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曹禺执教剧校

曹禺来到南京几天了,这正是1936年的初秋季节,他正忙着整理行李,接待新的朋友。他作为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教授,应聘到这里来教书。虽然很疲惫,但心里却别有一番滋味。

他在事业上是一个从来不敷衍的人,他的热情不但贯注在创作上,同样渗透在教学里。他教世界戏剧名著选读,授课内容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剧目都经过精心挑选。他从不做抽象的说教,而是采取边朗诵、边表演、边分析的方法,绘声绘色地把同学们带入戏剧情境之中,让大家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即使是剧本上的一句台词、一个停顿,他都能讲出它的底蕴。他把渊博的知识、舞台的实践和具体入微的艺术感受融合在一起,这就把学生迷住了。每一堂课,对他们来说都美不胜收。许多同学回忆说,万老师上课,可谓绝妙,他有学问,会表演,又有创作经验,因此,讲起课来驾轻就熟,挥洒自如。所以,每次上课,课堂里都挤得满满的,连外班的学生也来听他的课。他还有一套辅导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剧本的能力,除重点讲授一些剧目,还组织学生阅读世界戏剧名著。他不是简单地布置一下,任其自流,而是按照点名册,具体规定某某读哪本名著,并让每个人都写出读书报告,或分析主题和人物,或分析戏剧结构和冲突,过一段时间,再根据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更换新的阅读剧目。这样一种指导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获益匪浅,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鉴赏能力。他所读中外戏剧名著较多,所以能这样指导学生;同时,他具有一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所以能这样不怕麻烦,因材施教。

指导学生排戏,他运用的基本上是他的实践经验,也可以说是从张彭春老师那里学来的导演方法。他会发动学生讨论剧本,从主题、人物到台词,让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意见,务求理解透彻。具体排练时,又指导得十分细致。每句台词,为什么这样写,意思是什么,该怎么念,又该怎么做动作,几乎等于他把每个角色都演一遍。他的学生说:“万老师是编剧、导演、演员三位一体的老师。他写的剧本处处体现出他的艺术匠心,写得那么细致,连动作都写出来了。他指导学生排戏,也是这样,独具一格,犹如中国的工笔画。”他在教学中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迥然不同。他为人比较谨慎,沉默寡言,但又不拘小节,不会料理生活。他给学生的印象是很随便的,从不摆老师的架子。但是,在排演场上,却挺较真,连一个动作都不准错。一旦进入创作领域,他就变成另外一个人了。

曹禺来南京不久,便同马彦祥、戴涯等一起组织起半职业剧团中国戏剧学会,他们为适应新兴演剧艺术职业化的要求,组织了这个学会,强调通过演剧来研究话剧艺术。他们筹备了《雷雨》的演出,由曹禺扮演周朴园,马彦祥扮演鲁贵,戴涯扮演周萍,郑艳梅扮演蘩漪,李虹扮演四凤。这是曹禺第一次扮演自己剧本中的角色,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入这次演出。《雷雨》在南京世界大戏院公演,一下子便打响了,可以说轰动了南京城。特别是剧校的同学看到老师们的示范演出,真是大开眼界。马彦祥后来回忆说:“我看过不下十几个周朴园,但曹禺演得最好。这可能因为他懂得自己写的人物,他是个好演员,懂得生活,不是那种空中楼阁式的。我觉得演周朴园没有比他演得更好的了。”

在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只有一年的时间,而这一年也可以说是他享受创作的愉悦和欢欣的一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禺是个热爱事业的人。他不仅热爱戏剧创作,也热爱教学。
B.曹禺有着诲人不倦的精神。他不怕麻烦,因材施教,指导学生阅读戏剧名著;指导学生排戏时,每句台词都细致指导。
C.曹禺同马彦祥等人组织起中国戏剧学会,并通过演剧的形式研究话剧艺术。
D.曹禺在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教学虽然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有着渊博的知识、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况,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常生活中的曹禺给人的印象是不拘小节、比较随便。可一旦进入创作领域,他便十分较真,像换了一个人。
B.曹禺是一位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有学问,会表演,创作经验丰富,因此,讲起课来挥洒自如。
C.曹禺参与《雷雨》的演出,第一次扮演戏剧角色,可能因为他懂得自己写的人物,懂得生活,所以演出很成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D.本文主要从教世界戏剧名著选读、指导学生排戏、组织“中国戏剧学会”三方面叙述曹禺在南京剧校执教的事迹,首尾呼应,语言平实。
