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通心木

张港

在使弓用箭的年代,齐齐哈尔东城壕有家门户,号“曲直堂”。曲直堂是造弓的,将最直的木料弯曲成弓,弯曲的弓射出最直的箭,要不咋叫曲直堂?

曲直堂传人包老汉,正与儿子给弓摽劲儿,大门外不是好声的叫嚷。

一大群人,立门口喊叫,还招呼四邻街坊男女老少。

是老熟人老主顾带兵的佐领塔格拉。包老汉拱手:“这不是神箭佐领塔格拉,出了啥事?”

塔佐领指自己鼻子尖说:“你还能认得出我?我还有脸么?我还有鼻子眼睛么?我的脸丢没了,一张脸掉地上,砸得脚面生疼。我,我我没脸了呀!”

原来,神箭塔佐领在大校场,射出偏心箭,三射三偏。这叫哪门子神箭?这叫带兵的佐领?哈哈大笑,一传俩,俩传仨,佐领塔格拉确实没脸了。

塔佐领当众人调转舞弄手上的弓:“我说老包头儿,你自己老眼睛看看,这是你的手造的弓。大家看明白了,毛病在他的弓,不是我塔格拉射得不准。”

老包头接弓一看,心咯噔一下子:这把弓,用的不是通心木,是偏心木。偏心木做的弓,阴天下雨,走了性,箭就不准了。错在自己。

街坊邻居哈哈大笑,指点老包头。

老包头脑袋轰轰响:上辈子留下的通心木,已经打扫完库底子了,已经没有通心木了。

塔佐领直了腰杆子,抬了头,冲大门上牌匾说:“曲直堂这仨字是不是得摘下?”

看热闹的嚷嚷:对对对。

老包头喊儿子孟和:“搬梯子!”

孟和哆嗦着,老包头吼叫:“上手!摘!”

儿子孟和哭丧着,手够着牌匾,塔佐领发声了:“免了,免了,免了,我也就是要个理,找回自己的脸面,不是真摘牌子。”

塔佐领走了,人就散了,事也就了了

第二天一早,塔佐领开门,“曲直堂”牌子大门口撮着。杀人不过头点地,老熟人,哪能太过份,哪能真摘人家几辈子传的牌子。塔佐领扛牌匾上老包家。

老包头走了,说是去找通心木。

通心木是啥?那是七枝八杈的南山柞里笔直到顶、一茎通天、没疤没节的材料。通心木只长在远在八百里地的长白山;长白大山绵绵千里也难得一根通心木;就是得到通心木,水路旱道千里迢迢才能运输回来;还得手艺人脱胶去性,还得手艺人看好纹路裁截、煣熟。那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那可是要银两的。

孟和说什么也不留牌匾,他说:爹走时留下话了,要牌子,他会自己去取。

塔佐领没招,只得扛回牌匾,心里老不是味老不得劲儿了。

一年,两年,老包家不见有人出入,也问不出老人家去处。塔格拉总想解释解解,也不得机会。

有一天,塔佐领实在受不了,觍着脸去拍门,出来的不是包家人,是生人:这家换主儿了,房子转手了。

塔佐领带兵回来,上弓鞍市逛悠,我的妈呀,市上摆着亮斧大锯,是老包头的。又上市场,老包家的刨子锉刀也上了地摊。这老包头他是咋了?

射手么,塔佐领天天练射,其实,那张让他丢过脸面的包家弓,是按塔佐领臂长、力气造的,确实是好弓,只要不正着瞄准,偏上一偏,照样射出好箭。塔格拉早已经射出人人称赞的好箭。

这一天,塔佐领在院子练射,有人拍打门环,声声急急。

塔佐领出门一看,一个老要饭花子,反背手直直立着,塔佐领揉亮眼睛:我的妈呀,这不是,这不是那老包头么?

