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夜间经济”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名词。数据显示,夜间经济已经为伦敦创造了130万个工作岗位,可贡献660亿英镑的年度收入,并且仅伦敦一个城市的夜间经济就创造了英国全国总税收的6%。

从最初餐饮和购物行业延长夜晚服务时间,到后来的酒吧、KTV、迪厅/舞厅和夜总会等多种业态推行以夜晚为主、白天为辅的营业方式,再到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影视厅、体育馆等纷纷开辟或伸长夜间活动区域,及至夜间观光、夜间旅游等综合性夜游产品的开发与涌现,我国城市夜间经济随着消费需求与层次的不断升级也完成了从1.0到2.0的晋升。

美国布朗大学教授戴维·威尔等三位经济学家最近依靠卫星记录下的中国夜间灯光亮度与铁路货运、耗电量等指标一起建立了一个经济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地区夜晚的灯光亮度和它的GDP成正比”。

其实夜间经济对于城市的能量释放并不仅发生在消费层面。夜间经济显示着一座城市的活力与朝气。数据显示,80后、90后年轻群体的夜间旅游消费中的占比至少达到了60%。他们代表的是时尚生活方式的兴起。

夜间经济更是一座城市历史底蕴与文化丰度的显示器。北京的三里屯、上海的新天地、南京的秦淮河、成都的春熙路……这些地方的夜间繁华,已然成为了城市名片,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之窗。人们流连其中,感受到的是一座城市的深度内涵,触碰到的是一个城市的岁月脉动,历史的钩沉与文化的品味都在月色之下被点亮,城市的软实力由此得到释放。

(摘编自《夜间经济:展示城市的深度内涵》)

材料二

(摘编自《夜间旅游市场数据报告2019》)

材料三

随着夜经济发展,各个城市纷纷在配套服务方面“下功夫”。北京将延长地铁1号线和2号线周五周六的运营时间,还将缩短既有36条夜间公交线路发车间隔;上海设立“夜间区长”“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强化夜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徐志虎认为,随着夜经济规模的扩大、营业时间的延长,要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政府部门需创新管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监管,确保夜经济“既繁荣又有序,既精彩又安全”。汉光百货董事长王小雨认为,加强“夜经济”配套服务一方面要延长公共交通运营时间,另一方面针对餐饮等行业垃圾清运的时间也要适当延长。

针对夜经济出现“同一个中国,同一个夜市”的同质化问题。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研究所所长杨宏浩认为,发展夜间旅游不仅要关注亮化工程和灯光氛围营造,还要以品牌建设为目标,充分考虑城市已有资源,特别是空间条件,确定夜间游的核心功能,开发符合城市定位和气质的夜间旅游产品,形成城市独有的吸引力。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发展“夜经济”,应充分挖掘本地夜间休闲资源、场所和项目,结合自身文化特点,打造休闲娱乐项目。如苏州评弹文化、天津相声文化等,都是当地发展“夜经济”可充分结合的优势资源。

业内人士认为,夜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努力。培养多元夜经济商圈需要了解不同消费群体对夜经济娱乐场所的个性化需求,政府引导夜间服务机构的供给方向和数量。夜经济不应只是吃吃喝喝,演艺、文旅、体育、商贸等领域都应进入夜间消费的“菜单”。要通过完善规划,使夜经济形成布局合理、业态多元的格局。南京市政府发出“文艺红包”,落实专项资金,以政府补贴形式投向文艺演出市场,促进夜间文化市场繁荣。天津建立了发展夜间经济联席会议制度,12个市级机关和各区政府作为成员单位,负责统筹推进全市夜间经济发展。

(摘编自《多地打造“不夜城”》)

【小题1】下列有关“夜间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间经济”一词起源于英国,它的提出旨在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
B.随着消费需求与层次的不断升级,国内城市的夜间经济也完成了代际升级。
C.夜间经济不仅能促进城市消费能量的释放,还体现出一座城市活力与朝气。
D.夜间经济显示了城市历史底蕴与文化丰度,提升了城市深度内涵和软实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显示,伦敦发展夜间经济十分成功,不仅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贡献了巨额收入,而且创造了占英国全国总量6%的税收。
B.由英国布朗大学教授戴维·维尔等3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可知:一个地区的夜间经济越发达,那么该地区的GDP就可能越高。
C.调查显示,夜间安全和游客休息成为影响夜游的主要因素,游客希望夜游时能欣赏更多的表演、演艺或夜景,体验更多活动等。
D.要解决夜经济的同质化问题,必须加强品牌建设,充分挖掘本地夜间休闲资源、场所和项目,重点打造文化类休闲娱乐项目。
【小题3】结合材料三,概括说明从哪几个方面推进夜经济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06:47: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秋潮

