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格尔说,“真正有价值的悲剧不是出现在善恶之间,而是出现在两难之间”。眼下,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就是这样一种关系。没有什么比谈论人工智能更酷炫的了。但问题在于,许多科幻电影、电视剧都设想了最终机器人终将取代人类的悲惨结局。霍金就曾表示了这种担忧。
其实,无论是科幻电影中的桥段,或是霍金的担心,某种意义上,更像是对于人类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这种不确定,既源于对人工智能理解上存在的不确定性,也在于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制度可能造成冲击的不确定性。
其实,现在所有的人工智能技术,都是基于对人类智能的简单、粗糙的模仿。即使像所谓的“神经网络”这样的名称,听着特别玄,但它与人类神经系统的真实情况,还是要差上很多级别,它们仍然只是建立在神经元连接机理的粗浅抽象上的数学模型。
并且,目前所有的人工智能产品,都局限于某个极窄的范围之内,不要说超级智能,即使是简单的跨界,也要做出很大的调整,才能实现。
当然,你可以说,还是存在某个时刻,人工智能就是变得比人类聪明了。我们假设真的存在这种可能,那意味着人工智能需要具备某种意识,不管这种意识是否跟人类相同。如果没有这种意识,人工智能为什么要来消灭人类呢?为什么一定要与人类为敌呢?
更何况,人类现在对于自身的意识、伦理、思想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又是什么,尚不清楚。如果机器真能自主产生意识,那也只能说,这是宿命。
相较于这种可能性非常微小的威胁,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制度产生的冲击。这种冲击,并非人工智能的主动行为,而是当其改变目前的生产行为方式后,人类社会自身适应、调整自身制度的努力所带来的改变。
虽然人工智能带来的自动化潮,可能消灭近半数的工作岗位,但失去收入的只是普通的劳动者而已,企业却可能因此受益,甚至获取更多利润。那么这些利润、财富该如 何分配呢?很大可能是这个社会的财富将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正如英国乐施会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报告所言,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八个人,拥有财富是人类总体财富的一半。想象一下,如果机器人革命加剧这种趋势,结果又会如何?社会的不公平将会是极大的问题。正如上一次工业革命,使得劳动与资本关系发生了变化,进而产生了福利制度和福利国家。现在,我们更紧迫的事情,恐怕不是去想,人工智能有了自主意识后,会如何消灭人类,而是在面对新的劳动关系、新的生产方式时,人类社会的制度究竟应该怎么调整。
所以,如果人工智能能够摧毁人类,那一定不是因为人工智能觉醒,而是人类在这一波的社会关系变化中,自己失控了,放任极端化的社会制度出现,破坏了其自身生存的基础。这与其说是人工智能带来的,还不如说是人类自身的不可靠所导致的。
(摘编自南方时报网,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技术将会是对人类智能的简单、粗糙的模仿,它只是一种粗浅的数学模型。
B.人工智能中即使能够建立所谓的“神经网络”,也与人类神经系统的真实情况相差甚远。
C.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制度产生的冲击可能会大于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的威胁。
D.人工智能带来的自动化潮可能使企业获取更多利润,还改变了目前的生产行为方式。
【小题2】下列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科幻作品设想了机器人终将取代人类的悲惨结局,霍金也表示过对未来人类命运的担忧。
B.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可能源于对人工智能理解的不确定以及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制度的冲击。
C.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会变得比人类聪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就一定会与人类为敌。
D.人工智能如果能摧毁人类,更可能是人类在适应新的一波社会关系变化中,自身失控而导致的。
【小题3】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存在一种两难境地,人工智能虽然给人类带来了便利,但其发展也有诸多不确定性。
B.目前的人工智能产品在应用上局限于极窄的范围之内,但如果做出足够调整,也有可能实现产品的简单跨界。
C.人类对于自身的了解尚且有限,人工智能能否自主产生与人类相同的意识对于人类来说更是不能确定之事。
D.如果人类在社会关系的变化中失控,破坏了人工智能生存的基础,就可能使得人工智能反过来摧毁人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2 08:32: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种深久的不安

