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石上精灵
王充闾
①这是一块形成于一亿两千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不是普通标本似的呆板形骸,而是一幅生意盎然、鲜活灵动的《鱼趣图》:十来条狼鳍鱼悠闲自在地洄游着,摇晃着尾巴,扇动着臀鳍,鱼贯而行,相互唼喋……
②当时的情景也许是这样的:山势起伏,丘陵绵延,森林茂密。苍松、翠柏高耸云天,苏铁和蕨类随处可见。“河水清且涟漪”,狼鳍鱼群,悬浮上下,畅游其间。河边有怪模怪样的鹦鹉嘴龙和拖着尾巴的蝾螈在草丛间爬行得悠闲自在,青蛙跳进跳出,蹲在草棵里“呱呱”。熏风轻吹,晴和温暖的碧云天。不时地掠过各种飞鸟的身影;蜻蜒、蜜蜂和蜉蝣则在散发着草香的原野上闹闹哄哄。
③但是,厄运突然降临了。石破天惊;岩浆喷溢,烈焰腾空,铺天盖地的灼烫的尘灰,弥漫了浩浩茫茫的苍空大野。一场火山爆发不期而至。惊恐的鸟群为火山喷发的气体所窒息,败叶般地纷纷落下,同水中的鱼类一道,被埋葬在熔岩和火山灰里。
④一场远古的浩劫,一场天崩地(甲chè)的灭顶之灾,就这样,以其雷霆万钧、无可抗拒的威力,把那些鲜活灵动的生命牢牢地封存于地下。它们是不幸的牺牲品,它们的灭绝展示了生存的无奈、生命的悲哀。
⑤但是,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种突如其来的毁灭,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这些狼鳍鱼有幸在亿万斯年之后,作为这场(乙gèng)古奇观的直接见证者,以一种再生精灵的姿态,撩开岁月的纱帷,带着远古的气息,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⑥它们以一种永恒形态保存下来,恰如海德格尔所说,是“向死的存在”。它们用一种雕塑般的造型,把生命的短暂与恒久、脆弱与顽强展现得格外分明。
⑦石上精灵会诉说。这种诉说,无言却又雄辩,深邃倒也直观。透过一方古生物化石,借助于联翩的浮想,熟(丙ān)眼底的沧桑。这是一种幸会,一种机缘。
⑧古生物化石是一扇回望太古世界的窗户,是对地球生灭流转的忠实载录。面对这一片灵石,叩问亿万年前奇突、神秘的岁月。这其中的奥秘,使我们不断地发出设问:自远古代以来,发生过六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为什么每隔一个时期就要发生这种生命的骤变?为什么每一次灭绝的,往往都是盛极一时的、在生物链中最强大的物种?为什么在每一次生命骤变、生物灭绝的同时,又常常存在着部分生物的孑遗?
⑨一切事物自然都给予一个界限吗?
⑩时间与生命同义。古人曾经慨叹:“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又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朝生暮死的蜉蝣也好,活过了初一到不了十五的朝菌也好,比起人类来说,生命的久暂不成比例。可是普通人能活上一百岁,就被称为“人瑞”。这也只不过是这片狼鳍鱼化石的一百二十万分之一。真个是:“______________。”
⑪从古至今,人类关于客观世界的探究,一刻也没有止息过。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提出的:“认识你自己。”
⑫尘世上每个人所能享用的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不过是“弱水三千,只能取一瓢饮”。这么珍贵的有生之年,究竟应该如何地度过?如何去支配那似水韶华?实在是一个“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的问题。
⑬遗憾的是,人仿佛只有到了生命的尽头,才开始悟解到生命的可贵、生存的价值,重新看待生命的“惊(丁zhé)”。死亡,与其说使人体验到生命存在的长度,毋宁说是使人体验到解悟生命的深度。
⑭“只有死亡才能够使人了解自己。”真正的永恒属于时间。对于时间的思考,是人类生命体验、灵魂跃升的一束投影。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天崩地(甲chè)B.(乙gèng)古奇观
C.熟(丙ān)D.惊(丁zhé)
【小题2】根据第⑩段的文意,横线处填入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B.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C.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D.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小题3】作者第②段的书写独具匠心,请结合本文前六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第(12)段“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中“此”具体指代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思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4 02:31: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他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睡,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的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做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闲心,所有承认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行,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使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会议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    雄踞:颇有气势地蹲坐。
