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越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马叙

看越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于我,一切都起始于乡村,起始于乡村戏班。

小时候,住上林村,长大是一件特别漫长的事。一年365天,几乎长得不能再长。冬日降临村庄,伙伴们除了靠墙晒日头外,就是拾柴火点燃取暖(俗称烧火坛)。到了傍晚,有时,烤着烤着,远远的远处会有锣钹琴箫的声音传过来。而这时,村里人会三三两两地往有锣钹琴箫声的方向走去。

来的是越剧戏班。村里人是喜欢越剧的。“看戏呀!看戏!”“看戏去!”“看戏去!”边走边呼喊,村路上的人就多起来。

这看戏,看的是越剧。每年漫长的冬春两季,白溪乡下的村里人都闲得很。这个时候,戏班来了,这些戏班有两种叫法,“农村剧团”,农闲时节长期周转于各个村庄,戏班的演出范围从没离开过农村。另一种叫法,“路头班”,更早的时候,戏班来之前,村里人会在路边搭好简陋的戏台。所谓的戏台,就是把稻田收获时打稻谷用的巨大的稻桶翻转过来,倒扣地上,两个倒扣的大稻桶并排放着,上面再铺上木板。戏班来了,就在上面演戏,会踩得稻桶上的木板咚咚地响。这个时候的戏班开演,往往连演好几天。最常唱的戏,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盘夫索夫》《红楼梦》。也有人把越剧叫做“绍兴戏”,可能戏班来自绍兴,唱的也是绍兴话的原因吧。

村里人把越剧戏班演员叫“做戏人”。谁家姑娘好看,漂亮,就有人会说,好看得像“做戏人”一样。伙伴们喜欢看演员化妆,看化妆只看往脸上一遍又一遍地揸胭脂,揸口红,描眉。当一个活生生的“做戏人”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如此惊讶!好看极了!

大人们与戏班的人讲话时我们能听懂一部分,白溪方言,属台州话,竖起耳朵,还能听得懂一些戏班里的人说的绍兴话。

但是,演员一到戏台上,一开始唱戏,我们孩子们就全听不懂了。我们只看演员的碎步,①但越剧基本都没有武戏,就是台上软软地唱,软软地唱。人物在其上走来走去,走来走去,不厌其烦地走。有时,我们偶尔回头时会奇怪地发现大人们泪流满面。那是唱到一出戏的最悲的戏段了。

我们熟知的人物是从连环画里看来的,有包公,有关公,刘备,吕布,许诸,这些人物越剧里基本没有。越剧里的人物我们都很陌生。慢慢地,我们知道了梁山伯祝英台,知道了何文秀,知道了白娘子许仙与小青以及法海。同龄的女孩们比我们知道得更多。

有时,我们站在旷野上,远远地看着远方的戏台,看着戏台上的演员来来去去,这么远,根本听不到唱腔,当然,即使听到了我们也听不懂。而同龄的女孩们,这时已经能够咿咿呀呀地开始唱越剧了。我们听到女孩们唱得最多的是“相公”“官人”“娘子”的词汇。因为除此之外,我们一概听不懂

每当一个戏班演完了连续几天的戏,收拾好行头的戏班班头与演员一样地疲惫不堪。村里人看着他们中的男人担着戏笼,女人们跟在他们后面远去的身影,都是不说话,要是说话,也简单得很,说,这戏班再来时要明年了吧。现在想起,他们的脸上显出的表情是突然的落寞与空茫。当我们来来去去走过曾经倒扣稻桶搭的戏台而如今早已拆掉了戏台移走了稻桶的空地时,都要多看上几眼。②仿佛那里还有戏班的遗落之物,还会有越剧唱腔突然软软地唱起。

后来为了能够听越剧而努力去听懂绍兴话,再对照台词,那是许多年后的事了。期间,我离开老家许多年,去一个深山县份泰顺县。我在林场劳动,晒太阳,听收音机,收音机里却从来没有越剧的唱腔传出。谁都知道,那时唯有八个样板戏,这八个,是京剧与舞剧,唯独没有越剧。

