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为何“著名”多“名著”少
韩志君
当下,我们中国的电影、电视剧创作、生产数量出现“井喷”,其中有精品,也有平庸之作,还有不少属于“豆腐渣工程”。导演吴天明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尖锐地提出:“现在我们到处都是著名导演、著名编剧、著名演员,可名著在哪儿呢?”
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常常就表现在它是拷问人心的深度和触碰生活的硬度上,特别是表现在它所达到的人民性的高度上。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来进行创作,就是要提倡“有血痕无墨痕”的佳作,摒弃“有墨痕无血痕”的赝品。我们应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努力拉近银幕、荧屏与观众的距离,让我们的作品与广大的中国观众贴心、碰心。
我们的国家正进行着伟大的社会变革,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太阳很亮,但有些角落又很暗;前行的大潮激流勇进,但同时又有各式各样的沉滓泛起;真与假同在,善与恶并行,美与丑互映;我们的人民,激情澎湃地创造着历史,同时也背负着历史的重负……作为艺术创作者,我们有责任表现这一切,要自觉地贴近、逼近乃至溶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活动,以他们真实的生活为中心,勇敢地抨击假恶丑,大力地弘扬真善美。
但是,我们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艺术创作,强调努力让作品引起广大观众共鸣,与以媚俗的方式迎合观众不是一码事,与“娱乐至死”更不是一码事。娱乐,是文艺作品的重要品格之一,也是它区别于其他一切意识形态最显著的标志。但娱乐,并非是文艺作品唯一的和全部的品格。
应当指出的是,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并不排斥像鲁迅先生那样以笔作为解剖刀,深刻剖析我们的“国民性劣根性”。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歪风邪气不仅泛滥于官场、商场,也风靡于民间。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同样也是复杂的矛盾统一体。他们身上,同样也有人性的落后面,也有精神的痼疾,也有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国民劣根性”的东西。倘若一写到或一拍到他们,就只是一味地同情与赞许,那也不是很可取的。我个人认为,现在我们在表现官场和商场时,作品并不缺少批判的锋芒,但在表现底层人们的时候,往往凝视多于审视,同情多于是解剖,甚至只有凝视没有审视只有同情没有解剖。这,会减弱作品的现实品格和现实主义力量。
还应当指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就要摒弃“恶劣的个性化”和过分的“边缘化”的创作。艺术家,在相同的道路上各自失败,在不同的道路上各自成功。没有艺术个性,不敢领新标异,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但艺术个性和领新标异,与“恶劣的个性化”和过分的“边缘化”是两码事。我们在创作中,需要有老黑格尔所说的那种“常醒的理解力”,需要关注“人类共同的认知”。早些时候,我读到艾斯特哈兹·彼得一段很有意思的的话。他在评介皮娜·鲍什的表演时说过:“把脸埋进洋葱里,自然会哭泣。艺术的问题在于:如何将私人的体验与感受转化为共同的认知,如何将个人的哭泣(或对哭泣的模仿)转化为舞台上的哭泣和观众的哭泣。在台上真正地去哭还不够,诚实仅仅是个起点……”历史的发展方向,不取决于少数杰出人物的意志,同样也不取决于个别和少数平民百姓的意志,它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合力”。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只有在作品中“将私人的体验与感受”转化为“人类共同的认知”,才有可能在真正的意义上征服观众并与观众心灵相通。
综上所述,我们在电影、电视剧的创作中既要有平民情怀,又要有艺术家的良知。一个成熟的作家和艺术家,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审美立场和价值判断,进而确定作品与生活现实的关系、作品与未来发展的关系。我一向认为,没有文学支撑的导演是走不远的,没有理论支撑的作家和编剧也是走不远的。艺术创作是一场马拉松竞赛,时间,唯有时间,才是文学艺术作品最权威最公正的评论家。
(选自《新华文摘》)
【小题1】(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一部文艺作品,只有在拷问人心的深度和触碰生活的硬度上有所反映,才能体现其价值。
B.作为文学艺术创作者,不但有责任表现真善美,还有责任表现假恶丑。
C.现今的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一味表现甚至扩大生活于底层的人们的优点,表露自己的同情和赞许,这样的作品没有可取之处。
D.对于电影导演而言,拍摄技术和技巧永远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文学素养的高低并不会太影响一个导演的创作生命。
E. 艺术家没有自己独立的审美立场和价值判断,就难以确定作品与生活现实的关系、作品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小题2】(小题2)下列不属于“著名”多而“名著”少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有墨痕无血痕”的作品大大多于“有血痕无墨痕”的作品。
B.为引起观众共鸣,以“娱乐至死”指导创作,以媚俗的方式迎合观众。
C.文学艺术作品将批判的锋芒只指向官场、商场,导致对民间和底层人的批判不够。
D.创作者高扬私人体验与感受,忽视对人类共同认知的表达。
【小题3】(小题3)(小题3)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中的“相同的道路”和“不同的道路”?(4分)
【小题4】(小题4)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其作品以取材于人民、思想深刻著称,请以《祝福》为例,依据文意,分析鲁迅是怎样“以人民为中心进行艺术创作”的?(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5-16 10:56: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请回答各题。