B.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  热烈:热闹,眼花缭乱。
C.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 正规:与想象的标准吻合。
D.卖弄泛滥的情感 泛滥:过度,不加节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舞台
袁省梅
一直以来,王少宏都坚信自己能成为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
正儿八经的音乐学院毕业,加上天赋,加上勤奋,还有童子功,他说,除了舞台,还缺什么呢?
可是,没人给他舞台。
他抱怨父亲,抱怨老婆孙兰。他说要是当初不回到这个鬼地方就好了。小县城,有多少人懂音乐多少人懂他的二胡呢?
王少宏毕业那年,已经分配到了省城大剧院。可是,父亲不答应。父亲拍电报,打电话,又撵到省城要他回去。父亲说,你哥没了,你嫂子嫁了,留下三个孩子,还有我和你妈你奶,谁养?就这样,王少宏到小县城的小学做了一名音乐老师。他没有想到,就是小学老师,要做好,也不容易。校长从心里不喜欢他。谁让他的学历太高人又孤傲呢?学校里所有的演出,他都不要想参加,他给学生排练的节目也不要想上舞台。去县里电视台演出,就更没有他的份了。
每次,他气闷地问老婆为什么时,孙兰都是静静地听着,不说话。他也不等老婆说话,就去拉二胡了。孙兰听着他滞重的二胡声,就发出一声叹息。
小城有人带着孩子请王少宏教二胡。小城已有好几家二胡培训班。王少宏想都没想,就 拒绝了。给小孩子做启蒙老师?他不屑。一个华丽、高大的舞台一直在他的心里矗立着。过一段时间,他就往北京跑,参加那里的比赛,或者与同道者聚会。王少宏一直相信北京会有他一个舞台。钱花了不少,可王少宏也没拿回一个奖杯。孙兰说,他们不懂。王少宏勾着头,好久才说,他们说的对,我的演奏中缺了最重要的东西。孙兰说怎么会呢?王少宏摇摇头,说,你不懂。孙兰脸上暗了一层,心说,我怎么不懂呢?听你的二胡十多年了,也听你在家放的碟片十多年了。
看着王少宏不开心,孙兰有什么办法呢?她不过是一名小学老师。她能做的,就是把观众这一角色做得加倍的合格。孙兰在逼仄的阳台土砌了个小小的台,高出地面半尺,椭圆形,还给周围挂了一层白的纱帘。风吹过,纱帘悉悉索索地轻轻晃,是有点舞台的感觉了。
是舞台。孙兰给王少宏搭的舞台。
孙兰把王少宏用过的二胡,一溜排的,都挂在“舞台”的墙上。孙兰叫王少宏坐到
“舞台”上拉。王少宏开始不愿意,骂孙兰瞎整。况且,王少宏除了给学生上课时拉拉二胡,平日里,他已经很少拉了。说到底,心里还是别扭。孙兰却总是催他拉。孙兰给他买好烟好酒,给他说好话。孙兰说,你就是我的二胡演奏家,我要做你一生的听者。孙兰不说自己是观众,或者粉丝什么的。王少宏喜欢“听者”这个称号,当然,更喜欢孙兰这样地看重他,他就坐到他的“舞台”上,给他唯一的“听者”拉起了二胡。
孙兰说,不管什么曲子,你都处理得那么好,是精妙绝伦。
孙兰说,美妙的旋律在弓子的拉拉推推中,出神入化,滑着美丽的弧线,蹦跳,流淌,像云在飘,像风在扬,像花在开,简直是,太炫了!孙兰说,如果在处理时心无旁骛,人琴合一,琴曲合一,就更好了。
听着听着,王少宏愣怔了。他没想到,孙兰,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能听懂他的二胡。王少宏抱着孙兰说,周末了,我们去黄河边,我给你拉《江河水》,水边拉琴,有水的滋润,又有辽阔天地的回旋,是再好不过的舞台了。
孙兰说,改天吧,一会儿有几个学生来补课。
王少宏生气了。王少宏说,你这是干嘛?家里就缺你这点钱?无趣,庸俗。
孙兰倒不生气。孙兰说,爸的滑膜炎又犯了,医生说最好做手术……还有大侄子的婚事,小侄子的学费……王少宏不说话了。好久,王少宏说,我也带学生吧。
孙兰不同意。孙兰说,你得潜心研习你的二胡,你的舞台不在这里。
王少宏吱着唇,好半天,指着阳台的舞台,说,够了,有它,我觉得,挺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王少宏坚信自己能成为“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巧妙地暗示了王少宏艺术追求不够纯粹。
B.王少宏赴京参赛却没能获奖,孙兰说“他们不懂”意在安慰,王少宏说“你不懂”则是认为孙兰不懂音乐。
C.孙兰在阳台上精心布置舞台,设法让王少宏到“舞台”上拉琴,表现她对丈夫的呵护和委曲求全的无奈。
D.王少宏对孙兰指出自己演奏的不足感到惊讶,虽然他为妻子不到黄河边听他拉琴而生气,但已没了之前的不屑。
E. 综合全文,王少宏的执着和挣扎没能带给他预期的成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但缺少良好环境才是主要原因。
【小题2】小说以“舞台”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孙兰是典型的“贤内助”,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的书法情结

