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文 属:连缀。
B.于三辅 游:游学,考察。
C.中有柱 都:大。
D.皆共之 目:观察。
【小题2】下列各适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精思傅会,十年成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B.①饰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愿十五城请易璧
C.①衡上疏陈事   ②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①以为吉凶倚仗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小题3】下列对女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B.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C.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D.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太学,是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庠序”也指古代的学校。
B.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内容相同。
C.相,不同于我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宰相”,是汉朝所设王国的一种官职,其职权相当于郡的太守。
D.乞骸骨,是封建社会大臣年老自请退职的一种说法,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还有“致仕”“乞归”“请老”等。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聪颖明慧,谦虚稳重。他在文学上有先天的禀赋,并注重不断提高自我,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
B.张衡不慕名利,又忧国忧民。永元中,多次被征召做官皆不就职;在官员大行奢侈之风时,他做《两都赋》讽谏规劝。
C.张衡博学多才,成就卓著。他上究天文,下穷地理,精于历算,擅于器械,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等先进仪器。
D.张衡有政治才干,正直果敢。向皇帝上书言事,讥议左右,遭宦官忌惮、诋毁;出任河间相,不畏权贵,政绩卓然。
【小题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2)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22 09:58: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也。九世祖谊,文帝时为梁王太傅。曾祖父光,为常山太守。父徽,从刘歆受《左氏春秋》。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文,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说。自为儿童,常在太学,不通人间事。性恺悌,多智思,俶傥有大节。
时有神雀集宫殿官府冠羽有五采色帝异之以问临邑侯刘复复不能对荐逵博物多识帝乃召见逵问之对曰:“昔武王终父之业,鸑鷟在岐,宣帝威怀戎狄,神雀仍集,此胡降之征也。”帝敕兰台给笔札,使作《神雀颂》,拜为郎,与班固并校秘书,应对左右。
肃宗立,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元年,诏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帝善逵说,使发出《左氏传》大义长于二传者。逵于是具条奏之。书奏,帝嘉之,赐布五百匹,衣一袭。
逵母常有疾,帝欲加赐,以校书例多,特以钱二十万,使颍阳侯马防与之。谓防曰:“贾逵母病,此子无人事于外,屡空则从孤竹之子于首阳山矣。
逵数为帝言《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诂训相应,诏令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逵集为三卷,帝善之。复令撰《齐》、《鲁》、《韩诗》与《毛诗》异同。迁逵为卫士令。八年,乃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受《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由是四经遂行于世。
和帝即位,永元三年,以逵为左中郎将。八年,复为侍中,领骑都尉。内备帷幄,兼领秘书近署,甚见信用。
逵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余万言,又作诗、颂、诔、书、连珠、酒令凡九篇,学者宗之,后世称为通儒。然不修小节,当世以此颇讥焉,故不至大官。永元十三年卒,时年七十二。朝廷愍惜,除两子为太子舍人。
----选自《后汉书•贾逵传》有删改
【注】①鸑鷟:凤的别名,鸣于岐山。②二传:《公羊传》、《谷梁传》,它们和《左氏传》合称为“春秋三传”。③孤竹之子:指伯夷、叔齐二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有神雀集宫殿/官府冠羽/有五采色/帝异之/以问临邑侯刘复/复不能对荐/逵博物多识/帝乃召见逵/问之/
B.时有神雀集宫殿官府/冠羽有五采色/帝异之/以问临邑侯刘复/复不能对/荐逵博物多识/帝乃召见逵/问之/
C.时有神雀集宫殿官府/冠羽有五采色/帝异之/以问临邑侯刘复/复不能对荐/逵博物多识/帝乃召见/逵问之/
D.时有神雀集宫殿官府/冠羽有五采色/帝异之/以问临邑侯刘复/复不能对/荐逵博物多识/帝乃召见/逵问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在古代是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以示成年,“弱”即“戴”的意思。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始建于汉代。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C.永元在文中是指东汉皇帝汉和帝的年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
D.经传在文中是指对经书注释的文字,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经传”不同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逵出身名门。他的九世祖贾谊,文帝时任梁王太傅。曾祖父贾光曾任常山太守。父亲贾徽,跟从刘歆学习《左氏春秋》。
B.贾逵继承父业,在儒学方面颇有造诣,他受命比较过《春秋》三传在义理上的优劣,,比较过《齐》、《鲁》、《韩诗》与《毛诗》的异同。
C.儒学在当时的兴盛,与当朝皇帝对经学的喜爱和推崇有关,如肃宗诏令贾逵到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讲解儒家学术,并充分肯定。
D.贾逵博学,著述颇丰,涉及的文章体式多种多样,学者都非常推崇他,后世学者称他为通儒,但他因不通晓人情世故而被人讥笑。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善逵说,使发出《左氏传》大义长于二传者。逵于是具条奏之。
(2)贾逵母病,此子无人事于外,屡空则从孤竹之子于首阳山矣。
【小题5】课内翻译。
(1)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3) “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同类题2

诫兄子严、敦书

马 援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后汉书·马援传》)

(简注)
①马援(前14-公元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②施衿结缡:古礼,女嫁,母亲为之施衿结缡并致训词。衿,佩戴。缡,佩巾。③择言:败坏或不合法度的议论。择,通“殬”,败坏、不合法度。
(阅读指要)