郭建英

①我已经渴望很久了,在灰暗的凝视中,在惨淡的死寂里,它终于来了。

②这就是京都深秋的夜风。这威势,是一种告别,是一种远逝,是一种涤荡。对于我,也是心灵的默契和启迪,也是焦渴期待的回答。

③对于秋风体察得入微入致的,当数欧阳子的《秋声赋》了。秋风的兴之容,气之声,作者是以心去领悟,以神去契合,以思去发掘的。每读,必悚然惊悸,仿佛也拂扬着肃杀之气。

④然而,欧阳子笔下的秋风,兴起于夏秋之间,沐浴于风草佳木之绿,最初酷似淅淅沥沥的雨声,渐渐才成浩荡杀气和如兵如刑的严酷。而今夜的秋风,却从空廓苍穹中落下,汇北方离原上的凛冽,排成方阵,来扫荡残枝败叶,排遣烟雾云霭。是的,我早就呼唤这场秋风了。

⑤不知何故,今年北京的秋风愁惨得像铅石,像死灰。终日灰雾笼罩,太阳化为一团无光的白纸,天空变成一汪停滞的死水,浑浑沌沌,郁郁闷闷,全不见高爽的清,宁馨的静,令人情思悠远的悲凉。树叶虽凋残,但不陨落,虽腐败,但不透黄。无声地挂在枝头,遮一片惨白的阳光,投下模糊的影子,该消逝的偏偏死恋,该枯损的偏偏滞留,该流放溃退的,偏偏抽丝滴漏,该长啸大哭的,偏偏低声抽泣,这样,怎不使人郁结怨闷呢?

⑥北京的秋,原是最令人向往的季节。

⑦然而,眼前却是一个个阴沉的日子。愁惨,阴郁,拂都拂不去,无奈,我只有一遍遍地听着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悲怆》,体味着作曲家的叹息、回忆和最后的向往……这旋律的飞翼像秋天的鸽子盘桓消逝,带着一缕灰色的悲哀和闪烁不定的希望,以及萦绕不绝的甜蜜。本来,生活就是以痛苦和悲哀作为自己的奠基石的。当它青烟般和灰鸽一起飞掠,对于人们的感情应当是一种召唤,一种抚慰,一种拨弹了。然而,这少有的秋色也过于凝重了,寂寥了,长久了,像飞不出的梦,焦躁,呼喊,挣扎,却又销蚀,磨灭,自馁,一日日损耗着感情,砥砺着力量。

⑧终于,一场凌厉的秋风来临了。从天空,从地面立体地拉开了纵横交织的战线,进攻了。一切晦气、阴霾都将在它的凛冽清明的大气中消散,这是怎样辉煌的景观。松悚骇而惊悚,杨摇撼而颤抖,那些早已干枯而不黄不落的死叶也如瀑布,萧萧飞落。决断,刚烈,从苟且的死,飞向磅礴的生。生,有一种生观,与之相伴随的也有一种死观,死总在徘徊,流连,便会造成生的沮丧,灰暗。当树叶全部谢去,剩下可数的枝条,而天空也刮清了弥漫的尘埃,露出晶莹清辉。月像梨花柔红,星像雏菊黝青,一切都经过洗涤,经过淬锻,爽朗,洁净,仿佛飒飒流下缕缕清寒,暗暗砟人肌骨。月辉流溢,夜光清朦,远方的古塔若隐若现,近旁的西山似睡似醒,仿佛都在梦里,又都在沉思中。尤其那一起一伏温存而肃穆的山影,仿佛绵延的弦,震颤着,向着青宵鸣唱。

⑨四野寂静,粗干细枝都没有一丝摇动,啼哑了,但那修长的枝条,在沉默里,已孕育了一粒紫红的苞子,它将在我的窗前陪伴我整整一个冬天,它圆实,饱满,仿佛明日,就会绽放,但是它一味地等待,一味地汲取,没有一丝焦躁。多少年了,我们在长冬里隔窗对望,漫漫地成了故知好友,它就是来年的绿叶。

