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正是香山叶红时节,我却信步走进了黄叶村。

②一道疏篱,曲曲弯弯地环抱了十数亩黑土地。园圃里花木凋零,寒鸦绕树。一袭柴门蓬户冷寂寂地坐落于园子的中央,户首门可罗雀。惟户侧几畦冬菜苗子,还顽强地泛着一片油绿。

③这就是曹雪芹当年创作不朽巨著《红楼梦》的处所吗?它何以如此孤寂、如此落寞?

④穿过菜畦,轻轻推开了曹氏故居的柴门,清寒的陋室墙壁上,挂着的便是这位文学先圣一生所历的人事沧桑、世态炎凉和辛酸血泪。透过古旧的寒舍,我已能领悟先生当年演绎他的红楼绯梦的时节,那批阅十载的心瘁,举家食粥的艰辛,以及老年丧子的悲痛。先生孤寂落寞的晚年著述生涯,一如我此刻所感触到的故居情景。这情景,比任何语言都更触目惊心地向我昭示了:文学,是一份何等寂寞的事业。

⑤不是吗?即如曹雪芹这样有着扛鼎之作的一代宗师,都不仅未在生前得有丝毫的实利和荣耀,就连死后声名远播之际,仍不得不面对满目的繁华,耐住这份黯然、落荒的寂寞。哪怕他老人家曾经创造过中国文学的极致,创造过艺术舞台的至美,创造过、并至今还在创造着万千商贾招财进宝的机运(仅北京城南模拟修建的所谓“大观园”,每日的门票收入就得以十万计,更别说他的著作已亿万册地在书市流行)。人们宁愿不惜花钱到他老先生虚构的“大观园”里去赶一番热闹,也不想要到这孤岛般落寞的黄叶村来实地凭吊一回“大观园”的祖师。连近旁卧佛寺里那尊沉睡了千年的石雕佛像,都有无以计数的善男信女终年络绎不绝地前往烧香磕头,而先师的故居却落得个门可罗雀。

⑥然而,伟大者并不因此而失却其伟大。如果能让曹雪芹活过来再作一次人生道路的选择,我想,他要选择的必将仍是那条充满着坎坷辛酸的文学创作之路。这就是人生的执着吧?世界上总有人甘愿用那如磐的寂寞和人世悲苦来碾磨自己的灵与肉,在常人难以忍受的巨大痛苦之中,使灵魂升华成一朵朵真善美的奇葩,以装点后世,愉悦众生,造福永久,哪怕那些将尽情享受其恩惠而不知福自何来的人并不会想到该怎样来祭谢他们的无量功德。一个人要选择这样一条人生之路,并无怨无悔、坚定不移地走到生命的尽头,该要多么巨大的勇气和多么顽强的毅力!

⑦踯躅在曹雪芹故居的陋室里,徘徊在黄叶村萧瑟的小径上,我面对着新潮迭起、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心想,究竟有多少人能经得住曹老先生所经历过的这番悲苦和寂寞呢?

⑧蓦然间,我不禁又为自己的这番遐思感到可笑了——干吗要去琢磨别人?我应该首先问问自己:你能吗?

【小题1】第②段所描写景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这样描写的主要作用是(1)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曹雪芹的故居花木凋零,陋室清寒,这些描写蕴涵着对有关部门未保护好这一古迹的贬斥之意和遗憾之情。
B.曹雪芹忍受巨大痛苦,坚持自己的人生选择,表现出一种巨大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作者对此充满着崇敬之情。
C.作者对新潮迭起、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以及人们急功近利、追崇热闹繁华的现象,颇有微词。
D.对利用曹雪芹及其著作大发横财的商贾之类,含有嘲讽鄙夷、大张挞伐之意。
E.以曹雪芹的巨大成就及其影响同他黯淡的人生际遇对比,突出了“文学是一份寂寞的事业”。
F.作者描述了人们对“大观园”、石雕佛像和对曹雪芹故居的不同态度,暗寓对世风的贬斥。
【小题3】第⑦段“踯躅在曹雪芹故居的陋室里,徘徊在黄叶村萧瑟的小径上”这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同时在思想意义方面也能给我们某些启示。请就你从文中获得的某一点启示,结合学过的课文举一例并简要阐述。(不超过100个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6:08: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上海世博会再塑中国形象

