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排名前四的省市都在西部,分别为西藏、重庆、贵州和云南。重庆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高于大部分一线城市。如2016年,重庆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GDP比重高达98.87%,即使是在2017年上半年,这一比重下降至75.7%,但也高于同期的北京市49.4个百分点。2017年上半年重庆市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5.84%,而同期全国平均为18%。2017年上半年重庆基建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9.69%,全国为21.17%。
重庆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中,主要是汽车、微型计算机设备、手机、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屏等,传统工业产业仅有钢材、铝材和水泥。重庆工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为特色的产业结构。
(摘编自2017年8月16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材料二:
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速表(%)

材料三:
自2013年起,重庆坚持“产业跟着功能定位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人口和产业走”,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因素,将38个区县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域,明确重点产业布局,加强分类指导,严格负面清单管理,促进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最优化配置,实现各功能区域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协调发展、联动发展和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
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区强化现代服务、总部承载、企业孵化等功能,突出现代制造业基地服务中心定位,不再新布局制造企业,引导区内制造业企业向其他功能区域分类转移。都市功能拓展区强化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载体功能,突出产业创新中心、高端制造业核心基地定位,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向都市功能拓展区集聚。强化城市发展新区作为全市新型工业化主战场的功能,突出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重要支撑的定位,着力推动“四化”深度融合发展。
(摘编自2017年《群众》杂志)
材料四:
过去卖两三元一斤的普通梨子,现在卖到了15元一斤,还供不应求,这让渝北区大湾镇石院村居民冉隆全兴奋不已。在近日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他所种植的“冉隆全”牌梨子被评为金奖产品,北京、上海、福建的客商纷纷找上门寻求合作,让他再次尝到了发展绿色农业的“甜头”。这都得益于渝北区实施的农产品“绿色行动”。
为大力推进农产品“绿色行动”,渝北区农委建立起完善的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编制了45个农业生产技术规程,按不同农业区域的生产特性、作物种类、畜禽种类分别制定,用于指导绿色食品生产。目前,渝北已选育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仙桃1号”、歪嘴李、“龙橙”3个新品种,其中梨橙、歪嘴李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并荣获中国果品区域价值品牌奖,品牌价值达10.8亿元,“农产品绿起来,百姓富起来”正在渝北快速成为现实。
(摘编自2017年10月8日新华网)
【小题1】下列关于重庆经济增长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上半年,重庆市经济增速名列全国前茅,与之比肩的是西藏、贵州和云南。
B.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高于同时期北京市的投资额。
C.重庆规模以上工业产品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为特色的产业结构。
D.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速2017年3至6月高于2016年同时期,7月近于持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上半年重庆市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和基建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B.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主要有汽车、微型计算机设备、手机、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屏、钢材、铝材以及水泥等。
C.重庆市将38个区县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实施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协调发展、联动发展和智能发展的新战略。
D.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强化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载体功能,都市功能拓展区强化现代企业孵化等功能。
【小题3】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重庆市经济增速较快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7 11:0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谈到中国哲学,首先涉及“中国哲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作为哲学的一种形态,中国哲学包含着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品格。从其最本源的意义看,哲学(Philosophy)表现为对智慧的追求,中国哲学在内在的层面同样也体现了哲学的这一规定,当然,在近代以前,中国哲学没有用Philosophy这样的概念来指称我们现在称为“哲学”的对象;但是从实质的方面来说,中国哲学一开始便表现出与广义哲学一致的理论关切。从先秦开始,中国哲学便以“性与天道”为总体上的指向。从实质内涵来看,“性与天道”的追问与智慧的追求具有相通性,两者都趋向于跨越经验的界限,从总体上去理解这个世界。可见,在本源的意义上,中国哲学包含着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性品格。

中国哲学所包含的普遍性品格,同时又通过独特的范畴、观念、概念表现出来。就“命”这一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而言,一方面,它呈现为具有神秘形态的必然趋向,与人的努力、人的作用相对而言,表现为外在于人的必然力量;另一方面,它又与人的偶然遭遇联系在一起:荀子便以“节遇之谓命”来界定“命”。从先秦开始,中国哲学形成的“力”“命”之辩所涉及的是人的力量和外在天命之间的关系。“力”“命”之辩在理论上所指向的,是人的自由和外在必然的关系,从哲学的视域看,其中包含“必然”“偶然”“自由”等哲学范畴。这些范畴无疑都包含普遍的哲学内涵,但这些普遍的哲学内涵如上所述又是通过“力”“命”等概念表现出来的,后者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在解释中国哲学中“命”这一概念时,如果完全忽略它所包含的普遍性内涵,那么这一概念就会显得不可捉摸。但另一方面,以“命”这个独特的概念去表述普遍意义上的“必然”“偶然”等范畴,同时又体现出中国哲学的独特品格:在其他哲学系统中,很少可以看到同一概念兼含“必然”“偶然”等意义,如果完全还原为通常所说的“必然”或“偶然”等范畴,则这一概念所表达的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也就失去了。这一事实从一个方面具体地表明,中国哲学既有中国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性品格,也包含着其独特的形态。

