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少博学,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闲居玩古,不交当世。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班固、崔骃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大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初,邕与司徒刘郃素不相平,叔父卫尉质又与将作大匠阳球有隙。球即中常侍程璜女夫也,璜遂使人飞章言邕、质数以私事请托于郃,郃不听,邕含隐切,志欲相中。于是诏下尚书,召邕诘状。下邕、质于洛阳狱,劾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弃市。事奏,中常侍吕强愍邕无罪,诮之,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徒朔方,不得以赦令除。阳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义,皆莫为用。球又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邕前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会遭事流离,不及得成,因上书自陈,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乃宥邕还本郡。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延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狱中。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节选自《后汉书。蔡邕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B.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C.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D.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弟,古代指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若不共祖父则为从祖弟,若共祖父则为从父弟。
B.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分别为《诗经》《尚书》《礼经》《易经》《乐经》《孝经》。
C.弃市,自商周时即有的一种死刑,具体指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
D.捂绅,指插笏于绅。“绅”指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故“捂绅”常用为官宦或儒者的代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邕孝亲爱亲,学识渊博。他侍母至孝,母病之时,他曾七十天不睡觉来侍奉母亲:他具有辞章、数术等多方面的才能,尤善音律。
B.蔡邕勘定六经,勒石为范。他将校勘后的六经用红笔亲自写在碑上,让工人刻好立于太学门外,后来的儒者学生,都以此为标准经文。
C.蔡邕吉人天相,逢凶化吉。中常侍程璜使人诬告蔡邕及蔡质,阳球又派刺客追杀蔡邕,多亏中常侍吕强援手才得以解脱。
D.蔡邕笃志修史,终未如愿。他早就在撰写充实《后汉记》,后因董卓事而获罪,他乞求免死罪以成汉史未得。知者为之叹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
(2)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乃宥邕还本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0 08:45: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未至四五里,乃委素书于柩上,哭别而去。其兄弟闻之,寻求不复见。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上书表式行状,三府并,不应。举州茂才,四迁荆州刺史。友人南阳孔嵩,家贫亲老,乃变名姓,佣为新野县阿里街卒。式行部到新野,而县选嵩为导骑迎式。式见而识之,呼嵩,把臂谓曰:“子非孔仲山邪?”对之叹息,语及平生。曰:“吾蒙国恩,致位牧伯,而子怀道隐身,处于卒伍,不亦惜乎!”嵩曰:“候赢长守于贱业,晨门肆志于抱关。子欲居九,不患其陋。贫者士之宜,岂为鄙哉!”式敕县代嵩,嵩以为先佣未竟,不肯去。嵩在阿里,正身厉行,街中子弟,皆服其训化。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伸山善士岂宜侵盗乎于是送马谢之。嵩官至南海太守。式后迁庐江太守,有威名,卒于官。

(选自《后汉书·范式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
B.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
C.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
D.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文中“少游太学”指年轻时在太学游学。
B.烈士,古义指有志于建功立业之人,今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C.辟,指征召出仕,与文中“举州茂才”都是由皇帝直接向社会征聘任命。
D.夷,古时对我国东方诸少数民族的泛称,后也可用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式信守承诺,按时拜访老友。范式在太学求学时跟张劭关系很好,分别时,范式约定两年后要去拜见张劭家人,到约定的那天,范式果然前往。
B.范式接受重托,不负同窗之谊。范式与陈平子虽同窗却从未见过面,平子生病快死的时候将身后事情托付给范式,范式将平子视作死友,照料平子的妻儿。
C.范式不求回报,淡泊名利。范式将平子的灵枢护丧完成后就哭着离去,后来有官吏到京师上书称述范式的事迹,范式受到三府征召,但他都没应召。
D.范式偶遇故友,为他深感惋惜。范式与孔嵩本是好友,范式巡视本州到新野,孔嵩主动担任向导骑马去迎接范式,范式一见便认出了孔嵩,为他的处境感到惋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2)式敕县代蒿,嵩以为先佣未竟,不肯去。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歧传 范晔
赵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人也。歧少明经,有才艺。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永兴二年,辟司空掾。议二千石得去官为亲行服,朝廷从之。会河东太守刘祜去郡,而中常侍左悺兄胜代之,岐耻疾宦官,即日西归。京兆尹延笃复以为功曹。
先是中常侍唐衡兄玹为京兆虎牙都尉,郡人以玹进不由德,皆轻侮之。岐及从兄袭又数为贬议,玹深毒恨。延熹元年,玹为京兆尹,岐惧祸及,乃与从子戬逃避之。玹果收岐家属宗亲,陷以重法,尽杀之。岐遂逃难四方,江淮海岱,靡所不历。自匿姓名,卖饼北海市中。时安丘孙嵩年二十余,游市见岐,察非常人,停车呼与共载。岐惧失色,嵩乃下帷,令骑屏行人。密问岐曰:“视子非卖饼者,又相问而色动,不有重怨,即亡命乎?我北海孙宾石,阖门百口,势能相济。”岐素闻嵩名,即以实告之,遂以俱归。嵩先入白母曰:“出行,乃得死友。”迎入上堂,飨之极欢。藏岐复壁中数年,岐作《厄屯歌》二十三章。
后诸唐死灭,因赦乃出。三府闻之,同时并辟。九年,乃应司徒胡广之命。会南匈奴、乌桓、鲜卑反叛,公卿举岐,擢拜并州刺史。岐欲奏守边之策,未及上,会坐党事免,因撰次以为《御寇论》。
灵帝初,复遭党锢十余岁。中平元年,四方兵起,诏选故刺史、二千石有文武才用者,征岐拜议郎。车骑将军张温西征关中,请补长史,别屯安定。大将军何进举为敦煌太守,行至襄武,岐与新除诸郡太守数人俱为贼边章等所执。贼欲胁以为帅,岐诡辞得免,展转还长安
及献帝西都,复拜议郎,稍迁太仆。及李傕专政,使太傅马日磾抚慰天下,以岐为副。日磾行至洛阳,表别遣岐宣扬国命,所到郡县,百姓皆喜曰:“今日乃复见使者车骑。”
曹操时为司空,举以自代。光禄勋桓典、少府孔融上书荐之,于是就拜岐为太常。年九十余,建安六年卒。先自为寿藏,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又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敕其子曰:“我死之日,墓中聚沙为床,布簟白衣,散发其上,覆以单被,即日便下,下讫便掩。”岐多所述作,著《孟子章句》、《三辅决录》传于时。
(摘自《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兴二年,司空掾 辟:征召
B.阖门百口,势能相 济:成功
C.迎入上堂,之极欢 飨:款待
D.即日便下,下便掩 讫:完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出行,得死友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B.不有重怨,即亡命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C.俱贼边章等所执 请以赵十五城秦王寿
D.即实告之 皆美于徐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歧年轻时就通晓经书,富有才华,曾经建议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应该辞去官职为父母守孝,后因宦官担任太守职位而感到羞耻,于是愤而辞职回到家中。
B.延熹元年,赵歧因为躲避唐玹的迫害而在各地逃难,孙嵩把他藏在家里的复壁之中,他才得以保全性命,遇赦之后因边疆发生战事被提拔任命为并州刺史。
C.中平元年,朝廷征召赵歧为议郎,车骑将军张温请求任命他为长史,大将军何进推举他担任敦煌太守。等汉献帝定都长安,又拜为议郎,逐渐升为太仆。
D.在曹操担任司空的时候,赵歧曾经推举他担任自己的官职,而他自己也被推举担任了太常。建安六年去世的时候,他吩咐儿子丧事从简,态度极为豁达。

