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少博学,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闲居玩古,不交当世。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班固、崔骃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大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初,邕与司徒刘郃素不相平,叔父卫尉质又与将作大匠阳球有隙。球即中常侍程璜女夫也,璜遂使人飞章言邕、质数以私事请托于郃,郃不听,邕含隐切,志欲相中。于是诏下尚书,召邕诘状。下邕、质于洛阳狱,劾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弃市。事奏,中常侍吕强愍邕无罪,诮之,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徒朔方,不得以赦令除。阳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义,皆莫为用。球又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邕前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会遭事流离,不及得成,因上书自陈,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乃宥邕还本郡。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延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狱中。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节选自《后汉书。蔡邕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B.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C.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D.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弟,古代指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若不共祖父则为从祖弟,若共祖父则为从父弟。
B.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分别为《诗经》《尚书》《礼经》《易经》《乐经》《孝经》。
C.弃市,自商周时即有的一种死刑,具体指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
D.捂绅,指插笏于绅。“绅”指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故“捂绅”常用为官宦或儒者的代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邕孝亲爱亲,学识渊博。他侍母至孝,母病之时,他曾七十天不睡觉来侍奉母亲:他具有辞章、数术等多方面的才能,尤善音律。
B.蔡邕勘定六经,勒石为范。他将校勘后的六经用红笔亲自写在碑上,让工人刻好立于太学门外,后来的儒者学生,都以此为标准经文。
C.蔡邕吉人天相,逢凶化吉。中常侍程璜使人诬告蔡邕及蔡质,阳球又派刺客追杀蔡邕,多亏中常侍吕强援手才得以解脱。
D.蔡邕笃志修史,终未如愿。他早就在撰写充实《后汉记》,后因董卓事而获罪,他乞求免死罪以成汉史未得。知者为之叹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
(2)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乃宥邕还本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0 08:45: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文 属:连缀。
B.于三辅 游:游学,考察。
C.中有柱 都:大。
D.皆共之 目:观察。
【小题2】下列各适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精思傅会,十年成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B.①饰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愿十五城请易璧
C.①衡上疏陈事   ②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①以为吉凶倚仗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小题3】下列对女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B.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C.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D.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太学,是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庠序”也指古代的学校。
B.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内容相同。
C.相,不同于我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宰相”,是汉朝所设王国的一种官职,其职权相当于郡的太守。
D.乞骸骨,是封建社会大臣年老自请退职的一种说法,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还有“致仕”“乞归”“请老”等。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聪颖明慧,谦虚稳重。他在文学上有先天的禀赋,并注重不断提高自我,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
B.张衡不慕名利,又忧国忧民。永元中,多次被征召做官皆不就职;在官员大行奢侈之风时,他做《两都赋》讽谏规劝。
C.张衡博学多才,成就卓著。他上究天文,下穷地理,精于历算,擅于器械,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等先进仪器。
D.张衡有政治才干,正直果敢。向皇帝上书言事,讥议左右,遭宦官忌惮、诋毁;出任河间相,不畏权贵,政绩卓然。
【小题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2)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丁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人也。父公林,字幼春,封定陵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后徙封陵阳侯。鸿年十三,从桓荣受《欧阳尚书》,三年而明章句,善论难,为都讲,遂笃志精锐,布衣荷担,不远千里。初,林从世祖征伐,鸿独与弟盛居,怜盛幼小而共寒苦。及林卒,鸿当袭封注,上书让国于盛,不报。既葬,乃挂縗绖于冢庐而逃去,留书与盛曰:“鸿贪经书,不顾恩义,弱而随师,生不供养,死不饭唅,皇天先祖,并不祐助,身被大病,不任茅土。前上疾状,愿辞爵仲公,章寝不报,迫且当袭封。谨自放弃,逐求良医。如遂不瘳,永归沟壑。”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封,与骏遇于东海,阳狂不识骏。骏乃止而让之曰:“昔伯夷、吴札乱世权行,故得申其志耳。《春秋》之义,不以家事废王事。今予以兄弟私恩而绝父不灭之基,可谓智乎?”鸿感悟,垂涕叹息,乃还就国,开门教授。鲍骏亦上书言鸿经学至行,显宗甚贤之。永平十年诏征,鸿至即召见,赐御衣及绶,禀食公车,与博士同礼。顷之,拜侍中。