孟云飞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中国书法史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绵延不绝,博大精深。从殷商开始,书法历经秦汉的辉煌、魏晋的风流、隋唐的昌盛、宋元的神意、明清的繁荣,直至今天仍百花齐放,盛传不衰。书法在中国的流行是如此的广泛,它对知识阶层精神生活的影响是如此的深远。它在世界艺苑独树一帜,其魅力世所公认,其影响波及日本、韩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甚至让远隔重洋、完全生长在另一种文化环境、对书法艺术知之甚少的西方历史学家也不得不发出“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东方艺术”的赞叹。据说,毕加索在观赏了中国的书法之后,惊叹其为“艺术中的艺术”。

中国书法在民族艺术家庭中独受亲宠。长期以来,无论是在世界的认同中,还是在国人的民族情结里,它一直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最能代表中国的艺术。在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中,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哲学思辨、美学思想乃至人文情怀,都在书法中获得了尽情的抒发和深刻的体现。甚至可以说,在中国众多的艺术门类之中,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比书法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和精髓。

书法这门艺术自古以来就深植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中国最有群众基础的艺术,而它的境界又远远超逸于人们寻常的生活之外:它美化人们的生活,使生活艺术化;它又把艺术融入生活,使艺术生活化。书法之所以千年不衰,是因为它表现的是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书法是中国人的独特创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对应人类心灵的一种表述方式,也只有中国人才以如此美丽的方块字来表述人文和传承文化。

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大都有书法情结,对书写骨子里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表达感情、传递思想的工具,而中国的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文字与书法具有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所以说,中国书法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既是实用的又是艺术的。自古以来,人们除了用毛笔书写交流信息之外,还通过练习书法来修身养性,表达情感意绪,使之具有了艺术传播的功能。所以,书法既是专业化的又是日常化的,并在两者的交融中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观和世界观。