老包头身后一张大弓,两手捧给塔佐领。塔佐领接弓一看,这可是头一回上眼的、天下无双的、花鬼脸通心木良弓。

老爷子道:“这弓要是中用,牌匾,还我。”

城边一座茅草小屋,门上挂着“曲直堂”牌匾。但是,曲直堂不再制弓了,因为老包头没了干活的床子,没了干活的家什,也没了干活的力气。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8年1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作者特意介绍了曲直堂名称的由来,与结尾照应,为下文展开老包头寻找通心木的情节做铺垫。
B.从文中画线句子可以看出,整个事件应顺势结束,但第二天“曲直堂”牌匾出现在塔格拉家门口,情节峰回路转,增添了文章波澜。
C.塔格拉因为在大校场射箭用曲直堂的弓射出偏心箭,在人前丢了颜面,所以跑到曲直堂要一个说法,一心只想摘了曲直堂的招牌。
D.小说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语言,塑造了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小题2】请结合小说,分析老包头的形象特征。
【小题3】作者主要通过塔格拉的视角从侧面来描写老包头寻找通心木艰辛的过程,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7 03:46: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1)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2)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4)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5)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6)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7)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8)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9)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本文有删节)
【小题1】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3分)
【小题2】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分)
【小题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分)
【小题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小题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济中的物品分类常依据两个指标:排他性和竞争性。排他性是就物品的所有权而言,物品产权主体能排斥他人对物品的使用。他人可以通过向产权主体付费获得物品的使用权,产权主体可因此而谋利。竞争性是就物品的使用而言,物品在被一个人使用时他人就不能使用。物品的竞争性越强,就越难以共享。发展共享经济,需要产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随着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削弱产品使用的竞争性和提高产品的排他性成为可能,这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技术进步促成了共享平台的诞生。共享平台主要通过四条途径削弱产品的竞争性。第一,实现信息对称。对于具有竞争性的产品而言,其竞争性只是就某一特定时间段而言,而在其他时间点,产品是不具有竞争性的。共享平台通过发布何时何地谁有闲置物品、何时何地谁需要某物品等信息,便能互通有无,实现信息适时匹配。第二,解决供需双方的信任问题。共享平台出现以前,产品共享虽然存在,但范围有限,往往局限于亲友等熟悉的人之间。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一窘境得到彻底改观。人们可通过他人评价、信用积分等方式,大致了解供需双方的可信度。第三,降低收费成本。共享平台和线上支付出现之前,共享产品供给者对使用者收取费用所付出的成本,很可能远高于其共享收益。但在现有技术的支持下,大多数共享产品单次收费的成本变得低廉,且收费便捷。第四,共享平台设立了一些监督和惩罚机制,这有助于保障共享产品供给者和消费者双方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技术进步还降低了排他成本。从前,电影、软件等知识产品,排他的难度很大。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识别这些产品的使用者和使用次数的成本就很低。比如共享平台提供的电影,要么需要在网上播放,要么需要通过网络传播,这就可以让供应方跟踪其使用情况,降低排他成本。降低排他成本对于知识密集型经济来说尤其重要。实际上,知识是不具有竞争性的产品,可以共享,但以前可排他性很弱,无法收费或者收费成本很高,这就会导致知识产权被大量侵犯。技术进步为知识的使用提供了可排他性,有助于保护知识产权。排他成本的降低把本来不可排他的产品变成可以排他的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者就可以通过收费来取得收益,进而为私人企业进入这些行业提供激励,促进共享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苏剑《共享经济:动因、问题和前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产权主体对排他性物品具有独占性,但他人可通过付费的方式获得物品使用权。
B.竞争性决定物品能否被多个使用者共享,发展共享经济需要提升产品的竞争性。
C.人际信任影响物品共享,共享平台通过信用评价机制彻底解决了人际信任问题。
D.虽然知识可以共享,但知识的产权主体收费太高,导致知识产权被大量侵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阐释了产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为全文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
B.第二段论述了共享平台如何削弱产品的竞争性来促进共享经济的发展。
C.第三段举电影的例子旨在阐明知识密集型产品难以排他却易共享的特征。
D.原文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对促进共享经济发展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某物品排他性强而竞争性弱,产权主体就可通过共享平台出租该物品谋利。
B.共享经济通过暂时转移物品使用权,可以解决闲置物品无法被充分利用的问题。
C.技术进步使得共享经济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但并不能让所有的物品都能共享。
D.提升物品排他性就可收取相比以前更贵的费用,从而吸引私人企业参与共享经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丰城的窑

