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

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

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毕竟,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

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文本是一个未确定的“召唤结构”,文本“空白”中存在某种意向,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实现文本解读的一切潜在可能。个体读者只能实现一部分可能,而读者的多元反应成为必然。因此,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对阅读进行基本限制。正如鲁迅所言:“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有只“看不见的手”,不管读者愿意不愿意,背后的决定者乃是文本。

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审判……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总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应该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更不应一千个都不是哈姆雷特,甚至没有了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摘编自赖瑞云《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提倡多元解读的同时造成荒腔走板的解读。
B.单个读者的理解有局限性而无法像代代相承的接受链那样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C.“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召唤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
D.对作品的理解应多元,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不能脱离作品另起炉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写作动机,文章论证多元解读应避免的误区及要遵循的原则。
B.文章先从正面阐述“接受美学”的观点,又从反而批驳国内某些人的错误理解。
C.文章借鲁迅名言,论证读者在解读文本时既有想象自由又要受文本限制的观点。
D.文章以李白、杜甫诗歌的遭遇为例,论证经典文本的地位不受读者影响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找到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应注重读者能动性与作品限制性的统一。
B.对个人理解进行提高、修正并与其他读者交流,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作品。
C.由于文学普遍性的制约,读者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应该做到以作者设想为主。
D.同样重视读者理解,但“读者中心论”比“读者决定论”更看重文本限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4 08:54: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月22日,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发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并回应热点问题时表态,希望社会各界继续关注、监督东北地区改善营商环境的举措,以扭转东北经济下行、人才流失的态势,国家发改委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的分析显示,2000年至2010年间,东北流出的人口有100多万人,而且多为高层次人才。据统计,吉林大学2015届、2016届毕业生中,东三省籍学生选择去外地就业的多于本地就业,呈“净流出”状态;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届毕业生中,留在东北就业的仅为13.63%,远低于当地生源占比。

(《人民日报》2018年1月23日)

材料二:

城市间需要的,是良性人才竞争。所谓良性,一要量力而行,不搞攀比竞争、一哄而上,杜绝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二要量体栽衣,让引才政策对接城市发展需求,人才能不能留得下,取决于一个地方“发展容器”的大小哪里有需求、哪里有空间、哪里效率高,人才就会往哪里流。回看40年改革开放,南下北上、东来西往的脚步背后,真正的推力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机遇。劳动力能从土地里释放出来,源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随后人口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城市改革的启动不可或缺;今天当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并非难以想象。另外,人才的数量国然重要,但质量更为关键。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之处正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都是能做增量的,而且,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普及,高质量人才的人口红利才刚刚开始。

(《人民日报》2018年6月26日)

材料三:

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加快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联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江协同创新区,打造西部创新资源集聚地,以“双一流”建设带动高等教育整体提升,支持在渝高权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发展、引领未来的能力,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谋划大科学装置,创建2~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引进更多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在重庆布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依托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图:实“重庆英才计划”,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务政策,加快引进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产业技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重庆晨报》2019年2月2日)

材料四:

2017年12月,广东启动新一轮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子女入学、创新创业、资助补贴等方面的优厚待遇。近期,广东统计局披露,2018年末广州常住人口与其2017年末相比,增加了约40.6万人,暂时拔得2018年全国“抢人才”大战头筹,从统计数据上来看,广东6年来一直保持人口净流入(见图)。随着人口不断净流入,广东经济实力也持续增强,2018年广东GDP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人均GDP全国第七,2019年1月,广东继续放宽引进人才落户的年龄跟制。

(《中国基金报》2019年2月1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人口普查结果,东北人才流失严重,吉林大学及哈尔滨工业大学东三省籍学生选择去外地就业的多于本地就业,呈“净流出”状态。
B.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人才质量很关键;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普及,个体劳动力将产生增量,高质量人才将带来更多人口红利。
C.重庆市政府计划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为依托,以“重庆英才计划”为引育政策等提升当地整体实力。
D.广东经济实力持续增强,GDP总量领跑全国,和当地的人才政策有一定关系:不仅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越待遇,也注重人口总量增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日报》倡导的“良性人才竞争”,是基于改革开放40年对解放劳动力、调整生产关系等经验的总结。
B.重庆市政府提出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包含基建方面的科学城、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激发创新的分配制度等。
C.《广东省5年GDP与人口变化示意图》显示人口与经济增速不完全同步,由此推知人口红利释放需要一个过程。
D.2014年至2015年广东省人口增速大于2017年至2018年,由此推知2015年广东颁布了更大力度的人才政策。
【小题3】请结合以上材料,给复兴东北提出建议。

