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思考推理、传承文明、身份认同。人使用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并以这种文化身份存在。

社会生活中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需要语言。商贩用语言叫卖商品,教师用语言传授知识,医生用语言探查病情。俗语“三寸舌胜过百万兵”,就是指语言发挥出的极致的交际作用。当然,中国文化很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交际生活中人们为界定社会关系也需要语言。《论语》中有“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就是提醒人们在交际生活中要了解对方。中国人素来注重说话的场合和彼此的关系,以界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

精神生活中人们思考推理、认知外界需要语言。“话不说不明,灯不挑不亮”,没有语言,概念便没有依托,推理进程很难进行。语言是认知成果的储存场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精神生活中人们进行情感交流也需要语言。《荀子》云:“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良言价值无可比拟,千百年来语言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慰藉。

文化生活中人类创造、记载、传播文明需要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是在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每一种语言都蕴含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生态。今天,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已经成为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语言在加强民族身份认同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共同的语言身份将相同文化背景的人联结在一起,使他们即使身处他乡也能得到社会归属感和心理慰藉。小说《最后一课》中,面对母语教育权利被剥夺,法语教师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妤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语言是把民族凝聚在一起的重要纽带,是使民族永远充满生机活力的源泉。

人类既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也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抽象繁复的概念推理,复杂多变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和书写。语言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把人类同周遭世界联结在一起,把人类的精神世界联结在一起。人类的一切生活无不跟语言相融相连,正如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生活里的语言灵动活泼,构成了世界上最美妙的音符。语言有多丰富,生活就有多精彩。

