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当前信息的困境由过去的匮乏转化为过剩。一方面,海量信息以及其无序性挑战着人们的认知能力,无效信息、虚假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另一方面,人们应用媒体的能力和时间有限,如何快速高效获取所需信息成为迫切需求。诸如“今日头条”等资讯类APP,借助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数据自动过滤掉部分信息,在短时间内呈现给用户更多的有效信息,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户信息过剩的困境。

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发展激化了现代人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市场需求决定着供给,用户对于个性化信息的需求,刺激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产生。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送技术,通过信息呈现方式的不同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服务。这种基于算法的个性化的信息推荐服务,较之传统的人工信息在内容的把关上更为精准,给用户带来直接的“私人定制”感,真正实现了用户对于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

(摘编自齐沛尧《浅析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

材料二

算法主导的信息分配机制,高效地打造了一个“私人订制”的时代。然而换个角度看,技术、算法与其说是引领者,不如说是迎合者;与其说是提供思考的导师,不如说是强化偏见的囚徒。

技术为用户量身打造信息,开启了符合读者口味的一扇窗,却关上了多元化的一道门。我们或可名之为“孤岛效应”——在自我重复、自我肯定、自我强化中,公众的知识、思想逐渐固化,成为海面上的一座座孤岛。只看自己喜欢的、只读自己认同的,难免会带来固执己见、故步自封的危险。

(摘编自《算法时代,人民日报透过舆情看大势》)

材料三

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更多关注,催生了“流量焦虑”;而智能推荐改变原有分发模式,又带来了“算法焦虑”。流量焦虑之下,各种“哭晕体”“震惊体”频现,偏激观点、浮夸文风令人不适;算法焦虑背后,则是所谓的“推荐阅读”助长了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的传播。

现实中,一些互联网信息平台确实在内容审核上下了大力气。某信息聚合类 APP 的员工中,内容审核团队几乎占去了一半,但“偏轨”问题一再发生,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内容的生产靠“众包(一种新闻生产模式,新闻机构通过网络平台邀请用户为新闻报道贡献内容,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特性,承担包括消息源、文字记者、摄影师、评论员等多种角色)”、内容的分发靠算法,这些具有媒体属性的平台,既缺少“总编辑”,也缺少“把关人”,技术取代内容成了主角。生产和分发一旦“去编辑化”,审核团队人再多,也无法应付海量内容。而如果媒体平台变成了纯粹的流量平台,既难言质量,也难保导向。

技术承载着价值,决定了它可以也应该成为主流价值的载体。比如,在决定给用户推送哪些内容时,不但要考虑用户的个人兴趣和习惯,帮助他们“各取所需”;更需要对内容产品的质量做出全面评价,善于辨别真伪、敢于判断对错。技术不是号称中立、逃避责任的借口,而应该成为启发思考、启迪智慧、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流量入口。

重视技术带来的问题,并不是要拒绝技术,而是更需要保持技术敏感,学会“驯服”算法、驾驭技术。算法的优势在于充分了解读者、不断回应诉求,这也启示主流媒体,不能再“埋着头”创作、“仰着头”传播,而必须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让主流价值搭上新技术的快车。

(摘编自《用主流价值纾解算法焦虑》)

【小题1】下列不属于对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产生的原因的一项是
A.海量信息以及其无序性挑战着人们的认知能力,无效信息、虚假信息充斥人们的眼球,使当代社会的人陷入困境。
B.当代社会已经由信息匮乏转化为过剩,人们应用媒体的能力和时间有限,快速高效获取所需信息成为迫切需求。
C.基于算法的个性化的信息推荐服务,能给用户带来直接的“私人定制”感,满足当代社会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
D.当代社会高度信息化,让越来越多的人产生焦虑,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更多关注,催生了广泛的“流量焦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算法推送能让被过剩信息包围的用户减少虚假信息的干扰,但又因“推荐阅读”的方式迎合用户而助长了虚假信息。
B.算法主导的信息分配机制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服务,受用户欢迎,看上去好像在引领用户成长,实则放弃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C.技术取代内容成了主角,使得一些具有媒体属性的平台变成了纯粹的流量平台,既难言质量,也难保导向。
D.一味追求“众包”生产新闻内容和靠算法分发内容都体现了互联网信息平台对技术的过分依赖,容易导致新闻价值偏差。
【小题3】在信息化社会,众多网络信息平台盛行运用算法推送,这一服务有何不足?应该如何改进?请结合全文思考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0 07:49: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