而后,在我当兵的日子里,1979年,戏剧电影《红楼梦》在我所在的部队放映。那时电影很少,能有《红楼梦》电影看,是一次精神大餐。所有的人带小凳子坐在操场上看,没有一人中途离开。而更多的人根本听不懂越剧,但是一个也没离开。之后,有人说,越剧是上海的剧种。浙江兵听了很生气,说,明明是浙江绍兴的,怎么会成了上海的呢。人家回话说,不是上海越剧团演的吗?我说,即使是上海越剧团演的,但越剧就是浙江绍兴的,而且是绍兴嵊县的。那段日子,部队里的浙江兵,开始抄越剧《红楼梦》曲谱,时不时响起“百两黄金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求”,时不时响起“问紫鹃妹妹的诗稿今何在”……

我是当然不喜欢男兵们唱这些越剧唱词。我更喜欢电影里的唱腔,王文娟,徐玉兰。喜欢《红楼梦》剧照,从《大众电影》上撕下来贴在宿舍的墙上。京剧是男扮女妆,越剧正好相反,是女扮男妆。总觉得男扮女别扭,女扮男却接受得很自然,这也许与从小听越剧有关。女子越剧使人迷醉,真正是吐气如兰,有时从收音机里传来,绕着武器回旋,在冰冷的坚硬的武器上滑过:

“紫鹃:如片片蝴蝶火中化。

贾宝玉:问紫鹃妹妹的瑶琴今何在?

紫鹃:琴弦已断你休提它。

贾宝玉:问紫鹃妹妹的花锄今何在?

紫鹃:花锄虽在谁葬花?”

唱腔,台词,在瓦解着我们的内心。我经常在握着枪的时候听越剧。冰冷的自动步枪,三发紫铜子弹,蛰伏的暴力,传达着强硬的时代元素。但是,当收音机偶尔播出越剧唱腔,人心就会柔软。有一次,我在擦枪,把包着油布条的铁通条插入枪膛,我盲目地抽插着枪膛内的通条,此时越剧传过来,又是《红楼梦》!令一个当兵的男人想流泪。有时,在军营的深夜,把收音机的音量旋钮转到最小,深夜广播里会传过来一段越剧唱腔,它在后来出现的邓丽君之前,成为我们最喜欢的以倾听代替倾诉的一种方式。

流行歌曲来了。邓丽君。刘文正。龙飘飘。徐小凤。更多的年轻人改听了流行歌曲。但是,每当传来越剧唱腔,儿时的记忆刹时涌了过来。有次回乡,老家的祠堂里做戏,看戏的年轻人极少,中年人与老人们坐满了祠堂。这是县越剧团的正规演出,有台词,打字幕,演员一板一式都按设计好的套路来演。我想起早年的“路头班”,没有固定的台词,领班班头也是戏班的导演,开演前招集演员来说戏,把故事讲一遍,然后分配好人物角色,把各个方面角色的要求说清楚,然后就上场开演。台词由演员随机即兴而唱,主胡伴奏跟着演员的唱腔走,其余的乐器跟着主胡走。我也许更喜欢早年那样自由状态的“农村剧团”,演出中的演员,有时紧张,有时沮丧,有时出错,时不时偷偷地吐一下舌头,或偶尔做一个鬼脸。③但一开唱,还是好听的越剧,软软的,柔柔的,徐急轻重都很舒服。

一直知道嵊县,后来则是嵊州,但从不知施家岙。

每个越剧团都会有嵊县人。她的唱腔,她的说话,影响着整个剧团里的人们。而越剧的源头的源头在施家岙。

在施家岙,听村剧团唱《盘夫索夫》:

“官人你若有千斤担,为妻分挑五百斤。

我问君你有何疑难的事啊,你快把真情说我听!”

在这一个越剧源头的村庄里,听经典越剧选段,一颗俗心被还原,还原到年少时,还原到乡村的戏曲之夜。而中国最动听的戏剧——越剧,则被还原在嵊州施家岙。在施家岙良臣公祠,我听到了施家岙戏班的唱腔。唱《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唱《盘夫索夫》选段。虽然只唱了短短的时间,但是它却让我的记忆平静,印象深刻,还原到乡村质朴的一刻。

(本文有删改)

[注]《盘夫索夫》:越剧《十美图》中的一折,讲述了严兰贞和曾荣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正义同家仇之间的矛盾冲突。

