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科学家们探讨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等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术语,AI(人工智能)的名称和任务得以确定。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它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摘编自百度文库)

材料二:

各类人工智能公司数量统计

(摘编大数据文摘《15张图表看清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材料三:

国务院近日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规划》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摘编自新华社《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材料四:

中国许多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支持来鼓励人工智能的创新。贵州已经成为中国的“大数据产业基地”,苹果、阿里巴巴、腾讯、高通等互联网巨头都在该省成立了新的大数据中心。重庆市成立了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办事处。中国其他地方,如雄安新区及粤港澳大湾区,也纷纷将人工智能定位为未来发展的核心增长引擎。

然而,中国如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导者,还需要弥补几项重大差距:在公司数量上落后于美国,尤其是核心部件和技术流程方面;在创意和底层研究方面也不及美国。另一潜在挑战是地缘政治。美国政府认为中国对其国家安全存在潜在威胁。因此,针对敏感度高的前沿人工智能技术,美国想要严格审查有关跨境投资。然而美国政府提议削减“智能系统”上的拨款,对中国来说将是潜在机会。中国可以凭借其强大的政府支持和财政奖励,吸引美国优秀的人工智能人才在中国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

中国若要成为人工智能的全球领导者,仍需不断努力和创新。中国具有实现该目标的资源和人才,再加上有国家战略和相关政策来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中国对于全球人工智能领导者的地位似乎志在必得。

(摘编自《亚布力观点》2017年11月刊《中国是否会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的领导者?》)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应用系统。
B.人工智能自上世纪50年代诞生后,理论和技术日渐成熟,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其带来的科技产品必将超过人的智能。
C.《规划》提出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最重要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D.中国许多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支持来鼓励人工智能的创新,贵州、重庆等地的人工智能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小题3】中国想要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导者,应该如何做?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3 03:35: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
篆书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书法艺术也在继承了秦代小篆写法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
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采用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就是李斯所写的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李斯是法家人物的代表,法家之于审美采取的是“好质而恶饰”的主张,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这也正是李斯小篆“省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的原因。
秦亡汉兴,汉初采用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汉武帝时又采用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法家的审美思想相比,道家审美观超越了功利性的羁绊,而儒家审美观则强调了文(饰)与质的辩证统一关系。讲实用性也讲审美性,这是汉代美学思想对秦代美学思想的突破,也是汉代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
如果说以道、儒思想取代法家思想促使汉代审美趋于开放,那么,地域文化对于汉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道:“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
与北国文化不同的是,这种弥漫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南国楚文化充满了想象、神人交织、赤兔金鸟、羽人戏龙……就像屈原《离骚》中所说的那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霏霏其弥章”。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其显著的审美特征。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无不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书法也是如此,汉代篆书一改秦篆的“玉箸”式样,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起笔时或藏或露,少有雷同;收笔处或作悬针,或为垂露,姿态万千;转折处或提或按,方圆兼备,虚实相生。瓦当铭文更能随形布势,随意生态,活泼多变;缪篆屈曲回环;鸟虫篆,笔画作鸟、虫、鱼状,更是将篆书的装饰意味、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圣人立象以尽意”,汉代流动瑰丽的篆书,所表达的正是汉代崇尚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森严的秦文化之“法”与浪漫的楚文化之“意”在汉代篆书里交融,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省去了大篆的繁缛而更趋简易,是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
B.在审美上,以李斯为代表的法家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他的小篆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体现了法家“好质而恶饰”的主张。
C.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南国楚文化显著的审美特征。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都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
D.汉代融合了道家“无为而治”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强调“文” “质”辩证统一的审美观。
【小题2】下列对“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楚汉浪漫主义取代了先秦的理性精神,主宰了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决定了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
B.汉代篆书是汉代审美趋于开放的产物。汉代美学思想突破了秦代美学思想,讲实用也讲审美,促使了包括篆书在内的汉代艺术的繁荣。
C.汉代篆书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特别是鸟虫篆更将篆书的装饰意味和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D.汉代篆书既有道家“无为”的审美观,也有儒家“文质”辩证统一的思想;既有秦文化的森严法度,也有楚文化的浪漫情怀。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汉代篆书在汉代繁荣发展,它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当时人人必须掌握的一种字体。
B.汉代篆书在书法艺术上继承了秦代小篆的写法,但与秦代小篆相比,它又有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
C.汉代篆书流动瑰丽,表达了汉代崇尚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书写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D.秦始皇灭六国后采用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了全国文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科幻作品的“硬核”在哪?