十三年,兼射声校尉,建初四年,徙封鲁阳乡侯。肃宗诏鸿与广平王羡及诸儒,论定《五经》同异于北宫白虎观。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时人叹曰:“殿中无双丁孝公。”数受赏赐,擢徙校书,遂代成封为少府。门下由是益盛,远方至者数千人。和帝即位,迁太常。永元四年,代袁安为司徒,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于是收窦宪大将军印绶,宪及诸弟皆自杀,六年,鸿薨,赐赠有加常礼。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袭封,子孙承继前辈受封的爵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B.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C.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D.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縗绖”,在古代縗和绖就是丧带和丧服,“縗”“绖”合在一起说就指整套丧服,后也渐渐引申为服丧。
B.“茅土”,古分封王侯时,用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土,包以白茅而授之,后以此指王侯的封爵。
C.“就国”,在古代当一个人受到君主的分封册封而获得领土领地后,这个人前往该地进行管理统治。
D.“薨”,诸侯或后妃死曰“薨”,天子死曰“崩”,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鸿聪慧刻苦,求学精益求精。丁鸿从师学习,三年便明白了章句,善于辩论诘难;担任都讲以后,还继续深造,不远千里求学,精神可贵。
B.丁鸿对弟善慈,托病辞爵让国。在父亲死后,丁鸿假托求医,放弃世袭封爵,辞让爵国给丁盛,友人鲍骏盛赞其有伯夷、吴札的让国之风。
C.丁鸿才学过人,广受赞誉推崇。在研究经学方面,与之论难的诸儒叹服他,丁鸿深得鲍骏、显宗、肃宗等人赞赏;教授学徒,影响较深远。
D.丁鸿渐居要职,深得皇帝信任。显宗召见丁鸿,礼遇拜官;肃宗赏赐丁鸿并提拔他为少府;和帝更是任用丁鸿为太常、司徒、太尉等要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封,与骏遇于东海,阳狂不识骏。
(2)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绥御之方,其涂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驰诣阙上书 诣:往,到
B.绥御之方,其涂不一  涂:通“途”
C.方复求为交通 交通: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
D.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高人:高超之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B.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C.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D.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天资聪颖。他九岁时就能著文诵诗,刚成年,就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向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B.班固发现父亲先前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尽,于是就私自修改写作新国史,后来被人告发,囚系狱中。弟弟班超急驰至京都向皇上上书求情。皇上就召见了班固,并赦免了他。
C.班固眼光长远。当北单于要求与汉和亲时,有官员认为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班固用汉建立以来与匈奴的战与和为例,来说明接受和亲为上策。
D.班固以中护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窦宪派遣班固迎接北单于的使臣,因匈奴内部发生骚乱而返回。后来窦宪破败,班固受连坐而被免官。
【小题4】翻译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课内翻译: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3)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重景公,豫章宜春人也。少与同郡雷义为友,俱学《鲁诗》《颜氏春秋》。太守张云举重孝廉,重以让义,前后十余通记,云不听。义明年举孝廉,重与俱在郎署。

有同署郎负息钱数十万,债主日至,诡求无已,重乃密以钱代还。郎后觉知而厚辞谢之。重曰:“非我之为,将有同姓名者。”终不言惠。又同舍郎有告归宁者,误持邻舍郎绔以去。主疑重所取重不自申说而市绔以偿之后宁丧者归以绔还主其事乃显。

重后与义俱拜尚书郎,义代同时人受罪,以此黜退。重见义去,亦以病免。后举茂才,除细阳令。政有异化,举尤异,当迁为会稽太守,遭姊忧去官。后为司徒所辟,拜侍御史,卒。

雷义字仲公,豫章鄱阳人也。初为郡功曹,尝擢举善人,不伐其功。义尝济人死罪,罪者后以金二斤谢之,义不受。金主伺义不在,默投金于承尘上。后葺理屋宇,乃得之。金主已死,无所复还,义乃以付县曹。

后举孝廉,拜尚书侍郎。有同时郎坐事,当居刑作。义默自表取其罪,以此论司寇。同台郎觉之,委位自上,乞赎义罪。顺帝诏皆除刑。

义归,举茂才,让于陈重,刺史不听。义遂阳狂被发走,不应命。乡里为之语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三府同时俱辟二人。义遂为守灌谒者。使持节督郡国行风俗,太守令长坐者凡七十人。旋拜侍御史,除南顿令,卒官。子授,官至苍梧太守。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七十一》)

(注释)①绔:同“裤”,裤子。②承尘:古人架在房梁横木之上用以承遮灰尘的东西。③灌谒者:实习(代理)谒者一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主疑重/所取重不自申/说而市绔/以偿/之后宁丧者/归以绔还/主其事乃显
B.主疑/重所取/重不自申说/而市绔以偿之/后宁丧者归以绔/还主其事乃显
C.主疑重所取/重不自申说/而市绔以偿/之后宁丧者归/以绔还/主其事乃显
D.主疑重所取/重不自申说/而市绔以偿之/后宁丧者归/以绔还主/其事乃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代男子成年时所取,名一般是出生时父亲所起;往往称人称字,自称称名。
B.孝廉、茂才,指汉代设立的以考察举荐来任用官员的两种科名,有时也指被举荐者。
C.归宁,古时指女子出嫁后,回到娘家看望父母,也指在外的男子回家探亲、理事等。
D.功曹,古代官职官名,亦称功曹史,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有时也称“尔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重能急人之困,对同事义气当先。有同事犯了罪,他义气为先,径直去替代别人承受罪行,并因此被罢免官职。
B.雷义廉洁正直,敢于揭发违法行为。他不贪图别人的利益,替朝廷巡视时,也敢于揭发各级官员的违法行为。
C.陈重与雷义两人都是德才兼备的人。他们都曾被地方官员举荐过,政绩也都很突出,两人官职都做到尚书郎。
D.陈重与雷义两人亲于胶漆,情同手足。两人是同学、同事,能相互力荐,真是“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同署郎负息钱数十万,债主日至,诡求无已,重乃密以钱代还。
(2)后葺理屋宇,乃得之。金主已死,无所复还,义乃以付县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