声音的态度

我是一支柳笛。我还记得,在我成为柳笛之前,刚从柳树身上被折断的那一刻,疼痛,眩晕,夹杂着从一种形态走向另一种形态的隐约期盼。春风里,有一个人向我伸出了手,于是我从若干柳条中被分离出来,我的生命成为具体的一截。那个人把我捧在两手间,反复揉搓,直到骨肉脱离,他把骨头抽了出去,用拇指和食指捏紧我的唇,用刀片刮掉绿皮层,露出新鲜的汁液,才含到嘴边开始吹奏。笛声婉转,悠扬,像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安慰。那个时刻我是多么激动,原本以为走过漫漫冬夜,我有幸参与了他们对春天的表达。后来我才明白,我只不过是若干柳笛中的一个,他们在踏青游玩的过程中临时动了念头,随手把我折断,制作了这个柳笛。我的命运在不经意间被别人彻底改变,像他们所期望的那样发出悠扬的声音。当我还是一支柳条随风飘扬,不曾料想我的体内竟然藏有这样一种声音,整个漫长的冬天,面对寒冷,面对荒凉,我是沉默的,当我终于开口,发出的声音居然如此优美和婉转。在有些时候,我觉得优美是不道德的;在另一些时候,我又觉得它是生命中的一份超脱和尊严。面对春天,应该更多记起的,是春天之外的季节,是季节之外的日子。我不知道哪个我才是真实的我。天空下,我与另一个我不敢相认。

最悲哀的是,我的骨头被他们抽走了。我的体内空空荡荡,我的空空荡荡的身体被声音占领。倘若我的皮和骨头依然血肉相连,就不可能被声音穿过。

他们对着我吹奏,在河边,在柳树下,在空旷的山野,柳絮飞扬。我不知道,柳树听到这个声音会有什么感想?我不知道,这个声音是我发出来的,还是他们的声音通过我传递出来的?我的身体被声音穿过,成为一个莫名其妙的声源。春天的萌动里,柳絮在风中追逐自己的梦想,它们并不知道应该落定何处。当天空飘满柳絮,这个世界变得如此之轻。我不是一个通报春天的信使。然而他们说是。他们赋予了我这样的意义,我对我的意义一无所知。后来,从柳絮的纷飞中,我看到一棵柳树与人类之间的某种共同的东西,就是轻。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愿接受这个轻的现实;这份来自现实的轻,让我的心如此沉重。作为柳条,我曾是下垂的,像一株成熟的麦子。

春天是短暂的。在我还没有明白春天是怎么回事的时候,春天就结束了;在春天还没有结束的地方,我的作为柳笛的生命已经提前被结束,或者更坦白地说,我的生命其实只有那么短暂的一天,在他们踏青郊游的时候,我被反复地吹响,等他们回到日常生活,我就被搁置在抽屉里。我被关进抽屉,很快就被遗忘了。我并不能主宰自己的生命。我为那些婉转悠扬的声音而羞愧。当我还是一支柳条的时候,我知道那些漫长的冬天是怎么度过的,这个短暂的春天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走过多么遥迢的距离才来到这里。我不是只爱慕春天。当我按照别人的方式述说春天,春天是与我无关的。其实我更懂得的,是另外的季节。对那些另外的季节,另外的人,我的心里怀着更深的牵挂。