【小题1】文章中三处画横线的句子,其背后“我”的心绪有何不同?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_
【小题2】根据文本,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我们听不懂”越剧。
【小题3】请结合具体语句,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小题4】根据全文,分析划波浪线“唱腔,台词,在瓦解着我们的内心”这句话的深层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0 12:46: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 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总结出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它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描述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并记载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因此“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反映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太阳历。它被列入农历中。成为农历这一古老的阴阳合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沿用。即使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它所蕴合的古老智慧同样非常有价值。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今天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摘编自《郑州晚报)2016年12 月1日)
材料二:
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四个方向的风,它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表明,在该时期,“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已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的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西汉武帝时期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
自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计算。定气法以太阳运行的位置为准。“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到达的位置。现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天文年历》为准。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历史溯源》)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侯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今天,现代养生更看重节气,如“三月八,吃椿芽儿”,又如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等。
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和相关活动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对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2016年12月1日新华社报道)
【小题1】下列关于民众对“二十四节气”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传唱的“二十四节气”歌每句含六个节气,其中第三句“秋处露秋寒霜降”所指的节气依次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B.今天人们的生活中常用阳历,有时也用农历,“二十四节气”属太阳历,又被人们列人农历,由此可见农历和阳历两个系统互有交叉成分。
C.“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之后之所以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为多民族所共享,和它被当作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有关系。
D.今天,“二十四节气”对于指导农业生产的功能逐渐破弱,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养生保健方面更重视季节更替和物候、气候的变化状况。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千多年前的股商时期,我国古人已经用甲骨文明确记载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这表明,当时“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B.有很多国人仅仅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名字,这表明,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跟人们的生活是渐行渐远的。
C.战国时记载了八个节气的《吕氏春秋》和西汉时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淮南子》,是两部和清朝的历书《时宪历》性质一样的都讲历法的专著。
D.国人对“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美食及相关传统活动和诗词、谚语的了解关注度高,表明人们对它的需求既有实用性,又有人文性。
【小题3】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园林内涵上来讲中国传统园林是艺术创造过程中的集大成者,它体现了造园之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造园艺术水平体现于当时在文化上占支配地位的人们的理想和他们的审美上。而中国古代造园主体往往又是文人这一特殊阶层,因为他们既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也具有完善的审美能力,他们或多或少的参与到造园活动之中来,在历朝历代的私人园林营造中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即使是皇家园林也从宋代开始在审美取向和思想上向文人化转变。传统园林设计作为一个艺术门类与文人的绘画、书法、诗文有着共同的渊源,它们是一个艺术融合的共同体,都是源自中国式乌托邦的理想。因此,中国文人在书画诗文中所表现出的审美和情感有助于人们领会中国传统园林的精神。

一方面,中国山水绘画和传统园林自古以来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以园入画还是以画入园,这其中都承载着文人试图将自然景观带回现实居住环境中的理念。绘画中将三维的现实山水带入二维平面靠的是“虛”“实”关系的恰当经营。古代文人将这种“虛”“实”关系用之于园林,打破原有空间边界制造出通往新空间的可能。例如,假山植物的设置似乎阻挡了下一个空间,但其透、漏的特质却又在暗示通往下一个空间的可能,另一方面,书法艺术不仅仅是点线的集合,而是通过连续、曲折的线条关系表现汉字的线性之美。中国传统园林和西方几何式的园林有所区別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这种曲折的线性美,园路曲折蜿蜒自然断续,沿途设立亭桥楼阁等景观节点以园路的流动指引观者浏览方向,将园林的欣赏带入书法的线条美当中。此外,中国古代诗文对园林样式的直接描写不胜枚举,但诗文传达的意境和文人的思想境界却比其作为园林的描绘手段更为重要,因为通过诗文传达的意境内涵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明晰,对于文人内心世界窥探也更为准确。古代文人深受儒、道、佛三家学说影响,他们往往崇尚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在动荡的政治局势下受隐逸思想的影响选择逃避现实。他们所建的园林既是平衡心中愤懑的避难所也是穷则独善其身的归隐处,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因厌恶官场倾轧,辞官后修建辋川别业,园中亭台楼榭山水溪流的设计思想均与其在《辋川别业》一诗中所传达的思想情感相同。