许晓青 赵颖

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

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往往在庆贺丰收、宗教仪式、欢度喜庆的节日里开展交易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定期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的大型贸易及展示的集会。这就是世博会的最早形式。公元5世纪,波斯举办了第一个超越集市功能的展览会。

 18世纪,随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人们逐渐想到举办与集市相似,但只展不卖,以宣传、展出新产品和成果为目的的展览会。l791年捷克在首都布拉格首次举办了这样的展览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展览会的规模也逐步扩大,参展的地域范围从一地扩大到全国,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直至发展成为由许多国家参与的世界性博览会。1851年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行的万国工业博览会是全世界第一场世界博览会,展现了工业革命后,英国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如今,世界博览会已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讲坛,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更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在赢得第41届世博会主办权之日起,就已开启了“塑造”中国形象的 旅程。

中国走过的“世博之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激情、远见和决心。

中国申博成功,是国家综合外交实力的胜利,世博会的举办过程,同样是国力的体现。如果要问上海世博会“最大的展馆”在哪里,那就是在整个上海,在整个中国;如果要问这座展馆里的“镇馆之宝”是什么,那就是自信、从容、谦恭的中国人民。

源于西方的综合性世博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必将被置于放大镜下再度细观。

事实上,当中国把世博会“带回家”,也带回了“一面镜子”。“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多元文化、高新科技以及全球最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尽收眼底。

此外,金融海啸后,世界对中国经济在“世博年”的表现颇有期待。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去年5月刊发的一篇文章指出,世博会将是一次“经济奥运会”。

世博园区或将成为观察全球经济复苏的一个“窗口”。美国通用汽车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在世博园区合作建设的企业馆项目正加快进度。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甘文维说:“我们期待‘世博年’的中国机遇。”

对于上海的普通民众,世博会让他们不必出国就能体验异域风情。而近2 000万上海民众原汁原味的真实生活状态,或许会成为世博会期间吸引外国游客和国际舆论的另一个焦点。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一些外国人曾热衷于探寻胡同里依然光着膀子弈棋的老者。如今,境外观察家也未苛责上海民众“穿睡衣上街”的另类习俗,香港《南华早报》网站甚至刊文认为,这反而能使人们看到“多样化”的中国城市生活,而不是“千城一面”。

“我认为,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都是一个好机会,中国与世界可以实现跨文化交流。”中国家喻户晓的“洋笑星”大山——加拿大人马克·罗斯韦尔,如今已是上海世博会加拿大展区总代表。大山希望,在世博会期间,把家搬到中西合璧的上海社区,在梧桐掩映的街道漫步。

“我想,在世博会上,能寻找到一种平和、包容的文化态度。”正在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准备候选影片方案的上影集团年轻导演郑大圣说。

随着世博会的临近,已有数十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预订”了“世博之旅”,中国人正准备迎接这规模空前的“巅峰对话”。种种迹象表明,通过世博会,中国希望向世界展现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形象和气度。

一路见证中国办博历程的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说:“我想对全世界人民说,抓住这次机会,感受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

【小题1】下列对“世博会”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世博会的最早形式,是古代农耕社会里的人们在庆贺丰收、宗教仪式、欢度喜庆的节日里所展开的交易活动。
B.公元5世纪前定期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的大型贸易及展示的集会,只展不卖,以宣传、展出新产品和成果为目的。
C.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展示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是其根本目的。
D.世博会是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的讲坛,不仅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而且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
【小题2】下列对“上海世博会”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上海的普通民众,世博会让他们不想出国体验异域风情。香港《南华早报》网站刊文认为,上海的另类习俗能使人们看到“多样化”的中国城市生活,而不是“千城一面”。
B.美国通用汽车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在上海世博园区合作建设企业馆,美国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期待“世博年”的中国机遇。
C.种种迹象表明,世博会的申办成功表明,中国已经完成了向世界展现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形象和气度的任务。
D.一路见证中国办博历程的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对全世界人民说,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都是中国与世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好机会。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两千万上海民众原汁原味的真实生活状态,会成为世博会期间吸引外国游客和国际舆论的另一个焦点。
B.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一些外国人曾热衷于探寻胡同里依然光着膀子弈棋的老者。如今,境外观察家看好上海民众“穿睡衣上街”的另类习俗。
C.上海举办的第41届世博会是源于西方的综合性世博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对“塑造”中国形象是一次好机会。
D.随着世博会的临近,已有数十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预订”了“世博之旅”,中国人正准备迎接这规模空前的“巅峰对话”。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这句话并不是泛说,这是我从和他直接接触的感受中所得的结论。