我在河边默默生长了若干年。那年冬天,河边的田地也被征用了,一个人把自己吊在柳树下,像一根孤孤单单的柳条垂在那里。柳树下堆满了哭喊声。再后来,有人在柳树下谈论这个事件,那是我听到的另一种声音,完全与心灵无关。

柳树边的那片土地被征用以后,盖起了楼房。柳树的枝杈间安装了一个喇叭,每天都在不知疲倦地喊话,不知道究竟喊了些什么,只知道每天都在喊,喊。

关于春天,关于季节,我有话要说。你们听到的,其实仅仅是他们的声音。我的喑哑里,有对刚刚过去的那个冬天的眷念。当我从柳树身上割裂下来被制成柳笛的时候,我并没有来得及看一眼柳树身上的伤口。我的被选择,在柳树身上留下又一道创伤,她刚从冬天走过,本来就已伤痕累累。柳笛是柳条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柳条是柳树的一部分。我很短,我来自一棵树。

作为一只柳笛,我的更多的日子其实是属于沉默的,没有人相信我深爱着我的这份沉默。是那个人,让我变成现在的样子。他早已忘记了我。他的心里装着更多看似重要的事物,并没有给我留下一个狭小的角落。我只是传递过他的声音,从来不曾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我注定属于抽屉,属于被遗忘和被遗弃。即使腐烂成泥,我也会永远铭记我的前身,作为柳条的存在,作为柳树的存在,作为大地的存在,以及,此后作为泥土的一部分的存在。

这样的一份遭遇,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一生一世,什么才是一生一世中最重要和最美好的事物。我已腐化成泥,开始新一轮的存在与成长。我相信生命是神秘的,不管遭遇什么,她永远生生不息。在新一轮的成长里,我知道我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自己,该怎样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爱。我会告诉所有人,我曾走过的一切,看过的一切,以及试图说出的一切,它们是一粒尘土的翅膀,是一缕扎根的烟。