同类题3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小题。

空鸟巢

刘照进

春天,总是在繁花绿叶间看到一些被遗弃的空鸟巢,像是村子的角落里失去烟火气的破败茅屋,房檐上蛛网密布,主人已不知去向。

大多数鸟儿并不选择去年的旧巢孵蛋育雏。一棵树,一处房檐,石壁间长满荒草的缝隙,都有可能成为乌儿暂时相身的村庄。它们在这块地域上衔草筑巢,构筑临时的家园,培育孩子,然后又匆匆地搬迁一一这成了乌儿世界难解的一道谜。

或许有一个词能够解开这样的谜团:安全感。 飞翔在空中的乌儿,早已洞悉了脚下的危险。一棵树似乎总是逃不开这样的宿命:风摧,雨打,雷劈,火烧,砍伐……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树的命运的不确定性让鸟儿失去准确而明智的判断,逃离是唯一的选择。灾难来临,飞翔的姿势已无所谓优不优美,像战乱时期的难民,乌儿匆匆从一棵树逃离到另一棵树,卑小的命运里饱含许多沧桑和流浪感。

细小的鸟巢依附树身,临空危悬,仿佛警惕的眼睛。

几乎无人知晓鸟儿的仇恨,它们内心的悲恸与哀怨常常被暗藏花香的语言忽略。

小时候,总喜欢上山去寻找树丛中藏着的新鲜乌窝,这几乎是整个童年的乐趣和向往。小小年纪,隐含许多成年的狡谲。拇指大的几枚乌蛋,颜色雪白,或者暗褐中夹杂着斑纹,婴儿一般地安睡在巢里。一对幸福的夫妻携手在林间觅食,全然不知灾祸濒临。一双幼嫩的小手手取走了乌蛋,仿佛偷摘邻家未成熟的瓜果一样随心所欲。肇事者并不逃逸,仿佛有意滞留现场,观看伤心欲绝的父母怎样扯开喉咙怒骂。强者的霸道遮掩了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弱者只有通过一张相对自由的嘴巴远距离地发泄愤概。

恶毒的举止于对未知事件的好奇,对悲惨结局的出现毫不在意,人类的心灵永远无法装下对弱小生命的尊重。家毁子亡,一春的希望瞬间化为乌有,鸟儿的伤心不亚于未亡人的恸哭,凄楚的衷叫电线一般绵长地划过那无边旷野……

再次见到鸟巢的时间是今年三月。 阳台的花盆间不知什么时候悄悄筑起了一只鸟巢,妻子发现它的时候已经完全成型。饭碗大的体积依旧做工精巧,仿佛记忆中某只鸟儿的手艺。已经无法确切叫出这只鸟儿的姓名了。玲珑小巧的身体,擅长飞翔,灰褐的羽毛,两翼有一抹雪白,像流线形的飞机,每天升降于我的生活周固。惊喜之余,居然没敢告诉女儿,担心女儿毁了它的家。幼时掏鸟蛋的一幕,依旧历历在目。每一天,怀着期待暗中观察鸟儿下蛋、 孵化小鸟、嘴对嘴地喂孩子们虫子,直到它们长大,把身体完全交给飞翔。

一只鸟儿从旷野迁徒到喧嚷的城市,是不是对高楼如林的城市的误读? 空荡荡的鸟巢并不能给予答案。好在,它依旧置于我家阳台,作为怀旧时抵达疼痛的路径。

每次回到老家都要惊叹故乡的变化,只是屋檐下再没见到燕子的新巢,地里迷惑鸟兽的稻草人也不见踪迹,曾经被祖母用来驱赶麻雀的竹制响器早已变成灰烬。 房脊上挂着几滴细微的鸟鸣,但那声音与儿时听到的鸟声大合唱简直无法相提并论……

尚记着许多鸟儿的俗名:红肚儿,水鸦雀,啄木官(啄木鸟),地麻雀,夜老鼠(蝙蝠),牛屎雁,鬼鬼阳(阳雀),薅草包谷(布谷鸟),扁茶罐(脚鸡)……像幼时一同玩耍过的伙伴,多年之后,依旧能够轻易喊出他们的乳名。

