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无钱大亨卢作孚
何 昆
卢作孚1893年生于重庆合川,原名魁先,别名卢思,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卢作孚少时因家境贫寒辍学,后自学成才,1925年创办民生轮船公司(现在民生集团的前身),数十年励精图治,期望以实业救国,抗日战争时期倾尽家财支援抗战。
卢作孚一生充满艰辛、风险和挑战,却卓有成就,被世人称为“航运巨子”,又被称为“中国船王”。然而,这个与张之洞、张謇等人并称的卢作孚,却一生节俭朴素,乃至贫寒。日常穿戴上,他既没有大老板们的西装革履,也没有社会名流的珠光宝气,平日里就是一袭土布衣裳。因为朴素,还闹了一些误会。
一次,有客人要见卢作孚,恰巧卢作孚正与自己的下属某分公司经理闲聊。客人进了房间,一看那位分公司经理衣着光鲜,就想当然地认为他是卢作孚,于是上前大献殷勤,那位分公司经理慌忙介绍自己的老板卢作孚。那位客人十分尴尬,卢作孚却哈哈一笑,只当没事。
还有一次,卢作孚穿着土布衣裳去见当时的某位政要,递上名片后,那人上下打量卢作孚,看卢作孚其貌不扬,衣着寒酸,便很随意地对卢作孚说:“告诉你的主人,请进会客室。”原来这人竟把卢作孚当成仆人了。卢作孚笑了笑说:“在下正是卢作孚。”那位政要一听,立刻瞠目结舌。
据当时负责民生公司航船调度的副总经理童少生回忆:卢作孚的航运公司逐渐壮大,他的轮船不停地往返于宜昌与长江各港口之间,白天航行,夜间装卸。卢作孚每天都会出现在宜昌的各个码头,实地查看,发现问题立即解决。有一次,卢作孚穿着土布衣裳、灰色布鞋亲自在港口指挥调度,那些监工们看到一个“乡下人”在这里指手画脚,便要他走开,有的甚至还骂骂咧咧的。童少生上前呵斥道:“放肆,这是咱们的卢作孚总经理!”这些人听说这个土里土气的人就是卢作孚后,惊诧不已:什么?他就是卢总经理?真看不出来,看不出来……
卢作孚的节俭并非只在创业初期,也绝不是作秀,而是性格使然,理想使然。卢作孚早年因家贫遭人嫌弃,但他志向高远,气节清高,发迹后仍持俭朴本色。他的大部分收入都贡献给了中国的航运和教育事业。
民生公司创立时,卢作孚作为总经理月工资是三十元,当时万县市政督办杨森盛情邀请他去做市政协办(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月薪五百元,车马费另算。可卢作孚却写信拒绝说:“我平生只愿做事,不愿做官。”随着事业走上正轨,卢作孚的收入不能算少,但他除了将每个月工资的一部分交给夫人用来养家外,其余的收入都捐给了四川西部科学院和兼善中学等学校。当年的西南各学校流传着这样一个小笑话:同学结伴出门吃饭,结账的那个人大家就叫他“董事长”。意思是:别的董事长都是赚钱的董事长,只有卢作孚是个出钱的董事长。
卢作孚的四川老乡、国民党大佬张群评价卢作孚说:“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学者,一个没有个人享受追求的现代企业家,一个没有钱的大亨。”
卢作孚因为朴素闹了哪些误会?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4:25: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旅 店

林清玄

①我常常想,生活里的很多记忆像是—个个小小的旅店,而人像乘着—匹不停向前奔的驿马,每次回头,过去的事物就永远成为离自己而去的小小的旅店,所有的欢乐与悲痛,所有的沉淀与激情,甚至所有的成功与失败都在那些旅店里,到当天傍晚我们就要投宿另一个旅店了。

②因此,对于古代那些有心思在旅店里题诗的书生,我是敬佩的。然而,他们纵是题了诗,又能真的印证什么呢?

