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则新闻在全球炸开了锅,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宣称,他已经创造了一对基因编辑婴儿。这对双胞胎一出生就异于常人:她们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而婴儿的父母都是艾滋病患者,很可能将艾滋病传染给婴儿。尽管现有的辅助生育技术足以帮助患有艾滋病的父亲得到健康的小孩,他却依然选择尝试用编辑胚胎基因的方法来让婴儿免疫艾滋病。

然而,这项看似是重大突破的医学技术,却遭到了全球医学界和媒体舆论的纷纷谴责。之所以各国都不越雷池,是因为两点:第一,从技术角度看,这项实验风险巨大,甚至有可能给人类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第二,从伦理角度看,人是生而平等的吗?这项技术所带来的不公平问题,将会扯掉最后一块公平的遮羞布。

基因编辑婴儿这类事件的发生,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它涉及对人类疾病的理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甚至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基因“黑客”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审视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平衡发展。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二:

高绍荣表示,虽然目前在小鼠上做基因编辑的实验看起来比较完美,但当其应用于人的胚胎上时却可能遇到很多问题。贺建奎并没有对实验小鼠做病毒性感染等检测,也说明他的这项实验并不完善。“基因编辑婴儿”这件事本身就不符合规定,做任何实验都要有底线,这是不能突破的。

李久辉表示,“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之后,舆论普遍认为其行为不对,但对于其到底是违法还是违规,很难说得清楚。他认为,只有建立生命科学、医学临床研究领域的相关法律,才能确保实践研究中避免偏差和灾难。

在李久辉看来,医学和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药物运用于医学临床,在从医学试验研究向医学临床过渡或转化的过程中,必须明确二者的界限,具体到医疗实践中,还需要明确受试者和患者的界限,并通过相关的医学伦理审查和法律监督制度,保障受试者和患者的权利。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三: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声明

近日,媒体报道某技术人员宣布其研究成果,声称诞生基因编辑婴儿,引发国内外科技界广泛关注和社会公众不安。我联合体就此事声明如下:

一、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项革命性技术正在推动着生命科学研究发展,但其应用安全性尚有待于进一步全面评价,如何审慎使用该新兴技术关系到人类健康和长远福祉。中国政府分别于2003年和2015年出台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为基因编辑技术等的应用明确了基本准则,为开展相关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根本遵循,这得到了中国科技界一致共识。

二、我们坚决反对有违科学精神和伦理道德的所谓的科研研究与生物技术应用。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实属违反伦理道德和有关规定,已严重扰乱科研秩序,对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国际声誉造成严重损害。我们对此坚决反对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立即组成多部门联合调研组对涉事机构和人员予以严肃调查和处罚。

三、此项所谓“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无论是否属实,都是对新技术的滥用,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