马援的侄子马严、马敦平时喜讥评时政、结交侠客,很使马援担忧。马援虽在率兵进军交趾的征程中,还是写了这封情真意切的家信。信中,马援指出他们喜好讥议、通轻侠客的弱点,又将龙伯高和杜季良两人的事例作比较:龙伯高谦逊平易,清廉公正,任山都长,后被光武帝刘秀提升为零陵郡太守;杜季良官越骑司马,后补人告“为行浮薄,乱群惑众”,被刘秀免职。马援告诫侄子务必忠厚谨慎,切勿轻薄浮躁。文章出语恳切,言词之中包含长辈对晚辈的深情关怀和殷切期待。

(阅读训练)
【小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汉书》和____________被称为“前四史”。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吾欲汝曹闻人过失(________) (2)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________)
(3)为天下轻薄子(______) (4)郡将下车切齿(________)
【小题3】与“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中“通”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乐毅之徒其意B.吾闻曹皇生非长者,弗与
C.遇泥泞,道不D.家中诸母皆
【小题4】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马援的两个侄子喜欢议论别人的过失,并爱与侠士交往,因此马援写信劝诫他们。
B.在马援看来,喜欢议论别人长短及胡乱评论国家大事,是不可容忍的行为
C.在马援看来,“豪侠好义”、“清浊无所失”是杜季良最大的优点。
D.马援认为,像杜季良这样的人是不值得效法的。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2)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
【小题6】文中“刻鹄不成尚类鹜”的“鹜”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而“画虎不成反类狗”的“狗”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其罪。凉州刺史梁鹄欲杀正和以免其负,计未定。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日:“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鹄从之。正和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中平元年,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使勋屯阿阳以拒贼锋。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后刺史杨雍即表荐勋领汉阳太守。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至活者千余人。拜京兆尹。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恨!”及帝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时年五十一。
(节选自《后汉书·盖勋传》)
注:滇吾,烧当羌首领滇良之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B.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C.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D.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阳,文中指汉水北岸。因为山之南与水之北向阳,故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
B.太子,古代储君称谓。商周时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自秦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为皇太子。
C.崩,专用于称呼帝王或王后的死,诸侯或有爵位的大臣死曰薨,大夫及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死称卒。
D.长揖,拱手高举,处上而下。即抱拳举过头顶鞠躬。主要用于下级对上级,小辈对长辈所施的隆重礼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勋为人正直。他任汉阳长史时,凉州刺史想杀死苏正和向他示好,但他认为不可。谋划杀害好人是不忠诚的,乘人之危是不仁义的。
B.盖勋誓死不屈。在羌族叛乱围攻护羌校尉夏育时,他率兵救助,即使身受多处刀伤,仍然坚守不降。叛军佩服其忠义勇敢,并未加害。
C.盖勋秉公执法。他不听贵戚说情,将长安令杨党倚仗权势、胡作非为、贪赃枉法的犯罪事实全部上报,奉诏追查到底,声名震于首都。
D.盖勋刚直不阿。他为国选材,唯贤是举,坚守标准,不畏皇权,不顾三怨成府,拒绝了宠臣蹇硕想让尚药监高望之子成为孝廉的要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
(2)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①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家世衣冠。晖早孤,有气决。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刀。”遂舍之而去。

②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诚恐以财货污君。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

③帝欲严宿卫,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

④晖好节概,有所用,皆厉行士。吏人为之歌曰:“强直自,南阳朱季。吏畏其威,人怀其惠。”数年,坐法免。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

晖与同郡陈揖交善揖早卒有遗腹子友晖常哀之。及司徒桓虞为南阳太守,召晖子骈为吏,晖辞骈而荐友。虞叹息,遂召之。其义烈若此。

(节选自《后汉书》)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童子刀______
②有所用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强直自
A.进荐 B.深远 C.前进 D.成功
②乡党讥其
A.坚定 B.特异 C.耿直 D.孤傲
(3)第⑥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晖与同郡陈揖交/善揖早/卒有遗腹子友/晖常哀之
B.晖与同郡陈揖交/善揖早/卒有遗腹子友晖/常哀之
C.晖与同郡陈揖交善/揖早卒/有遗腹子友/晖常哀之
D.晖与同郡陈揖交善/揖早卒/有遗腹子友晖/常哀之
(4)把第⑤段画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
(5)对第②段中朱晖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慷慨大方    B.刚正不阿    C.恪守职责    D.讲求道义
(6)第①段中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对此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逐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剪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帝惜其能,遂不许之。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以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忘已。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虔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之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此谓也。”书奏,从之。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节选自《后汉书•杜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B.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C.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D.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棨戟,有缯衣或油漆的木戟,官吏出行作前导的仪仗。后常用以称贵宾或好友远道光临。
B.玺,印章最早的名称。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皇帝印章。
C.虎符,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两半相符才能生效。
D.坐,文中指定罪。古人可能因某事获罪,也可能因受亲戚或朋友等的牵连而获罪,即“连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部署军队,作战英勇。他抵达大阳,听说贼人企图北渡,与长史迅速烧毁船只,带领骑兵冲锋陷阵,消灭了敌人。
B.杜诗爱民帮民,深受爱戴。他担任地方长官,竭力兴修水利,改进农具,开垦农田,让百姓富裕,百姓将他比作父母。
C.杜诗顾全大局,一片赤诚。他身在地方,心系朝廷,为了封負功臣,自己让出了大郡职位,而且主动向皇帝献言献策。
D.杜诗长期为官却生性节俭。他能为百姓的安定富裕而不懈努力,自己却一贫如洗,无田无宅,以致死后无葬身之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
(2)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