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丁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人也。父公林,字幼春,封定陵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后徙封陵阳侯。鸿年十三,从桓荣受《欧阳尚书》,三年而明章句,善论难,为都讲,遂笃志精锐,布衣荷担,不远千里。初,林从世祖征伐,鸿独与弟盛居,怜盛幼小而共寒苦。及林卒,鸿当袭封注,上书让国于盛,不报。既葬,乃挂縗绖于冢庐而逃去,留书与盛曰:“鸿贪经书,不顾恩义,弱而随师,生不供养,死不饭唅,皇天先祖,并不祐助,身被大病,不任茅土。前上疾状,愿辞爵仲公,章寝不报,迫且当袭封。谨自放弃,逐求良医。如遂不瘳,永归沟壑。”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封,与骏遇于东海,阳狂不识骏。骏乃止而让之曰:“昔伯夷、吴札乱世权行,故得申其志耳。《春秋》之义,不以家事废王事。今予以兄弟私恩而绝父不灭之基,可谓智乎?”鸿感悟,垂涕叹息,乃还就国,开门教授。鲍骏亦上书言鸿经学至行,显宗甚贤之。永平十年诏征,鸿至即召见,赐御衣及绶,禀食公车,与博士同礼。顷之,拜侍中。

十三年,兼射声校尉,建初四年,徙封鲁阳乡侯。肃宗诏鸿与广平王羡及诸儒,论定《五经》同异于北宫白虎观。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时人叹曰:“殿中无双丁孝公。”数受赏赐,擢徙校书,遂代成封为少府。门下由是益盛,远方至者数千人。和帝即位,迁太常。永元四年,代袁安为司徒,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于是收窦宪大将军印绶,宪及诸弟皆自杀,六年,鸿薨,赐赠有加常礼。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袭封,子孙承继前辈受封的爵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B.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C.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D.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縗绖”,在古代縗和绖就是丧带和丧服,“縗”“绖”合在一起说就指整套丧服,后也渐渐引申为服丧。
B.“茅土”,古分封王侯时,用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土,包以白茅而授之,后以此指王侯的封爵。
C.“就国”,在古代当一个人受到君主的分封册封而获得领土领地后,这个人前往该地进行管理统治。
D.“薨”,诸侯或后妃死曰“薨”,天子死曰“崩”,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鸿聪慧刻苦,求学精益求精。丁鸿从师学习,三年便明白了章句,善于辩论诘难;担任都讲以后,还继续深造,不远千里求学,精神可贵。
B.丁鸿对弟善慈,托病辞爵让国。在父亲死后,丁鸿假托求医,放弃世袭封爵,辞让爵国给丁盛,友人鲍骏盛赞其有伯夷、吴札的让国之风。
C.丁鸿才学过人,广受赞誉推崇。在研究经学方面,与之论难的诸儒叹服他,丁鸿深得鲍骏、显宗、肃宗等人赞赏;教授学徒,影响较深远。
D.丁鸿渐居要职,深得皇帝信任。显宗召见丁鸿,礼遇拜官;肃宗赏赐丁鸿并提拔他为少府;和帝更是任用丁鸿为太常、司徒、太尉等要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封,与骏遇于东海,阳狂不识骏。
(2)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6 12:02: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也。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更始立,以为平原太守。时仓卒兵起,天下惊扰,而湛独晏然,教授不废。谓妻子曰:“夫一谷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向以安。平原一境,湛所全也。
光武即位,知湛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帝以湛才任宰相,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车驾每出征伐,常留镇守,总摄群司。建武三年,遂代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
时,彭宠反于渔阳,帝欲自征之,湛上疏谏曰:“今京师空匮,资用不足,未能服近而先事边外;且渔阳之地,逼接北狄,黠虏困迫,必求其助。又今所过县邑,尤为困乏。种麦之家,多在城郭,闻官兵将至,当已收之矣。大军远涉二千余里,士马罢劳,转粮限阻,今兖、豫、青、翼,中国之都,而寇贼从横,未及从化。渔阳以东,本备边塞,地接外虏,贡税微薄。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而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复愿远览文王重兵博谋,近思征伐前后之宜,顾问有司,使极愚诚,采其所长,择之圣虑,以中土为忧念。” 帝览其奏,竟不亲征。
时,贼徐异卿等万余人据富平,连攻之不下,唯云:“愿降司徒伏公。”帝知湛为青、徐所信向,遣到平原,异卿等即日归降,护送洛阳。
其冬,车驾征张步,留湛居守。时,蒸祭高庙,而河南尹、司隶校尉于庙中争论,湛不举奏,坐策免。六年,徙封不其侯,邑三千六百户,遣就国。