(摘编自黄彩玉《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一切生活都跟语言相融相连,语言能用来传递信息、思考推理、传承文明等。
B.“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充分说明中国人很注重说话的场合。
C.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重要表现。
D.《最后一课》中法语教师的话说明语言能把民族凝聚起来,使民族充满生机活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论证了“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一中心论点。
B.文章从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来论述语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C.文章在论证中多处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的主要有俗语、名人名言等。
D.文章第二段至第五段是分论部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证,各段间是递进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俗语“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就是指精神生活中人们进行思考推理需要语言。
B.相对于注重说话的场合以及彼此的关系,中国文化更讲究谨言慎行,更看重言行合一。
C.异地相逢的老乡也能得到社会归属感和心理慰藉,是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语言身份。
D.人类生活在语言世界中,人的社会生活和喜怒哀乐、概念推理等都只能用语言来记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5 10:59: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辋川尚静
朱鸿
辋川是一个长长的峡谷,王维曾经在这里居住。如果一个二十世纪的人,为尘世所烦而效仿王维的行为,到辋川去生活,那一定荒唐,尽管辋川尚静。
辋川确实很静,一条河流,两岸青山,仅仅是这种结构就区别了乡村的小巷和城市的大街。那里的人烟总很稠密,但这里却稀疏得忽儿便融化在风云之中了。我是坐着三轮车到辋川的。我到这里来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感觉一下辋川的气息,我以为这目的潇洒而苦涩,这就是味道。
王维栽种的银杏,挺立在雨后的河岸,树皮满是裂纹的粗壮的主杆,被水淋成了黑色。从叶子上流下的水,继续洗濯着树皮。它实在是老了,呈现着一种挣扎的状态。它已经在辋川生长了千年之久。    
王维在辋川的别墅,在开始是宋之问的,这个喜欢歌功颂德的诗人,以媚附权贵而得宠朝廷,但最终的下场却是被唐朝赐死。王维迁往辋川的时候,宋之问已经作鬼,那么他是如何购得这里的别墅呢?我能猜测的只是,辋川的美一定迷惑了王维,不然,他怎么单单选择了宋之问的别墅?
王维购得辋川,那是他过得富贵的证明。贫穷的诗人,是不可能拥有一个辋川别墅的。其情况是:他在二十岁左右便及第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他担任过大乐丞,并以监察御的身份出使塞上。王维在四十岁的时候做了左补阙。恰恰是这个年纪,他开始迷恋山水,来往于朝廷与辋川之间。他既做官员,又当隐士,游离于人类斗争与自然情调的两极。朝廷的险恶,伤害着他的心,而辋川的美妙,则给他的心以慰藉。王维这样的生存状态,是他最智慧最实际的选择,也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人总是希望自己生活得比较幸福一些,以王维的气质,他不能完全陷入官场的名利之争,同时以王维的经历,他也不能彻底寄情于辋川的田园之乐,他必须两者兼顾,这样他就得到了入世的好处而屏弃了入世的坏处,同时避免了出世的苦处而感到了出世的乐处。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存在着一个广阔的地带,他奔走其间。人似乎只能这样生存,不然,完全媚俗与完全脱俗,都可能导致深刻的痛苦。我不赞成一个学者对王维的抱怨,这位学者认为,他缺少陶潜那种勇气,他没有彻底地决裂于官场。这是一种刻薄的认识!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已经五十五岁的王维被判军逮捕,软禁于洛阳的一个寺庙。他吞药致病,装哑而活,但他却终于敌不过安禄山的骄横,无奈地接受了伪职。唐朝征服了叛军之后,皇帝对那些接受伪职的人统统定罪,然而,王维在软禁之中,曾经向探望他的朋友裴迪诵诗,此诗受到皇帝的嘉许,遂对他只作了降职处理。这是王维的幸运了。其诗是这样的: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尽管如此,安史之乱毕竟摧残了这个老人,他逐渐变得消沉了,或者,他变得更加淡泊,更加寂寞。他常常拄着拐杖,站在门外,眺望辋川的落日夕烟。暮色之中,稀疏的钟声,归去的渔夫,飘走的花絮,柔弱的菱蔓,都使他感到惆怅。他看着看着,就转身回到他的屋子。他已经深深地陷入了空门。王维的母亲就信仰佛教,这影响了他的心灵,不过到晚年,他才彻底地皈依佛教。他食素而不茹荤,认真地打禅。他坐在枯寂的辋川,闭着眼睛,寻找着解脱烦恼的路径,企图超越生死之界。香烟袅袅,烛光闪闪,王维的心凄凉而宁静。
