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常听到对历史研究“碎片化”的批评。这种批评应当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只研究历史碎片,缺乏宏观的视野与认识,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记得早些年,一位漫画家画过一幅漫画,上面一位红学家正在细数曹雪芹有多少根白头发,似乎这就能解决红学上的大问题。这幅漫画讽刺的是繁琐考证,用来讽刺“碎片化”的历史研究倒也合适。

的确,过于沉溺于“碎片化”的研究无益于历史研究的发展,无益于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过,历史研究又常常是从某些碎片开始的,这就犹如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没有局部也就无所谓整体。人们研究历史常常会从局部开始,这符合认识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历史研究不应走向“碎片化”,但研究历史碎片不可避免,如何研究历史碎片确实值得深入思考。

选择的历史碎片应是经过漫长时间筛选而存留下来的吉光片羽,是历史研究的珍贵资料。通过对这种历史碎片的研究、对个案的探讨,可以找到阐释历史的新角度。比如长期关注我国中古时代佛教寺院经济的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就整理研究了向来不为世人所重的寺院账簿、僧尼私产记录这些可谓历史碎片中的碎片,揭示出我国中古时代遍布南北方的佛教寺院不单单是一个宗教组织,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实体”。通过对这些历史碎片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的寺院经济及封建关系,了解寺院经团与官府的关系,是研究魏晋社会形态问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可见,一些历史碎片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捕捉这些信息,认真研究它,就会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

研究历史碎片虽然必须,但不能只作繁琐考据,只关注琐细的小问题,却忽略了对大问题的研究。看待一个个的小碎片、小问题,需要从大处着眼。例如,作为人类历史社会形态研究一部分的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研究,正方兴未艾。看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应当有世界通史的视野。人类历史有着共同的发展规律,要经历从原始共产主义时代经由文明时代、再到高级共产主义时代的历程。走向高级共产主义时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共同目标。孔子的理想社会就是行“大道”的、“天下为公”的“大同”时代,孔子采用“天下”(而不是用周王朝或是鲁国)的概念来讲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时代,在今天看来非常高瞻远瞩,可以说孔子所说的“天下”就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谓的世界通史视野。之所以要以世界通史的视野来看待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是因为惟有如此才可以看清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特色,看清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如果我们研究历史碎片时都有这样的全局眼光,历史碎片的意义就会大不一样。

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提供历史鉴戒,认清历史发展趋势,正如古人所谓“丽丽巨巨,日走千里,有必走之势也。虎豹熊罴,鸷而无敌,有必胜之理也。”历史碎片就像认识历史发展必由之路上一颗颗的铺路石子,用好这些小石子,也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大作用。

