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海棠花未眠
刘荒田
晨六时,静,连鸟声也不好意思霸占整个郊野,只在栅栏上抛下几声啾啾,那是小山雀。也许是因为两只虎皮鹦鹉没来得缘故,浑身碧绿的夫妻不必嚷嚷,单是在桉树丛中起起落落,就搅出一个小规模的雨声簌簌的世界。松鼠照例连表演空中走电线时也不制造声响。被松鼠一路咯吱的电线反而忍不住,要变作风里的琴弦。门前的小小风铃闷声不响,风太弱了。
今天是倾倒垃圾日,我把垃圾桶推到马路旁边去,过了中午,垃圾车会开来,伸出机械臂,把一个个塑料桶清空。我的天!垃圾桶隆隆滚过,我制造了类于大型载重汽车碾过的音效!
其实寂静并非从此刻开始。我也早就“自然醒“了,那时才4点。随后,静由尚笼罩鱼肚白的远山蜿蜒而来的。为主灯下读川端康成散文《花未眠》,开头一段:“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人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于是研究起花的睡眠来。   
按川康端成在此文的界定,花开曰“醒”,海棠之外,“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那么,何谓“睡眠”?众所周知的例子是睡莲,睡眠时花瓣向上竖起,闭合。白天盛开,是绝美的娇媚。查网上资料,川端康成指为“昼夜绽放”的合欢花,作息时间和人类类似,白天“醒”时叶子上的小叶都舒展平坦,夜里就寝,小叶片成双结对地折合,酷似含羞草。蒲公英也这般。我愿意加入文学的因素,在川端康成的海棠花瓣洒上凌晨的露珠,露珠在星光或者晨曦里闪烁,这就是睁得溜圆的璀璨眸子。如此这般,“未眠”的花就神采奕奕了。当然,上述“睡”态是我们的肉眼可以见到的,如果拿上仪器作精密的检测,花朵睡与醒,表征肯定更多。据说有的花入睡后叶子的温度不一样。有的花爱午睡。
问题来了,对大多数花而言,开放就是“未眠”,那么,“睡眠”就成为伪命题。我今天在推垃圾桶之前,特地到后院去查看了。雪白的波斯菊从来没“睡”过,金黄的满天星,嫣红的虞美人和紫色的芍药也是。扶桑的花信已过,乌黑的枯瓣不是委地就是粘在枝桠,它们长睡不醒。那么,多情苏东坡为海棠花而写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是多此一举了。而所谓“海棠春睡”,干脆是形容杨贵妃的惺忪之态的,和花的作息毫无干系。我从网上找出几幅“海棠春睡图”,连巨匠张大千之作在内,左看右看,找不出睡和醒的区别来。我既缺艺术的悟性,又没经植物学的专业训练,平庸之眼只及平面和表层。只是,如我这般归类为“凡俗”的人,也许占了世间多数。川端康成“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一句,换为凌晨一点,下午五点,任何钟点,都不成问题,直到花瓣委地。
我毫无诗意地和垃圾桶打交道时,一脑子依然是花的“睡醒之辩”。从马路旁边往回走,瞥见左边人家的前院,木樨树下,一朵白色花飘落,如此巨大,吓我一跳,定睛看,是一只白腹鸟从枝下飞下,姿势过分舒徐,引起我的误会。美丽的误会!鸟当了一回山寨版木樨花。同理,凭借好风,花也能够冒充飞鸟。如此说来,过分计较花的“睡眠”,未必不是多事。
(《人民日报 海外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叙事自然,抒情真诚,议论率真,谈古论今,托物言志,写出了自己的生活虽没有诗意,却努力追求诗意的过程。
B.文章第一自然段运用比拟、衬托的手法,既凸显了凌晨6点郊野的静,又描摹出寂静之下万物的生趣,笔触细致,富有诗意。
C.文中反复出现的垃圾桶和未眠的海棠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现实生活的无奈,花的“睡醒之辩”只是艰辛生活的调剂。
D.文章第五自然段例举了波斯菊、满天星、虞美人等一连串从未“睡”过的花,从科学的角度否定了花“睡眠”这个命题。
【小题2】文章结尾写道:“如此说来,过分计较花的‘睡眠’,未必不是多事。”这句话有怎样的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3】文章以“海棠花未眠”为题,为什么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作者探究花的“睡醒之辩”?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7 10:45: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作为“原乡”,既是创作的驱动地,更是作家精神理想的发酵地。曾有过报道,不少人跑到高密县去寻找东北乡,寻找高粱地,大失所望而返。可见,它不是自然地理,而是一个文学地理学的概念。作家既视之为源泉,同时又不断赋予它新的含义。从这片原乡升腾而起的关键词应该是:民间,生命力,图腾,自然力,历史,血痕等等。莫言的所有灵感似乎都来自于乡土,但他只是从乡土出发,而不是拘泥于乡土的精细写实和原貌复制。其笔下的乡土是野性的、梦幻的、恣肆的、血腥的,一句话,是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结合,因而,它们其实是超越乡土的。现在人们很强调莫言对西方和拉美文学的学习借鉴,有人称他为“中国的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也说,莫言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事实上,莫言既善于吸收外来文学精华,更注重从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中国民间的文化形态汲取营养。多年来学习魔幻、荒诞、变形、意识流之类的作者太多了,有的人还学到可以乱真,但能长成参天大树者,又有凡人?到头来都跳不出形式外壳和自我重复。问题就在于能否化为自己的血肉,为我所用,在于有无内在的根因。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25字以内)
【小题2】文中“形而下”与“形而上”各指什么?