人生真的像王维觉悟的这样么?我不知道,唯有达到王维的境界才能理解王维,不过我没有。我只感觉,自然如我面前的辋川,社会如我身后的市井,都有美的一面,都能给我以享受。然而,我的辋川之行,明显地含有烦于我那个圈子的成分。是的,我很烦,某些时候我简直不堪负荷。从我栖身的圈子走出,到辋川去换换空气,确实使我感到一种轻松。
辋川很静,长长的峡谷已经完全沉浸在秋日的烟雨之中了,所有的树木和石头,都化作迷濛的一团,一只鸟也没有,一只兔也没有,甚至除了我,一个人也没有,唯有风声雨声和河流的浪声。这样的一种空,一种自然给我产生的空,是恐惧的。一瞬之间,我真是惊骇起来,我害怕从山中钻出一个野兽或怪物。这样想着的时候,我似乎已经有了对付它们的准备,于是忽然吊起的心就慢慢放了下来。蓦地,我感觉身后有脚步的挪移,飒飒的,仿佛是谁用树枝在地上划动,我猛地回头一看,竟是一个穿着蓑衣的农民,他站在雨中,轻轻地问我:“你要三轮车么?”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的圈子让我不堪负荷,所以选择来到辋川换换空气,空气中处处弥漫着辋川的气息,让我感到苦涩而潇洒。
B.本文大量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既写出了辋川的自然美及其对王维作品的影响,也传达出了王维寄情于此带给辋川的山水田园气质。
C.安史之乱时,王维在无奈中接受了伪职,按例该被严惩,但皇帝最终对他只是降职处理,原因是他曾向朋友裴迪诵诗,这说明他颇有先见之明,为自己留下了退路。
D.本文结构圆融,前后呼应,以“坐三轮车来到辋川”始,在“你要三轮车么”的询问中结束,历史和现实转换巧妙,衔接自然而巧妙。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某些学者认为王维缺少陶潜那种勇气没有彻底决裂于官场的认识是刻薄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请分析文章标题“辋川尚静”的含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突破发生在唐、宋之际,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全面变动的大时代。“士”在宋代取得空前未有的政治地位正是唐、宋之间一系列变动的结果。“士”的政治地位的文化使得宋代儒学复兴的重点放在“治道”上。
②第一,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势力割据地方,武人横行中国。所以五代最后一位皇帝周世宗已感到必须制裁武将的跋扈,因此开始“延儒学文章之士”讲求文治。宋太祖继周而起,更是有计划地“偃武修文”。“士”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愈来愈高。
③第二,六朝、隋、唐的门第传统至五代已差不多完全断绝了。宋代的“士”绝大多数都从“四民”中产生,1069年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这条铁证足以说明宋代“士”即从“民”来,而且人数激增。
④第三,“民”变成“士”的关键在科举考试,而宋代制度则是重新创建的,与唐代科举仍受门第的控制不同。五代科举则在武人手中,考试由兵部执行。周世宗才开始重视进士,考试严格,中进士后如才学不称,还会斥退。宋代重建科举,考卷是“糊名”的,极难作弊,进士人数则大增,唐代每科不到二三十人,五代甚至只有五六名,宋代则每科增至数百名。宋代朝廷对进士又特别尊重,故有“焚香礼进士”之说。“民”成“进士”之后自然会发展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是宋代出现“士以天下为己任”意识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他们已自认为是政治主体,不仅是文化主体或道德主体而已。
⑤宋代儒学一开始便提出“回向三代”,即重建政治秩序。这不但与朝廷的意图相合,而且也是一般人民的愿望。唐末五代的县令多出身武人,不关心老百姓生活,地方吏治坏得不能再坏了。所以老百姓希望由读书知理的士人来治理地方。他们第一次看到宋代重开科举,参加考试的士人纷纷出现在道路上,都非常兴奋,父老指着他们说:“此曹出,天下太平矣。”
⑥必须认识这一背景,然后才懂得为什么宋代儒学复兴的重点放在“治道”上面,这也是孔子的原意,即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回向三代”便是强调政治秩序(“治道”)是第一优先。庆历和熙宁变法是把“治道”从理论推到实践。张载、程颢最初都参加了王安石的变法运动。张载说“道学与政事”不可分开,程颐也认为“以道学辅人主”是最大的光荣。不但儒学如此,佛教徒也同样推动儒学的政治革新,他们认为政治秩序如果不重建,佛教也不可能有发展的前途。《中庸》和《大学》同样是佛教高僧如智圆、契嵩等所推崇。因此佛教在宋代的“入世转向”首先也集中在“治道”。
⑦宋代“士”以政治主体自居,他们虽然都寄望于“得君行道”,但并不承认自己只是皇帝的“工具”,而要求与皇帝“同治天下”。最后的权源虽在皇帝手上,但“治天下”之“权”并非皇帝所能独占,而是与“士”共同享有的。他们理想中的“君”是“无为”得虚名,实际政权则应由懂得“道”的士来运用。在这一心态下,所谓“道学”(或“理学”),第一重点是放在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
(节选自《中国文化史通释》,余英时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士认为自己不仅是文化主体或道德主体,更是政治主体,因此他们相信自己完全有责任有能力治理好天下,皇帝只需要放权就可以了。
B.宋代儒学强调重建政治秩序,不但符合朝廷意图,也符合百姓愿望,因为宋代朝廷对唐朝吏治败坏、武人横行中国的社会现实深恶痛绝。