与中国哲学的如上形态相关联,对待中国哲学的态度关乎认同和承认两个层面。“认同”意味着肯定中国哲学与普遍形态的哲学之间的关联性和相通性,即确认中国哲学是哲学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员,而非将其完全隔绝于哲学领域之外。“承认”则是对中国哲学之为中国哲学的独特品格和形态的肯定。从认同和承认这两个角度去理解中国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同时体现了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自信。

(摘编自杨国荣《中国哲学:内涵与走向》)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没有现在称为“哲学”的对象,但实质上包含着哲学的普遍性品格。
B.中国哲学一开始就和哲学一样,都不是从经验性的视域去理解这个世界的。
C.用一个概念表述几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这在其他哲学系统里是完全没有的。
D.“命”兼含“必然”“偶然”等意义,但不等同于普遍意义上的“必然”或“偶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了中国哲学和广义哲学的关系,并指出了对待中国哲学的态度。
B.第一段先亮明观点,再举实例分析,论证中国哲学与哲学之间的相通性。
C.文章以“命”这一概念为例,旨在论证其他哲学系统和中国哲学的不同。
D.对于对待中国哲学态度的两个层面,文章先阐述其内涵,再归结其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缺乏对智慧的追求,中国哲学就不是哲学大家族中的一员。
B.仅仅注意概念所包含的普遍性内涵,还不能准确理解中国哲学。
C.理解了中国哲学概念的独特性,才能领会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
D.否定中国哲学和广义哲学的关联性,就是对中国文化缺乏自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出 警

弋舟

那天在所里做笔录,报案人是个姑娘,说是“心爱的”电动车被盗了。刚写好,又接到社区的电话,说他们晚上有个群众活动,可能参与的人比较多,需要我们帮助维持秩序。

那天晚上社区的活动就是广场舞表演,实际上围观的人并没有那么多,他们高估了自己的风头。过去看了看情况,安排几个保安维持秩序,我独自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巡逻,而同事小吕去了片区。因为又有人报警说邻居在家里制毒,我没怎么考虑就把这案子交给了小吕。

在小吕心目中,警察就该是神探,破大案,捕顽凶,除暴安良。这情绪我也有过。直到今 天,我也不太跟妻子说我每天都忙活些什么。我不做英雄梦了,但希望我妻子还接着做,那样回了家,我才可以心要理得地喊累。所以有时候遇着邻里纠纷之类的事儿,我都不忍心让小吕 去处理。

开始小吕挺兴奋的,像是张网以待,翘望已久,终于来了条大鱼。涉案的小区是教师新村,里面住的都是教师。报案人是位退休多年的小学校长,信誓旦旦地说,以他所掌握的丰富的化学知识,完全能够通过阳台上飘来的怪味儿做出判断。他的邻居也是一对教师,两口子带着个 十多岁的孩子,女主人倒还真是个教化学的。可查来查去,一点儿证据都没有。小吕不太甘心,加上老校长半年报了五十多次警,这个案子就成了小吕的心事。他不觉得我们就只能维持 秩序、追回一辆“心爱的”电动车。

回来后小吕眉头不展,说他又爽在老校长家的阳台上闻了半天,隔壁飘来的只有红烧肉味儿。我想的却是正值炎夏,这会儿的阳台上怕是得有五十度的高温。

那天算得上是平安无事,我们本来可以在宿舍睡个好觉,假如我没有说起老查的事。

老查七十多岁,老伴十几年前过世了,他一直独自过活。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她早年外出打工后,就一去不返。老查经济状况还过得去,有两套房子,住一套,租出去一套。如今这一片的房价可不低。

