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满壁爬山虎

詹克明

(1)一壁爬山虎就是一部植株发展史。藤蔓自何处入墙,伸向何方,哪里分叉,哪里遇阻,哪里遭遇挫折跌落,哪里又径直畅快疾驰,早年粗粝藤干抵达何处,近年灰黑枝条进占哪里,当年又爆出哪些嫩红新枝......一部家族“编年史”望之一目了然。

(2)历史不能太鲜活,坚藤硬蔓之中深潜着年深日久的生命活力。这些横陈在粉墙上的简洁线条展示了它经年伸展的确凿轨迹。历史就该像这冬日里的爬山虎——倘如盛夏般枝繁叶茂,爆出一派葳蕤气象反倒会掩盖它的本来脉络,让人难辨其信史真容。历史一旦“鲜活”立马蜕变成话本演义,那是说书人的饕餮盛宴,却不是历史学家的正餐美食。唯有那褪尽繁英阔叶的枯藤老干才是历史学家理应坚守的安身立命之地。这些干藤枯蔓虽不可奉为果蔬,却可“入药”。以史为“药”可治今人痼疾。(《本草拾遗》称:爬山虎藤“性温味甘”,能“祛风通络”,主治“痈疖肿毒”。)倘若悬壶济世的历史学家不耐寂寞,热衷鲜活,实际上已是改入庖丁之行,卖弄得好也能兼收“药补不如食补”之利。

(3)就敷衍历史而言,眼下是名厨胜过名医的时代。静守“寒窗”一世,不及荧屏“视窗”几堂。而且似乎巾帼更胜须眉,当今学术超女早已声名远播,余音环球数匝,短时间内知名度绝对远远盖过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这些世界公认的国学泰斗。

(4)任何历史都是时空的演绎,既有空间的扩张,也自带“时间”维数。满壁的爬山虎不仅在空间上二维展开,在时间上也是次第井然。哪里先发,哪里后长,藤蔓分支次序,无不带有鲜明的时间因素,望之一览无遗。以前解读爱因斯坦四维时空(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总觉抽象,这二维爬山虎所附加的时间维数倒是具象得触目可及。

(5)发展又总是带有不可逆转的“时间箭头”,其既定时空顺序绝对不可转圜。而且按照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这种发展还是“自发有序”的——体系会自动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走向高级。生命力旺盛的爬山虎,一根2厘米粗的藤根种植两年就可覆盖30至50平方米的墙面,藤茎绵延可达18米。满壁爬山虎气势磅礴地展示了这一带有普遍性的“自组织”发展趋势。

(6)爬山虎的整体格局体现了最大限度的天然合理。

(7)爬山虎所追求的“最大可能的经济原则”,就体现在它力图以最少的现有生物材料去捕获最充足的阳光,并通过光合作用力求制造最大量的全新生命材质,以进一步谋求更大的增殖发展。它们总是力求占领尽可能大的墙面空间,严格遵从“新条礼让旧枝”的古训,避免由于枝条间不必要的重叠而自损受光“截面”,减少对阳光的充分吸收。正是这种规避秉性使得满壁爬山虎别有一种疏离壮阔之美。

(8)实现完美的“天然合理”归根结底究竟靠的是什么?

(9)其实有时答案就在这不起眼的细枝末节之中。爬山虎的每一根卷须,每一片叶子,其与生俱来的个体秉性往往就是决定其整体态势的最深层、最本原的因素。

(10)当卷须前伸,适值摸到空白处自然没有问题,若是触到一根已然存在的同株藤蔓,它又该如何运作?一种做法是遵从“先来后到”的和平法则规避而行,另谋出路。若是出路全堵,干脆自行收束,停止发展;另一种则是全然不避内斗,笃信“斗争哲学”,不择手段,无分内外,各方全凭实力奋争,谁赢地盘归谁(只要不使阴损毒招也算是“公平竞争”)。对“本是同根生”的植株群落而言,决定其整体格局的最终“分水岭”也许就横在这是“避”是“争”中间。

(11)对每一根卷须、每一片藤叶而言,也许善恶就在这一避一争之间,如老子所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爬山虎是幸运的,它身上没有恶的基因!