⑩在天地相衔的地方,有一抹淡淡的影子,苍茫的像浮云飘渺的天籁声,我知道这是落叶的疏林,绘出天宽地阔的景象,凑成一片忧愁哀伤,引发你心中的酸楚,微甜,它简直像不息的钟的回响,望一眼便会引起心中的微颤,而凌晨,疏林后会升起曙色的第一抹淡红,然后再为那轮绚丽的红日长久梳理,最后以自己纤细的手臂,把它托起来,于是才有冬天的阳光,从疏林上,可望雀阵,鸦群,那呼啸的起落,寂寂的翅翼,都平添了冬日的诗意。冬,有自己素净的美,也蕴含着纷繁的美,这种美是秋风的馈赠。

⑪啊,秋潮退去了,四野在沉寂中蕴含着生命的躁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因为北京的秋天愁惨、凝重、凋残、树叶留恋枝头,所以总会让人产生情思悠远的悲凉,使人郁结愁闷。
B.作者叙写今年北京秋天的境况和自己的心情,是为了突出自己对凌厉秋风的焦渴期待,为后文进一步叙写深夜秋风做铺垫。
C.“北京的秋,原是最令人向往的季节……”,那是因为作者眼中北京的秋季有与郁达夫《故都的秋》有相同的特点:清、静、悲凉。
D.第④段和第⑦段开头的两个“然而”分别从两个方面描绘今年北京秋天的景色,两段运用相同的写作方法,画面逼真,景色特点鲜明。
E.第⑧自然段对深夜秋风的凌厉之势的详尽描写,照应题目中“秋潮”的“潮”字,秋风气势如潮汐,辉煌而磅礴,蕴含生命的躁动。
【小题2】作者在第③和④段中写到欧阳修的《秋声赋》,其用意是什么?
【小题3】文章第⑧段划线的句子“这是怎样辉煌的景观”,概括这“辉煌的景观”有什么特点?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4】文中说“决断,刚烈,从苟且的死,飞向磅礴的生”,你如何理解作者这句话?请联系生活体验,说说你从“决断,刚烈,从苟且的死,飞向磅礴的生”这句话中获得的启示。  (不少于200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牧文化是从事游牧生产的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是一种以自然环境(草原)和生产方式(放养畜群)、生活方式(逐水草而居)为基本条件的地域性文化,包括与游牧生活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具体要素。北方游牧文化则是指历史上生活在中国北方和西北方广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所创造的文化。
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深远影响的北方草原上的族群,唐前是匈奴族,唐后是蒙古族。以匈奴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居住在北方宽阔的草原上,不建城市,不从事农业生产,社会结构松散;与畜牧一同转移,牧养着多种牲畜,“逐水草迁徙”;善于骑射,崇尚英雄;以肉、乳为食,衣动物皮毛。与中原汉族相比,北方游牧民族规矩少、约束少、思想负担少、行政限制少,所以行动起来及时自如,效率高。
《汉书·匈奴传》又说:“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胡”在汉代主要是指匈奴;汉以后,“胡”成为中原汉民族对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统称。“胡人”既自诩“天之骄子”,当然不会制订“小礼”,更不会用“小礼”作茧自缚、自寻烦恼。其实,这正是北方广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共同特点。
可以看出,虽然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都是建立在各自地理形态基础上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文化,但与固守土地、男耕女织、讲求人际关系的农耕文化不同,游牧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畜群、草场、牧人构成了游牧的基本条件。北方游牧民族善于骑射,不断地游动、迁徙,与严峻的生存环境抗争,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培养了豪侠尚武的精神、粗犷豪放、坚韧顽强的民族个性。
以唐诗而论,盛唐诗是唐诗繁荣的顶峰,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水平,有自己独特鲜明的美学特质,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与美学的典范,文学史家所称的“盛唐气象”让后人追慕不已。盛唐诗雄浑壮美、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充满阳刚之气,既与盛唐强大的国力、广阔统一的疆土、开放的文化政策有关,也与盛唐人尚“胡”即普遍主动接受来自以游牧为主的北方各民族文化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在历代王朝中,唐朝与外族接触最为频繁、接受外来影响最为显著,是秦汉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此,近代学者一致认为,北方游牧文化对唐诗的题材、风格、审美取向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北方游牧文化扩大了唐人的视野、培养了唐人的英雄主义情怀,为唐诗提供了大量鲜活的题材,空前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内容。
(摘编自高建新《北方游牧文化浸染下的唐诗》)
【小题1】下列关于“游牧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牧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其创造者是从事游牧生产的人们,其基本条件为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B.游牧文化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它的产生与游牧生活密不可分,并且反映游牧生活。
C.北方游牧文化是游牧文化中的一个门类,它是由历史上生活在中国北方和西北方广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创造的。
D.游牧文化建立在恶劣的地理形态基础上,具有相对独立;与农耕文化相比,游牧文化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匈奴族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居住在草原上,以肉、乳为食,不从事农业生产,生活习俗与中原汉族有很大不同。