是人的欲望打断了鸟儿的飞翔。 那么多的鸟儿巴被死亡收藏。 那么多的鸟儿,像宝贵的眼泪,被我们随意挥霍。

天空是一只倒悬的巨巢, 衔着地球这枚鸟单——一枚病变的鸟蛋, 正在加深天空的空度。

(选自«陶或易碎的片段»,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以繁花绿叶的生机反衬被遗弃鸟巢的落寞,又采用比喻手法描述出空鸟巢的破败,突出鸟巢之空,表达出伤感之情。
B.第四段将鸟巢比作警惕的眼睛, 承接上文突出鸟儿内心的不安全感,并为下文写人对鸟巢的破坏给鸟带来的悲痛做铺垫。
C.文章写“我”惊叹故乡的新变化,但故乡的鸟却越来越,主要是为了表现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对传统乡村的巨大冲击。
D.本文语言朴实而灵动,如“房脊上挂着几滴细微的鸟鸣”,在朴素的叙述中用“挂”“滴”等词语将“鸟鸣”写得具体可感。
【小题2】文中详细记叙了幼时“掏鸟蛋”的事情,有何用意?
【小题3】结合全文,说明文章标题“空鸟巢”的内涵。

同类题4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过去的生活

王安忆

   ①一日,走在上海虹桥开发区前的天山路上,在陈旧的工房住宅楼下的街边,两个老太在互打招呼。其中一个手里端了一口小铝锅,铝锅看上去已经有年头了,换了底,盖上有一些瘪塘。

②这老太对那老太说,烧泡饭时不当心烧焦了锅底,她正要去那边工地上,问人要一些黄沙来擦一擦。两个老人说着话,她们身后是开发区林立的高楼。新型的光洁的建筑材料,以及抽象和理性的楼体线条,就像一面巨大的现代戏剧的天幕。这两个老人则是生动的,她们生活在高科技的现在,却过着具体而仔细的生活,那是过去的生活。

③那时候,生活其实是相当细致的,什么都是从长计议。在夏末秋初,豇豆老了,即将落市,价格也跟着下来了。于是,勤劳的主妇便购来一篮篮的豇豆,捡好,洗净。然后,用针穿一条长线,将豇豆一条一条穿起来,晾起来,晒干,冬天就好烧肉吃了。用过的线呢,清水里淘一淘,理顺,收好,来年晒豇豆时好再用。缝被子的线,也是横的竖的量准再剪断,缝到头正好。拆洗被子时,一针一针抽出来,理顺,洗净,晒干,再缝上。农人插秧拉秧行的线,就更要收好了,是一年之计,可传几代人的。

④过去,伞没有现在那么鲜艳好看,也没那么多的花样:两折、三折,又有自动的机关,“哗啦”一声张开来。那时的伞,多是黑的布伞,或者蜡黄的油布伞,大而且坚固,雨打下来,那声音也是结实的,啪、啪、啪。有一种油纸伞,比较有色彩,却也比较脆弱,不小心就会戳一个洞。但是油纸伞的木伞骨子排得很细密,并且那时候的人,用东西都很爱惜。不像现在的人,东西不当东西。那时候,人们用过了伞,都要撑开了阴干,再收起来。木伞骨子和伞柄渐渐地,就像上了油,越用久越结实。铁伞骨子,也绝不会生锈。伞面如果破了,就会找修伞的工匠来补。他们都有一双巧手,补得服服帖帖,平平整整。撑出去,又是一把遮风避雨的好伞。

⑤那时候,工匠也多,还有补碗的呢!有碎了的碗,只要不是碎成渣,他就有本事对上茬口,再打上一排钉,一点不漏的。今天的人听起来就要以为是神话了。小孩子玩的皮球破了,也能找皮匠补的。藤椅,藤榻,甚至淘箩坏了,是找篾匠补。有多少好手艺人啊!现在全都没了。结果是,废品堆积成山。

⑥现在的生活其实是要粗糙得多,大量的物质被匆忙地吞吐着。而那时候的生活,是细嚼慢咽

⑦那时候,吃是有限制的。家境好的人家,大排骨也是每顿一人一块。一条鱼,要吃一家子。那时,吃一只鸡是大事情,简直带有隆重的气氛。现在鸡是多了,从传送带上啄食人工饲料,没练过腿脚,肉是松散的,味同嚼蜡。那时候,一块豆腐,都是用卤水点的。绿豆芽吃起来很费工,一根一根摘去根须。现在的绿豆芽却没有根须,而且肥胖,吃起来口感也不错,就是不像绿豆芽。现在的东西多是多了,好像都会繁殖,东西生东西,无限地多下去。可是,其实,好东西还是那么些,要想多,只能稀释了。

⑧现在的生意做的是一锤子买卖。不像更远的过去,客人来一回,就面熟了,下一回,已经与你拉起了家常。店家靠的是回头客,这才是天长日久的生意之道。不像现在,今天做过了,明天就关门,后天,连个影子都不见了。

(有删改)