(节选自王月鹏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冷静地讲述柳笛的骨头被抽去的过程,是为了介绍它的制作方法。
B.柳笛对春天是充满了向往与喜爱的,只是有些遗憾于春天的短暂易逝。
C.吊死人的柳树下“与心灵无关的声音”与“堆满的哭喊声”形成了对比。
D.柳笛终归尘土,对自己一生一世的苦难感到无奈,只好以生生不息自励。
【小题2】文章中说“天空下,我与另一个我不敢相认”,请结合文意说明两个“我”分别指的是什么,并分析为什么“不敢相认”。
【小题3】作者从以第一人称写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小题4】请结合全文分析,柳笛对由自身所发出的声音在态度上有怎样的变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塔卡夫等了不久,草原上就响起了狂吠和长号混杂而成的一片怪声。马枪的一响给了那怪声一个回答,立刻就是无数骇人的叫嚣。
哥利纳帆爵士和罗伯尔惊醒了,一骨碌站起来。
“怎么一回事?”罗伯尔问。
“是判帕区的红狼。”爵士回答。
这时候,群狼组成的包围圈在逐渐缩小。马也醒了,作出极端恐怖的表示。(A)只有桃迦在用蹄子踹地,想挣断缰绳,冲到外面去。它的主人不断地打着胡哨,劝阻它,才使它安定下来。
爵士和罗伯尔守卫着院子的入口。他们的枪都上好了子弹,正准备对那第一排红狼开火哩。忽然塔卡夫把他们已举起来瞄准的武器一把抓住了。
塔卡夫不是为了时机问题而不叫他们射击,他还有个更重要的理由。当他托起他的子弹袋并把它翻转过来表示几乎是空的时候,爵士立刻会意了。
立刻,塔卡夫向爵士招招手,哥利纳帆就去替了他的位置。塔卡夫跑去把院子里所有能烧的东西都搬起来,堆在院子的入口处,并且丢了个还在燃烧着的火炭。不久,幽暗的天空中就拉起了一幅火焰的帘幕,透过这帘幕的缺口,可以看出那平原被火闪闪的回光照得雪亮。这时哥利纳帆才看清了眼前要抵抗的红狼是那么多:从来没有见过有这么多的狼聚在一起,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凶狠狡猾的狼,塔卡夫烧起来对付它们的那处火网一下就把它们挡住了,但同时也加速了它们的愤怒。
只要弹药不完,火网还布在院门口,狼群的冲锋是不怕的。但是一旦弹药打尽,火网一熄,抵抗狼群的方法就没有了,又怎么办呢?
哥利纳帆看着无战斗经验的罗伯尔,心里感到难过。他忘掉了自己,只想到这可怜的孩子,觉得他表现的勇气超过他的年龄。罗伯尔的面孔显出灰白色,但是手还不丢下枪,他坚定地等着发怒的狼来袭击。
在即将熄灭的红光照耀下,哥利纳帆看见那大群红狼以密集的队形冲上来了。
塔卡夫放了最后的一枪,又打死了一只狼。弹药没有了,他交叉着膀子站着,头直低到胸前,仿佛在沉思。他是不是在想个冒险的、狂妄的办法来打退那疯狂的群狼呢?
塔卡夫像野兽在笼子里一样,在院子里兜了一个圈子,然后突然跑到他的马的跟前,马已急得不耐烦了。他给马戴上鞍辔,仔仔细细地,连一条皮带、一个钮扣也不忘记。咆哮声在继续增高,他仿佛毫不在乎。爵士看到他这样做,心里又悲痛又恐慌。
(B)桃迦准备好了,它咬着嚼铁,又蹦又跳,眼里充满了怒火,发出闪闪的电光,它已经懂得主人的意思了
当塔卡夫揪住马鬃的时候,哥利纳帆用急躁的手一把抓住他的胳膊。
“你走吗?”他说,指点着当时无狼的那片原野。“是的。”塔卡夫回答。他懂了他的旅伴的手势,接着他又说了几句西班牙语,意思是:
“桃迦!好马,快。引着群狼追它去。”
“啊!塔卡夫啊!”哥利纳帆喊。
“快!快!”塔卡夫又说。这时,哥利纳帆感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他向罗伯尔解释说:
“罗伯尔!我的孩子!你晓得吗?!他要为我们牺牲自己!他要向别处奔去,引狼群追他!”
“塔卡夫啊!朋友!”孩子扑到塔卡夫的脚前大叫,“好朋友,不要离开我们啊!”
“不!他不会离开我们的!”
哥利纳帆转过头来又对塔卡夫说:
“我们一同跑吧。”他一面说,一面指着那两匹惊得紧靠在柱边的马。
“不能,”塔卡夫会意,回答说,“不能。劣马,惊了。桃迦,好马。”
“既然如此,也好!”哥利纳帆说,“不要塔卡夫离开你,罗伯尔,他启发了我应该做的事了!我来骑马!让他留在你身边。”
他一把抓住桃迦的缰绳说:“让我来!”
“不能!”塔卡夫镇定地回答。
“我一定要去!”哥利纳帆夺过缰绳叫着,“让我去!你救这孩子!我把他托付给你,塔卡夫!”
哥利纳帆要去,塔卡夫不肯,谁都没有让步的意思。塔卡夫把哥利纳帆拉到院口,指着无狼的那一片原野,用激动的语言使他了解到事不宜迟,骑马诱狼的计策万一不成功,留下的人危险更大;又说只有他懂桃迦的性情,可以利用它矫健迅速的特长来谋求大家的安全。哥利纳帆急糊涂了,硬是不听他的话,非要自己去不可。突然,他被猛烈地推了一下,推到旁边去了。桃迦蹦起来,前蹄悬空,急不可待地一跳就过了火线和一排狼尸,同时一个孩子的声音叫着。
“原谅我,爵士!”
说时迟,那时快,他们二人几乎望不到罗伯尔,他已经扒在马背上,抓住马鬃,消失在黑暗中。
(节选自法国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女儿·逃离群狼》)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就描写”怪声”,接着又写红狼之多,这样写,渲染了紧张气氛,给人以恐怖的感觉,预示着塔卡夫他们将面临一场残酷的搏斗。
B.“这时哥利纳帆才看清了眼前要抵抗的红狼是那么多”这句话冒号后面的内容,写出了红狼数量多、凶狠,也写出了“火网”的作用及副作用。
C.面对发怒的红狼,罗伯尔勇敢地骑马诱狼,哥利纳帆和塔卡夫看着罗伯尔,心里感到难过,觉得罗伯尔的勇敢超过了他的年龄。
D.文中(A)(B)两处画线语句,不仅写出了桃迦的优秀,还为后文打下伏笔,与后面的“诱狼计策”相照应,使故事情节更紧张,增加了悬念。
【小题2】塔卡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罗伯尔骑马诱狼能成功吗?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匠人文化历史悠久,未曾间断,从古迄今,统纪清晰,技道分明,蔚为大观。中国工匠业自古以来就很发达,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陶器、青铜、染织、玉牙、漆器、建筑、雕塑、园林、城苑等皆能代表工匠的特长,为后人所仰慕,为世界所赞美。但反映工匠文化、工匠精神及匠籍制度的资料文献却凤毛麟角,零散琐碎,无系统说明,致使后人所知甚少。