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本质上都是古代文人的审美的体现。古代文人这种对自然认识和改造的方式历经千年传承,却在现代功利化的造园浪潮中显得越来越卑微,人们更多的把它看作一种静态的历史物。今日对传统园林和文人审美的回溯并不是盲目拟古和否定现实,而是借古代文人的造园活动对今天的景观学和建筑学实践起到批判性的启发作用。

摘编自钱坤《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文人审美刍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园林体现了文人的情趣与追求,历代各类园林的营造均表现出文人的审美取向。
B.传统园林设计与文人的诗、书、画渊源深厚,其所组成的艺术共同体表现出中国式的理想。
C.传统园林借鉴绘画中“虚”与“实”的关系运用,体现了将自然景观带回现实居所的理念。
D.西方几何式园林往往不具备中国书法艺术般的曲折的线性美,与中国传统园林存在差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阐释中国古代园林营造主体多是文人,为文章论证文人审美对传统园林的影响提供了前提。
B.第二段以园林设计中假山植物的设置效果为例,论证自古以来园林设计与文人绘画有着紧密的联系。
C.文章主要从文人绘画、书法与诗文三个角度展开,阐述文人审美在中国传统园林营造中的重要作用。
D.文章论证的核心在于中国传统诗、书、画对园林的作用,进而批判了当下社会功利化的造园现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文人理想境界与审美水平越高,那么他们生活的时代营造出的园林的艺术水平也相应会越高。
B.我们通过领会文人绘画的审美与情感,比通过文人书法与诗文来领会中国传统园林的精神更容易。
C.中国古代文人越注重园林营造,受儒、释、道三家学说的影响就越深刻,对现实不满的程度就越深。
D.我们对传统园林和文人审美的研究应与时俱进,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景观学和建筑学实践的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好生活”是一种生活,要正确理解“美好生活”,首先需要正确理解“生活”。一般来说,生活是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是人生存发展的整个过程,既指人当下的生活,也包括人整个一生的全部生活。因此,生活即人生,美好生活既指当下生活美好,也指一辈子生活美好,即美好人生。这就是中国古典“五福”幸福观所表达的意思。
人的生活受家庭、社会等外在条件影响和制约,但其状况更直接取决于生活者自己的主观条件。影响生活状况的主观条件包括许多方面,而其集中体现就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作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它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标志,也是一个人套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人格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生活得好坏来说至关重要。有好的人格才会有好的作为,有好的作为才有高品格的生活,而这种高品格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的美好生活。
人格由观念、知识、能力、品质等主要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表现为一个人具有一致性、稳定性的总体个性特征和完整精神面貌。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环境、教育、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性现实化的结果。人格是判断一个人及其生活的内在根据,而判断的标准则是人格对人性实现的程度。人性包括人谋求存在、生存、生存得好、生存得更好的各种潜在规定性,是由这些潜在规定性构成的复杂而统一的整体,而谋求存在得更好则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即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个人身上体现为各种不尽相同的潜质。由这些潜质构成的整体就是具体的人性。人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虽然是潜在的,但可以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人格的形成意味着人的成熟,人格的发挥则是人的生活,而人格本身是人性的现实化。因此,人的生命过程实际上有三个层次:作为人整个现实生命过程的人生,作为个人综合规定性的人格,以及现实化为人格的人性。人生人格人性,这是人从表层到深层的结构,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这个结构中,人格是关键性因素。动物生存的模式是需要一行为一满足,而在人这里,在需要与行为之间增加了人格这个十分复杂的环节,并在满足之后还增加了一个享受的环节。因而人生存的模式就成为需要一人格行为满足享受。人格的形成不仅表明人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也表明人具有了人的根本规定性(自为性)和本质规定性(社会性)。人格这个层次的逐渐形成体现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它是文明进化的积极结果,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发展。人格是人性与人生之间的枢纽,经过这一枢纽,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并具有一贯性。
(摘编自江畅《人民美好生活的个人创造之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的生活状况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其中人性是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关键性因素。
B.人性具有隐蔽眭,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它必须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C.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修为等因素构成人生境界,形成人格,表明人已是完全意义上的人。
D.人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与人生间的枢纽是人格,人格的形成表明人具有社会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美好生活”切人,由生活谈及人生,明确表达了美好生活就是美好人生的观点。
B.文章对人格、人性进行重点论述,既有含义、特征的阐释,又表达了两者间相互转换的关系。
C.文章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人与动物生存模式的对比,突出了人的独特生存模式。
D.文章阐释了人生、人格、人性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三者由表及里,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能走多远,人生的境界能达到多高,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作为屉可以诠释这些问题的。
B.好人格,好作为,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能让人生变得丰富深沉、优美崇高。
C.人的本性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如果时代、地域、个体不同,那么人的本性会有不同的潜质。
D.人格虽然是后天形成的,但它的逐渐形成体现着人类的文明进化过程,可使人生变得美好幸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顾维钧(1888-1985)字少川,上海人。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对一个24岁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27岁成为驻美国公使、34岁出任外交部长的人来说,除了用“光芒四射”形容,你还能说什么?

