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丁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人也。父公林,字幼春,封定陵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后徙封陵阳侯。鸿年十三,从桓荣受《欧阳尚书》,三年而明章句,善论难,为都讲,遂笃志精锐,布衣荷担,不远千里。初,林从世祖征伐,鸿独与弟盛居,怜盛幼小而共寒苦。及林卒,鸿当袭封注,上书让国于盛,不报。既葬,乃挂縗绖于冢庐而逃去,留书与盛曰:“鸿贪经书,不顾恩义,弱而随师,生不供养,死不饭唅,皇天先祖,并不祐助,身被大病,不任茅土。前上疾状,愿辞爵仲公,章寝不报,迫且当袭封。谨自放弃,逐求良医。如遂不瘳,永归沟壑。”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封,与骏遇于东海,阳狂不识骏。骏乃止而让之曰:“昔伯夷、吴札乱世权行,故得申其志耳。《春秋》之义,不以家事废王事。今予以兄弟私恩而绝父不灭之基,可谓智乎?”鸿感悟,垂涕叹息,乃还就国,开门教授。鲍骏亦上书言鸿经学至行,显宗甚贤之。永平十年诏征,鸿至即召见,赐御衣及绶,禀食公车,与博士同礼。顷之,拜侍中。

十三年,兼射声校尉,建初四年,徙封鲁阳乡侯。肃宗诏鸿与广平王羡及诸儒,论定《五经》同异于北宫白虎观。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时人叹曰:“殿中无双丁孝公。”数受赏赐,擢徙校书,遂代成封为少府。门下由是益盛,远方至者数千人。和帝即位,迁太常。永元四年,代袁安为司徒,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于是收窦宪大将军印绶,宪及诸弟皆自杀,六年,鸿薨,赐赠有加常礼。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袭封,子孙承继前辈受封的爵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B.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C.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D.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縗绖”,在古代縗和绖就是丧带和丧服,“縗”“绖”合在一起说就指整套丧服,后也渐渐引申为服丧。
B.“茅土”,古分封王侯时,用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土,包以白茅而授之,后以此指王侯的封爵。
C.“就国”,在古代当一个人受到君主的分封册封而获得领土领地后,这个人前往该地进行管理统治。
D.“薨”,诸侯或后妃死曰“薨”,天子死曰“崩”,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鸿聪慧刻苦,求学精益求精。丁鸿从师学习,三年便明白了章句,善于辩论诘难;担任都讲以后,还继续深造,不远千里求学,精神可贵。
B.丁鸿对弟善慈,托病辞爵让国。在父亲死后,丁鸿假托求医,放弃世袭封爵,辞让爵国给丁盛,友人鲍骏盛赞其有伯夷、吴札的让国之风。
C.丁鸿才学过人,广受赞誉推崇。在研究经学方面,与之论难的诸儒叹服他,丁鸿深得鲍骏、显宗、肃宗等人赞赏;教授学徒,影响较深远。
D.丁鸿渐居要职,深得皇帝信任。显宗召见丁鸿,礼遇拜官;肃宗赏赐丁鸿并提拔他为少府;和帝更是任用丁鸿为太常、司徒、太尉等要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封,与骏遇于东海,阳狂不识骏。
(2)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6 12:02: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范式传

范晔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式为郡功曹。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征晨夜省视之。元伯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子征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而卒。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怳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重违其情,许之。式便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将窆,而柩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节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

(简注)
①范晔(yè)(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順阳(今河南淅川县东南)人。文学家、史学家。博涉经史,著,有《后汉书》。曾任宣城太守等职,因参与政治斗争,失败被杀。②功曹:郡太守属下的官吏。曹,分科办事的官署。③重违其情:难于阻止他的情义。重,难。④发引:灵车出发。引,挽丧车的绳子。⑤圹:墓穴。⑥窆(biǎn):下葬。⑦冢(zhǒng)次:坟墓一旁。次,停留的处所。
(阅读指要)
《后汉书》是现存记载东汉一朝史实的最重要的著作,体例大致同于《汉书》,语言简练活泼,富有文学意味,对后来的古文影响较大。
范式的美德在于他的重友情,守信用,终身不渝。作者在刻画这些品行时,比较注重通过具体事情来表现,文字不多而形象生动,阅读时要仔细品味。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式为郡功曹(__________)   (2)而卒(__________)
(3)吾某日死(__________) (4)式便朋友之服(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式仕郡功曹B.咸挥涕
C.不足外人道也D.君翻作《琵琶行》
【小题3】参加葬礼的人“咸为挥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后汉书》重在记载史实,但亦有托梦以及“柩不肯进”之类的描写,对此你如何评价?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
(2)子未我忘,岂能相及!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入西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奈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及党事起,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时任城何时休著《公羊墨守》《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告高密县为玄特立一乡,曰:“今郑君乡宜曰‘郑公乡’。”公卿举玄为赵相,道断不至。会黄巾寇青部,乃避地徐州,徐州牧陶谦接以师友之礼。建安元年,自徐州还高密,道遇黄巾贼数万人,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时大将军袁绍慈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有顷寝疾,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遗令薄葬。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缞绖赴会千余人。