我国工匠历史,一般会追溯到商周,春秋战国时期《考工记》所载内容多涉匠人,这部先秦文献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利于形成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形成宏约广概的技艺系统。历史流传越久,文化积越多,经验积淀越丰富,博洽精密,能将历史传统和现实相结合,益于生成良好的氛围,相继而来的便是工艺文化的大繁荣。另外,中国地跨三带,疆域广阔,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文化多样,习俗各异,匠人成长环境各不相同,技艺工种亦有差别。这样的历史传统、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繁复的工艺文化。若论匠人的人文精神与历史传统,我们中华民族固当首屈一指。

匠人制度在历史上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迁。商周至秦汉一变,唐宋更替又一巨变,宋时民间工商业兴起,宫廷制作散落民间。元明两代匠户有专门的户籍,元代的匠人社会地位非常低,近乎奴隶。明代在方式上有很大的调整,有轮班匠和住坐匠两种类型,方式灵活,匠人得到解放,获得自由之身。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各行各业郝涌现出了技艺精湛、富有修养的能工巧匠,手工艺文明走向了一个新高峰。

传统社会里的工匠其实就是手艺人,是靠技能谋求生计的社会个体或群体。拥有一技之长,掌握了某项技术,都可称之为匠人或手艺人。匠是技术工种,也是职业区分,是技工的泛称,带有专业性和技能性的特点。匠人除却职业划分以外,还有另一层含义,指在某一领域具有精深造诣的人,如大匠、宗匠、巨匠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匠人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与士、农、商都不同,国家为他们建立专门的“匠籍”,与其他社会民众相区别,拥有“匠籍”的匠人大多数是世袭的,代代相传。

中国传统文化极看重匠人职分,对他们的造物之功有极高的评价,与圣人等而视之。世界上其他民族没有一个将匠人推到如此高的地位,《考工记》中有“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的记载,《易·系辞》上也有类似的记载。“开物成务”,无此物创此物,谓之“开物”,做此事成此事,是为“成务”。“开物”与“成务”都是圣人之举。工匠之绩,则在于造物,有再造之功,与圣人同位。中国的工匠是道德的、信誉的、人格的、文化的。受到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儒家思想讲究修身、立行、立言、德性、礼仪。在匠人的身上这些文化特质都能得到体现。匠人们在此种风气的熏染下,讲究和气生财,与人为乐,互利互惠。很多誉播四海的坊名使用了店主的名字,如张小泉剪刀,屹立百年而不倒,以人格做担保,以诚信获得尊重,兢兢业业,苦心经营。这种以人格为立身之本的匠人文化,将技艺人格化、精神化,有别于西方重契约的历史传统。匠人如果缺乏道德修养,品德有暇疵,即使身怀绝也难以立足。