③我们把自己摊平在一条道路上,过去的记忆便成为五颜六色的屋舍绵绵穆穆地层延开来。堂皇富丽的楼宇固然鲜明,更教人怀念的是,植在荒山僻地飘着酒香的野店。

④策马入林,看到残冬的苦芩树,寒叶落尽,结于满枝,想起桃花扇哀江南的一折:“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⑤我们的内里不断地酝酿许多感觉,因外在的诱惑而勾引出来。

⑥有一回马蹄走过一枝枯了的凤凰木下,“最长的一日”的一幕电影便浮现出来:一支倒竖的步枪上,斜挂着暗草色的钢盔,一曲低沉的挽歌在晴空中翻扬。那样的感觉一旦滋长便不再淡去,一直到看到另一种美才止息下来:秋天的泥土散放着成熟的禾稻的香气,山风盈袖,秋阳展颜。

⑦前人有前人的旅店,在我们的马蹄还没有迈步,那些旅店就存在,且永远地存在下去:

⑧有巢氏削木器而图轮圆;

⑨伏羲氏观星象鸟兽之迹而画八卦;

⑩仓颉仰察星斗回曲之势,俯视山川蜿蜒之形,点画结绳为文字;

⑾前人很多美丽的名字被流传下来,写在一本叫做“历史”的书上,愈是最先建立自己旅店的人,愈是散发古老沉厚的馨香。因此,读书是一种冒险,像骑在马上在充满旅店的路上找一个落脚的地方,如果走入司马相如的店,别忘了沽一坛酒;万一走入曹操的店,就当心脑袋!

⑿走入莎士比亚的店,在炉边他会讲很多让人洒泪的故事。哈姆雷特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在肃冷的寒夜,北风呼呼,许多军士站在城堡上守卫,使人一开始就有不祥的预感,可是由于莎土比亚用低沉的嗓音和充满诗的语言向我们说这个故事,在凄寒中竟被炉火烤出一种难言的美感。

⒀哈姆雷特有自己的旅店,有自己不可解的道路,策马奔驰,尘土飞扬之处,就注定了他将投宿在刻骨凄凉的地方,他无可奈何地选择丁荒冢作为黄昏的客庙。

⒁哈姆雷特的野店和荆轲的客栈开在一处,我们从那里经过,就感觉到易水的萧萧风冷,荆轲的白衣飘在天际,那样清楚慑人的白颜色,衣袂动处便扬起让人沸腾的悲壮来。那个颜色是理智无法预期的,生命是一种赌注,赌天下苍生。

⒂山脚坠毁,选择高岗;荆轲选择白颜色陪葬自己的死,只因为白色是素净的颜色,阳光的颜色,最宜于染鲜血的颜色。人的风骨愈在面对危难和死亡愈能显现,我们走在血迹斑斑的路上,一路上都散放着先人侠骨的香气。

⒃即使像岳武穆那样铁铮铮的汉子、生活中充满了凄美、悲壮和狂歌,也不禁要感叹:“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马上弄笔之际,感知自己未来的历史命运,他也作了无可如何的选择——把金牌一道道纳入怀中,仰首天地,映现出满天满江的红霞。

⒄许多记忆写在旅店里,也有许多记忆在路上被遗失,我们往往没有时间或心思静下来欣赏两旁的风景,“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明月归”,再回首便是山水千里、两岸猿声的路上,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在马上在风尘迢迢,各形各色的旅店中选择呢?就把住马鞍吧!碧绿的草原上,我不停地奔向一轮不落的朝阳之下的原始的纯朴和亲情活在每一个山岗的野店里,鸟鸣、花开、鹰扬、大地醒转。