乔叶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看见穿得很破的收废品的老人,骑着锈迹斑斑的三轮车,摇着牛皮纸扎成的拨浪鼓,在繁华的大街上一脸灰尘,我就会觉得不安。看见卖水果的小贩,小心地拎起一串葡萄,把那些裂了口的果子仔细地摘下,然后把它们最大最好的那一面朝外码好,在薄暮里用芭蕉扇赶着聚拢过来的蚊蝇,我也会觉得不安。看见人力车夫坐在树阴下,寂寞地抽着烟,眼神却毫不懈怠地关注着来来往往的人流,仿佛要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他们的乘客,我还会觉得不安。

②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每月赚多少,有几个孩子,住在什么地方。除了从表象上对他们的职业生活有一点认识,我对他们一无所知。可我就是无法抑制自己的这种不安。他们也是有幸福的,我想。生意顺畅的时候,年节团聚的时候,雨天憩息在家里喝点小酒的时候……我相信他们的快乐,也欣赏他们的享受,可我还是感到不安。而我不安的原因听起来竟是这样矫情和可笑——因为我的物质生活比他们富足。

③精神生活充满了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是不能比较的。我知道。可物质生活上我确实比他们富足。每当我掏出钱夹去消费时,就不由得会想到他们。一件专卖店里的名牌T恤,一道豪华饭店里的特色佳肴,一辆已经在路边等候的帕萨特出租车……每当我把目光投向这些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仿佛我在无形中欠了他们什么,而不能无所顾忌地去花这些其实是自己一分一角挣来的钱。

④有很多人的物质生活都比他们好,也比我好,我知道。我只是平民百姓中的一分子。然而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有三六九等。我不是最低的一等,也不是最高的一等。如果作为最低等,我一定不会甘心。但是当我看到真的还有那么多人在我的界线之下生活时,我却无法对自己理直气壮地说:“花自己的钱,想他们干什么,比你过得好的人多着呢!”

⑤似乎是有些神经,有些自作自受。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可细细想来,难道不是么?我的上几辈的亲人中谁没有和他们一样在最狭窄的空间里挣扎过?谁不是和他们一样为了最基本的生计奉献着自己最浓稠的汗水?他们中有多少人敢去翻看“梦特娇”的标价?有多少人摸过五星酒店里的紫檀雕筷?有多少人会识别蓝鸟和奔驰的标志?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怎么能够容许自己这么快就割断我和他们之间最本质的那种血脉关联?

⑥我做不到。鲁迅说过,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而我已经看到有太多的人正在奢侈和放纵中苟活着。我不想这样。我常常会问自己:有必要穿这么好的衣服么?有必要吃这么贵的菜么?有必要坐这么好的车么?答案常常不是肯定的。那么,我就会坚定地远离这些东西,去做一种最经济的选择。