中国历史文化中有一部分是赖借这些匠人的保养得以传承的。就历史事实而论,匠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保存与绵延有极大的贡献。匠人文化,也绝不仅是靠几个匠人之力就能保泰持盈,而是依靠历代众多匠人及全民苦心经营、匠门雍睦、子弟循谨、师父嘉言懿行,维持技艺不哀,文物蔚起。匠人之功,尤不可没。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中国工匠的人文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匠人文化历史悠久,从古迄今,统纪清晰,技道分明,有着丰富的人文积淀,流传至今。
B.历史上反映工匠文化、工匠精神及匠籍制度的资料文献凤毛麟角,零散琐碎,缺乏系统性。
C.匠人制度在历史上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但匠人地位低下,尤其在元代,近乎奴隶,之后越来越低下。
D.中国传统文化对匠人之功评价极高,与圣人等而视之,这是世界上各民族历史上给予匠人最高的定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总领全文,指出中国工匠业很发达,即使相关记载零散琐碎,但中国匠人文化历史悠久,未曾间断。
B.文章第二段从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这两个角度,条理清晰地阐释了我国拥有繁复的工艺文化的原因。
C.文章在论证中国匠人可与圣人等而视之时,指出中国匠人带有专业性和技能性,在某一领域具有精深造诣。
D.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有元代匠人与明代匠人的对比,有匠人与士、农、商的对比,有中国匠人与西方匠人的对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小泉剪刀之所以誉播四海,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以人格做担保,以诚信和信誉赢得尊重,兢兢业业,苦心经营。
B.春秋战国的《考工记》记载了有关匠人的内容,这说明我国匠人历史是从《考工记》成书时期开始的,有2000多年的历史。
C.我国匠人文化以人格为立身之本,将技艺人格化、精神化,在本质上与西方匠人的历史传统是一致的、相通的。
D.匠人对民族文化的保存与绵延有极大的贡献,因为中国历史文化全都是依靠匠人们的技艺和作品得以保养传承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4年6月7日,5名参赛者参加了在英国皇家学会举办的一次测试,其中一名名为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tsman)的计算机软件通过了图灵试验(一种测试机器是否具备人类智能的方法)。大多数测试者相信,它是一个13岁的乌克兰男孩。

尤金在测试中的表现“骗过”人们的判断,这足以证明人工智能可以基本代替正常成人的工作了。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温斯顿所称:“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脑力工作。”

相应地,用机器人医生看病也有可能成为未来人们生活的选择,而且,这样的方式己经初露端倪。

2011年2月,IBM公司研发的超级计算机沃森在美国益智类电视节目《风险》中战胜了人脑,即《风险》节目历史上最优秀的两位人类选手肯.詹宁斯和布拉徳.拉特。此后,沃森又被宣布可以作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参与诊疗疾病。

与此类似,中国也有人开始依靠“百度大脑”来看病,谁有了病或需要用药,都会上百度上搜一搜。不过,最近披露的一个消息却让人对“百度大脑”这样的人工智能心存疑虑,甚至担忧。

作家六六发现尿色变深,便从香港赶回上海看病。尿常规检查显示:红细胞增多,医生建议做彩超排查。六六开始了她的“百度求医”历程。搜索结果使她怀疑自己可能患了膀胱癌。最后,经过CT检查,确诊为肾结石。

为何“百度大脑”会误诊?原来,即便“百度大脑”拥有大数据库和较高的综合分析与预测能力,但其智力与尤金相比,还是差了许多一一只不过相当于2-3岁幼儿的智力。把健康和生命的判断交给“百度大脑”显然有点不负责任。问题在于,现在有多少人知道,“百度大脑”只有3岁的智力,而尤金的智力可达到13岁的水平,以及它们与正常人思维和智力的差异。当无法认识这种差异时,人们就有可能真的把命运交给“百度大脑”而非一位普通医生。

当然,以“沃森医生”和“百度大脑”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确实代表着人工智能的未来,它们有可能改变未来人类的生活。

例如,过去对计算机医生沃森的测试证明,它比一般医生具有更精准的诊断疾病的能力,原因在于沃森拥有大数据。沃森贮存了很多百科全书、词典、图书、新闻和电影剧本,还拥有大量的医学工具书、临床诊断手册和医学杂志。沃森还可以与美国联邦政府要求医院建立和维护的医疗电子文档记录进行链接,以查阅病历和诊治记录。同时,它还可以获取个人在微博和其他互联网平台上对自己疾病的咨询和查询,并借助这些信息来帮助诊治疾病,这些因素都是大数据的优势。