可以明确地说,科幻作品(主要指小说)本质上不是科学(和技)作品,而是文学作品,它依靠文学、艺术的代入感,让人的情感得以宣泄和产生共鸣,收获欣赏的美感,更让人思考,对个人、族群,甚至人类的命运进行历史深度和哲学高度的思考。

科幻作品落脚在科技上,但更多的是让科研人员和公众思考,如何才能以真正的科学手段研究现实中的同类课题。在《流浪地球》后,有研究人员想到了比“点燃木星”更“科学”和更“技术”的做法。一是发射洲际导弹,二是用高功率激光武器直接点燃木星。这样的方法行不行,当然也需要验证,但这正是科幻作品激发人的想象力,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最大动力。科幻作品还会顺理成章地提出如何解决人类终极命运的措施,思考人类的科学和生产活动是否一定带给人类文明和幸福。如《绿巨人》就向科学研究者提出善意的批评,提醒社会如何应对科技的负面作用。科幻作品同时也为人类敲响了警钟:尽管科学能让人类幸福,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但还需要规则和伦理来制约,否则就有可能带给人类灾难。

既有“硬核(价值观和科学性)”,又有颜值(制作精美、场面宏大)的科幻作品,引领着公众感受科技之美,启迪了公众的科学灵感。

(摘编自《从(流浪地球)看科幻电影的“硬核”在哪》)

材料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从某种层次看,电影也是启蒙者和造梦者,它能够满足观众对梦想的追逐。《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称做科幻片是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崇尚科学,勇于想象。从这方面看,《流浪地球》对于未来太阳系和整个宇宙的想象力,对于人类生命家园的情感寄托,对于未来气候变化的关注,已经让影片抛去了纯娱乐的属性,影片灌注的情怀也给人更多的触动。

孕育在科幻作品里的科幻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它不仅可以对科学本身进行怀疑和反思,还可以对宗教、艺术、整个人类文明,甚至宇宙终极真理进行挑战。可以说,科幻精神是哲学(爱智慧)精神最完美的一种表达,它的目标其实只有一个: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用一部电影或一篇小说诠释康德“头上的星空”,科学同样能构筑人类生命的意义。

(选自《为什么我们需要科幻电影?》,有删改)

材料三:五四时期,鲁迅先生曾经把科幻小说以科学小说的名义带进国内,希望能改造国人的国民性以及精神结构。而纵观科幻历史与科技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科技史上的重大发明与科幻作品密不可分,甚至许多科学家直言,由于受科幻作品的启发,因此走上了科研道路。科幻剧《星际迷航》中柯克船长所使用的“随时随地保持联络”的移动通信装置,启发了马丁·库帕。马丁·库帕后来加入了摩托罗拉,成为“手机之父”。

那么,科幻究竟如何激发创新精神呢?伟大的科幻作家亚瑟查理斯克拉克曾经说过,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最初都与魔法无异。他还说过,发现可能性边界的唯一途径便是越过它们,向着不可能一点点冒险前进。科幻无疑能够极大地拓展想象力,探索不可能。创新路径与科幻创作存在着惊人的重合,或许正是这种认知上的高度一致性,让科幻成为国内外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和触发点。乔布斯说过,创新便是把毫不相关的点联系起来。科幻小说的创作,首先是在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事物之间通过想象力建立关联。在科技创新中,一项新产品、新技术能够满足人们的哪一种需求,给人们带来一种怎样的全新感受,则需要通过发问的形式去推演创新前景。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所成立的科学与想象力中心,从教育的角度探索科学与想象、未来学习、可感知未来、想象力社群每年该中心都会举办数量众多、形式丰富的活动来吸引学生,从科幻中汲取灵感,并与实践相结合,全方位地提升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期待中国有更多的力量能够参与科普科幻事业,让科幻成为激发、启迪年轻一代想象力与创新精神的有力武器,让鲁迅先生未竟的事业得以继续前行。