(摘编自晁福林《发挥好历史碎片的大作用》,2019年7月2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历史碎片必然导致缺乏宏现的视野与认识,因而不能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B.历史碎片与历史研究类似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历史研究往往从历史碎片开始。
C.通过研究经过漫长时间筛选而存留下来的历史碎片,可找到阐释历史的新角度。
D.研究历史碎片无须关注琐细的小问题,而应从大处着眼,注重时大问题的研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巧妙借用红学家细数曹雪芹有多少根白头发的漫画,形象地批评了“碎片化”历史研究。
B.文章辩证看待历史碎片,既反对过于沉溺于历史研究“碎片化”,又肯定研究历史碎片的重要性。
C.对于如何研究历史碎片,文章着重从历史碎片的选择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两方面进行论述。
D.文章结尾站在历史研究目的的高度,运用引证法和喻证法,揭示研究历史碎片的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兹全先生对寺院账簿、僧尼私产记录等历史碎片的整理研究,推动了我国中古时代佛教寺院经济研究走向深入。
B.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形态需要具备世界通史的视野,这样才能看清其特色,看清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C.孔子的理想社会就是“大同”时代,孔子用来描述自己心中理想时代的“天下”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世界通史视野。
D.历史学家通过对良渚遗址出土的零散文物进行筛选、鉴别、研究,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堪称历史碎片研究的范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06:47: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木渎的涟漪
◇逝水留香
风是天空的影子,他闲游四方,在一个小镇停歇。
水是大地的画卷,灵岩山下的香溪,如画笔,似泼墨,描绘出仙境般的生活。
风缓缓吹过,涟漪圈圈;小舟静静划过,涟漪圈圈。
天空中有文化的图腾,大地长有历史的根脉,空气中含有江南的气息,潺潺溪水奏出和谐生活的欢愉节拍。
涟漪,就是江南古镇木渎的Logo,像一面古色古香的铜镜,镜中有天,镜中有地,镜中有风和水,还有一个窥探水乡魅力的我。
木渎,你这个美丽的江南女子,能否原谅我的唐突,让我走入你的胸怀?她不回答我,却侧脸看我,涟漪是她满怀期待的笑容。
木渎处处有桥,桥下有水,浅可策马,深可藏身,以曲画直,蜿蜒通幽,见微知著,不输轩阔气势。西安桥、小日晖桥谓之“小双桥”,斜桥和邾巷桥纵横联袂,相依而建,谓之“大双桥”。古镇风貌,由此有了规矩。立于大小双桥,望脚下的河流。涟漪,就照着我,反射着太阳的光辉。光芒并不夺目,足以照亮我的心境。
我已站在姑娘闺房的门口。木渎把钥匙交给了我——双桥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像古镇宝库的锁眼一样。而我选择在大门口长久伫立,双桥下的涟漪,是古门的门环,叮叮咚咚,解开了我的心锁。
人们从世界上各个角落来看你,带着好奇和钦佩,坐着舟马,走在这条路上,一路撒下惊讶,留下赞叹。涟漪忠实记录下一刻刻的美好回忆,化作水泡,沉入河岸。
我终于恍然大悟,为什么她的涟漪这么动人,原来有全世界的记忆给她奠基,故她能永葆青春。木渎的涟漪,不是虚无的泡沫,而是活色生香的水乡现实图景,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中华大同理想的浓缩版。
很多游客游玩木渎,手中拿着瓶瓶罐罐的可乐、速溶咖啡,我很鄙夷。如果说西方的可乐文化代表一种冲动和喧嚣,那么中华古典的美代表一种宁静婉约的生活方式,代表淡泊自处,代表孕育着东方哲学的达观安贫的精神境界。
当我们的生活中可乐越喝越多,称心可乐之事却越来越少;当都市喧嚣湮没了无尽风情,导致焦虑、烦躁、不安乃至肆无忌惮的纵欲时,你的涟漪如清爽的洗肤露,涤去我们心头的尘灰。
木渎啊木渎,我从涟漪中读懂了你。你于闲散之处含有一股韧劲。千百年风雨沧桑不改,艰难险阻被以柔克刚的方式化解,体现了中国人处世的率真——人生欲存,浑厚悠长,浅吟低唱,不失生活的本来面目。
夜了,木渎换了一身衣裳,再度陪我起舞。
桥傍河,灯傍水,夜色如诗如画。静默的河流倒映月明星耀,普洒“西园春光”,到处听得到人们欢喜的叫声。扁扁小舟的灯火照耀门前河门后溪,橹声咿呀,波光流翠,吴歌悠扬,如痴如醉。
那叫声是涟漪,此起彼伏;那船灯的光环是涟漪,星星点点。这哪里还是旅游业,这分明是流动着的诗歌和舒缓的旋律。
著名的藏书羊肉,是木渎的第十三景,人们将其视为餐盘中盛开的涟漪,其味肥美而不膻,经帝王的品味,过江南水乡的调味,活用烧、煮、焖、炖、焐、炒、滑等多种烹饪方法,简直成为木渎一张鲜亮的“文化名片”。举手落箸,便能夹起一块历史,因为那是纯正的江南口味。
面对江南这块活着的历史,很多时候我们说得太多做得太多变得太多,生怕自己会错过些什么。其实我们无需占有,我们都是木渎的一份子,是独特人文景观的一部分。我们不仅是旁观者,也是主动的创造者、热情的保护者、冷静的欣赏者。佛说:五百年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与木渎相会是要靠缘分的。
夕阳西下的仲夏傍晚,坐在永安桥上,静听流水潺潺。
虽然真水无香,但我毕竟身处“越女浣香”的香溪,心灵不由做起了深呼吸,嗅得到空气中淡淡的江南幽香。虽然万物归于平静,但能听得到内心深处幸福发出的声音——这样可爱可人可亲可敬的地方,我能不时刻想起她吗?
走过廊桥,又有一队游客泛舟出发,留下涟漪圈圈,欢笑满溪。
木渎,你又笑了。
(删改自网络美文《心中的木渎》)
【小题1】纵观全文,结合文意,探究标题“木渎的涟漪”的内涵。
【小题2】文中作者对木渎的称呼是不断交替变化的,有时称“你”,有时称“她”,有时直呼“木渎”,请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赏析文章前四段。
【小题4】这篇游记散文,可以让你获得哪些关于旅游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第一卷将面世,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据悉,英文版《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以三部、九卷的形式陆续出版。