(12)粉墙之上爬山虎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壁世代和平的发展史,一部充满仁爱礼让的历史。望着这满壁友善谦和,仁爱克己的粗糙藤蔓,我深受感动,无数志士仁人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居然在这面寻常粉墙上得到了映照。满壁线条深蕴着一种“天然合理之美”,一种终极“大善之美”。

(13)皇皇一壁爬山虎以最平实的语言告诉我们:所谓“天然合理”就是协调全员,确保每一个体的均衡受益,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体达到最大可能的经济原则。如是观之,“个体均衡受益”乃是达到“整体天然合理”的充分必要前提。

(14)最完备的合理不仅要植根于大善之中,而且还须渗透到每一最小单元,每一基本细胞当中,此即所谓“众善之门”!居众善之门,“善”会彼此相长,自行攀升,犹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寓众恶之门,“恶”会争相逐臭,自行膨胀,犹如污水素练不浸自染。

(15)呜呼,芸芸众善之门足胜百代贤主!

【小题1】请简要解释第(2)段画线句的含义。
【小题2】从上下文看,第(8)段“实现完美的‘天然合理’归根结底究竟靠的是什么”?
【小题3】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试以第(10)段为例进行分析。
【小题4】结合全文,赏析结尾一段的妙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6 10:47: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认为,今年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势头将超越2017年,细分市场的数据反映出这一趋势。比如,2018年上半年科幻产业产值已经接近100亿元。

报告分析了我国科幻活动的发展情况。科幻活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涵盖学习、工作和休闲内容的社会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参与,科幻教育有望成为科幻行业的增长点。“去年,涌现了大量以科幻为内容的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教学课程。今年全国多地的高考试题出现跟科幻相关的作文或知识点,这些有望对科幻教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专家说。同时,专家表示,我国科幻资源总体上比较稀缺,管理部门、行业组织以及相关企业等,有必要聚集整合有限的资源,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和生态。

2019年将上映的《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等国产科幻电影,受到业界期待。作为科幻文学、漫画等视觉化呈现的载体,科幻电影被认为是提升科幻影响力的重要产品。

材料二:

我国电影银幕数量增长情况


注 E指预测

(摘编自《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回顾、市场格局分析及2019年发展前景分析图》,产业信息网2019年3月11日)

材料三:

新华网记者:目前来看,您觉得未来中国科幻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

刘慈欣(科幻作家):最有利的条件就是中国社会本身。就中国社会来说,它的未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有吸引力。中国可以说是现在世界上最有未来感的一个国家,因为我们周围的世界、中国社会都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这个就是对科幻产业,尤其是科幻文学最有利的一个肥沃的土壤。

新华网记者:科幻小说搬上影视屏幕的很少,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刘慈欣:科幻影视对中国的影视界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表达方式,不管是从故事还是从特效,各方面都是一个全新的表达方式。以前这种方式我们实践不多,特别是高成本的科幻片,那种工业化的科幻片,尤其没有任何经验。这可能就是你说的到目前为止科幻片比较少的原因。另外科幻电影的投资一般都很大,在这种没有经验的前提下,投资方、制片方肯定都是比较谨慎的,但是刚才说过这种情况估计很快就会改变。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科幻影视将迎来黄金时代。

(摘编自《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科幻影视将迎来黄金时代》,新华网2018年11月16日)

材料四:

近年来,随着电影院线不断扩大,受众观影习惯不断养成,影院建设不断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拓展。从开始排片较低到之后一路逆袭,《流浪地球》一枝独秀,上映第二十三天,票房已超44亿元,《流浪地球》选择背负更深沉的题材与更宏大的叙事,选择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拯救世界,选择对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进行深刻思考,从而增强了影片的视觉震撼力和穿透力。父辈牺牲和家园情愫、人类普遍的人性与中国式情感、“硬奇观”和“软感动”融合在一起,矛盾更加突出、更加集中,这是中国式科幻与好莱坞同类影片的不同之处。