②我于1915年到北大,在文科中国哲学门中当学生。蔡先生在1917年初到北大当校长。有一天,我在一个穿堂门的过道中走过,蔡先生不知道有什么事也坐在过道中,我从这位新校长身边走过,觉得他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使我心里一阵舒服。我想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春风化雨吧。蔡先生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使我受到了一次春风化雨之教,这就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比什么言都有效。

③1918年,我有一件事需要北大的证明书,时间紧迫。照正常手续办来不及了,我决定直接去见校长。校长室单独在一个大院子中,我走进院门,院子中一片寂静,校长室的门虚掩着,门前没有一个保卫人员,也没有服务人员,我推开门走进去,外间是一个大会客室兼会议室。通往里间的门也虚掩着,门前没有秘书,也没有其他职员。我推开门进去,看见蔡先生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看文件。我走上前去,站在他的身旁,他亲切地问:“有什么事吗?”我把一封已经写好的信递过去,他看了信说:“这是好事,当然出证明书。”我说:“请校长批一下。”他提起笔批了几个字,亲切地交待说:“你拿着这个到文书科,叫他们开一个证明书。”我就退出来到文书科去了。我进去和退出这一段时间内没有看见第二个人,当时我想,蔡先生以校长之尊,不要校长排场,也不摆校长架子。他一个人坐在校长室里,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蔡先生在几分钟之内不但解决了我的问题,也把我引到了这个境界的大门口。

④事后,有同学告诉我说,文书科的人说,你是越级,学校要有处置,我说,“蔡先生到北大是来办教育,不是来做官。我是他的学生,不是他的下级,有什么越级不越级的。”我一笑置之。当时大多数的学生及社会一般人都知道,蔡先生到北大并不是来做官的,当校长并不违反他的“三不主义”(“三不”的第一“不”是不做官)。

(节选自冯友兰《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蔼然仁者”是指和善仁爱的气象,也就是比什么言都有效的不言之教。
B.“春风化雨”原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在文中用来比喻良好的教育。
C.“一介寒儒”原指门第低微的读书人,照应蔡先生不要排场,不摆架子。
D.“萧然物外”是指蔡先生的内心凄凉寂寞,对当时的社会失望而超脱世事。
【小题2】第③段的画线词语“没有”反复出现,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3】作者评价蔡元培先生为“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而文中所选取的材料却很平凡,对此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榜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6 月统计发布)
榜单名 次
书 名
榜单名次
书 名
第1名
《红楼梦》
第2名
《百年孤独》
第3名
 《三国演义》
第4名
《追忆似水年华》
第5名
《瓦尔登湖》
第6名
《水浒传》
第7名
《水浒传》
第8名
《西游记》
第9名
《尤利西斯》
第10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材料二:
我坐在从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起身去厕所。座位离厕所比较远,我穿过很多排座住,同时穿过了很多排iPad一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
当然,我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不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微博和微信的太过流行,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 当然,网络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不只是中国才有。但有阅读习惯的人口比例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当中,显得尤其稀少。我其实更想说的是,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一一对话的空间。
(摘自《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有删改)
材料三:
李伟明先生在《闲看图书印教》一文(见《文汇读书周报》2011-3-11)中说道,“比起上世纪80年代,现在的图书平均印教要少得多。如今的图书,发行5000册就算不错的,能上万则是‘畅销’了。”李先生认为,这种图书印教少的背后则有图书品种丰富的好现象。对此说法,我当然认同。因为当今的图书出版的品种的确呈现为一种多元丰富的状态。然而,从目前的单本平均印数的大幅度下滑的现象看,这无疑也聚露了国人对于图书需求量的锐减的事实。抑或说,从其中我们亦可以窥见当下中国的真正坚持购书而读书的人已经越来越少的状况。 
(摘自《中国人读书之现状》)
【小题1】(填涂答题卡第5题) 根据上述材料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查显示,我国“四大名著”也上了“死话读不下去排行榜榜单”。
B.中国人也在阅读,但大多是网络阅读,片段信息阅读。
C.有阅读习惯的人口在中国庞大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低的。
D.中国图书印数少的背后充分说明了图书品种的丰富。
【小题2】结合上述材料,说说“名著死活读不下去”的原因。
【小题3】请简要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并针对材料反映的现象,请你提出建议,倡议阅读名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2020年中国海上风力发电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分析显示,目前我国是全球第四大海上风电国,占据全球海上风电8. 4%的市场份额。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潜力巨大。据中国气象局测绘计算,我国近海水深5米到25米范围内5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水深5米到50米范围内70 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为5亿千瓦。
但是,我国海上风电仍处于起步阶段。从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核准建设至今,我国海上风电建设已有8年的时间了,到2015年底全国海上风电并网容量75万千瓦。与陆上风电发展相比,海上风电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产业自身技术层面的问题,包括机组技术、施工技术、输电技术、运维技术等,对它还是严重的制约。
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面临建设难度高、发展经验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开发商、施工方、设备制造商等各方面积极配合,通力合作,以务实的态度推动国家海上风电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我国海上风电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材料二:
2016年11月《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公布,国家要重点推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四省的海上风电建设,累计并网规模占全国规划规模90%,开工规模占比85%,同时积极推动天津、河北、上海、海南、辽宁等地区的海上风电建设。到2020年,全国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将达到10.05GW(1GW=10亿瓦),力争累计并网容量超过5GW。
我国历年累计海上风电装机和预测(MW)