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传入我国后亦常被冠以“侠”的称号——《三个火枪手》变成《侠隐记》,《巴黎圣母院》变成《钟楼驼侠》……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戈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则《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更是把“江湖”这个会党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

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比如信守承诺、舍己救困、出生入死却不自我夸耀。
B.在韩非子看来,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以武犯禁”的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
C.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天山上的剑客是侠,而勇猛的聂政、慷慨的荆轲都不能算是侠。
D.武侠小说里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的人并不是“侠”,江湖门派不是“豪侠”的聚集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金庸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引出“侠”这一话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角度展开论述,层次分明,有理有据。
C.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渐弱与西方之侠风头正劲对比,流露出遗憾并揭示了写作目的。
D.文章指出中国人有“侠”情,并选取外国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在我国有“侠”缘的情形进行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否武艺高强,是否有“千秋万代,一统江湖”的梦想,是否要求付出与回报对等并不是作者衡量侠的标准。
B.侠,既非身份,亦非职业;而骑士和武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侠与它们没有共同之处。
C.蝙蝠侠、蜘蛛侠等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让观众应接不暇,这类影片的冲击可能影响中国武侠电影的市场份额。
D.人们希望善打败恶、正义主宰世界的美好愿望,是中外表现侠义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互相交流的思想基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二次元是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个亚文化族群。早期的动画、漫画都是由二维图像构成的,其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被爱好者称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广义上说,各种虚拟世界的卡通、动漫、电子游戏及其相关的核心产品与衍生产品都可以归为二次元的范畴。
为何那么多人痴迷二次元文化?细究起来,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是逃避现实的心理需求。不少青少年沉迷于二次元世界无法自拔,其实是不愿面对充满竞争和纷扰的真实世界。二是寻求认同的心理需求。处于边缘地位的亚文化族群往往要通过对亚文化的集体消费,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感知个体存在的价值。二次元文化的盛行,于资本市场可能是利好,但对文化领域是喜是忧,则需要时间的验证。当下二次元文化的各类活动主要是在互联网这个领域完成的。新媒体不仅为二次元作品提供了便利宽广的展示平台,还为网络一代找到了爱好聚集、思想碰撞的交流空间。在这种环境下,二次元逐渐跳脱了孤立的虚构故事空间,超越了动漫的艺术形式,形成涉及人群更广泛、内容更丰富的时尚潮流。然而,由于互联网对海量内容的筛选、监管和把控不甚严格,使二次元文化落入野蛮生长、良莠不齐的窠臼。
随着主要受众群体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破壁交融的进程将逐渐加速。为了更好地获得年轻人的认同,我们应当通过参与创作或评论引导的方式影响二次元文化,指引其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有鉴于此,国产二次元作品,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提倡的要素。二次元这种创作传播方式,须在中华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有所倾斜,这样才能为青少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对接打下基础,给主流文化的发展开辟更多维度。二是从注意力经济转向情感力经济。动漫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国产二次元作品却更多地流于肤浅的无厘头搞笑,或一味追求视觉刺激,堆砌俊男美女、宏大场景。试问,如果没有充分的情感张力,又怎能与观众深度互动、引导他们进行理性思考呢?三是取材于现实,靠生活质感打动观众。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二次元文化唯有回归现实,脚踏大地,才能更加震撼人心,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宋磊《面对“二次元潮流”主流文化不应缺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二维图像构成的、画面是一个平面的艺术作品都可被称之为“二次元世界”。
B.众人痴迷二次元文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想逃避现实;二是想寻求认同。
C.事实已经证明,二次元文化的野蛮生长和良莠不齐对文化领域来说忧大于喜。
D.二次元文化和主流文化破壁交融是大势所趋,其原因是受众群体年龄的增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就二次元问题从解释概念到分析原因,再到解决问题,可谓层层递进。
B.文章基于对二次元文化的隐忧,最后提出二次元文化健康发展的三个办法。
C.文章在论证的过程中,只重点剖析了二次元文化受到追捧的两大主要原因。
D.文章虽然未引用数据,但能从理论高度进行逻辑分析,也同样使读者信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青少年不再沉迷于电子游戏,那么二次元文化就一定没有这么火爆兴盛。
B.如果互联网对海量内容严格筛选、监管和把控,那么二次元文化可能会健康发展。
C.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二次元文化,是提升国产二次元作品的重要手段之一。
D.二次元文化只有回归现实,脚踏大地,才能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史可法的扬州肖复兴扬州,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40多年前,我读到清人全祖望那篇著名的《梅花岭记》,看到他记述的史可法壮烈殉国的场面:大兵如林而至之际,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死前,他留下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下。”少年的心,被一腔壮怀激烈所燃烧。扬州,在我的心里,是史可法的扬州,是一地梅花怒放的扬州。