《联合国宪章》上签署的第一个名字,是三个汉字:“顾维钧”。

1945年6月26日,在宪章签字仪式上,中国代表团因在发起国中按字母顺序列于首位,故代理宋子文担任首席代表的顾维钧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上世纪30年代,一家英国报纸的专栏作家曾提到这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认为“中国很少有比顾维钧博士更堪作为典型的人了。平易近人,有修养,无比耐心和温文尔雅,没有哪一位西方世界的外交家在沉着与和蔼方面能够超过他。”

著名学者温源宁写过一篇印象记,起首便是:“无论什么时候想起顾维钧博士,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光芒四射的星星。”

那是1934年,温源宁写道:“作为一名外交官,他的成就称得上辉煌,要加以逐一列举,人们将不得不从惊讶开始而以赞美告终……他以1912年5月出任内阁秘书开始其政治生涯直到如今,凡是外交官员梦寐以求的最高职位他都已经得到了:驻美国公使(1915-1920)、巴黎和会代表(1918-1919)、国联理事会中国代表、驻英国公使(1920),并自1922年以后多次出任外交总长,而现在是驻法国公使。有一次,顾博士还做过几个月代理国务总理。”

50年后,温源宁在台湾去世之前,如果他还记得自己当年这篇充满“溢美之辞”的小文的话,他也许会微笑。因为顾维钧比温源宁文中所写的更加“光芒四射”,他经历了更多的大事件,也得到过更多的高职位。

1986年,顾维钧在纽约逝世。《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载文表示哀悼,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驻纽约总领事前往吊唁。

温源宁笔下让人“从惊讶开始以赞美告终”的顾氏履历还需要加上:中国驻外使节升格后,担任驻法、英、美等国大使;1945年出席旧金山会议,参与起草和签署联合国宪章;1957年后担任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副庭长,直至1967年退休;晚年完成13大卷、500余万字的《顾维钧回忆录》。

温源宁说:“他的朋友和敌人全都会承认,在国外代表中国利益的中国外交官中,再也不可能有比顾博士更好的了……出席巴黎和会时,顾博士已经由于是中国权益既有尊严又有才干的捍卫者而闻名于世。”

年方而立的顾维钧在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中,位居后进。但当需要向和会最高机构“十人会”报告山东问题时,他的前辈们由于种种原因,或者拒绝出席、或者拒绝发言,是顾维钧勇于任事,出面侃侃而谈,痛陈山东问题的由来以及中国的态度,并从国际法的角度雄辩论证了山东当归还作为战胜国的中国。