(选自《后汉书·郑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B.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C.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D.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古学校名,即国学,是仅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B.辟是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是由中央官署征聘后,向上荐举。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称为“茂才”。
D.缞,丧服中最重的一种,本来是臣为君、子为父所服,自汉代起弟子也为老师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玄喜好学习,郑玄年轻时在乡里担任啬夫,每逢休假回家,常常到学官那里;拜师于马融之时,日夜诵读,从不倦息。
B.郑玄不乐为官。被迫拜见何进之后,他很快就逃走:袁绍曾荐举郑玄为茂才,并上表推荐他担任左中郎将,他都没有就任。
C.郑玄深得敬重,国相孔融指示高密县令为郑玄特设一乡;黄巾军攻打青州时,徐州牧陶谦把他接到徐州时,以师友之礼相待。
D.郑玄善于辩论,袁绍的客人对郑玄不服气,故意提出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郑玄依照儒家要旨给以答辩应对,折服了众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都卢植,事扶风马融。
(2)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也。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更始立,以为平原太守。时仓卒兵起,天下惊扰,而湛独晏然,教授不废。谓妻子曰:“夫一谷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向以安。平原一境,湛所全也。
光武即位,知湛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帝以湛才任宰相,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车驾每出征伐,常留镇守,总摄群司。建武三年,遂代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
时,彭宠反于渔阳,帝欲自征之,湛上疏谏曰:“今京师空匮,资用不足,未能服近而先事边外;且渔阳之地,逼接北狄,黠虏困迫,必求其助。又今所过县邑,尤为困乏。种麦之家,多在城郭,闻官兵将至,当已收之矣。大军远涉二千余里,士马罢劳,转粮限阻,今兖、豫、青、翼,中国之都,而寇贼从横,未及从化。渔阳以东,本备边塞,地接外虏,贡税微薄。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而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复愿远览文王重兵博谋,近思征伐前后之宜,顾问有司,使极愚诚,采其所长,择之圣虑,以中土为忧念。” 帝览其奏,竟不亲征。
时,贼徐异卿等万余人据富平,连攻之不下,唯云:“愿降司徒伏公。”帝知湛为青、徐所信向,遣到平原,异卿等即日归降,护送洛阳。
其冬,车驾征张步,留湛居守。时,蒸祭高庙,而河南尹、司隶校尉于庙中争论,湛不举奏,坐策免。六年,徙封不其侯,邑三千六百户,遣就国。
十三年夏,征,敕尚书,斋择拜吏日,未及就位,因宴见中暑,病卒。赐秘器,帝亲吊祠,遣使者送丧修冢。
(节选自《后汉书·伏湛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B.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C.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D.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徇首,指传首示众,以达到警告民众的目的,在古代,被徇首的都是十恶不赦的犯人。
B.尚书,中国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汉朝时,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
C.中国,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文中指中原地区。
D.策免,帝王以策书免官,汉代皇帝任免官吏,书于竹简,称为策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伏湛心念苍生,为政众信郡安。他任平原太守期间,与百姓同甘共苦,官民信任并归向他,郡内得以安定,平原郡得以保全,伏湛起了重要作用。
B.伏湛深受重视,并被委以重任。光武帝征召他做尚书、司直等重要职务,皇帝每每出外征战,他常留京镇守,总管各部门,后来,他代替邓禹做大司徒,封爵阳都侯。
C.伏湛招降异卿,劝阻皇帝亲征。贼人徐异卿等占据富平,连续被攻打不投降,只愿意向伏湛投降。皇帝欲亲自征讨叛乱的彭宠,伏湛上疏劝阻,皇帝最终没有亲征。
D.伏湛宦海沉浮,身后深享哀荣。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也曾被免官看,在担任尚书令时,在被光武帝召见的宴会上中暑而死,光武帝亲临吊唁祭奠,派使者送葬修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
(2)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

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矣。”钦叹息而去。笃因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王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

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后汉书·党锢列传》)