【小题3】曹禺在教世界戏剧名著选读时,教学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4 09:45: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③为了寻找这棵树,我从北京飞到银川,又坐汽车颠簸了四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个深山沟里找到了它。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站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④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扯断,又从下往上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但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⑤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它常年扎根寒冷干旱的西北,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8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地震最常见的遗址是倒塌的房屋、错裂的山体和沉默的堰塞湖,这些无生命之物,只能苦着脸向人们展示过去的灾难。而这株灾后之柳却不同,它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顽强的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震柳不倒,精神绵长,塞上江南,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描述了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及造成的巨大破坏,这样写既表现了“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又凸显了“震柳”生命力的顽强。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语言凝练,格调昂扬,如第④段“撕肝裂肺,横扯竖揪”等四字短句简洁有力,“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生命的温暖。
【小题2】作者在陈述中,屡次强调“震柳”身后的时间上的跨度,例如第③段中的“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第④段中“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第⑦段中“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请问,如此屡次强调时间的跨度之大,有何表达效果?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匠心之道的“守破离”
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的新境界谓之“离”。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始终是老样子,学而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离,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方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草婴、贺友直等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善于“守破离”,何愁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破,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于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这样的人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扬前人所长而补其短,方能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
离,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顶点,“不日新者必日退”。多些颠覆性创新,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山外山、峰外峰。对新发现应先察而勿先骂,宽容“离经叛道”,激励“异想天开”,为颠覆性创新的批量出现营造优良土壤。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草婴花6年时间翻译《战争与和平》、法拉第花10年时间记录实验结果,这都体现了匠心之道的“守”。
B.“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要求后人学习他的神韵而善于超越,这体现了匠心之道的“破”。
C.“离”虽然违反了“守”,但对于新发现,我们应先察而勿先骂,应予以宽容和激励。
D.“破”意味着突破前人局限,这一过程中要吸收前人的长处,弥补前人的短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得失之间
人生,困扰我们最多的,无非就是得失这两个字。一切纷争、烦恼、迷茫的根源,也是这两个字。常言说,“得失之间,必有因果”。只要我们懂得了得失的原因,自然就明白了取舍之道,然后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
春天,艳阳回归,春风拂面。树木生出了新叶,这对于树木来说,就是所谓的得;后来,秋风萧瑟,百叶凋零,这对于树木来说,就是所谓的失。如果没有老叶的凋零,春天也不会有新叶的萌生,毕竟一个芽眼长不出来两片树叶。有了新叶的萌生,就有了新叶老、老叶落。这是天道,自然循环,不是人力可以违背的。所以说,得失只是循环上的点不断交替,无休无止。用句佛学上的话来说,就是有得就有失,有失必有得。人生成功与否,就看你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上了。如果你站在失这个点上,你就会发现,前后都是得。如果你站在得这个点上,你就会发现,前后都是失。
树叶与树木的相守,是得,是拥有,也是缘分。同样,树叶与树木的离分,就是失,就是缘尽。而等待落叶的是厚土的拥抱,是另一个缘分的生起。如此,缘生缘灭,缘灭缘生,永无休止。你有所得,是缘生;你有所失,是缘灭。人虽然有两只手,但也不可能抓住事物的两个方面。你选择了美食,那健美的身材会离你而去;你选择了事业就不能更多地去体会家的温暖……如此这般,没有谁能挣争脱有得必有失的宿命!