但是,人工智能同样有许多弱点和不足。例如,机器缺少逻辑推理和情感体验能力,也难以理解自然语言。如何让机器人理解人类的语言,即自然语言,是最复杂和最关键的技术。自然语言通常是指一种自然地随人类文化演化的语言,如英语、汉语、法语等都是自然语言,世界语则被视为人造语言,因为这是一种由人特意为某些特定目的而创造的语言。尽管沃森战胜了人类,但是,沃森不仅对于自然语言难以理解,而且对自然语言的从属关系更难理解。例如,竞赛的一个问题是:一种语言的方言包括吴语、粵语和客家话,这种语言是什么?正确的答案应当是——中文。但是,机器人沃森答错了,而詹宁斯答对了。

因此,如何让只有3岁智商的“沃森医生”和“百度大脑”来完成正常成年人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一一尤其是为人类诊疗疾病,还需要人工智能未来的长足发展。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人工智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温斯顿教授认为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脑力工作是人工智能的研究内容。
B.计算机软件尤金在测试中的表现可以证明人工智能完全代替正常成人的工作。
C.沃森并不理解吴语、粤语和客家话就是中国人除普通话以外的方言,说明人工智能还存在很多不足。
D.用机器人医生看病也有可能成为未来人们生活的选择,但还需要人工智能未来的长足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沃森在电视节目《风险》中战胜了人脑,足可以证明它与医生相比具有更精准的诊断疾病的能力。
B.虽然“百度大脑”拥有大数据库和较高的综合分析与预测能力,但其智力水平只有3岁,这是其造成“误诊”的原因。
C.人们无法意识到“百度大脑”与正常人思维和智力的差异时,就有可能把自己的命运交给“百度大脑”。
D.如果能消除“百度大脑”与正常人思维和智力的差异,弥补它的弱点与不足,“百度大脑”有可能在未来承担起医生的职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沃森贮存了很多书籍,可以与医疗电子文档记录进行链接,并借助个人在互联网平台上对疾病的咨询信息来帮助患者诊治疾病,这是沃森比一般医生具备的优势。
B.尽管沃森战胜了人类,但是在对于自然语言以及自然语言的从属关系的理解方面却不如人类,原因在于这是一种由人特意为某些特定目的而创造的语言。
C.解决了如何让机器人医生理解人类的语言这项最复杂和最关键的技术,就能提高机器人医生的逻辑推理和情感体验能力。
D.以“沃森医生”和“百度大脑”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代表着人工智能的未来,让人工智能完成正常成年人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是未来人类的生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速度,见出快慢

田福民

①速度,见出快慢。

②速度,即是快与慢的讲究。

③刹那与永恒,即是速度的极快与极慢。

④大概人所追求的,就是一刹那与永恒。极美极乐的都希望它永恒,而抵达极美极乐又希望它一那。然而,一刹那与永恒叉是矛盾的不可能实现和谐、统一,极美极乐容易消逝且又是不可能一刹那抵达。

⑤一棵庄稼,必须要经过育秧、分、抽、灌浆、结实,前后四个月左右的时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整个过程确是艰辛无比。一朵花,萌芽抽芽、蜂蝶传粉、光合雨润、机开放,其中缘巧合,天时地利,不可或缺。一个人的成长,自十月怀胎,一朝分,至婴儿、幼童,经少年、青年,历中年、壮年,最后才是老年,其中有疾病,有天灾,有时还有战争,世间几十年,“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辗转沉浮。

⑥一切生命都是怀着美而乐的愿望,然而,愿望的实现又是繁复、缓慢的。所谓“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错了,急不得的!自然赋的图景,就是一个慢。时间是一分一秒地过,日子是一天一时地度。地球存活了46亿年,宇宙存活了140亿年,人类文明也有了5千年,太慢了!回头看,天荒地老,时光无言。夜空星辰浩,从颗星到另一颗星,得要多少年啊?