【小题1】请简述第②段划线句的作用
【小题2】请以第③段、第④段为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细嚼慢咽”的含意。
【小题4】请探究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兴国之本,固本纳新则文盛国强,这是中国数千年历史所证明了的经验。当前,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看来,古籍整理研究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工作。
建设文化传承体系从哪儿入手?有人说从儒家经典入手,有人说从史书、子学入手,有人说从对古人经典的重新阐释入手。其实,归根结底,最终都要回到古籍上来。离开古籍,要说清楚中华文化的渊源传承就很困难。道理很简单,古籍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就是通过大量古籍传承下来的。
既然古籍自有其传承功能,已形成经史子集诸类体系,又何需建设呢?原因在于古籍传承文化有其天然和人为的局限性。一是易散佚亡失。我国古籍在秦以前已不少,经过代代累积,本应更加丰富,然而经过历代天灾人祸,特别是毁灭性战争,已百不存一。二是受读者取舍影响,大量书籍闲置、尘封和终版,造成流传少于库藏的局面。三是久不再版的书籍,因终版而被遗忘,记忆书少于流传书。这三种情况无论哪一种都会造成文化文献传承的受阻乃至中断。而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古籍的阅读范围受知识爆炸和网络信息的挤压,特别是经济社会非需求性的侵袭而愈来愈小,被自然淘汰的愈来愈多,长此以往,令人担忧。所以,中华文化不能单靠典籍在“自然淘汰”法则下自然传承,而是迫切需要加强传承体系建设。这个传承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古籍整理研究。古籍整理研究既承担着建设中华文化文献传承体系的历史重任,又承担着发掘文献内涵的精神元素以助推文献传播活力的使命。没有古籍整理研究,古文献不仅难以有效接续、保存和利用,也难以赋予死的文献以新的生命力。故而,古籍整理研究是建设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基础,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基础,其价值之独特、意义之重大,不言自明。
当然,古籍整理不是为整理而整理,古籍研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要通过收集、整理、还原,实现文献的再现与保护;发掘文献内涵的现代性,实现古籍的接受转换,增大典籍的传承价值和受众范围;提炼文献所蕴含的具有超越性、永恒性的民族文化元素,凝聚民族文化的精神力量,从而使古籍整理研究承担接续过去、滋养现在、开创未来的历史使命。
应当说,这些年我们在古籍整理研究领域的上述几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距离我们期待的优秀传统文化兴盛的局面的到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原因很多,但就其自身而言,主要在于大多数古籍的现代性转换不到位。少数经典除外,如《三国演义》的“智”、《水浒传》的“义”、《西游记》的“侠”、《红楼梦》的“情”等深入人心,说明“转换则活”是构建文化传承体系的一条法则。而这正是进行古籍整理研究乃至进行文化传承与弘扬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原则。唯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在现代社会大放异彩,文化兴盛也才能大有希望。
(节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古籍整理研究是建设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基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设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无论是从儒家经典入手,还是从史书、子学入手,或者是从对古人经典的重新阐释入手,必须回到古籍上来。
B.中华文化不能靠典籍在“自然淘汰”法则下自然传承,而是迫切需要加强传承体系建设。这个传承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古籍整理研究。
C.古籍传承文化,目前出现了散佚亡失,已百不存一,受读者取舍影响,记忆书少于流传书等。这些都会造成文化文献传承的受阻乃至中断。
D.古籍整理研究既承担着建设中华文化文献传承体系的历史重任,又承担着发掘文献内涵的精神元素,以助推文献传播活力的使命。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本纳新则文盛国强,不仅是千年历史证明的经验,也是当前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主要任务。
B.古籍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已形成经史子集诸类体系,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就是通过大量古籍传承下来的。
C.建设文化传承体系,归根结底,最终都要回到古籍上来。离开古籍,不可能说清楚中华文化的渊源传承。
D.古籍整理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建设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基础,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基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籍的阅读范围越来越窄,主要是因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受知识爆炸和网络信息的影响,特别是经济社会非需求性的侵袭而愈来愈小,淘汰的范围愈来愈大。
B.古籍整理与研究就是通过收集、整理、还原,实现文献的再现与保护,最终发掘文献内涵的现代性,实现古籍的接受转换,以完成历史使命。
C.目前古籍整理和研究的问题多,但就其自身而言,主要在于大多数古籍的现代性转换不到位,离我们期待的优秀传统文化兴盛局面的到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D.从目前古籍现代性转换的情况来看,很多优秀古籍文化转换还不够,而“转换则活”是进行文化传承与弘扬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原则,可以说不转换,那么文化兴盛只能是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