时至今日,随着电脑的普及,人们用毛笔书写来传播信息的功能基本被淘汰,人们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已经改变,书法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书写的实用功能愈来愈弱化,使书法失去了与生活相融相生的土壤,但只要汉字还在被书写使用,书法艺术绝不会在中国消亡。今天,人们对汉字书写的艺术追求更加强烈。因为书法这门艺术是中国人襟怀、品格、学养和才情的总和。书为心画、字如其人这种比喻,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感觉到。书法情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心理,依然是中国人一个挥之不去的文化雅好、精神家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毕加索在观赏了中国的书法之后,惊叹其为“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东方艺术”。
B.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流行广泛,影响深远,在民族艺术家庭中独受亲宠,在世界艺苑也独树一帜。
C.书法是世界上一种最独特的对应人类心灵的表述方式,只有中国人才能以如此美丽的方块字来表述人文和传承文化。
D.书法既是专业化的又是日常化的,书法的特征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观和世界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阐释这一艺术瑰宝,作者从多角度阐述了书法在各个领域与中国人的内在关联。
B.中国书法在世界艺苑中独树一帜,文章第一段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阐述了中国书法的魅力举世公认。
C.文章第二段论证了在中国众多的艺术品类中,书法这门艺术是唯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和精髓的这一分论点。
D.最后一段,作者指出虽然随着电脑的普及,书法的书写的实用功能愈发弱化,但只要汉字还在被书写,书法就不会消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艺术的魅力世所公认,甚至被完全生长在另一种文化环境、对书法艺术一无所知的西方史学家赞叹不已。
B.书法之所以千年不衰,主要是因为它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它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美化人们的生活,又把艺术融入生活。
C.随着电脑的普及,汉字书写的实用功能愈发弱化,使书法失去了与生活相融相生的土壤,但只要汉字还在被书写使用,书法艺术就不会在中国消失。
D.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明白“书为心画”“字如其人”的真谛,人们今天对汉字书写的艺术追求更为强烈,在中国人的内心依然有一种书法情结。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可低估“微尘”的力量
乐 其
“微尘行动”、“小红帽义工”、“萤火虫志愿者”……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微公益”行动,让人们如沐春风,心生暖意,有一种久违的感动。
“微公益”行动发起者力量虽微,但其产生的“正能量”却不可低估。在江苏淮安,一次为白血病女孩小佳慧筹款的“微尘行动”,引发一场“微尘风暴”;在湖北钟祥,“小红帽义工”集合起一群个体劳动者,他们坚持走街串巷做好事,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在江西丰城,活跃着一群“萤火虫”志愿者,他们以“萤火虫虽小,也要为社会送去微弱的光亮”的执著,将爱心传递……“秤砣虽小压千斤”,“微公益”行动催生爱心、传递善良、彰显美德,带给人们崇善向上的希望和力量。
“微公益”行动发起者地位虽微,但其散发的人格魅力芬芳远播。80多岁高龄的甘肃老人陈尚义收养弃婴,风烛残年的济南老汉白芳礼几十年蹬三轮车挣钱助学,新疆维族大叔阿里木烤羊肉串资助贫困学生,湖北普通市民黎开仕拾荒济困200多人自己却身居陋室……这是灵魂溢出的芬芳,是激荡人们心灵的真善美。他们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传播爱心、温暖他人,彰显了普通人崇高、平凡中的伟大。
冰心有言:“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有爱心的企业家慷慨解囊,加入公益事业的行列,更期盼更多普通人参加“微公益”行动。因为“微公益”行动蕴含着爱心,让人看到了细微之处绽放的人性之美;“微公益”行动孕育着希望,人们在相互感动中传递着真情与善意;“微公益”行动人人皆可为,没有行业的界定,没有能力的障碍,关键在于有无此心。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微公益”行动,才能汇聚爱的海洋、茁壮道德的根基、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础。
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就像一组不变的基因,早已深深融进我们民族的血脉。那些有口皆碑的道德美谈,成为人们永不磨灭的记忆。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此产生疑虑、困惑,致使有的人在他人遇到危难时表情冷漠,变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看客。“微公益”行动正是医治心灵创伤的一帖良药。“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的话言简意赅、切中时弊,让那些冷漠的旁观者找不到“不为也”的托词。
“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卿相。”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就能积小善为大善,变小德为大德,登临人生境界最高处。江不拒细流,海能纳百川。随着“微公益”行动的滚雪球效应,必然汇聚起共建美好精神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力量,让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传遍神州大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用我们的真诚和汗水,投入身边的任何一项“微公益”行动,那么,在为构建文明大厦添砖加瓦的同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心灵的愉悦,还有更深刻的人生体验――“付出永远比索取快乐!”
(2012-05-11 《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微公益”行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公益”行动发起者力量虽微,但其产生的能量不可低估。
B.“微公益”行动发起者地位虽微,但其散发的人格魅力芬芳远播。
C.“微公益”行动传递善良、彰显美德,带给人们崇善向上的希望和力量。
D.“微公益”行动传播爱心、温暖他人,让人看到了细微之处绽放的人性之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引用冰心的话告诉我们,创造世界的正是那些平凡的人,因此我们社会更期盼更多普通人参加“微公益”行动。
B.引用孟子的话是告诫人们,对于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这些“微公益”行动,有的人不是无能力做而是不愿去做。
C.引用“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卿相”的意思是说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只要肯多积功德、广施恩惠帮助别人,就会成为公卿将相一样的人。
D.引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是说与其空空羡慕,徒有愿望,不如我们投入身边的任何一项“微公益”行动中去。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公益”行动人人都可以做,关键在于有无此心。
B.只要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微公益”行动,就一定能汇聚爱的海洋。
C.“微公益”行动的滚雪球效应,会让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传遍神州大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D.投入到“微公益”行动中去,会带给我们心灵的愉悦和更深刻的人生体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应积极探索构建人才共享机制。相对于传统用人机制而言,人才共享机制在多方面实现了突破。在传统人才使用观念中,人才是为某一个用人主体服务的,为用人主体独占。建立健全人才共享机制,打破旧观念,盘活人才资源,有利于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在传统用人机制下,人才流动存在不少制度性障碍。人才共享机制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实现人才资源与用人主体的精准对接,突破传统用人机制的刚性约束,降低供需双方的搜寻和匹配成本,更好促进人才流动。众所周知,人才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是有限的,已成为区域发展的瓶颈制约。近年来,为了获取高端人才资源,各地相继出台人才引进和留用政策,甚至出现了区域间人才恶性竞争现象。人才共享机制重在盘活现有人才资源,通过人才共享机制做大人才“增量”,可以满足更多用人主体对人才的需求。

探索构建人才共享机制,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着力。在“共享”一词已成为社会热词,共享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在选人用人方面,我们也应该树立人才共享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实现人才共享,要为人才松绑,建立灵活的用人制度,不拘一格用人才。要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为人才合理流动、高效配置提供通道。构建人才共享机制,要防止出现对人才只讲使用不讲培育的情况。要形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机制,形成培养人才的合力;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推动人才工作一体化发展,打破用人单位之间、区域之间人才培养的藩篱。

【小题1】构建人才共享机制有哪些好处?
【小题2】人才共享机制在哪些方面实现了突破?
【小题3】探索构建人才共享机制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