十三年夏,征,敕尚书,斋择拜吏日,未及就位,因宴见中暑,病卒。赐秘器,帝亲吊祠,遣使者送丧修冢。
(节选自《后汉书·伏湛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B.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C.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D.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徇首,指传首示众,以达到警告民众的目的,在古代,被徇首的都是十恶不赦的犯人。
B.尚书,中国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汉朝时,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
C.中国,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文中指中原地区。
D.策免,帝王以策书免官,汉代皇帝任免官吏,书于竹简,称为策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伏湛心念苍生,为政众信郡安。他任平原太守期间,与百姓同甘共苦,官民信任并归向他,郡内得以安定,平原郡得以保全,伏湛起了重要作用。
B.伏湛深受重视,并被委以重任。光武帝征召他做尚书、司直等重要职务,皇帝每每出外征战,他常留京镇守,总管各部门,后来,他代替邓禹做大司徒,封爵阳都侯。
C.伏湛招降异卿,劝阻皇帝亲征。贼人徐异卿等占据富平,连续被攻打不投降,只愿意向伏湛投降。皇帝欲亲自征讨叛乱的彭宠,伏湛上疏劝阻,皇帝最终没有亲征。
D.伏湛宦海沉浮,身后深享哀荣。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也曾被免官看,在担任尚书令时,在被光武帝召见的宴会上中暑而死,光武帝亲临吊唁祭奠,派使者送葬修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
(2)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纡,字文通,下邳徐人也。为人刻削少恩,好韩非之术。永平中,补南行唐长。到官,晓吏人曰:“朝廷不以纡不肖,使牧黎民,而性仇猾吏,志除豪贼,且勿相试!”遂杀县中尤无状者数十人,吏人大震。
纡廉洁无资,常筑墼①以自给。肃宗闻而怜之,复以为郎,再迁召陵侯相。廷掾惮纡严明,欲损其威,乃晨取死人断手足,立寺门。纡闻。便往至死人边,若与死人共语状。阴察视口眼有稻芒,乃密问守门人曰:“悉谁载藁②入城者?”门者对:“唯有廷掾耳。”又问铃下③:“有疑吾与死人语者不?”对曰:“廷掾疑君。”乃收廷掾考问,具服“不杀人,取道边死人”。后人莫敢欺者。
征拜洛阳令。下车,先问大姓名主,吏数闾里豪强以对。纡厉声怒曰:“本问贵戚若马、窦④等辈,岂能知此卖菜佣乎?”于是部吏望风旨,争以激切为事。贵戚跼蹐⑤,京师肃清。帝知纡奉法疾奸,不事贵戚,然苛惨失中,数为有司所奏,遂免官。后为御史中丞。
和帝即位,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窦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纡自谓无全,乃柴门自守,以待其祸。然笃等以纡公正,而怨隙有素,遂不敢害。
永元五年,复征为御史中丞。诸窦虽诛,而夏阳侯瑰犹尚在朝。纡疾之,乃上疏曰:“案夏阳侯瑰,本出轻薄,志在邪僻,学无经术,而妄构讲舍,外招儒徒,实会奸桀。轻忽天威,侮慢王室,又造作巡狩封禅上书,惑众不道,当伏诛戮。”会瑰归国,纡迁司隶校尉。六年夏,旱,车驾自幸洛阳录囚徒,二人被掠生虫,坐左转骑都尉。七年,迁将作大匠。九年,卒于官。
(选自《后汉书·酷吏列传第六十七》,有删改)
(注) ①墼(jī):没有烧过的砖坯。②藁(gǎo):稻、麦的秸秆。③铃下:指属下。 ④马、窦:指马氏、窦氏,均是皇亲国戚,也属于大姓名主。⑤跼蹐:jú jí亦作“跔脊”,形容谨慎恐惧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窦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
B.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窦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
C.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窦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
D.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窦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指官吏刚到任所上任,周武王时期,为了利于社会的稳定,被封的官员都是坐驿车去上任,于是“下车”或“下车伊始”指新官刚上任。
B.封禅:指我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所谓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典。“封”是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是指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场祭地。
C.寺:古代官署的名称,也指佛教的庙宇及某些宗教供礼拜、讲经的处所,本文指庙宇。