宇宙生了万物,万物自然是平等的。没有轻重,没有尊卑。大家同在生态循环之中,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罢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天晴时爬山,涉水,看日出;天阴时煮茶,听琴,话桑麻。不去计较秋天的风冷、冬天的夜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来的时候,两手空空地来;人去的时候,两手空空地去。人所拥有的,只在一时,如何会有永恒。牵手之后,必定是放手;相聚过后,必定是别离。看明白的,顺其自然,从容淡定;看不透的,患得患失,怨天尤人。
人生追求的,应该是更多的快乐,而不是更多的占有。面对山的时候看山,面对水的时候看水,只要有好的心境,一切皆是美丽的风景。尽心,尽力,不去追求错误的东西。随心,随缘,会放手才会有快乐的一生。
人生会有无数次选择,不去选择不现实的,也不去强求自己。那就不会有太多失落,就不会有太多抱怨。人虽然最终不会拥有什么,但可以使过程更顺己意。我们可以追求美丽的刹那,切不可去追求美丽的永恒。在这个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世界上,让我们有更多的闲暇去享受红尘中的寂静,感受花红柳绿的精彩。
如果注定最终会两手空空,甚至连身后的那抔黄土最后也不属于我们。如果这是所有人逃不掉的结局,那么我们何苦去悲伤,何苦去痴缠,何苦为得不到去执着!懂取舍,知进退,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它不能使我们无敌,但可以使我们明理,可以使我们遇事从容优雅。它不能使我们没烦恼,但可以使我们把烦恼放下。
今天拥有的,明天会变化,最后会失去。虽然道理是这样,却不必刻意地用道理去验证生活。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和有缘分的人相聚在同一个故事里。投桃报李,坦荡宽容,不为别的,只为在离去的时候,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个清晰的背影。人生必定会有追求,得到了,犹可喜;得不到,不必悲。
亚历山大死前曾这样说,“我死后,请将我的双手放在棺外,让世人看看,即使是像我这样伟大的人,死后也是两手空空。”我们不妨想一想,人这一生是因为两手空空才会拥有更多呢?还是拥有的再多最后也只是两手空空?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写得失如新芽生、老叶落,似秋叶别枝拥抱土地,生动形象地阐明了“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的人生哲理。
B.作者认为一个人所处的时间和位置不同,看待得失的心态和结果也就不同,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怨天尤人。
C.人生必定会有追求,但是更应该重视追求精神的愉悦,因为物质上的占有远没有一个好的心境更能给人带来快乐。
D.全文紧紧围绕得与失的辩证关系来构思,思维客观,笔触冷静,如行云流水,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给人以深刻启迪。
【小题2】在得与失的思考中,作者悟出了哪些取舍之道?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下,国人又迎来了一次白话、文言之争。起因是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启用,教材最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这是白话文兴起后百余年来,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
对此,争论的一方认为,现代人使用的是白话文,没有必要再学习文言文了;而另一方则认为,文言文才是更完美的语言,还应大大提高在教材中的比例。
但是,这种将文言文和白话文完全对立起来的思路是否有必要?实际上,文言文和白话文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言文源自古人的口语,并且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演变更新,满足着不同时期人们的书写要求;白话文则脱胎于近代口语,同样也随着实际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成为现代人的表意工具。它们使用着同样的文字,传承着同一种文化,表达着同一个民族的所思所想。
当然,两者的区别也确实很大,也有着各自的优缺点。比如文言文精练、成熟、优美,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这“精练”肇因于古代书写材料的稀缺和昂贵,也带来了表意模糊、歧义过多、逻辑性不强的缺点。
而白话文则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还不甚成熟的语言,它正随着时代的变化,大量地吸收各种语言的优秀部分,包括外来语、文言词、各地方言口语等。但无论如何,白话文成为现代中国人使用的主要语言,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改变。陈平原先生曾说过:“很难设想现代中国人能用两千年前的概念和句式来准确把握世界并表达现代人复杂的内心感受。”
所以,既然我们不能无视几千年的历史,不能丢弃灿烂的古典文化,那就必须学习文言文;既然我们要用白话文熟练地沟通交流,那就必须学习白话文。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人,应该既能欣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也能享受“秋天哐的一声来临/清辉给四壁换上宇宙的新玻璃”的空灵。它们并不互相矛盾。
