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身的原初意义:中华古礼的原型

文身是我国东夷南蛮百越的古俗,东夷南蛮进入华夏,其原来的文身与古礼和风俗的关联已在五帝时代与华夏的融和中渐渐消失。而百越之地的吴在殷商末年,越在春秋末年仍以文身为俗。《墨子·公孟》曰“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这里“剪发文身”是用来治国的,不仅仅是风俗,而且是礼。墨子讲越国的“剪发文身”,是与齐桓公用“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晋文公用“大布之衣,群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楚庄王的“鲜冠组缨,缝衣博袍”以治其国相比较的。这时,东面的齐,南面的楚都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越,仍是剪发文身。越国的“剪发文身”之礼,能与春秋时代的齐、晋、楚三国之礼并行且与之一样达到“其国治”的政治和社会效果,在于越国之礼虽然外在形式不同于三国,但在内在核心上却与之相同。从内在核心上讲,“剪发文身”这一源远流长的古礼,具有与其它古礼一样的三大共同点。

第一,文身图案与氏族的根本观念紧密相关。身之所文的,是类似于图腾理论所讲的图腾。既是氏族部落之祖先,又是氏族成员的保护神。《史记·周本纪》说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害。”文身关系到百越诸族的根本观念。

第二,文身具有百越诸族的成人礼的作用。《淮南子·齐俗训》:“中国冠笄,越人劗发。”这是从冠笄之礼的角度讲中原地区与百越地区的不同。冠笄之礼是中原诸族的成人礼。男子成年行冠札,头上戴冠,以冠束发。女子成年行笄,用笄束发。百越诸族则是剪断头发而形成符合越礼的发式。中原成年之礼,不仅是冠笄,还有相应的服饰,同样百越的成人之礼,不仅要断发,还要拔牙、漆齿、文身。百越诸族成人礼中的文身,意味着将人的自然之躯,按社会、仪式、观念的要求加以改变,显示了自然人向社会(氏族、文化)人的生成,更重要的是,只有文,人才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

第三,文身作为礼的重要功能是对人的等级差别进行外观感性上标识。《墨子》讲的越王用“剪发文身”之礼以“治其国”,越礼与华夏之礼一样,其重要功能就是对人进行等级区分。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记载黎族规定奴婢不得纹面:“惟婢获则不刺面。”《礼记·乐记》讲,“礼”的最大功能在“别”(区分)。《荀子·礼论》讲了“别”就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如果说,文身作为一种古礼,最初是

平等性的图腾观念,然后有从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社会的再进一步演化,就会提升到别贵贱的等级标志。从越王的剪发文身而使越国大治看来,文身已经演进到别贵贱的功能了。

文,这种在身体上刻缕图像的行为,使自然之人变成社会之人和文化之人。文身是在仪式(原始古礼)中进行的。是仪式使文身具有了神圣性,同时文身之人在仪式中获得的神圣使之成为仪式的核心。

正是文身古礼内蕴着与后来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文”才最后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