D.归国:这里的“国”是“封地,封国(王侯所受封的地域)”的意思,窦瑰被皇帝封为夏阳侯,拥有自己得封地,所以归国即回到自己得封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纡为人苛刻,缺少恩惠,喜欢韩非的法家学说,任南行唐长期间曾杀了县内几十个特别凶暴的人,官吏百姓大为震动。
B.周纡仕途曾因一件小事受波折,永元六年夏季闹旱灾,皇帝亲自去洛阳视察监狱,有两个囚犯被拷打受伤,身上生了蛆虫,周纡因此被降职。
C.周纡对窦氏贵戚不宽容,虽然窦氏很多人被杀,但夏阳侯窦瑰还在朝中,周纡弹劾他,表面上建造讲堂,招收儒生,实际上在聚集奸诈凶暴的人。
D.周纡刚上任就给了下属一个下马威,他问豪门望族的名字,官吏却用卖菜的那些低贱的人来糊弄他,周纡识破了他们的伎俩,京师一片肃然。
【小题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廷掾惮纡严明,欲损其威,乃晨取死人断手足,立寺门
(2)帝知纡奉法疾奸,不事贵戚,然苛惨失中,数为有司所奏,遂免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褒,字叔通。少笃志,有大度,结发传其父充业,尤好礼事。常感朝廷制度末备,昼夜研精,沉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初举孝廉,再迁圉令,以礼理人,以德化俗。时它郡盗徒五人来入圉界,吏捕得入,陈留太守马严闻而疾恶,令县杀之。褒敕吏曰:“夫绝人命者,天亦绝之。皋陶不为盗制死刑,管仲遇盗而升诸公。今承旨而杀之,是逆天心,顺府意也,其罚重矣。如得全此人命而身坐之,吾所愿也。”遂不为杀。后征拜博士。会肃宗欲制定礼乐,褒乃上疏曰:“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以著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今皇天降祉,嘉瑞并臻。宜定文制,著成汉礼,丕显祖宗盛德之美。”章下太常,太常巢堪以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许。帝知群僚拘挛,难与图始,朝廷礼宪,宜时刊立。明年复下诏,褒遂复上疏,具陈礼乐之本,制改之意。拜褒侍中,从驾南巡,既还,以事下三公。永元四年,迁射声校尉。营舍有停棺不葬者百余所,褒亲自履行,问其意故。吏对曰:“此等多是建武以来绝无后者,不得埋掩。”褒乃怆然,为买空地,悉葬其无主者,设祭以祀之。迁城门校尉、将作大匠。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经理饘粥,多蒙济活。永元七年,出为河内太守。时春夏大旱,粮谷踊贵。褒到,乃省吏并职,退去奸残。澍雨数降。其秋大孰,百姓给足,流冗皆还。褒博物识古,为儒者宗。十四年,卒官。
(节选自《后汉书·张曹郑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以著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
B.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以著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
C.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以著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
D.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以著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发,指扎结头发,古代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此意与《孔雀东南飞》中“结发同枕席”的“结发”不同。
B.举孝廉,“孝廉”即“孝顺父母、办事廉正”,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察举考试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任用官员的重要。
C.博士,古代对博学之士的通称。他们不仅研习各类经书,具备多面才能,还能教授生徒。
D.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不同朝代所指官职不同,东汉指太尉、司徒、司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褒潜心向学,研习不辍。睡觉时怀里抱着纸笔,走路时也背诵文书,他思考专注时,竟然忘记了要到哪里去。
B.曹褒不畏权势,以礼治人。太守要求杀了从别郡入境的五个强盗,他认为有违天意、刑罚过重,最后抗旨不遵。
C.曹褒重视礼乐,勇于进言。年少时尤好礼事,常常觉得朝廷制度不完备,为官后更是积极上疏,主张制礼作乐。
D.曹褒体恤民情,治政有方。河内大旱,粮价猛涨,他到任后便裁减冗员,辞退奸邪残暴之徒,从而让百姓不愁吃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复下诏,褒遂复上疏,具陈礼乐之本,制改之意。
(2)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经理饘粥,多蒙济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卢植字子干,涿郡涿人也。少与郑玄俱事马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融外戚豪家,多列女倡歌舞于前。植侍讲积年,未尝转眄,融以是敬之。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州郡数命,植皆不就。建宁中,征为博士,乃始起焉。