C.宋代儒学复兴的重点放在“治道”上面,这不仅符合孔子的原意,他们更将理论推向实践,张载和程颐最初都参加了王安石变法便是明证。
D.宋士虽都寄望于“得君行道”,但同时也认为权应由君与士共享,正是基于这一心态,“道学”的重点放在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先提出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全面变动的大时代,这一时代变化使得宋士取得空前未有的政治地位,从而使得宋代儒学复兴重点放在“治道”上。
B.第②③④段紧承第①段,并逐段递进,先指出宋士政治重要性的提高,进而指出其产生及其产生“以天下为己任”意识的原因,具体阐述宋士政治地位的提升。
C.第⑤段指出宋代儒学提出的“重建政治秩序”既符合朝廷意图,也符合一般百姓愿望。正因如此,第⑥段举例重点论述张载等宋儒在“治道”理论和实践上的努力。
D.第⑦段总结全文,并照应文章开头,指出正是因为宋士在政治地位上的变化,政治心态也随之变化,要求与皇帝“同治天下”,从而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理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宋士”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世宗有感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人横行,开始讲求文治,宋太祖更是有计划“偃武修文”,宋士的政治地位越来越高。
B.五代时,六朝、隋、唐以来沿袭已久的门第传统差不多已完全断绝,宋士绝大多数由“四民”中产生,且人数大大增加。
C.宋代重建科举,且对进士特别尊重,使得宋士发展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是宋士“以天下为己任”的根本原因。
D.宋士以政治主体自居,不承认自己只是皇帝的“工具”,要求与皇帝“同治天下”,他们理想中的“君”是“无为”得虚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雅与俗
莫 邪
①从前倪云林雅士,因为不肯替张士信作画,有一天被张士信捉了起来,鞭打几死。可是他在被鞭打时,不发一言。有人问他缘故,他说:一开口就俗了。
②不得了,这样的雅士,连性命都不顾,真正少见。然而这样的做作,不也有一些太雅之嫌否?因为在我看来,不开口只能算作强硬不屈,是个好汉,与雅无关。如果存心要以此为雅,就未免太雅而成俗了。
③太雅成俗,正如《儒林外史》中所说的“雅得太俗”一样。当时一般斗方名士,动不动就饮酒看花,吟诗作赋,自命风雅,于是给吴敬梓大大地嘲讽了一阵,至今当为话柄。
④这种雅习,到了今天,似乎风流余韵,依然未绝,或者竟是变本加厉,有行必雅,无事肯俗。别的不必说,即以几个人的别号笔名而言,早已竭尽雅之奇观,不能不使人叹为雅之极致。
⑤我不是说,那些名字不雅。恰恰相反,我是承认它们的雅的。可是一人始倡,多人从风,任何雅事,都成了俗不可耐。正如宋之苏东坡是雅人,多雅事,明之唐伯虎、张孟晋之流,邯郸学步,扭捏作态,就使人要发呕了。
⑥要一定专为雅与俗下定义,当然不是容易的。不过我说,这里面似乎也有一些范围,除了始倡者雅,从风者俗外,还有有意者俗,无心者雅。倪云林之俗,我就为了他的有意。他本来是元末明初人,元人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别号的,所以他号为云林子,这就是他的俗的表征之一。至于他的故意嗜洁,无非学学朱元璋,也徒见其俗气熏人耳。
⑦莫君利哀(仿高君尔基的雅称)所写的《装腔作势》,就是为这些雅人写照的。我想要收集这项材料,恐怕古今中外不知多少,正可以车载“之”计量,汗牛“之”充栋吧——用两个“之”字,文气便雅。
⑧不过雅事只止文人有份,不识字的浑人是无份的。因此既有文人的太雅成俗,也就有了浑人的太俗成雅。党太尉的销金帐里,羊羔美酒,就是个明证。而梁山黑旋风开口老子,闭口铁牛,实在妩媚可爱,端的不俗。就是鲁迅笔底下的阿Q,几声我要……,我也认为是近代第一雅人。为什么呢?也不过为了他们的一片天真,无心于雅。其所言所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却自然地绝妙千古,俗得太雅耳。
⑨文人中毕竟黄山谷是有点道理的:到了宣州,有人请他写字,他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有人因为他给了俗人,为他可惜,他就笑着说,有不俗的人,引一个来看看。这话真正痛快极了!反过来说,谁是雅人呢?谁不是俗人呢?于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雅与俗的究竟来。
⑩我时常听见人们说,文章要做得“雅俗共赏”,方为妙文。这话,我有些不相信,因为雅能赏的,俗未必能赏;俗能赏的,不一定雅能赏。因此,我想,也许“雅俗不共赏”,方是妙文吧。至于我这篇不妙文,既难追雅,又难谐俗,也就只好“雅俗不共赏”了。
【小题1】文章认为应怎样区分雅与俗?结尾处画线的句子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文章观?