2018年12月1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加入城市电影院线的电影院银幕总数达到8万块以上”的目标。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要完成2万块银幕的飞跃。这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国家战略和现实基础,也是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编自《中国科幻电影的类型突破》,《人民日报》2019年3月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电影是科幻文学等视觉化呈现的载体,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对于提升我国科幻产业影响力有重要作用。
B.材料一中,专家对我国未来科幻产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但同时也对当前科幻产业存在的一些弊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C.《流浪地球》题材深沉,叙事宏大,矛盾突出、集中,这是其与都是工业化、高成本的好莱坞科幻电影相比的不同之处。
D.从2006年的不到一万块银幕到2018年底的近六万块银幕,中国电影银幕的增加显示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6年以来我国电影银幕数量持续增长,2009年到2011年同比增速较快,之后除2014年到2015年外同比增速下降。
B.由于中国电影界对科幻电影的表达方式不熟悉,加之科幻电影投资成本偏高等,中国的科幻小说很少被搬上大银幕。
C.刘慈欣虽然认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但也对其发展充满担忧,觉得中国科幻产业存在经验不足等问题。
D.《流浪地球》获得了几十亿的票房与作品的质量有关,也与当前电影院线不断扩大、受众观影习惯逐渐养成等有关。
【小题3】你认为加快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茶史
郑培凯
(1)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
(2)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3)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不过三国魏晋时代在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属实用阶段。
(4)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茶政、茶税及茶马贸易之建立,茶叶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唐代茶之流行,除了种植、茶政、茶税及茶马贸易之建立的原因外,也包括唐代禅教大兴的原因。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成为日常生活习惯。在唐代,陆羽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陆羽使唐代茶饮上升到了精神领域,形成了“饮茶之道”。
(5)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随后茶书和茶人的世界扩大到整个宋代社会。当时宋代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宋代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宋代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泡沫不匀。宋代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宋代也注意欣赏茶具。宋代的制茶、点茶、斗茶和欣赏茶具,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6)明朝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茶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茶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欣赏茶具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茶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了、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另一方面,注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
(7)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茶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茶雅事了。
(8)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茶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选自《醒狮国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了饮用茶的习惯。
B.三国魏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普遍饮茶,茶在唐朝时上升到精神领域,形成了“饮茶之道”。
C.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只局限在宫廷,宋代的制茶、点茶、斗茶和欣赏茶具,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D.清代中期后,民生凋敝,整个品茶雅趣走向没落,基本没人提及品茶雅趣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茶饮上升到精神领域唐代的陆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完整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的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B.三国魏晋时代,饮茶不再属于贵族专利,而是扩展到士大夫阶层,但饮用方式比较古朴,没有唐代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C.唐代茶的流行除了种植、茶政、茶税及茶马贸易之建立的原因外,还与禅教的兴盛有关,很多寺院推广喝茶来提神不寐,因禅宗的影响很大,最终就影响到民间。
D.现在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用大杯冲泡茶叶,这很符合古代的质朴之道,但因历史原因,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毫无关系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魏晋时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再加各种香料和佐料,属于实用阶段。
B.唐代已经形成复杂精美的饮用法,但唐朝在制茶技术上没有宋代复杂。
C.明代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制茶,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茶体系。
D.清代在品茶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福建功夫茶导致小紫砂壶的流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解“执”

余英时

①一谈到执,我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固执”、“执迷不悟”等概念,于是我们对“执”字便有了恶感,以为“执”总是要不得的。尽管破“执”者如此之多,“执”在各方面之存在却依然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世间万事万物之存在都有其存在之理由,“执”自然也不能例外。婴儿初出世时即有“猿握”的本能,而此种“猿握”也就是“执”的表现。如此说来,“执”倒是与生俱来的。

②中国古代讲“执”字最为中肯者是儒家。《中庸》说“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故儒家是反对“执一无权”,孟子亦曰“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这便是儒家反极端、反调和的中庸之道。关于这一点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也持有同样的见解,亚氏的中庸说认为一切美德都是处于两极端之间。我们把儒家与亚氏的中庸理论比附而观之,可见他们都是不反对“执”的,问题乃在于所“执”者是否正当而已。

③问题谈到这里,我们对“执”的种种看法可以加以澄清了。首先,我认为绝对地破“执”是不可能的,即便超脱如佛家,也还要另悬一涅槃的境界,终还是有“执”,算不得真解脱。禅宗说佛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就是把极端的“执”改变为中庸的“执”,依然承认了“执”的存在价值。哲学地说,“执”是有,极端地破“执”是无;欲以无来代替有实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感受了苦痛,转而向宗教领域中去求得精神上的抚慰,并不等于说人们已从“执”走向了“无执”,而是人们的物质之“执”转化成精神之“执”,而其为“执”则根本无殊。