砚 铭 考

砚,是人们熟悉的磨墨工具,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黄帝时代是我国从原始氏族阶段向国家形成过渡的时期,当时,已经出现私有财产,人们把自己心爱的墨海——大砚,刻上自己的名字表示拥有。砚铭,是刻在砚底、砚头、砚盖、砚身四侧或其他空余部分的一种可长可短,亦诗亦文,不拘一格的自由文体。古人大多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就是今人,也时闻有如此雅兴。因此,它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它不仅能增加砚台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是文物评定的标准和鉴定真伪的依据,故颇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砚铭也由最初简单表示所属关系的姓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记事咏物、说理寄情、言志叙怀的文学形式。《大戴礼记》所载的西周太公金匮砚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砚铭,是以文学形式写成的,其铭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得无白。”不过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的砚铭,还是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作为文学形式的早期砚铭,大多数是就砚说砚,是文人用以品评和赞美砚的。到了宋代,人们喜欢用它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从此以后,言志寄情、赋诗颂词便成了砚铭创作的主流之一,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文天祥写的砚铭:“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就属此类。

砚铭作为艺术品的出现,比作为文学作品要晚得多,它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宋末元初,我国篆刻艺术空前兴盛,砚铭在它的影响下,开始向艺术方向发展。在刻制技艺上,砚铭广泛地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大大地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同时砚铭亦趋于完备,年款也较之前代更为普遍,并出现了在铭后加钤注:盖(图章)的新内容。从此,款记便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明清时期,赏砚之风日盛。当时金石书法名家辈出,他们中不少人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如纪晓岚。为了把书法、雕刻和装饰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在书写和镌刻之前,都要对砚铭的全面布局、章法的疏密错落和刀法运用进行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砚面构图,因形而异,行、草、篆、楷,因砚而择,使其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同时刀法的运用也力求做到笔画的顿挫、轻重、快慢、转折,要刻得生动自然,既有笔意又有刀味。不过,砚铭的书写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写作,因受到砚面与雕刻过程的限制,制作者选用的铭文大多简短、扼要、精辟,因此砚铭虽短,却字字千金,均是砚铭者的真情流露,从而使砚铭的文学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真正成为既具观赏性,又具实用性的艺术品。