江子

(1)这些年,我爱看瓷,去过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景德镇等地方看瓷,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好境遇,捎带着,写了一本叫《青花帝国》的书。

(2)也看窑。景德镇的古窑,福建漳州平和的克拉克瓷的古窑址,都去看过。吉州窑呢,那是我故乡的风烟,是小时候就亲近的。

(3)有人说,瓷上有山水花鸟,有杯盘罐盏,有时间的刻度朝代的信息,窑么,一个废弃的隆起物而已,有啥看的呢。可我认为,作为大地上的文化遗存,窑可能隐藏着一个地方文明和精神的密码——它是一个具有丰富信息量的文化母体,是指认一块土地气质的最好证据。

(4)看窑去。

(5)江西丰城是列入唐代六大青瓷名窑的洪州窑的故乡。洪州窑,从东汉晚期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约有800年的历史。

(6)说是看窑,可先看的还是瓷。丰城市博物馆的瓷器展厅里琳琅满目。那是些需要绳子系住的四系方耳罐,用于陪葬的瓷俑,用于熏香的博山炉、盛酒的杯盏、寓意吉祥的鸡首壶、长颈的莲花瓶、印着暗花的碗、开片的玉壶春瓶……

(7)它们的颜色是米黄色和褐色的。它们的身上有经年的黄土印记,显示它们在泥土的黑暗里待了很久。它们身上的纹饰有方形纹、水波纹、麻布纹等。它们还有一道共同的美学体征,就是釉不及底——那是洪都窑这一家族的共同族徽:那釉色从瓷首瀑布一样涌向瓷底,可在途中似乎接到了一个统一的律令,猛地刹住了脚步。仿佛是洪州窑的图腾,从这一美学特征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动与静,儒与道,喧嚣与沉默,绚烂与平滨……

(8)在器型上,洪州窑的瓷与景德镇的瓷初看起来并无不同。可是,洪州窑的瓷要显得更饱满雄浑,更古朴粗犷,正与东汉到五代这一段历史的气质对应。

(9)那是比宋元明清更古的古代。那样的古代,要比后来更删繁就简,更有天地原初之感,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张力。那是落日、沙漠、荒原、古井、炊烟、茅庐、旧城池、古驿道构成的古代。那也是班超平定西域、魏蜀吴逐鹿中原、陶渊明种菊、李白醉酒的古代。

(10)我了解到洪州窑出产的青釉瓷器产品曾遍及全国各地,甚至远销东亚、西亚一带,《唐书·韦坚传》中有洪州窑产品运抵长安的记载,我不免想入非非:

(11)陶渊明、李白饮酒,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用的可是洪州窑生产的酒盏?

(12)“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曹植《箜篌引》)在如此举杯交错的、具有浓郁魏晋凤格的盛大场景上,洪州窑的瓷是不是有可能在现场?

(13)它是否以砚台、笔洗的身份,陪王羲之书写《兰亭序》、顾恺之画《女史笺图》?杨贵妃的荔枝,洪州瓷是否做了托盘?

(14)看窑去。

(15)汽车穿过丰城市区,向着乡间驶去。

(16)我们来到了贛江东岸的石滩乡港塘村窑址。我之所见,不过是一个隆起的不規则土堆。土堆边两条牛在偃卧。我们的脚下,全是瓷器的碎片——那可都是汉唐时代的遗老。不远处,是几口水塘,闪耀着水光。水塘里,许多鸭子在游。更远处,是那个叫港塘村的村庄,一栋栋崭新的现代楼层民居矗立。