真的来到扬州,已经是十多年之后上个世纪的70 年代末。那时的扬州,没有如今那样多的高楼大厦,史可法墓前的护城河那样的清澈,河边的杨柳在夏日里浓荫四溢,为史可法祠堂遮挡着骄阳的炙烤,祠堂前的小路,水洗过一样干净而幽静。

只可惜,我来的季节不对,梅岭没有一朵梅花。第二次来到扬州,是20 年过后,上个世纪90 年代末了。那是一次会议结束之后游览瘦西湖和个园,在参观个园的时候,我独自一人悄悄地溜了出来。记忆中史可法墓应该离个园不远,果然,往北一走,很快就到了护城河边,依然是杨柳依依,依然是小路幽幽, 更奇特的是,祠堂里,梅岭下,依然只有我一个人。这样更好,可以独自一人和忠烈喁喁独语。和瘦西湖的游人若织相比,这里的空旷和幽静,也许正适合史可法。

还是没看得到梅岭的梅花,不过,没关系,好的风景,杰出的人物,遥远的历史,永远都在想象之中。

2009年的初春,我第三次来到了扬州。真的是和史可法和扬州有缘,来扬州前不久, 在国家大剧院看过昆曲《桃花扇》,那里面有史可法率兵于梅花岭下“誓师”一段——史阁部 言道:众位请起,听俺号令,你们三千人马,一千迎敌,一千内守,一千外巡。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面对清兵的入侵史可法表现出的民族气节,让今人叹为观止,甚至汗颜。是他让扬州这座城市充满血性,荡漾着历史的波纹涟漪。

我一直以为,扬州区别于一般的南方城市,区别于那种小桥流水的婀娜多姿。由于地理的关系,它地处江苏的北大门,照史可法说是“江南北门的锁钥”。所以,扬州不仅具有江南一般小城女性的妩媚,同时具有江南一般小城没有的男性的雄伟。无疑,史可法为扬州注入了这样雄性的激素,壮烈的舍生取义,惨烈的扬州十日,让这座城市气吞吴越,拒绝后庭花和脂粉气,让扬州不仅有精致的扬州炒饭、扬州灌汤包子和扬州八怪,而且有了遥想当年铁马秋风把栏杆拍遍的想象空间,有了可以反复吟唱的英雄诗篇的清澈韵脚。

没错,史可法让扬州不仅是一幅画,而且是一首诗。 这次来因有朋友的陪伴和解说,看得更明白一些。享堂前的一副清人的抱柱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古风盈袖,很是沉郁。梅花仙馆外另一副今人的抱柱联: 万年青史可法,三分明月长存。嵌入史可法的名字,互为镜像,做今古的借鉴,令人遐思。享堂里有史可法的塑像,享堂后是史可法墓。墓前有石碑和牌坊,墓顶有草覆盖,被人们称之为“忠臣草”。