⒅此际,我在马上,回首后顾,三十功名和八千里路的日月风尘,在一刹间都远去了,留下一种不可言说的美。

【小题1】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小题2】第(11)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15段作者用那些手法来表现人的风骨?
【小题4】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作者因旅店给人驻足止息和温暖而把人生中温馨的记忆与过往比作旅店。
B.作者“策马入林”,写了自己一次冬末之游的独特回忆。
C.第④段引用《桃花扇》中的句子,其寥落凄美的意境为文章增添了一份冷韵。
D.作者对前人旅店的观览表现了他对历史上那些留下文化瑰宝的先人的景仰。
E.“莎士比亚的店”因其悲剧艺术而给我们独特的审美享受。
F.文末两段意味深长又苍凉伤感,时空的纵横也给读者以联想、想象的空间。
【小题5】全文以“旅店”贯穿始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6】有人说“好的散文并不在乎写了什么,而在于让读者想到了什么,有多少唤醒。”本文与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都唤起了我们的一些思绪,请对两文主旨的现实意义加以评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宇宙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永远是这样.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心情激动,感叹不已,如同回忆起许久以前的一次悬崖失足那样令人晕眩颤栗。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
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们的小小行星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教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人类朝气蓬勃,勇敢好学,前途无量。几千年来,我们对宇宙及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做出了最惊人的和出乎意料的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回想起来是很令人兴奋的。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因为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所以,我们认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
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薪新的境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到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宇宙神秘非常,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
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我们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近来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当然,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这个大海里诞生的我们还乡心切,虽然我们的夙望可能会冒犯“天神”,但我相信我们并不是在做无讲的;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已经没有意义。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公里的空间,这个长度单位称为1光年。光年不是度量时间的单位,而是度量距离的极大单位。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那是一个奇特而荒芜的地方。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摘编自《宇宙的边疆》)
【小题1】下列有关宇宙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宇宙是永恒不变的,虽然它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但它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永远是这样。
B.宇宙是神秘深奥的的,只要一想起它,我们就如同回忆许久以前的一次悬崖失足那样晕眩颤栗、激动和感叹不已。
C.宇宙是辽阔无根的,它只能使用光速来度度距离,不能使用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米、英里等量度单位。
D.宇宙的大部分是虚空的,它的真空部分是一个广袤的、寒冷的、奇特而荒芜的地方,这也是宇宙中唯一典型的地方。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无限永恒的时空而言,地球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有限世界,大多数人所关心的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B.我们人类尽管朝气蓬勃、勇敢好学、前途无量,但是在这个广老的宇宙中依然犹如早晨天空中随意飞扬的一粒小小的尘埃。
C.几千年来,人类对所在的宇宙及在宇宙中所处地位的探索相当令人兴奋,因为这些探索活动己经取得了最惊人的、出乎意料的发现。
D.好奇的天性推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勇于怀疑又富于想象,积极推测、探索神秘非常的宇宙中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宇宙的了解程度,因为渺小的人类需要利用兴趣和知识去探索无穷的宇宙,了解并掌握宇宙规律。
B.我们现有的知识和人类的本能告诉我们,人类诞生于宇宙这个汪洋大海里,生活在这个汪洋大海的海滨,最终冋归于宇宙。
C.人类怀着急切的心情,探索召唤我们的迷人的宇宙,虽然人类探索太空、走向太空这个长久以来的愿盥可能会冒犯“天神”。
D.与宇宙真空相比,行星、恒星和星系在宁宙中所占的比重太小,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而地球在宇宙中就更显得微不足道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认同的基础和核心,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的标志性名片,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在潜移默化中扩大自身影响力的有效方式。仅就文学作品的对外传播而言,我们的起步并不算太晚。就翻译作品的种类和数量而言,我们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从结果来看,其影响力并未超出传统汉学家或相关专业群体,没有在全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此,有必要从顶层设计出发,依据时代变化积极调整相关策略,将重点放在认真培养翻译人才、深入探讨外国读者的兴趣、改善传统传播途径等方面。

当前,“学贯中西”的翻译人才依然十分紧缺,导致大部分作品内容的翻译水平有待提升。特别是就译介行为而言,国内译者对外翻译属于译出,由于是非母语状态,难免对国外文化的理解和外语表达存在一些障碍;国外译者的翻译属于译入,对我国作品的理解也会存在很多差异。因此,从非严肃的流行文化切入,对国内外翻译群体来说可能更为友好。

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学作品输出以经典或严肃文学为主,这些作品即便在国内也存在束之高阁者众多、实际阅读者稀少的窘境。美国和日本的文化输出模式,均是从民间和商业开始,流行在前,经典在后。比如,美国好莱坞影视,日本动漫作品,无不是从流行文化开始敲开国际市场大门的。我们有必要加以借鉴,按照这一传播的客观规律对现行策略做出调整,走由浅入深、从猎奇到流行再到经典的文化传播之路。要给予非官方渠道更多的施展空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完成对外传播。以我国网络文学发展为例,它有别于传统自上而下的推广,而主要是自下向上成长的,经由民间力量自发性实现了对外传播的目的。

目前,我国很多的文学翻译作品无法进入西方主流发行渠道,难以与国外普罗大众接触。传统传播渠道的拓宽,虽然面临重重限制,但依然要持续发力,努力争取更多的合作对象。例如,在出版社之间建立更多、更紧密的合作关系,等等。同时,也要积极利用新传播渠道。伴随互联网、移动端乃至物联网等新技术成长,我们需抓住新传播渠道予以突破。事实上,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的异军突起,借由新传播渠道的对外文化输出已在不同领域出现。例如,爱奇艺的影视以及抖音的短视频等。