先是他突然失踪,发了协查函,一城里寻不到,以为他可能不在人世了。半个月后的一天夜里,他却突然打来电话报警,说是自己在家摔倒了,现在根本爬不起来。

等我们赶到时,他正坐在屋子中间的矮凳上,根本不曾摔倒,更不会爬不起来。我们哭笑不得。撤警的时候,他突然抓住了我的手,一刹那,我有着突然被什么抓牢了的感觉。

几天后老查又报假警了。还是说他摔得起不来了。等我赶到的时候,老查照旧坐在小板凳上,臊眉耷眼,像个坐在黑暗舞台中央的老猿猴。

这回,老查主动说他之前是去找打工的闺女了。

走的时候,老查送了送我。他颤巍巍地踅到门前替我开门。手伸出去,捞一把,又捞一把,第三把才捞到门把手上。

又过了几天,还是在半夜,老查的求助电话又来了。我让一个协警过去看看。小伙子回来跟我说,老查点名要我去。这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了。问明白他没什么事儿后,干脆就置之不理了,谁知第二天一大早老查竟然找上门来。

他一拐到我前面坐下,第一句话就是:“我要自首。”我按接警程序示意他进来说时,他的脸 上竟然有一种掩藏不住的幸福感。

果然,这又是他的恶作剧,案情很快排除。

就这样他反反复复地闹了有小半年,我们都被折腾得够呛。

这一年的除夕,为了防止他再“闹事”,我们主动邀请他来所里参加新年聚会。他好像被一种氛围感染了。突然挨近我,嘀咕了一句:“就是孤单么,想跟人说话。”

老查的事讲完了,半天都没听到声音。我以为小吕已经睡着了。

“孤单。”他突然发出了一声叹息般的回味。

我探出头,看到小吕的头枕在自己胳膊上,一脸若有所思的样子。又过了一会儿,小吕跳了起来。临出门他还没忘记戴上帽子。

天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小吕才回来。我迷迷糊糊地被他吵醒,看见他兴奋地从在我床沿上,腋窝下全是汗渍。

“没错,老校长承认是报假案了。”他说,“本来问清楚我就打算回来,可老头硬是拽着我说 了一宿的话。他儿子去美国三年了,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小吕的眼睛里布满血丝,着实像一只兔子。

“他那是诬陷,”我说,“涉嫌犯罪了。”

“算了,我教育过他了。”他说,“老头就是见不得邻居家三口其乐融融,说是看了堵心。” 我想,我没看错人,这小伙子能当个好警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既交代了“我”的身份,也表现了当今部分警察的职业现实,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某实弥漫着“我”壮志难酬的愤懑情感。
B.“我”不忍心让小吕去处理芝麻蒜皮的小事,是因为“我”虽然不做英雄梦了,但还是想托举别人的英雄梦,这个细节表现了“我”的善意。
C.“老查的故事”告诉读者,人的幸福不是靠物质充裕就能得来的,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慰藉也特别重要,尤其对于年迈孤独的老人来说。
D.“我”比小吕有工作经验,告诉他“老查的故事”以及说老校长“涉嫌犯罪”,本身可能都包含一点试探小吕的成分,结果都让“我”很满意。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认为小吕能“当个好警察”的主要原因。
【小题3】小说在叙述“老校长的故事”时,又穿插了“老查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葛兆光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三是国家。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本文有删改)