我们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愿意为调查工作提供学术和技术支撑。

特此声明。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

2018年11月2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因编辑技术会扯掉最后一块公平的遮羞布意即它颠覆了人生而平等的基本伦理,造成生而不平等。
B.为避免基因编辑研究中的偏差和灾难,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明确研究和临床、受试者和患者的界限。
C.基因编辑技术虽然是一项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发展的革命性技术,但严重违反社会伦理道德和有关规定。
D.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明确表示,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必须严査涉事人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因编辑技术使两个孩子“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从这个角度看贺建奎的研究实验应是成功的。
B.基因编辑技术虽然已经通过小鼠实验成功,但如果应用于人的胚胎上,有可能遇到很多问题。
C.靠法律和科学家的自律,本可以使基因编辑技术健康发展,但是基因“黑客”的出现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D.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从伦理角度看,基因编辑技术都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伤害,因此各国表现谨慎。
【小题3】根据以上材料,请简要分析贺建奎作为科学家错在何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6 04:48: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密林深处
陈德鸿
枪声是下半夜突然响起的,爆豆般一阵紧似一阵。六爷急忙跑出窝棚,紧张地向响枪的砬嘴岭方向张望。一个多小时后,枪声渐渐弱了下去。六爷叹口气,牛大完了。
牛大是砬嘴岭胡子的头儿,手下有胡二等六十多个弟兄。六爷想把牛大这伙人拉过来,但牛大对六爷说,你给杨司令捎个话,请他放心,我们肯定不祸害老百姓,但也绝不会投了小日本。
六爷回窝棚里抽了袋烟,刚想躺下,远处突然又响起了零星的枪声,断断续续的,竟然朝着六爷的住处飘来。
六爷心里“咯噔”一下,刚冲出门,影影绰绰地便见七八个人向这里跑来。
谁?六爷大声问。是我,六爷,我是胡二。话音未落,一群人已经奔到了近前。
六爷看着气喘吁吁、满脸汗水的胡二,忙问,出事了?小鬼子……小鬼子偷袭了砬嘴岭,大当家的他们都没了。胡二喘了一会儿,流着泪说,统共就跑出我们几个。胡二擦了把脸说,按眼下这情况,我们只有投抗联了。这个?六爷刚想说什么,随着一阵枪响,有子弹落在了附近。几个人立刻散开,开始还击。
胡二把六爷拽到一棵大树后面,颤声说,六爷,我知道你和杨司令有联系,快带我们走吧,鬼子跟屁股就上来了呀!
六爷来不及细想,使劲拍了拍胡二的肩膀说,马上跟我走。六爷带着八个人在山里七拐八拐,快天黑时,终于摆脱了鬼子的追击,进到了一处抗联的密营——一处窝棚。
胡二和几个人好奇地打量着空荡荡的密营,脸上满是失望。六爷说,这个密营是安置伤员用的,战士们不在这里。哦。胡二点点头,跑了一天,我们的肚子早瘪了,有没有啥吃的?六爷笼着火,不长时间,便把二十多个土豆烧熟了,又找出两个大碗,倒上了酒。看六爷熟练地操持这一切,几个人都睁大了眼睛,一个人忍不住问,这里面生火,外面不会看到烟?
看到还行?六爷愣了一下,你这口音可挺怪的,不是这边人吧?胡二忙接过话来,对,对,他不是咱们这边的人,是山东的。
是山东哪儿的?六爷问。是山东,山东沧州人。胡二说。
对,是山东沧州,那儿练武的人多。那个人忙接过话来。好,好。六爷笑了,不管哪儿人,打鬼子的就是好人。
没想到,吃饭时,不论六爷如何劝,这几个人就是不喝酒。
六爷说,咱晚上就睡这木炕上,连个盖的都没有,冻出病明天还咋赶路?胡二问,六爷,咱啥时能找到杨司令啊?快了,再翻几座山就到了。六爷说,要是你们中有一个病了啥的,耽误了时间,杨司令他们兴许就转移到别处了。那个沧州人朝胡二点点头,胡二说,既然六爷这么说,那咱们就喝点儿,好好睡一觉。
快半夜时,六爷迷迷糊糊刚睡着,突然被一阵叽里咕噜的梦话惊醒了,他的心猛地哆嗦了一下,再想细听,那个山东沧州人却使劲地咳嗽了几声,爬起来,在墙角哗哗地撒起尿来。
六爷再也没有了睡意。
天刚亮,六爷便带着几个人上路了。正是初冬时节,光秃秃的树林了无生机,快中午时,天空开始飘起了雪花。
胡二看了看阴沉的天空,有些急了,问六爷,还有多远啊?快了。六爷指着山下一片望不到边的荒草甸子说,咱们穿过这个大甸子,再翻两座山就到了。
胡二向山下看了看,脸白了,我知道那甸子,那是片沼泽地,往里陷人,好像没人走过啊!
没人走过?六爷撇撇嘴,我找杨司令就经常走,里面有条密道。胡二看了那个沧州人一眼,有些为难地挠了挠头。六爷说,不走甸子也行。眼见着这雪越下越大,等咱们赶到了杨司令的驻地,怕是他又走了,可就不好找了。这……这。胡二的脑门上冒出汗来,他焦急地看着那个沧州人,沧州人瞪了他一下,指了指山下。胡二忙点点头,对六爷说,那就走大甸子吧,我们也想早点见到杨司令。六爷长舒了一口气,带着八个人,向山下千百年来从没人走过的大甸子走去……日本关东军史载:昭和十二年11月,关东军小野暗杀队执行任务时,在大黑山一带失踪。当地县志载:抗联交通员郑大力同志于1937年初冬失踪;郑大力,男,河北沧州人……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激烈的枪声开篇,“爆豆般一阵紧似一阵”运用比喻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设置了特定的背景。
B.“胡二和几个人好奇地打量着空荡荡的密营,脸上满是失望”,其中的神态描写表现出他们想投奔抗联却扑了个空的失望。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一阵叽里咕噜的梦话”这一细节暴露了那个山东沧州敌人的身份。
D.这篇小说构思精巧,写敌人设计,六爷将计就计,双方斗智斗勇,不但情节引人入胜、惊心动魄,而且彰显了主题。
【小题2】请结合胡二等人从“投抗联”到被带入大草甸的经过,简要分析六爷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小说以日本关东军史和当地县志的记载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韵外之致——苏轼的意义
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因他是一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轼所以为苏轼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因其多才多艺、异常聪明敏锐,而最受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的喜爱。
B.因为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所以作者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C.作者认为,虽然苏轼的文艺成就不及屈、陶、李、杜,但他在中国美学史上却有重要的影响。
D.作者认为,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不是谨守儒家思想,而是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比前人任何退隐要更深刻、更沉重的人生空漠之感。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和美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的一项是
A.苏轼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B.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C.苏轼的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无法超脱,难以排遣,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D.苏轼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文章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但他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B.苏轼在文艺领域中更充分而深刻地透露出对整个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C.陶渊明诗歌中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的美,被苏轼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朱熹感受到的苏轼思想中埋藏着的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学术研究的“人情味”
钱理群
作为“人学”的学术研究,它不仅要重视研究者的人的主体性,而且还要处理好与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作家的关系问题。对此,钱谷融先生提出了一个重要原则——既不为贤者讳,可又绝不过于苛求,还是出之于谅解与同情。要做到这一点,实在不容易,不但要有清明的理智,更要有博大仁爱的胸怀。