(选自《科幻如何激发创新精神》,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幻作品激发人的想象力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最大动力在于让人们思考,如何以真正的科学手段研究现实中的同类课题。
B.科幻电影的“硬核”既有其内在的价值观和科学性,也包含了科幻电影被人青睐的外在形式——制作精美、场面宏大等。
C.科技创新首先能把毫不相关的点联系起来,并且通过发问的形式去推演创新前景,这也同样表现在科幻小说的创作中。
D.科幻能够极大地拓展想象力,探索不可能,对激发人的想象力与创新精神意义重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幻作品只是文学作品,所以不能用科学的真实和常识去要求它,科研人员和公众也无须去思考、论证其中与科技相关的主题和情节。
B.科幻作品诠释康德“头上的星空”,构筑人类生命的意义,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是培养年轻人的想象力、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C.通过科普科幻,激发、启迪年轻一代的想象力与创新精神,改造国人的国民性以及精神结构,可以让鲁迅先生未竟的事业得以继续前行。
D.三则材料分别从科幻作品的“硬核”、科幻作品的意义及其蕴含的科学精神、科幻作品激发创新精神三个不同的角度对科幻作品进行了分析论证。
【小题3】文章中称“期待中国有更多的力量能够参与科普科幻事业”,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们对幸福有不同看法,现在一般认为,幸福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状态持续地觉得满意的感受,当然这通常是以占有资源或者物质享受为前提,所以个人的幸福感受有着较强的主观性、个人性或个体差异性,它与人的品德、性格等内在条件密不可分。作为一种完整的美好生活,幸福不是虚无缥缈的彼岸对象,而是贯穿于整个日常生活的经验状态,它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实践情境之中,而这一切全都有赖于美德这个内在条件的支撑与保障。
美德首先是指勇敢、节制、慷慨、诚实这样的伦理美德,它们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人身上的优良品质。在心理层面,它们意味着行为者的情感和欲望在处理实践事务时的适度状态。为了获得适度性,行为者需要将情感或欲望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这种理性就是一种“实践智慧”,或说理智美德。没有实践智慧这种理智美德的养成和运用,就不会有勇敢、节制这些伦理美德的呈现和实施。
美德为实现幸福莫定主体方面的基础,但美德并非实现幸福的充分条件。因为,幸福是对一种理想生活状态的整体描述,是一个人全部的、完整的美好生活。作为个人的整体的生活美好,幸福当然会有着某些普遍的客观维度,包括主体自身的精神素质基础和社会生活条件。要实现幸福,除了行为者自身的内在条件,外在条件也不可或缺。当然,在诸多条件中,美德的优先地位必须得到承认。
不论个人的幸福感受有什么样的主观性,幸福总是需要有某种客观物质条件作为基础,缺失这些客观性要素,幸福就只能是空中楼阁。物质财富的丰裕是获得幸福的初始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贫穷对普通人来说,往往成为其不幸的根源。社会公正、仁爱秩序是普遍幸福的社会制度条件。对公正的追求是人们一种非常基本的内在的心理倾向,人们期望能够拥有基本的自由和平等权利,能免除自己会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担忧。仁爱也是社会制度一种应然追求,要提高社会的普遍幸福感,必须补好这个短板。幸福还以社会优秀精神文化的繁荣为滋养条件。经验表明,社会的精神文化状况与幸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社会优秀精神文化的繁荣,能够给人民的精神素质提升以深入的滋养,增强他们发现和创造人生意义的能力,从而能够获得一种更稳定、更有价值的幸福感。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要获得真正的幸福须塑造自己的社会性本质,还须将社会关系整合到我们品质之中。一个没有他人和社会的眼界的人,就是只能汲汲于私利私欲满足的人,其幸福感是不健康的、病态的,甚至会发展为变态的。如果走出小我的限囿,在生活和工作中,把自己的成就动机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起来,与自己的人伦志向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够在履行自己的社会伦理责任中获得生活的永不枯竭的意义感,从而感受一种高尚的、持久的幸福。
(摘编自《幸福的条件》)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对“幸福”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福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一个人全面、整体的生活美好,它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
B.幸福不是一种虚渺的精神想象,而是一种具体的经验感受,与具体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C.幸福的实现需要诸多条件,其中美德有优先地位,因为它是一个人获得幸福的主体方面的基础。
D.幸福的获得需要社会公正、仁爱秩序等制度性条件,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人们就没有幸福感可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幸福的客观维度,表现为主体精神素质基础和社会生活条件,它们都作用于群体,而与个人无关。
B. 人都有物质享受的追求,丰裕的物质财富是获得幸福的初始前提,贫穷往往是普通人不幸的根源。
C. 社会优秀精神文化的繁荣能提升人的精神素质,有利于人幸福感的获得,增强创造人生意义的能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的改善及获得教育、发展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这些都是实现幸福的重要条件。
B.美德不只是人的优秀品质,还包括实践智慧,它们会规范人的正常情感或欲望,使之处于适度状态。
C.作为获得幸福的内在条件,美德具有主观性,但它不是纯个人性的表现,而有一定的社会性本质。
D.幸福的前提是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生活条件,这导致幸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个人性和个体差异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以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为突破口,以改革发展为手段,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到2020年“大城市病”得到缓解,到2035年“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到2050年全面形成具有首都特点、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现代化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摘编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材料二:

表1:
国家
城市
排名
综合指数(100=理想)
社会
稳定
医疗
保健
文化与
环境
教育
基础
设施
澳大利亚
墨尔本
1
97.5
95
100
95.1
100
100
奥地利
维也纳
2
97.4
95
100
94.4
100
100
加拿大
温哥华
3
97.3
95
100
100
100
92.9
加拿大
多伦多
4
97.2
100
100
97.2
100
89.3
澳大利亚
阿德莱德
5
96.6
95
100
94.2
100
96.4
 

数据经济学人智库《2017全球宜居城市报告》

表2:
评价类型
评价对象
排名最高十大城市
综合评价
城市宜居指数
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





城市安全性
深圳、北京、成都、南京、上海、贵阳、青岛、济南、厦门、苏州
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
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青岛、北京、成都、济南、昆明、沈阳
自然环境宜人性
深圳、上海、苏州、青岛、南京、成都、杭州、福州、威海、厦门
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
深圳、上海、广州、成都、威海、济南、北京、南京、武汉、苏州
交通便捷性
厦门、苏州、济南、海口、银川、威海、石家庄、昆明、南京、长春
环境健康性
厦门、西宁、银川、青岛、威海、长春、南宁、乌鲁木齐、昆明、深圳
 

数据中科院《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材料三:

城市化是人口集聚、特别是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的过程。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工业化思维指导下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营的诸多弊病暴露无遗,人们对“宜居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在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城市宜居方案发生了新变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城市宜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提到德国弗莱堡,这个城市在法规体系、交流学习机制和市民参与等方面表现卓越,超越了传统模式,让居住者的幸福感可持续,最后达到城市居民寿命的延长。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标准,仇保兴说,要由城市居民“用脚投票”决定。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则表示,外来人口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通过市场方式补足了城市的服务业短板。

李铁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增加包容,要欢迎与新经济模式相关的市场化主体和外来人口参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其次,要转变执政理念,要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不能以精英思维排斥任何城市需要的人口和产业;最后,要适应城市的物质生态和社会生态,体现出真正的生态宜居城市理念。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17未来城市峰会:聚焦生态宜居与城市生命力》)

材料四:

宜居城市,通俗地讲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从学术上讲宜居城市更加强调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等。