【小题2】请简要说明全文的论述思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学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最早由德国学者伯梅提出,他认为美学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美学与经济的深度交融。它具体表现为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之间愈益紧密的相关关系,其中美学价值成为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后的第三种价值,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是美学经济理论的重要,国外有研究认为,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美学的代表,其核心在于处理和协调整体的生活环境质量与人的生命感受之间的关系。在美学经济理论看来,自然世界的存在不再是人类存在发展的踏板与手段,“自然”重新回到人类生命的感知与经验中,并与之成为互为感通、共融共生的共同体。在审美的观照方式上,美学经济强调一种融合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审美经验方式;在经济的发展方式上,美学经济倡导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协调一致发展,将自然美与文化美整合,以美学经济的思维去盘活自然经济与人文经济的融通。
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美学经济倡导的正是这种大美观,既关注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的全面发展,又强调社会整体的共同繁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尽管美的取向、美的形态、美的诉求各有不同,但个性美总离不开共性之美。美发乎人性,却显于个性,但又达于共享。换言之,美既是一种独乐乐,更是一种众乐乐。
创意和创新是美学经济的内在灵魂。在互联网为主导的科学技术时代,世界相连通,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文明与文明都在这种连通之中建立新的关系和构建新的意义,以美学需求为代表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则愈益成为这种新关系和新意义的引爆点,而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中,美学价值的导向作用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宏观层面来看,秉持创新为内核的美学经济,倡导在现实世界改造中,围绕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创新的思维打破一切固有联结,活化现有的资源,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图景。从微观层面来看,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强调围绕着不断变化的美学消费需求,创新生产和服务方式,创新产品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活化现有的各种美学资源等,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邱晔《从“美丽”到“美力”:激发新时代发展的新动能》)
【小题1】下列对“美学经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经济是一种秉持生态绿色、共融共生的发展理念的新型经济形态。
B.美学经济是一种贯彻了共享、共赢、共创的发展理念的新型经济形态。
C.美学经济是一种要始终秉持着创意和创新的发展理念的新型经济形态。
D.美学经济是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不会发生任何关系的新型经济形态。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经济是美学与经济深度交融后出现的新型经济形态,其特点是摒弃使用价值。
B.当人类不把自然世界的存在当作人类存在发展的踏板与手段,美学经济就出现了。
C.“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指的是美学经济要求整个社会要具有共同的审美观念。
D.人们日益发展的美学消费需求,对美学经济提出了不断创新生产和服务方式的要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经济理论于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倡导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协调一致发展。
B.在美学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未来的经济将具备自然美与文化美整合以后的融通之美。
C.美学经济理论提倡在个性基础上的共性追求,即由独乐乐,最终走向和谐的众乐乐。
D.在美学经济理论指导下,经济活动将以创新方式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美学消费需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7月22日,美国《财富》杂志发布了2019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从数量上看,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有129家来自中国,这也是自世界500强排行榜纳入中国以来,中国入榜企业数量首次超越美国(121家),而即便不算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中国大陆企业(包括香港)的数量也有119家,与美国不相上下。