【小题1】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和天相关的五行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
C.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D.“天下”一词原本是比较纯粹的政治术语,随着人们对自己所在地域认识逐渐扩大之后,就更为常用“海内”一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周有光先生访谈实录
2017年1月14日,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逝世,享年112岁。本次访谈完成于2010年1月21日。
访: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法,但今天已经是需要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您以前进私塾时,经常吟诵吗?
周:我们那时读古书,都喜欢吟诵,那是一种比较初级的音律,用不到教就会的,因为常常听到某个人吟诵,每个人吟起来不完全一样,它是很自由的,等于是唱山歌啊。唱山歌有一个音乐的调子,这调子用不着教,他就会了。唱起来每一个人都有一点改变,没有很严格的标准的。
访:我们现在要把这种吟诵传承下来,要教孩子去学习,有没有要掌握的规则呢?
周:什么东西开头都是没有规则,到有规则。我看你们可以自己创造吟诵的规则,但首先要把它保留下来,甚至可以用五线谱把它记下来。
我做了一次试验。苏州的评弹非常有名,我就想用科学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将来失传了,可以根据记录来恢复。记录它的语言呢,要用汉字,要用国际音标,还要另外设计一种汉语拼音,可以方便打字;记录音乐呢,要用五线谱,用简谱。每一句都有5 个方法记录下来。隔了许多年以后,完全失传了,学者可以根据这个东西把它恢复。
访:我们也可以做这个工作。
周:现在世界上语言共同化很厉害,许多语言都失传了,中国许多方言都失传了。怎样来保留文化,保留古代的东西,很值得研究。
访:周先生,诗的体裁不一样吟诵就不同吗?律诗和绝句它们的吟诵是否一样?近体诗和古体诗是不是不同?
周:调子跟文字的内容没有绝对的关系。文字的内容,你吟诵时,会感觉到对于这种意义有共鸣的时候,可以用调子表达。可是你的表达人家不一定理解。所以说吟诵主要是给自己听的。小时候,我父亲有个小书房特别雅致,常听到他一个人在那边吟诵古书啊。他念给自己听,自己觉得舒服。
访:周先生,刚才您在吟诵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您这有摇晃,这个摇,是该前后的摇,还是左右摇?
周:是很自然的。唱山歌的时候自己会手舞足蹈,就这个道理。他的语言、手和脚、身体的运动啊,会发生共鸣的。都是自然的现象。
访:现在的老师教学生读书,已经没有这个姿态。已经不用了吗?
周:在课堂上面,老师念,很少摇。可是,我们常常听到老师一个人他在房间里边念,摇头摆脑的。所以这些都是自己表情的需要,自己发现里边情绪的需要。不是给人看的。
访:中国古代私塾这种读的方法,只求把文章记熟,不去追求理解它的深意,就是您刚才说您小时候老师这样教你们读书的方法,您说好不好?
周:我们那时候念书就是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这是一笔糊涂账。那时几乎没听到教学法这个名字,反正是你跟着我学就算了。
还有个有趣味的事情。我们的中学有个同学从小就读古书,会背许多古书。我很羡慕他,我家里没有古书,他会背,我不会。他很用功,早上五点钟就起来吟诵念书,我也五点钟起来跟着他学,我好多古书会背就是跟他学的,现在也忘不了。
那时候教育跟今天完全不一样。我们那时候学校上午上三课,九点钟上课,每课是五十分钟。下午没有正课,有许多课叫作游艺课,你可以去学,可以不去学。你今天学这个,明天可以学那个。游艺课什么都有,有古文,有历史,有写字,有音乐。音乐有中国音乐,外国音乐。还有打拳。打拳还有南拳和北拳。随便你去学,你高兴学什么都行。就这随便学的当中出了许多人才。有一个叫储师竹的,他就是把精力放在下午的游艺课上面,去学胡琴,变成“胡琴圣手”。 还有一个叫刘天华,是音乐家,那时他已经在我们那里教书了,可是他下午还是跟游艺课去学。
游艺课这个制度很有意思,这里面出了很多人才。所以现在用强逼方法叫学生考试,不一定好。随便他自己学,会学出好东西来。
(摘编自《我读书时如何学习中国古诗文——周有光先生访谈实录》)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吟诵是文学、音律和肢体语言的结合,为防止其失传,可用科学的方法把它记录下来。
B.周有光读私塾时吟诵是没有规则的,也不用专门去学习,但他不反对给吟诵制定规则。
C.周有光认为吟诵的调子和内容没有什么关系,吟诵是给自己听的,完全可以自由表达。
D.周有光视野开阔,知识渊博,他认为记录一种文化可综合运用古今中外各种不同手段。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围绕“吟诵”这一话题,从吟诵的方法和规则、被访者对吟诵和这种传统读书法的评价这两方面提出问题。
B.周有光谈到用科学方法纪录苏州评弹的一次试验,采访者表示他们也可以把记录苏州评弹的工作继续下去,这表明周有光保留传统文化的方法对采访者深有启发。
C.周有光发现老师一个人在房间里念书常摇头摆脑,而在课堂上面就很少摇。长此以往,吟诵的姿态就无法得到传承,学生们在吟诵时也不知该怎样摇晃了。
D.周有光认为,对吟诵这种读书法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它有违背现代教育法的地方,但也使自己终生受益。由此可知,现代教育传承这种方法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小题3】这篇访谈围绕“吟诵”展开,但最后周有光为什么会谈到“游艺课制度”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海城市文化的多歧性格

⑴海派文化作为以上海为中心的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海派文化究竟是什么?七十多年前一场京派与海派的争论,鲁迅先生一锤定音: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闲”。从此,海派文化被绑定在商业、消费、休闲的定位上。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却不是海派文化的全部,甚至不是主流。