熹平四年,九江蛮反,四府选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蛮寇宾服。以疾去官。会南夷反叛,以植尝在九江有恩信,拜为庐江太守,植深达政宜,务存清静,弘大体而已。

岁余,复征拜议郎,与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韩说等并在东观,校中书《五经》记传,补续《汉记》。

中平元年,黄巾贼起,四府举植,拜北中郎将,持节,将北军五校士,发天下诸郡兵征之。连战破贼帅张角,斩获万余人。角等走保广宗,植筑国凿堑,造作云梯,垂当拔之。帝遣小黄门左丰诣军观贼形勢,或劝植以赂送丰,植不肯。丰还言于帝曰;“广宗贼易破耳。卢中郎固垒息军,以待天诛。”帝怒,遂槛车征植,减死罪一等。及车骑将军皇甫嵩讨平黄巾,盛称植行师方略,嵩皆资用规谋,济成其功。以其年复为尚书。

帝崩,大将军何进谋诛中官,乃召并州牧董卓,以惧太后。植知卓凶悍难制,必生后患,圆止之,进不从。及卓至,罘陵虐朝廷,乃大会百官于朝堂,议欲废立。群僚无敢言,植独抗议不同。卓怒罢食,将诛植。植素善蔡邕,邕前徙朔方,植独上书请之。邕时见亲于卓,故往请植事。又议郎彭伯谏卓曰:“卢尚书海内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卓乃止,但免植官而已。