B.相对于中原汉族来说,北方游牧民族不会制定“小礼”,更不会用“小礼”自缚,因而受到束缚少,思想负担轻,行动也及时自如,效率极高。
C.“胡”在不同时代所指称的对象不同:汉代主要是指匈奴,如《汉书》中以“天之骄子”自诩的“胡”即是。汉代以后为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
D.受游牧条件的制约,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地游动、迁徙,在与严峻的生存环境抗争过程中,形成了强健的体魄,养成了独特的民族个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唐诗雄浑壮美、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充满阳刚之气,有着独特鲜明的美学特质,堪称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
B.盛唐人崇尚北方游牧文化,普遍主动地接受来其影响,这是促进盛唐诗歌繁荣、成就“盛唐气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C.北方游牧文化扩大唐人视野,培养唐人情怀,深刻影响着唐诗的题材、风格、审美取向等,这是近代学者的共识。
D.唐人通过对北方游牧文化的借鉴、吸收和融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唐诗,因此,研究唐诗必须关注北方游牧文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是先秦儒家还是汉代儒家,都积极肯定“现世”生活的正面价值,主张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命格局中,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总的来说,此两阶段儒学关注的重心皆在社会的政治伦理方面,而非个人的心性修养方面。
众所周知,源于印度的佛教本是一种“出世型”宗教,其思想性格与儒学强烈的“入世”倾向是格格不入的。在佛教传入前,儒学作为一种本土思想在中国已很发达且根深蒂固,这使得佛教必须做出一定程度的“性格调适”,否则很难在中国扎根立足。印度的大乘佛教本有中观、瑜伽行和如来藏三大学派,后来只有如来藏一系在中国生根并被发扬光大,正是因为如来藏强调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与儒家主流的“性善论”、“人皆可为尧舜”等说法较为接近。而由唐代高僧慧能创立的禅宗,宣扬“心即是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把大乘佛教不舍世间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使得佛教日益世俗化、人间化。佛教的这种中国化,拉近了它与中国人的心理距离,禅宗也因此得到快速传播与发展。
然而,佛教与儒学毕竟有着无法逾越的价值鸿沟:宋代的“尚文”政治,大大促进了士大夫经世精神的复苏,加之异族欺凌所激起的民族意识高涨,一批儒者举起唐朝曾上书《论佛骨表》的韩愈之“辟佛”旗帜,掀起了新一轮的排佛浪潮。文坛领袖欧阳修称佛教为“魔教”,呼吁儒者要“修其本而胜之”。儒家的批判使得一些禅门大师极力弥缝儒、释二教之异,为佛教辩诬。如云门宗禅师契嵩作《辅教篇》认为儒、佛二教皆出自“圣人之心”。他以佛教的“五戒”“十善”比附儒家的“五常”,强调僧人必须对父母尽孝,力陈佛教符合“王道”,在“正人心”、“兴善止恶”等方面可辅助儒教治理天下。诚如学者所言,《中庸》《大学》等著作之所以恰恰在宋代被“发掘”出来,并一跃成为承载“道德性命”奥义的儒家经典,主要不是新儒家“返之六经而后得之”的结果,而是契嵩等高僧大德儒者化、士大夫化的结果。
“熙宁变法”之前,宋儒大体上还保持着内圣外王的义理格局。但到了南宋,新儒学已经逐步占据思想界的主流地位,很多儒者对佛道心性理论自觉不自觉地吸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儒学的精神面貌。这一变异的突出特征是儒家的“内圣”压倒了“外王”。尽管“得君行道”仍是后来大多数儒者高悬的人生理想,但从思想重心看,如何安顿身心性命则成了他们关切的焦点。这一变异,对于儒家道德人格的挺立、审美意境的提升、生命体验的深化,乃至“了生死”都有重大意义,但儒学原来强烈的经世致用品格反而因此有所减弱。至明代阳明心学的出现,这一趋向更加明显,其修养工夫论尤其到了“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的地步。儒学至此,可算在思想战场上对禅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这一“胜利” ,恰恰是以对禅宗心性智慧的深度吸纳为前提的。
(摘编自孙海燕《儒学与禅宗的思想史“恩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和汉代两个阶段的儒学都特别关注社会的政治伦理,主张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
B.慧能创立的禅宗使得佛教日益世俗化、人间化,这样就拉近了佛教与中国人的心理距离,因此能得到快速传播与发展。
C.如来藏强调的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与儒家主流学说思想相对接近,因而如来藏系得以在中国生根并发扬光大。
D.在佛教传入前,儒学作为一种本土思想,已在中国根深蒂固。所以,佛教要想跻身中国需要将“出世”转化为“入世”思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社会崇尚文治,再加上受到异族的欺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大批儒者掀起了排佛浪潮。
B.南宋时期,很多儒者对佛道心性理论自觉不自觉地吸收,使得他们越来越关注修身齐家、安顿身心,并将之作为他们的人生理想。
C.《中庸》、《大学》等著作能够在宋代成为儒家经典,与这一时期一些高僧大德儒者化、士大夫化,极力弥合佛教与儒学之间的鸿沟有密切关系。
D.为了弥合儒佛二教之间的差别,云门宗禅师契嵩作《辅教篇》,寻求儒佛二教之间的共同之处,认为佛教可帮助儒教治理天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到了南宋,由于儒学原来强调的经世致用的思想有所减弱,所以,儒家将关注的思想重心转移到内在品德的自我提升上。
B.韩愈上书《论佛骨表》高举排佛旗帜,体现了儒学与佛教的价值鸿沟,这种排佛思想直到宋代仍被一些儒者所接续。
C.儒学与禅宗的渊源,是在排斥中又彼此吸纳的思想史。比如佛教吸收儒家的人间伦理,再如儒家开拓出“援禅入儒”的宋明新儒学。
D.南宋很多儒者自觉不自觉地吸收佛道心性理论而阐发出新儒学,这一过程也是多种思想合流的一种体现。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正是香山叶红时节,我却信步走进了黄叶村。