⑦我不评价别人的消费。这是个性化的时代,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只尽力来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欲望随着时尚的标准而高涨。仿佛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离那些底层的人们更远,同时也才能让心灵获得最质朴的感知和最踏实的抚慰。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看到其他人物质生活没有“我”富足就感到不安,在许多人看来,这种解释可能十分矫情可笑。
B.每当“我”把目光投向这些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而不能“理直气壮地花钱”,会想到“他们”,因为“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
C.只因为作者是农村人的后代,不容易割断和他们之间的血脉关系,所以才会表达出对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一种同情和亲近。
D.虽然作者说不评价别人的消费,因为在个性化的时代这是不被法律许可的,但作者还是想通过本文去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
【小题2】本文第①段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好处?
【小题3】第⑤段中作者说:“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寒衣节”是中国传统民俗,10月31日不少市民在街头祭祀先祖。为了确保“蓝天工程”,西固区各街道社区以及执法、环卫等相关部门的干部、网格员,走上街头一起开展“寒衣节”冬防工作。
西固区兰苑建国宾馆周边是全市大气污染防治示范区。31日下午,记者来到西固区兰苑建国宾馆周边看到,陈坪街道的干部和网格员手里拿着清扫工具来回巡查,引导市民在祭祀区域烧纸,倡导居民在“寒衣节”文明祭祀,在市民们祭祀完毕后,配合环卫工人清理焚烧后留下的一堆堆黑色纸灰。
西固区陈坪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30日起,街道组织300多名干部和网格员上街巡查。在充分尊重民风民俗和考虑居民情感的前提下,街道根据各社区、各网格实际情况,共设置9个集中祭祀点,并张贴“集中祭祀点”标识。
在先锋路、福利路等其他街道社区,西固区环卫局洗扫站及时安排调度小型冲洗车,冲刷路面焚烧后的黑色斑块。
今年劝导工作较往年顺利很多,大部分市民都表示积极配合,愿意在指定的集中祭祀区域烧纸,还有部分市民开始采用鲜花祭祀等绿色文明祭祀方式,为“蓝天工程”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摘自《兰州日报》)
材料二:
铜川市耀州区通过多项工作举措持续引导市民群众移风易俗、文明祭祀:一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每逢清明节、寒衣节,全区就提早动手安排,通过电视、报刊、网站和微信微博等媒体发出倡议,并张贴公告、标语,让文明祭祀理念深入人心;二是合理引导逐渐规范,市民群众摒弃烧纸等陋习需要一个过程,民政等相关部门就在城区设置了2个公祭点和4个祭祀点,杜绝随意焚烧引发火灾;三是主题活动引领风尚,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以来,每逢清明节、寒衣节,各个社区都会组织“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让鞠躬默哀、敬献鲜花、抒写思忆等祭扫方式成为新风尚。
(摘自陕西新闻网)
材料三:
会议强调,从10月30日到11月1日期间,各部门要加大巡查执法和宣传力度,确保相关工作进一步落实。民政部门是做好禁止露天焚烧祭祀用品工作的牵头单位,工商、综合执法、公安、环保、建设、卫计委、交通运输管理等部门是禁止生产、销售、焚烧祭祀用品的管理单位和职能部门,要各自依法履行主体职责。广阳区、安次区、廊坊开发区作为落实禁止露天焚烧的责任单位,要按属地管理原则,具体落实相关工作。在此基础上,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要做好禁止焚烧祭祀用品的宣传教育工作。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社会团体应当发挥优势,做好禁止焚烧祭祀用品宣传教育的配合工作。
“我觉得市里禁止焚烧祭祀用品的政策很好,作为商户,虽然收入会减少,但是倡导文明祭祀,拒绝烧纸是利人利己的大事,我们举双手支持。”新开路上东升殡葬一条龙的老板张静告诉记者,自从他们接到通知,就把纸钱返厂了,而且决定再不进货。碰到有客户来买纸钱,他们还提醒客户文明祭祀,希望他们以后都不要再购买、焚烧纸钱。
采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市民对“禁烧令”给予了肯定和支持,“我能理解,以后我也会加入到义务宣传的队列,这是社会进步的又一体现,也是市民素质提升的体现。”市民李宇说。
(摘自廊坊人民政府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三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寒衣节”是中国祭祀先祖的传统民俗,兰州市西固区的做法可以说是既确保了“蓝天工程”,又尊重了传统民俗。
B.西固区陈坪街道增设9个集中祭祀点供市民使用,这是他们在充分尊重民风民俗和考虑居民情感的前提下做出的临时决定。
C.廊坊市执行“禁烧令”需要各部门依法履行主体职责,民政部门是牵头单位,工商、综合执法、环保等部门是管理单位和职能部门。
D.廊坊市商户普遍表示支持当地政府禁止焚烧祭祀用品的政策,认为倡导文明祭祀,拒绝烧纸是利人利己的大事。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
A.兰州市西固区市民都愿意在指定的集中祭祀区域烧纸,有的开始采用鲜花祭祀等绿色文明祭祀方式,为“蓝天工程”作贡献。
B.兰州市西固区环卫局洗扫站及时安排调度小型冲洗车冲刷路面焚烧后的黑色斑块,配合环卫工人清理留下的一堆堆黑色纸灰。
C.市民群众摒弃烧纸等陋习需要一个过程,铜川市耀州区通过多项工作举措持续引导市民群众移风易俗、文明祭祀。
D.廊坊市按属地管理原则,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优势,做好禁止焚烧祭祀用品的宣传教育工作,具体落实相关工作。
E. 廊坊市大部分市民对“禁烧令”给予了肯定和支持,有市民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又一体现,也是市民素质提升的体现。
【小题3】请比较三则材料,说说各地在引导市民文明祭祀方面的做法有哪些异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猪头李