(摘编自《风电装机容量增速放缓海上风电投资前景分析》)
材料三:
我国海上风电设计更多受制于施工能力,大多是基于现有的运输船只、打桩设备、吊装设备等,设计一个相对经济、可行的方案。由于我国海上风电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施工队伍,所以施工能力较弱,以至于在设计过程中优化空间较小。随着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工建设,我国海上风电的施工能力将大大提高,施工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为设计优化提供更大的空间。
根据海上风电市场的需要,未来将出现一大批以运行、维护为主的专业团队,为投资企业提供全面、专业的服务。此外,海上风电装备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等也将逐步建立完善。毫无疑问,在海上风电项目的逐步发展过程中,海上风电设计、施工等将累积丰富的经验,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也将日趋完善。
(摘编自《中国华能》)
材料四:
日前,江苏省加速发展海上风电,福建省也核准并开建了多个海上风电项目,其他沿海省市也开始展开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制定等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尚缺对全国海上风能资源的勘测和评价,因此,政府应尽快开展海上风能资源的勘测和评价工作,从全局出发对沿海省市因地部署发展任务,避免盲目投资,打造产业链,对包括海上风电在内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提供长期激励机制,给予企业实质性的经济支持。
另外,尽管欧洲海上风电的自然环境和电网系统与中国有差异.中国仍然可以学习其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和投资融资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与中国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建设经验相结合.更好地指导之后的海上风电场建设及运营。
(摘编自林伯强《中国海上风电的挑战与机遇》)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苏、福建等加速发展海上风电,促使其他沿海省市也都开始了这方面的准备工作。
B.我国海上风电施丁方案是经济的、可行的,因为它是依据现有设备和技术制定的。
C.我国海上风电装机的增长率,2011年最高,2013年最低,2014年之后较为平稳。
D.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相对而言不如陆上风电,主要是因为产业自身技术层面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近海5米到50米水深范围内7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为5亿千瓦,将来我国海上风电在全球海上风电市场份额的占比有望增大。
B.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的增速虽然放缓了,但到2020年,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依然会达到9.05GW,并网容量也会超过5GW。
C.随着海上风电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海上风电装备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等也将逐步建立完善,相关配套产业也会不断出现。
D.政府给予企业的实质性经济支持,及其提供的长期激励机制,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海上风电发展,避免了盲目投资。
【小题3】从以上材料看,我国海上风电事业想要健康发展,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启动、滑行,机头昂起,直插云霄。2017年5月5日下午,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我国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飞机C919成功首飞。在欢呼庆祝的人群中,87岁的程不时是特意来见证这一时刻的。
从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运十飞机立项,到C919成功首飞,中国人的“大飞机梦”穿越了47个春秋。作为运十飞机的副总设计师,程不时则亲历了这一梦想步履蹒跚的曲折历程,也因此透彻地理解这一梦想的现实意义。
程不时:外国人曾经说中国,你中国是一只鹰,但是给你没有翅膀,你没有这种大的民用机。
1951年,程不时从清华大学毕业,从事了他的航天事业。后来,他成为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的总体设计师。之后,我国的“初教6”和“强5”等机种,也是在程不时担任总体设计师时完成研制与定型工作的。