这场精彩发言成为和会当天的头条新闻。发言刚一结束,美国总统威尔逊、国务卿蓝辛、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外务大臣贝尔福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随后,顾维钧在和会上展开穿梭外交,希望能争取到对于中国最有利的结果。最终,在无望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拒签和约。而根据外交史学者的研究,“此时独力支撑代表团的顾维钧对拒签和约的最终实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踏入外交界那天起,顾维钧的杰出表现一直证明着他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对他的评价——“这所大学有史以来最有才华的学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顾维钧年轻有为,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他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上名字的人。
B.英国报纸的专栏作家认为中国很少有比顾维钧更堪作为典型的人,认为他平易近人,有修养,沉着和蔼,有耐心并且温文尔雅,想到他,人们都会联想到光芒四射的星星。
C.温源宁高度赞美了顾维钧的人生经历,诸如担任驻美国公使,巴黎和会代表,国联理事会中国代表,驻英法等国公使,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副庭长等。
D.顾维钧自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毕业以来,一生在外交界纵横捭阖,为中国立下汗马功劳,对得起他母校校长对他的评价——“这所大学有史以来最有才华的学生。”
E.本文通过记述顾维钧的外交生涯,描写了他作为一名杰出的中国外交家的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外交家的感人形象。
【小题2】作者多次引用别人对顾维钧的评价,这样写有何好处?
【小题3】在巴黎合会上,顾维钧被称为“中国权益既有尊严又有才干的捍卫者”,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小题4】顾维钧的外交生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请给合文本举例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欧大陆的文明之路。这条道路在空间上的地理坐标是复杂的,可以是陆地、海洋,也可以是大漠、草原;可以是同一个大陆的东亚、南亚、中亚或西亚,或是具体的国家。在张骞开通西域这一标志性的节点之前,丝绸之路上的欧亚文明交汇已然存在,而且这种不同种族、地域之间的文明对话,似乎是一条永恒的时光之河,历经数千年延续至今而奔流不息。按照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的观点: “从文化——历史的观点看,这是连接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

丝绸之路文明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拥有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政治、经济、文化在不同层面发挥着主导、引领的作用,因此,这一文明具有深厚的内涵。它可以体现为举足轻重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如汉朝开通西域对匈奴的战争、大唐对突厥的战争。它也可以视为早期全球化的经贸之路,丝绸把中国农民的桑蚕养殖、 丝绸生产与中亚、西亚商人的物流运输等以市场的形式连接起来,现代自由主义的经济方式在这条经济带上起到了主导作用。与政治、经济活动相比,丝绸之路的文化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如佛教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扎根开花,完成了异域宗教思想的首次中国化。唐初唐太宗明确提出要把源自西域的燕乐,与汉民族的传统雅乐一并纳入宫廷音乐,朝野莫不为之风靡。在唐王朝的广阔疆域里,这种多样性、包容性的国家文化政策的实施,把中华文明推向了新的境界。

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国文化地理空间不停滞的运动和延展。黑格尔曾经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等角度提出,中华文明是一种相对封闭、静止、缺少变化的文明形态,这一观点似乎是简单或偏颇的。从丝绸之路的研究看,中华文明在运动形态和内在规律上都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如果把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作为一座分水岭,之前是中国本土文明的内在碰撞与交融,华夏与夷狄戎蛮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了民族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融合。之后,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化进程由于外来新的文化元素的加入而变得更加活跃和精彩。丝绸之路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葡萄、石榴等进入了中原腹地的村镇农田;那些与周秦迥异的西域汗血宝马不仅出现在汉武帝恣肆驰騁的军阵,也装点了汉代人的精神世界。

研究丝绸之路中国“放眼看世界”的历史轨迹,对于实施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重要参照。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大背景下推出的新的倡议。这一倡议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交织的协作发展,也是国内相关联地区优化经济文化发展空间的重大机遇。研究新丝绸之路的规划及实施,要注重经济带和文化带的复合、一体化发展,注重更好地统筹国内不同区域的改革创新,实现共赢发展。这既是历史丝绸之路的重要经验,也应是新丝绸之路建设的现实选择。

(摘编自朱文谦《丝绸之路文明的历史思考》)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直到今天人们也没能弄清楚它在地理上的坐标。
B.数千年丝绸之路上各民族、地域间的文明交流从未断绝,丝绸之路是沟通不同文明的重要纽带。
C.丝路文明的深厚内涵不仅表现在它是全球化的经贸之路,更在于它在国家安全方面的战略意义。
D.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的推动,有力地证明了黑格尔对中华文明性质所做界定的错误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丝绸之路是文明之路入手,然后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对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展开介绍
B.第二段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进行论述,使读者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C.文章引用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的观点,论证了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欧大陆的文明之路,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对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论述之后,落脚于对新丝绸之路的思考,使论题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意义。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统治者开放包容的政策,使于西域的佛教、燕乐得到空前兴盛,从而促成丝路文化的融合。
B.汉代之前中华文明主要局限于中国本土之内,汉以后冲破国门,文化交流、融合的程度更高。
C.如果没有丝绸之路,古代人的生活中可能就不会出现葡萄、石榴等物品,军队中也可能不会有汗血宝马。
D.现阶段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历史和国情,必将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