②一道疏篱,曲曲弯弯地环抱了十数亩黑土地。园圃里花木凋零,寒鸦绕树。一袭柴门蓬户冷寂寂地坐落于园子的中央,户首门可罗雀。惟户侧几畦冬菜苗子,还顽强地泛着一片油绿。

③这就是曹雪芹当年创作不朽巨著《红楼梦》的处所吗?它何以如此孤寂、如此落寞?

④穿过菜畦,轻轻推开了曹氏故居的柴门,清寒的陋室墙壁上,挂着的便是这位文学先圣一生所历的人事沧桑、世态炎凉和辛酸血泪。透过古旧的寒舍,我已能领悟先生当年演绎他的红楼绯梦的时节,那批阅十载的心瘁,举家食粥的艰辛,以及老年丧子的悲痛。先生孤寂落寞的晚年著述生涯,一如我此刻所感触到的故居情景。这情景,比任何语言都更触目惊心地向我昭示了:文学,是一份何等寂寞的事业。

⑤不是吗?即如曹雪芹这样有着扛鼎之作的一代宗师,都不仅未在生前得有丝毫的实利和荣耀,就连死后声名远播之际,仍不得不面对满目的繁华,耐住这份黯然、落荒的寂寞。哪怕他老人家曾经创造过中国文学的极致,创造过艺术舞台的至美,创造过、并至今还在创造着万千商贾招财进宝的机运(仅北京城南模拟修建的所谓“大观园”,每日的门票收入就得以十万计,更别说他的著作已亿万册地在书市流行)。人们宁愿不惜花钱到他老先生虚构的“大观园”里去赶一番热闹,也不想要到这孤岛般落寞的黄叶村来实地凭吊一回“大观园”的祖师。连近旁卧佛寺里那尊沉睡了千年的石雕佛像,都有无以计数的善男信女终年络绎不绝地前往烧香磕头,而先师的故居却落得个门可罗雀。