许宗耀

金堤有个劁猪匠,姓李,人称猪头李。在金堤及金堤周围的村落,猪头李的一句话对一头猪的命运有绝对的决定权。劁了的,活个一年两年便被宰了;留着的娶妻或生子,能活个十年八载。

猪头李到哪村劁猪,小猪仔叫唤,小孩子也围在周围叫喚,抢猪蛋子不说,还喊“猪头李”,猪头李也不恼,照样给猪蛋子。孩子们抢了猪蛋子,撒上盐,用麻叶包几层,放在锅底用柴火烧,麻叶烧焦取出来,剥开,猪蛋子外焦里嫩。猪头李当时很受孩子们待见。一个夏天,猪头李游村串乡来到金堤外毛庄。毛庄前不挨村后不挨店,孤村一个,地处老黄河身,流沙多,一起风,沙就聚堆,到处都是一两丈高的沙土岗,土岗上草木丛生,一人穿过,凄凉阴森。

干完活,天已擦黑,有一个人过来拍拍猪头李的肩膀说:毛司令叫你。毛司令是金堤一带的土匪头儿,有百十号人、几十杆枪,跟豫北最大的土匪头儿王三祝是换帖朋友,在金堤是人见人怕的人物。猪头李收拾好东西,来到毛司令家。毛司令见面就哈哈笑:兄弟,你可来了,酒席我已经摆好了,我儿子从市里捎来的马家烧坊的好酒“一马平川”,今天可得喝醉了!
原来毛司令是惦记猪蛋子!毛司令打小就爱吃猪蛋子,尤其爱吃撒上盐用麻叶包着放锅底烧出来的猪蛋子。猪头李的爹劁猪的时候,毛司令没少和同伴抢猪蛋子。
当即安排人去烧猪蛋子,四五个人就喝开了。约莫三更时分,几个人都已喝得醉醺醺的。毛司令说:五子,喊几个兄弟起来,干活。又拉住猪头李说:兄弟,今个儿让你开开眼,见过埋活人吗?没……没见过,我胆小,就不去了。猪头李说。你哪天不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还怕啥!今儿个让你看看兄弟的营生月黑风高,毛司令带队,十来个人,有四个人抬着一个麻袋,一起来到庄外土岗深处。
兄弟,见过倒栽葱吗?毛司令问。

倒栽葱是一种埋活人的法子,很残忍。挖一个竖直及腰的圆洞,将人头朝下放入,露着屁股在外,用土埋实,待人一放屁,齐了,人就被活活憋死了。

猪头李说:毛司令,天这么黑,我也看不清,还是挖个坑扔里算了。

天也晚了,听兄弟的。毛司令吩咐抓紧挖坑。挖好一个两三尺的深坑,从麻袋里倒出一个汉子,汉子双手反剪绑着,嘴里塞着破布,被一脚踹到坑里。

等等,既然埋他,让他睡舒服些。猪头李边说边跳到坑里。

没想到你操刀的还这么磨叽。毛司令嗤笑道。

猪头李摆正汉子的头,顺势塞眉头下一个大坷垃,一拍汉子的屁股,说,趴好!顺势一摸汉子反剪的手,湿水细麻绳拴着,他偷偷拔出劁猪刀,猛往中间一划,绳“嘣”地开了,汉子含糊地叫了一声。

猪头李,你在劁人呢!众人笑道。

我看人死了没,掐了一把。猪头李也笑道,爬出坑,和众人一起埋土,将地面摊平,回去睡觉。

第二天,猪头李照样劁猪。

一直过了几年,也没听说被埋汉子的事。反正那时候死个人如同死个狗死个鸡,没多大声息。后来,解放军从太行山南下。毛司令带领一帮人企图抵抗,全被剿灭。猪头李想起被埋的汉子,不由地叹息:活不活,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1948年,工作组进村,队长姓韩,是一个高大的汉子,见有人劁猪,非常激动,一问旁人,劁猪人是猪头李,急忙上去拉住猪头李:你认识我吗?