④其次,“执”的本身却无好坏之分,但视所执者的性质而定。我们不又常听到所谓“择善固执”的成语吗?可见即使是固执也还不打紧,如果它真的是择善的话,问题亦在于标准如何。据我的看法,中庸仍然是其中的重要关键,固执极端总是要不得的事。我们平常做人喜讲“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也正是“有所固执”,如果一个人毫无个性,没有一点固执之处,即便是孔子所说的乡愿了。大凡能坚持真理到底的人都是最固执的人,但因为他所坚持的是真理,所以固执不仅不足为他诟病,倒反而增加了他的伟大。同时,真能择善固执的人是最不固执的人——他的良知不允许他做违反真理的事,故发现自己错误之后,便会毅然悔改。

⑤最后,“执”的本身容易引起冲突——多方面的冲突。善恶之“执”固然要发生抵触,同是善之“执”或恶之“执”,也一样会造成龃龉。因此,“执”须有容忍来协调之,即人人都有所“执”而同时也承认他人之执。只愿坚持自己的理想或权利,而忽视甚至妨害他人的理想或权利,即使所“执”者是真理也是一种不可饶恕的错误。

⑥在今天这个世界里,我们所看到的是充满着各式各样的错误的“执”,于是有心的人不免要想用破“执”的方法以救“偏执”或“执一”之弊,殊不知问题并不起于“执”的本身,而是源于所“执”者非善,以及“执”之权利仅存在于极少数人之手。如果人人都能“择善固执”并各有所“执”,那正是人间天堂的到来、人类理想世界的实现,“执”之罪恶果何在乎?因噎废食毕竟是世间最愚蠢的事哩!

(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婴儿初生即有“猿握”的本领,说明“执”与生俱来,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B.在谈到择善的标准时,作者既主张中庸之道,又赞同“有所固执”,这二者是不矛盾的。
C.个人之“执”只要承认且宽容他人之“执”就不会发生冲突和矛盾。
D.作者认为如果人人都能“执善固执”并各有所“执”,就能实现人类理想世界。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由人们对“执”这一概念的偏见谈起,引出关于“执”的话题。
B.作者认为儒家和古希腊哲学家的中庸之道可以化解偏执之弊。
C.作者举宗教的例子来论述“破执”无法实现,并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认为物质之“执”即使转化为精神之“执”,其根本没有变。
D.人们之所以对“执”有恶感,是源于所“执”者非善。
【小题3】请简要概括第四段中“择善固执”的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听雨

季羡林

①“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②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慨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③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④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不同。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⑤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生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⑥今天早晨,我的梦竞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详和。

【小题1】文章围绕“听雨”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
【小题2】第③段中“我”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而第⑤段中却说“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题3】第③段中引用了许多古诗文,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4】从文中来看,听雨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境界,文中主要写到了哪些人生境界?请概括出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过程。”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当前,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为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一方面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依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处理。
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长达200多年。它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所以,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其次,环境质量具有消费性,因此在评价生活质量的时候,必须要将环境质量考虑进去。对公众而言,除了学法、懂法、守法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社区公益性的环保组织或协会,维护自身环境利益。最后,在生态创新前提下,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也应更新为生态财富观。这是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
(摘编自高文杰等《生态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创新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 手段创建的新的社会理论。
B.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
C.在稀缺资源配给的数量和质量上,后代人的标准与前代基本持平,就是代际公平的底线。
D.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因为不和谐 的伦理关系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生态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代内代际公平。
B.文章通过列举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定义生态创新的例子来说明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
C.文章从阶层、国家两个维度挖掘出了环境资源不公平问题的深层表现及相关后果。
D.重新认识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进一步谈论生态创新具体做法的一个重要前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理论”得以形成并最终提出的重要社会时代特点是:生态环境愈发恶化。
B.决策者们如果不能依据现实具体情况灵活处理,生态创新理论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
C.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包含了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的系统。
D.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是否更新为生态财富观成为了当下与工业文明时代在价值财富观中的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