(摘选自《新华文摘》刊文,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用“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之时,南面的楚也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百越,仍以剪发文身为礼。
B.从越王勾践的剪发文身而使越国大治看来,在那时越国的文身古礼已经从最初的在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演进到贵贱的功能了。
C.百越地区古代的成人礼要断发、拔牙、漆齿、文身,完成了这一系列的仪式,才能够从外观感性上识别人的等级差别。
D.古代百越诸族成人礼中的文身,是成人礼中最重要的一项。在那时只有“文”,人才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分析到文身是百越的古俗,并引用《墨子·公孟》的文字表明越王勾践的剪发文身是“以治其国”。
B.到了宋代,诗人范成大还在《桂海虞衡志·志蛮》记载:“惟婢获则不刺面。”这也证明了“文身”有对人进行等级区分的作用。
C.文章以并列的方式论述了“剪发文身”与其他古礼一样的三大共同点,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D.引用论证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文章通篇都是各种例子,增加了文章的内涵,同时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论是越王还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他们都希望通过礼仪定式和礼制规范划分人们的等级从而维护自己的政治梦想。
B.从《淮南子·齐俗训》:“中国冠笄,越人劗发。”我们看到古代中原地区与百越地区成人礼的不同。中原各族男子成年行冠礼,女子成年行笄礼。
C.越的剪发文身之礼与中原华夏之礼都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人进行等级区分。按照荀子所说,这种区分就是让“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D.文身古礼蕴涵着与后代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是因为“文”已经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内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1 10:47: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资源”这一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资源是指人类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在自然界存在的物质(材料)和动力的天然。广义的资源,则是指人类用来帮助从事一定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一切要素和有利条件的总和。简单地说,资源就是人类活动所必需的一切东西。从形态上看,人类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贮存、节约的资源,如资金、材料、能源等;另一类是不可贮存、节约的资源,如时间、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在信息社会中,正确认知注意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说注意力是一种资源呢?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定向性,即有意识、有计划地达到一定的目的。人类活动的定向性,要求人在活动过程中,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个过程的目标。人的定向活动是由提出的任何或某种活动计划来组织的,而要完成这种组织活动,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就是注意力。所以,注意是人的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人的有目的活动和定向探索活动的前提,是人的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必要条件;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要素,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人的心理过程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它的选择性和指向性。当我们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和认识过程分不开,它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虽然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认识活动,但它表现在认识过程(知觉、记忆、思维等)的内部而与这些过程不可分离,在人的一切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注意力表现了人的心理过程进行的动力特征,是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的重要因素。没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就不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人的主要精力每次只能执行一种主要的任务。当大量的信息进入感觉记忆,若不加以注意,很快就会丧失。因此,注意在为进一步加工而选择感觉信息方面,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信息资源具有可替代性、可分享性,而注意力作为资源是不可替代、不可分享的。今天,人们要学会合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注意力。

(节选自李志昌《信息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关系》,有删改)

下面推断与本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
A.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不可替代,不可分享,因此可以和物质、能量等资源相提并论,等同看待。
B.信息是一种重要资源,注意力也是一种重要资源。在任何时候,人的注意力都是一种稀缺资源。
C.从注意力资源稀缺的角度看,在某些次要的或无关的方面,“信息闭塞”排除了一些无谓的干扰,可能也是有好处的。
D.合理、有效地分配、使用注意力是成功的要素,不能合理使用注意力将会导致人一事无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红色资源主要是指***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革命遗址、纪念场所、标志物、遗存物品和文献以及承载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的载体等。红色资源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财富。红色资源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文化资源和人物资源四方面内容。
在革命和战争年代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及活动发生地的遗址、遗迹,是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科考、修学的重要资源。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应以回顾历史、感悟革命、保护资源为宗旨,把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存史、育人、资政的作用。首先红色赍源是教育青少年的特殊“教材”广大青少年通过对革命圣地、革命纪念地等革命文物的参观与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的学习,有利于了解近代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
科学研究标定每项红色资源在革命历史中的地位、性质、影响和意义,找到最能充分发挥每项红色资源存史、育人、资政功能的最佳结合点,使红色资源的利用达到预期效果,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先进文化工程。
(摘编自徐艳萍《利用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
材料二
当被问及“你对我国革命历史传统的认识程度如何”时,大部分学生的认识比较肤浅,只有3.43%受访者“非常深入”、27.4.3%“比较深入”,合计仅三成。革命传统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信仰教育,先认知、再认同、才能践行,如此低的认知率凸显我们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方式存在问题,“蜻蜓点水”般的传播难以撼动人心。访谈中不少学生表达出类似观点:大学本应是思想碰撞出火花的地方,但思政课堂却依然延续中学时代政治课的说教法,教科书式的长篇大论让人审美疲劳;即便偶尔组织外出学习,也往往是走马观花,事后对相关人物的事仍旧一知半解。这足以说明,要使革命传统教育在当今时代继续焕发光彩,教师必须要转换思维,与学生主动交流,与生活紧密结合,其时效性才能真正提升。
90后大学生作为新生代人群,从他们的各种追求不难发现:标新立异并崇尚多样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个性标签。在调查中我们非常关注“导致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日趋多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多选)”,“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和“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的作用”分别以65.14%和61.57%的认同率位居前列。互联网一定程度上充当了西方价值观渗透的廉价窗口,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叠加放大效应则起到推波助澜作用。遍观今日互联网,可谓乱象丛生,网络大V、意见领袖等大行其道,扮演外部势力的代理人,一些别有用心的言论充斥网络空间,对整日浸润其中的大学生产生恶劣影响。然而,教育工作者并未对此作出及时有效的回应,致使“擂台赛”变成“独角戏”,不断恶化革命传统教育的與论环境。
自媒体对于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而言,既是无处不在的挑战,更是迎面而来的机遇,迫切期待政府、社会、行业、高校、个体等各方用实际行动去回应。