享堂西侧有晴雪轩,里面藏有史可法的遗墨。史可法的书法是真正的书法,草书行书都有,气遏行云,韵击流水。他的遗书最是让我心动,他的第三封遗书,仅仅三句:“可法死矣!前与夫人有定约,当于泉下相候也!四月十九日,可法手书。”可以说是史可法短促一生中最精彩的绝句。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来依然色泽如润,气韵如生,鲜活如昨。6天后,这一年,即 1645 年 4 月 25 日,史可法殉国。次年清明前一日,他的副 将,也是他的义子史德威,在他誓师和血战的梅花岭下,为他筑墓立碑。但是,那只是史可法的衣冠冢。

走出晴雪轩,来到梅岭下,春梅未开,冬梅正残,断红点点,飘落枝头,有一种哀婉的气氛,袭上心头。好在祠堂东侧桂花厅前,有紫藤和木香各一架,过些日子就会次第开花,一紫一黄,分外好看。到了秋天,祠堂大门前那两株古银杏树金黄色的落叶,会落满一地,落满祠堂的瓦顶,更是壮观。如果说梅花是史可法的灵魂,那满祠堂种植的紫藤、木香、银杏、桂花、芍药、葱兰,就都是扬州人的怀念和心情。

在扬州,还留下了这样特殊而别具情感的地名:史可法路、螺丝及顶街(摞尸及顶的谐音,当年史可法抗敌,巷战血拼时尸体一个摞一个到城墙顶),以及史可法曾经居住过的辕门桥。扬州人把对史可法的纪念渗透进他们的生活,刻印在他们走的路上和日子里,那是扬州人在心底里为史可法吟唱的安魂曲。