【小题3】请结合文本,谈谈莫言文学创作取得成功对当代文坛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鸟巢
黄学友
在金生居住的这座城市里,不用说找到一只鸟巢,就连一只在天空中飞翔的小鸟都很难看到。可金生却找到了一只鸟巢,还是在自己家的阳台上。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这天是周六,金生一大早起床后,要到阳台上呼吸一些新鲜空气。刚踏上阳台,一只鸟就从某个角落“扑棱”一声飞向天空,在天空划了一道美丽的孤线后消失了。金生就在阳台上找那只鸟留下的蛛丝马迹。最后,他在阳台一角的一个瓷罐里找到了一只鸟巢。他为自己的发现感到兴奋。
他已经忘记了那只瓷罐是什么时候放到阳台角落里的。那是他的母亲来城里看他时,从乡下带来的,说是让他放在厨房里当盐缸用。可他觉得这只瓷罐太古老,又粗糙,与现时流行的用具格格不入,就随手把它放在了阳台的角落里,想不到它竟成了鸟儿的栖身之地。
金生再仔细去看瓷罐里的鸟巢,那巢穴编制的很牢也很密。它的外一层是用一些干枯的枝棒织成,里面铺满了松软的杂草。他抬起头望一眼这高楼林立的城市,心里想:“那只鸟是从什么地方衔来的这么多枯枝棒和杂草呢?”
金生还在鸟巢里发现了三颗鸟蛋,鸟蛋的壳上布满了美丽的花纹。他刚要用手去拿,却又马上停了下来。因为小时候他听人说过,遇见鸟窝如果动里面的鸟蛋,那鸟就永远不再回来了。他没有去动那些好看的鸟蛋,他希望那飞走了的鸟儿再回来,仍然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尽快让那三颗鸟蛋孵出美丽的小鸟。
阳台上的鸟巢成了他的牵挂。他除了百般呵护外,还每天在阳台上撒一把小米,喂鸟儿。鸟儿不仅回到了鸟穴,住在了阳台上,还渐渐地与金生产生了感情,见到金生不再害怕,不再飞走。金生不断地走近鸟巢,仔细观察那三颗美丽的鸟蛋,盼他早一天孵化。终于有一天,那三颗鸟蛋变成了三只黄嘴鸟丫。小鸟刚刚睁开两只圆圆的小眼时,在巢穴里躁动不安地“喳喳”叫,像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新奇。金生是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自然想到了把这一景色摄入镜头,于是就跑回房间取来了照相机,把镜头对准了瓷罐。这时大鸟嘴里也衔着一只小虫飞了回来,站在了瓷罐沿上,三只小鸟抬着头“喳喳”叫着抢要虫食。金生快速按下了快门,把这一精彩的时刻留在了相机里。
没多长时间,金生拍的照片获得了野生动物保护一等奖。
金生的照片获奖后,有不少人幕名来他家观看阳台上的鸟巢。这天来了一名参观者,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戴一副深度眼镜,脸上布满了沧桑。金生把他领到阳台上的鸟巢前时,他似乎对里面的小鸟并不感兴趣,而是用两只深邃的眼晴好奇地紧紧盯着瓷罐。他问:“这只瓷罐是从什么地方弄来的?”金生回答:“是我娘从乡下带来的。”那人刚要用手动那瓷罐,被金生阻拦了。于是那人就俯下身去仔细观看,甚至还边观看边环绕鸟巢转了几圈,然后站直了身说:“好东西,好东西啊丨”金生不知他说的“好东西”是指小鸟?鸟巢?还是瓷罐?只是一脸茫然地站在那里。那人思忖片刻说:“你的这只瓷罐我买了。”金生先是一怔,然后摇了摇头。那人就打着手码说:“我出八万元。”金生又摇了摇头。那人咬咬牙说:“十万元怎么样,你该同意了吧?”金生还是摇了摇头,那人很惋惜地叹了一口气走了。那人走后,金生才知道那人是个古董商。他已看准装着鸟巢的瓷罐是一件稀有的古董。
后来又有人出高价来买金生阳台上那只瓷罐,依然都被金生拒绝了。金生不是嫌买家出的价格低,是为了那只鸟巢。
(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这句话后四段属于补充的内容,交代了金生发现鸟巢的时间、地点和过程,也表现鸟巢出现的突然和不可思议。
B.从发现鸟巢到拒绝出售瓷罐,金生心理经历了变化过程:发现时的“兴奋”、细看时的‘‘疑问”、呵护时的“牵挂”、拒绝出售时的“珍惜”。
C.作者善于刻画人物特点,从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角度描绘了金生在发现鸟巢到守护鸟巢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人物形象渐趋饱满。
D.金生对古董商所说的“好东西”感到茫然,是因为他们的价值取向不同:古董商重视的是瓷罐的经济价值,金生关注的是保护鸟巢的生态价值。