【小题1】砚铭作为艺术品“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具体体现是什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 宋末元初,砚铭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
B. 宋末元初,款记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
C. 明清时期,砚铭简短、扼要、精辟,字字千金,能充分地表现砚铭者的真实情感。
D. 明清时期,砚面构图,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刀法运用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古人大多把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因此文物家一般把砚铭当作鉴定文物真伪的依据。
B. 宋代,文人墨客用砚铭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C. 砚铭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内容上大多就砚说砚。
D. 纪晓岚是清代金石书法名家中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的名家。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我国仍有文人学士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的,且多有年款和图章。
B. 随着世界性收藏热的升温,带有优秀砚铭的砚,将成为当代喜欢收藏砚的人追求的对象。
C. 砚铭大多能提高砚的价值,质佳的、传承可考的古砚则会有不同于一般艺术品和文物的潜在价值。
D. 散文能更好地抒情言志,从文天祥开始,宋代的砚铭大都用散文形式写成,一般不用诗词写砚铭。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小题。
作家的责任与使命
主持人:三位老师如何看待当下网络文学以及电子设备的移动阅读时代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呢?
陆天明:我肯定用手机阅读,但是我一般不阅读网络上的小说。为什么呢?如果说得刻薄一点,以我剩下不多的时间再去阅读这些东西有点可惜,大量的网络文学,我说得坦率一点, 它不是文学,它很难进入我们所认为的文学的境界里去。现在有大量为挣钱而没有底线 的网络写手们,这些东西怎么让它更好的为我们这个时代发展服务,更好的为提升下一 代人的精神境界来服务,值得我们各方面来考虑。
刘庆邦:网络文学,我自己也很少看,我要时间要写自己的东西。因为网络有海量的东西,我没 有时间看。但是有一次我不得不看,因为我参加网络文学评奖,我就硬着头皮看了,因 为要投票嘛,感觉这些作品大部分还是不行的。
主持人:这个不行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刘庆邦:文学是创作的,网络文学是制造的,它是工业化生产的一个产物。网络文学是娱乐化的。 我们的传统文学,是严肃的文学,它是让人思考的,是赋予它思想的,这是一个很重要 的区别。网络文学,他们自己说,打工者下班了以后,很辛苦,看完一乐,他觉得是消 遣,网络写手得到点击率,赚到钱,他觉得他就完成任务了,他说我从来没想过把我的 文学留下来、传下来,他们没有这样的想法。我觉得这种写作动力和达到的效果,都是 网络文学所面临的问题。
黄传会:文学是由很多要素组成的,语言是文学最重要的一个要素。网络文学,肯定不讲究语言 的,它不会说一句话给你做推敲的,所以这样的话,就会造成快餐文化。我有一点忧虑, 这些年轻人看着网络文学长大,他对中国的语言是缺少真正理解的。所以,我觉得读书 还是要读经典的。
刘庆邦:会影响一代人的审美趣味,这是很重要的。我们读传统或者经典也好,主要是为了提高 和保持我们的审美趣味。但是大量的网络读物不但不会提高青年人的审美趣味,反而会 导致审美趣味下降,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会影响到我们的国民素质。
主持人:我们以前总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按照刘老师的观点,这样下去可能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陆天明:这就是网络带来的负面作用,他无所顾忌地表现他最丑恶、粗暴的一面。
主持人:说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利弊还有一个,在现在移动终端的阅读时代,我们是一种碎片化 阅读,这又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深阅读和浅阅读的问题。
陆天明:读书要系统化,系统地接受一些东西,才能形成一种世界观、人生观。现在碎片化以后 就没有这些东西,完全是一种机会主义和实用主义,再加上极端市场影响,确实会影响 到整个民族的素质。
刘庆邦:浅阅读和深阅读一个本质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不思索的阅读,一个是思索的阅读。 浅阅读,它就是不思索的,读过了就拉倒,这种读会让人越变越懒,因为读是为了获得 信息,或者为了猎奇,为了娱乐。深阅读是一种参与创造的阅读,读了以后要思索的, 要创造性的,这是不一样的。浅阅读现在比较盛行,盛行的结果就是使大家都不思索。
主持人:为什么大家都习惯于这种越来越慵懒的状况,习惯于不想读那么沉重、深厚的东西,习惯于放松、娱乐?
刘庆邦:我们这个时代物质非常丰富,在这种情况下,人越来越追求共性,他的生活出现了同质 化,比如人的服饰、穿戴、生活方式,甚至语言表达,都是共性的东西。我觉得这就是 浅阅读的一种暗示,生活表面上是复杂的,实际上大家都在追求共性,叫同质化的一种 生活。以前没有这种,但生活都是有个性的,是这样一种状况。
黄传会:前一段时间有“葛优躺”,懒散,我也觉得是挺可怕的事情。我记得有一个资料,抗日战 争爆发前,当时日本派了很多特务到中国来搜集情报,他们在江南听,当时我们民族危 机,江南很多市民拉着那种很哀怨的二胡,特务回去说这个民族没有希望了。为什么? 整个民族非常消沉、哀怨,不知道前途在哪里。所以,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了,这是文化情报。一个民族沦陷,精神状态是哀怨的、忧愁的、抱怨的。我们不能说现在我们就是 很懒散,但这是情绪的一种警告。
陆天明:光追求物质享受,缺失精神追求。大家不相信有精神、有信仰、有理念这个东西,无论 是浅阅读也好,还是深阅读也好,一个民族不再为明天或者为自己的精神信念去做什么事情的话,它持久不了,肯定持久不了。对作家也应该提出这个问题来,作家在这一点 上,我想也应该做一点事情,通过自己的姿态、自己的为人、自己的作品、自己的创作 状态和状况来为改变或者升华我们民族的精神状态,还是可以起作用的。
(节选自人民网视频访谈《作家的责任与使命》文字稿)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网络时代文学遭遇了快餐化、娱乐化、市场化的挑战,材料中的受访者认为阅读这些网络文学是浪费生命,会钝化文字敏感,让人和社会堕落。
B.网络文学不会有经典文学那样的形式,也不会有经典文学那样的内容,但是却可以有超越经典文学的阅读受众数量。
C.网络时代,人们逐渐丧失个性,社会变得越来越肤浅和慵懒,其实这和网络文学的推波助澜 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D.网络时代人们也有大量的阅读,但沉浸在网络文学的阅读范围之中,不可能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
【小题2】(小题2)在材料中,受访者们围绕文学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请根据材料概括。
【小题3】(小题3)在受访者看来,作家在网络时代的责任和使命有哪些?请根据材料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肢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鱼,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啊,不见一个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材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茫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这一片一片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摩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昔日皇族的赋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也有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而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唱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几位看似干部模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确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面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
刹那,我有一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湖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来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的。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的岁月之后,眼前这残壁断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小题1】我们应从哪几个层面理解文中圆明园的“哭泣”?
【小题2】对圆明园废墟,作者为什么说“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以自己的话解说)
【小题3】第二段对圆明园废墟的细腻描述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86年3月,由4位科学家联名上报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里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2001年,“神舟”二号发射成功。2002年,“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空。