扬州,不管到什么时候,真的都是史可法的扬州。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引用全祖望的《梅花岭记》片段,生动再现了史可法的牺牲场景,表达了对英雄 的崇敬,解释了向往扬州的原因。
B.作者之所以写出前两次游览史可法祠堂时游人稀少,是为了与下文第三次来游览史可法祠堂时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C.国家大剧院演出《桃花扇》,史可法的唱词体现了英勇无畏和誓死抗敌的精神,史可法也已成为各种艺术所刻画的形象。
D.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前后三次游览史可法祠堂的经历,最后一次因为距离现在时间比较近,所以浓墨重彩地加以叙写。
【小题2】赏析文中两个画线句。
(1)好的风景,杰出的人物,遥远的历史,永远都在想象之中。
(2)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来依然色泽如润,气韵如生,鲜活如昨。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扬州是“史可法的扬州”,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小题4】请结合文中对“梅花”的叙写,探究“梅花”在文中的意蕴及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衣   香
朱天文
《花间集》里有一首词写到女子为想念她的男子而废了梳妆,她最漂亮的衣裳因为长久折叠放在衣箱里,那折痕把衣裳都磨损了。词中没有提及一句相思的话,但这样深沉含蓄的情感,实在令我这个现代女性惊羡。“衣白渐侵尘”,这是多么深稳贞一的思念啊。
去年秋天,因为被关在制作人家里写剧本,来不及收夏衣,出关之后骤然已是寒冬了。好容易等到一个大太阳天,把夏天衣服一件件洗了收藏。手底下流着冰凉的自来水,一寸寸都是活的。水里的衣裳是夏天和春天的颜色,照眼地亮,尤其前两年流行的淡蓝、淡茄紫、粉红等“星星小孩”粉彩系列,像是泉涌芙蓉、水流霞影,让人为之惊爱不已。自己喜欢的衣服,不舍得用洗衣机洗,也不脱水,湿淋淋地吊在竹竿上,眼看风将其吹干了,阳光将其晒燥了。一件件的衣服,一段段的记忆,日子不知不觉过去,每当换季藏衣取衣时,我才诧讶于时光的流转竟是这样忽忽如梦。
记得那么一个景象:我沿着回家的坡路走上来,煦暖的太阳光里,家家楼廊下挂着香肠、腊肉,栏杆上摊开晾着被单、褥子,一家一家不同的花色是一家一家不同的日子,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展现真实的生活呢?只觉一种远意,叫人愁煞。那天廊下还吊了我洗好要收的夏衣,一件苹果绿的罩袍临空舞摆着,轻盈的绿色衬在厚重的冬日里,像是早来的一片春天,悦目极了。岂知这件衣服才花了我80块钱,批发卖时怕还论斤称的,我一眼看中把它抢救了出来,穿在身上居然不俗。看着它在落羽轻风里摇动的姿态,当下竟作出一句很像现代诗的诗:
八十块的春天我向贩子买来,晒在冬天暖暖的竹竿上。
早些年兴起中国风,大减价时买了一套衫裤——假缎桃红裤配藤紫开襟长衫,襟上镶桃红宽边,腰上坠一条桃红如意穗,买来就被家人讥作歌仔戏戏装。着定袭衫裤,脚踏一双银色细高跟鞋,就成了时髦的迪斯科舞装。有一天穿了它要去参加朋友的婚礼,打扮好了在后院门口站,请爸爸妈妈掌眼。彼时院中两棵桃树的花才落,满枝子绿叶蓁蓁,父亲正在树下拔草,抬头一见,笑说:“怪不得桃花都没了,原来变成了一个桃花精!”改良式的中国风不知何故一律左襟,披发左衽,乃如此当然地行之于20世纪80年代,从某一点来看,“桃花精”倒深具警譬之意。
那么,何妨把村衫扎进窄裙里。我喜欢蹬双高跟鞋,精神饱满地在房子里踱来踱去,让鞋跟咔咔咔地敲在磨石地上,像一位利落的女秘书。不然,一袭洋装大圆裙系条宽皮带,臂下夹只手提包,星期六的上午到邮局领款、存款、划拨、寄航空信,再走路到第一银行把乙存账户的钱转入甲存账户,一宗一宗办成了。手提包沉甸甸的,里面有钱、印章、存折,天呀,自己实在太干练果决了——一步步莲花,裙底生风!
再不然,家居穿T恤系条斜裙,活似意大利写实片里的女人,有一种从生活当中结结实实滚过来的悍然的生命力,镜中一瞥不免大怖。偶尔也穿平底鞋,仿佛自己变得很低很低,在令自己欢悦的人前,一切心甘情愿。有一年夏天,院子里开了14朵昙花,赏花到夜深兴犹未尽,几个人跑出去看月亮,躺在人家轿车车盖上,月色似水流年,无声无息从我们年轻的身上滑过。假如留下了痕迹,是年年春暮开箱取衣时,樟脑香里一抖抖出的那件水蓝底白牡丹大花布袍子。
买衣服就是一个缘字,相信女子如我辈者皆有同感,衣服实在比什么都更是女人的知己。自己喜爱的衣服,一定是“一见钟情”,千千万万里,一看就看到了它,就是它了。又或者和自己有缘的衣服,这次不买,下次也不买,而终究还是买了。女人对衣服这种天生的敏感和痴心,乃至对现实物质世界的切身之感与执着,最是被人拿来笑话的,但我想,如果男人破坏了理论与制度,就会变成虚无主义者,而女人再堕落也不会落到虚无主义,因为物质自身的存在于女人就是可信可亲的。
冬天已经过去,脱下这一身笨重的冬衣,感到年轻的肌肤与春气里的阳光雨露分外相亲。
(选自《散文选刊》2017年1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由《花间集》中的一首词写到女子为想念其男子而废了梳妆,将最漂亮衣裳久叠放在衣箱而引出“衣裳”。既点题又开启下文对“衣”的追忆。
B.文中将水里的“淡蓝、淡茄紫、粉红等‘星星小孩’粉彩系列”衣服,比喻为泉涌芙蓉、水流霞影,非常生动形象,表达了对这些衣服的极其喜爱之情。
C.文中父亲笑说“怪不得桃花都没了,原来变成了一个桃花精”一句,风趣幽默,用桃花“变成了一个“桃花精”来说明我穿一件衫裤的精妙与惊艳。
D.本文采用倒叙,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人叙事,表情达意,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语言既活泼欢快,又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全文,说明文章标题“衣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