在另一封书信里,钱先生又提出了“缘情度理,态度宽厚”,切忌“过苛”。这里集中了钱谷融先生一生治学的经验,有着深刻的学理,值得认真琢磨。我体会,其中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其背后都蕴含着钱谷融先生的人性观。
首先是“不为贤者讳”。这自然是有针对性的,这正是中国学术研究,包括文学研究,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一个致命问题:总是受到意识形态的限制而有所忌讳,设置了许多人为的禁区,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而有些研究者则是研究愈深,对研究对象感情愈深,也就自觉、不自觉地“为贤者讳”。
更有甚者,有些研究者,把个人的学术地位和其研究对象的地位连在一起,着意拔高研究对象,而回避其不足。这样的对历史的遮蔽,违背了学术研究必须“面对一切历史事实,揭示历史真相”的科学性原则,违背了钱谷融先生一直强调的学术“良知”,在他看来,“如有顾虑,干脆就不必写文章”。而从我们这里讨论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的角度看,这样的“为贤者讳”,实际上就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持“仰视”的态度,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人与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平等”原则,而这一点,正是钱谷融先生所要坚守而绝不能让步的。
研究者对研究对象,不能“仰视”,其实也是不能“俯视”的;于是,又有了第二个方面的“苛求”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学术研究,包括文学研究,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一个痼疾,用钱谷融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有太多的“诛心之论”。这样的“苛求”“诛心”,一方面,是缺乏历史感,不能还原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考察研究对象的得失,因而也从根本上违背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同时也是缺乏对研究对象的尊重与同情,而将研究者自己置于道德的、政治的、艺术的“制高点”,进行审判式的“研究”。
而钱谷融先生所要坚守的人道主义的绝对原则,则是要“坚持‘把人当作人’。这对自己而言是要维护自己人格的独立自主;对他人而言,则是要懂得尊敬人、同情人”。因此,钱谷融先生在这里呼吁学术研究对研究对象要有“谅解与同情”,要“态度宽厚”,有“博大仁爱的胸怀”,实际上就提出了一个“学术研究也应该有人情味”的问题,呼唤“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学术”,而这正是许多研究者所忽略的。在今天“铜臭味”越来越浓,学术研究越来越技术化,人文精神失落的学界,这样的呼吁,或许是更具有现实的迫切性的。
(有删改)
请简要归纳本文的论述层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海权可界定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在海洋领域或运用海洋所享有的实力、影响力或控制力,它不仅包括海上军事力量,还包括海洋经济实力和海洋科技水平。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并不足以保证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海军的强大有利于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反过来,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加强海军的实力。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必然要求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海军实力的加强。但是中国的海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海权,这主要是由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差异决定的。
与西方文明相比,儒家文明缺乏侵略性和扩张性,这使得中国崛起的范式和要素不同于西方大国。作为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中国一贯反对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中国经济的强大更多取决于内在的廉价的劳动力和勤劳节俭的民族传统,而不是依赖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和寄生性的国际货币体系。但是只要国际法还不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必须发展海军实力,以强化海权。不过中国海权的内涵与西方扩张性的传统海权有所不同,中国海军实力的提升,主要目的在于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从而有效维护国家权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南海各国就是趁中国海军实力虚弱,事实上侵占了中国的南沙诸岛。
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传统也使中国的海权缺乏攻击性和扩张性,中国海军强国的目的不是干涉他国内政,而是为了从海洋利用与世界和平中获取物质利益和安全保障。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而不是无限战争,而且陆上防卫压力也使海军建设不能从战略层面向战术层面无限推进。战术意义上的海洋维权可由政府执法部门来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国际舆论和外交的压力,也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因为执法争端可归因于对国际法实施和解释上的分歧,而战术上的军事行动会因违背和平与发展潮流诱发“中国威胁论”。
通过经济发展和海洋战略实现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战略目标是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而不是与西方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有效地维护国际海洋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而海洋霸权国则有可能威胁他国的海洋权益。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以及儒家文化都使中国应坚持和发展海权的和平性内涵,并以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和海洋争端的解决能力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其海洋权益。
(摘编自江河《国际法框架下的现代海权与中国的海洋维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是通过加强海军实力来强化海权,保证经济实力的提升。
B.中国海权的内涵不仅受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影响,也受制于陆上防卫压力。
C.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因此不会被视为威胁。
D.中国目前主要依靠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海洋权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经济强大的内在原因,是中国迫切需要壮大海军力量成为海洋强国的有力证据。
B.中国南沙诸岛被长期侵占的事实说明目前国际法还不能十分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
C.本文先通过比较分析阐述了中国海权的特点,然后提出了中国海洋维权的目标。
D.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和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阐述中国海权维护问题的基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依然存在,中国和平维护海洋权益的阻力就存在。
B.如果国际法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不一定要发展壮大海军实力。
C.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这是为了顺应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D.如果要驱离他国擅入中国海域捕鱼的渔船,应首选海警而非海军来执行任务。

