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资源”这一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资源是指人类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在自然界存在的物质(材料)和动力的天然。广义的资源,则是指人类用来帮助从事一定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一切要素和有利条件的总和。简单地说,资源就是人类活动所必需的一切东西。从形态上看,人类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贮存、节约的资源,如资金、材料、能源等;另一类是不可贮存、节约的资源,如时间、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在信息社会中,正确认知注意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说注意力是一种资源呢?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定向性,即有意识、有计划地达到一定的目的。人类活动的定向性,要求人在活动过程中,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个过程的目标。人的定向活动是由提出的任何或某种活动计划来组织的,而要完成这种组织活动,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就是注意力。所以,注意是人的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人的有目的活动和定向探索活动的前提,是人的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必要条件;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要素,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人的心理过程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它的选择性和指向性。当我们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和认识过程分不开,它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虽然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认识活动,但它表现在认识过程(知觉、记忆、思维等)的内部而与这些过程不可分离,在人的一切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注意力表现了人的心理过程进行的动力特征,是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的重要因素。没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就不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人的主要精力每次只能执行一种主要的任务。当大量的信息进入感觉记忆,若不加以注意,很快就会丧失。因此,注意在为进一步加工而选择感觉信息方面,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信息资源具有可替代性、可分享性,而注意力作为资源是不可替代、不可分享的。今天,人们要学会合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注意力。

(节选自李志昌《信息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关系》,有删改)

下面推断与本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
A.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不可替代,不可分享,因此可以和物质、能量等资源相提并论,等同看待。
B.信息是一种重要资源,注意力也是一种重要资源。在任何时候,人的注意力都是一种稀缺资源。
C.从注意力资源稀缺的角度看,在某些次要的或无关的方面,“信息闭塞”排除了一些无谓的干扰,可能也是有好处的。
D.合理、有效地分配、使用注意力是成功的要素,不能合理使用注意力将会导致人一事无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5 11:46: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微微的雨。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而且只有简单的几个音节。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面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于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过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了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蛙虫的鸣唱,春晨鸟雀的啾唧,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比如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拂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盒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淙淙之间,突然一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得这么深刻。以前在自然里听到的所有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很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也是要有福分的,它变化无穷,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力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的,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尾,自然是没有结尾的。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亲耳聆听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微微的雨”开篇,引出悬念,前后照应。而且引人联想,这雨,不仅是自然的微雨,还能沐浴心灵,洗去尘俗。
B.明明是竹林发出的声音,作者在开头却说“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这为下文揭示竹林声音的真相埋下伏笔,深化了感悟自然这一主题。
C.作者说听《溪水》录音带那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可见作者喜欢鸟声胜于竹籁。
D.结尾一段独句成段,升华了主旨,人应当去体验感悟自然,热爱生活,从而去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小题2】你如何理解文中的画线句子“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
【小题3】我们应该如何去聆听自然的声音?请结合文本来简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而今年春节期间出现的影院盛况,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集中反映。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文化产品的消费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之一。
目前,A股市场共有传媒娱乐、文教休闲类公司近百家,其中不乏影视公司,各大互联网企业也有自己的影业,它们为国内影视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产品,这也是影视市场迎来大繁荣的基础之一。
(摘编自《影院爆棚折射出的经济新现象》,2018年2月24日《经济日报》)
材料二:
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入围主竞赛单元的24部影片已全部亮相。这些影片延续了柏林电影节反映社会和政治现实的风格。
《过境》由德国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执导,片中,主人公为逃避法西斯迫害来到马赛,见证了滞留马赛的以德国人为主的其他流亡者的悲惨和绝望。
影片对二战、纳粹等历史背景做了模糊处理,将焦点放在流亡者本身的命运和情感上。影评人认为,这种对时间有意的混淆使人联想到当今欧洲的难民问题。
《于特岛7月22日》再现了2011年震惊世界的挪威于特岛枪击事件。电影使用对主人公一镜到底的跟拍方式,借惨案受害者视角,最大限度还原于特岛充满杀戮、绝望和恐惧的一个多小时。
导演波佩在首映后的记者会上说,他想通过电影记录这段悲惨历史。“环顾今日欧洲,极端主义势力日渐抬头。我们需要记住这座岛上发生过什么。”
(摘编自《贴近现实的柏林电影节》,2018年2月25日新华网)