同类题3

阅读《张衡传》(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孝廉不行 不行:不去(应荐)
B.帝引在帷幄 帷幄:指皇宫
C.衡下车   下车:指官员初到任
D.上书乞骸骨 乞骸骨:请求(皇帝)宽恕
【小题2】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一句中“奇”字的用法一致的是
A.空以身草野B.卒见相如
C.且庸人尚D.外连横而诸侯
【小题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尤致思天文阴阳历算 时政事渐损,权移
B.衡诡对而出 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C.以讽谏 衡上疏陈事
D.机发吐丸,蟾蜍衔之 尝一龙机地不觉动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 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 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 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2)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辨,而涉猎书传。永平十六年,使西域。十八年,帝崩。焉耆以中国大丧,遂攻没陈睦。龟兹、姑墨数发兵攻疏勒。超守盘橐城,与忠为首尾,士吏单少,拒守岁余。肃宗初即位,以陈睦新没,恐超单危不能自立,下诏征超。超发还,疏勒举国忧恐。其都尉黎弇曰:“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因以刀自刎。超还至于窴,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超恐于窴终不听其东,又欲遂本志,乃更还疏勒。疏勒两城自超去后,复降龟兹,而与尉头连兵。超捕斩反者,击破尉头,杀六百余人,疏勒复安。建初三年,超率疏勒、康居、于窴、居弥兵一万人攻姑墨石城,破之,斩首七百级。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咸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八年,拜超为将兵长史。以徐干为军司马,别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赐大小昆弥以下锦帛。李邑始到于窴,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疏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超闻之,叹曰:“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遂去其妻。帝知超忠,乃切责邑曰:“纵超拥爱妻,抱爱子,思归之士千余人,何能尽与超同心乎?”令邑诣超受节度。诏超:“若邑任在外者,便留与从事。”超即遣邑将乌孙侍子还京师。徐干谓超曰:“邑前亲毁君,欲败西域,今何不缘诏书留之,更遣它吏送侍子乎?”超曰:“是何言之陋也!以邑毁超,故今遣之。内省不疚,何恤人言!快意留之,非忠臣也。”
(节选自《后汉书·班超传》)
注忠,疏勒王的名字。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B.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C.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D.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宇”,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成年了才取名定字。
B.崩,君王时代指帝王去世。《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C.建初,文中指年号。古代除了用皇帝年号纪年外,也常用天干地支纪年。
D.疏,上奏皇帝的一种奏章;上疏是臣子向帝王献策言事的重要途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超孝顺勤劳。班超不拘小节,但是对父母孝顺,为人恭谨;居家常施行勤俭,不认为辛苦劳作是耻辱的事。
B.班超忠于职守。焉耆攻陷陈睦,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班超固守盘橐城,与疏勒王忠前后呼应,坚守了一年多。
C.班超不畏危险。肃宗害怕班超势孤力单会有危险,于是召他回朝,但班超因种种原因,不顾危险回到了疏勒。
D.班超宽容正直。李邑诋毁班超,皇帝不悦,诏命班超留下李邑,但班超仍然派李邑护送乌孙侍子回京城。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
(2)以邑毁超,故今遣之。内省不疚,何恤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