回首中国企业的发展,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在500强企业入榜数量方面就一直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从2001年仅有12家企业入围榜单,到2019年以129家企业实现对美国企业在数量上的反超,在这条漫长道路上中国企业经历了怎样的成长我们有目共睹。

不过,中国企业在质量方面,与其他500强企业还存在不小差距。从利润来看,在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利润是43亿美元,中国入榜企业的平均利润仅为35亿美元,与美国差距明显。

其中,有两方面比较显著。一方面,中国企业在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上与美国企业存在着差距。在如今这个愈发注重产品质量的时代,中国企业要想取得更大的成长,必须在产品和技术上不断提升、不断创新,并最终使其体现在产品上,以此来获得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另一方面,美国成熟的跨国公司运作体系也是其在全球都极具竞争力的原因。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的跨国资本主义让美国拥有了丰富的整合国际资源的手段和经验,到如今已经形成了极为成熟的全球产业链,与之相比,中国的跨国公司还处于成长期。

(盘和林《世界500强中企超美!看到成绩也别忽视差距》2019-07 :中国网 有删节)

材料二:

2009年-2018年美中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对比

材料三:

此次从数量上看,世界最大的500家企业中,有129家来自中国,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国(121家)。即使不计算台湾地区企业,中国大陆企业(包括香港企业)也达到119家,与美国数量旗鼓相当。

与上年相比,今年上榜500家公司的总营业收入近32.7万亿美元,同比增加8.9%;总利润再创纪录达到2.15万亿美元,同比增加14.5%;净利润率则达到6.6%,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2.1%,都超过了去年。这体现了500家最大公司的复苏。沃尔玛连续第六年成为全球最大公司。

在盈利方面,沙特阿美以近1110亿美元的超高利润登顶利润榜首位,苹果位列第二,利润榜前10位的四家中国公司仍然是工建农中四大银行,谷歌母公司则以年度142.7%的利润增长率成功跻身前十强。在净资产收益率榜上,波音公司位居首位,而中国公司中排位靠前的是格力电器、碧桂园、恒大、华为。在利润率榜上,排名最高的是今年新上榜的美光科技公司,Facebook位居第二。在排名位次的变化上,今年上升最快的是中国的碧桂园,跃升176位。值得一提的是,排名跃升最快的前十家公司中有六家都来自中国大陆。从行业看,共有54家银行业公司上榜,是上榜公司最多的行业。

但是,与世界500强比较,中国企业盈利指标比较低。世界500强的平均利润为43亿美元,而中国上榜企业的平均利润是35亿美元,如果与美国企业相比,则存在的差距更加明显。

2019年,上榜中国企业的平均销售收益率为5.3%,低于美国企业的7.7%和全球平均的6.6%;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是9.9%,低于美国企业的15%,也低于全球平均的12.1%。

(《沃尔玛登顶 中企上榜数首超美国》2019-07 :财富中文网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有129家来自中国,中国入榜企业数量首次超越美国,除去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中国大陆企业的数量也有119家,与美国不分伯仲。
B.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500强企业入榜数量方面一直保持持续上升态势,从2001年的12家上升到2019年的129家,实现对美国企业在数量上的反超。
C.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利润是43亿美元,而中国入榜企业的平均利润为35亿美元,中国企业在质量方面与其他500强企业小有差距,与美国差距明显。
D.2019年上榜的中国企业,在平均销售收益率方面,不仅低于美国企业也低于全球平均值;在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方面,同样不仅低于美国企业也低于全球平均值。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入榜企业的利润之所以与美国差距明显,其中有两个显著的原因:一是中国企业在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上与美国存在着差距,二是美国有成熟的跨国公司运作体系。
B.2009年-2018年,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逐年增加,美国的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稳中略有变化,2009年上榜企业数量最多,2018年上榜企业数量最少。
C.在盈利方面,沙特阿美登顶利润榜首位,美国苹果位列第二,而利润榜前10位的四家中国公司仍然是工建农中四大银行,可见2019年中国最赚钱的企业是银行。
D.由沃尔玛能够连续第六年成为全球最大公司可知,它与上一年相比,总营业收入和总利润一定同比增加,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也肯定都超过了上一年。
【小题3】材料一和材料三虽然都谈到2019年入选世界500强的中企上榜数首超美国,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明显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