【小题2】作者不避其繁地描绘古董商试图购买瓷罐、与金生商讨的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瓷罐”这个物象的选择体现作者的匠心,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的信息传播形式和接受方式,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短视频,这个甚至在5年前还有些小众的信息传播形态,如今已经成为一种网络传播主流。“短视频”之所以被如此命名,主要是因为此类视频的时长较短,一般是介于15秒到5分钟,这中间有15秒、30秒、1分钟、3分钟、5分钟等几个经典的时长,这几个时长也常常是各大短视频平台,对用户所上传视频的时长限制。短视频的传播渠道,主要有通过短视频类、社交类、媒体类APP客户端观看,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分享和微信公众号发布观看,通过微博发布观看等。

不得不说,相对于长视频的影视作品,这种轻型体量的本身,就彰显了短视频的存在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实现易于传播、适于传播的目标,最大可能的使受众在碎片化时间里看完视频内容。同时,如抖音短视频APP,会通过大数据算法,实现用户观看的“千人千面”,也即根据每一位用户的观看喜好,为他们精准推送个性化内容。这更增强了用户的短视频观看粘度,提升了短视频传播效果,使我们观看短视频产生较强依赖。

(摘自刘俊《“新媒体化生存”的需求》,2019年3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摘自《2019年中国短视频市场规模、用户规模及呈现三大发展趋势分析预测》)

材料三

当前,短视频消费市场保持快速增长,以互动、竖屏、10-30秒长度为特征的小视频发展势头猛烈,算法和社交关系在短视频分发中占据重要地位。可见,短视频正以主体多元化、内容碎片化、受众年轻化、平台社交化为特点进行着高效传播。瞬间窥探他人生活、短时获得突发爆点,让众多短视频平台成为吸睛高手,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神器。然而,若无创新和内涵续航,这一切终将成为空中楼阁。

不久前,短视频作品《啥是佩奇》突然刷屏,引起了众多分发和关注,短片由一段“寻找佩奇”的故事引发了关于亲情与陪伴的全民思考。优质短视频作品的出现让所有以流量为上的内容集体“翻车”,以消遣娱乐为目的的瞬时快感终究不敌有内涵有深度的艺术欣赏。《啥是佩奇》用优质内容戳中了人们内心的软肋,它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在这个浅表性阅读的时代,具有艺术美感、内容穿透力和人文内涵的走心作品是多少受众发自心底的呼唤。

以短见长、以小博大是短视频可以期许的未来,然而流量不是恒久的能量,让短视频以一公分的宽度挖掘一公里的深度,除了赋能艺术魅力、人文内涵之外,还要激发短视频作品释放出更强大的社会价值。在流量竞争中短视频内容生产已悄然从头部向多元化延伸,新闻类、探索综艺类及剧情类都找到了各自的切入角度。在选题和内容创新上隐藏着短视频从浅表到深度的发展机会。传统短视更多是浅表性阅读,带来的问题是看过之后缺乏思考,却可以将很复杂的内容浅显化表达出来,省时高效地传递给观众。

(摘自《如何从最大变量成长为最大增量》,2019年3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题1】下列关于“短视频”及其发展现状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的存在最初是为了实现易于传播、适于传播的目标,保证受众在碎片化时间里看完视频内容。
B.2018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超3亿人,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当前中国短视频消费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到了2020年用户规模接近翻倍,市场规模定会超过350亿元。
C.因短视频具备主体多元化、内容碎片化、受众年轻化等特点,众多短视频平台成为了吸睛高手。
