲公英、苦菜、荠菜、车前草都叫不出名,就不可能真懂民情和乡事。没有“土气”,也就接不上地气。真心话是在心窝里暖出来的、焐出来的,用情用心才会接收到地气、扛得起风雨。这与每粒种子破土之前,都先憋着劲往下扎根、先接通地气是一个理儿。
⑧尊天道,守地理,就是信仰自然规律。
⑨季节正在翻页,新的生命与梦想又在深厚新鲜的土壤里孕育着嫩芽苞……
(取材于厉彦林《地气重凝》)
【小题1】下列文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容置疑B.耳熟能详
C.耳目一新D.鸡鸣狗盗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己小时候比孩子幸运,因为那时能满地追逐,能够经常接地气。
B.人与自然齐生共荣,这体现在有人住的地方就会凝聚地气,而地气又能够旺人气。
C.第⑤段划线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自己太长时间没有与土地接触后的无着无落之感。
D.文章结尾句用诗意化的语言描绘了土地对新生命与梦想的孕育,充满美好与希望。
【小题3】第④段分别描写了地气春夏秋冬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4】文中多次强调要“接地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如何才能做到“接地气”。
【小题5】《论语》中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样,民众就会背着孩子来归附,“焉用稼?”这与《地气重凝》中第⑦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观点是否矛盾?请谈谈看法。
【小题6】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接地气”的人物,下列对这些人物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来自社会下层,农村生活孕育了她精于又朴实善良的复杂性格。
B.《边城》中的爷爷淳朴厚道,对孙女翠翠充满无尽的爱,是边城小镇茶峒纯朴民风的代表。
C.《故乡》中的闰土,少年时朴实活泼,成年后却麻木寡言,只能用精神胜利法自我麻醉。
D.《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扎根于黄土地,勇于担起责任,带领乡亲办砖厂一起发家致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各题。

小区里的陌生人社会

小区是中国城市最小的行政区划,像村庄对于农村一样,但小区因普遍的陌生感而未像村庄那样成为一个怀念与寻根的思想空间,小区居民甚至有意淡化它的祖居地意义。很多人在小区里出生、成长,获得情感、理性和审美需求,但这个小空间的日常生活在现代思想里是一块空白,刚出现就消失,不会被文字捕捉,也就不会成为历史经验。

小区的日常生活在国家视野下是微小的,但微小不是簡单,它们处在政治文化的深层,属于历史中的长时段领域,与个体感受和心理密切相关。国家意志出现在各处的宣传栏里,个体生存压力催生的冒失行为不断占据它的领地。公共政策在实践中会遇到困境,即政策对于本意的背叛。小区中部空地要重新规划,去掉路面,刨坑栽树。施工前,居民与施工方产生对抗。这是政治意志在小区里的状况,其中有底层政治文化的特点。

小区内部的社会力量是分散的,分散状态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而且有一种说不清的力量保护着陌生感不受干扰。熟人见面时的简短沟通不只是肤浅的语言交换,而是两种道德观或知识结构的碰撞。陌生人的相遇在这个机制之外,他们有保持沉默的责任,对于美的东西要沉默,对于恶的东西也要沉默。这种品质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因其能给予制度改革以最大的宽容,并以个体牺牲以及牺牲后的忍耐化解社会不公引起的破坏性冲突,但它也加深了小空间里的陌生感。

围观经常在小区出现,围观出现的地方意味着公共意识的稀缺。小区北侧有一家饭店,因违规用地,政府派来拆迁队,一个围观现场迅速出现。一部分人是小区居民,他们属于利害方,自己也有违建情况,在观看时判断政策的力度,并决定怎么办。一部分人是废品收购群体,二十余辆三轮车停在周围,车上的小喇叭暂时安静下来。另一部分是路人,他们挤在人群中等待着让人惊奇的意外。围观像个游荡的精灵,哪里有好奇哪里就有它,它来得快,消失得也快,转眼无影无踪,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他们以观赏者的身份出现,以陌生人的身份离去。