(节选自《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

材料二

这是人类第一次揭开月背的神秘面纱。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经过约38万公里、26天的漫长飞行,1月3日,嫦娥四号进入距月面15公里的落月准备轨道。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内,随着现场工作人员一声令下,嫦娥四号探测器从距离月面15公里处开始实施动力下降,探测器的速度逐步从相对月球1.7公里每秒降为零。在6到8公里处,探测器进行快速姿态调整,不断接近月球;在距月面100米处开始悬停,对障碍物和坡度进行识别,并自主避障;选定相对平坦的区域后,开始缓速垂直下降。最终,在反推发动机和着陆缓冲机构的“保驾护航”下,一吨多重的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

嫦娥四号着陆区地形起伏达6000米,是太阳系中已知最大的撞击坑之一,被认为对研究月球和太阳系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选自新华社2019年1月4日《中国成功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材料三

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一大步。“无论就中国作为一个航天大国的声誉,还是就探索本身的进步而言,对这一壮举的意义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美国《时代》周刊网站文章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多国媒体不约而同翻出20世纪90年代美国宇航局得出的月球极地可能蕴藏水资源的结论;法国媒体推出科学家访谈报道,讲述月背系列知识;俄罗斯媒体纷纷推出大篇幅报道,追溯人类探月的半个世纪历程。

中国最新探月成就,承载的依然是全人类的理想。欧洲航天局国际月球探测工作组执行主任伯纳德•富万说:“嫦娥四号是迈向月球村的历史性一步。”德国媒体指出:“百年后回首21世纪,嫦娥四号的登月行动肯定仍将被视为一个重要时刻。”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3月12日吴绮敏《国际论坛: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一大步》)

材料四

1月14日,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了嫦娥四号后续将开展的科学探测任务和预期科学成果。

吴伟仁表示,现在整个四号工程开始转入科学探索阶段,主要涉及三大类科学探索内容,第一类是关于着陆区的地形地貌。过去我们都是通过遥感,在一百千米甚至几百千米的轨道上探测到大概的地形地貌。这次我们身临其境,大家也可以从网上看到一些图像、图形,部分地形图已经出来了。同时,通过这次月球行走,获得月球背面第一张地质剖面图,可以探测到一百米到两百米深的地质构造、分层,这样研究月球背面地质的起源、形成,包括月球年龄的形成,都是第一次。第二类探测主要是研究月球周围的空间环境,包括宇宙辐射、太阳辐射、太阳耀斑爆发对月球空间的影响。第三类探测主要是研究月球的物质成分,这次有多台科学载荷,会对月球背面的物质成分进行初步探测。我想这些成果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第一次,这些成果的取得最后都会有原创性的效果,因为过去从来没有人去过,这些成果会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选自新华网2019年1月15日李依环《嫦娥四号将探测月球地貌、空间和物质成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航天员送入太空的“863计划”是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战略,中国航天人从立项开始在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
B.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背预选着陆区,成功实现了人类探测器第一次在月球背面上软着陆。
C.嫦娥四号的圆满成功具有重大意义,既让我国成为首个实现航天器在月背软着陆与巡视探测的国家,又为人类科学探索月球迈出了一大步。
D.嫦娥四号探月工程即将开展的科学探测任务中,探索着陆区的地形地貌放在任务第一位,这有助于科学家研究月球背面地质的起源和形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着陆区是太阳系中已知最大的撞击坑之一,选择这区域着陆是因为这一地区被认为对研究月球和太阳系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B.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法、俄等国媒体相继推出各种相关报道,向人们科普月球知识,一轮有关月球的新知识大潮全面袭来。
C.此次月背登陆给中国带来的航天大国声誉得到了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和德国媒体的肯定,因此嫦娥四号的登月行动赢得了世界赞誉。
D.在吴伟仁看来,嫦娥四号探测器所搭载的科学仪器能对月球背面的物质成分进行初步探测,所取得的成果一定会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小题3】以上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拼多多抓住的是中国市场消费分层的机遇。中国确实在消费升级,但这种升级并非步伐一致,总是有快有满。

数据显示,拼多多65%的用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这些新入网的“小镇青年”对价格更为敏感。即使在一、二线城市,一个愿意高价购买品牌产品的人,在购买纸巾、手机壳等小物品时,也会青睐拼多多上有品质保障的低价产品。