图1: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运行机制图
(摘编自檀江林、王帅《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现状与对策探析一基于全国62所高校的抽样调查》)
材料三
青岛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要充分发挥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阵地和窗口作用,深入挖掘革命历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和旧址,推出革命旧址文化之旅,打造半岛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涵养城市的红色气质,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编写红色经典系列课程,创作更多的红色歌曲、红色电影、红色诗词,红色故事进校园、进课堂,与孩子们如影随形。要实施红色文化工程项目,打造相关题材文艺精品,统筹运用剧本、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宣传红色记忆,打通影视产业链条,做好周边产品开发,“掘金”红色产业。要做到“精准”定位,以文化人、以情动人,直达内心,创作出有分量的核心价值观作品。
(摘编自《青岛日报》2018年3月13日第1版《传承红色基因,汇聚发展的磅礴伟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红色资源的内涵,提出了红色资源在存史、育人、资政等方面的作用。
B.材料二揭示了当代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缺失这一现象和原因,且提出了改变现状的多种方式。
C.材料三是新闻评论,介绍了青岛在发挥红色资源的作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应采取的措施,表明革命传统教育可以采取多样的途径。
D.三则材料都认为在新时期我国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明确指出了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A.红色资源的利用,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先进文化工程。
B.“你对我国革命历史传统的认识程度如何”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革命传统教育的认知还比较肤浅。
C.不少学生表示:大学本应是思想碰撞出火花的地方,但思政课堂却依然延续中学时代政治课的说教法,这样的思政课堂令人厌恶。
D.从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运行机制图可以看出,在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体,大学生为客体的自媒体时代,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可以采取政府推动、社会倡导、行业自律、高校引领、个体践行五种对策。
E. 编写红色经典系列课程,创作更多的红色歌曲,红色电影,红色诗词,红色故事进校园,进课堂,是对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之一。
【小题3】结合材料二,归纳自媒体时代高校大学革命传统教育缺失的原因。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

现在甲型H1N1流感正在蔓延,要预防流感,需要增强免疫力。那么,什么是免疫力呢?

我们的身体随时都受到从外界侵入的病原体的威胁,外界的病毒和细菌几乎无孔不入,它们会从各种渠道侵入体内。我们的身体具有对付这种威胁的防御机制,这就是“人体免疫”,人体免疫的能力就是免疫力。专家解释说:“免疫力并不仅仅取决于免疫细胞的能力,还包括体力和精神等方面的因素,它是人体面对病原体的一种‘综合抵抗能力’。”免疫力并不是一个学术用语,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指标来表示。

人体内与生俱来的免疫体系叫“自然免疫”,只要出现入侵者,一概加以排除,这是人体防止异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同外界接触的皮肤和粘膜是自然免疫的主战场。第二种防御体系叫“获得性免疫”,它能识别侵入体内的异物,有针对性地实施打击。第二种防御需要经受敌人的入侵才可能得到加强。

在免疫系统中执行抗敌任务的是各种“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是在骨髓中由“造血干细胞”制造出来的,经血管运送到人体的每一个角落。面对病原体入侵,自然免疫先被激活,树突状细胞和吞噬细胞等行动起来,寻找并消灭异物。当漏网的病原体侵入体内,人体细胞受到感染时,自然免疫已经无法应付,获得性免疫就要出场了。

从自然免疫到获得性免疫,关键是“炎症反应”。人体细胞感染后,树突状细胞和吞噬细胞会赶到附近,释放出炎症物质以召唤其他免疫细胞。人体感染后大约4小时就会出现炎症反应。获得性免疫在人体感染4天后被激活,此后,能制造出针对该病原体的杭体的B细胞和能破坏受感染细胞的T细胞等共同发起攻击,协力排除病原体。T细胞名称中的“T”,来自英语词“Thymus”(胸腺)。胸腺这个重要器官自己不直接对付异物,而是挑选出对异物有强烈反应的T细胞去对付入侵者。胸腺在10岁左右发育至最大,此后随年龄增大,逐渐缩小,到70岁时几乎消失不见。