更何况,语言也影响着思维模式,多学一种语言,可以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拓宽自己的思路,总是不会错的。当然,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教材中应该有一个合适的比例,而这个比例如何掌控,理应由语文教学专家来研究决定。说到底,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它的基本作用是表达意义。而中小学语文课的首要目的,也应该是教会学生熟练准确地使用汉语。
所以,更应该把关注重点放在语文教材所选的,是否是真正的优秀文本。如果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伪经典,那么这样的文言文不选也罢;而多年来被传诵的白话文经典,它们的价值也不容忽视。当年林纾用文言文翻译西方名著《巴黎茶花女遗事》,依然能一纸风行,洛阳纸貴,这说明语言形式固然重要,但精纯的语言能力和优秀的内容更重要。
(2017年8月18日光明网《白话、文言之争又起,语文教材该如何选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文言文过多,引发了当下的文言文、白话文之争。
B.文章反对只学白话文,认为文言文才是更完美的语言,还应大大提高在教材中的比例。
C.文章认为文言、白话关系密切,使用同样的文字,传承同一种文化,表达同一民族的思想。
D.文章认为语言影响思维,学习一种语言的目的就是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拓宽自己的思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摆出文言、白话之争的现象,再论述文言、白话的短长并指出二者并不相互矛盾。
B.文章论述了文言、白话的优缺点之后,提出学好文言文和学好白话文都是十分必要的。
C.文章引入林纾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这一论据,目的是论述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D.文章在最后两段指出,文言、白话的比例由专家来确定,大家需要关注的是选文质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学好文言文,就可能对了解几千年的历史和灿烂的古典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B.如果提高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就必然对学生学习白话文带来负面影响。
C.只有科学认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关系,才不会产生一味否定文言或白话的观点。
D.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教材中的比例不合适,也可能会对学生语言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同类题5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小说知名,尤其是以武侠小说知名,自己是不是有点觉得未展所长,以末技得虚名,似不免略感怏怏?依我看则大可不必。阁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书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家,得什么国际大奖。然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相”,那就超人一筹了。好比不会武艺的痴公子段誉,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凌波微步”,就到处能“逃之夭夭”;而且有个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看不见,摸不着,弹指一挥间忽然有效,就能出其不意露上一手。这道理在《金刚经》、《法华经》里并非唯一高妙思想,而移入武侠小说立刻产生“裂变、聚变”,威力无穷了,又如《侠客行》中的石破天,呆头呆脑,一片天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相成,最后以不识字超过了识字人,以不知道“我是谁”,超出了一切有“我”之人,尤其是那位大“我”发狂的大宗师白自在。这只是“无我”的一解。这一解在佛学中算不得什么最高深的了不起理论,不过是参禅的一个“话头”法门,但在小说中就是“超凡入圣”了。阁下仿佛总想在小说中不讲而讲一点什么道理。这些见解未必“超凡”,但进入小说,特别是武侠小不说,就大大“脱俗”了。无言胜有言,不武胜武,愚而智,弱而强,似佛似道,所以能迈过前人难有后继,虽有败笔,仍卓然自成一冢。前有粱羽生,后有古龙,俱写侠情,各有殊胜,然抒写人情佛理尚逊一筹。
(选自金克木《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中段誉、石破天两个人物的共同特征。(4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中的“不讲而讲”指的是什么?(5分)
【小题3】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金庸有哪些评价?(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