2018年春节长假期间,全国电影票房创下历史同期新高,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总票房达57.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6.9%。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559.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45%,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301.04亿元。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92部,其中国产电影51部。影片《战狼Ⅱ》以56.83亿元票房和1.6亿观影人次创造了多项市场纪录。
如果说票房只是衡量产业发展的一个数字指标,还不足以说明整个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那么,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提供的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数据则可以看出,2018年春节档期满意度得分为83.4分,是迄今为止春节档调查中的最高分。不仅观众对国产影片的认同感和喜爱度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影的科学综合评价体系已经建立,并且日益丰满,进而为新的电影创作提供指引。
这一切,离不开《电影产业促进法》为中国电影繁荣发展提供的根本法律依据——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固家制定电影及相关产业政策,使电影产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
(摘编自《中国电影,势头正劲》,2018年3月1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时代向前发展,我们的文艺作品一定要不断创新、更加多元,电影市场才能百花齐放。电影的观赏性固然很重要,但绝不能只顾娱乐而牺牲最重要的电影艺术品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电影生产主体在电影选题方面要更加重视艺术性,提升筛选电影的品位标准。另外,电影院线应适当增加艺术电影的排片量。
(摘编自《加大对艺术电影的支持力度》,2018年3月1 1日《光明日报》)
【注】①艺术电影:一般是指对世界、社会、生命之个人的、原创的、批判性的表达,对电影语言的实验性尝试。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电影繁荣发展必要条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期,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影视市场迎来大繁荣的核心基础,也是中国电影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B.全国A股市场共有多家影视类公司,各大互联网企业也都有自己的影业,这是影视市场迎来大繁荣的物质基础之一。
C.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不仅需要观众的认同和喜爱,更需要建立并丰满科学综合评价体系,为新的电影创作提供指引。
D.如果没有《电影产业促进法》使电影产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的重要产业,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不会如此辉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电影《过境》将焦点放在流亡者本身的命运和情感上,《于特岛7月22日》使用对主人公一镜到底的跟拍方式,这些都体现了艺术电影的基本特征。
B.根据材料三图表可知,近五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和银幕总数增速逐年递升,这不仅契合当前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数据,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C.2018年春节长假期间,全国电影票房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可以预见,主要以电影消费为代表的文化消费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之一。
D.无论是当下全国电影总票房、国产电影的票房占比,还是影片《战狼Ⅱ》创造的多项市场纪录,都是中国电影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表征。
E. 电影生产主体在电影选题方面更加重视艺术性,不断创新;电影院线适当增加艺术电影排片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电影市场百花齐放。
【小题3】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电影的观赏性固然很重要,但绝不能只顾娱乐而牺牲最重要的电影艺术品质”一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它将以全新的网络架构提供远超4G的网络速率、毫秒级的传输时延和千亿级的连接能力,开启人机深度交互、万物广泛互联的新时代。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定义了5G的三大应用场景:增强移动宽带让超高清视频、无线宽带等大流量业务成为可能或体验更好;超可靠低时延通信可满足远程医疗、工业自动化等行业的精准、可靠时延需求;海量机器类通信可承载大规模、高密度的物联网业务,每平方公里支持100万个设备连接。

(摘编自林振辉《5G关你什么事?》)

材料二:

各国5G标准必要专利申请分布     各企业5G必要专利申请比例

(数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识产权中心)

材料三:

5G将至,机遇与挑战并存。5G是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通过与工业、交通、农业等行业的广泛、深度融合,进而实现从支撑移动互联网向支撑各行业全面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全新转型。比如对于健康医疗行业,5G 可用于实时传输医疗数据、远程控制照料病人的云机器人,还可用于急救无人机、智能注射器等。随着5G通信技术的不断改进,它将真正帮助整个社会构建“万物互联”。

然而5G真的那么容易实现吗?现实并不乐观。2017年7月,中国和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围绕5G通信技术在频率的标准方面达成一致,计划在2020年左右统一通信标准。不过为争夺通信行业,以及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5G标准在统一过程中,必将引起一场不小的角逐战。哪个国家都想在5G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全球通信标准的统一或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5G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设施,应用终端要适配各行各业,这对终端测试提出了极大挑战。有的应用模组在普通环境中测试尚可,但运用到实际场景中,性能变化很大。因此,终端开发需要在产业链中与各类企业合作,推出适合各行业的5G终端。随着

4G不限量流量的普及,5G流量将加速贬值,流量资费红利逐渐消失。和其他几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一样,电信运营商5G网络的建设也不会一蹴而就。在4G建设成本尚未收回的情况下启动5G,运营商将面临巨大的高额投资与缓慢回报的成本压力。

(摘编自康双勇《5G通讯技术的机遇与挑战》)

材料四:

关于世界通信技术与中国的关系,中国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中国历经“2G跟随、3G突破”,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的历史性跨越。近日召开的第七届互联网安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再次提醒需正视5G时代网络安全问题。比如5G的“万物互联”,让智慧城市成为可能。城市的管网、电力、能源、交通、社区等基础设施都有无数的传感器、摄像头进行监测和通过网络进行智能控制。一方面,精准的数据采集和细粒度的管控使得城市的管理更加科学,但另一方面,也将风险暴露在黑客的视野中。如果这些重要基础设施对外部的攻击没有足够的防御能力的话,一旦出了安全事故,代价将非常大。“但我们不能因担心安全而放弃产业数字化的进程。安全与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需要同步发展。”邬贺铨说。

(摘编自《“万物互联”还是“万物泄露”,5G时代网络安全怎么办》)

【小题1】下列不属于5G三大应用场景的一项是
A.通过在各大城市的公交车上或地铁中安装无线设备和实现网络覆盖,乘客使用智能手机可在车上观看电视视频或上网浏览。
B.综合三维激光扫描、高解析度视频图像等技术,实现考古现场全方位、多角度数据采集,最大程度保持数据完整和文物安全。
C.通过布满农场的高精度土壤温湿度传感器远程在线采集土壤酸碱度、养分、气象变化等信息,实现灌溉用水量的智能决策。
D.无人驾驶汽车上的智能平台仅需瞬间即可对传感器监测到的海量数据进行融合分析,执行减速、刹车、加油、转向等动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开启了万物广泛互联的新时代,通过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可催生更多的创新应用及业态,是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推动者。
B.全球5G标准必要专利申请被中、韩、美、芬、瑞、日六国瓜分,我国占比位居榜首,其中华为达15.05%,中兴通讯紧随其后。
C.在各大手机厂商纷纷争夺5G标准必要专利权之际,中国5G建设摆脱了落后面貌,实现越发展,使我国迈入通信技术强国行列。
D.5G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设施,可使社会生活日益智能化,但它的网络安全不容忽视,5G发展需要安全体系来护航。
【小题3】为什么说我国的5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还面临着挑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C.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D.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