胸腺缩小造成挑选T细胞的功能衰退,这是年龄增大导致免疫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年龄增大,制造新的免疫细胞的能力也下降,免疫细胞的数量还会逐年减少。

免疫力下降的原因还有干燥和精神压力。干燥会使在自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粘膜功能下降。人随着年龄增大,皮肤水分减少,免疫能力也会降低。精神感到压力,会导致血管收缩、粘膜功能下降、胸腺萎缩以及T细胞活性降低。

对于年龄增大导致的免疫力低下我们也许无能为力,但纠正生活习惯还是可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免疫力下降的趋势,而加强运动会使我们恢复到本来应该具有的那种免疫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平衡饮食,坚持运动,保证睡眠。

【小题1】下列对“人体免疫”的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A.人体免疫是指人面对外来侵害的防御机制,它关系着人的健康状况。
B.人体免疫包括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防御体系,其功能各有偏重。
C.人体免疫能力的高低与人体免疫细胞的数量和能力有密切关系。
D.人体免疫能力是一种综合抵抗能力,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指标来量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自然免疫与生俱来,它只存在于皮肤和粘膜,异物进人体内后,自然免疫就无能为力了。
B.获得性免疫在人体的基本表现是炎症反应,人体一旦发炎,表明获得性免疫正在发挥作用。
C.胸腺是制造T细胞的重要器官,随着胸腺的缩小,人体免疫力也逐步下降。
D.人体免疫力的自然下降趋势一旦形成,总体上不可逆转,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只能延缓其下降速度。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获得性免疫需经过敌人人侵才能得到加强,因此经常生病的人其免疫力较一般人要强一些。
B.“炎症反应”是身体受到侵害后的应激反应,对保护身体是有益处的,因此身体发炎后不应该吃消炎药。
C.干燥会使在自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粘膜功能下降,因此人在干燥的冬天更容易患感冒。
D.人体免疫力的重要器官是胸腺,胸腺在10岁左右发育至最大,因此人在10岁时免疫力最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金胡杨背后的阿梦
伊人轻舞
①我知道,自己根本没有资格写意胡杨,因为从来就没有去过西部。我写不出它与众不同的奇异,感受不到它纵横沙漠的无限风光。认识胡杨,大都是通过别人的文章,还有就是搜索“度娘”。但是,自从认识了阿梦,无意中她指给我一条清晰的方向。我的心顿时萌生出,对新疆的各种热爱与向往,这更让我对大漠中的胡杨,产生了想进一步了解的渴望……
②我是通过阿梦上传的本人照片,知道阿梦个子不高,微胖。圆圆的脸,适中的眉毛,秀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幅细边眼镜。嘴唇的左上方,有一颗不大的痦子,微笑的嘴角,还显露出一排雪白整齐的牙齿……怎么看怎么都象是一位知性的女士,完全不是她口中的“女汉纸”。她的个性签名,同她的人一样,个性突出特点鲜明:“要穷、穷得象茶,苦中一缕清香。要做、做得象兰,高挂一脸秋霜。”这短小精悍的话语,已深深地镌刻在我心中。
③在陆陆续续的闲聊中,可以感觉到,阿梦的内心无比自信与“骄傲”。她常地对我们说:“我就是个女汉纸,一个人管理几十亩枣园。”阿梦和爱人一起,于1990年正式落户在距离阿克苏县城一百五十二公里外的一个“开垦”兵团。团部(阿梦管兵团叫团部)现居住一万多人,大都是和阿梦一样招工过去的。他们一起在阿克苏、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各自承包了兵团开垦的几十亩土地,种过棉花,也种过水稻,最近几年种的是新疆最有名的“灰枣”。因此,网友调侃阿梦是“土豪”,或者直呼其“地主”。面对网友的戏谑,阿梦从来都是云淡风轻地说:“是土,但不豪。”阿梦是典型的川妹子,非常喜欢吃辣,还特别喜欢唱歌,那带点川味的歌,时常在“群里”回荡……