同类题5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技击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徒手的拳脚肢体的运用,一是掌握使用武器的技巧。早在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们在与禽兽的斗争中就逐渐形成奔跑、跳跃、闪躲、滚翻、拳打、脚踢等徒手的以及运用石制、木制武器的技能,出现了攻防的种种姿式与动作。

原始时期人与人的争斗与武术萌芽关系更为紧密。原始人群之间,为争夺食物、领地,或为争夺首领的地位,均常常发生争斗。这些人与人的战斗,有力地促进了原始武术的形成。到了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之间出现了战争,社会集团之间有组织的战斗,更加速了武术的发展。古代有关黄帝与炎帝发生战争以及黄帝平定蚩尤的一些传说,都是原始战争的反映。特别是蚩尤成为古代非常英武的战神。古代传说许多武器是他发明的。如《世本》“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述异记》“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能人,人不能向。”这表明到原始社会末期,原始武术有了极大的发展。这时期出现的许多武舞,既是战斗的演习,也是武艺的操练,表达原始人对力量的赞美。这些武舞,也是原始击刺动作组合成简单套路的萌芽。据《淮南子·缪称训》记载:虞舜时期,三苗族反叛,被舜帝三次打败,终不降服;后禹率领军队表演手执巨斧与盾牌的“干戚舞”,显示出高超的武功和威武雄壮的气概,使三苗既感动又害怕而终于降服。

(有删改)

【小题1】哪些因素促使原始时期武术的萌芽?
【小题2】简要概括原始末期的武术有“极大的发展”的特征。
【小题3】“干戚舞”的出现具有哪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