D.以流量为上的内容在优质短视频作品面前黯然失色,以消遣娱乐为目的的瞬时快感敌不过有内涵有深度的艺术欣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抖音短视频会通过大数据算法,根据每一位用户的观看喜好,为他们推送个性化内容,以此增强用户的短视频观看黏度。
B.如果缺乏内容创新和内涵续航,短视频的发展将不容乐观。
C.在流量竞争中短视频内容生产将从头部向多元化延伸,新闻类、探索综艺类及剧情类需要找到各自的切入角度。
D.在这个浅表性阅读的时代,越是具有艺术美感、内容穿透力和人文内涵的走心作品越能获得观众的认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沈善增
①“师”这个概念提出以后,在孔子和他的传人的努力下,“师”的群体,也就是中国独立的知识分子群体诞生了。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世界古老民族唯一的历史不曾发生断裂的民族,“师”群体的诞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几千年前,中华民族就是以文化聚族,以文化立国的。
②“文化”这个词的本来意思,就是以“文”的手段来实施教化。但“师”这个群体产生之前,文化是由贵族来传承的;“师”群体产生以后,文化就由“师”来担当传承了。这个变化对中华民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贵族,本来属于统治阶级,是当时政治体制内的人,他们从文化传统中吸取的、他们所强调的东西,有意无意地有利于统治者。而“师”独立于政权,保持了他们的民间立场,他们从文化传统中吸取的、发扬的,都是对民族、国家的大多数人有利的。这样就使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源源不断地传承下来。
③孔子倡立“师”这一群体后,“士”这个群体就开始分化。“士”开始是以武士为主的,渐渐就以文士为主了。文士这个群体,有为“师”的,有出仕的,孔子以后就统称为“儒”;武士这个群体,以后就统称为“侠”。到了韩非子的时代,“士”民群体已明显分化成“儒”与“侠”两个群体,再不能将他们统而言之了。
④“儒”这个概念也不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但孔子对确立“儒”的概念有重大贡献,把“儒”作为“师”的代称,所以,后世就把“儒”认为是孔门弟子,孔子之道的传人。韩非子指的儒,就已经是这个意思了,“焚书坑儒”的“儒”,也是这个意思。
⑤据《说文解字》说,“儒”这个字的本初义,就是“柔”。说明“儒”是相对柔弱的文人。“亻”表示指的是某种人,“需”代表发音,也表示意义。“需”是什么意思?“待也”,引申为“做准备”,所以“儒”就是指有准备的人。准备什么?知识准备,道德修养准备。有准备的人,也可以帮助别人做准备,这就是“师”。为什么常称“儒”而不常称“师”?因为“师”本来是官办学校有一定地位的教育工作者,就像大学教授;“儒”的地位相对较低,就像讲师、助教。常称“儒”是谦称。为什么今天我要说孔子倡立的是“师”文化而不是“儒文化”?因为长期以来,“儒”的“师”的意义已经被湮没了,“儒”文化已经变成“臣”文化了,变成依附性的文化了。为了强调孔子当初倡立“师”文化、坚持独立性的本意,我要说“师”文化。
⑥“师”传的是游戏规则与对游戏规则的意识。一个文明社会,必须有游戏规则,文明程度越高,游戏规则就越完善。在孔子的语汇里,游戏规则被称之为“礼”。《礼记·经解》中说:“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对游戏规则的意识就是“义”。“义者,宜也”。孔子进行礼的教育,重在阐发制这样的礼的意义,执行这样的礼的益处。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也就是文明程度相当高的国家,孔子倡立儒学、倡立“师”文化传统功垂千秋。
(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②小节的行文思路。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儒”的不同内涵。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师”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达里诺尔的车辙
刘斌立
在中国的北方,有一片湖,名字叫达里诺尔。