④每次和阿梦聊天,气氛足够热闹。有一天早晨,她告诉大家说:“一会儿有事要去做,回聊。”网友就问:“去做什么?”阿梦意外的说:“去植树。”大家七嘴八舌地又问:“这样的季节,植树成活率高吗?”阿梦说:“没问题,因为我们植的是胡杨。”网友问:“有报酬吗?”阿梦答:“我们都是义务植树,每年都是这样。”不知怎的,看到屏幕上这了了的几个字,心莫名地刺痛了几下,眼眶突然情不自禁地湿润了。义务,很“生疏”的字眼,多久没有亲耳听到这个词了?阿梦还告诉我:“他们女工五十周岁才能退休,退休前每年都要上缴一部分土地使用税、水费以及三险一金等,这些费用加在一起,她们家每年要缴纳五万元左右。”就算是这样的苛刻条件,植树却是义务的。面对这样一群渴饮天山雪水,风来满面黄沙,吃苦耐劳的人们,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懂得感恩和知足呢?
⑤我从阿梦上传的图片里“四下张望”,不仅看见了金色胡杨,还一眼看到那空旷的、一望无际的“荒漠”,以及阿梦家望不到边的枣园,虽然现在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但从阿梦喜悦的声音里,完全能够想象出曾经的葱郁茂盛,果实累累的繁荣景象。地上晾晒的那些紫红色灰枣,我觉得每一颗枣,阿梦都会象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一路精心呵护期盼它们茁壮成长。因为“灰枣”的丰收与销售,是阿梦对明年投入与支出的全部希望。阿梦现在生活的地方,会有许许多多人类似阿梦这样的人,满怀热情,经营着自家的希望。他们和胡杨一样,共同守望头顶上那片迷人的瓦蓝。于是就在阿梦上传金胡杨那天,我冲动地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看到阿梦上传的金胡杨的大气,越发敬佩自然带给人类的是没有掺杂任何虚伪的魅力。胡杨的“三不”神奇,(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见证了许多我们未曾涉足的历史痕迹。
⑥世间的植物千千万,人们似乎数都数不清,更别提记住它们的“姓名”。可唯独“你”,拥有三千年的传说,一亿年的历史,以及喜光、耐旱、排碱、抗风沙等坚韧的个性,才让世世代代的人们,铭记了这个冠有“荒漠英雄”之名的胡杨。而那些站在胡杨背后的广大劳动者,也同胡杨的精神一样,可嘉、可歌、可敬、可提倡……看到这些屹立千年不倒的胡杨,你怎么能说,这不是无数个像阿梦一样善良的西部人,内心所具有的内地人无法比拟的骄傲。
(节选自《散文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自己没资格写胡杨树,是为了引出文章的主人公阿梦,同时有制造悬念、引起下文的作用。
B.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对所见所闻的描写突出了阿梦这位个性鲜明的知性女士形象。
C.文章最后一段写到胡杨时,突然改用第二人称表达,是为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胡杨的深情赞美。
D.文章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赞美胡杨表达对具有胡杨精神的阿梦和众多新疆开垦兵团人的赞美。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阿梦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小题3】请结合全文,并适当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荒漠英雄”含义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墙根儿北墙根儿