(17)环视着处于赣抚平原的丰城乡村,想象着洪州窑生产的盛景,我的眼前不禁迷离了起来,我仿佛回到了洪州窑兴旺的古代,四野涌现出了无数的烟火。在我不远的窑址上,火焰熊熊,烟火中,有人肩扛着两长条瓷器出来,有人呢,推着槎柴向着窑口去了。有人在火道旁用长长的杆子举着火照(瓷胚样品)。更远处,别家的窑厂升起了白烟。整个赣抚平原,在烟尘中隐现。而更远一些的赣江码头,许多瓷器正在装船。天空灰蒙,而赣江里不少船已经张开了帆,驶向长江的方向,和茫茫天际,驶向汉唐历史的深处……

(18)五代以后,那些隆起的窑包,渐渐成了夕阳下沉默的废墟。洪州窑青瓷的风光, 要让位给五百里之外的景德镇。

(19)可是,丰城因做瓷而起的文脉并没有断。创造过洪州窑辉煌历史的丰城人,也同时被这样的一段历史塑造。那一段历史,赋予了丰城人以勤劳、智慧、开放的永恒品格。那隆起的一座座窑址,是丰城人制瓷辉煌历史的注脚,也是丰城人勤劳、智慧、开放基因的贮藏库和精神纪念碑。