在西方社会,除了少数汉学家及特定群体之外,一般人对我国文学作品的态度仍以“猎奇”成分居多,并未真正地将其视为文学作品。这种态度导致国外受众缺乏对我国文化的真正理解,也削弱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在受众培养方面,日本动漫的输出可以作为借鉴。正是在动漫广泛传播之后,日本的茶道、插花以及和服等传统文化元素才逐步深入他国国民的心中,进而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就我国而言,网络文学的动漫化、影视化及游戏化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此,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从业人员。

总之,文化、文明交流互鍳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作为民心相通的重要推动力,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日俱增。要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加深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需要文化自信,也需要讲究方式方法。

(摘编自王绯烨《文学作品怎样更好地走出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对外传播可遵循从流行文化开始的规律,这样更容易达到预期效果。
B.不必在意西方传统传播渠道的限制,我国可以借助新传播渠道实现对外文化输出。
C.爱奇艺的影视以及抖音的短视频是我国借助新传播渠道对外文化输出的成功范例。
D.培养网络文学动漫化、影视化及游戏化的从业人员,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提出问题,然后采用逐层递进的逻辑方式从多方面分析解决问题。
B.文章将美、日的文化输出模式跟我国的进行对比,主张借鉴国外的输出模式。
C.文章以日本的茶道、插花以及和服的例子,阐明培养受众对文化输出的重要性。
D.文章末段结合当前形势再次论述了讲究方式方法对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的对外传播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象征,是国家获得国际认同的基础和核心。
B.当前我国只注重了对外传播作品的种类和数量,因而在国外没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C.我国文学作品国外阅读者稀少,这与以经典或严肃文学为主的输出方式是分不开的。
D.西方社会对我国文化缺乏真正理解,造成他们对我国文学作品多是“猎奇”的态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新一代人工智能也将改变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说。当下,人工智能正在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催生新需求、新产品、新产业,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

国际管理咨询机构埃森哲发布报告称,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27%,制造业、农林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将成为从人工智能应用中获益最多的三个行业,人工智能将推动这三大行业的年增长率分别提升2%、1.8%和1.7%。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处在了爆发前夜,很多人把人工智能视为下一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赋能”人类生活,硬件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传统制造企业要抓住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摘编自刘坤《如何迎接人工智能热潮》)

材料二

2004—2019年中美AI产业企业增量走势及预测图

(摘编自《2017年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

材料三 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后,有着来自政府、企业、资本的多重推力。

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人工智能被列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国际上,英、美、韩、日等国也纷纷布局人工智能,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2013年,百度成立全球首家深度学习研究院;Facebook、谷歌等巨头也不约而同提出了“人工智能优先”的战略转变。互联网数据和咨询公司IT桔子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分析与创业投资盘点》收录了467家AI企业和636起投资事件,其中,人工智能总获投率为67.65%,高于其他行业2~3倍。

但是,商汤科技CEO徐立直言,国内人工智能创业大多扎堆在应用层面,创业者使用开源算法,找到某个垂直领域便套上“人工智能”概念扎进去,但真正从算法层出发做“原创技术”的人并不多。“而这块才是核心,是最需要厚积薄发的。”

就国内而言,人才储备方面还相对薄弱。来自领英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有195万,中国只占2%,排名第七。

(摘编自张意轩、王威《人工智能需要翻越三道坎》)

材料四 人工智能技术注定会改变我们的世界,它注定会重新定义工作的意义以及财富的创造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现象,甚至改变全球的权力格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会不可避免地对就业造成冲击。很多岗位和职业会逐步消失,与工业革命及信息革命不同,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并非单纯指向某些特定岗位和职业,如传统制造业中的手工艺者被流水线工人所取代。

人类正面临着很难妥善共存的两个发展前景:一方面我们迎来了仅用少量人力就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发展时代,另一方面,大量人员也将因此下岗和失业。

人工智能是一个“强者更强”的产业:数据越多,产品越好;产品越好,所能获得的数据就更多;数据更多,就更吸引人才;人才越多,产品就会更好。

一言以蔽之,最大限度地缩小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经济失衡和贫富差距,已是当下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差距不仅体现在国家内部,也体现在国与国之间。