猪头李一脸茫然,摇摇头说:不认识。

韩队长伸出右手,手背上有一道十多厘米长的疤痕:这个伤疤是你划的!

猪头李还是一脸茫然:领导,你认错人了,我不认识你。

后来,成立农会,韩队长让猪头李当副主任。猪头李说:我斗大的字儿不认识一个,让别人当吧!可猪头李怎么隹辞也推辞不掉,当了副主任。再后来,县里成立农畜牧委员会,在韩队长的推荐下,猪头李作为畜牧稀有人才去上班,成了公家人。我见到猪头李时,是在他们村驻队,他早已从畜牧局副局长位子上退下来,在家养老,每天步履蹒跚地拖把藤椅立在门口看风景,有时候嘴巴下还淌着哈喇子。

这时,要有人说他就是猪头李,劁猪时身手如何矫捷,年轻人一定认为是讲笑话。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了猪头李从年轻时劁猪的辉煌时光到年老退休时的悠闲惬意。猪头李虽是劁猪出身,却能坐上畜牧局副局长的位子,凭借的不仅是他的奇遇、善心,还有他的能力。
B.猪头李虽是操刀者,但十分胆小,见不得血腥场面,毛司令残忍的倒栽葱埋人法,让猪头李不敢直视,只好推说晚上看不清,其实是因为太胆小,没见过那样的场面。
C.文中细节描写比较成功,比如猪头李给汉子眉头下垫坷垃,这样就可以让汉子有口气,松了手可以支撑身体,慢慢弓身体,可以爬出来韩队长的死里逃生也就合情合理。
D.小说语言质朴、简洁,但塑造的人物形象却有血有肉,主人公虽无轰轰烈烈的奇遇,但有高尚的品质。猪头李的升迁、毛司令的死宣扬了“善恶有报”的思想。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是对“毛庄”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猪头李在家养老,有时还淌着哈喇子,年轻人无人相信他当年劁猪时身手矫健作为结尾,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雪
孙家正
一场好大的春雪。老人向窗外望去,地,雪白雪白;天,湛蓝湛蓝。推开窗子,一股清新、凉爽的风扑面而来。他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这雪后的空气,直觉得润心洗肺,爽脑怡神。
五岁的小孙女妞妞,听说下雪了,一骨碌,自个儿从床上爬了起来,胡乱地穿了衣服,便吵着闹着,要爷爷带她去对面小公园里去堆雪人。
早饭后,这爷孙俩踩着积雪,便兴致勃勃地出了小区。走着走着,妞妞忽然放慢了脚步,悄悄地拉了拉爷爷的手。只见街口一侧的小土堆上,站着一个大约也就七八岁模样的男孩。那男孩的头发乱蓬蓬,上身穿一件脏兮兮的、长到膝盖的棉袄,下面是条薄薄的单裤,脚上一双老式的胶底球鞋也已破烂不堪。男孩面前放着一只豁了边的破盆子,里面有少许纸币和硬币。男孩身后的地上,蜷伏着一个衣衫褴褛,怀抱双拐的男人。行人往来,有的匆匆经过;有的人瞥上一眼,摇摇头,继续行路;还有的人,连头都不转过去,散步赏雪,悠然如常。老人想,这不能怪人们麻木冷漠,这类利用儿童和残疾人骗钱的伎俩,早已屡见不鲜。话虽如此,但每次见到此类情景,老人的内心便不免有些纠结。
老人出身贫寒,当然知道生活的艰辛。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到部队,给首长当了秘书。后来又随首长到地方工作。一年春天,他们那个地区出现了大批的乞讨农民。首长要求各地立即查明情况。老人永远都不会忘记,当他把汇总的简报交给首长时的情景。各地的汇报不约而同,几乎一致说,当前,本地形势一片大好,人民安居乐业,乞讨乃是邻省某地流入的农民。还说,春季外出乞讨是那个地区的传统。首长看了汇报,脸色铁青,“刷”的一声,将简报甩在地上,骂道:“胡说八道!乞讨为业?还传统!老子让这帮饱汉不知饿汉饥的兔崽子统统转业,也改行讨饭去!”