植以老病求归,惧不免祸,乃诡道辕出。卓果使人追之不及遂隐于上谷不交人事初平三年卒临困敕其子敛葬于土穴不用棺椁附体单帛而已所著碑、诔、表、记凡六篇。

(节选自《后汉书•卷六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卓果使人追之/不及/遂隐于上谷/不交人事/初平三年卒/临困/敕其子敛葬于土穴/不用棺椁/附体单帛而已
B.卓果使人追之/不及/遂隐/于上谷不交人事/初平三年卒/临困/敕其子敛葬于土穴/不用棺椁/附体单帛而已
C.卓果使人追之/不及/遂隐于上谷/不交人事/初平三年/卒临困/敕其子敛葬于土穴/不用棺椁/附体单帛而已
D.卓果使人追之/不及/遂隐于上谷/不交人事/初平三年/卒/临困/敕其子敛葬/于土穴不用棺椁附体/单帛而已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古为官名。秦汉已有,为掌议论政事及礼仪的官员。后也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
B.云梯,在古代属于战争器械,用于攀越城墙攻城的用具;发明者一般认为是公输盘。
C.五经,指《诗经》《论语》《礼记》《周易》《春秋》,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D.海内,是指国境之内,也就是指全国。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植有文韬武略。九江蛮寇叛乱时朝廷拜他为九江郡太守,蛮寇即宾服叛乱平息。卢植通古今学,与人一起在东观校勘《五经》,并参与续写《汉记》。
B.卢植为官刚直,不屑于溜须拍马。皇帝派小黄门左丰到军营里观看贼情,左丰向卢植索贿,卢植不听人劝,坚决不向左丰行贿左丰回到朝廷即进谗言。
C.卢植忠心为主,不畏惧强权。皇帝驾崩,大将军何进掌控朝政,征召董卓进京,卢植竭力劝阻。后董卓意欲废立皇帝,只有卢植独自一人上书抗议反对。
D.卢植年少时学习专心致志,不为外物所扰。他年少时和郑玄一同从师于马融,马融经常安排女伎歌舞于前,而卢植从未瞧过一眼,因此为马融所敬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拜为庐江太守,植深达政宜,务存清静,弘大体而已。
(2)丰还言于帝曰:“广宗贼易破耳。卢中郎固垒息军,以待天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罗喻义,字湘中,益阳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请假归。天启初还朝,历官谕德。六年擢南,京国子祭酒。诸生欲为魏忠贤建祠,喻义惩其倡者,乃已。忠贤党辑东林籍贯,湖广二十人,以喻义为首。庄烈帝嗣位,召拜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寻充日讲官,教习庶吉士。

喻义性严冷,闭户读书,不轻接一客。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锐意讲武事,推演阵图献之。帝为褒纳。以时方用兵,而督抚大吏不立军府,财用无所资,因言:“武有七德,丰财居其一。正饷之外,宜别立军府,朝廷勿预知。飨士、赏功、购敌,皆取给于是。”又极陈车战之利。帝下军府议于所司,令喻义自制战车。喻义以战车营造职在有司,不肯奉诏。帝不悦,疏遂不行。

进讲《尚书》,撰《布昭圣武讲义》。中及时事,有“左右之者不得其人”语,颇伤执政;末陈祖宗大阅之规,京营之制,冀有所兴革。呈稿政府,温体仁不怿。使正字官语喻义,令改。喻义造阁中,隔扉诮体仁。体仁怒,上言:“故事,惟经筵进规,多于正讲,日讲则正多规少。今喻义以日讲而用经筵之制,及令删改,反遭其侮,惟圣明裁察。”遂下吏部议。喻义奏辨曰:“讲官于正文外旁及时事,亦旧制也。臣展转敷陈冀少有禅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令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吏部希体仁指,议革职闲住,可之。喻义雅负时望,为体仁所倾,士论交惜。濒行乞恩,请乘传,帝亦报可。家居十年,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零四》,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刪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B.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C.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D.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官员考核等职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某些官员。
D.政府,起源于“政事堂”和“二府”两名之合称,与现在的政府的含义不尽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喻义反对阿谀奉承。有人打算为魏忠贤建祠堂,罗喻义惩罚了带头的人,魏忠贤的同伙把他列为湖广地区东林党人的首领。
B.罗喻义关注军事。他建议完善军队的财务制度;他提出车战的好处,皇帝把他的意见下到有关部门,有关部门不予执行。
C.罗喻义不惧权贵。罗喻义在讲义中的有些话得罪了当权者,惹得温体仁不高兴,温体仁派人转告罗喻义,要罗喻义修改,结果却被罗喻义讥讽。
D.罗喻义享有声望。他对温体仁指责自己的言论进行辩白,结果还是被温体仁打倒,罗喻义有声望,很多人对他的遭遇表示惋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锐意讲武事,推演阵图献之。
(2)吏部希体仁指,议革职闲住,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