除了抓住需求端的差异化,拼多多的另一个优势是改造了供给侧。拼多多在利用平台积聚大规模需求后,直接与制造商对接,将减少的中间环节成本部分让利于制造环节,从而达到低价与品质的平衡。

在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拼多多模式给了制造厂商一个新的契机,即利用互联网平台,剥去批发商、代理商等分销环节,直接面对消费者。从这个角度看,拼多多不是在简单地拼价格,而是对供应链进行了一番大改造。

摘编自《聚焦差异化 优化供应链(各抒己见)》《人民日报》,2018年7月9日

材料二:

调查发现,拼多多上有不少涉黄、涉暴力且涉违法的商品,包括开刃刀、伪基站设备、摩托车车牌及充气娃娃等。记者体验发现,随意发布一件商品就能成为商家,商品和个人信息完全无须审核。在媒体曝光后,拼多多在微博中发布公告称,拼多多高度重视,紧急排查,并启动全面、系统清理,关闭涉事店铺,下架违规商品。情节严重的店铺已被列入平台“黑名单”。

(摘编自《该管管“很黄很暴力”的拼多多了》,华声在线,2018年6月8日)

材料三:

阿里旗下拥有庞大的电商体系,淘宝、天猫便是其中一部分。后随着天猫商城成立,阿里的电商模式迎来升级。

实际上,天猫的出现与京东并非没有关系。2004年,在中关村练摊六年后,刘强东转型电商。原因就是他觉得线下的用户体验不好,而电商的体验远远超过线下,足不出户就能买到产品,还有发票。从2007年开始,京东就借由资本的力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成为一个全品类综合性的电商公司。而刘强东一直坚持三个习惯:坚持正品、坚持低价、坚持好的服务。后来的故事就为大家所熟知了,特别是上市之后,京东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开启了与阿里的“互怼”模式。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欢喜冤家聚焦“五环内”,则被别人从“五环外”抄了后路!拼多多采用病毒裂变式营销,借助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依托于一直急于寻求变现之道的微信体系完成了其全新模式的流量收割。短短三年之后,拼多多成功上市,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阶段目标。不按旧规则出牌的拼多多由此获得了足以傲视淘宝和京东的超级加速度。

(摘编自《电商变革前夜:阿里京东拼多多的围墙与野望》,中国经济网,2018年12月20日)

材料四:

拼多多的拼团社交购物模式,创造了电商神话。如今,拼多多的“弟弟”也来了。近日,记者发现一家名为“拼少少”的电商平台,已正式开始内测。不过,同样是主打社交电商的“拼少少”,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有蹭热度的嫌疑。

据悉,在销售策略上,拼少少将引来一些品牌企业和中华老字号入驻。一些传统的中华老字号商品将走到拼少少的零售平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拼少少管理层希望通过拼少少平台,帮助200家中华老字号企业嫁接新零售渠道。

(摘编自《拼多多“弟弟”来了  “拼少少”开始内测 蹭热度遭质疑》《法制晚报》,2018年10月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拼多多的快速崛起离不开中国市场消费的分层,即将更多的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小镇青年”纳入消费版图当中,用有品质保障的低价产品来吸引他们。
B.面对拼多多平台上大肆出现的不少涉黄、涉违法的商品,拼多多反应迅速,紧急排查,将情节严重的相关店铺列入了“黑名单”,体现了坚决整改的决心。
C.由于线下的用户体验差,京东转型电商,秉持着坚持正品、坚持低价、坚持好的服务的宗旨,迅速崛起,成为众人关注焦点,也间接促使了天猫的出现。
D.随着拼多多社交购物模式的成功,拼少少作为拼多多的“弟弟”,已经开始内测,但是有不少业内人士怀疑其蹭拼多多的热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拼多多成功的意义在于提供了拼多多模式,即利用互联网平台整合销售环节,直接与消费者进行对话,也就是说,拼多多完成了供应链的大改造。
B.通过记者的发现,拼多多平台存在严重的审核漏洞:一件商品的发布无需提供商家、商品的具体信息,这也就间接助推了平台上大量涉暴力商品的出现。
C.拼多多立足于京东天猫互掐的电商背景,不按常规出牌,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获得了足以傲视淘宝和京东的超级加速度,短短三年实现了弯道超越。
D.将中华老字号纳入销售版图是拼少少平台一个重要的卖点和特色。拼少少利用自己的平台优势,协调解决中华老字号销售难的问题,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小题3】以上四则材料,都谈到了“拼多多现象”,但侧重点不一。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