⑥然而,伟大者并不因此而失却其伟大。如果能让曹雪芹活过来再作一次人生道路的选择,我想,他要选择的必将仍是那条充满着坎坷辛酸的文学创作之路。这就是人生的执着吧?世界上总有人甘愿用那如磐的寂寞和人世悲苦来碾磨自己的灵与肉,在常人难以忍受的巨大痛苦之中,使灵魂升华成一朵朵真善美的奇葩,以装点后世,愉悦众生,造福永久,哪怕那些将尽情享受其恩惠而不知福自何来的人并不会想到该怎样来祭谢他们的无量功德。一个人要选择这样一条人生之路,并无怨无悔、坚定不移地走到生命的尽头,该要多么巨大的勇气和多么顽强的毅力!

⑦踯躅在曹雪芹故居的陋室里,徘徊在黄叶村萧瑟的小径上,我面对着新潮迭起、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心想,究竟有多少人能经得住曹老先生所经历过的这番悲苦和寂寞呢?

⑧蓦然间,我不禁又为自己的这番遐思感到可笑了——干吗要去琢磨别人?我应该首先问问自己:你能吗?

【小题1】第②段所描写景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这样描写的主要作用是(1)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曹雪芹的故居花木凋零,陋室清寒,这些描写蕴涵着对有关部门未保护好这一古迹的贬斥之意和遗憾之情。
B.曹雪芹忍受巨大痛苦,坚持自己的人生选择,表现出一种巨大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作者对此充满着崇敬之情。
C.作者对新潮迭起、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以及人们急功近利、追崇热闹繁华的现象,颇有微词。
D.对利用曹雪芹及其著作大发横财的商贾之类,含有嘲讽鄙夷、大张挞伐之意。
E.以曹雪芹的巨大成就及其影响同他黯淡的人生际遇对比,突出了“文学是一份寂寞的事业”。
F.作者描述了人们对“大观园”、石雕佛像和对曹雪芹故居的不同态度,暗寓对世风的贬斥。
【小题3】第⑦段“踯躅在曹雪芹故居的陋室里,徘徊在黄叶村萧瑟的小径上”这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同时在思想意义方面也能给我们某些启示。请就你从文中获得的某一点启示,结合学过的课文举一例并简要阐述。(不超过100个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全球化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没有一种现世文化是不经过交流而独自发展的。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必然会产生文化的冲突-—-反应一融合的过程,两种文化之间总是进行着既对立又统一的斗争,这就是“文化的双向选”。全球化与本土化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全球化不可全然取代本土化,而本土化也不可能带来多元的发展,因为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若想掩盖这种特征,就只能导致世界文化的衰退。文化全球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即承认和尊重差别,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保证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

(摘编自丁志刚《论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两难困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材料二:

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给中国的发展带来过辉煌,但也造成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障碍,“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重血缘亲情,重伦理规范。这种特点的优势是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民族的团结。相比较西方社会的“文化沙漠”更利于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重个人的自我超越,强调“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等,突出了人对精神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的包容。重视内在精神的完善;同时对科学思维的忽视,对理性精神的淡漠使得科学、逻辑实证思维的落伍,阻碍了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相对于西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文化是人为和为人的性质,人成了主体,自然成了主体支配的客体,夸大了人的作用”,中国文化重历史、重传统的特征,更能使人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优点和不足。这也是中国文化得以稳定发展、流传的重要原因。强调历史和传统,也会造成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厚古薄今的倾向,这不利于现代化进程。

坚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下,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摘编自田彩萍《浅析文化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应对策略》)

材料三: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悄然进行文化殖民。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认同进而接受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新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与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摘编自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文化全球化”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是对立统一的,它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倡导全球文化多样性、多元化。
B.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虽然有不小缺陷,但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应该也有足够的能力做出巨大的贡献。
C.文化全球化承认和尊重文化的民族性,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
D.刘焕明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极具欺骗性,其实质是西方人向全球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最终实现西方利益最大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材料一中,作者主要围绕“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重点论述了保持文化本土化、民族性的重要性。
B.田彩萍认为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这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民族的团结,但也有局限性,倾向于厚古薄今,不利于现代化进程。
C.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强调“天人合一”,人与万物和谐共生。西方文化却把人与自然对立,强调人的作用,人是主体,自然是受人支配的客体。
D.材料三把“文化全球化”作为论述对象,作者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个伪命题,在论述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想。
【小题3】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国文化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主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