“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目标。“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最基本要求,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等;较高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更高要求,如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个人的发展机会等。因此,城市建设要关注城市安全、健康、舒适、便捷等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并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持城市和街区的风格。同时要高效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摘编自张文忠等著《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居城市指的是适宜人居住的城市,是衡量城市的重要标尺,应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
B.材料二中两个表格不同,但评价宜居城市的指标基本相同,且都将城市环境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C.人口过多、交通堵塞、房价高涨等“大城市病”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因此将大城市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首要之务。
D.材料三侧重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应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需要,材料四则侧重满足居民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岛能排在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首,是因为它在各项评价指标中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北京则因为综合指数不高而未能入选。
B.材料三中提到的德国弗莱堡,在城市建设中,能突破传统,创新城市治理理念,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C.“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满足居民最基本的要求,相较而言,更高层次的建设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重要。
D.大城市的城市建设和运营存在诸多弊病,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成为未来的趋势。
【小题3】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请就如何建设宜居城市提出几点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爸爸,再见
弧笑弦
我爸不好了。
孙姐来电话时美国这里还是白天,可我觉得天一下就黑了。我匆匆忙忙往国内赶,可是还是晚了,死神带上我爸永久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们父子不和,详情我不愿再提。总之,自从三年前我的母亲过世,我便认为国内的一切都和我没什么关系了。我甚至不愿去想:说不好哪一天,患心肌梗塞又贪杯的父亲也会死去。
我爸的遗体停在太平间,而我身边只有几个叫不上名字的远房亲戚。还有一个人就是孙姐,她是我们家的老邻居。我爸的遗容十分安详,仿佛知道我回来,静静地等着。这份安详加重了我心中的凄凉:他是我爸爸,我没能为他送终,总得为他办个体面一点的葬礼吧?这样凄凄凉凉地总不成个样子,可我又能怎样呢?
“对了,”孙姐悄悄取出一部手机,“你爸临终前叫我把这个给你。”
一部新手机。新得连指纹都看得清清楚楚。
“开机,”孙姐又说,“这也是你爸说的。”我照办了。开机不到三分钟,手机上传来了短信提示音。“打开看看。”孙姐又说。我又照办了,手机屏上显现一行字:“回来了?我是爸爸。现在按我说的做……不要发愁,我会帮你把我的葬礼办得像模像样的。”事出意外,我有点发蒙。
不过,我还是按照短信提示回到家,打开写字台抽屉,从里面找到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个小本子,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和电话号码,一共有六七十人。他们全是有必要请来参加我父亲葬礼的人。我爸的遗体转到了殡仪馆,接到我电话的人们陆续赶来。自从接到第一个短信,手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显现一条新短信。
“刘,你得叫他刘叔,给他打电话,请他帮你主持我的葬礼。”
“别让来宾饿肚子。你给饭店打电话,我跟老板打过招呼了,让他们送盒饭来。每日三餐不能少,少了失礼。”
“别求车,我不在乎那排场。找公交公司雇一辆大巴,一天才二百块,省钱又实惠……”
“我快火化了吧?骨灰盒简简单单的就行,不就是个盒子嘛。”
简单说,我爸的葬礼办得很好。
这一切,居然是凭借他留下的手机,凭借那一条条有如神算般的短信促成的,以致我都不敢相信他真的死了。
葬礼过后,我正在整理他的遗物,孙姐敲门进来。“对了,”孙姐看着遗物说,“你爸好像有遗产给你。”我说没有。“再没收到短信?”孙姐满面狐疑。“没有。”我说着取出那部手机。
可巧,这时一条新的短信出现了:“我是爸爸。我的葬礼办得还好吧?以前爸爸和你有争执,是爸爸不对,因为我老是认为,儿子就该听老子的……这些都不提了。你现在要办两件事,一件事是去通信公司结算。他们开通了预约短信业务,你接到的所有的短信都是我预约设定的。另外一件事是,我给你留了笔钱,在银行的保险箱里。你可以随时去领取,保险箱有我设定的密码,密码号是5468□□□□□……”怎么回事?后面的密码号不显示了。我和孙姐相互对视,瞠目结舌。
我找到了通信公司,对方答复说:没错,那些短信都是你爸过世前半年预定的。根据双方合同,一旦手机开机,就会自动发送那些由我父亲预先拟好的短信。
“可是,最后这条短信不完整,”我说,“密码部分后面的五位阿拉伯数字,看不见了。”“我也觉得很奇怪。”对方说,“你是第一个开机的人吗?”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根据合同,这部手机里的短信允许循环发送两遍。会不会有人在你之前开过机,把密码弄没了?”的确,手机并未收到第二遍短信。
我回到了美国,每天照常上班下班,偶尔拿出父亲留给我的手机,出神地看上一会儿。一天,我的邮箱里忽然多了一封国内寄来的挂号信。看过信,我立即跑去银行,发现我的账户里果然多了一笔钱,对我来说相当多的一笔钱,那正是父亲留给我的遗产。
我把信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泪眼模糊。
“我是爸爸。原谅爸爸在短信里骗了你。我料到孙姐会在把手机交给你之前开机偷看,所以银行保险箱和密码什么的,都是我编的,逗她玩儿的。现在邮局的信件、银行的国际汇款,都开通了预约业务,只要医院把我的死亡通知转告你刘叔,他就会帮我把一切办妥。总之,等你看到这封信时差不多就可以去查看汇款了,现在得说再见了。再见,儿子。爸爸爱你。”
【小题1】这篇小说特别注重讲故事的技巧,即通过层层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一步步读下去。请根据文本,对此作具体赏析。
【小题2】小说结尾告诉读者,孙姐偷看了手机短信。对于这一点,小说在前文埋了哪些伏笔?
【小题3】小说以“我是爸爸,再见”为题,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