注:①刊章:诏令上删除告密人的名字。②蘧伯玉:春秋时卫国的大夫,很讲义气。③明廷:汉代对县令的敬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览遏章表   绝:截留。
B.笃因送俭出塞 缘:缘分。
C.大将军、三公并辟 并辟:同时征召。
D.而俭资计温 差:稍微。
【小题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所不轨  ②俭所弃  ③明廷今日载半矣  ④莫不重名行
A.③④意思、用法都不同,①②意思、用法都不同。
B.③④意思、用法都不同,①②意思不同,用法相同。
C.③④意思不同,用法相同,①②意思、用法都不同。
D.③④意思、用法都相同,①②意思、用法都相同。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张俭“望门投止”,能得民救助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②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 ③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④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⑤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⑥宗亲并皆殄灭。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俭为人刚正不阿,且淡泊功名,见刺史不称职,就称病不做秀才,对大宦官侯览及其母亲的罪恶,也敢冒死弹劾。
B.毛钦也很敬重张俭,但他有命在身而不便直说,所以用蘧伯玉的耻于独为君子的德义来暗示李笃,自己也具仁义之德。
C.张俭晚年颇受器重,但他对政事已经感到厌倦,官府多次征召,他都不肯就任。因为家中比较富裕,灾荒时能倾尽财产,济助百姓。
D.建安初年,张俭被征召为卫尉,他内心并不愿出任,只是迫不得已才去上任的。后来他发现曹操已有取代汉室的野心,于是就退隐了,从此没再参预过政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俊子昭,南阳西鄂人也。少为郡吏。更始立,以宗室刘嘉为太常将军,俊为长史。光武徇河北,嘉遣书荐俊,光武以为安集掾。从击铜马于清阳,进至蒲阳,拜强弩将军。与五校战于安次,俊下马,手接短兵,所向必破,追奔二十余里,斩其渠帅而还。光武望而叹曰:“战将尽如是,岂有忧哉!”五校引退入渔阳,所过虏掠。俊言于光武曰:“宜令轻骑出贼前,使百姓各自坚壁,以绝其食,可不战而殄也。”光武然之,遣俊将轻骑驰出贼前。视人保壁坚完者,敕令固守;放散在野者,因掠取之。贼至无所得,遂散败。及军还,光武谓俊曰:“困此虏者,将军策也。”及即位,封俊为列侯。建武二年春,攻匡贼,下四县,更封新处侯。引击顿丘,降三城。四年,转徇汝阳及项,又拔南武阳。是时,太山豪杰多拥众与张步连兵,吴汉言于帝曰:“非陈俊莫能定此郡。”于是拜俊太山太守,行大将军事。张步闻之,遣其将击俊,战于嬴下,俊大破之,追至济南,收得印绶九十余,稍攻下诸县,遂定太山。五年,与建威大将军耿弇共破张步。时,琅邪未平,乃徙俊为琅邪太守,领将军如故。齐地素闻俊名入界盗贼皆解散俊将兵击董宪于赣榆进破朐贼孙阳平之 八年,张步畔,还琅邪,俊追讨,斩之。帝美其功,诏俊得专征。俊抚贫弱,表有义,检制军吏,不得与郡县相干,百姓歌之。数上书自请,愿奋击陇、蜀。诏报曰:“东州新平,大将军之功也。负海猾夏,盗贼之处,国家以为重忧,且勉镇抚之。”十三年,增邑,定封祝阿侯。明年,征奉朝请。二十三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陈俊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地素闻/俊名入界/盗贼皆解散/俊将兵击董宪/于赣榆进破朐贼/孙阳平之/
B.齐地素闻俊名/入界/盗贼皆解散/俊将兵击董宪于赣榆/进破朐贼孙阳/平之/
C.齐地素闻/俊名入界/盗贼皆解散/俊将兵击董宪于赣榆/进破朐贼孙阳/平之/
D.齐地素闻俊名/入界盗贼皆解散/俊将兵击董宪/于赣榆进破朐贼/孙阳平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女子受男尊女卑思想影响,没有取字的权利。
B.“光武”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谥号,后人常用“光武”来指代刘秀,称其为光武皇帝,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
C.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由中央任命,直接掌管一郡政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D.“青”“徐”指青州和徐州,是沿用我国上古时代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的称法。东汉时期已由九州演变为十三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俊年少有为,屡建战功。被刘嘉推荐给光武帝,后被任命为强弩将军。在安次之战中,陈俊与敌人短兵相接,杀了敌军主帅,赢得了光武帝的信任。
B.陈俊足智多谋,善于用计。他向光武皇帝献上计策,让贼兵一无所获,不费一兵一卒打败了敌人。
C.陈俊勇武善战,功勋卓著。在嬴下大破张步,并收缴九十多枚官印。后攻下诸县,平定太山。后又与耿弇再破张步,调任为琅邪太守,继续兼任将军。
D.陈俊忠于朝廷,治理有方。他善于抚慰贫弱百姓,表彰节义之士,约束军吏,不让他们干预郡县的事,受到百姓爱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令轻骑出贼前,使百姓各自坚壁,以绝其食,可不战而殄也。
(2)建武二年春,攻匡贼,下四县,更封新处侯。引击顿丘,降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