⑦天地之间有大美,是谓慢之美。“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际云卷云舒”,云卷云舒是慢慢地卷慢慢地舒;“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春水向东是慢慢地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长河落日是慢慢地落;“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依依墟烟是慢慢地升。

⑧假如朝相反的方向走,那就是大灾大祸。云疾速而卷疾速而舒,那是暴风雨要来了;一江春水向东疾速地流,那是江水决堤,要发洪水了;长河落日疾速地落,那是要天翻地了;依依墟烟疾速地升,那是村庄要消亡了。

⑨很显然,快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快是急躁,快是粗暴,快是没有任何美感。假如一棵庄稼,不经过从育秧到结实的过程,一夜之间就可以收割,那是什么场景?假如一朵花,不经过诸多的缘巧合,直接开花,那是什么场景?假如一个人不经过婴儿到老年的人生历程,直接老去,那是什么场景?可以肯定,那必然是收割不完的庄稼,开不完的花,老不完的人;庄稼也是怪异之庄稼,花也是诡之花,人也是畸形之人。

⑩一个声音会说,快也是一种美啊。微观世界里,电子的高速运转,原子的核裂变。宏观世界里,子弹的飞行,天体的运行。我要提醒的,那种快是一种美,但那种快,快得有规律,快得有秩序。那种快快得我们感觉不到。谁能感觉得到电子的高速运转?谁能感觉得到原子的核裂变?谁能感党得到子弹的飞行?谁能感觉得到天体的运行?这与破坏秩序的快和让人恐惧的快有着本质的不同。

⑪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由慢变快了。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变化,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转换,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情况的了解,快多了。可以例举的有,飞机的航行,高铁的穿越,网络的流通。这种快其实是中性的,不能简单地论之以好坏。它一方面提高了人入世的进程,可以让人快速地见到一个人,处理一件事,包括一场谈判的开启,一段感情的终结;另一方面也绊了人出世的身影,因为快,所有的闲适、优雅、安宁将不复存在,于是有了乡愁,有了怀念:

记得 早先少年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从前慢》)

⑫这首诗是说慢的,历数慢的好处:慢言慢语,慢的早点,慢的日色,慢的车马,慢的邮件,慢的爱情,慢的家居。此处,最珍贵的当数是慢的爱情——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爱情的庄严神圣,都在这慢的爱情里了。这是现代人崇尚的快节奏的情感基调不能比的,也只有这样慢的爱情,才配得上“死生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⑬父亲是个木匠,他的活都是慢制作,伐木、皮、拉锯、刨花、画线、凿、按装,每一个步骤都要求极耐心,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极精细不能有半点马虎。父亲是有点儿工匠精神的,他为人家做家,遵循的就是工匠的心理,工匠的要求。所谓的工匠精神,说到底就是对客户负责,对产品负责,最终是对自己的良心负责。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能塞户头”。父亲一生作品无数,他以他的好手艺赢得了人家的尊重。

⑭慢是情致,慢是心境,慢是对人生与生命的更高一层的理解。人或许有一段时间是处于快的阶段,但到底还是要慢下来;自然或许有一段时间是处于快的阶段,但到底还是要慢下来;社会或许有一段时间是处于快的阶段,但到底还是要慢下来;文明或许有一段时间是处于快的阶段,但到底还是要慢下来。快只是暂时,慢才是长久。前一阵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好好活着,因为我们要死很久!此言道尽了世间所有的繁华与悲凉——活着之动,死后之静;活着之快,死后之慢。

⑮如果让我选,我也是喜欢慢。我愿意做棵慢慢成熟的庄稼,一朵慢慢开放的花,一个慢慢老去的人;慢言慢语地说话,慢慢吃着早点,看慢慢落下去的太阳,坐慢慢走的车马,写慢慢发出的邮件,享受慢慢的爱情。

如此,得以永恒!

【小题1】文中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shà那 sì机 赋yīn缘巧合
B.抽huì 分miǎn   jī绊 星辰浩fán
C.分niè 诡mì 家jù 天翻地
D.按装ān 凿sǔn    xiāo皮    死生qiè阔
【小题2】作者记叙父亲做木匠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概括“慢”的好处。
【小题4】鉴赏结尾画线的语句。
【小题5】作者说:“如果让我选,我也是喜欢慢。”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