⑵事实上,在海派文化之中,有非常复杂的各种互相对立、互相冲突和互相渗透的元素。上海既曾经是自由派文化的大本营,又是左翼批判文化的故乡;上海有悠久的知识精英启蒙传统,也有同样源远流长的市民消费文化传统;上海是一座世界主义的城市,被人讥讽为“崇洋迷外”,但在近代历史之中,又是爱国主义、抵制洋货运动的发源地;上海拥有近代中国最发达的市场资本主义的历史遗产,又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深厚传统。这一切,都塑造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多歧性格。

⑶上海城市文化的本土渊源之一,是明清以来的江南文化。江南文化的传统便是士大夫文化与市民文化的互相交融,俗中有雅,雅中有俗。这一雅俗共赏的江南文化传统承继到近代,使得上海的城市文化,不像京城的士大夫文化那样纯粹的大雅,也不像北方民俗文化那样彻底的大俗。近代的北京是一个二元的世界,大学里的教授与胡同里的骆驼祥子们,绝不可能欣赏同一种文化。但上海不一样,上海的文化人与市民阶层在文化上处于同一个世界,既过着世俗的生活,又力图附庸风雅,风雅与世俗,精英与大众,这些两歧性的文化元素在海派文化这里获得了一种奇妙的结合,彼此嵌镶,形成了独特的上海文化性格。

⑷上海城市文化海纳百川,包容万象,很难用一种确切的概念来定位。作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开放的城市,上海是一个移民的大熔炉,一个文化的大熔炉。所有的地域文化、宗教传统和高级文明,到了上海以后,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最后都失去了其本真性,演变为极具都市风格或东方神韵的“海派”。北京容纳得了异己,各种多元文化、区域文化可以在京城以原生态的方式独立相处,互不相关又彼此竞争。而上海文化的向心力太强,各种亚文化来到上海之后,都被代表着都市文化的上海文化所改造,所同化,多元逐渐趋同,呈现出同质性趋向。上海文化的缺点是没有独一无二的东西,一切都似曾相识,又有点陌生;但另一方面,没有特点本身,又是上海文化的最大特点。

⑸相对于中国的其他城市,上海的城市年龄比较年轻,她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诞生并迅猛发展。上海的成功在于抓住时机,敢于求变求新。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上海的“与时俱进”更是显露无遗,所有的观念、所有的建筑与所有的商品,都要同全世界最先进、最时髦的水准接轨。这种精神,成就了上海的摩登、时尚和辉煌,也使得上海城市文化流质易变,缺乏底蕴;灵活有余,定力不足。有见世面、识大体的聪明,而缺乏北方古城那种自信、稳重的气象。

⑹海派文化扎根于日常生活之中,海派是世俗的,也是务实的。上海人像英国人一样,不喜欢高谈阔论,不喜好抽象的理念教条,他们更相信日常生活升华出来的理性,信奉的是拿实实在在的“货色”出来。同时,上海人将平凡的职业视为志业,在繁琐的俗务中做出美感,做出情调,做出诗意。这一点上海人又像法国人,不满足于平庸的日常生活本身,总是在追求世俗背后的浪漫、实用背后的格调。上海人身上流淌着明清士大夫的精神血脉,日常生活不一定奢华,但一定是精致的;情感或许不真诚,但一定是浪漫的。

⑺上海时尚,但不前卫;上海叛逆,又不偏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性格和中道哲学,淘洗了那些偏激的传统,留下了中间的市民文化和小资文化,市民阶级是务实的,小资文化是浪漫的,而这两种城市文化在上海又没有绝对的界限。

⑻这就是上海城市文化的真实面相,她的优点就是她的缺点,她的现实便是她的过去。然而,已有的文化性格和精神气质,不是一个城市不可变易的宿命,未来的上海是什么样的都市,一切有待于上海自身的选择。这不仅是一个城市的选择,也是每一个新老上海人的选择。

【小题1】“骆驼祥子”是___________(作家名)小说中的主人公,第⑶段中“骆驼祥子们”指代什么?
【小题2】第⑷段再一次提到“北京”,其用意是。
【小题3】第⑸段中“与时俱进”一词加上引号有哪两层意味?
【小题4】对本文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开头否定了鲁迅先生对“海派文化”的定义
B.“海派文化”因同化了各种亚文化,没有任何特点
C.城市年龄轻、发展快对上海城市文化有正负两面影响
D.“海派文化”中务实与浪漫彼此嵌镶,没有绝对的界限
E.本文结尾表达了改变上海城市文化未来走向的愿望
【小题5】联系全文,概述形成“上海城市文化多歧性格”的多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