从我记事起,我的父亲就告诉我,他的故乡,就在中国北方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上,那里有美丽的达里诺尔湖。
我出生在加拿大一个叫桑贝德的小城,我的父亲在他20岁的时候来到这里并认识了我的母亲。离我们家大概5公里远就有一片名叫苏必利尔的大湖,父亲说他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居住,是因为这里也有与达里诺尔一样的湖水和夕阳落红映衬下的火烧云。
当飞机平稳地降落在首都机场时,我知道终于可以与父亲一起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故乡了。我们没有任何停留,几乎是驱车直接从首都机场奔向了北方的草原。我知道不管是我还是父亲,都迫不及待。
当路边的景色渐渐变成了小沙丘和一簇簇的灌木植被丛的时候,我知道我们离草原不远了。
“父亲,这就是这些年新闻上在说的草原沙化吧?”我看了一眼副驾驶座上的父亲说道。
父亲回给我的是他惯常的微笑和沉默。
我看了一眼导航,我们的车正在穿行浑善达克沙地。穿过这片正在沙漠化的地方,我们将进入锡林郭勒草原。而达里诺尔就在草原深处。
前方的道口,终于出现了一块指示牌,“达里诺尔”就在东行50公里的地方。
我猛地一踩油门,开始加速。不知道是激动还是感慨,我竟然忍不住悄悄淌下了眼泪。我不敢转头去看父亲,我更无法知道他看到这些熟悉又陌生的故土是怎样的心境。
达里诺尔就在眼前,已经水天一色。我们到达的时候,正是黄昏,正是那个被父亲回忆了无数次的黄昏。这个蒙古高原上的湖泊,亿万年来就像明珠一样镶嵌在这片净土上静静地等待着她的孩子们。
突然间,落日横亘在湖水与天空之间,把天空的万丈云彩染成了血红。而湖水如镜面般,倒映出天上的映像。我惊呼着抱起父亲,奔向湖边的一座小丘。
我们俩静静地站在那里,任晚霞洗礼。湖面上的点点涟漪悄悄划破了湖面的平静。
“那是天鹅!”我小声惊呼着,生怕打扰了那些精灵。
“父亲,那是你说过的天鹅,达里诺尔真的是天鹅湖!”我的眼泪再也无法忍住,怀抱父亲骨灰盒的双手颤抖不已。
我只能盘腿坐在山丘上,让骨灰盒上父亲永远面带微笑的照片朝着达里诺尔。
“父亲,您不用担心了,您看达里诺尔还是那么地美,这里的水、天空、黄昏,都如您跟我说的一样。我想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也会像您一样热爱这片湖泊。我想我可以如您的愿了。”
我抱起父亲的骨灰盒,慢慢走向湖边。
可远处的一声口哨将我从思绪中拉回。我看见一人一骑飞驰而来。
“你要做什么?”马上的那个蒙古族青年诧异地看着我。
“我们不允许靠近湖水,更不能往湖水里倒东西。”他看着我怀抱着的盒子,说道。
“这是我的父亲,他就出生在这里,我们从遥远的加拿大回到故乡。他想落叶归根。”
蒙古族青年拉着缰绳,在我面前辗转、犹豫着。
“希望长生天庇佑草原,让达里诺尔收留我父亲吧。”我用我父亲曾经祈愿的语言,向他诚恳地请求。
他没有说话,但我看到他眼神里的柔软和敬畏。他点了一下头,掉转马头而去。
如海一般辽阔的达里诺尔,在有节奏的湖水拍岸声中,接纳了我的父亲。这是一个游子落叶归根最好的归宿,也是我父亲的遗愿。
我擦去脸上的泪痕,开车离开湖区。我尽量沿着那条我来时的车辙行驶。希望明年春天,达里诺尔湖畔的这条被我碾压的车辙就会被新的生命覆盖。
我从后视镜里看着车后留下的车辙,从达里诺尔而出,蜿蜒曲折,随着我走向远方,亦如我的父亲和族人们在这里出生,从这里走向远方,但不管到哪里,他们对于故土和自然的热爱,才能让每一个“达里诺尔”生生不息。
我想,这是我父亲留给我的,我也应该告诉我的孩子们。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选择在桑贝德城定居,并且离城不远处的苏必利尔湖的湖水和夕阳落红映衬下的火烧云与达里诺尔湖的相同,可以缓解他的思乡之苦。
B.作者在文章中是一步步揭开父亲已经去世的谜底的,直到“我惊呼着抱起父亲”读者才知道,这位父亲已经变成了骨灰。
C.描写蒙古族青年的笔墨虽然不多,但作用较大,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蒙古族人对故土和自然热爱与守护的一种传承。
D.文章描写的是一个儿子,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父亲的骨灰从遥远的国外回到故乡的故事,表达游子对故土和自然的赤诚之心。
【小题2】请结合文本,谈谈画横线的句子中“车辙”的象征意义。
【小题3】本文画波浪线部分对达里诺尔湖景色的描写在写法上较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