再后来,他也转业到地方,还在东部沿海的一个地区做了领导。他工作的那个地区属于全国先富起来的地方之一。但每次当他去看望老首长时,老首长总是反复叮嘱他:“富裕的地方,要多关心贫困的人民!”还特别提醒他“富窝里的穷人的日子更加难过哟!”
老人退休后常常爱回想这些往事,他自认为,没有辜负老首长,自己从来就不是那种富而忘贫之人。他在任时,这方面口碑不错;退休多年,捐款、救济这类活动,也从未落后过。
唯独这“乞讨”问题,让他烦恼,让他左右为难。诈骗、“碰瓷”之类的事听多了,有时,自己也犯疑惑。如今,政策好,挣钱的门路多得是,讨饭要钱,不是骗子,大概也是好吃懒做吧!不过,这些想法闪过之后,老人不由得又会自责起来。特别是一想到老首长,心里便很不是滋味。
妞妞磨蹭着不愿离开,老人拉了拉孙女,催促道,“妞妞,咱们走吧!”
他们往小公园走去。走着走着,老人感到手下变得沉了起来,妞妞往后赖着,接着,她干脆蹲下,不肯走了。老人俯身抱起孙女,继续往前走去。但是,没走几步,老人忽然觉出趴在肩上的妞妞好像正在哭。
他连忙停了下来,轻轻地问道:“妞妞,怎么啦?”
妞妞说:“刚才,我看到那个小哥哥哭了! ”
老人叹了口气,摇了摇头:“那是骗人的!”想继续往前走。
妞妞仍然不依,追问道:“爷爷,全是骗人的么?”
老人一时语塞,含含糊糊、支支吾吾道:“嗯,多数是……也许,也不一定……”
妞妞并不罢休,像是问爷爷,又像是自言自语地嘀咕:“万一、万一……如果万一……那可怎么办哪! ”
老人心头一惊,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忙问道:“妞妞!你是说,万一这是真的,不是骗人的?”
妞妞“嗯”了一声,伏在老人的肩头,竟委屈得大声地哭了起来。而且,一发而不可收,劝也劝不住。
老人有点慌乱,手足无措。妞妞的哭声,猝不及防,给他以触动,也让他愧疚。这原是个极其简单的问题,还要妞妞问起吗?再说,假的便可以漠视么?倘若属于诈骗,那男孩的处境不是更加令人忧虑么?
老人自责,又甚感欣慰。他心疼地搂着妞妞,把她抱在怀里,心里暖暖的。
过了一会,妞妞不再哭泣,慢慢地平静了下来。看来她已拿定了主意。她从爷爷的怀里滑落到地上,拉着老人的手,盯着他的眼睛,不容置疑地说:“爷爷,我们回去吧!”
老人俯身看着孙女,郑重地说道:“好,咱们回去!”
妞妞牵着爷爷的手,走在前面,向那土堆,向那男孩走去。
太阳升高了,天空却似又飘下了雪花……
抬头一看,原来是道旁柳树上的积雪在融化、散落。剥落了积雪的柳枝,水淋淋、湿漉漉的,泛出了若有若无的浅黄嫩绿,在初春的阳光里,显得格外清亮、光滑和新鲜。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对乞讨男孩的外貌描写很详细,他的落魄与路人的动作神态形成鲜明的对照,反映出了路人的麻木冷漠。
B.老人曾经给老首长当过秘书,老首长的言行对他的影响很大。小说中老人的这段回忆运用了插叙的手法,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可信。
C.面对孙女的质疑,老人回答“嗯,多数是……也许,也不一定”时的心理和《祝福》中 “我”回答祥林嫂对“地狱”的提问时的心理一样。
D.连革命一生的“爷爷”也用怀疑的态度来看待社会。只有涉世不深的五岁妞妞还相信“万一他是真的”,这反映出环境对人的情感态度会产生影响。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说中老人的形象特点。
【小题3】请分析小说中开头和结尾关于雪景的描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