小区在统一国家的荫护下平安无事,人来人往,一双双眼睛不断地观察、反思、沉默,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模式,个体知识变得复杂,尽管相互之间有相似性,却没有沟通的可能。它们各自躲在一处,从萌生到无限复杂,最后随着人的死去而彻底消失。情感的隔离强化了保持陌生的愿望,陌生感因现代人口的流动性而更加深刻。一群住在一起的人不能形成一个具有沟通性的情感共同体,却形成了一个陌生人社会。在广阔的地域里,陌生人社会的概念并不存在,因为地域越广阔,陌生状态就越自然,对于一个小空间却不正常,一旦失去国家的荫护,它将是一堆碎片。

陌生感使个人将生活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家庭,家庭过度占据私人空间,并造就了封闭的家庭知识。这类知识有多重结构,包含理性和情感因素,以及道德和审美因素,它有时会遵守法律,有时会隐秘地对抗法律,它在历史之内,又在历史之外。同时,陌生是拒绝关联性的公共状态,公共道德感的脆弱,道德评价的集体场景消失,个体的自我认同感更加坚定,也更加固执,以至于拒绝外来观点,在人群中孤独地生活。在小区广场上锻炼的人身处公共空间,却缩在个体心理世界里,在那里闲聊的人表面上身处公共空间,但他们话语分散,没有主题,偶尔沉浸于谣传中,他们是在消解无聊,而不是享受现代公共生活。社区意识在这里生长缓慢,甚至不会成形。社区意识是个体之间源于制度或情感的共生关系,小区里存在这种关系,却被人忽视。这种忽视不是有意的,而是无意的,正是这种无意性决定了社区意识以及小区自治的困境。在小区里经商的人定期纳税,税款进入公共财政,又分配至小区旁边的事业单位。在这里工作的人以为自己受国家供养,而不是身边的某群人,更不是某个人。这本来是隐秘的委托关系,有人缴税,有人履行公职,确保社会正常运行,但他们相互陌生,隐秘的委托关系受到冷落,关于公共权力的契约流于无形。

【小题1】下列关于“小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小区是中国城市最小的行政区划。
B.人们在小区里出生、成长,获得情感、理性和审美需求,但这些不会成为人们日后永久的记忆。
C.小区居民因陌生感而淡化小区的祖居意义,以后也不会把它当作怀念和寻根的理想空间。
D.小区的日常生活与个体感受和心理密切相关,这种底层政治文化不会与国家意志相冲突。
【小题2】造成小区陌生的因素不正确的一项( )
A.小区内部的社会力量是分散的。
B.国家的庇护。
C.缺乏沟通和现代人口的流动性。
D.公共意识的稀缺。
【小题3】小区陌生感会带来后果,下列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 )
A.个人将生活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家庭,家庭过度占据私人空间,并造就了封闭的家庭知识,这种知识有时隐秘对抗法律。
B.公共道德感的脆弱,道德评价的集体场景消失,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加强,彼此间缺乏公共关联。
C.社区意识生长缓慢,甚至不会成形,社区治理出现困境。
D.公共权力的契约精神不会受到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累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在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累积是快乐的过程。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蛮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挨饿,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下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多少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生活环境里面,显然缺少成为作家的有利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记得中国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山水,山水是大地文章,你把大地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惜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段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今天的大陆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拜金拜物,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的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俗) ,一边是一个人加个山谷的“山”(仙) ,“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

当然,不被欲望所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提升的途径。

(选自《中国青年》,有删改)

【小题1】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小题2】阅读访谈最后一段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如何理解林清玄所说的“心美一切皆美”?
⑵为什么林清玄说“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
【小题3】林清玄“对欲望不敏感”与他成为有名的作家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小题4】文中,记者问“在这样……活出真正的优雅?”林清玄的回答是:“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保持平衡。”请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林清玄的观点,谈谈你对“真正的优雅”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