(20)我们当然有理由敬重丰城土地上那些已经废弃的洪州窑。窑边那些带着美丽花纹的瓷器碎片,何尝不是可以给当代生活提供源源不断能源的精神芯片!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3月9日第12版,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瓷上有时间的痕迹、朝代的信息,带给人许多意想不到的境遇是作者“爱看瓷”的原因。
B.可能隐藏着一个地方的文明和精神密码是作者“也看窑”的原因。
C.“看窑去”作为本文的线索,二次出现,将文本串联成为整体,使得作家的情感不断推进,同时呼吁读者要热爱文化。
D.第十四节写到“看窑去”,从参观瓷器展览,过渡到文章的主体内容——丰城窑遗址所见所想,自然引出对丰城人民品格的赞美,顺势揭示出写作主旨。
【小题2】试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画曲线的段落。
【小题3】请结合全文,探究结尾“精神芯片”的丰富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不少文学佳作书写了传统节日,老舍《四世同堂》写中秋,沈从文《边城》写端午等,这些作品多半是将节日作为人物活动的时空,情节在其中推进,人物性格在此得到展现。由于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节日不可幸免地遭到销蚀,幸好有这些文学作品,把旧日过节的活动方式和所涉及的事物,细致而又充满趣味地保存在文字世界里。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光明日报》2019年4月24日 )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能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等,我们可从文化、民俗学、文学等方面理解阐发。
B.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
C.清明节扫墓、中元节送灯活动,与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似的。
D.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对全人类的文化贡献,需要文学在其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慢慢转移,逐渐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B.文章将清明节、中元节与七夕节进行对比,说明了七夕这类节日的诞生与文学生产是同时进行的。
C.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揭示了传统节日中的“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D.文章列举了王安石等人的诗歌,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不仅给人带来心灵愉悦,也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B.有关传统节日的作品强化民族记忆、增强文化认同,也使传统节日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
C.科学使人类文明进步,也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使人类精神世界完全失去光彩。
D.传统节日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与销蚀,而不少文学作品又使传统节日得以保存与传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毕业生就业呈现新格局
不再扎堆北上广深,“新一线”城市受青睐
步入8月,毕业生大部分已经开启全新的职业生涯,但与以往扎堆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就业格局不同,蓉渝杭等“新一线”城市越来越受青昧,在就业意愿的转变与各大城市频频出招揽才的双重作用之下,中国毕业生的就业格局正呈现新的变化。
就业新宠“新一线”
“宁要大城一张床,不要小城一套房”。这曾经是毕业生就业心态的写照,而今,这样的想法则显得有些过时了。
日前,国内生活服务平台58同城发布的《2017年高校毕业生招聘报告》显示,2017年毕业生简历投递量前十的城市依次为广州、成都、北京,重庆,深圳,郑州、上海,长沙、杭州、贵阳。北上广深已经不是“独宠”,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2017年夏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也显示,“新一线”城市就业市场火爆,成都、西安等跻身求职者最热衷十大城市。
所谓“新一线”城市是相对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诞生的说法。据第一财经旗下数据新闻项目“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榜单,今年进入“新一线”的布15个城市,包括成都、杭州、武汉、南京、重庆、天津、苏州、西安、长沙等。
其实,人才分流现象早就有体现。据猎聘网数据,2016年人才净流入占比排名T0P20的城市中,杭州、长沙、武汉包搅前三。猎聘网相关负责人分析,这3个城市的共同特点是:省会城市,环境宜居,雾霾少,产业比较优势突出,“比如,杭州和武汉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很发达,而长沙娱乐传煤产业独树一帜。”
由于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和快速增长的就业机会,“新一线”已经成为独具吸引力的就业区域。
引智优惠频出招
与这种人才流向新动相呼应的,是越来越多二三线城市为吸引人才出台的优惠政策。据本报记者统计,目前至少成都、武汉、南京,西安等10个“新一线”城市出台了人才优惠政策,涵盖收入、现金补贴、住房和户口等关键指标。
例如,西安公布23条人才引进新措施,提出“5年投入38亿元,引才育才100万”目标,对人才实行优质生活服务“绿卡通”制度,在医疗、落户、子女就学等方面开设绿色通道,武汉出台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政策,推出18项户口迁移调整政策,支持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落户几乎“零门槛”。
成都也高调推出“先落户后就业”政策;同时推行安居计划,对来蓉应聘的外地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可提供7天免费入住青年人才驿站,对急需紧缺优秀人才,提供人才公寓租赁住房保障。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老一线城市的人才饱和度、居住饱和度相对来说已经达到了顶点,出现一些人才溢出效应,而我们所说的“新一线”城市已经认识到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要素,正为下一步城市发展上台阶作人才准备。
留住人才看长期
在向人才敞开大门的同时,如何长久地留住人才,落地生根,也成了未来城市发展的看点所在。
从更长期来说,城市能否创造软环境至关重要,广东省人才开发与管理研究会会长刘善仕介绍,通过对几百万个人才样本做大数据研究,他们发现软环境对人才流动的影响占比达到48%,比如创业配套,政府有无扶持政策、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支持等。
“不同的创业人才关注的地方不同。(政府)服务要做得更精细化,对创业人才进行分类,建立人才分类目录,并据此作出分析,看看到底块少哪类人才,把人才引进更精细化。”刘善仕说。
而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岗位的适应性和发展空间大小也成了城市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互联网,传媒和金融等行业的就业需求,实际上对许多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宏山说,“就业机会,尤其是高端的就业机会,与产业发展状况有关;米来就业的发展潜力,与产业升级有关;城市宜居环境也很重要,这是由公共财政提供支持打造的优质公共服务体系,不仅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也包括因林绿化、道路交通等因素。”
(2017年8月3日中国青年网)
【小题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毕业生就业格局新变化是就业意愿和各大城市积极招揽人才双重作用促成的,是人才和城市双向选择的结果。
B.新的毕业生就业格局显示新一线域市在吸引人才方面有自己的优势,更受毕业生青睐,北上广深对毕业生的吸引力相对在下降。
C.新一线城市能够提供较低的生活成本,快速增长的就业机会,对毕业生具有吸引力,是改变就业格局的原因之一。
D.招揽人才不止老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在进行,越来越多的二三线城市为吸引人才出台了优惠政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吸引人才重要,长久地留住人才,让他们落地生根,对未来城市的发展也很重要,城市要创造适合人才发展的软环境。
B.新一线城市出台的人才优惠政策,涵盖面很广,既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努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C.产业升级能创造就业机会,而创造宜居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也能提升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D.和一线城市相比,新一线城市招揽人才的力度很大,他们产业优势突出,经济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正在改变毕业生就业格局。
【小题3】毕业生就业选择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