(摘编自李开复《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真正威胁》)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美国AI企业增量长期高于中国,但是2015年和2016年中国AI企业增量反超美国,总量差距有所缩小。
B.从2004年至今,中美AI企业数量都在持续增长,但美国增长的爆发期和回落期都早于中国。
C.中国AI企业增量在2011年短暂回落后连续几年上升,在2015年达到峰值,AI企业共计166家。
D.中美两国AI企业数量经过创业持续火爆增长的高峰期,预计将进入休整阶段,只是小幅增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被视为下一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但要真正“飞”起来,还需要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B.面对人工智能的热潮,不少国家积极应对,中国将其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其他国家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C.当前人工智能总获投率高于其他行业,能吸引其他行业人才的进入,缓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困境。
D.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世界的权力格局。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分别从企业和个人两个角度,提出应对人工智能热潮的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中,对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他认为,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经济学本来就具有两种根源,即两种人类行为的目的:一种是对财富的关注,一种是更深层次上的目标追求。由此产生两种方法,一种是“工程学”的方法,也就是数学、逻辑的方法,一种是伦理的方法。这两种根源或方法,本来应是平衡的。但不同的学者重视的方面有所不同。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比较注重伦理问题,而威廉·配第、大卫·李嘉图等更注重工程学方面。现代经济学则大大发展了工程学方面,却忽略了伦理方面。
科学研究总是把人们当做完全理性的对象,这样逻辑的方法才能有效。但具体的人,都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有许多非理性的东西。单纯的理性的逻辑方法,难以避免现实上的失误。人们的感情、人们的意志、人们的理想和道德,在经济行为中,也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单纯的工程学或逻辑方法,是不够用的。亚当·斯密指出,人们的活动是受自利引导,市场则以互利为原则。这一点被现代经济学家所继承和发展了。但人们却忽略了他的另一些观点,即人们的同情心、伦理考虑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一般来讲,个人有或至少应当有追求自利的自由,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追求就一定有伦理正当。当这种追求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时,就违背了伦理正当,从而成为应受谴责的不道德行为。离开伦理学的经济学只能使经济学贫困,正如离开经济学的伦理学,只能使伦理学空洞一样。
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其中也包括借助经济学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和应用程序,使伦理学问题得到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关于道德权利的分析便可证明这一点。人们常常从义务论的角度来看待权利,即表现为他人必须遵守约束。这类义务论结构可能不大适用于对道德中普遍存在的相互依赖性等类复杂问题的解释。例如,甲侵犯了乙的权利,那么丙有义务去制止吗?丙有权利,但不一定出于义务。如果借助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去解释某丙的行为,可能更有利。用福利主义的根据事物状态的好坏来判断行为的原则,又用结果主义的根据效用结果来判断事物状态好坏的原则,那么丙去制止甲,因其结果是好的,他便有道德权利去行事。评价一个道德行为,不应只看内在价值(自我完善),还要看结果(与人为善)。显然,用结果主义的逻辑推理来分析道德权利,不见得完全充分,但却十分必要。
由此可见,经济学应具有伦理的方法,伦理学也可引进经济学的方法。伦理学与经济学之所以有相通之处,可以相互联系相互引进,是由人们的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本身相互关联决定的。例如在工业生产中,人们的创造能力不仅取决于知识和技术水平,也取决于是否肯于奉献的道德水平。任何人的行为都带有社会性,不管你是否自觉到这一点。而这种社会性既包含经济因素,也包含伦理因素。
【小题1】下列表述,与第一段中阿马蒂亚·森的看法不相吻合的一项是()
A.人类研究经济学,既是由于对财富的关注,也源于更深层次的目标追求。
B.理性的逻辑方法和伦理的方法,都是研究经济学的有效方法。
C.现代经济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研究者却不能像那些经典的研究专家那样,始终注意两种根源和方法的平衡。
D.历史上某些著名经济学家的经典论述,尚未能引起现代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
【小题2】(小题2)关于伦理学对经济学的作用,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承认同情心、伦理考虑等非理性因素对于经济行为的影响,要求人们在追求自利时不违背伦理正当的原则。
B.使伦理学不离开经济学,因而避免空洞;使经济学不离开伦理学,因而避免贫困。
C.使人们提高乐于奉献的道德水平,从而发挥其知识与技术水平的潜能,提高创造能力。
D.发掘出人的社会性中属于伦理因素的一面,使人在经济活动中不仅能实现自利,还能达到互利。
【小题3】(小题3)依据原文的论证分析,以下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全文看,第一段所说的“更深层次上的目标追求”,应当包括注重经济活动中理想、道德的影响,注重人在内在价值方面的自我完善等项内容。
B.我们还不大习惯借助经济学原理来阐释伦理学问题,仅仅从义务的角度来分析道德权利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例。
C.依据某人的行为可能产生好的结果,因而肯定他具有完成这一行为的道德权利,这是将经济学原理引入伦理行为判断的一个尝试。
D.因为人的社会性既包含经济因素,也包含伦理因素,因此用经济原理来分析道德权利,也是理由充分、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