1970年8月,国家先后从各地调集了300多名航空技术人员,开始研制运十大飞机,当时只有41岁的程不时担任副总设计师。
在运十之前,中国设计的只是10吨量级乘坐一两个人的小型飞机,而运十设定的技术指标是最大起飞重量110吨,载人100到120名。摆在程不时和研发团队面前的,不仅有技术难点,还有现代企业管理上的盲区。
当时,甚至连正式办公的地方都没有的艰苦环境中,程不时他们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技术革新。
1980年9月26日,经过十年的研制,运十开始了首次试飞。
数据记录,运十起飞重量110吨,最大速度超过0.8马赫,实用升限12000米,最大航程超过8000千米。从1980年9月的首次试飞,到1984年,运十一共飞行130多个起落、170多个飞行小时,先后到达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广州、昆明等国内主要城市,同时运十还是第一架飞抵拉萨的国产飞机,并往返七次向拉萨运送救灾物资。虽然在飞行中,运十没有发生什么问题,但在七次飞抵拉萨这个短暂的辉煌之后,运十的试飞因后续资金戛然而止。
程不时:当时有两条不同的思路,一条就是中国哪怕是简陋的条件,可以慢慢丰富起来,另外一条思路,是中国发展航空必须要有拐杖,拐杖指要外国人来辅佐,没有拐杖不行,这就是他们的话。
2007年3月,中国重启大飞机项目,并在第二年成立专门的商业飞机设计公司,程不时担任专家组成员,与大飞机之缘得以重续。47年,改变了程不时的容颜,但没改变他那份航空报国的情怀。
程不时:这是很大的历史转折,它不是一架飞机的试飞的问题,而是民族转了一个大弯以后,回到康庄大道上来,继续向前走将是一大片新的形势。
材料二
中国商飞美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叶伟在洛杉矶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C919机身线条流畅,机体从设计、计算、试验、制造等均为中国自主进行。飞机设计研制中有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如超临界机翼、新材料应用等。叶伟指出,有人说,这款大飞机中国主要是造了个壳子,这是一种误解。总体集成正是大飞机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作为航空制造业的一大难点,集成技术的突破正是中国航空制造业取得巨大进步的标志。
C919也堪称全球合作的典范。其发动机、航电、飞控系统等来自多个欧美合资或独资公司,供应商包括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霍尼韦尔公司等,可谓遍布全球。叶伟说,“从这一角度看,为各国供应商创造价值、为全球人民创造福祉的C919,正承载着全世界的骄傲和希望。”
(摘自南方网《C919中国只“造了个壳子”?中国商飞这样回应》2017年5月6日)
材料三
新华社5月8日新媒体专电 据统计,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客机,5月5日成功首次试飞后,截至目前,其市场订单已达到570架。根据预测,未来20年仅国内航空运输市场就需要干线客机5952架,价值近9000亿元,C919大型客机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小题1】下列针对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从运十到C919,中国自主研制民用大飞机的梦想和行动一直没有中断过,经几代人努力,终获成功。
B.程不时大学毕业后就从事航天事业,担任过多种机型的设计师。能于耄耋之年见证了国产大飞机C919的首飞,意义重大。
C.运十一共飞行130多个起落、170多个飞行小时。圆满完成试飞,但因缺乏后续资金,最终运十下马,没有投入量产。
D.C919市场前景广阔,未来20年仅为满足国内航空运输市场,就需要生产5952架,价值近9000亿元。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三则材料都是围绕国产大飞机的发展并从不同角度来进行阐述的:材料一从发展历史,材料二阐明国产化,材料三从发展的联系与传承了。
B.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运十与C919研制相隔三四十年,因此两者除了都是国产大飞机之外,已经没有什么其他的联系与传承了。
C.材料一中,多次引用程不时所说的话,强调了大飞机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一再表明要发展大飞机,自主研制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D.材料二中,C919的机体从设计、计算、试验、制造等均为中国自主进行。据此可以判断C919同运十一样,都属于国产化的大飞机。
E. 材料一中有人提出发展大飞机没有外国人的帮助不行,材料二指出C919的发动机、航电等等来自欧美的公司,两者相互印证。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C919大型客机成功试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