袁省梅

保斤抓着麻绳要闪出门楼时,儿子的话硬邦邦地追撵了过来,嚷嚷,“戏园子门口不让你坐啊,哪个欠你拾那点柴?”

保斤听出儿子的话头话脑里满是埋怨,可他没停下脚,心说,我晓得你不欠,做饭有电磁炉,取暖有小锅炉,可拾拾捡捡个柴,不是能省个电吗?电又不是不要钱。

儿子看保斤没停下脚,就追了出去,喊:“今个大嘎子对象来哩,你就不能少去一天地里?”

保斤只好转身回来。

儿子又撵着保斤说:“戏园子门口堆子爸能坐二孬爸能坐,你就不能坐?就那二亩地能打几颗粮?还老去老去,让村里人都笑话我说我养不起你,孙子都要娶媳妇了,还让你去地里。”

保斤想说,自己胳膊腿好好的,坐戏园子门口才是受罪哩。张开嘴时,却只吐出了一团烟雾,灰白白的罩住了他的脸。

儿子看保斤不言语,嘴软了些,还是劝他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说,“有我和大嘎子挣钱哩,咱这光景也好过了,那二亩地能收多少算多少,我和娃一月工资就买咱一年口粮哩,不值顾在庄稼上费心思。”

保斤黑着脸,心想挣钱再多,哪能丢了地?南门前下牛坡那两块地,可都是好地,种啥收啥,分地时多少人眼红哩,现在就都让撂荒了?保斤没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保斤和儿子在一起,只有儿子一个人说话。

儿子催保斤换上干净衣服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儿子说:“堆子爸不到六十就啥活儿也不干了,一天坐在戏园子门口。二孬爸不也是?他都坐个啥意思?不就是给羊凹岭人看哩嘛?不就是显摆他娃的光景好过哩嘛?你也去坐嘛,热了,坐南墙根儿,冷了,咱挪北墙根儿,让人都瞅瞅,咱这光景也好过哩。”

保斤还是不言语,心说大嘎子对象要来,不能灰头土脑的见人家娃,地是去不成了,那就去戏园子门口踅踅去。

戏园子门口坐了好多人,二孬爸堆子爸果然在。每个人的神情都像这深秋的阳光般慵懒,松散,苍老。就是二猪爸也是这种模样。二猪在地里养了几十头猪,整天忙得顾了东顾不了西,却非要叫他爸坐戏园子门口去。

有人扔过来一个硬纸板,保斤挤着坐了。他们就说,老东西你可舍得闲坐啊?说准备给娃干到死啊你?说你挣多少是个够啊?人家娃光景好过了,咱冷了坐这北墙根儿,热了坐那南墙根儿,娃脸上光彩了,咱也享了福了,多好的事。

保斤讪讪笑着,可屁股下的硬纸板还没暖热,他就坐不住了。这么好的天,能拾一大捆柴哩。前几天说的浇地,也该看看排上了没?快霜降了,柿子萝卜都该收了。保斤一下子想起来一大堆活儿,屁股下就觉得烤着火般,坐得难受。抬屁股要走时,二孬爸说,猴屁股坐不住金銮殿,受苦的命!保斤嘎嘎笑笑,一晃一晃地走了。

保斤背着一捆柴从地里回来时,媒人领着给大嘎子介绍的女孩儿刚好也进了门。

儿子把保斤堵在门口,叫他去外面避一避,不耐烦地说:“你瞅你你瞅你,叫你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你又去地里了,看你这一身土,人家女娃见了不笑话我?”

孙子对象没说成,儿子绷起一张黑脸,埋怨保斤,说都是他闹的。说他一天到晚地里跑,影响了一家人的名声。最后恼恼地撂下一句话,说:“老人就该有个老人样,热了坐南墙根儿冷了坐北墙根儿,叫人都看着多好,娃娃孙子脸上也都跟着光彩。”

保斤不明白孙子的对象没说成,咋跟他有关系?他胳膊腿都好好的咋就不能去地里了?坐南墙根儿北墙根儿等死咋就给娃娃孙子脸上添了光彩了?想是这么想的,可保斤没有问儿子。

第二天,又是个好天气,羊凹岭的人都看见保斤早早地就坐在戏园子门口的北墙根儿下,袖着手,眯着眼,跟个秃鹫般一动不动。时间久了,保斤身后的墙上竟磨出了一块黑黑的影子。

细细看去,南墙根儿北墙根儿的墙脚处有好多黑影子,一团一团的。

(选自《21世纪中国最佳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保斤原本是不愿意去坐墙根儿的,但孙子没有说成对象一事让他内心深感愧疚,因此他最终顺从儿子的要求,成了戏园子门口南北墙根儿的常客。
B.小说的结尾部分,保斤坐在北墙根儿下袖着手,眯着眼,跟个秃鹫般一动不动。这处描写暗示老人们坐在这里表面是享清福,实则是活受罪。
C.小说的语言质朴而传神,如“儿子的话硬邦邦地追撵了过来”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儿子对保斤的强烈不满和急于劝阻保斤出门干活的情状。
D.保斤是个惯于劳作的老农,虽然家里并不需要他去干活儿挣钱,但他仍然坚持拾柴种地,保持着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和对土地、对劳动的热爱。
【小题2】小说多次写到儿子的话,也写了其他人的话,唯独让保斤始终“不言语”,这样安排有何意图?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南墙根儿北墙根儿”为题目,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